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隶书入门基本笔画

   2023-04-26 05:18:56 网络470
核心提示:一、横画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往往以“横飞”为美。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有方笔圆笔两种。二、竖画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

毛笔隶书入门基本笔画

一、横画

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往往以“横飞”为美。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有方笔圆笔两种。

二、竖画

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三、撇画

撇画又称掠画,是仅次于波画的又一重要笔画,它在隶书中变化很多,除了长撇、弯撇,还适用十一些左旁的竖画(竖撇)。隶书中的撇笔无论怎么变化,书写时均应起笔有力,沉着刚劲,忌轻飘。

四、捺画

捺画是波笔的又—形式。是造成隶书气势的重要笔画。隶书中的捺画与波横写法近似,均为蚕头燕尾状。只是波横平出,捺画逆锋起笔后,向石下倾斜行笔,至捺角处稍顿向右上提笔出锋。

五、钩画

隶书中的钩画有时易和撇画混为一谈,原因在于钩锋并不明显。钩颈部分过长,并不像楷书的钩向上翘拔,出锋犀利。隶书的钩画由于多带波笔痕迹,滑行出钩,因此书写时应走笔慢—些。

六、折画

折画在隶书中是很简单的,主要指两种笔画接合处,笔法较为随意。一种为内折,一种为外折。

七、点画

点画在隶书中处于发展状态,多利用其它笔画如横、竖、撇、捺来代替。真意思的是,隶书中的点没有楷书中的基本点—圆点。

毛笔书法隶书入门_隶书如何入门

1、隶书入门基本笔画口诀: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化俯仰、左挑右叠、重浊轻清、斩钉截铁。以上就是隶书笔画的入门口诀,把这些口诀都给掌握了,吃透了。就能够轻松的入门了,隶书和我们平时缩写的书法是不一样的,需要大家好好努力才能够大成的。

2、隶书入门:

(1)点的写法:正点:逆锋起笔,稍顿既右下转笔,然后转势向左下方行笔,渐提,收笔出锋。

(2)横的写法:自然住笔,无燕尾式.藏锋入笔,(蚕头式).横乃隶书中主要笔画,太多数为加挑露锋(燕尾式),但并非横画皆如此。

(3)竖画的写法:提笔虚收,勿顿勿悬。

(4)撇画的写法:长撇,短撇(裹锋入笔)。

(5)捺笔的写法:如楷捺相似。收笔处重按轻提出。注意,入笔不要露锋。

曹全碑隶书教程初学者视频

隶书是极其重要的书体,从文字的演变来看,隶书的结体、笔法,直接繁衍了 草书 、楷书、行书。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毛笔书法隶书,希望你们喜欢。

毛笔书法隶书欣赏

毛笔书法隶书图片1

毛笔书法隶书图片2

毛笔书法隶书图片3

毛笔书法隶书图片4

毛笔书法隶书图片5

毛笔书法隶书入门

隶书在秦至西汉初期,尚未完全脱离篆意。到了东汉,日趋精巧,在桓帝、灵帝时期更趋完美。汉隶成熟时期,流传下来的石刻也最多。献帝以后又趋方板,渐渐失去灵活多姿的汉隶神韵。

后汉名书家以蔡邕为代表,曾奉诏写石经,立碑予太学门外,来观看的人“车乘日千余牺,填塞街陌”(见<后汉书》)。可见汉时重视书法的一斑。可惜汉碑通例不题撰书人名,历史又少记载,许多书家的姓名我们无从知道。

我们现在所写的隶书大都是东汉后期碑刻或木简上的字体,汉以后各种书体无不导源于此。魏钟繇是真书之祖,曾用隶书写过著名的《上尊号表》、《受禅表》等大碑。晋王羲之初学卫夫人成就不大,后在族兄王洽处见到汉张昶《华岳碑》,才悟到笔法,成为千古“书圣”。初唐书家中,欧阳询隶书很有基础,曾写过《房彦谦》等碑,后人称他“真到内史”(正书接近王羲之的水平)。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细筋入骨,体势飞动,后人说他是从汉《礼器碑》得到笔法的。欧阳通书,力可扛鼎,隶法非常明显。颜真卿书,沉雄磅礴,冠绝中唐,他的笔法是脱胎于汉《乙瑛》、《衡方》、《郙阁》、《张迁》等碑。中唐时,李隆基、韩择木、蔡有邻、梁升卿等,隶书也很有名。唐以后书家如:宋米芾、元赵孟頫、明文徵明等,也都能隶书。到了清朝,书家如郑谷口、金冬心、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等力主学汉,成绩也斐然可观。

近人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极力推崇汉代书法。他说:“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可见汉代书家在书法艺术上的创造,实为后世津梁。

《礼器碑》

初学隶书,最好先由《乙瑛》、《史晨》、《礼器》三碑中择一入手,才是正轨。因为这些都是历代著名的庙堂巨制,出于当时一等书家之手,最备法度。其他如《石门颂》的超逸,《张迁碑》的雄强,《华山碑》的朴茂,《曹全碑》的遒丽,《衡方碑》的宽厚,《西狭颂》的方整,以及《子游残石》的高古,《阳嘉残石》的銛利,《君子残石》的奇纵,千变万化,各造其极。如能在这些名碑中潜心探索,博采众长,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将是很大的。

至于汉代木简,更是研究隶法的珍贵资料,自在西北各地成批发现以后,汉人的笔法真迹,我们就能够了解。汉碑的碑阴、碑侧文字最具逸趣,《张迁》、《曹全》、《孔宙》、《刘熊》的碑阴,《礼器》、《仓颉庙》、《杨叔恭》等碑的碑侧,尤为超妙。如果在临写的时候,参以木简用笔,当更飞动有致,可矫板刻之弊。

《史晨前碑》

从来论书法的大都主张学书当从篆隶入手,方是探本求源的办法。他们认为:“学书非从篆隶入门,则其趣不博,其意不高,其家数亦必不能大。篆象规圆,隶象规方,篆工间架,隶精笔力篆以观其会通,隶以坚其壁垒。”我们现在如果有条件能在篆书上打些基础当然最好,但一般来说,直接能从汉隶入手,也就不错了。写了汉隶,既可上追大、小篆,又可下攻真行草书,能解决学书进程中的许多问题,例如:中锋、铺毫、淹留、割截、擒纵、向背、横平、竖直等等,都可迎刃而解。

汉字书体的屡经变革,笔法由约而博,形体由繁趋简,是社会发展、 文化 进步的必然规律,也是文字书写和实用两者之间矛盾的统一。

隶书笔法

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不究于篆,无由得隶。”要研究隶书的笔法,必须从篆书讲起。

篆书字形结构千变万化,但笔法却非常简单,主要只有一笔。只要写得粗细均匀,两端圆润,转角婉通,连接自然,笔画中略带一些立体感就好了。把这一画平放,就是平画直放,就是竖画截短一些,就成短画弯转来,就成转角或圆圈。这一笔既要凝练,又要劲挺,如棉裹铁,柔中带刚,是要下一番苦功去练习的。最好从《石鼓文》和《泰山刻石》等古碑刻中去探求。

写篆书,我们必须遵循“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上先下”和“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用笔准则,做到藏头护尾,笔笔中锋。例如写一横画:落笔时,应先将笔锋向左逆行画一虚线,然后轻轻跪折其锋,定点起笔,引伸向右,运行成画结束时,将笔锋稍稍提起,沿中线回左迅速一收,即成篆书的横画。

篆法是隶法的本源。懂得篆书笔法,写起隶书来就容易了。明丰道生说:“学八分(隶书)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这是历来书家一致的主张。我们今天不学篆书,直接就学隶书可以吗?当然是可以的。但至少要懂得一些篆书笔法。在这个基础上研究隶书笔法,就方便多了。

隶书的主要特点,就是字形扁阔,笔势向左右开展,撇捺起落,向背分明用笔方中带圆,浑厚坚挺,纵横跌宕,特多变化之美。隶书笔法比篆书复杂,这是肯定的。如能从它的这些特点中去分析研究,亦不难找出用笔规律。

篆书的基本笃法是一笔,那末隶书有几笔呢?我想至少是三笔:

第一笔:平画,就是篆书的基本笔画。

这一笔用到隶书中来,不过两端略方,用笔稍为刚劲罢了。它的写法,基本和篆书一样,不论横竖长短,都须逆锋起笔,中锋运笔,既要藏头护尾,又要干净利落,起笔煞笔,有如斩钉截铁。

它的落笔有实落、虚落之分。实落和篆书一样,笔锋着纸时,逆行画一墨线,画到起笔的地方,跪折一下,笔锋就会隐藏起来,虚落只作虚势,不画墨线,笔锋半藏半露。

收锋回笔,也有虚实之分:虚回,仅作虚势,笔如斩截,尾作方形实回,仍沿原路收锋,尾部方中带圆。

用实落、实回运笔 方法 写成的点画,容易达到凝重圆厚的要求虚落、虚回的结果,则是空灵方峻。许多笔画并列时,要虚实参错以求变化,但仍以实笔为主。

这是隶书平画和竖画的基本笔法,也是后来楷书笔法的根源。

篆、隶用笔相通,都以浑厚朴实为贵。如果将篆书笔法一成不变地用于隶书,仍不失高古楷法入隶,则书格就不高了(宋、元、明三代的隶书,大都用楷法清人则用篆隶法)。

第二笔:波画,就是带有捺脚的横画。

此笔蚕头燕尾、上平下曲,最具隶书特征。是写好隶书关键性的一笔。它在一个字中起着承载全体的作用。左端形状象蚕头,腰部略细,右瑞则象燕尾的一半,上边平直,下边略弯。它的写法可用“落、起、按、提、行、驻、磔、收”八个运笔动作来说明:

落,是指落笔。应从画外取势,俯冲斜下,逆锋画一虚线。随即翻身回上,顺势而起,变虚为实,下按其锋,尽盖原有虚线,势蓄锋藏。这是起笔。

起笔下按时,笔毫逆铺纸上,为了防止偏侧,保持中锋,故须稍稍提笔,以正路线。又为正路线,必须将笔锋略为按下,故提与按是同时进行的一个动作。

随后,提、按向右运行。运行时,当然也要随提随按,逐步顿挫,不快不慢,一顺一逆(行笔时,笔管正直或微微倒向去的方向叫顺,倒向来的方向叫逆),始终保持笔锋沿笔画中线移动。移至中段时要提多按少,以便积蓄力量准备下按。过中段后,按多于提,至一定部位,略一停驻,趁势下捺,既要保持分寸,又要将笔毫尽量铺开,劲足力健,沉着痛快,好象快刀斩东西一样,所以叫做磔。磔后自然收束,笔锋仍须送到。如稍稍跃出笔外,用力空收,更易显出精神。这一笔要写得头尾相称,中段不空,捺脚锋利而又饱满,姿态活泼而又凝重,以能“展不尽之情,蓄有余之势”,方称尽妙。

波画本身除可作为主要横画应用外,如果把它截断或拆开来,头部和尾部又是各种点和斜捺的基本笔法,例如隶书水旁三点就是波画前半段的写法人字或大字的一捺就是波画后半段的斜写。画是点的伸展,点是画的收缩,在笔法上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笔:掠笔,这一笔笔势向左伸展,常和右边的一捺或一竖相对称,形成隶书的特有体势。

它是作为撇、钩或左竖用的。隶书中“大、史、人、月、川、孔、朗……”等字,都有这么一笔。斜度、伸缩、长短虽有少异,笔法则基本相同。

它的写法,落笔也先以虚势逆锋向上,微横定点,提转正锋后,逐步顿挫,运笔下行颈部稍细,转弯略慢,弯后向左掠去,势险而劲,笔紧而重。结束时,微向上挑,隐隐出锋,不可太露。挑后,随即回下,沿中线收笔,既要沈着凝练,又要活泼遒劲。

曹全碑隶书教程初学者教程

1.平横。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3.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练好这个两个就可以去尝试其他笔画。

以上就是关于毛笔隶书入门基本笔画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