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绍兴玩

   2022-09-30 20:44:40 网络1120
核心提示:"鉴于越台名土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毛泽东的题诗和南宋伟大诗人陆游的名句"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道出了水乡绍兴的撩人醉心之处。汇集会稽山三十源之水的整个鉴湖水系,把绍兴县轻轻托起,远山黛影,近岸绿萍

去绍兴玩

"鉴于越台名土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毛泽东的题诗和南宋伟大诗人陆游的名句"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道出了水乡绍兴的撩人醉心之处。汇集会稽山三十源之水的整个鉴湖水系,把绍兴县轻轻托起,远山黛影,近岸绿萍,烟雾迷蒙,岚气氤氲、云骨、大佛、古镇、石桥、纤道、王陵、戏台、乌蓬船……纵横散落在交叉的江河湖港间,一幅大写意般的水黑长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绍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下辖4个街道、15个镇,人口71万县域面积1152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柯桥。绍兴县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传说时代,尚存舜、禹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是越国基地。秦行郡县,始置山阴县。南朝陈时,析为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民国建元,撤府建县,合二而一,统名绍兴。因山阴、会稽、绍兴,自东汉永建四年(129)起,向为会稽郡治、越州州治、绍兴府(路)治、绍兴市(专署)治所在地,故“绍兴”既泛指郡、州、府、市,其辖区时有变动;亦专指越国都城和山阴、会稽及绍兴县。其基本地域和治所,历经近2500年基本不变。绍兴县地处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东与上虞市界,东南和西南分别与嵊州市、诸暨市为邻,西和西北部与萧山市接壤,北濒海,腹部横亘越城区。北纬29°42'02"至30°19'15",东经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59公里,总面积1392平方公里。2000年7月,环切东浦、鉴湖、皋埠、马山、斗门5镇给越城区,故经纬和周边长度不变,总面积减为1152.3平方公里。县境背靠会稽山,北濒海,故呈西面高、东北低的阶梯形地势,山脉、平原、海岸兼有,山丘与平原间界线明显。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河谷区,占全县总面积约51%,有地望名称并经实测高程的山岗共273座,岭24座,为五百岗、木窝尖、独子尖、化山、东干山、秦望山、西干山、香炉峰等,海拨一般在300~400米之间。骆家尖海拨747米,为境内最高峰。中北部为水网平原区,占全县总面积约30%,平均海拨6~7米,偶有孤山、残丘分布其间,其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史称山会平原。东北部为滨海平原区,占全县总面积11%,海拨5米左右,系淤涨型滩涂,地势平坦。境内的低山丘陵,形成于1.3亿年前,长期基本稳定。山会平原与滨海平原几经沧桑,约从公元前5世纪越,随文明进步而逐渐开拓,遂形成当今地形地貌。发源于南部会稽山脉的石泄江、富盛江、撵宫江、平水江、直落江(若耶溪)、南池江、坡塘江、娄宫江、漓渚江、秋湖江、项里江、型塘江、陌坞江、夏履江等10余条江河溪流,史称鉴湖36源。实有43条。北向涌入北部平原,与浙东运河、鉴湖、西小江相交,或溢而为江,或渚而为湖,或为沼为池,为 为荡,形成河道交叉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的平原河湖网,鉴湖、湖、瓜渚湖、贺家池、白塔洋、芝塘湖、大板荡等等18个湖泊点缀其中,平静如镜,荡漾其间。西小江,又名钱清江,原为潮汐河流,宋、明间,多次成为浦阳江下游干道,直通杭州湾。明宣德年间(1426~1435)被疏归故道,入富春江。西小江遂自成体系。其上游为进化溪(古称麻溪,今属萧山),源于螽斯岭,经晏公桥进入绍兴县江桥上板。经杨汛桥,在钱清镇穿越浙东运河,折东北经南钱清、新甸、管墅、华舍、嘉会、下方桥、 湖,于荷湖与直落江汇合,经三江闸,入新三江闸总干河,注入曹娥江入海。境内河道总长58公里。浙东运河,古名漕渠,又名西兴运河,疏凿于晋代贺循。西起萧山西兴,东至上虞曹娥,过曹娥江经梁湖、坝头与姚江、甬江会合,直达明州(今宁波),全长约78.5公里,与杭温公路、萧甬铁路平行。境内西起钱清镇,经柯桥入城区西郭门,出都泗门,迤东经皋埠、陶堰,于泾口入上虞,长41公里,为连接萧山、上虞至宁波的主要航道。鉴湖,又称鉴湖大江,为我国东南地区最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于东汉永和五年(140)太守马臻疏筑,具有蓄洪、灌溉、排涝等多种功能,为绍兴黄酒的特质水源。面积曾达189.95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州岛),自唐以后,几经围垦,面积日渐缩小。现主湖自湖塘西跨湖至城郊东跨湖桥,长19.2公里,面积2.95平方公里,容积895.90万立方米。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乡”之美誉。绍兴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全县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县级风景名胜区8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26处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柯岩风景区、羊山石佛景区、兰亭国家森林公园、平水江风景区、印山越国王陵和安昌古镇、越王峥、舜王庙、古纤道、宋六陵、夏履桥等风景区及文物古迹,与兰亭、大禹陵、鲁迅纪念馆等串线连片,构成了绍兴半小时汽车"旅游圈"。

绍兴的船绍兴的桥的资料

原始森林。

夏履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西北部,距省会杭州35公里,绍兴市区32公里,柯桥城区12公里。镇域总面积52平方公里,为典型的低山丘陵河谷区,素有“九山一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3.1%,植被完好、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生态独特。1997年被联合国环境署命名为生态环境“全球500佳”。

平水怎么坐车能到夏履桥

桥在绍兴县柯桥镇阮杜间,与萧绍运河平行,俗称百孔官塘,又称铁链桥。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长达386.20米,共有115跨,每跨净垮2米左右,桥面用三条石拼成,宽1.50米,桥墩用条石干砌,墩厚1.5米,桥底一般都接近水面,只有东端第四十五垮较高,以通小舟。该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两端各设茶亭一座。这种桥全国其他地区未曾发现过,绍兴该桥颇多,有长达1--2公里的,目前还有樊江的贯虹桥和二处残迹,一处在钱清附近,一处近绍兴城。

1983年绍兴市文管会己把该桥整修一新。

八字桥:

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佑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

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叹。

广宁桥:

该桥位于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单孔拱形石桥、横跨漕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

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极好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粱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两边备有20级石阶。24根桥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甚为精致,桥拱石上刻有招贤修桥的姓名。《绍兴具志余辑》记有:“桥,方向东西,一圆洞,高三、四丈、长十余丈,桥面广度为二丈,上有石栏甚坚,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桥:

据《吴越春秋》记:禹“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此遗履之处,后人感念。谓之“夏履桥”。

光相桥:

该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20米,桥宽6米,高4.20米。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覆莲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并不对直),似宋、元代桥梁。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

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对研究水乡石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绍兴市区北海桥直街。

春波桥:

为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桥面纵坡很小,采用两根石梁做桥栏。原为石拱桥,玲珑雅致。20世纪50年代改成水泥板桥。水泥粱板连接搁在两岸石勘,细铁杆作栏。长约5—6米,宽约3米。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绍兴人)曾有“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故名春波桥,该桥座落在绍兴市区都昌坊路鲁迅纪念馆不远的禹迹寺前。

另说----又名伤心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园,放翁感慨万分,题下《钗头凤》一词。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琬早已忧郁去世,陆游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凄凉悲伤,令人断肠。伤心桥也因此得名。

太平桥:

该桥在柯桥镇的阮杜与管墅交界处,跨萧、绍运河是一座一孔净跨10米的石拱桥与九孔净跨3.04米高低石粱桥相结合的多跨桥梁。总长24.20米、高7米,桥面宽3.40米,拱桥在南,为通航主孔,石粱桥在北,桥建于明天启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继重建,现存桥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桥头有《重修碑记》等四块,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楼。(已拆毁)。拱桥顶部“太平桥”三字清晰可见。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拱,纤道沿拱脚贯穿而过,拱桥南端落坡中设平台,经平台折向东西两面下桥。靠着拱桥的三跨粱桥较高,跨度较大,然后以三孔一组逐次下降,至北端与船码头相接,以便水运与陆运较好地衔接,全桥布局既利于排洪和兼顾众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于陆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栏板,抱鼓上图案雕琢精致美观。

周围良田万顷,水波涟漪,颇具水乡特色。

都亭桥:

桥在今鲁迅纪念馆西南侧,为绍兴古桥之一,据《越绝书》记述,秦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至会稽时,曾驾临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这座古桥,就取名为都亭桥。

题扇桥:

桥在今蕺山南面,长10米、宽3米、高7.8米的古石桥,相传有一位穷苦的老妇曾在此卖六角扇,生意清淡。书圣王羲之见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题了词,并嘱老妇提价出售,一时竞相争购,老妇也因此发了财。现在桥上还竖着“右军题扇处”的石碑。

在宋嘉泰《会稽志》的“戒珠寺”条目中,载有“寺南百步有题扇桥,盖卖扇老姥所居云”,以此桥的由来说明该桥在晋时已存在。

迎仙桥:

迎仙桥位于新昌县桃源乡104国道边,长29米,宽4.6米,净跨15.6米,为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乱石拱桥。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代道光时,丁天松重修。

该桥的桥名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真可谓:刘阮迎仙留桥名,悬链奇拱落梦境。茅公伏笔语惊人,有心圆梦天佬径。

古桥专家茅以升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预言:我国古代可能存在超时代的梁桥技术。迎仙桥填补了中国古桥技术史的空白,悬链线拱桥是二十世记六十年代世界先进桥梁科技。

玉成桥:

位于嵊州市谷来砩头村,该桥与迎仙桥同属近似悬链线型古石拱桥。该桥长12.15米、宽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举马正炫建造。此桥系罗关洲继迎仙桥后发现的第二座近似悬链型古石拱桥。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桥建成后,村民认为此桥拱曲线平坦,恐有坍桥之虑,提出妄作观些,而拒付工钱,现存谷来马氏家谱中,记有建桥史料。

咸宁桥:

位于题扇桥北,双层石梁桥,桥名咸宁,可能此桥建于西晋咸宁年间。桥名宁字无丁,系宋朝以前的写法。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可定为宋朝以前的古桥。

杏卖桥:

桥在偏门外陆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桥名是附会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而来。

虹桥:

桥在今西廓门外,曾有一名人少时曾在这里游泳,故又名浴龙桥。

云门桥:

志书中记有淳化寺原名云门寺,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8),寺门外有桥亭名丽句亭。嘉泰《会稽志》中的“云门桥”条目中记有“云门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若耶溪南有仙翁钩矶。宋考功之总诗云:雁塔骞金地,虹桥转翠屏。谓此自桥东百余步又有小石桥,架亭其上,扁丽句亭。”这说明此寺前有二桥,桥可能与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时二座桥肯定存在。同时指明了此桥为虹桥,即石拱桥。

跨湖桥:

马太守庙在跨湖桥南,跨湖桥是通往该庙的必经之桥。马太守庙建于唐开元年间,跨湖桥在唐开元时必然存在。此桥现已改建为现代桥。

谢公桥:

绍兴谢公桥是单孔七折边拱桥,全长28、5米。明代重修时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会稽志》记有“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绍兴谢姓太守有:谢惠连(397——433)南朝宋代会稽太守。谢公桥当始建于南朝。因谢惠连在东晋末年只有21岁,不可能当太守,桥不可能建于东晋,谢惠连当太守应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谢公桥可定为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桥。谢公桥的桥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风格为晋代隶书风格。

兰亭桥:

此桥在会稽通往诸暨的古道上,桥以兰亭为名。现在原址建现代桥,桥头的宋朝古道已被发掘,作为文物展示。

庙桥:该桥是通往钱武肃王庙的必经之桥,庙存在于五代,桥在五代时必然存在。此桥已拆建为现代桥。

龙兴桥:

以龙兴寺得名。该寺建于汉太始元年,唐代神龙二年称龙兴寺,桥与寺当同时建造龙兴桥当建于其时。

杨桥:

曹操与杨修读书处,桥因杨修得名。此桥应为三国时代的桥梁。

学堂桥:

朱买臣读书处,当为汉桥。

司马悔桥:

此桥现存,位于新昌县桃源乡。该桥名出自“唐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的典故,桥在唐时已存在。

孟宅桥:此桥在上虞县丰惠镇。嘉泰《会稽志》载:“在县东南一里三十步,汉孟尝所居也。”此桥又称还珠桥。北宋诗人华镇有《还珠桥》诗:“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桥可能建成于汉,在北宋时仍在。此桥桥面已改为现代式,桥礅仍为古桥原物。

拜王桥:

建于唐、乾宁三年(896)的绍兴拜王桥系单孔五折边拱桥。据《越中杂识》记:“唐末,钱(缪) 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

平水坐公交车101路转111路到夏履桥,全程42.8公里,预计需要2小时30分钟。

平水镇步行1.1公里,从平水开发区站上车坐101路,乘坐33站到公路客运西站下车,然后在公路客运西站上车转111路乘坐42站到新民路口站下车,然后步行280米到达夏履桥。

以上就是关于去绍兴玩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