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通常是由心电导联来记录的。心电导联是指在记录心电图信号时,输入导线与电极放置在机体特定的测试部位(正输入端)、参比部位(负输入端)和接地部位的连接方式。其中若将一个或两个电极与心脏相连,则称为直接导联。若电极远离心脏(超过心脏直径2倍以上)则称为间接导联。当电极(一个或两个)靠近心脏,但并未与心脏直接相连则称为半直接导联[3]。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最多的是标准12导联系统。其中:1.标准I,II,III导联是间接的双极导联。I导联是RA(-)(Right Arm(右手负极)至LA(+)(Left Arm)(左手正极),II导联是RA(-)至LF(+)(Left Foot)(左脚正极),III导联是LA(-)至LF(+)。2.V1-V6单极胸是半直接的单极导联。3.aVR、aVL、aVF单极加压肢体导联是间接的单极导联。aVR导联是RA(+)至[LA &LF](-),aVL导联是LA(+)至[RA &LF](-),aVF导联是LF(+)至[RA &LA](-)。标准导联与加压单极导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系列公式表示:avr + avl + avf = 0avr = (-I + II)/2avl = (I - III)/2avf = (II + III)/2
心电图导联体系
1903年,荷兰生理学家设计出第1台弦线型心电流计。Einthoven提出等边三角学说,规定了I、Ⅱ、Ⅲ三个标准肢体导联,提出了定标电压的重要性,安放电极的要求,心电轴与导联的关系。命名心电图P、Q、R、S、T、U等,为心电图学发展打下基础,开创了临床心电图学。由于他对心电图机的发明和心电图创立和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荣获了1924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1932年,美国 Wilson根据 Einthoven方程创立了“零电位中心电端理论”推出单极肢体导联 VL、VR、VF和单极心前导联,即现称的胸导联V1、V2、V3、V4、V5、V6。
1942年,Goldberger提出了单极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
1954年,美国心脏学会倡议使用I、Ⅱ、Ⅲ、aVR、aVL、aVF和V1、V2、V3、V4、V5、V6 12导联系统,成为当今国际上公认的心电图基准。以后又向右胸增加V3R~V5R和向左胸增加V7~V9,这就是当今的18导联系统。
然而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五导联”和“八导联”的概念,其实肢体导联有三导联,但是没有五导联,有的话临床上也不叫为五导联,只称做V5导联。通俗的说 ,三导联可以出来三种心电波形 ,五导联可以出来五种心电波形 ,波形越多 ,对病情判断就越全面。“八导联”就是标准12导联简化了4个导联,只保留了左右心上的各一个导联,而省去了其他导联。
为什么说十二导联是临床“金标准”呢?首先,十二导联得到全世界医学临床上大面积使用和医生的认可。其次,十二导联针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分型和心律失常的捕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不仅可以随时检测出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发生情况,还能对梗死部位进行精准定位,及时发现心脏不同部位的缺血情况,进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从而避免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
“十二导联”在临床运用范围很广,在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亚健康人群中都可以灵活运用。那么专业的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只能在医院临床来使用吗?
在此向您温馨推荐:“Tongloc十二导联动态心电监护仪”,我们时刻关注您的身心健康!
“Tongloc十二导联动态心电监护仪”由心电数据记录器、心电衣、后台监测APP三个部分组成。拥有设计专利的心电衣面料轻薄柔软,在确保准确数据监测的前提下,兼顾使用者舒适与美观的需求。心电数据记录器小巧便携,可轻松放置于心电衣的收纳口袋中,把对用户日常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
Tongloc功能强大!为您提供如:1-3分钟实时监测、1-24小时动态监测、系统智能生成报告、医师在线报告分析、心内科专家在线服务、危急时刻医生电话提醒等多种服务。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团队主导研发“核心T-MHT专利心电算法”让您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医疗级心电监测服务。
心电图分析导联各项是什么,正常人的各项为多少?
如何连接心电图的导联
一、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
标准导联的连接方法:它可反映出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并以资与下述的几种单极导联区分。
(1)
li(i)
导联:心电图机正极连于左上肢,负极连于右上肢。
?(2)
lⅱ(ⅱ)导联:心电图机正极连于左下肢,负极连于右上肢。
?(3)
lⅲ(ⅲ)导联:心电图机正极连于左下肢,负极连于左上肢。
二、单极与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1.单极肢体导联连接法
将左、右上肢和下肢的3个电极各通过一个5000欧姆电阻连接,即中心电端
?t?,将总电位控制为零,被视为一个“不相干电极”,与心电图机的负极相连。右上肢、左上肢、左下肢分别与心电图机的正极连接,可得出各个单极肢体导联。用右上肢单极导联(vr)、左上肢单导联(vl)、左下肢单极导联(vf)进行表示。因为如此探查到的各肢体电位较低而不易于观察,随后goldberger又进一步创建了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把中心电端与探查的那一个肢体脱离,已将得到的电位增加到一半。
2.加压(av)单极肢体导联连接方法
(1)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连接法:把探查电极置于右上肢,并与心电图机正极相连;左上肢和左下肢连接于不相干电极,与心电图机负极相连。
(2)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连接法:把探查电极置于左上肢,并与心电图机正极连接;右上肢与下肢可连接在一起,并与心电图机负极相连。
(3)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连接法:把探查电极置于左下肢,并与心电图机正极连接;右上肢和左上肢连接于不相干电极,并与心电图机负极相连。
三、胸导联
心前区导联
?胸导联的连接方法是将中心电端与心电图机的负极相连,把放置在胸前一定部位的探查电极与心电图机正极相连。此时该探查电极之吸球安放位置,与心脏的距离比较近,记录到的电位也比较高。胸导联连接的按放位置,常使用以下v1~v6的6个导联。
v1导联:正电极置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导联:正电极置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导联:正电极置于v4与v5位置的连线中点;
v4导联:正电极置于左侧锁骨中线与第
5肋间的交叉点;
v5导联:正电极置于左腋前线与v4水平线的交叉点;
v6导联:正电极置于左腋中线与v4水平线的交叉点。
一、P波
1、正常P波呈圆钝平滑,有时可有轻度切迹。
2、 P波在aVR倒置;Ⅰ、Ⅱ、aVF、V3、V4、V5、V6均直立;在V1、V2可直立、倒置或呈双向。
3、P波宽度不超过0.11s;振幅在肢导不超过0.25mv,在胸导不超过0.2mv。
4、波时间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左房肥大;振幅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右房肥大;如果P波在Ⅰ、Ⅱ、aVF倒置,而在aVR直立,则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源于房室交界区。
二、P-R间期
P波开始至R波开始的时间段,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P-R间期为0.12—0.2s 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老年人可略延长,但不能超过0.22s。P-R间期延长表示有房室传导阻滞。
三、QRS波群
1、时间: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s,不超过0.11s时间延长见于心室肥大和室内传导阻滞。
2、振幅:
A、胸导联:Rv1<1mv,Rv1加Sv5<1.05mv(右室肥大);V3 R/S大致等于1;Rv5<2.5mv,Rv5加Sv1男性<4mv,女性<3.5mv(左室高电压或左室肥大);
B、肢体导联:RaVR<0.5mv;RaVL<1.2mv ;RaVF<2.0mv
C、标准导联:RⅠ<1.5mv
注:标准导联和肢体导联中,各导联有正向波与负向波的绝对值相加小于0.5mv,称为肢体导联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严重水肿有病人,偶见于正常人。
四、 Q波
时间不超过0.04s;振幅不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正常V1不应有Q波,但可呈QS形,V5、V6有正常Q波。异常Q波常见于心梗。
五、 ST段
QRS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在任何导联中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抬高,在V1、V2不应超过0.3mv,在V3不应超过0.5mv,在V4—V6和肢体导联不应超过0.1mv。ST段下移超过正常见于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ST段抬高超过正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渗出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等。
六、 T波
正常T波圆钝,占时较长,两支不对称。正向T波升支长于降支,负向T波降支长于升支。方向与QRS波群方向一致;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胸导联T波可达1.2—1.5mv。如果T波显著升高可见于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和高血钾;T波低平或倒置则见于心肌损伤、心肌缺血、低血钾等;T波明显倒置,且两支对称,顶点居中时称为“冠状T波”见于心肌梗死急期,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左心室肥大。
以上就是关于标准导联系统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