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视频的观后感

   2022-07-19 13:46:17 网络880
核心提示:《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

地理中国视频的观后感

《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三它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 “以行进中的地质科考”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

院士科普“刷屏”物理“吴姥姥”走红……科普短视频受追捧

1、水量:波河位于意大利北部,夏季有来自北部阿尔卑斯山系的冰雪融水汇入河流,冬季有西风带来的丰富降水(地中海气候)。全年年水量充沛。

2、水能:波河从北部山地奔腾而下,下流缓流与波河平原,上游水能蕴藏量极为丰富。

3、汛期:虽然波河全年降水量都比较丰富,但还是有汛期与枯水期之分。由于降水补给的水源多来自秋冬两季,波河的汛期从9月开始至次年1月。而枯水期一般出现于每年的3、4月份。(此时既是气候上的干季,且气温不够高未带来丰富的冰雪融水。)

4、结冰期:波河全流域位于亚热带地区,全流域几乎都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无结冰期。

5、航运:波河位于波河平原的河段基本都可以通航。

波河

Po,River

意大利最大河流。发源于意大利与法国交界处科蒂安山脉海拔3841m的维索山,河流先由西向东流,至萨卢佐转向北流,过都灵绕过蒙费拉托高地,然后在基瓦索再转向东流,最后在托莱港以东20km处注入亚得里亚海(见波河流域水系图)。河流全长652km,流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735m3/s,年均径流量231.8亿m3。流域地理位置为东经7。00'~12。04',北纬44。08'~46。51'。横贯国境北部,冲积成波河平原。流经都灵、皮亚琴察等城市。

来源:光明日报

院士科普“刷屏”、短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圈粉”、物理“吴姥姥”走红……过去一年,科普类短视频播放量快速增长——

“物理太难”,大概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感受。然而最近,中科院2022跨年科学演讲在短视频平台火了。规范场论、量子力学、电磁学,一个个听上去艰涩的物理术语被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了260万网友观看。主讲人之一、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说:“能够用知识含量超高的科学演讲开启新的一年,很有意义。”此前,中科院物理所曾在短视频平台分享曹则贤研究员公开课上的视频片段。其中一段结合异地恋讲解电磁学的内容获赞超过250万,许多网友感叹:“物理变得有趣了起来。”

“从 娱乐 化转向知识化,这种内容行业的主动升级,正在助力网络 社会 形成寻找知识、学习知识、尊重知识的‘知识风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系主任陈刚说。

1、科普的使命是把人“领进门”

灰白的短发、常穿一件马甲,新奇的实验、简洁而利落的发言,这是网友对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的第一印象。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百万粉丝亲切地叫她“吴姥姥”,并爱上了跟她一起做实验。

前一阵,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不少小朋友也因此开始好奇:火箭到底是怎么飞上天的?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吴於人专门拍摄了一期视频,通过吹气球,让大家了解到火箭飞天的速度来源于火箭燃烧的反作用力;再利用液体氮的下喷实验,让小朋友们可以直观感受突破第一宇宙速度需要耗费多少燃料。

吴於人坚持科普事业已经有16年。“物理很有意思,只是很多学生被考怕了。”她说,自己只是希望告诉孩子们,物理该怎么学。

“科普的使命就是让人放下对高深学科的抵触,把人‘领进门’,弥合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鸿沟。”陈刚说。

科普达人“@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真名张辰亮,是《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2019年11月14日,他在抖音发了第一条视频,开启短视频科普之路。此后,他陆续开了“远方博物学”“身边的花草虫鱼”“亮记赶海”“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等栏目。“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系列视频目前已有12.8亿次观看。他的科普短视频引经据典,还会请教蚂蚁专家、水獭研究者等专业人士出镜。

专业之外,冷静直接、人设鲜明是张辰亮科普的特色。由于面孔略方、眼睛略小、眉头微皱,不断辟谣水猴子,网友们戏称他是“藏狐君”“水猴子辟谣协会会长”。

在分享创作心得时,张辰亮表示,视频平台是能产出灵感的地方,“有的背景音乐或某个梗、口头禅能让我拍案叫绝。吸收其中的思路对科普是极有用的。这样知己知彼创造出的视频,才有可能被大众喜欢”。

《报告》显示,在抖音知识视频评论区,共出现136万次“学到了”的感慨以及254万次“懂了”的欣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认为,这些数字是用户对于能足不出户,以极低的时间、空间、经济成本学到不同类型知识的满足,是短视频平台知识属性上升、 娱乐 属性下降的表征。

2、科普难在“普”,听了还想听才是本事

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 社会 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让高深的科学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些科普红人有哪些“秘密武器”?

吴於人喜欢说的一个词是“好玩”。混沌摆永动机、斯特林热机小模型、牛顿摆、指针验电器、菲涅尔透镜……除了这些专门用于物理试验的小装置、小模型之外,吴於人“百宝箱”里的“玩具”简直五花八门——在她手里,鸡蛋、晾衣架、硬币……生活用品都有可能变身为实验器材。

“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这是吴於人做科普的初心。

“害怕,是因为不够了解;不了解,是因为缺乏好奇心。”吴於人说,当下盛行的刷题式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适得其反。

和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授课不同,在视频里,吴於人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物理原理“翻译”出来,准确传达给大众。“最难的还是前期的创意策划脚本,而这部分的工作,很多时候都倚靠‘吴姥姥’的灵感和智慧。”团队成员表示,好在“吴姥姥”点子多、“脑洞”大,而且不怕苦、累,常常和年轻人一起连轴转。

其实,科普的难点不在“科”,而在“普”。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是一名海洋地质学家,三年前,年过八旬的汪品先完成了9天3次深潜南海的任务。前不久,汪品先又凭借科普海洋知识的视频在各大平台走红。“做一期视频,可以让上百万的网友学习到海洋知识。大片大片的弹幕,像下雨一样,看起来很壮观,很令人激动。”

“越是大科学家的课越好懂,越是小科学家的课越难懂。小科学家生怕讲错了一个字,理就不对了,只敢照本宣科,而大科学家更加随性自由,因为原理很可能就是他发现的。”在汪品先心中,理想的科普境界是,“一个小时,就一张嘴,也没有PPT这些辅助道具,今天盯着听,明天还想来,这才叫本事”。

3、科普新天地里,内容质量弥足珍贵

短视频的热情被点燃,但内容同质化、伪科学泛滥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来自中科院的青年生物学家陈睿是抖音账号“动物学博士”的负责人,他很早就发现,网络上所谓的“科普”常常错漏百出、以讹传讹。他举例说,白蚁不是蚂蚁,反而和蟑螂关系更近;琥珀必须在地下掩埋了数千万年,否则不能称为琥珀。每次看到失实信息在网上大肆传播时,陈睿都会感到科普的迫切性。

《报告》指出,短视频知识普惠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需要着力解决知识视频过度商业化等潜在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昶对此表示认同。他提到,对知识的多样化、全方位、高层次需求,已成为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知识风尚的不断深化,将有益于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长远 健康 发展。

在这片科普新天地里,针对人群细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钟琦介绍,当前,半数以上的移动端科普用户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科普的受众已经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覆盖人群也已拓展到白领、大学生、企业管理者、人文学者等。

“对于这类人群我们通常采用深度文章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小学生、老人以及学历较低的人群的科普需求。”在钟琦看来,中小学生有自己的“圈子”,他们用QQ交流而不是微信,对二次元文化着迷……“如果我们用他们的思维逻辑生产科普内容,用他们的语言制作科普视频,传播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科普团队曾经做过一份调查,40%的青少年对科学感兴趣,40%潜在感兴趣。从前孩子们谈起梦想,都说要当科学家,但现在很多孩子的梦想是当明星、网红。对此,身为科学家的陈睿有些唏嘘,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也显得更加刻不容缓。

以上就是关于地理中国视频的观后感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