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和钛的吸收系数

   2023-01-18 05:38:36 网络260
核心提示:80W/mK和14.63W/mK。铁是一种古老的金属,从生产量到应用规模,都可以说是各种金属材料之首。钛是一种化学元素,是一种银白色的过渡金属。截止2022年10月22日,根据查询铁钛吸收系数简介可知,两者的吸收系数分别为80W/mK和14

铁和钛的吸收系数

80W/mK和14.63W/mK。铁是一种古老的金属,从生产量到应用规模,都可以说是各种金属材料之首。钛是一种化学元素,是一种银白色的过渡金属。截止2022年10月22日,根据查询铁钛吸收系数简介可知,两者的吸收系数分别为80W/mK和14.63W/mK。

硫酸法钛白过程中钛液的质量指标是多少?可以在哪里查到?

相信大家对“银行理财”这个词并不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有投资理财观念。由于很多投资者既不懂投资又厌恶风险,因此更喜欢购买银行理财。因为在很多老百姓的眼里,银行是由国家背书的金字招牌,所以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肯定也是安全的。那么银行理财真的没风险吗?其实银行理财产品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安全。

首先,银行理财不等同于银行存款,因此还是有投资亏损的风险。即使是银行存款,现在也不是零风险。根据《存款保险条例》约定,一旦银行出现危机,保险机构对存款人的最高赔付额是50万。简单来说,如果你在银行存款低于50万,那么银行倒闭可以全赔;如果你的存款高于50万,那么银行倒闭的话,你有可能只能拿回来50万;

其次,银行的理财产品分为自营和代销两种方式,两者区别很大。先来说说自营,顾名思义就是银行自己经营的理财产品。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是一个资金募集池,然后银行会根据自己的业务将资金投向股票、债券、信托等等。比如前些年市场上风风火火的股票结构化产品,很多优先资金都能看到银行的身影。另外银行还会用理财资金购买公募债和ABS的优先级,整体收益大概在5-7%之间。由于是银行的自营业务,这类理财产品银行大多都会兜底,因此自营类理财产品相对风险小一点,但是收益也低。

另一种就是代销产品,银行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基本都有代销基金的资质。由于银行的客群庞大,因此银行帮其它机构代销产品的话,都能拿到很好的分成。对于某些分行来说,代销产品的利润要远高于自营理财产品,银行有时候为了利润,合规风控都得靠边站。

道理很简单,代销合同一般都有专业的律师团队审过,风险都转嫁给了客户。只要客户签字购买了,将来遇到问题银行两手一摊,常规途径投资者还真没啥太好的办法。对于银行来说风险可控,所以总行有时候对于这种业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投资者在购买银行代销产品的时候就要擦亮眼睛了。

最后再来说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这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先说结论: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肯定跑不赢通胀,即使私行的产品也不会超过年化8%。原因只有四个字,降低预期。首先每家银行都有揽储指标,如果理财产品收益过高会影响储蓄率;其次银行的客群一般比较稳定,这时候就不需要靠高收益吸引投资者,而是通过平稳收益来稳定客户。牛哥之前跟很多家私行部打过交道,银行的分配方式基本上把高收益这条路给堵死了。比如当时牛哥公司让银行代销的某私募基金A。分配方式如下:(假设实际年化收益率=X)

当X≦5%时,银行不提取超额业绩提成;

当5%

当7%

当10%

单看分配方式是不是有点晕?牛哥直接上数字:

当产品收益是10%的话,投资者能拿到7.6%;

当产品收益达到15%时,投资者收益是7.8%;

当产品收益达到20%时,投资者收益是8.6%;

即使产品收益翻倍的话,投资者收益也只有16.6%。

一般银行投资的量化私募产品,都是以稳健为主,年化收益水平大概在8%-15%之间,换言之,投资者的收益基本就维持5-8%之间,基本上比普通的理财产品高出2%-3%左右。所以说想要跟银行计算精明的话,投资者明显不是对手。

虽然说银行理财产品有很多坑,但是对于C2以下的投资者来说,银行理财仍然是除货币基金以外的主要投资理财工具。那么我们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1、首先关注银行理财是自营还是代销。自营相对好点,如果是代销的话,需要看资产管理人是谁。一般来说,选择比较知名老牌的大机构,相对遇坑的概率会小一些;

2、需要了解银行理财的底层资产投向哪里?这一点比产品的风险等级更重要,因为产品的风险测评一般是由银行内部评定,可参考性不高。但是了解了底层资产实际投向哪里,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风险点,然后再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是否继续购买。

3、关注产品的封闭期限和清算周期,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一般来说封闭期越长收益越高,具体对标产品可以参考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做判断。关于清算周期,

4、注意产品的费率情况和收益分配。一般来说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托管费,有些还有销售服务费,除此之外如果有其它费用的话需要问清楚。不然实际到手的收益会缩水很多。

本文由@金晓牛原创,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财经知识!

钛液的指标主要有总钛含量、F值、稳定性、四价钛浓度、三价钛含量、铁钛比、澄清度、等。需要说明的是,钛液的指标是一个随着生产工序而发生动态变化的数值。也就是说,钛液的指标对于每个工序来讲是不尽相同的,因为各个工序对钛液指标控制的重点是不同的,甚至有的工序对某一指标没有要求。下面逐一介绍。

一、总钛

总钛是指钛液中二氧化钛的含量。它的单位是g/l。在酸解工序要求控制在120-130g/l,冷冻过滤后要求控制在145--165 g/l,浓缩工序要求控制在190-200g/l。

二、F值

F值是黑钛液的一个及其重要的指标。它直观反映的是黑钛液中硫酸与二氧化钛的比值,同时也决定了TiO2+所处环境的酸性强弱,并且F值可以通过影响稳定性来影响水解时候的偏钛酸颗粒析出的速度,最终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生产实践已经证明,F值的最佳范围在1.70—2.00之间,范围越小,平均值越居中,对产品指标的稳定性越好。F值过低或者过高都会使得产品的粒径分布范围宽,集中性差,从而导致消色力、遮盖力偏低,油相白度差,颜料使用性能大大下降。

F值的高低能反映出钛液中游离酸含量的多少:当F值较高时,游离酸浓度较高,钛液中的胶体物质会少,沉降效果较好;而F值较低时,铁、铝、硅等物质发生水解的概率增大,胶体物质含量较多,沉降效果变坏。

三、稳定性

稳定性也被称为稳定度,指的是在硫酸法钛白生产中,黑钛液在存放条件(如温度、浓度等)变化的情况下,有发生早期水解而析出二氧化钛胶体粒子的倾向,通常行业内把表示这种倾向的强弱的特性叫做钛液的稳定性。其具体的测量方法是取1ml钛液,然后用25℃的蒸馏水加以稀释,当稀释到刚出现白色混浊时,所需要的蒸馏水的量(毫升)就是钛液的稳定性。即:

用水总量(毫升)

稳定性=————————

钛液总量(毫升)

稳定性是一个无单位的量(也有些厂家用毫升作单位)。它是衡量钛液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稳定性如果过低,对沉降的效果、压滤的样板、水解的质量、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影响都很大。国内钛白行业在实际生产中,一般要求稳定性夏季为≥380,冬季为≥400。从目前的生产来看,一些厂家在实际的检测当中测到稳定性达到300以后就不再检测,对质量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四、四价钛浓度

四价钛浓度的高低决定了钛液的相对密度高低,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钛液的黏度高低和钛液中杂质含量的高低。在钛液中其它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四价钛的浓度越高,钛液的相对密度就越大,随之而来钛液的黏度也增大,此时絮凝颗粒与钛液的密度差变小,沉降阻力增加,因此沉降效果会变得较差。所以对于酸解后钛液的浓度不能控制的过高。但是如果控制较低的话,则会增加后续工序浓缩的负担,因此一般控制酸解后钛液的四价钛含量在120—135g/l,钛渣制得的钛液杂质较少,一般控制酸解后钛液的四价钛含量在190g/l以上。实际生产中大部分工厂用密度来控制酸解放料的浓度,控制范围在1450—1550kg/m³,或者用波美表检测密度,控制在45--51°Bé。

五、Ti3+(三价钛)含量

三价钛的存在可以使凝聚作用得到提高。如果钛液中三价钛含量极低或者没有三价钛,此时的钛液属于一个强氧化的环境,一方面高铁离子较多,高铁水解成为氢氧化铁胶体的概率增加,另一方面,[FeO ]+的存在会中和改性聚丙烯酰胺和硫化锑的负电荷,削弱它们的絮凝或者凝聚效果,两方面的作用因素都使得钛液中的胶体稳定性增加,不利于沉降。而三价钛的浓度过高时,钛液的黏度会急剧增加,同样不利于沉降。三价钛的控制范围一般在1—4g/l。

六、澄清度

澄清度是指酸解或冷冻等钛液所沉降或过滤的程度。澄清度在各工序中要求为:合格。

七、铁钛比

铁钛比是指钛液中硫酸亚铁的浓度与四价钛浓度的比值。一般情况下控制在0.220—0.370之间,计算公式如下:

钛液中总铁含量(g/l)

铁钛比=----------------------

钛液中总钛含量(g/l)

钛液的指标要在生产实践中,及时掌握及时控制,不能死板。

以上就是关于铁和钛的吸收系数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