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的尝常识

   2022-10-24 21:49:28 网络330
核心提示:1.输液的常识有哪些呢 1.发热反应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2.肺水肿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

输液的尝常识

1.输液的常识有哪些呢

1.发热反应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2.肺水肿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3.静脉炎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 *** 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 *** 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4.空气栓塞原因在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

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2.输液的技巧和要点

输液常识及注意事项 一.正确看待“输液”。

“输液”在医学术语中叫做“静脉点滴”或叫“静脉输液”。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十分信赖“输液”,不管病情轻重或有没有必要,一开口就说“吊两瓶水(输液)就可以了”。

这种“不打吊水病难好,输液一挂病就跑”的输液万能的想法是不妥的。 “输液”固然有它的许多优点,如药效起效快,某些对皮下、肌 肉组织 *** 性较强的药物亦可采用静脉用药;可将药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

但是“输液”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烦麻: (1)易引起感染。如果注射器、针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2)易引起不良反应。“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

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3)易染上传染病。

"输液"最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区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而传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时费钱。

一瓶"液体"一般要2小时左右才能输完;加上输液的设备、器械及药物的成本高,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它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输液",必须依据病情来决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为什么有的"输液"瓶上要裹上黑布? 医院有时可以看到"输液"瓶上包了一层黑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简单: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某些药物的氧化、分解和变色,如肾上腺素经日光照射后易氧化变成红色、棕色,产生有毒物质;又如对氨水杨酸(PAS),静滴溶液久置和见光可分解成棕色的间位氨基酚,使抗结核的疗效减弱而同时又增加其毒性;再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遇光后很快分解为硫氰化合物,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造成氰化物中毒。因此对这些药常常临时配制"输液"液,并及时裹上一层黑布,避免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以保证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

当你遇见“输液”瓶裹有黑布的静滴液时,请你不要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随意将其掀开,以免达不到治疗效果和发生意想不到的毒性反应。 三.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1."输液"以什么样的速度最合适?"输液"在速度上也是很有讲究的。每分钟以多少滴最为合适呢?这个问题是灵活和复杂兼而有之。

一般情况下,成人以5O滴/分钟左右,儿童在20滴~4O滴之间,但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要视病情、体质等灵活调整: (1)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较差或不太完善者,以慢速滴注为宜,一般在2O滴~30滴之间较妥。否则会在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或因肾排出受阻而全身浮肿。

(2)对患有心肺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尽量不要"输液",以免加重上述器官的负担。若非用不可时,宜严格控制入液量和滴速,入液量一般控制在25O毫升~50O毫升,滴速控制在15滴/分钟以内。

(3)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入液量要大,有时可达400O毫升~6500毫升/24小时,滴入速度要快(6O滴~1OO滴/分钟),甚至更快,必要时可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溶量而促使病情好转。快速而大量输液中要严密观察病情,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及脑、肺水肿。

(4)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比如高渗溶液(5%糖盐水,脉通,低、中分子右旋糖酐等),由于渗透压高,会在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骤增,如果速度过快,常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又如含钾的药物,配制的浓度要低,输液的速度不要过快,以免产生高血钾而发生危险。

上述两类药物的滴速一般要控制在15滴~2O滴/分钟。此外对于血管活性药物升血压时,应注意血压升降情况随时调整滴速。

而在治疗颅内高压时,静滴的速度要快、最好是静脉推注,要求在15分钟~30分钟内注完250毫升20%甘露醇,太慢则起不到降颅压的作用。 "输液"过程中,病人或病人家属不要认为"输液"快几滴慢几滴无所谓,或因躺着着急,而任意扭快滴速,这样的作法是不对的。

最适宜的滴速是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千万不要随便加快或减慢滴速,以防意外发生。 四.防止"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 *** 性较强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在输液过程中因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并因此产生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现象,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这叫做静脉炎。出现静脉炎应如何处理呢? (l)抬高患肢,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

方法是将上述药物把纱布或毛巾浸湿,盖在静脉炎出现的部位,然后盖上塑料布,再用多层温湿毛巾(约6O℃左右)保温。每隔5分钟将内层和外层都更换一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一日2次。

(2)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将如意金黄散撒在多层纱布上,然后敷在静脉炎处,外层用塑料布裹住再贴上胶布,每天两次换药。

敷后患者有清凉、舒适感,起到止痛、消炎作用,效果很好。如合并感染,可应。

3.输液注意事项

(一) 目的 1、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2、补充营养、维持热量。 3、输入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抢救休克,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 5、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液渗透压,以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

同时借高渗作用,回收组织水分进入血管内通过肾脏排出,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二) 准备质量标准 1、着装整洁。

2、用物: (1) 治疗盘内盛:一次性输液器、无菌持物钳,皮肤消毒剂(2.5%碘酊,75%酒精)输液溶液,无菌棉签,止血钳,调节夹、网套、胶布、弯盘、止血带、输液下卡、污物缸、剪刀或其它。 (2) 输液架,根据需要务夹板及绷带。

(3) 查对输液卡及药物,检查好药品质量及配伍禁忌。 (4) 口述目的。

(三) 操作流程质量标准 1、持输液卡并携输液架于床旁,对床号、姓名,向病员说明目的,嘱病人大小便。 2、治疗室操作: (1) 洗手戴口罩,用一潮湿的纱布擦干净灰尘,再次校对、检查药液(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检查药品有无裂缝,将瓶上下摇动,对光检查药物有否变混,沉淀或有无絮状物出现。

(2) 将铝盖中心部分打开,套上网套,消毒皮塞,如需加药即可加入,将输液管及通气管同时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 (3) 备胶布三条(分别三、五、七厘米),贴于治疗盘上。

3、病床旁操作: (1) 挂输液瓶于输液架上,一手折叠茂菲氏管下段输液管,另一手挤压茂菲氏管,使产生负压,随即放松折叠输液管并横持茂菲氏管,待液体进入茂菲氏管1/3时,直立茂菲氏管,排尽输液管内气体,夹紧调节器。 (2) 选择静脉,在预定穿刺点上部约6厘米处扎止血带,然后放松止血带,用2.5%碘酊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扎止血带,75%酒精脱碘,并嘱病人握拳. (3) 取下针头帽,使针尖向下,再次排净气体,进行穿刺,见血后平行推进少许,然后三松(松拳、松止血带、止血钳). (4) 胶布固定:三厘米的固定针柄,五厘米在针柄上方交叉固定,七厘米盘缠硅胶管后固定,盖无菌纱布于针眼处。

(5) 根据病情调节好速度后,遮盖好病员,使病员卧于舒适部位。 (6) 在输液卡上打勾,签时间、姓名后挂于输液架上。

(7) 整理用物回治疗室。 (8) 随时观察输液进程及输液反应,及时处理故障。

(9) 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按压,嘱病人按压5分钟左右,将输液瓶及输液器撤回治疗室,将针头与输液器分离,分别浸泡在消毒液内。 (四) 终末质量标准 1、无菌观念强,坚持三查七对。

2、掌握好排气要领,能一次成功。 3、操作熟练,穿刺能一针见血,遇故障能迅速排除。

4、难口述输液目的及注意事项。 5、遇输液反应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五)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 2、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 性强及特殊药物,应在确知针头已进入血管内时再加药。

3、根据病情需要,应有计划地按排输液顺序,使尽快达到治疗效果。 4、输液瓶内加入药物时,应根据治疗原则,按急、缓和药物在血液中维持的有效浓度、时间等情况,进行合理按排。

5、长期输液者,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 6、对小儿及昏迷等不合作病员可选用头皮静脉针进行输液,局部肢体需要用夹板固定,加强巡视。

7、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输液情况及病员主诉,观察针头及橡胶管有无漏水,针头有无脱出、阻塞或移位,橡胶管有无扭曲受压,局部皮肤有无肿胀,疼痛等,度注意有无药液漏出。 8、输液前,输液管内空气要排尽,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输液瓶,溶液滴尽前要及时拔针,严防空气进入,造成空气栓塞。

9、持续输液24小时者,需每天更换输液器和输液瓶。 (六) 输液反应的处理及输液故障的排除 输液反应的处理: (1) 发热反应 症状: 病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发热在38℃左右,严重者可达40℃以上,伴有事业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处理: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报告医生;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必要时将剩余溶液和输液器送检验室佬细菌培养。 (2) 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

处理:立即停止输液,报告医生,给患者于端坐卧位两面三刀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加压给氧并使氧气经过20%-30%酒精湿化吸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用止血带在四肢轮流结扎(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及洋地黄等强心剂。 (3) 静脉炎 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处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超短波理疗;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给抗生素治疗。 (4) 空气栓塞 症状:患者感胸部异常不适,呼吸困难,严重时紫绀。

处理: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输液故障的排除法: (1) 溶液不滴 ① 针头滑出血管外,局部肿胀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②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 *** 置。 ③ 针头阻塞,一手捏住滴管下输液管,另一手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

4.护士给患者输液的时候要注意那些

2.1 提高输液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 门诊输液室主要的护理操作是静脉穿刺,病人往往要求护士不仅能一次成功,还希望减轻因进针、拔针带来的痛苦,这就要求护士平时要练就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善于总结,针对老年、肥胖、小儿等不同患者的静脉特点,采用不同的进针方式,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结束采用无痛拔针法,最大限度地减轻针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使疼痛降低至最低点。

2.2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进行输液常识及健康教育 输液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家族史、过敏史及生活习惯做了解,做好药物的过敏试验。提高治疗、输液质量,解除患者紧张状态。输液中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家属对输液反应及时观察,宣传输液中易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如:输液血管是否肿胀、药物是否外渗疼痛、输液是否通畅、针头有无脱出及不能随意调节滴速的相关知识,保证患者输液质量。

高校医院的服务对象比较固定,大部分患者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在校学生或教职工。对于老年教职工,他们对校医院的环境及医护人员比较熟悉,具有较强的信赖感,护士应掌握老年病人渴望了解更多预防保健知识的心理特征,以及其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减退、感官功能下降等生理特点,结合临床经验,针对患者疾病有选择性地提供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尽量做到有问必答,通俗易懂。对于中青年教职工,特别是教师,他们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旦受到疾病的折磨,思想负担比较沉重,心理活动也较为复杂,他们既担心家庭,又忧虑自身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就等。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中年群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针对他们这些特点,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上应给予正确的指导,提供科学的生活行为方式、饮食结构、精神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的保健指导和咨询,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学生群体,要注意现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气,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对当地的气候及饮食习惯不适应,因此应根据这一特点重点向他们介绍有关自我保健、疾病预防、康复护理等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来判断患者是否明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树立窗口形象,使健康教育成为护患间良好的沟通桥梁,也对门诊输液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起到了增效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不仅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发了护理人员努力学习护理理论和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的主动性。

2.3 熟练的业务技术和知识,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 输液观察室护士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基本技能(如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常用抢救药物的用法和剂量、注意事项、心肺复苏等抢救技术),还应具备相应专业广泛的业务知识,以满足各科室的需求,同时可以在患者输液过程中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需求、用药不同,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如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帮助评价和解除心理和身体的不适,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人员应明确自己服务的对象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各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卫生服务和提高生命质量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服务应从基础护理操作扩大到心理、社会方面的护理,提供科学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饮食结构、精神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的保健指导和咨询业务,以满足群体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护士在医疗服务中担负着照顾者、教育者、咨询者、协调者、示范者等多重角色,也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护士在加强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操作的同时注重加强护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技术水平,拓宽服务领域。

2.4 增强法律、法规及自我保护意识 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明确法律责任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做到知法、懂法而不违法,在尊重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打针输液应注意哪些事项

输液首先最基本的就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三查八对一注意制度

3.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4.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输液

5.根据病情的需要,应有计划地安排输液顺序

6.对小儿需用夹板固定

7.输液前,输液管内的空气要排空.滴速成人为60滴/MIN.

最后还要注意防止输液过程中发生过敏休克反应.

臀部注射定义: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画一条垂直平分线,从髂棘最高点垂直做一条平分线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下角.(尽量往外)注射时右手持针,与皮肤表面成90度,左手绷紧皮肤.(图片传不上?)

6.静脉输液的小妙招是什么

静脉输液用于输注抗生素等药品和补充体 内需要的水分、盐类、糖类等。

(1)注射部位及方法:常选用前臂浅静脉、大隐静脉或手背、足背浅静脉。注射方法同静 脉注射。

(2)注意事项:在操作前,必须仔细检查液 体内有无混浊或杂质。输液如有两种以上的药 物时,必须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为患者扎针前, 输液管内的空气必须排尽(进行其他注射前,注 射器内的空气也必须排尽)。以后要随时检查 输液针头有无滑脱或堵塞。

调整滴速(成人每 分钟约40〜60滴),对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必 须减慢滴速,并要控制输液量。输液过程中要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发冷、发热、发抖等反应或瘙 痒等感觉。

若有则应立即停止输液或减慢输液 滴速。务必在液输耷前拔出针头,以防空气进 入静脉内。

2020-10-09静脉输液:给药途径的新思路(26)

我们知道,决定一场战役胜败的,不仅在于有多少战斗力强的士兵,也不仅在于拥有多少威力强劲的炮弹。能够把这些决定胜负的“能量”投放到战场上,至关重要。

在医学上,药、液体、营养、电解质、白蛋白、氨基酸、葡萄糖,甚至血液等等,都是治病的能量。 给药途径,本质上就是一种“能量投放系统”。 如果这个系统失效,结局是什么呢?

19世纪,英国霍乱爆发。这种病导致死亡的一种主要原因,就是能量投放系统失效。

我解释一下。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消化道传染病。得了霍乱的病人会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泻。严重的病例,几个小时就可能脱水而死。病人无论吃进去啥,喝进去啥,立刻就会拉出来。腹泻又造成了严重脱水,体内电解质也会发生紊乱。这个时候,怎么通过口服这个原有的能量投放系统,补水、给药、给营养呢?这个系统失效,自然就会危及生命。

病人病情的危急程度,是倒逼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832年,相当于清朝道光年间。有个英国医生托马斯(Thomas Latta)想到:既然全身的血管是连在一起的,那么把液体通过血管输进去,不就可以解决能量投送问题了吗?虽然这个理论很早就存在,但是从来没有人成功实施过。托马斯反复地做试验,做研究。最后他实现了。托马斯尝试着把煮沸的盐水输进病人的血管里。煮沸是为了通过加热来消毒。

当时,托马斯的病人是一个得了霍乱的老年女性。她意识微弱,眼眶凹陷,皮肤苍白。这都是严重脱水的症状,病人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托马斯说:“我都担心还没有准备好输液的器械,病人就会马上去世。”但是,当液体一点一点进入到她的血管时,这个病人的脉搏逐渐变得清晰有力。半小时后,病人的声音开始变得坚定。病人说:“现在,我最需要的是睡一小会儿。”

这个技术,发表在1832年6月23日医学著名期刊《柳叶刀》( The Lancet )杂志上,这种方法开始传播。但是不得不说,虽然托马斯发明了静脉输液技术,但是当时很多理论还不完善。比如,盐水的浓度应该是多少?电解质是什么比例?如何正确消毒?所有这些关键因素在当时都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一直到70年后,当电解质平衡理论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得到阐释之后,静脉输液技术才迅速推广开。

到了1972年,美国成立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1980年,这一学会更名为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从此,INS标准成为了世界各地静脉输液治疗的指南。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2014年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静脉输液国家行业标准——《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从此,静脉输液技术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安全。静脉输液就是这样从最原始、最初级的阶段,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静脉输液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让医生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能量投送通道。比如,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怎么给药呢?这些病人全身的皮肤都烧坏了,怎么找血管呢?这个时候,医生可以深静脉穿刺。也就是从颈部,或者从大腿根,或者从锁骨下,把一根无菌导管放到深部的、更粗大的血管里,输送药物。

再比如,需要长期化疗的肿瘤病人,化疗药有刺激。用表浅的血管就容易得静脉炎,就需要刚才说的这些深部大血管。但是,化疗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每次都穿刺,病人太痛苦了,而且也不安全。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医生又发明了一种叫做“输液港”的技术。把这个输液港埋到病人皮下,输液港一头放到深部大血管里,另一头放在皮下,就像建造了一个临时“港口”。以后每次给药,把药直接打到这个“港口”里,然后药就能进入人体了。这样的装置,不仅安全、无菌,还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洗澡、游泳。

再比如,肿瘤病人的用药,经过血液稀释,人体代谢之后,能达到癌症组织的药物浓度就低了很多。如果加大药量,药物浓度增加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会增加。肿瘤科的医生就开发出介入治疗。也就是把导管直接放置到供应肿瘤组织的那根血管里。局部给药,既增加了药效,还降低了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除了输液技术的提高,能输的液体种类也大大丰富了。

比如,静脉营养。在我国,有一个著名的“无肠女”的病例。这个女孩因为大面积肠坏死,医生不得不切掉了她所有的小肠。我们知道,营养主要是通过肠道吸收的。病人没了肠子还怎么活呢?讲到这里你应该猜到了,就是通过静脉把营养输进去。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微量元素、电解质,这些生命必须的能量物质,按照合适的比例,计算好热卡混在一起,通过静脉血管输送到她的身体里。在这条新通道的支持下,她健康地活了30年。其间,她还成功怀孕,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这都是静脉输液带来的奇迹。

毫无疑问,今天的静脉输液技术已经成为了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治疗技术。我们应该记得,这项技术源于人类危难之际,它挽救过无数生命。从此,医生利用这条新通道,把能量、把生的希望投放给人体。不过在我看来,比静脉输液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带给医学的一个思路。这就是在治病过程中,总能遇到一条老路在新困难面前走不通了,那么,就必须开拓一条新路。

纵观医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的新技术都是在老路走不通,或者走不好的情况下,医生必须转换思路,从而诞生的。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目的是解决新问题。不同的技术具有各自相应的适应症,又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这些技术让医学目标越来越逼近患者需求。

举几个你熟悉的例子:比如,在我国每年有110多万早产儿出生。这其中就有很多离开母体不能独立生存的孩子。在母体内孩子可以获得温度,还可以从母体摄取营养。一旦离开母体怎么办呢?既然生出来的孩子不能再回子宫,那就换条思路:在体外模拟一个“子宫”。用一个恒温的早产儿温箱,保持恒定温度、湿度,同时给孩子营养、补液。这样一项技术,可以挽救数以百万计的新生命。这个温箱就是一种新思路。

再比如,尿毒症病人的肾没办法工作了,体内的毒素也就清除不出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清除这些毒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技术,可以利用分子弥散原理,让这些毒素物质排到体外。替代器官的功能,同样也是一条治病的新思路。对于病情不适合透析,或者能够有机会等到捐献器官来源的病人,还可以肾移植。在未来,还有可能利用人工制造出新的肾脏,完全解决器官来源和排异问题。这都是新思路。

医学就是不断地转换思路,开发新技术,寻求新通道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因为战争,东巴基斯坦有大量的难民涌入难民营。当时正值雨季,霍乱爆发了。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尤其是儿童,在短期内感染上了霍乱。

这个时候,静脉输液却行不通了。为什么呢?因为几百万人需要同时输液,到哪里找这么多医生护士呢?又如何保证输液安全?而且,每天一套输液设备加上液体,就要上百块钱。如果几百万人同时需要,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国家,怎么承担?这个时候,曾经帮人类抵抗霍乱的新思路——静脉补液,遇到这次的霍乱却成了死路。

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再次寻找新通道。医生们不得不再次把目光转回消化道。经过研究发现,即便在腹泻的时候,肠道也并不是一点都不吸收。只要口服的液体成分中葡萄糖和氯化钠按照一定比例搭配,人喝下去,肠道还能吸收。而且效果和静脉输液差距不大。按照这个思路,当时的医生给感染霍乱的孩子口服补液盐治疗。8周后,霍乱的病死率一下子从没办法补液时候的30%,降低到了不到1%。这同样是转换新思路的巧妙利用。

在今天,儿童腹泻,多数情况通过口服补液就可以解决了,只有严重病例才会需要静脉补液。静脉输液未必比口服来得更快。 每项医疗技术都有各自的适应症,有各自的优缺点。但是毫无疑问,任何医疗新技术的出现,都是巧妙地利用了新思路。

发现一条走不通的路、一条死路时,为了要解决掉这个问题或困难,就要另辟蹊径,研究并做各种尝试,直到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说,坏事并不一定就是坏结果,很多时候反而是推动科技和人文进步的契机。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中,其实每个人也是这样,在困难与问题面前,有些人以此为契机,不断钻研,不断行动,最终让自己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更智慧的人。

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方法标准是什么?请简述。

26丨静脉输液:给药途径的新思路

1、输液源于霍乱:开启生命的新通道

我们知道,决定一场战役胜败的,不仅在于有多少战斗力强的士兵,也不仅在于拥有多少威力强劲的炮弹。

能够把这些决定胜负的“能量”投放到战场上,至关重要。

在医学上,药、液体、营养、电解质、白蛋白、氨基酸、葡萄糖,甚至血液等等,都是治病的能量。

如果这个系统失效,结局是什么呢?

输液源于霍乱:开启生命的新通道

19世纪,英国霍乱爆发。这种病导致死亡的一种主要原因,就是能量投放系统失效。

我解释一下。

得了霍乱的病人会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泻。严重的病例,几个小时就可能脱水而死。

病人无论吃进去啥,喝进去啥,立刻就会拉出来。腹泻又造成了严重脱水,体内电解质也会发生紊乱。

这个时候,怎么通过口服这个原有的能量投放系统,补水、给药、给营养呢?

这个系统失效,自然就会危及生命。

1832年,相当于清朝道光年间。有个英国医生托马斯(Thomas Latta)想到:既然全身的血管是连在一起的,那么把液体通过血管输进去,不就可以解决能量投送问题了吗?

虽然这个理论很早就存在,但是从来没有人成功实施过。

托马斯反复地做试验,做研究。最后他实现了。

托马斯尝试着把煮沸的盐水输进病人的血管里。煮沸是为了通过加热来消毒。

当时,托马斯的病人是一个得了霍乱的老年女性。她意识微弱,眼眶凹陷,皮肤苍白。这都是严重脱水的症状,病人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

托马斯说:“我都担心还没有准备好输液的器械,病人就会马上去世。”

但是,当液体一点一点进入到她的血管时,这个病人的脉搏逐渐变得清晰有力。半小时后,病人的声音开始变得坚定。病人说:“现在,我最需要的是睡一小会儿。”

这个技术,发表在1832年6月23日医学著名期刊《柳叶刀》( The Lancet )杂志上,这种方法开始传播。

但是不得不说,虽然托马斯发明了静脉输液技术,但是当时很多理论还不完善。

比如,盐水的浓度应该是多少?电解质是什么比例?如何正确消毒?所有这些关键因素在当时都没有得到解决。

所以,一直到70年后,当电解质平衡理论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得到阐释之后,静脉输液技术才迅速推广开。

到了1972年,美国成立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1980年,这一学会更名为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

从此,INS标准成为了世界各地静脉输液治疗的指南。

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2014年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静脉输液国家行业标准——《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从此,静脉输液技术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安全。

静脉输液就是这样从最原始、最初级的阶段,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2、输液技术广泛迭代

比如,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怎么给药呢?这些病人全身的皮肤都烧坏了,怎么找血管呢?

这个时候,医生可以深静脉穿刺。

也就是从颈部,或者从大腿根,或者从锁骨下,把一根无菌导管放到深部的、更粗大的血管里,输送药物。

再比如,需要长期化疗的肿瘤病人,化疗药有刺激。用表浅的血管就容易得静脉炎,就需要刚才说的这些深部大血管。

但是,化疗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每次都穿刺,病人太痛苦了,而且也不安全。

那怎么办呢?

以后每次给药,把药直接打到这个“港口”里,然后药就能进入人体了。这样的装置,不仅安全、无菌,还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洗澡、游泳。

输液港示意图

再比如,肿瘤病人的用药,经过血液稀释,人体代谢之后,能达到癌症组织的药物浓度就低了很多。

如果加大药量,药物浓度增加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会增加。

肿瘤科的医生就开发出介入治疗。

也就是把导管直接放置到供应肿瘤组织的那根血管里。局部给药,既增加了药效,还降低了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比如,静脉营养。

在我国,有一个著名的“无肠女”的病例。这个女孩因为大面积肠坏死,医生不得不切掉了她所有的小肠。

我们知道,营养主要是通过肠道吸收的。病人没了肠子还怎么活呢?

讲到这里你应该猜到了,就是通过静脉把营养输进去。

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微量元素、电解质,这些生命必须的能量物质,按照合适的比例,计算好热卡混在一起,通过静脉血管输送到她的身体里。

在这条新通道的支持下,她健康地活了30年。其间,她还成功怀孕,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

这都是静脉输液带来的奇迹。

毫无疑问,今天的静脉输液技术已经成为了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治疗技术。

我们应该记得,这项技术源于人类危难之际,它挽救过无数生命。从此,医生利用这条新通道,把能量、把生的希望投放给人体。

3、各种新的能量投放系统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目的是解决新问题。

举几个你熟悉的例子:

比如,在我国每年有110多万早产儿出生。这其中就有很多离开母体不能独立生存的孩子。

在母体内孩子可以获得温度,还可以从母体摄取营养。一旦离开母体怎么办呢?

既然生出来的孩子不能再回子宫,那就换条思路:在体外模拟一个“子宫”。

用一个恒温的早产儿温箱,保持恒定温度、湿度,同时给孩子营养、补液。

这样一项技术,可以挽救数以百万计的新生命。这个温箱就是一种新思路。

新生儿温箱

再比如,尿毒症病人的肾没办法工作了,体内的毒素也就清除不出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清除这些毒素。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技术,可以利用分子弥散原理,让这些毒素物质排到体外。替代器官的功能,同样也是一条治病的新思路。

对于病情不适合透析,或者能够有机会等到捐献器官来源的病人,还可以肾移植。

在未来,还有可能利用人工制造出新的肾脏,完全解决器官来源和排异问题。这都是新思路。

4、 医学就是不断地转换思路,开发新技术,寻求新通道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因为战争,东巴基斯坦有大量的难民涌入难民营。

当时正值雨季,霍乱爆发了。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尤其是儿童,在短期内感染上了霍乱。

这个时候,静脉输液却行不通了。

为什么呢?

因为几百万人需要同时输液,到哪里找这么多医生护士呢?又如何保证输液安全?

而且,每天一套输液设备加上液体,就要上百块钱。如果几百万人同时需要,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国家,怎么承担?

这个时候,曾经帮人类抵抗霍乱的新思路——静脉补液,遇到这次的霍乱却成了死路。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再次寻找新通道。

医生们不得不再次把目光转回消化道。

经过研究发现,即便在腹泻的时候,肠道也并不是一点都不吸收。

在今天,儿童腹泻,多数情况通过口服补液就可以解决了,只有严重病例才会需要静脉补液。静脉输液未必比口服来得更快。

每项医疗技术都有各自的适应症,有各自的优缺点。

今日得到:

1、在医学上,药、液体、营养、电解质、白蛋白、氨基酸、葡萄糖,甚至血液等等,都是治病的能量。给药途径,本质上就是一种“能量投放系统”。

2、病人病情的危急程度,是倒逼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静脉输液就是这样从最原始、最初级的阶段,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1832年,英国医生托马斯发明了静脉输液技术,试着把煮沸的盐水输进病人的血管里,救治了一些霍乱的病人。

70年后,当电解质平衡理论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得到阐释之后,静脉输液技术才迅速推广开。

1972年,美国成立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1980年,这一学会更名为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INS标准成为了世界各地静脉输液治疗的指南。

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2014年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静脉输液国家行业标准——《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4、静脉输液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让医生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能量投送通道。

比如,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皮肤都烧坏了无法找血管,采用——深静脉穿刺

比如,需要长期化疗的肿瘤病人,化疗药有刺激,用表浅的血管就容易得静脉炎,就需要深部大血管,而且化疗一次很痛苦,采用——“输液港”的技术。

比如,肿瘤病人的用药,经过血液稀释,人体代谢之后,能达到癌症组织的药物浓度就低了很多。如果加大药量,药物浓度增加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会增加,这时采用——介入治疗

5、比静脉输液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带给医学的一个思路。这就是在治病过程中,总能遇到一条老路在新困难面前走不通了,那么,就必须开拓一条新路。

6、纵观医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的新技术都是在老路走不通,或者走不好的情况下,医生必须转换思路,从而诞生的。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目的是解决新问题。不同的技术具有各自相应的适应症,又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这些技术让医学目标越来越逼近患者需求。

7、在未来,还有可能利用人工制造出新的肾脏,完全解决器官来源和排异问题。这都是新思路。医学就是不断地转换思路,开发新技术,寻求新通道的过程。

8、 重点:. 静脉补液诞生于霍乱,它是一个新的能量投放系统。 . 新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打开新思路的过程。

9、发现一条走不通的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

静脉输液是一种经静脉输入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的治疗方法。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下连橡胶管的玻璃瓶。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形成水柱,当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即顺畅地流入静脉。

一、目的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常用于治疗烧伤、出血、休克等。

2.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常用于各种原因的脱水、禁食、大手术后。

3.输入药物,达至解毒、控制感染、利尿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等。

4.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等。

5.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液的渗透压,以达到预防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同时借高渗作用,达到利尿消肿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输液的尝常识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