汉代宫廷舞蹈是怎样的?

   2023-02-12 09:25:41 网络700
核心提示:战国秦汉流行一种玉人佩,即在其他玉饰件比的基础上加上一件或多件玉舞人形象。它形神兼备,玲珑可爱,楚楚动人,成为人们喜爱的装饰品。玉舞人皆为长袖折腰、翩翩起舞的女性,她们是典型的女乐形象。是专业的舞蹈伎人。从夏商开始,女乐表演就已经成为宫廷享

汉代宫廷舞蹈是怎样的?

战国秦汉流行一种玉人佩,即在其他玉饰件比的基础上加上一件或多件玉舞人形象。它形神兼备,玲珑可爱,楚楚动人,成为人们喜爱的装饰品。玉舞人皆为长袖折腰、翩翩起舞的女性,她们是典型的女乐形象。是专业的舞蹈伎人。从夏商开始,女乐表演就已经成为宫廷享乐的主要形式。到了汉代,上至宫廷,下至诸侯富商,豢养女乐的情况极为普遍,乃至女乐的多少成为权力和富裕的象征。同时,社会上也随之出现了专门培训女乐的机构,长沙汉墓曾经出土过一件漆卮,上面的彩画就真实地描绘了当时贵族之家训练舞伎的生动情景。她们所跳的舞蹈有“袖舞”、“巾舞”、“盘鼓舞”、“铎舞”等,舞伎长袖飘拂,细腰轻扭,秀裙曳地,五官清秀,且歌且舞,再现了汉代舞蹈艺术的神韵。

早期舞蹈是和人们的劳动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始舞蹈是“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殷商甲骨文中的“舞”字是一人双手执牛尾和鸟羽而舞的形象。西周初期制定的雅乐体系标志着乐舞文化进入了成熟期。春秋战国,诸侯征战,“礼崩乐坏”,民间舞蹈蓬勃兴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大批专业歌舞艺人的出现,推动了当时歌舞艺术的发展。汉代乐舞是一个兼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不仅融合了楚、汉等不同区域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西域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秦汉之际,西域乐舞传入中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西域乐舞,李延年曾加以改编。东汉灵帝就非常喜好奔放热情的胡乐胡舞,当时全国上行下效,豪贵之家竞相效尤。汉代舞蹈受杂技、幻术等影响,逐渐向高难度发展,传情达意的手段日益丰富,舞蹈表现力明显增强。“袖舞”是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舞姿曼妙灵动、千姿百态;“巾舞”与近代长绸舞的长绸相近,舞者男女均有,舞时有乐队伴奏,据说此舞与鸿门宴故事有关,说是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会于鸿门,项庄舞剑,欲杀刘邦,项伯亦舞,以袖隔之,且云“公莫害沛公也”,而汉代人一直铭记着项伯的舍身之举,用巾舞蹈就是取法于项伯用衣袖遮挡汉高祖的姿势。“盘鼓舞”热烈奔放,舞者舞时要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足踏其上舞动表演,一般用七盘一鼓,所以又称“七盘舞”。还有“铎舞”是以一种头状如铃铛的乐器铎作为道具舞蹈。

除作为宴享的乐舞之外,还有一种感怀而动、即兴起舞的礼仪性社交舞蹈,称之为“以舞相属”。宴会中主人先舞再邀请客人舞,如果主人邀清,而客人不以舞为报,往往结下冤仇。如东汉的蔡邕被贬得免回京,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席间,王智邀请蔡邕起舞,蔡邕没有起座,王智大怒,蔡邕也拂袖而去。终因得罪权贵,蔡邕竟不能再回京城。而这种舞蹈风俗早在楚汉相争之际就初露端倪,如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汉立国之后,这种席间即兴式原创舞风更是屡见不鲜。如西汉时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由于其母不得宠,故其封地弱小贫困。一次诸王晋京朝觐,刘发遵旨以歌舞祝福皇帝。起舞时刘发故做缩手缩脚之态,观者讥之动作笨拙,皇帝奇怪地问其为何作此舞姿,定王答:“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借以宣泄心中不平。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19年,历经磨难之后被释放回汉。行前,已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设宴为之饯行,李陵起舞唱道:“经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兵灭兮名已障。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歌舞毕,与苏武诀别。再如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谋反,被发觉,欲发兵又不能,于是在宫中与群臣妃嫔设宴共饮。席间,刘旦歌曰:“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无人!”华容夫人亦起舞歌唱:“发纷纷兮置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两渠间兮,君子独安居!”举座皆泣。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拥有实权的军阀董卓率兵入京,废刘辩为弘农王,改立刘协为汉献帝,后又鸩杀刘辩。刘辩在宫中与皇后唐姬及宫人宴饮诀别时,感慨万千,遂令唐姬起舞,边舞边唱,痛苦椎心,悲怆至极。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也曾以“四面楚歌”动摇过项羽士卒之军心。史载,刘邦本一介平民,自言“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好“楚歌”、“楚舞”,尤擅翘袖折腰之舞,其言行中不乏楚风豪迈粗犷之气。他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在家乡沛县设宴款待乡亲,并亲自击筑高唱他本人创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随歌起舞,慷慨抒怀,泣数行下。及至晚年,他依然钟情并寄情于楚歌楚舞,以抒发心怀和情志。从刘邦身上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豪迈、矫捷、浪漫的大汉舞风。汉舞“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张衡《舞赋》),“裙似飞鸾,袖如回雪”(张衡《观舞赋》),“怨荆西之折盘”(张衡《南都赋》),诸多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就淋漓尽致地铺散汉舞的艺术魅力。也正是因为楚文化的浪漫清爽气质,与黄老道家的率性而为、返朴归真的宗旨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才孕育出泱泱大度的汉舞风姿。

据《史记》记载,刘邦得天下后,渐渐厌烦疏远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吕后。刘邦每次出游,都由戚夫人陪着,而把吕后留在宫中。他宠幸戚夫人,日日揽在怀中倚瑟而弦歌。戚夫人貌比西施,擅鼓瑟击筑,舞技高超,尤擅跳翘袖折腰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来看,其舞姿优美,花样繁复,有着相当高超的甩袖和折腰技巧。戚夫人翩翩起舞时,只见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她同时吟唱《出塞》、《入塞》、《望归》等曲,声调抑扬宛转,数百名侍立的宫女齐声高唱,声振云霄。苏武牧羊图戚夫人生有一子如意,性情相貌酷似刘邦,刘邦很是喜爱这个儿子,欲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但遭到了朝中重臣如叔孙通、张良等人的坚决反对。一次宴会中,太子请来了当时被誉为“商山四皓”的四位隐士相随,四人一致推许太子仁孝,刘邦只好打消废立的念头。他召来戚夫人,指着四个人离去的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戚夫人闻之悲泣,刘邦说:“汝为我楚舞,吾为汝楚歌。”接着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戚夫人以舞伴歌,挥洒一腔郁结和悲凉。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即汉惠帝。吕后做了太后,她命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并把她拘禁在一个巷子里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乃作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后得知,遂毒死了如意,并下令斩断戚夫人的手脚,挖眼熏耳,喂以哑药,做成“入彘”丢入厕所,其景惨不忍睹。由此看来,成王败寇这种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一幕帐帷遮掩下的虚伪和丑恶,声色享乐的极致便是颓废与惨痛。

汉代宫庭舞蹈的代表人物还有赵飞燕。赵飞燕本为歌舞艺人,后成为汉成帝的宠姬,又贵至皇后。虽然史籍上没有她“翘袖折腰”的记载,但她舞技出神入化,“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赵飞燕别传》说她“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的舞蹈技巧。一次,赵飞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归风》《送远》。舞兴正酣,忽风骤起,赵飞燕扬袖纵身飘舞,几欲随风而去,幸亏吹笙者将她拉住。后来便有了唐代诗人杜牧的“楚腰纤细掌中轻”诗句。而风停舞罢,飞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皱褶,此后宫中开始流行一种有皱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汉成帝还为赵飞燕特制了一个水晶盘,命宫人托盘,赵飞燕在盘上起舞,其舞姿袅娜飘逸,轻盈逸美。赵飞燕还是位出色的琴家,当时长安有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张安世,自幼习琴。一次入宫为汉成帝和赵飞燕演奏了一曲《双凤离鸾曲》,其出色的技艺和优美的音乐令二人如痴如醉。赵飞燕尤为兴奋激动,令人取来自己的凤凰宝琴,演奏了一曲《归风送远》,张安世闻听亦惊叹不已。赵飞燕爱惜张安世之才,特求汉成帝赐他侍郎官职,并允其随便出入皇宫,还送他“秋语疏雨”和“白鹤”两张名琴。

无论是戚夫人还是赵飞燕,她们都腰肢纤细、舞姿轻盈,舞起的“袖”和扭动的“腰”构成了其舞蹈魅力的主要元素。长袖飘拂,使舞蹈动作更具表现力;腰肢弯扭,使舞蹈动作俯仰倾折、绰约多姿、“绕身若环”、“柔若无骨”。“翘袖”和“折腰”是当时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巧,二者组成的美妙舞姿一直传承至今。

尽管大汉帝国雄姿英发、豪迈壮阔,但汉代宫庭舞蹈呈现给我们的则是一种柔美之态,散发着汉代举重若轻的大国气度。

汉朝的舞蹈文化?

可以先给你子夜四时歌的视频~

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AYsng1t16M/很清楚!

至于是什么舞……我估计基本没人答得出来,太专业了——又是历史又是文化的,还要懂舞蹈知识- -|||可惜我对后者一窍不通,在我看来那些宫女就是不停地甩袖子再旋转——应该是没有名字的,只是用汉舞的动作编排的舞,不知道这个想法对不对……

不过我还是查到一点,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P

【汉朝舞蹈】汉代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可见古人对舞袖的欣赏和喜爱。运用道具作舞,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点,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舞袖技艺的发展提高,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长了的舞袖,从而使其更多变化,更具表现力。除“舞袖”外,另一特点是“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舞腰”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柔功,做到“绕身若环”“柔若无骨”,是很不容易的。“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术,二者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且看画像石的一细腰女子正在做大动作的舞袖扭腰表演,动作夸张,形神兼备。本文所附各地出土的玉舞人,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神韵。这些舞人有的精细灵动,有的则粗略简朴,但它们都具备舞袖和舞腰这两个重要特点。 2000年过去,沧海桑田,留传下来的汉代舞蹈艺术的形象资料已是凤毛麟角,今天能够见到它,主要得益于保留下来的文物遗产,我们从画像石、汉代漆器、汉代俑人等实物载体中仍可窥视到当时的风采和所传递的信息?洁、灵巧、精美、生动的形象和耐久不朽的质地而垂于后世,为我国玉文化和舞蹈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份难以替代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一方时代久远、精美绝伦、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收藏鉴赏的天地。

玉舞人以它特有的历史艺术价值,为收藏家们作为珍稀品种所追捧,其市场行情也节节攀高。人们更渴望了解有关这方面的鉴赏和辨伪知识。战国玉舞人和汉代玉舞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重视雕工的精微细腻和舞人的华丽动人,而后者则着力于整体姿态的塑造,表现舞人手舞足蹈、夸张传神的大动作,显示出汉代艺术朴实简洁的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袖折腰;以简单的阴刻细线勾画面部和衣纹;舞人轮廓边缘加刻细线并刻有纹饰是鉴别汉代玉舞人的要点。尤其是有纹饰及在轮廓边缘加刻细线是辨伪的重要标志,凡粗而深的线条皆不是真品。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中国文化古籍里就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等有关原始舞蹈的记载。我们在殷商甲骨文中便见到了“舞”这个最早的文字,它描绘出一人双手执牛尾和鸟羽而舞的形象。青海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则再现了早期集体舞蹈的风采。西周初期制定的雅乐体系,标志着乐舞文化进入了成熟期。春秋战国时,诸侯征战,“礼崩乐坏”,民间舞蹈蓬勃兴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大批专业歌舞艺人的出现,成了推动当时歌舞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统治阶级对声色享乐的追求是这支队伍存在和壮大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楚舞”以细腰为美,细腰一时成为审美的时尚,以致出现了“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众人饿饭减肥的现象。这种审美观一直延续至汉代,纤瘦苗条是汉代妇女对美的追求。

《楚腰》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中国古代舞蹈的现代诠释,重现了中国古代楚地特有的舞蹈形态与风味。仿古,却不泥古;创新,却不媚俗;在浓厚的文化背景的支撑下,从现代人对历史思考、追寻的视角,审视传统的文化精神。 就中国古典舞的形态而言,在仿古或创新的中国古典舞如《霓裳》《飞天》《踏歌》等作品中,总有些完全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贯穿于创作活动中,即以一种实现虚与实相统一的手段,追求完满的舞蹈境界,《楚腰》亦如此。创作者紧紧抓住楚舞翘袖折腰的形态特点,突出女子舞蹈腰部的动态、美感,将历史与现实、形态与意境这两对相生相对的虚实关系渗透到舞蹈作品中,舞台上栩栩如生的楚舞,让人不知到底身在何处,仿佛漫长的历史的文化苦旅,在这一刻已是苦尽甘来,那不是文明的浮华,而是升华

【魏晋舞蹈】南北朝时,原北方的统治者向江南迁移,北方则归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由于南北两地统治者的风俗习尚、文化娱乐生活迥异,其乐舞的风格和特色也截然不同。两晋和南北朝继承了汉魏的传统,《清商乐》、“杂技百戏”仍然流行。此外,西曲、吴歌、杂舞盛行。晋太康时(280~289年)流行的《杯盘舞》又称《晋世宁》(祝愿晋世得到安宁,属杂舞类),舞者用手接住杯盘,反复而舞,似一种杂技耍杯的节目。晋人谢尚的《鸲鹆舞》是模仿鸟的舞蹈。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舞起来屈伸俯仰,旁若无人。南京西岗出土的西晋鸟兽人物瓷罐,很多鸟类聚于罐顶,造型美丽,下面有似带面具的男舞人,扬起长袖和吸腿起舞。西晋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养蓄众多舞伎,恒舞于室,其中舞得最好的是广西人绿珠,石崇作《明君舞》,绿珠扮演明君(即昭君),《明君舞》其后也归入《清商乐》中。

魏晋人崇尚清谈,善思辩,褒衣博带,手执尘尾扇,有的甚至留有颊须。他们喜爱轻盈飘逸、抒情宛转之美,常怀有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舞风。东晋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其中一幅头梳双环髻的洛神,修颈细腰,手执尘尾扇,飘带萦绕,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正是东晋人心目中的美人。另一幅是一男子立于饰有羽葆流苏的双鼓前,手执一双鼓棰正在演奏。边陲河西走廊的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出土的飞天,《燕居行乐图》也大有中原舞风,舞伎头戴花冠,手持便面(即扇子)起舞,显得轻盈洒脱。江苏常州戚家村出土的女舞俑,端庄凝重。

希望对你有帮助~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中国文化古籍里就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等有关原始舞蹈的记载。我们在殷商甲骨文中便见到了“舞”这个最早的文字,它描绘出一人双手执牛尾和鸟羽而舞的形象。青海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则再现了早期集体舞蹈的风采。西周初期制定的雅乐体系,标志着乐舞文化进入了成熟期。春秋战国时,诸侯征战,“礼崩乐坏”,民间舞蹈蓬勃兴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大批专业歌舞艺人的出现,成了推动当时歌舞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统治阶级对声色享乐的追求是这支队伍存在和壮大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楚舞”以细腰为美,细腰一时成为审美的时尚,以致出现了“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众人饿饭减肥的现象。这种审美观一直延续至汉代,纤瘦苗条是汉代妇女对美的追求。

在继承前代舞蹈艺术的基础上,又通过对西域乐舞的交流吸收,汉代把中国古典舞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后世中国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综合性的大型舞蹈——百戏,以及多人共舞、双人对舞等多种舞蹈形式都很流行,加上伴奏的队伍和各类乐器道具的陈列,丰富多彩,气势恢宏。歌舞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普遍需求,不仅是女性,男性能歌善舞者也很常见,“马步”“弓箭步”等英武舞姿一直流传至今。一块汉画像石上刻画的一对双人舞,简朴传神、刚劲潇洒。这种形象和当代的舞蹈几乎没有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舞蹈艺人的姓名,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因她那出神入化的舞技而被汉成帝所宠爱的“学歌舞,号曰飞燕”的赵飞燕了。传说她“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河南郑州出土的汉画像砖上的舞女正是这种身轻若燕的舞蹈形象,特别有意思的是画砖左上角雕刻的一只飞燕,明白向人们表明了它的主题。除赵飞燕外,高祖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妙丽善舞”等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舞蹈家。由此也不难推断玉舞人在汉代广为流行的原因了。统治阶级上层对歌舞的爱好和支持是汉代舞蹈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史籍记载,高祖刘邦在平定了淮南王英布叛乱之后的返回途中,于其老家的沛宫设宴,召集乡亲们饮酒,并亲自击筑,高唱他本人创作的《大风歌》。在歌唱中起身舞蹈,慷慨抒怀,还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皇室亲王们对歌舞的迷恋,后妃们本身便是舞蹈高手,这些对汉代舞蹈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汉代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可见古人对舞袖的欣赏和喜爱。运用道具作舞,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点,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舞袖技艺的发展提高,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长了的舞袖,从而使其更多变化,更具表现力。除“舞袖”外,另一特点是“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舞腰”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柔功,做到“绕身若环”“柔若无骨”,是很不容易的。“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术,二者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

以上就是关于汉代宫廷舞蹈是怎样的?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