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唐诗鉴赏

   2022-08-26 00:05:58 网络1200
核心提示:【作品简介】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

崔颢《黄鹤楼》唐诗鉴赏

【作品简介】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作者介绍】

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讲解】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该诗内容为吊古怀乡。登上黄鹤楼后,诗人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遂即兴赋诗,一气呵成。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据说,李白登楼看到此诗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该诗的出色。

黄鹤楼的得名缘自其位于武昌黄鹤山的地理位置《齐谐志》中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的传说,《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中又有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的记载。诗人从楼的来历入手,从传说写起,由怀古进入写景,又从中引发乡愁,场面宏大,情思悠长。

前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这四句用了散文的写法,一气呵成,没有遵守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次“黄鹤”,但没有丝毫呆滞的感觉。

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 ,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武昌古时叫鄂州。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鄂州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也有传说记载,三国时·1297·《唐诗鉴赏大典》

一个名叫费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黄鹤在此楼休息,因此得名黄鹤楼。这使千年古楼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闻名天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漫游到了这里,乘兴登临,首先诵出了这样的诗句是很自然的。这个起句语言明白晓畅,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辞采,但感情放纵恣肆,借助于楼名的传说,却能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引发出无限遐思。从这点说,这首诗的起句笔势突兀陡峭,引人入胜,寓奇崛于平易之中。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与“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登楼之初的浩然情怀。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感受。诗人登上了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诗人在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没有苛求对仗工整,词性和声律似对非对,前对后不对,但读起来音节浏亮,一气贯注,显得自然流动,并不着力。

颈联两句对仗则非常精美工稳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绘出了一幅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

那里,绿树掩映,汉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见一丘沙洲隆起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东汉末年的文人弥衡,曾在洲上作过《鹦鹉赋》,弥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杀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为鹦鹉洲,作为纪念。弥衡素有文气,但怀才不遇,终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诗人见景生情,不由地联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虽然他以如椽的大笔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鲜丽,形象优美的图画:

红艳的阳光,白亮的浪花,浓绿的树木,但是景色虽好,终究还是异乡的土地啊!

于是,那惆怅的情怀就自然地转化为无尽的乡愁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末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为许多诗人喜用。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

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乡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游子的登临诗作中更为习见。这样的诗歌,抒发的虽不是忧国忧民的感情,却可以从诗人那飘泊动荡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困苦情状。《黄鹤楼》这首诗景色绚烂,境界开阔,在感情基调上并不颓唐,不失为这类主题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而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与有关黄鹤楼命名之由来的美丽传说紧密相联。驾鹤成仙美丽而虚幻,但诗人却浪漫地认无为有,肯定他们“已乘黄鹤去”,现在黄鹄矶上只剩下空楼一座,徒有其名而已!于是,诗人吊古伤今之意,借鹤去楼空点出,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空寂寥落感。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见之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这种人事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诗人登楼远眺,汉阳府东晴川阁附坦的陆地上草木繁茂,历历在目;而江中的鹦鹉洲上则“芳草萋萋”,生意盎然。看到亭亭绿树,萋萋芳草,此时,诗人心中蓦地想起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然而,故乡遥迢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怎么能够看得到呢?从而由“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浓重的乡愁。这种情思渺渺、悠悠不尽的心灵感受,对客游异乡的人来说,是不难理解的。

在律诗中,这是一首破格之作。诗的前四句一气贯注,跌岩转折,连用三个“黄鹤”、两个“空”字,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煞尾,完全摆脱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笔随,情跃纸上。对于这一七律中的离格奇绝之笔,沈德潜曾称赞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作为律诗,前四句既然破格,后四句就要力求整饬归正。否则,就把七律写成七古了。由于该诗后四句回到格律时文笔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体上仍然给人以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此诗实在是一种创新和突破,所以,人们不仅不以“离格”责之,反而弥觉新颖。

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悠悠:久远的意思。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乡关:故乡。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崔颢《黄鹤楼》问题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对照一下吧……

崔颢《黄鹤楼》试释

崔颢《黄鹤楼》试释

廖钟庆

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盛唐时代诗人崔颢的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记述他登黄鹤楼触景抒怀的作品,而所抒的明确地便是思乡的情怀!《唐诗纪事》里记载说,传说李白游黄鹤楼读到这首诗后大为佩服,曾慨叹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最后是李白“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而传为佳话。也许李白游黄鹤楼时果曾试作七律,欲与崔诗一较短长,而终未能成篇,才作此叹语。这可由李白的《鹦鹉洲》诗与一年多后写成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跟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的风格近似去确认这一点。

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奥妙能令诗才盖世的诗仙李白也为之折服?甚至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更推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但是,依照现在的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实在看不出其中的奥妙在那里!

二、

先说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现在的湖北武昌蛇山的黄鹤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而有史籍可考的已三十多次,最后一次为大火所毁是光绪十年(1884年)。1957年因为筑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占用黄鹤楼故址,并将楼前塔迁往附近的高观山。1981年在距故址约一千公尺之遥的蛇山西端高观山西坡现址重建,1984年岁末落成,距上一次黄鹤楼被毁正好一百年。古今诗人题咏的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崔颢这首七律和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宋代陆游的《入蜀记》卷五上说:“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费祎又名费文祎,是三国时蜀人。《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二所记大体与陆游所记相同。《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也许陆游的《入蜀记》有所取材于它。但《南齐书》州郡志下则说黄鹤仙人是指仙人子安,而《报应录》则记载辛氏沽酒获仙人之助致富的故事,最后仙人跨黄鹤乘云而去,辛氏建楼于此,名为黄鹤楼,这又是不同的故事,而此仙人便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中的吕洞宾。然而乘黄鹤飞去以及仙人或成仙则是不同版本故事的共同处。原址的黄鹤楼由于在蛇山黄鹤矶上,居高临下地可俯瞰江汉,极目千里,陆游《入蜀记》说“号为天下绝景”可能是有点夸张,但毕竟楼建在高处而又面向着滚滚大江则属于登临的胜地殆无疑义。以下我便采用陆游《入蜀记》把仙人说成是费祎来试释这一首诗。

三、

我以前是这样讲解这首诗的:诗人崔颢来到黄鹤楼,首先他是从楼下往上看,他抒写了那“一去不复返”的“昔人”与“黄鹤”以及抒写了在这座遗留下来的黄鹤楼与黄鹤楼上历千载仍“悠悠”不停地飘浮着的“白云”。当然,从三国费祎的时代到盛唐开元、天宝间崔颢的时代也只不过五百多年而已,但黄鹤楼还没在这黄鹤矶建造之前,白云不也是在这上头悠悠不停地飘浮着?这种从逝去之往古以来今并指向未来去彰显出时间之无尽,更着“空”字,显然是由这一去不复返的昔人与黄鹤此不存在的“虚”以及悠悠千载仍在这眼前的黄鹤楼与黄鹤楼上飘浮着的白云此具体的“实”-这一虚一实的对比而形成的心理的落差去引发出内心的“怅然若失”的客观描述,这种怅然若失的感叹是预为结尾的乡愁蓄力,写作的方式用的是步步进逼的方式向着这怀乡主题收摄。

到了登上了黄鹤楼居高临下俯瞰,极目楚天所见的空阔景物,在晴空万里下,隔江汉阳城的树木就历历如在眼前,视线之所及便顺着这绵延的空间更沿着滚滚的江水向下游伸展到绿草如茵的鹦鹉洲。这种空间的无穷地向四面拓展开去,并不能停下来,竟乘着诗人想象的翅膀,借着这夕照残阳的余晖那一点子光亮的引领下,直奔向诗人崔颢的故乡河南开封-汴州!这种写法,在诗词中,恐怕当推宋初镇守西北边陲陕西延安的“龙图老子”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最多层次而曲折-“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他步步写秋景,情思便步步顺着这边城的秋景逼向他的故园苏州!“黯乡魂”便是这步步进逼而要导向的主题,一点出后便把全幅边城的秋色收摄无遗!当然,词的抒情方式绵密曲折而层次繁富与诗的温婉含蓄究竟孰为高下恐怕只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已。但是,范仲淹在他的这一首词里所用的写作的方式显然与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是相同的,而崔颢更使用了“日暮乡关何处是?”这一设问的方式,一下子便把前面时间之无尽伸展与空间之无穷开拓引向于对故乡的想念中,黄昏时分,速鸟归巢而顿兴游子思家的情怀,“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是王仲宣《登楼赋》里的感叹,然而弥漫在江上的蒙蒙的水气却使故园望断无寻处,他用了一个“愁”字来回答这自我设问,同时也把整首诗的意旨完整地收摄于这个“愁”字而无所遗!这种将外在的、客观的时间之无垠与纵深以及空间之无穷与广袤使之完整地收摄于内在的、主观的心灵之真实感受-乡愁,也许就是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所说的“气势雄大”吧!

也许我以上的讲解还算能代表一般对这首诗的主流看法。但是,光是这样便能让李白佩服这首七言律诗吗?这样就能被严羽推尊为唐人七律第一吗?恐怕我们很容易在唐代两位七律大家杜工部和李义山的七言律诗里各找出五首比崔颢这首七律更让我们叫好的作品来!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是李白并不擅长写七言律诗,所以才会“无作而去”。但《登金陵凤凰台》不是七律吗?李白不爱写七律是事实,并不是不能!他那横溢奔放的才情本就不喜欢绑手绑脚的律诗,尤其不爱七律,这可以从他的全集中极少七律可证,非不能也,不为也!你看他那首《登金陵凤凰台》诗,很多评论诗词的人都认为比崔颢的《黄鹤楼》优胜呢!但是,宋朝的严沧浪为什么不说李白这首诗是唐人七律第一呢?我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必定有别的解法。让我们先看崔颢这个人。

四、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下文苑下与其它诗人合传,《旧唐书》上说:“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唯高适官达自有传。崔颢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蒱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屡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新唐书》所载大体相同,只增加“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去。”一段,(李邕是当时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留下的名言有:“学我者死,似我者俗。”而闻名后代。)整体来看,可见他是一个爱赌博,爱喝酒,好色而又动不动就休妻的大男人,尽管有文才,但也就如《新唐书》所说的“有文无行”的诗人!并且他早期的诗作多半就像“十五嫁王昌”那种轻薄尘下的风格而已!但是,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可见他诗风丕变是从军边塞之后的事。现存的《崔颢诗集》一卷共有四十三首诗,只有几首艳体诗,风格浮华而内容轻佻,殆为早期诗作无疑。除了《长干曲》四首五绝是江南民歌风格外,大多写边塞戎旅的激昂感情及对和平的热切企望,而《黄鹤楼》诗展现出的登临怀乡的深刻感情应属他后期的诗作。可见边城艰苦的戎旅生涯的体验确能一洗大城市(汴州是大城市)浮滑少年的习气,而战争必带来死亡,这又让人对人生的偶然与不确定和无保证产生了对生命的困惑。开元后期他出使河东军幕的真切体会,与天宝后仕途不顺畅与远离家园的落拓飘泊,都驱使中年的他面对了人生更深刻的问题。《黄鹤楼》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五、

对诗人崔颢有了基本了解后,就能进入较深层次去探究这一首诗。这首诗的主题是由登临而引发怀乡之情是第一层意思,然而隐藏在这主题之外,却是仙人的无限生命与一般人的有限生命的对照而引发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所带来的困惑,这便是第二层意思,也是这首诗的深层的意旨。乘黄鹤而去的“昔人”-费祎 ,照我们对仙人的基本了解,他不像我们一期的生命有一个终结点,显然他在时间上是拥抱着永恒,他就是那样乘着黄鹤冲出了白云向着仙乡飞奔!崔颢来到黄鹤楼前只见到黄鹤楼楼顶上悠悠无尽的白云在飘荡着,仙人所居的仙乡是否就在这白云的背后?他内心迷惑并且带着轻轻的失落与惆怅登上了那三层高的黄鹤楼,他在高楼上极目眺望所见是汉水汇流入那“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的滚滚长江。然而见证了时间的消逝的不单是诗人崔颢而已,隔着大江对岸汉阳城滨河的树木似乎更早就在崔颢来此之前已在见证着时间的消逝,下游鹦鹉洲的无情芳草亦然!生命真是一个奇妙而令人难以掌握的东西,树木恐怕就是具有生命现象中活的最长的一种存在,而无情的芳草也展现了它顽强的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管它是“一岁一枯荣”,但它的生命却是顽强的。而人呢?恐怕就是汉代人的挽歌所唱的一样如“易晞”的“薤上朝露”,“人死一去何时归?”这不正是崔颢的困惑?人的生命就是如此的脆弱,死后归向何处?有一个新的开始吗?在崔颢的时代,天台宗,华严宗,甚至禅宗都已大盛于时(禅宗的六祖慧能于开元元年圆寂),生命里的“常”与“无常”、轮回之说等恐怕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每一个人,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假如真如佛教所说的有下一期的生命,那这继起的生命又会从什么地方开始?“日暮乡关”,这太阳跑了一整天不也就是一个明显的象征?它总向着西方奔驰,明天它又在东方升起来。但是人呢?人走完生命的全程后他又归向何处?有一个新的开始吗?不单止如此,那不尽而滚滚东向的江水之恒流,汉阳城沿江的树木与鹦鹉洲茂密的芳草之恒绿,以及那亘古迄今的日出日没之不变,这些现象似乎都在暗示着一样事实-常。但是,为什么人的生命却是这般的脆弱?这般的不确定-无常?而“乡关”的意思却只有一个,说的就是故乡。“庾信位望通显,长有乡关之思。”见于《北史》。《梁书元帝纪》:“瞻望乡关,诚均休戚”。《陈书徐陵传》:“萧轩靡御,王舫谁持?瞻望乡关,何心天地?”隋孙万寿诗:“乡关不再见,怅望穷此晨。”跟崔颢同时代的岑参诗:“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袗袖泪痕斑。”所引的“乡关”毫无例外地都是故乡的意思。但是,故乡的意思不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开始的地方?假如佛教的教义可信的话,六道众生的生命总在那里生死流转不息、轮回不已,那么,下一期的生命(假如还取得人身的话!佛教说:“人身难得。”)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开始的地方吗?那一个开始的地方不就是新生命的故乡吗?它又在哪儿?站在黄鹤楼上、在丽日当空下、面对这东流的滚滚大江、眺望着对岸的树木和下游的芳草,被这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的崔颢,他渴望知道答案又在那里?然而他的内心却正像夕照余晖下江上蒙胧的水气一样的凄迷而不确定!这种从仙人的无限生命与我们的有限生命的“常”与“无常”对比而引向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转进到对一期生命的结束与下一期生命继起之“乡关何处”的设问,谁又能说出一个精确的答案?有限生命这种存有,依海德格,这些问题是个有意义的问题,问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就泄露他的有限性。而无限的存有是不会问这种问题的,因为这些问题跟他的无限性是自相矛盾的。但是,这些问题除了困惑着崔颢,让他苦恼-“愁”之外,不也让我们同样的困惑?同样的苦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想除了有表层意义故乡的思念之外,应当还含着一个深层意义对生命本身的终极关怀,必如此,才能让诗仙李白叹服!才可获得严羽推尊为唐人七律第一!也许我这样进一步去解释崔颢的这首七律,仍算能依循着崔颢生平际遇,和创作这首诗的心理背景,以及当时的主流思潮,与紧扣着文字本身去解说。当然,这必须对“乡关”有崭新的体会和佛学思想已在当时的一般人的内心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一确认下才可能。诚然,一般人是仙佛不分的,我相信崔颢亦然!不要说崔颢,就算是现代的人,对佛教是无神论这一客观事实,究竟又有几个人弄清楚?那就更不必说天台、华严、禅宗等深微思想了!

六、

最后,我也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这两首诗稍加比较以结束本文。首先,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依据唐宋典籍所载,凤凰台之兴建,唐释道世的《法苑珠林》说:“白塔寺在秣陵三井里。晋升平中,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但是,宋代张敦颐的《六朝事迹》则说:“凤台山,宋元嘉中(指南朝刘宋)凤凰集于是山,乃筑台于山椒,以旌嘉瑞。在府城西南二里,今保宁寺是也。”《方舆胜览》所记大体与此相同,并且具体指出“凤凰台故基在寺后。”至于李白的这首诗,也是前四句写怀古之思而引出今昔兴亡的感慨,后四句由当前的开阔的景色进而写浮云蔽日望帝乡而不见之情。由时间空间之无穷拓展步步逼向主题-愁”,既有虚与实的对照,也有常与无常的比论,灵禽选的是凤凰,同样的长江,有云也有日,崔颢见不到故乡而愁,李白则见不到帝乡而愁,最有意思的是不仅用韵相同,而且最后两次押韵连用字也一样-“洲”,“愁”!但是,李白这里却少了个仙人,似乎大为失色。然而我们看看他在长安曾写下的那首唐词《忆秦娥》,看看秦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凰事及秦穆公为筑凤凰台事,以及“一旦,夫妇随凤飞去”的故事(见《列仙传》),并且在《李太白全集》乐府卷六中有《凤凰曲》与《凤台曲》二诗俱歌咏弄玉与萧史吹玉箫登仙事。恐怕李白便是在金陵凤凰台借题发挥了!“长安”也可以是双关语,除了帝都之外,当然也可以理解成生命的“永恒安顿”处!这样看的话,你可以看出来李白当年游黄鹤楼不能成篇那种苦闷,而终于在金陵凤凰台得到了感情的澈底宣泄!从李白这首诗写成来看,显然难度要比崔颢的《黄鹤楼》要困难得多,因为《黄鹤楼》诗写在前面,把意思都设死了,也真有李白那种不服气的精神才会有这一首诗!但是,从这两首诗立意的原创性去看,李白是不如崔颢的。假如我以上对这两首诗的了解为不误的话,那么,后代很多在黄鹤楼题诗取笑李白的“所谓诗人”就真是皮相之见了!也可见真能读通前人的一首诗亦非易事!中国韵文中写登临的好诗好词多得很,而王国维先生独钟情于太白的《忆秦娥》,他在《人间词话》里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读完崔颢这首《黄鹤楼》之后,你还同意他的说法吗?

写于2001年11月

我很谢谢我的太太谢文瑛在本文第五段解释原诗时我本来是用“烈日当空下”,但原诗并不支持烈日,因为没有任何季节的表示,后改为“朗日”,定为“丽日”是她的提议,最后的定稿是:“在丽日当空下”。

去年十月写完《谁是人间的四月天?-与梁从诫先生商榷兼论徐志摩与林徽音的关系》一文后枫叶已开始变红,也许写得太投入,该文写就后竟一直困在徐林悲伤的诗作的氛围中,久久不能去!幸好十一月有一星期的假,我便花了四天半把崔颢《黄鹤楼》试释写出来,一下子我就从现代返回到唐代。黄鹤楼一文构思已有十多年,前年暑假回港便把相关资料带回来,终于把它写成!十二月又把《登鹳雀楼》试释写出,过一阵子再在这儿张贴,请各位指正

以上就是关于崔颢《黄鹤楼》唐诗鉴赏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