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在成为主持人之前是做什么的?有过什么样经历?

   2022-07-23 06:55:51 网络870
核心提示:所以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孟非的“前半生”都在做准备。(影控传媒编辑部 昕昕)或许,大家对孟非最深的印象,还是他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多才多艺、睿智幽默的主持,又有多少人知晓他曾经经历过什么呢。 孟非他并不像很多主持人那样,从大学

孟非在成为主持人之前是做什么的?有过什么样经历?

所以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孟非的“前半生”都在做准备。

(影控传媒编辑部 昕昕)

或许,大家对孟非最深的印象,还是他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多才多艺、睿智幽默的主持,又有多少人知晓他曾经经历过什么呢。

孟非他并不像很多主持人那样,从大学毕业于播音专业,然后顺顺利利的进入电视台,开始主持生涯。非科班主持出身的孟非,历经很多事迹,才成就如今的名气。

孟非他出身于重庆一个普通家庭,在11岁那年,随父母来到南京。孟非从小就被父母管教严格,希望他好好学习,只是孟非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在高中时经常偏科,语文成绩倒挺好,其他却不尽人意。

那年高考,孟非落榜了,因为家境一般,孟非把学习的机会让给了弟弟妹妹。由此,孟非就走上了打工赚钱的道路。

在20岁那年,孟非来到江苏广播电视报印刷厂当印刷工人,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不过,对于孟非来说还是很开心的,毕竟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不过,这印刷厂的工作并没有让孟非那么幸运的做下去,有一次,孟非在擦拭机器时,手不慎被卷入滚筒,幸好被同事及时抢救,才幸免无事。经历这件事后,孟非也面临着被开除的窘境。

离开印刷厂,孟非又开始了新的找工作之旅,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术,依旧是一些打杂的工作,期间做过搬运工、做过保安。

一次偶然的机会,孟非看到江苏电视台要招聘接待员的职位,孟非心想,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前往应聘了,孟非成功进入电视台。虽然是个小接待员的职位,但孟非在这期间开始学习摄影,慢慢接触媒体工作。

认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孟非,开始报考成人高考,来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通过自己的努力,孟非后来在江苏电视台文艺部 体育 组担任摄影,进而自学编导工作,一段段成长,都能看到孟非的励志之心。

多年来,荧屏中的精彩表现,让孟非成为一名出色、知名的主持人,在观众心中也是有着很高的认知度。

从幕后到台前,孟非确实经历了太多太多,这所有的成功,都是孟非的励志之心与不懈努力换来的。

确实,直到现今,很多人只知孟非是一位知名主持人,在国内电视节目主持人中可谓是享受颇高的名气,却很少有人知他在成为主持人前还有这般经历。

虽然说孟非早年的经历是坎坷的,但也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孟非下定励志之心,努力改变自己,方才成就今天的“孟爷”。

所以说,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孟非经历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孟非是位非常励志的一位主持人。

据说孟非好像大学都没读过,在高中毕业以后和人一道出去打工,做过搬运工,开过超市,打过许多临时的工种。后来读了涵授大学。在读涵大的时候在报馆打工。其时工作量非常大,在报馆工作时出了事故而被迫下岗。

1971年,孟非出生于重庆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他的父母忠厚老实,对于唯一的儿子却给予了莫大的期望。

在孟非12岁时,由于父亲工作的调动,孟非一家搬迁南京。1990年高考,孟非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但是他的数理化总分加一块还不到100分,最终他落榜了。当时正赶上南下淘金热,在高考落榜以后他和一帮同学去了深圳,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就粉碎了孟非美好的幻想,一连十几天的连续奔走,然后一无所获。 一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工作,而且那种搬运工还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去的那种。不仅累,而且报酬非常少,而且还时常要忍受工头的训斥。在这种情况之下,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真的要做一辈子搬运工吗? 在深圳他干了一个月的搬运工之后,他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南京。他一直安慰自己,从头做起,一切都不晚。他回到南京以后,为了养活自己,他立马开始找工作,几经打探,他听说南京一家报纸的印刷厂招小工,他立马去报了名,1991年12月,孟非成为了一名印刷小工。

在1995年的时候,江苏电视台筹备了一档10分钟的报道栏目《都市传真》,让孟非干起来编辑,从此以后,孟非的事业是顺风顺水。

作为知名主持人中的佼佼者,孟非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他的成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有借鉴意义,他只有高中学历,在成名前做过多份最基层的工作,做过搬运工,送过纯净水,当过保安,他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傲人的学历,但是最终他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成为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全国名嘴。

出生在重庆的他在12岁时随父母移居到了南京,他的学习成绩很一般,只有语文还可以,其他的基本上很难考及格。高考的时候数理化三门加起来不到100分,那时候孟非才开始后悔没有好好读书。他想复读,但是所有的学校都拒绝了他。

虽然后悔,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于是他和一帮同学决定南下深圳淘金。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身边的钱花的差不多了,但是工作还没有着落,孟非只好搬到那种大通铺住,就是几十人住一间那种。每天拿着报纸不停奔波找工作,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工作。没办法,那时候的孟非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学历,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孟非还是很开心的做了搬运工,但是不到一个月就感觉吃不消,于是听从了家里的意见,他回到了南京。

没有学历没有特长在哪里都难找工作,孟非跑了很多次人才市场去了很多单位报名也只是找到了印刷厂小工的工作。这家印刷厂只印报纸,不忙的时候孟非就和工友们看报纸,就是从这里开始,孟非逐渐对传媒业产生了兴趣,为他今后成为主持人打下了基础。

尽管第一个月工资只有23(1991年),孟非仍然开心的睡不着觉。

通过深圳的经历孟非明白了,必须做出改变,否则可能将一辈子打杂。于是他选择了进修,一边工作一边报读成人高考。这个时候的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工作与学习中间,短短两个月就瘦了8公斤。

因为过于劳累,某一次他的手一不留神被卷进了机器,所幸因为抢救及时,他保住了手,也没有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但是却因此改变了工厂领导对他的看法,无奈之下,孟非只能辞职。

之后的孟非还是没能找到什么好工作,为了养活自己,他只能四处打零工,当过送水工、街头发过传单、当过保安。因为听说开超市挣钱,还问朋友借了钱开了家小超市,结果血本无归。

就在超市倒闭歇业没多久后,孟非无意从报纸上得知江苏卫视文艺部 体育 组要招一名接待员。他意识到对于他是一个机会,因为印刷厂小工的经历让他对媒体业心向神往。虽然接待员其实就是端茶倒水的服务员,但是他认为只要能进入电视台就有机会。

因为踏实诚恳,他被录用了,从此他成为了江苏卫视的临时工,专门端茶倒水的服务员。

也正是这段时间开始,因为工作压力增大,孟非开始不停的掉头发,最严重的时候扒拉一下掉一片,于是孟非索性剃了光头,从此光头就成为了他标志性的标记。

3年之后,也就是从1999年开始,他正式担任主持人一职。随后因为主持《南京零距离》而声名大噪,渐渐的从一名电视台普通工作人员成为了知名主持人。

2010年主持《非诚勿扰》更是让全国观众都熟悉了他的睿智与机敏,他曾经的经历才开始逐渐为人所熟悉。

以上就是孟非成名之前的大致经历。

谁能想到,当初一个只能做送水工、杂工、保安的年轻人今天会成为全国知名主持人?

谁能想到当初一个高考落榜生如今已经成为知名大学的特聘兼职教授?

孟非就是这样一个创造了奇迹的人,在他身上当下的年轻人完全可以获取一些经验。他的事迹告诉大家,只要努力,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荧幕上的孟非沉稳机智,遇到突发事件,都能轻易化解。有观众刻意刁难,他会化解于无形之中。氛围轻轻松松,没有火星撞地球的激烈。这些都是孟非人生智慧的体现。可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孟非的镇定自若幽默风趣也是修炼而来的。

跟别的主持人不同,孟非没有享受过高等教育。在当年高考失败后,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工作的道路。家境贫寒的他不能只为了自己,不顾年幼的弟弟妹妹。他伸开双手,张开稚嫩的胸膛,迎接这个残酷的世界,把教育的机会让给了亲人。

搬运工,这是孟非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这里,孟非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生活的艰辛。为了多挣五块钱,他就要用瘦弱的身躯多扛几十斤的货物。咬着牙,憋着劲,他一步步往前挪。很多人坐在旁边,抽着烟,戏谑地看着这位小伙子,无一人伸出援助之手。做着最底层的工作,体会着 社会 最残酷的一面,这就是刚开始时的孟非。

社会 没有伸出热情的怀抱欢迎小孟非,但是他却以最强有力的方式迎接挑战。在一年的时间里,孟非从搬运工做到送水员,又从送水员干到保安。不妥协,不沮丧,在失败中寻找合适的机会,在机遇中寻找未来的道路,这就是孟非的执着。

领略祖国大好风光,体会各地民俗,品尝各类 美食 ,这是孟非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为了完成任务,赶稿到凌晨三四点,这也成为了孟非的家常便饭。

前面十年的打拼让孟非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弥补了学历上的缺陷。在2001年,孟非一手打造了《南京零距离》。该节目上映后,反应强烈,观众好评连连。这也是孟非首次从幕后转到前台。这次华丽的转身也成为了孟非的一个转折点。近几年,孟非主持的《非诚勿扰》也是屡屡斩获卫视的收视冠军。

走到这一步,很多人觉得孟非很幸运。引用一句话,那就是机遇总是垂怜时刻准备着的人。很多人能当上主持人,靠的就是背景和样貌,有几个是靠真才实学的呢?

孟非的成功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励志故事。

孟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1983年随家人搬到南京,度过了平淡的中学生涯,高考落榜后,没关系没背景的孟非只有打零工一条路。先后干过送水工,搬运工,辛苦的工作磨练了孟非的意志,吃苦耐劳的个性也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孟非在工作上出色的表现得到领导重视,开始主持,编导一些栏目,《南京零距离》就是孟非的成名之作,他坚持说实话,说真话,这个栏目一度成为当时南京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一档节目,成为南京电视台的王牌节目,孟非也走入全国大众的视线。

后来的孟非主持的大型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让孟非火遍全国,成为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

所以孟非的成功之路也是一段奋斗之路。

提起孟非,想必今天没有人不认识他吧。在很多人看来,孟非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主持人,他主持的《南京零距离》、《非诚勿扰》都是很受欢迎的节目,其中《非常勿扰》是让孟非走红的节目。

看到今天的孟非那么成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成名之前也经历过比较坎坷的人生,也有很多心酸的故事。

孟非当年在参加高考的时候不幸落榜,一开始他也想复读,可是很多学校都不愿意收他,因为他成绩太不理想,他又想到出来工作,然而没有文凭,年纪又小,很多单位都不接受,无奈之下,孟非与同学去了深圳打工。只不过来到深圳之后,孟非很快又被现时给击垮了,身上的钱要用光了,又找不到工作,无奈之下他去做了搬运工,一个月之后在现实中妥协的孟非回到了南京。

回到南京后,为了养活自己,孟非听说南京报纸印刷厂招工,于是他去报名最后成功获得录取。而印刷厂的工作也非常辛苦,每周要印刷400万份的报纸,工作是时间长,休息时间短,每十个小时才能休息一次,一个月仅仅能拿到23元工资,虽然低廉却是靠自己赚得,孟非也非常满足。

而在工作的时候,孟非也不忘自学,他选择了参加成人高考,1992年顺利报名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而半工半学的日子是辛苦的,但是他没有放弃,间中为了帮补生计,他还做过送水工、保安等等工作,直到1994年看到报纸上江苏电视台文艺部 体育 组需要接待员,于是他就去了报名,最终成为了台里的临时工。

之后孟非主持了《南京零距离》,这个节目成为了当时南京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自此孟非开始为大家熟知。

这就是孟非成名之前的经历,坎坷却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没有过去的自己,又何来今天的自己?

说起主持人孟非,作为江苏卫视台柱子的他这些年凭借主持《非诚勿扰》和《非常了得》等多个综艺节目,成为如今当红一线男主持人。

然而,尽管孟非现在主持的不少节目收视率极高,他也因为其幽默而又不失睿智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的喜欢,但是在成为主持人之前,孟非的经历也是十分的坎坷曲折的。

当年,孟非因为高考失利,为了生活,他曾做过搬运工、送水工、保安等多份工作,之后还在江苏广播电视报印刷厂做过一年左右的印刷工,也是在此期间,孟非对电视台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兴趣驱使下,孟非顺利进入了江苏电视谈,担任 体育 组摄像工作,在做摄像工作期间,孟非参与拍摄的不少作品获的了不少奖项,这也让孟非在圈内小有名气。

在2002年时,孟非因为其主持的《南京零距离》收视率勇夺江苏地区收视冠军而逐渐被观众所熟知,这也给了孟非很大信心和鼓励,之后,孟非更是通过《绝对唱响》、《名师高徒》和《非诚勿扰》等节目人气大涨,成为深受观众喜欢的男主持人。

可以说,孟非能取得如今的成绩,和他这些年的努力勤奋,以及做主持人这方面的天分是分不开的,再加上成名之前,孟非那一段坎坷曲折的经历也让他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工地记工对于我们农民工来说怎么样?

作者:王雪莉

丝绸厂职工在西昌的聚会

丝厂职工,成都聚会

冕宁丝绸厂的存在,只是 历史 长河中的瞬间。它始于1959年,老厂在沪宁山沟里,1970年搬迁冕宁县城,2000年中期,企业完全停产。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二零二一年的钟声还未敲响,冕宁丝绸厂就将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而烟消云散。

多想让岁月留下那曾经的过往,那过去的辉煌,那卓越的贡献,那难忘的一切:那痛苦,忧伤,无奈,幸福,快乐和成就……虽然都是那么平淡无奇,但却刻入人心,如耳畔音地在心海回旋。而今,一切都成云烟,一切都成过往,一切都不复返了!而当年哪些事,哪些情,哪些缘,那些恩仇情怨,喜怒哀乐,仍然在我心中承载着零乱的影子,触动着心灵里的那抹柔软,时时在记忆的河水中流淌着清晰的脉络……。

冕宁丝绸厂门口那几个硕大的字,是那样苍劲有力,

二零二一年的钟声刚敲响,这该死的推土机己经开始运作了。

而今:照片记录的每一座房屋都是画面,都是故事,每一个画面都是写真,每一个故事都是诗篇,每一段路程都可勾起记忆的涟漪……。

今天,我想奉上这美篇,让这些点点滴滴,记住那己经逝去的昨天。记住我们在一起的那些年,那些事……。

红砖青瓦的厂房是当时县上最宏伟的建筑。

虽然只是残檐破壁的昔日车间,但当时的热腾,当时的火红。用四个字形容:牛气冲天!

尤其这根高烟囱,是县城最高建筑物。每天上下班的汽笛声,它会惊扰到县城的每个角落。

昔日的办公大楼是何等气魄,销售科和财务科那进进出出的人流,那丝绸产品的交流,那银行支票和现金的流动,处处,时时都反射出丝绸厂的兴旺和繁华。

当时的家属楼,在县城清一色的土坯墙中,这水泥钢筋的楼房是何等亮眼,何等时髦!

照片中,依稀可见当年(左边〉织绸车间和(右边)缫丝车间的缩影,只要上下斑汽苗声一拉响,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青春的足迹,匆忙的脚步。

冕宁得天独厚的日照和水土让这里的蚕茧粒大,层厚,洁白,圆润。是省外贸缫出口生丝的重要原料。

当然,忘不掉的是泸宁那批创业者。在地处山沟,交通不便,地势险恶的泸宁山沟里,你们完全是手工操作。虽然苦,虽然累,虽然因手长期在碱水中浸泡而十指缝全部溃烂,那奇痒其痛使你们经常夜不能寐。但你们仍然坚持生产,让小山沟里的小产品得以见大世面。有你们的昨天才有冕宁丝绸厂的存在。

向图中这些创业者,建厂的老职工们致敬!愿你们好好保重,晚年幸福安康!

泸宁丝厂的小帅哥们,你们好亮!

肖德清厂长,一辈子清贫,从泸宁到冕宁,从建厂到丝绸厂的兴衰,他带领着职工一路走来。呕心沥血在丝厂工作几十年。退休后遇丝绸厂倒闭。病重在医院,走了后连医药费的报销都成了“难题”。

曾经的缫丝车间是那么的热气腾腾,这些半机械化的缫丝机为国争过光,为凉山争了气,为冕宁财政带来可观收入,也为那时的知青和 社会 青年解决了就业问题。

冕宁丝绸厂是当时县里唯一家国企,最兴旺时期有职工近千人,5000绪的缫丝能力。绸机108台,是县上最大的纳税户。

七一年正式开工的新厂正赶上国家允许在下乡知青中招工。因此,本地知青和成都知青成为了当时新丝厂的主力军。她们积极,阳光,充满朝气和活力。为新厂带来生气。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县上各事业单位年青小伙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缫丝车间两班倒,工作十分艰苦,八小时除了站立以外,手一直在热水中操作。因此,刚进厂的新职工,人人都经历过十指溃烂那:奇痒其痛的职业病。

有时为了赶产量,加班加点《放卫星》时,工作时间在十个小时以上。不过,厂领导也全部跟晚班。当他们推着送茧车到车间时,调皮的缫丝工会把茧兜,茧巴,废丝等挂在他们后背围腰带上,看见随着他们推车的身影在车间里晃动时,疲惫的笑声从车间各个角落传来。可当事人只是憨厚地笑笑……。那亲切的画面,浓浓的人情味,让疲惫和睡意荡然无存。

我们是71年第一批进厂的知青。我们都为能进这县上唯一的国企而高兴。

三个月的新工培训期,厂党委书记是部队下放干部,每天早上,天刚微亮,催命的号声将我们唤醒:一个个睡眼惺忪地跑到操场集合。也难为这当过兵的老头子,天天领着我们走”正步”,而且必须规范。当知青时自由散漫惯了。那些日子,真苦了我们这些人。可我们不敢有半点懈怠。好不容易脱下农衣穿上工装。我们万分珍惜这份工作。

节假日,我们还经常帮助农村同事们下田劳作。那时年轻嘛?浑身都象有使不完的劲!

后缫车间也算成品车间了。当把前缫的生丝返成片,编织整理就是成品了。

返丝车间不是高技术工作,但属高温作业。冬天好过,一到夏天,返丝车厢温度最低也在36度以上,返丝工接头,找头都在车厢里面。当班者,哪个不是汗流浃背,满面汗渍。

看看后缫车间的职工,虽然是粗布罩身,却掩不住那种青春美。

享誉海内外的我厂生丝,因手感好,质量高,色泽亮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外贸定点出口产品。

织绸车间的建成,车间主任孟世平为之付出了很多很多。

照顾夫妻关系调到厂里机修车间的他,对丝绸行业完全是张白纸。可就凭着自身的努力和专研。硬是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绸产品,尤其是各色丝绸被面,那在县城里是人们送礼的最佳选择。

无论何事,何地,冕宁丝绸厂都充满着”正能量”。

凉山州缫丝擂台赛,稳拿第一名的总是我们厂。

在会东丝厂参加比赛

为提高职工素质,厂里经常到县上请有关人员做专业培训。职工们踊跃参加只为了一张奖状。

建厂30年纪念活动

县领导参加的表彰大会。

每次县上组织的各种活动,丝绸厂总是出彩。

大合唱的队伍,老少齐上。

丝绸厂在县大礼堂的包场晚会,给闭塞的县城带来几多欢喜,几多快乐!

逛新城的父女俩

丝绸厂职工聚会时,这保留节目为大家添点彩。

织绸车间的亮妹,帅哥,经常配合县里各种活动,到基层,到乡下巡回演出。

每年为退休职工过重阳节,虽然只是吃饭,搞点小 游戏 ,可大家高兴着,快乐着!

来张合影,留个纪念吧!

工会组织职工野外活动中,最难忘是阿克子煮的”坨坨肉”,又脆又嫩。从热气腾腾的大铁锅中捞上一坨,蘸上点盐和花海椒面。在彝海边,在草坪上,在蓝天白云下,大口咀嚼。大口地吞噬,那口感,那味道,简直是”不摆了”……。后来每次回冕宁都要在餐厅里点上这道菜,虽然装饰华丽,直观好看,但此坨坨肉就不及彼坨坨肉。怎么就那么没滋,没味,没有强烈的食欲了呢?

草坪上手拉手地跳起了”达体舞。

彝海边上的倩影。

厂里的 体育 活动,那也搞得生气勃勃。女工单位,当然是女人的天下。不管是篮球,拔河,趣味活动比赛。各家的孩子先生们,搬根凳子坐场外,一个劲地喊:妈妈加油!妈妈加油!那场面:温馨又祥和。

机修车间的男职工,个个都是厂里的精英,家庭的”煮夫”。虽然在家中他们都是“五好丈夫”,但男人生性好动的性格却免不了有时也干出点奇葩的事。

厂里锅炉坏了。机修车间刘 健康 主任带着一帮人连夜抢修。当任务快完成时,一男职工对刘主任说:肚子太饿了,出去打点野食回来充饥。

几个年轻点的职工翻出厂区围墙,从农民地里掰回一大堆玉米,大家就着已正常的锅炉,吃完烤玉米后,与当班的锅炉工做好了交接。撑着圆滚滚的肚子回家补觉了。

刘主任家就在厂区附近,当他在梦中被母亲大声地叫骂声惊醒时,才知道昨晚他家的玉米地被扫荡了。跟着母亲到那片狼藉不堪的地里时,他也很惊悚:这帮臭小子,你们就不能好好掰吗?溅踏在地里一大片”受伤”的玉米,是人见到都心痛……他拽着母亲的手说:别骂了,是我叫他们来的。母亲气得骂到:你个吃里扒外的小子,一猜就是丝厂的人干得……。

缫丝厂的男职工都是“宝贝疙瘩”,年青时的他们,一样青春,一样帅气!

一说到留影,孩子们就往人堆里钻,老照片本身模糊,分不清谁是谁家的孩子,谁是谁的脸面。可看看那愉悦的笑脸,那温馨的画面,它难道不会勾起我们那记忆的涟漪吗?

这也是张难忘的老照片。几十年了,仍然那么清晰,那么完美。

在那红砖青瓦的前面,留下的不仅是我们的倩影,更多是我们对生活,工作的热爱。

忘不了的老同事,老领导

雷书记是从部队营级转业的老干部,兢兢业业在丝绸厂工作了几十年,可退休工资还不及许多老职工。

穆娘是老领导,也是我们贴心的长辈。

伍沙是我们的老领导,甲班车间管理员。表面看似严厉,其实她有一颗善良温柔的爱心。

进丝厂刚不久,冕宁县闹地震,那天正值甲班的晚班。也不知哪来的一阵空穴来风,说那晚要地震。无知的我们吓懵了,下班后根本无法睡眠,集体宿舍乱成一锅粥。

刚从农村调出来,我们珍惜这份工作,但更爱命。也不知谁提出,与其在这儿等死。不如回家逃命吧!

匆忙中收拾了点东西,把一直舍不得吃的家中寄来的腊肉,香肠全煮上装进肚子。丢下了一片狼藉,二十几个外地知青集体出逃到公交车站过夜,等待第二天坐早班车到泸沽上火车。火车上,相互一个劲地打听:震了吗?震了吗?……。

二十多天过去了,县上没有地震,我们也灰溜溜地返厂了。

我们的出走几乎快让甲班瘫痪,作为跟班管理员,厂领导对她的批评是难免的,同是外地知青,人家乙班一个都没走,可不争气的我们给她惹的不仅是麻烦,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过。

第一天,厂里不准我们上班,叫伍沙给我们开会,认识,检讨。

坐在场坝上,望着我们一个个低着头,怯生生地样子,她心痛了。沉黙了很久说了句话:以后别再这样冲动了。因为不可能再有第二次原谅!

当年手把手教我技术的毛师傅。愿你 健康 ,愿你幸福!

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的“文艺青年”。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多才多艺。个性开放,性情洒脱。放在现在,起码是”腕级”。

每年,冕宁三,四月份是风季,那风刮得:用鬼哭狼嚎来形容真的不过份。那晚,风又是那么猛烈地刮着。集体宿舍中的文艺青年们专心致志地修练着个人爱好,任凭那打开的宿舍大门在风中来回撞着门框,我自岿然不动。

宿舍对门住着必须早起上班的锅炉工,门与门框的撞击让他们无法入眠。心想忍忍吧!晚一点他们肯定会关。可当夜越静,那门的撞击声就更响,那几个锅炉工,忍得心脏都快跳出来了,对边宿舍的人,仍然视而不是。没办法,锅炉工们找了根绳,把门紧紧地拴牢在门栓上。

第二天早上,第一个起来的奇葩爬窗户出门,二,三,四,也是爬窗户出门。更奇葩的是先爬出来的人都没有想着先去”解门栓”,开大门。

那些年,我们同住一个宿舍。拥挤的宿舍里除了四张床,剩余的空间只能有转身的余地。因此,节假日改善伙食的炊具都放地上,只有菜板和菜刀放在两床位缝隙处。

有一次我发”梦梗”,睡梦中翻身下床似在车位前走动,双手乱舞并喃喃自语:这”茧窝子”咋那么乱?这绪头咋就接不上呢……?

被我折腾醒的你们问:你在干嘛?这时我如梦初醒,赶紧上床,倒头又呼大睡,可你们,尤其是你,几乎整夜失眠。第二天,你倡议把宿舍里所有利器藏好。以免我再次梦游时,拿起菜刀,摸着大家的脑袋当西瓜砍……。

一个宿舍的我们,当年县宣的”小常宝”,你闹得笑话可不少!有时因上班你心情不好,缫丝的”窝子”死多了,赶不上飞快车速的操作时,你心里窝着那堵无名火就会不点自燃:气脑中一手把二十绪丝头全扯掉,心里狠狠地自语:我叫你乱!我叫你乱!然后气呼呼地冲出车间,一屁股坐到车间门口喘粗气……。

当心平静下来后,你又乖乖地回车位重新穿刺眼,接头……。难道你当时就不能停车平息一下心情而非得彻底“摧毁”重头再来吗?

小林是我老乡,最让我们不会忘记的是刚进厂去蹲公厕。

那时的公厕,它就是地上挖出的一长坑。中间无隔板,更不要说有化粪池了。一到热天,那拖尾巴蛆爬得:地上铺满,墙上横行。一进厕所就会听见踩得噼里啪啦的声音。暴露在地面的粪坑:尿被浸入到泥土中,留在眼中的全是干坨坨屎和腐烂的卫生纸。一进厕所就想吐!大解蹲久点,拖尾巴蛆还会爬到鞋面,那嗡嗡乱飞的绿头蝇扰得人不停用手扇动。走出厕所,身上那臭味,隔几米远都能闻到。丝厂的女工中,有因慌张入厕双脚滑到粪坑中,也有因大解猛起身而直挺挺地晕倒在那尿裹着屎,屎裹着腐烂的卫生纸的长坑里。……。想想那狼狈,那羞涩,那臭味……!幸好缫丝厂不缺水……

她是丝厂老职工中的第一个大学生。寒门出才女,此话不假!

父母都是建厂元老,老父因为有点文化,也有艺术细胞。喜欢收听当时的港澳,和外国歌曲而被打成反革命,坏分子。工资降了不说,全家人还跟着遭殃。

分不到厂里的职工宿舍,四个孩子和父母就住在一个十几平米的集体宿舍房中。房间里安了床和一个柜子就再也找不到孩子们读书写字的空间,就连厨房都只能搭在过道上。而生活,更是简之又简,腌白菜是她家饭桌上的主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幸的是孩子们争气。尤其当大姐的她,放学回来就领着弟妹做家务。只有晚上和节假日,她才有机会挤时间拼命地看书,学习!在那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在那春,夏,秋冬的晚上,厂电工房那盏路灯下,曾经留下过她多少苦学的身影……。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缫丝厂的女工,上班时就手忙脚乱的巡查在两米的操作台前,双手一直泡在碱水中。回到家里,更是忙得: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得计划。劳苦功高的这台缝纫机,搬了无数次家,啥都换了,唯有它还留着。那些年,全家老少的穿着,哪家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

再说咱们的孩子们吧!当年的生活和成长的环境跟现在的孩子根本没有可比性。

虽然是”放养”,可个个长得壮壮实实。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本事,长大后,丝厂出去的孩子,虽然不是参天大树,国家栋梁,可他,她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都做好了定位。换句话说:都是小草,可小草也能绿荫哟!

孩子们虽然生活条件差点,但无忧无虑和快乐伴着他们成长。

跟牛来个赛跑!

跳拱!现在的孩子敢玩吗?

丝厂自从有了幼儿园,为职工减少了好多烦心事。

头几年,厂里无幼儿园。孩子们都跟着父母上班。尤其是单职工家庭。她们的孩子完全在车间里长大。每个单职工的车位后面,都有一张小床,只可惜没有那时的照片,那可真是缫丝车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时的领导很仁义,同事之间也很友爱。只要有孩子哭闹,稍能腾出手的:机修工,煮,送茧工,管理员……。谁都可以是孩子们的临时保姆。

假节日,星期天,孩子们从来没有补习班的压力,学习的烦恼,他们就是敞玩,嗨疯!当然,免不了打架,甚至有人受伤。但家长们从不袒护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没有“隔夜仇”。

这些在厂区里长大的孩子们,现在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小有成就。

当时最喜好的事,就是星期天,几家人一起出去玩。

又是一个星期天。

孩子们都跑前面了。这群妈妈还在半山喘粗气

目的地到了,各家拿出头晚准备好的凉粉,凉面,饼子,饭团和各式各样的凉菜,卤菜放在草地上。大人们席地而坐,孩子们蜂拥而上。嬉戏打闹地抢食物……那画面:野蛮有趣,温馨和谐!

老职工的子女,丝绸厂的二代职工,更是有情有意。在蒋师傅儿子蒋志斌的倡导和带领下,孩子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时不时把年迈的叔叔阿姨们聚到一块,让他们快乐地相聚,尽情地回忆着曾经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令人难忘的过去……。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用在我们曾为邻居的身上再恰当不过。

同事之间相处得十分和谐,同是天涯沦落人嘛,互相帮助,互相照顾,那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她喜欢我女儿,家在成都的单身职工,下班有空总是帮我带孩子。只要她成都家里有一点事,从不分时间地点,把钥匙丢给我说:我回去了。宿舍帮收拾一下。喔!还有一盆衣服泡着未洗哈……就这么随便,就这么不分彼此。

你俩口住我隔壁,那时我先生还未调来。每次到电影队看“坝坝电影”,你俩都会帮我把板凳带上。电影散后帮我换手抱孩子。那晚我没去,早早带着吃奶的女儿入睡了。朦胧中被你俩敲门声惊醒。睡眼惺忪地开门问啥事:你俩说家里遭小偷了。问我听见什么动静或者看见什么了吗?

我伸头往你家瞧瞧,妈呀!家里虽然东西不多,但一片狼藉。

我不好意思摇了摇头……。说来也不会让人相信,白天,那腐朽的地板一踩上去都会吱吱吱嘎嘎地响,何况晚上。可想而知,我睡得有多沉。更何况小偷还必须从我们两家共用的后墙翻过!

我们是邻居,都拖家带口地住在一个不足14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狭小的屋子里,那腐朽的地板己被老鼠啃得千疮百孔。走在上面都吱吱嘎嘎地响。木板屋里,根本不敢生火做饭,为了在靠后墙仅有的一点空间搭建厨房。你我在下晚班后,连手去顺手牵羊拿厂里修建职工宿舍的木板和红砖。有一次差点被保卫科的发现。我们躲着暗处,大气都不敢出。那晚睡在我背上的女儿也争气。居然一点声音都没有。好险……

还记得那几年冕宁闹地震吗?互为邻居的你我两家人,每晚就睡在试缫室那张大棹子下。上面睡着你家金先生,想想吧:如果真的有地震。睡在上面的金启明肯定是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那时的我们,虽然工资低,工作艰苦,环境也差,拖家带口,实在辛苦。但丝绸厂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融洽的大家庭。那种无形的暖,无心的爱,伸手可触的友情,亲情是我调离丝绸厂后,再也没有找到过。

把丝绸厂当成娘家,是我们这些陆续都调离了丝绸厂的职工对它的一份情,一份恋,一份依依不舍的回忆,

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相约回冕宁,回娘家。因为:那里有我们的足迹,我们的身影,有我们的酸甜苦辣,有柴米油盐的渗透,锅碗瓢盆的交响。如今,我们虽然天涯海角,各在一方,那远嫁的女儿像南归的候鸟一样,心中永远留恋着那块栖息地。

如今,一个个的脸上,已经被那岁月的无情刀刻满皱纹。但相聚的灿烂总是那样的甜蜜。

这不,邀约着又回去了。

再次的重逢,总想留下点什么……!

每次回去,你们总是盛情款待!谢谢了,老朋友!谢谢了,老领导,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酒杯端起,老酒喝起,祝福的歌儿唱起!

相聚不易,相逢更难,我们都很珍惜这短暂的瞬间。

席地而坐,留下一段真情

工厂虽然没了,但工人们的情缘却无法割舍。

望江公园留个影。

丝厂娃娃和父母合影

老朋友,老同事总爱聚在一起讲着老故事。

相聚时,我们都忘了年龄,吹,拉,弹唱,尽情地嗨!

当年缫丝车间风景线上的那些亮妹,如今仍然那么光鲜。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不管明天的太阳是否升起,我心依旧!来!举杯共饮:给老去的岁月碰杯:带着深深的祝福,带着一段残缺的记忆。我的工友们,我的同事们:珍惜我们曾经拥有的冷暖交织的光阴。感受我们今天相聚的快乐吧!

如今,昔日的丝绸厂己经淹没在 历史 的轨迹中。它带走了我们许多的过去,但它永远也带不走我们对它的记忆。

那曾与之经历过的风,经历过的雨,经历过的美好和苦涩。经历过的青春和大把的岁月……。

唉!就让这记忆拖着长长的影子,装满着苦涩和甜蜜的梦,写意出我的美篇,写意出一脉真情,丝丝惋惜吧……。

回眸那些流逝的过往,如今也只能让它随风而去。因为我们知道:它扬出去的是梦,梦能留住时光,时光却留不住那梦境。那我们就把过去的一切凝结成心香,封尘,收藏于心底吧!

愿我曾经的工友,我曾经的同事们: 健康 快乐!洒脱地活着,优雅地老去!

感谢刘开良老友为我提供了那些珍贵的老照片。愿你:阖家欢乐, 健康 幸福!

0:00

/ 0:4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没有工地愿意要我了。”

在工地干了28年的王建东在2021年迎来了职业生涯转折点。即使正值招工热的4月,刚刚年满60岁的他在询问了多个熟悉的工友以及包工头后,得到的反馈都是工地现在不允许招收超龄农民工。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背着编织袋、拖着行李箱返回湖南老家。

返程路上,编织袋一下子将他的记忆拉回到三十几岁的日子。“90年代初,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编织袋就是我所有的行李。那时,绿皮车硬座底下的空间是最好的的位置,那意味着有地方可睡,虽然经常会被踩或踢到。更多时候,只能站在过道上一天一夜被挤的不得动弹,更别说去上厕所。那时能干活也能吃,一顿四五大碗米饭完全没问题”,王建东表示。

二十八年工地生活在王建东身体上留下了许多烙印——手指被厚厚的老茧所覆盖,整体比记者的手指粗壮一半,皮肤呈黝黑色,左右肩膀均被压的扁平,腰大幅度向前佝偻,小腿上附着着好几条突出来的血管。

依靠建筑工这份活,王建东成为村中最早盖起二层小洋楼的那批人。“两个儿子的上学费用、十余万彩礼也都是我挣出来的。从工地退下来后,一家人的大小开支就没办法全仰仗我了。以前,对于农村人而言工地活是个很吃香的职业,现在干工地活的年轻人大多会被相亲对象瞧不起。一天工作下来全身都占满泥灰,吃的是10元10几个菜的自助餐、住的是10人一间集装箱,哪个年轻女孩会喜欢这样的工作呢?”

作为南京某大型建设项目副经理,张祥每年都会见证多位老农民工被迫离开工地。“建筑业现在对安全问题十分重视,项目经常会面临上级检查、政府检查以及项目自查。一旦工地被查到有超龄工人,可能会面临罚款等诸多麻烦。工人年龄等信息都需要一年一次登记审核。”

3月18日开始,多篇关于“建筑业清退令”的文章几度登上微博热搜,一石激起千层浪,超龄农民工的就业与保障问题再次被置于舆论中心。

一名多次参与农民工政策制定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大龄农民工退出建筑业的热议已经引起上层领导的关注,人社部相关部门以及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快速的进行研究和调研。我们也在近期就大龄农民工的专题研究沟通过多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说:“建筑业中农民工占的比重最高,农民工的权益更需要保障。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为中国建筑业和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防疫复工中农民工做出世人睹目的成就。”

消失的超龄农民工

对于34岁的钢筋工张言明而言,工地活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

2021年3月,他迎来了小儿子出生,同时也迎来了一份新的责任。现在为了兼顾工地与照顾小儿子,他只能选择将10岁的大儿子留在广西老家上学,生活日常由母亲负责,小儿子、妻子与自己共同租住在工地旁。小儿子出生前,妻子负责在工地搅拌水泥。

过去五年,从广西三江、浙江台州再到湖南怀化,他与妻子辗转三地。“人跟项目走。一般一个项目三年建设完成,此后便需要通过熟人寻找新的工地项目。如果中间没衔接上,就意味着一家人的生计没着落。工地活一个月能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对于我这种只有小学文凭的人来说,想不到还有哪种工作能赚这么多钱。”

在十六年的工地生活中,张言明也直观感受到工地管理越来越规范——从前几年开始,进入工地都需要人脸识别,在工地也必须时刻佩戴安全帽,不可以穿拖鞋,工地上也绝对找不到60岁以上的农民工。

记者通过搜索发现,截至目前,仅上海、天津、深圳、泰州、南昌、湖北六地发布政策明确提出对建筑施工行业超龄农民工进行用工规范,包括超龄员工不能从事建筑施工作业,但工地上的其他辅助性岗位如保洁、保安、仓管不受影响。

但记者在多方采访中了解到,在全国多地,工地招收超龄农民工在源头上就已被杜绝。

一家央企下属的某项目安全负责人吴正表示,在一个项目正式施工前,会要求所有工人在平安守护系统中上传身份证、健康状态等信息并审核,每天工人进入工地时也需要人脸识别结果与系统匹配。这样也就杜绝了60岁以上工人进入工地的可能。其次,现在都需要为农民工办理专门银行账户来确保工资的按时发放,超龄农民工也没办法办理此银行账户。对于不允许进工地干重体力活的年龄限制,一些地区是60岁,一些地区是55岁。

即使拒绝超龄农民工进工地,一项不争的事实是,农民工的老龄化现象日渐凸显。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农民工人口总量为28560万人,平均年龄为41.4岁(11年前此数据仅为34岁),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人口占26.4%,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十年,将陆续有7540万农民工达到60岁退休线。看向年轻农民工,报告显示,16-30岁的农民工比例也从2016年的31.9%逐年下滑至2020年的22.7%。

上述南京某大型建设项目副经理张祥表示:“现在肉眼可见工地上年轻小伙越来越少,导致项目上农民工越来越缺,人员结构极不均衡。工地上主力基本都是干了十几年工地活的中老年人。工地上负责机械操作的可能还有一些年轻人,但杂工、架子工等工种基本是一个年轻人都难看见。”

因为农民工老龄化等因素,农民工最为集中、风险最高的建筑业的安全管理多次被官方提及。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2019年人社部、住建部还联合发布《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

吴正表示:“为了保障工人的安全性,工人在完成信息登记与审核后,还需要接受安全教育。包括告知他们桥梁等不同施工场地存在的安全隐患,还会安排消防、高温防护等知识教育。工地也会按国家标准设置多个安全员。对于一些特殊作业,如隧道作业会涉及粉尘污染,在工人进场前项目部会对其进行尘肺病的排查。担心工人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项目部也会安排检查人员定期去工地的集装箱宿舍检查管理。”

当超龄农民工退出工地现象逐渐扩围,王建东认为政策有其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如果我们这些老农民工像退休职工有养老金,谁会愿意这么大年纪还在工地上折腾。但同时年纪大了在工地确实容易受伤,工友伤亡的事遇见过太多了,你说怎么可能不担心。我两只手都被钢筋压断过,左小腿被工程车撞伤过。一旦受伤,只能依靠工伤保险的赔偿来支撑家庭收入,肯定没有工地活收入多,还需要人伺候自己。会耽误很多事。”

在政策保障上,2015年人社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提出对未提交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证明的项目,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这也从源头上确保了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全覆盖。

张祥表示:“现在工地上一般都是购买工程一切险、意外伤害险等险种,这类保险不记名、以项目为单位购买。单个保险最高能赔偿60万左右,所以一般项目部会综合选择买两份保险。并且,超龄工人没办法纳入工伤保险中,一旦超龄工人出事,只能项目部全部赔偿而不是由商业保险赔偿。”

城市融不进,家乡缺保障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他关于中国最知名的一条预言——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的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在城市中落户,是61岁王建东未曾做到过的事。但谈起曾经在城市中的工作经历,他语气却一时高昂起来:“广州一个核心区的楼盘我参与修建过,当时售价才四五千/平米,现在听过单价都上十万了。那些有名的房地产公司的项目,我也基本都干过。最喜欢的一次工作经历是体育馆的维护。”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像王建东这样的农民工功不可没。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农民工数仅200万人左右。伴随着城市群建设热潮以及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1989年农民工数暴增到3000万,短短四年后农民工数更是增长至6200多万,2021年全国农民工数已增长至29251万。在这期间,中国城镇化率也从1991年的26.37%一路上涨至2021年的64.72%。但到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72%)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6.7%)仍相差18.02个百分点。

这也说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没完全跟上城市化步伐。

在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看来,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还远远不够。2005年,万广华便开始关注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并一直呼吁中国加快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进程(即户籍人口城镇化)。

对于为何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万广华用了一个亲戚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一位亲戚户籍在江苏农村,在那里,一个服务员岗位月收入2000元不到,如果驱车向东4个小时到上海,工作内容没有任何变化,月收入至少5000元,这是典型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中外研究均表明,城市的生产力是农村的3—5倍,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取决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

万广华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解释道,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将近60%,那时农村承载约80%的人口;2021年,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已经降到7%以下,但现在农村常住人口占比仍有35%以上,而户籍人口超过50%,这既不符合经济学原理,也严重阻碍了“共同富裕”进程。

杨志明建议,十四五发展城市多元化的租赁住房市场中,要大力发展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小户型租赁式住房。这样既能改善农民工的住宿条件、也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

对于王建东而言,比融入城市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更安心的在家乡生活、养老。

2021年,王建东的妻子做了一次腰椎手术,总费用1.8万元,得益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能报销1.2万元,自费部分约为6000元。王建东觉得生病能报销这么多,已经很好了,但是还是尽量不要生病,否则在医院总归要花钱,住院期间,在医院每天光买盒饭都要40多块。

王建东和妻子都没有交过农村居民养老金,王建东说,当地农村居民养老政策是60岁之前,每年交100元,至少要交15年,60岁之后才可以领取农村居民养老金,每个月约200元,村里老人大约只有一半交了这个养老金。“200块现在在农村啥也干不了”,王建东说。

对于养老,王建东还没来得及考虑,他眼看着村里的老人要不就在村里慢慢走着逛逛,要不就在家里看一天电视。他觉得到老了,有碗饭吃就行,“别讨子女嫌弃”,王建东说。

年轻人不愿进厂,老年人进厂难

如今,王建东的妻子每天要骑电动车二十多分钟到市区一家超市做清洁员,一月工资1250元;王建东则在村里帮人修房,一个月能有5000元,但一年最多也只有8个月能有活干。“60多岁,企业都看不起你”,王建东说。如果不做体力活,王建东就只能去干商场保安或者扫地,一个月能有2000元就不错了,难以养活一家人。计算上人情往来,王建东和妻子的开销在2000元左右。

广西驻广州办事处合作交流处处长覃焕焱以广西高龄农民工为例:“每年广西去广东创业务工的农民工超700万,45岁以上农民工占据65%。他们年纪逐渐上涨后找工作确实会面临一些阻碍,更多会选择转岗寻找适合他们的工种。在前些年人力资源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在产业工人上有更多的选择性。但近几年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用工荒现象,只要不是特殊工种,企业就不会严格限制工人年龄。”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关于“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建议引发多方讨论。制造业招工难、招年轻工人更难的矛盾从幕后走向台前。

一项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更高。《202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现状调研报告》显示,95后新生代农民工中,80.5%的人拥有中专或高中学历,44.26%的人掌握制造业技能。2021年人社部发布的《北京市外来新生代农民工监测报告》更显示,2020年北京新生代农民工占比达50.1%,就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同时,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大幅提高。

在日常工作接触和调研中,覃焕焱发现:“现在广西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都至少有职业教育背景,会1–2门手艺,因此比较心高气傲,对于服务业相对排斥,更多是以当产业工人为荣,特别倾向于进科技型企业。都是他们挑企业,而不是企业挑他们。”

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沟通交流中,对于为何不愿意进传统工厂的提问,她得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反馈——服装厂工作太繁琐,对眼力要求比较高且工资水平没有竞争力;鞋厂需要接触胶水,认为不利于身体健康。这也导致服装、制鞋厂“一工难求”。

覃焕焱表示:“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招聘的工人都要求至少是85后。85前的产业工人,在传统工厂可能都做到师傅级、班长级,因为企业的机械化转型,导致他们如果不去学习,就会被产线淘汰。目前来看,主要会分流成三部分——部分农民工会选择转岗做家政等服务业、部分农民工仍选择去还没有机械化转型的传统企业、部分农民工通过学习新技能适应了企业的机械化转型。”

不断迭代的产业,对于农民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保持技能的竞争力,对于农民工,特别是中老年农民工变得更为重要。

2017年,人社部提出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资金用于补贴失业保险职工的职业技能提升。从2020年开始,人社部在全国11个省(区、市)启动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试点工作。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发放职业培训券1926.72万张,用券500.72万张。“在服务农民工时,我们非常注重农民工的技能素质提升。每年广西政府都会拿出一大笔经费通过多种渠道征集优秀务工人员并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比如说电工、钳工、粤菜师傅、美妆培训。线上线下培训班都有。我们也积极跟很多人力资源机构对接,给予务工人员点对点的专业培训和岗位供给”,覃焕焱表示。

杨志明表示,“十四五”中国将进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现在劳动力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劳动力供给也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2010年后新增农民工出现下降。中国是个技工大国,技能劳动者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工总量约30%。相较世界上制造业强国高技能人才占50%左右尚有差距。因此,加大农民工技能提升,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是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战略任务。

(文中吴正、张祥系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田进经济观察报记者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

以上就是关于孟非在成为主持人之前是做什么的?有过什么样经历?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