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事

   2023-03-25 18:36:40 网络660
核心提示: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事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事,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人会有肋骨疼的现象发生,那你知道肋骨疼是怎么回事吗?在肋骨疼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进行治疗呢,平日里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肋骨疼的现象发生呢,一起了解一下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

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事

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事

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事,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人会有肋骨疼的现象发生,那你知道肋骨疼是怎么回事吗?在肋骨疼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进行治疗呢,平日里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肋骨疼的现象发生呢,一起了解一下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事吧。

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事1

一、右侧肋骨 里面隐痛 是怎么回事

1、长期熬夜是肋骨疼的原因

长期熬夜会导致右侧肋骨下疼痛,熬夜对脏器的危害很大,长期熬夜会导致肝脏负担过重,肝脏经络不通,引起经络停淤,可致右侧肋骨下疼痛。

2、饮食不规律也会导致肋骨疼

饮食不规律会导致右侧肋骨下疼痛,这类人群应当警惕脂肪肝和胆囊炎的发生,脂肪肝患者一旦出现右侧肋骨下方疼,往往可能已经发展到了中重度,肝脏脂肪变性坏死,损伤严重,出现右侧肋骨下疼痛。

3、抑郁也会引发肋骨疼

都市综合症、压力大、心情不好等也会导致右侧肋骨下疼痛,中医说: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喜调达,恶抑郁,如遇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疏泄,络脉受阻,经气运行不畅,均可发为胁痛。

4、慢性肝病会导致肋骨疼

最常见的就是慢性肝病导致的右侧肋骨下疼痛,慢性肝病病情急性发作,迁延期转活动期,肝脏细胞损伤加重,肝脏炎症越来越明显,常出现右侧肋下阵痛。

5、肋软骨炎是肋骨疼的原因

肋软骨炎,又称前胸壁综合征,是前胸部疼痛常见的原因,由于疼痛部位在前胸,很容易于心绞痛混淆,患者常误以为自己有冠心病,病因一般与外伤有关,在人们搬运重物,急剧扭转或因胸部挤压等使胸肋关节软骨造成急性损伤、或因慢性劳损或伤风感冒引起病毒感染,导致胸肋关节面软骨的水肿,增厚的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发病。

二、如何治疗肋骨疼

右侧肋骨下疼痛考虑肝胆疾病需要做肝胆超声及化验肝功而左侧肋下疼痛一般为胰腺和脾脏的问题也是需要超声检查的。

胃与胸胁部有共同的神经联系,胃部病变,如胃炎、溃疡等导致的疼痛,会通过这种神经连续放射到体表,医学上把这叫做“牵涉痛”。

当然,引起胸胁部牵涉痛的病因很多,如肝胆疾病、胰腺疾病、心脏疾病等等。所以建议还是先到正规医院做个相关检查,查明原因以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考虑你的情况有可能是肋间神经痛或者是肋软骨炎引起的.肋骨疼痛的疾病有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及精神心理疾病等疾病。另外,更年期综合症也会对您出现的症状有影响的。

建议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对与他人交流,多参加户外活动,预防更年期综合症,必要时可以应用性激素补充治疗。目前的症状可以应用芬必得或萘普生对症治疗就行了。

三、如何预防肋骨疼

1、办公室人员要注意做姿,避免劳累。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护,避免腰部损伤。避免劳欲太过,防止感受外邪,经常活动腰部,或进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极拳等医疗体育活动,有助于腰痛的康复。

2、在平时想要预防肋骨疼的现象的话,要注意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3、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确的坐卧行体位,劳逸适度,不可强力负重,避免腰部跌扑闪挫。避免坐卧湿地,暑季湿热郁蒸之时应避免夜宿室外,贪冷喜凉。涉水冒雨或身汗出后应换衣擦身,或服用生姜红糖茶,以发散风寒湿邪。

4、在平时如果患有胸椎部位有基础性疾病的要早期治疗,以免继发肋间神经痛。

5、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四、日常身体保健的方法

1、日常身体保健意守丹田

当工作、学习引起疲倦时,闭上眼睛,舌抵上腭,排除杂念,使整个意念集中在脐下的丹田部位,时间可灵活掌握。做完之后会感到精力充沛。

2、日常身体保健壮腰健肾法

扭摆腰部,以起保健肾脏功能作用。站立,两手插握在腰部,上身向前稍倾,慢慢将腰部左右扭摆,动作逐渐加快,使腰部感到发热时为宜。

3、日常身体保健按摩小腹部

每晚临睡前,将手放在丹田部位,先顺时针按揉36次,再逆时针按揉36次。有理气、助消化、健胃之功效。

4、日常身体保健牙齿保健法

大、小便时,将嘴闭住,咬紧牙关。经常叩齿,长年坚持可保护牙齿坚固,不易脱落。

5、日常身体保健散步法

相信有很多人都知道经常锻炼的话对身体的健康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坚持每天散步是极有效的健身之道,饭后散步有助于消化。散步时间可灵活掌握。

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事2

一、右侧肋骨里面隐隐疼痛是什么原因

1、右侧肋骨里面疼痛对于孕妇来讲可能是肚子里的宝宝长大了,引起隔膜拉扯从而是右侧肋骨里面疼痛,也可能是左边疼。

2、右侧肋骨里面疼痛可能和肝病有关,肝的位置是在右腹部,如果右侧肋骨里面有叩击痛,可能是和肝病有关。

3、右侧肋骨里面疼痛可能胆有毛病。往肋下的深部上顶处按一下,那是胆的位置,如果疼,可能右侧肋骨里面疼和胆囊炎或者其它胆部的疾病有关。

4、右侧肋骨里面疼痛可能是胃部有毛病引起。

二、右侧肋骨里面隐隐疼痛怎么回事

右侧肋骨里面隐隐疼痛的病因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因为肝脏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也会导致右侧肋骨里面隐隐疼痛,所以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一下具体原因。

1、肝脏疾病

比如说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都会引起右侧肋骨里面疼痛,肝脏在右侧腹部,如果肝脏有病,就会使肝脾发炎肿大,进而牵拉到肝被膜引起肝疼,会牵涉到右侧肋骨下方疼。特别是乙肝患者出现右侧肋骨下方疼时应该及时检查治疗。

2、胆囊炎、胆结石

因为在右侧肋骨周围,所以说胆脏疾病包括胆结石、胆囊炎、胆道阻塞、胆囊肿瘤等都会引起右肋骨疼痛。

3、胃炎

有时候胃部的疼痛也会放射到其它部位,从而产生疼痛的感觉。可以检测一下胃部,比如钡餐、胃镜等。

4、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肋间神经因为不同原因的损害,出现胸部肋间护着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症。

5、肋骨软骨炎

疼痛部位在肋骨弓处和靠近胸骨的软骨处多见,不过往往是不明原因,以活动的时候更疼痛,局部有按压疼痛。

6、阑尾炎、女性卵巢疾病、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也可导致右侧肋骨下隐痛。

7、急性胰脏炎症患者会出现腹部持续疼痛,并伴有恶心发烧症状。

出现右侧肋骨里面隐隐疼痛的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B超检查,确诊病因后对症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平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是剧烈运动。

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事3

一、 右侧肋骨里面隐隐疼痛的症状

1、胸胁局部肿痛

患者初期感到胸痛,不久之后受累软骨部位出现肿大隆起,有压痛。深呼吸、咳嗽及活动患侧上肢时疼痛加剧,有时向肩部或背部放射。

2、皮肤表面无改变

患处肿大,边缘分界清楚、固定,与皮肤无粘连,皮肤表面光滑,无红、热现象。

3、病程长短不一

本病疼痛症状多在3~4周内逐渐减轻或消失。有的病例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也可迁延数月或数年。累的肋软骨肿大到一定程度后,有的逐渐缩小;但也有的疼痛虽已消退,而肋软骨继续肿大,并不缩小。

二、 右侧肋骨里面隐隐疼痛的治疗方法

1、中医药外敷

中医认为,此证属于“胸痹”、“骨痹”范畴。其形成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肝气郁结,气滞血虚,营卫表里不和,阴阳失调;外因:胸部受挫,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塞筋络,致气血运行不通,形成胸胁骨痹。舒肋消肿膏为传统黑膏药,使用时直接贴敷于患处体表,药效透皮吸收,由表入里渗入病灶,于外,祛除瘀滞于胸之风寒湿邪,舒经通络;于内,疏肝理气,行气活血,以达消肿止痛之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抵抗力。

2、中医汤药

①黄芪、双花、蒲公英、苦地丁各15克,黄柏、桔梗各12克,连翘、乳香、没药各9克,防风3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②可用炒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2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玄胡15克,柴胡10克,郁金15克,川楝子10克,丹参20克,全瓜蒌20克,甘草10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

③银花15克,连翘9克,公英15克,地丁15克,黄柏12克,桔梗12克,黄芪15克,乳香9克,没药9克,防风3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刮痧

①刮任脉:由天突穴向下经华盖、紫宫、玉堂、膻中等穴,刮至鸠尾穴处。

②刮肋间隙:在病变局部沿著肋间隙,由中间向两侧刮。

③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大杼穴处沿著脊柱两侧向下经风门、肺俞、肝俞等穴,刮至脾俞穴处。

4、食物治疗

①橘皮米粥:橘皮30克,粳米50克。将橘皮洗净,晒干,碾为细末,粳米加清水500毫升,置锅中,急火煮开5分钟,加橘皮细末,文火煮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具有行气止痛,健脾开胃之效。主治:肋软骨炎伴脾胃不和者。

②茯苓红枣粥:茯苓粉30克,红枣15枚,粳米150克。红枣洗净,加水煮至烂;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倒人红枣及汤,加入茯苓粉,再文火煮20分钟,加少许红糖,趁热服用。功效:活血消肿。主治:肋软骨炎局部肿胀疼痛显著者。

倪海厦《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之13.奇经八脉之任脉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肛门前阴部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口: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鸠尾穴: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任,有担当,任受的意思。

任脉循与腹部正中线,多以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总任一身之阴脉。

故又称“阴脉之海”,所有的阴经像河流,任脉像大海,河流总会流入大海。

任又以“妊”意义相同,任脉起于胞宫,女子能怀孕全靠任脉。

任督二脉交会在鼻子人中穴这边,当舌头抵到上颚的时候,任督二脉是相通的。

所以在打坐或者站桩,都要舌抵上腭,目的就要连接任督二脉。

任脉失调会出现的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各种妇科炎症,不孕不育,白带过多,小便不利,疝气,小腹皮肤瘙痒,阴部肿痛,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疾病等。

上腹部消化系统以及胸部呼吸系统也会受影响:腹胀,呕吐,打嗝,食欲不振,慢性咽炎,哮喘等。

任脉一共24个穴。

1.会阴穴:多用于急救,百会与会阴相对,会阴痛可以在百会处治疗。

2.曲骨穴:下髎加曲骨可以用于妇科男科的很多问题,比如外阴瘙痒,滴虫,小便不利膀胱疾病与尿道发炎HPV等。

3.中极穴:膀胱募穴,膀胱的问题用募治疗法。如小便不利,子宫内膜薄,导致的不孕也可以用中极穴。

大多数的月经不调痛经,都是因为气血虚导致的,可用中极和关元穴。

4.关元穴:小肠募穴。一个大穴,经常用到。

小肠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小肠由关元穴来管,进取穴可治疗腹部的问题。

灸关元可生精助孕,男女保健都可用关元穴。

如果一个人常年的脚都是冰冷的,表示他一天24小时在不断的制造血块,可以灸关元。加强小肠的功能。

孕妇不可用关元穴!妊娠期腹部的穴位最好不要用,医生诊断除外。

5.石门穴:三焦经募穴,三焦的疾病可在石门上灸。

石门与关元的中间有一个经外奇穴:绝孕穴,坚持灸或者针刺可导致不会怀孕。

想怀孕做针灸拔罐时需要注意避开它们。

6.气海穴:人体元气之海,艾灸可治疗腹痛,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赢瘦。

此穴有强壮作用,孕妇禁用。

7.阴交穴:任脉,冲脉,肾经的交会处。

治疗腹痛,水肿,疝气,阴汗湿痒。

重点说下阴汗湿痒:就是阴部有很多汗,很多津液,而且会痒,导致这种情况是有寄生虫,此时在阴交穴上做艾灸。

8.神阙穴:可灸不可针,身体的第一大穴,补益第一穴。

小朋友可以多多灸灸神阙穴,提高免疫力,调理脾胃。

神阙穴可以双向调节腹泻与便秘。

9.水分穴:打水分开的意思。

食物里含有水分的东西,可以进入小肠。

正常人喝再多水也不会直接进入小肠,喝的水在水分处就会被气化进入身体变成汗和小便。

如果水不分了,会混入大便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此时就灸水分穴来治疗。

10.下脘穴:进取穴,治疗腹部问题。

下脘穴在胃的下口,这个地方常常容易发炎,下脘痛就是发炎了,灸它就好了。

11.建里穴:胃脘疼痛,进取穴治疗胃部,腹部问题。

12.中脘穴: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中脘。

一起胃病都可以用到中脘穴。

脾胃相表里,强脾也可以用中脘穴。

复习下八会穴:血会膈俞,脉会太渊,气会膻中,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腑会中脘,脏会章门。

13.上脘穴:

介绍一个梅花灸,治疗一切胃病,以中脘穴为中心点,上下左右各一寸。

注意,当胃部出血时不可以艾灸。艾灸可活血,会导致出血量增加。

14.巨阙穴:心募穴。

心脏有问题是会穿心痛,主要症状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这是因为痰饮造成的。

治疗心脏问题,可以用心脏三穴:天突巨阙关元。

15.鸠尾穴:此穴不可受重击,会导致内出血。

鸠尾是膏之源穴:身体里的黄油是膏,膏的源头来自鸠尾。

16.中庭穴:主治心痛,梅核气。

17.膻中:心包的募穴,气会膻中,

治疗气喘呼吸短促,产后乳汁少胸痹心痛,心悸,心烦,噎嗝。

气是阳,所以强心脏强肺气都可以用膻中穴。

18.玉堂穴: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两乳肿痛。

19.紫宫穴:华盖穴与璇玑穴都可治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

其实也很少用,因为有比它们好用的穴,刮痧会刮到,艾灸基本上灸不着。

20.天突穴:大穴,近取穴治疗咽喉问题,咳嗽梅核气,还有之前提到的心脏三穴。

天突穴,我最爱用懒人贴,昨天邪风入体,导致晚上发烧,今早上起来咽喉痛,一个懒人贴搞定。

21.廉泉穴:任脉与阴维脉的交会穴。

治疗舌头问题比如舌强不语,中风失语舌下肿痛,舌纵流涎。

22.承浆穴:治疗口歪,齿龈肿痛,流涎。

吃东西或者喝东西时会漏出来,就用承浆穴。

肚子饿时点按承浆可以减少饥饿感。

吃饭前点揉承浆穴,可以减少饭量,减肥可以用它。

2020-06-29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鸠尾穴位于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

主治疾病:

鸠尾穴的主治疾病为: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

配梁门穴、足三里穴治胃痛配三关、足三里穴治呕吐。

刺灸法:

斜向下刺0.5~1寸可灸。

别名:

尾翳穴,神府穴,骬尾穴,骭鹘穴,骬骬穴,臆前穴。

病入膏肓,言病情严重,已无治。

《左传》有记:“ 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国景公病重,当时秦国在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都比较先进,晋景公就向秦国求医,秦桓公派了医缓去为景公治病。医缓诊断后,说景公病已入膏肓,不宜针刺,灸治不能起效,汤药也到达不了,已无治。故事是否是场景再现,并不重要。我们关心的是病入膏肓这种说法及何为膏肓。

从逻辑上理解,秦国一定是把医术最高超之医生派去给晋国君王治病,于是医缓之言就值得我们深思了。春秋时期,出现了非常多学识通透之古圣先贤,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孙子等,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思想与学识达到了至高境界。 如此大环境,名医们绝不敢凭着一知半解胡乱开口。

医缓为何认为病入膏肓就不可治了呢?

当今医界,普遍认为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且这些观点由来已久,这就令人十分困惑,莫非医缓竟认为心脏有病了就无治?且其观点还传流千载,成为美谈。如此看来,我们的老祖宗们认知确是荒谬,相比现代医学可通过心脏开刀手术治疗很多心脏疾病,那中医确实该废除了。但事实上,现代医学也有很多心脏疾病无法治愈。显然,古今中外,医学上都有病入膏肓而无治。

中医观人体有经脉穴位,用来调理脏腑和筋骨皮肉,直接或间接起效,具体应用时,还要运用必要之策略,让疗效更好更快更稳定。 经脉才是最高明之医学,属于智者之医,怎么可能心包受邪就无治?最起码,要分别一下心脏受了怎样之邪才无治,不能笼统说病入心包就无治了。

所以,关于膏肓,非常有必要透彻研究一番。果真要理解膏肓到底是什么,病入膏肓又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黄帝内经》可以给我们答案。

为什么内经可以给我们答案?因为内经是医经。经书为记载人类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标准模范之书,人类会把最好和最宝贵之认知写在上面,造福子孙后代,必诚不我欺!

东汉《太平经》这样记载医经:“ 欲乐知天道神不神,相应与不也,直置一病人前…令众贤围而议其病…取其行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集众行事,愈者以为经书,则所治无不以解决者矣。 ” 治十痊十之理论与实践,才可载入经书,后世之人只要遵循医经去践行,就没有不能解决之问题。 这就是古时之医经。百分百之治愈率在现代人看来,简直异想天开。故,很多人看内经尽是糟粕。现代人有此观点也不奇怪,自内经沿下几千年之中医,都把经验当成中医核心价值来传播。

道与术相比,显然术这个层面更容易被人接受和消化,大多数中医也乐于缘木求鱼,如同武侠小说里人人梦寐以求武功秘籍一样,很多中医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秘方”、“绝招”等。有人通过临床总结或家传师授抄本秘本等渠道,获得了一些治愈率相对较高之经验或方技,在一定范围内也确有神效。

而人类实际上生存在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之立体空间 。所有经方秘方绝招,都只能适应于局狭之片区,不可能概全,否则这些医术就会演变成世人眼中之骗术。然而,现实社会偏偏就有很多肆意妄为之人,国家广告法为此不得不规定:医疗广告不得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因此,哪位中医敢说治十痊十,立马就成了骗子。而古人敢说治十痊十,皆因他们明白哪些是自己的菜,那些不是自己的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做得到治十痊十。

就如医缓,知道景公的病自己搞不定,所以拒绝治疗。换个认知低下之庸医,哪里明白这个患者是能治还是不能治呢?一心想着大医精诚,却不知自己根本就不是大医,不是大医却去担当大医都不敢接的活儿,治疗了半天才发现搞不定,这样治愈率能有多高呢?能治十痊五就已是好运气了。

当吾辈之认知不能与古圣先贤思想同频时,就无法真正理解内经。 正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凡人格局怎能领会贤人、圣人、真人之思维?故,医缓说病入膏肓不可治,是由其认知度决定的,并不是出于想当然。

那么,膏肓到底是哪里?

研究离不开认真二字,认真又不能缺了悟性,悟性还必须以规律为前提,否则就是胡说。

关于膏肓,吾辈看到了大量之神化与忽悠,看到了太多之模棱两可和人云亦云,诸如九针、经脉、卫气、五行等到底是什么,无满意之答案。而现代医学虽看似发达,其实也没能展现多少令人满意之疗效。

求不了别人,就求自己;求不了当今,就求上古;求不了人类,就求天地!

综观整部内经,虽讲治病为主,亦全是安邦治国平天下之理法方药。治国无恒法,时态万变, 依赖经验,治理不好一个国家。 从内经角度去传承中医,不能人云亦云。

《素问·刺禁论》尤其提到“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针灸经验丰富之人,皆知严格遵循禁刺规定,通常四肢躯干可刺,腹腔可刺,独胸腔不可刺,刺中心脏会立刻死人。刺禁论说“ 刺中心,一日死 ”,这个一日不是24小时,而是一个极短之时间。就如同一个国家国王被杀,国家立马改朝换代。

国家之父母,君与相;人身之父母,心与肺。一个国家,皇帝和宰相为核心,其次是将臣使禀等诸官;人体之核心是心脏,实际上还有肺在佐佑。心肺之下有横膈膜,隔膜之下才是脾肝肾及六腑。内经按轻重贵贱把脏腑分成三焦,实是思想策略,三焦本一体。由此看来,鬲肓显然指人体横膈膜。

肓跟横膈膜有关,那膏又是什么呢?《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膏之原出于鸠尾 ”,在心脏区胸壁前下端,有一剑突软骨保护心脏,这个剑突处就叫鸠尾,就是膏之原。

鸠尾只是膏之原,膏是不是就是鸠尾本身呢?肓具体在哪里?

根据现代医学《人体解剖图谱》,人体横隔膜位于心脏和双侧肺脏下面,在肝、胆、脾、胃的上方,像一个伞状大圆盘横撑在身体内部,分隔胸腔与腹腔。横膈膜四周,分别连着胸骨部剑突后面、肋部胸廓下缘内面及腰部上三个腰椎体、腰方肌上缘、第12肋尖,这些连接形成整个横膈膜。

横膈膜主要参与机体呼吸活动。吸气时,膈下降,胸腔扩大,呼气时,膈恢复原位,胸腔缩小。一呼一吸,就可推动血液循环和食物在肠胃道内运行。习武之人丹田呼吸之法,即是不断锻炼横隔膜强度,增强卫气能量,继而提高抗击打能力和技击爆发力。

横隔膜对人体气血之循行状态,起着至关重要之调控作用,还担负着调节心肺与肝脾肾之间、五脏与六腑之间、脏腑与经脉之间沟通联系之重任。

横膈膜之上,还有上纵隔、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这些膈膜组成一个完整架构,支撑和保护着心肺。从生理和力学角度看,这些构架任何一处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心肺功能。

《灵枢经·背腧》里的胸中大腧(杼骨),及被中医广泛应用之膏肓穴,就在上纵隔区域。鸠尾穴和膻中穴,则在前纵隔区域。而肺腧、心腧、膈腧、肝腧、脾俞这些重要穴位,都分布在整个胸椎段之隔膜区域里。

很多心肺病患者,只要揉一揉这几个相关部位,都可得立竿见影之效。

中医按摩、针刺、艾灸,取穴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把同一穴位理解成针刺可以用,按摩可以用,艾灸也可以用,比如足三里,针刺是它,艾灸是它,按摩点穴也是它,这是中医界普遍现状。实际上这样不分青红皂白之治疗,疗效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越治越重。正确的是: 针有针的穴位与讲究,按摩有按摩的穴位及讲究,艾灸又有艾灸的穴位及讲究,不可混为一谈。

通常中医爱好者运用这些穴位,都是基于解剖学和运动力学原理在做功,如果抛开心理作用所起效果,真实疗效十分低微短暂。如果从内经营气和卫气循行路线来看,从经脉穴位阴阳五行方面去着手,再去调理这些构架,其功效会远远超过解剖及力学方面之影响力。 对中医而言,了解和掌握营气和卫气之经脉循行及其规律,是谓根本。否则,医术就很难上层次。 《黄帝内经》之重要性,就在于能够让你明白道理,而不至于稀里糊涂的行医。

综观内经全文可以看到,膏肓并不是“不治之症”。《灵枢·九针十二原》明确指出:“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就包括膏之原和肓之原。所谓原,是指能量源点,通过调节这些原穴,即可调控整个五脏之状态。

很显然,膏和肓是可以用来调控疾病的穴位,那么膏就肯定不是心尖脂肪这地方,因为这里不能直接着手。比如,调节膏之原的鸠尾穴,就可起到调节心肺的作用。用鸠尾穴治疗心绞痛、呼吸浅短、胸闷、气喘的患者,疗效立竿见影。特别是那些平常感觉吸气只能到胸口处的患者,针刺鸠尾穴后,立刻就感觉呼吸可以深入小腹,神清气爽了。

《灵枢·九针十二原》还说了一句被很多中医引用过的话:“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确实,若不明白膏肓是什么及膏肓之功用,很多脏腑疾病我们将束手无策,也就是未得其术。所以,如果仅把膏当做心尖脂肪,肓当做心脏与隔膜之间之区域,既经不起推敲,也有些不合理。虽然横膈膜属于膏肓,但还不是膏肓的全部。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脖胦。 ”鸠尾已知在剑突处,脖胦在哪里呢?有人说是肚脐,有人说是气海,有人说是关元,莫衷一是。

很多人把脖胦理解成气海,理由是《素问·腹中论》和《素问·奇病论》讲的“ 肓之原在脐下 ”“ 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故环脐而痛 ”。所以,觉得既然在脐下,还环脐而痛,不是肚脐还能是什么?

事实上,这两篇经文此处讲的是伏梁病的病案。何为伏梁?顾名思义,人身之梁,非脊柱莫属,梁之下所伏藏的正是肠胃之隔膜,连着肚脐。而脐下,古人之方位定义很清楚,从经脉角度去看,下只能是垂直向下处。很显然,脐下,是肚脐下面肚腹中央处,这里正是脊梁靠腹腔内侧。

人体膈肌之起点,约在腹部内侧第二三腰椎上下之部位,正对肚脐,所以描述成脐下。而第二腰椎棘突下,正是《针灸甲乙经》所说之“命门穴”。

《针灸甲乙经》为三国西晋时皇甫谧所著,其所言“命门”非《黄帝内经》所言之命门,内经之命门为“目”,此地在内经里被视作阳气之出入通道,《难经》也把这里叫命门,说“左肾右命门”。

既然是命门,说明这个地方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脏。《甲乙经》和《难经》,都是对中医针灸影响巨大之典籍,但作者只告诉我们这个穴位叫什么名字,可以治什么病,而不讲明为何能治那些病,这是遗憾之处。当然,也许这两位作者也是听人家讲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到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膏肓之理解应已比较清晰了: 膏之原,在鸠尾处,而肓之原,在第二三腰椎内侧处,也就是正对肚脐的部位,这里就是脐下的肓之原。

再来整体看膏肓就会发现,胸骨柄与胸骨联合处、第四胸椎下缘、膏之原、肓之原这四处机关点,共同组成了膏肓。应用方面大致是膻中穴、大椎穴、膏肓穴、大包穴、膏之原、肓之原等几个穴位。请注意,膻中穴并不在两乳之间的位置,而是更靠上,在胸骨角的位置。教科书上的膻中,并不是内经所说的膻中,是隋唐时期杨上善及王冰等人解读内经定下的位置。事实上,内经并没有说膻中在两乳之间。

为什么病入膏肓后就回天无力了呢?内经认为百病生于气,这个气泛指天气、地气、人气。疾病发展过程,通常都是由外而内发展,叫做外邪侵袭:“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

有一种说法认为病是吃出来的,很多人因此一味吃得清淡,或将那些性味寒凉之食物视作毒蛇猛兽,唯恐避之不及,以为这就是养生了,这并不正确。食物之性味天然分为酸苦甘辣咸五大类,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在不同时间和状态下,是要分别对应供给五脏的,正常状态下,无论什么味道之食物都要吃一点。至于吃进去怎么分配,那是身体自己的事,无需瞎操心。这些性味不同之食物,在内经里叫地气,是五脏六腑所必须的能量之一。五脏各有所需也各有禁忌,太少不及,太多为过。除非吃了有毒有害的食物,一般吃点凉寒食物,或不合适你体质的东西,只要营卫二气循环正常,那些太过身体自己会化解循环排泄掉,根本不会太伤身体。

所以,并不是说你只要受点凉寒或吃点凉性水果喝点冷饮之类就一定会生病。 人体生病有两大前提,一个是你体内经脉循行不好,这就涉及情志、作息、饮食、气候等是否合于你的身体。另一个是风水,要么天不养你,要么地不养你,要么天地都不养你,你又怎么可能生存得好呢? 但这些就涉及五行及五运六气了,说来话长。

言归正传,如果没有内乱发生,那么疾病的发生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外邪侵袭人体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如下:

孙脉指皮肤微细血管,络脉指毛细血管,经脉指小动静脉血管,输脉是主动静脉血管,伏冲之脉是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血管,膂筋是腰大肌腰小肌之类,肠胃募原是腹部那些隔膜。整个理解都是相对于卫气而言,非狭义解剖之意义,要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理解,须先把思维模式调整成与内经同频。

当外邪由浅入深,一步步侵入到肠胃之募原时,人的病情就比较危重了。此刻若有真正之明医出手,还可挽回性命。如果不知也无知,继续任其发展,肠胃之募原的下一步就是传病给肝脾肾,到这个时候,即便是真正的明医出手,十个患者能治好一半就非常不错了。也就是内经所言“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

如果没遇到明医,病情就会继续发展,那就到了心肺门口。心肺门口,也就是膏肓,心肺四周之隔膜。

病邪侵入心肺四周,就会限制心肺正常功能,也许表面上患者气色和精神还不错,实际上已没有了循环,也谈不上阴阳和合了,如不是命不该绝,患者就只剩死路一条。

并不是说心肺有点症状就属于病入膏肓,很多所谓的心脏病、肺心病其实都是营卫二气循行和濡养不好所导致,看似很重之症状,有可能只是表象并非真相,真正之原因可能还只在经脉血气这一层,最多是在伏冲之脉这一层,离病入膏肓还早。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有些神医能治好个别濒危死亡患者,其实那些患者本就不是真正的病入膏肓,神医们只不过是像古玩行那样,运气好,捡了个漏而已。

所以,即便你的脏腑出现某些症状,也不要轻易担心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只要还能吃,还能拉,还能睡,还能鼓气运气,哪怕你卧床不起,饮食很少,睡眠极差,精神萎靡,也未必就是真正的病入膏肓。

真正的病入膏肓,就类似于一个国家,由于君主丧失神明,导致朝政混乱。这个神明的丧失,或许是因为傀儡身份,政令不出皇宫,或者本来就是昏君。总之搞得整个国家民不聊生,四处八方揭竿而起,继而各地呼应,发生大规模动乱,然后全国失控,最后,叛军兵临城下,将国王和宰相围在了皇宫里。这时的君主,既没有兵权,也没有民心,更没有外援,当然只能等死了。

图示:整个国家都已陷入黑暗,仅剩下被巨大黑暗包围的大内皇城,皇城里就剩下皇帝和身边的少数人。

还有回天之术吗?这种事情,明眼人一看就知,即便神仙下凡,也帮不了这位皇帝,明天就是改朝换代的日子。

换做人体来说, 当病邪入侵心肺之膈时,饮食不进,排泄不能,呼吸困难,四肢均不听使唤,就只剩下入土为安、回归自然这一条路了。 这就是病入膏肓。

到了这个地步,谁还有办法拯救这位患者呢?所以,医缓是明白人,晋景公的病已入膏肓,就如同国王已被实力强大的叛军围在孤城,束手待擒,无论针还是灸还是药都治不了,也就只有不治了。若非要去救,这人就成了是被你治死的,只会再多搭一条命进去。

以上就是关于右侧肋骨里面隐痛是怎么回事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