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绿色包装?

   2022-09-03 14:52:59 网络870
核心提示:绿色包装发源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随即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绿色浪潮。绿色包装有以下特点:1)

什么是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发源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随即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绿色浪潮。

绿色包装有以下特点:

1)实行包装减量化(Reduce)。绿色包装在满足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是用量最少的适度包装。欧美等国将包装减量化列为发展无害包装的首选措施。

2)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Reuse)或易于回收再生(Recycle)。通过多次重复使用,或通过回收废弃物,生产再生制品、焚烧利用热能、堆肥化改善土壤等措施,达到再利用的目的。既不污染环境,又可充分利用资源。

3)包装废弃物可以降解腐化(Degradable)。为了不形成永久的垃圾,不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废弃物要能分解腐化,进而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当前世界各工业国家均重视发展利用生物或光降解的包装材料。Reduce、Reuse、Recycle和Degradable即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发展绿色包装的3R和1D原则。

4)包装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含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

5)在包装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不应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公害。即包装制品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制造产品、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

以上绿色包装的含义中,前四点应是绿色包装必须具备的要求,最后一点是依据生命周期评价,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绿色包装提出的理想的、最高的要求。

我国绿色食品标准是怎样的?

快递包装“绿色”化不断推进

快递包装“绿色”化不断推进,数字科技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每年春节,人们也找到了更便捷、更绿色、更有乐趣的新年俗。快递包装“绿色”化不断推进。

快递包装“绿色”化不断推进1

让快递绿起来,这是一场主动变革,也是我们生活中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线上购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和重要的生活方式了,而快递服务业也成为了国内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海量快递包裹使快递包装废弃物持续增加,加之物料消耗问题也日趋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说,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势在必行。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快递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明确提出,到2022年年底前,快递包装领域法律法规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基本形成快递包装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实施快递包装材料无害化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商和快递规范化管理普遍推行,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85%,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700万个。

在天津市,市发展改革委、市邮政管理局等八部门联合制定的《天津市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正式印发实施,进一步加强快递行业包装治理,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措施》提出了推进快递包装材料源头减量、减少电商快件二次包装、推广可循环包装产品、加强可循环快递包装基础设施建设等17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目前,关于绿色包装涉及标准有,GB/T 16606.1-2018、GB∕T 16606.2-2018、GB/T16606.3-2018、GB/T 38727-2020、GB/T39084-2020等。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妥善处理快递包装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快递行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快递包装“绿色”化不断推进2

“人还没回老家,电子鞭炮已经送到了。”1月9日腊八前夜晚8点,京东年货节正式启动,在北京工作的小美趁着优惠活动下了单。次日,包括电子鞭炮在内的十几件年货就乘着京东物流的新能源车,如期送到了远在重庆的父母家门。

依托高效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京东今年连续第十年坚持“春节也送货”,同时,京东也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独家互动合作伙伴。追寻着浓浓的年味,遍布大江南北的特色年货也踏上了绿色“春运之旅”,在京东绿色供应链基础设施和减碳技术的助力下,平均每个包裹通过“绿色包装”措施可减少碳排放400克。

京东零售CEO辛利军表示,作为一家兼具实体企业属性和数字技术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京东深度融入实体运营,充分发挥在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上的效能,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年货“春运”效率的同时,在仓储、运算、包装、运输、消费环节大幅降低碳排放,既要生活越来越好,又要排放越来越少。

绿色“春运”,让年货带着“阳光”跑

2021年12月底,北京大兴京东“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的分布式光伏,赶在年货节开启前正式全容量并网发电。从北京大兴到青岛胶州、杭州富阳,再到东莞麻涌、西安灞桥,京东产发已在全国的12座“亚洲一号”建设了约100兆瓦的光伏发电能力。这些绿电不仅供园区使用,助力全国各地的“年货春运”节能减排,还可通过“汽车+充电桩+光伏”的项目试点,为电动车充电。

目前,京东物流在全国50多个城市投放使用的新能源车已达到20000辆,且北京的自营城配车辆已全部更换为新能源车。这一举动意味着,每年将减少约4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2000万棵树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在包装方面,京东95%以上的快递纸箱已从传统的5层瓦楞纸箱降低为3层,高于欧美发达国家90%的平均水平,同时,京东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能确保配送过程中不发生损坏。而通过包装瘦身、使用循环包装以及原发包装等一系列“绿包”举措,平均每个包裹仅在包装上就可减少碳排放400克。

这意味着,年货从仓库货架到消费者手中,可全程实现绿色低碳的“春运之旅”。

京东的减碳效能更多来自于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不同于传统线下分销渠道的层层转运,以及传统快递企业通过增加商品搬运次数来增加收入,京东追求的是减少商品从源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搬运次数,在提升物流效率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商品运送过程中的`碳排放。

京东在设定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未来十年长期目标时曾提出,既要提升社会效率,推动社会物流成本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降至10%以内,还要促进环境友好,2030年碳排放量与2019年相比减少50%。

绿色消费,节能商品越来越多

国内已有多座城市发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通知,没了烟花爆竹,年味儿是否就淡了呢?今年京东年货节,电子鞭炮销售持续火爆,仅前10天,全国消费者从京东上购买电子鞭炮同比去年增长近四成。

越来越多的家庭会在年前更换更为智能、节能的家电新品。今年京东年货节开始至今,京东家电“以旧换新”服务获得的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了5倍。过去一年,仅京东卖出的一级能效空调、冰箱、电视三大类家电,每年节约用电可减少近200万吨碳排放。

除了家电三大件,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也在融入绿色低碳产品。以照明为例,白光LED灯具的能耗仅为传统白炽灯的1/10、节能灯的1/4,今年年货节前10天,京东卖出的节能LED灯数量就超过了172万个。此外,一款环保袋售出超过10万个,节能取暖器、空气能热水器等节能型家电产品的销售量也有数万台。

节能减排一方面来自于消费者日渐提高的环保意识,也来自于产业制造、供应链环节的技术创新。在节能技术的推动下,消费者生活水平提升和节能减排同样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绿色科技,发现数字新年味儿

数字科技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每年春节,人们也找到了更便捷、更绿色、更有乐趣的新年俗。比如,远隔千里下一份订单送去最时兴的年货来拜年、看春晚拿起手机和几亿人一起抢红包……这些正在成为新年味儿。

京东年货节期间,每一份从天南到海北的年货,都要通过后台数据系统对运输路径进行计算,犹如每年的京东618和11.11一样,集中爆发的消费需求,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实现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的最优化。

此外,在今年除夕夜,京东将正式上线“春晚互动”活动,用户只需在观看春晚时跟随主持人的口令,拿起手机打开京东APP“摇一摇”,即可参与互动,分享15亿红包和年货好物。亿万观众的参与热度会在瞬间涌入后台服务器,京东在技术上也将为春晚观众参与红包互动的流畅体验保驾护航。

前端的需求越“热”,后端的服务器就得越“冷”。为了让数据中心这一火热的耗能大户“退烧”,同时还能从容应对高并发、高负荷的业务需求,京东云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通过使用绿电,产品创新,领先的液冷及热回收、AI智能控温、机器人巡检等自主研发技术,实现了绿色高效计算。目前,已规模化使用的数据中心,可以实现全年运行PUE低于1.1,基础设施能耗节省30%,碳排放总量减少10%。

对于京东这样的新型实体企业而言,价值不局限于“自己生长”,更在于对外输出社会价值,节能减排就是其中一道必答题。既要为消费者持续打造优质的购物体验,又要借助于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数字科技,带动整个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有所作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发展研究会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已成大势。绿色转型的实质,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的非绿色技术,数字技术在此过程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助推绿色转型,要加快发展数字化、绿色化的新型实体企业,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

快递包装“绿色”化不断推进3

国家邮政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9.9%,首次突破1000亿件大关达1083亿件。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但转向环保角度看,就有点令人担忧了。如果按业内每个包装箱0.2千克的通常标准保守计算,2021年我国快递包裹产生的垃圾也将创纪录地达到2000万吨。

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快递业务量仍将持续增长,这会带来快递运单、编织袋、封套、包装箱、胶带等包装物的极大消耗。如果这些快递包装物不能循环利用而直接变成垃圾,将对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对快递过度包装的治理,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202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明确了2022年和2025年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的量化目标。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尽管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都在积极努力,但快递包装绿色化的进展与相关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可循环利用的快递包装在消费端推广应用仍面临缺乏顶层设计支持、执行模式缺乏标准和规范、消费者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谁来负责回收,怎么回收,产生的成本谁来支付,政府、生产商、电商、快递公司、消费者在快递包装链条中要承担哪些责任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明确,快递包装循环利用就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对于快递包装相关企业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是成本和收益问题。目前在包装绿色化上存在环保箱使用量少、回收站点不足、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建立循环包装发放、回收、报废等体系,需要大量研发、管理等资金支撑。若缺乏政府方面的扶持,企业压力大,难有动力大面积投放。

这就需要政府在快递业绿色化发展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尽快完善快递包装循环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既要让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过程都有标准规范,有法可依,又要加强依法监管,禁止使用对产品、环境或消费者有害的包装材料。同时,通过空间补贴、减量补贴等措施,推动商业化回收发展,建立规模化回收体系。特别对开展包装绿色循环利用的电商、快递物流企业,环保材料研发和生产企业,应提供用地、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企业行动起来之后,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需要消费者配合。消费者既是快递链条的终点,又是快递箱回收走上绿色之路的起点。没有消费者积极参与,“绿色快递”就只能是写在纸上的概念。因此,必须注重培养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要让消费者明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有时候不见得是社会成本更低的生活方式,但肯定是更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当然,要改变一些消费者随手丢弃垃圾等不注重环保的生活习惯,并非一件简单的事,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的“洗脑”,各种手段的“利诱”,各种方式的“限制”,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从思想上、行动上支持快递包装绿色化发展。

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快递企业、电商平台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既要提高法规标准的约束力,也要强化全民绿色生活责任意识,营造全民回收的良好氛围。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参与进来,并见诸行动,快递包装绿色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我国绿色食品标准是国家行业标准,是强制性标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我国目前所制定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包括环境要求、生产操作、生产资料、产品包装、贮藏运输及其他相关标准。这些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结合必须依据的技术性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是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生产技术规范,也是绿色食品质量认证的基础与准则。

(一)《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该标准编号为NY/T391—2000,于2000年4月1日由农业部颁布实施。该标准强调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包括水、土壤、大气必须良好,目的是确保最终产品不受污染。农田灌溉用水评价采用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和地面水质标准,其限值定在地表水标准Ⅲ类至Ⅳ类之间;养殖用水评价采用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加工食品用水采用《生活饮用水质标准》GB5749—85;畜禽饮用水评价用国家《地面水质标准》GB3838—88中所列三类标准或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85。

AA级绿色食品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所列的新国标一级标准,主要评价因子为: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水中的重金属及类重金属(Hg、Cd、Pb、As、Cr、F)、有机污染物(BOD5)、pH、溶解氧、有机氯和细菌学指标(大肠杆菌、细菌);要求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没有农药残留污染,土壤肥力较高,土壤质量符合绿色食品土壤质量标准。土壤的评价因子主要包括重金属及类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六六六、DDT)。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概括如下: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因子

AA级绿色食品产地的各项环境监测数据均不得超过有关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不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兽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及其他无益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

A级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与AA级相同,但其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绿色食品产地的大气、土壤和水等各项环境监测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均不得超过1。在生产过程中,各类有机或无机的生产促进剂、添加剂应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对A级的要求,并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

需要指出,土壤中本来就有一定量的金属元素自然存在,称为土壤元素背景值(几何均值),如Cd(镉)、Hg(汞)、Pb(铅)、Ni(镍)、As(砷)、F(氟)等。这些金属元素不可避免地、微量地被植物体吸收而成为“背景水平”。因此,绝对的无污染是不可能的,“无污染”是一个相对概念。此外,有些污染物通过人类活动如燃煤而释放于大气中,然后落入土地而转移进植物体,使相关食品中的污染物含量显著增加,大大超过“背景水平”。土壤评价采用土壤类型背景值(见《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算术平均值加2倍标准差。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对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专门研究,对土壤的质量标准是根据以下因素确定的:

一是根据土壤元素背景值资料,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几何均值)高于一般土壤元素背景值(几何均值),如以农业土壤背景值的95%限计,会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范围。因此,对绿色食品生产来说,国家一级标准显得偏严,二级标准又显得偏松,故确定绿色食品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应在国家的一级与二级之间。

二是根据全国土壤元素背景值数据库中的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按不同的耕作方法(旱地、水田)和不同的pH,分别确定基准值。

三是对基准值进行多重比较,如参考国家、国外标准、“六五”期间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调查资料,并根据绿色食品管理需要再确定标准值。

有机污染物指标仍选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虽然从1985年起我国已经禁用,但过去使用量大、面广,在我国土壤中仍有残留。根据目前残留的水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定在0.10毫克/千克。

(二)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 此类《准则》目前有六个:即《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兽药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水产养殖用药使用准则》。这六个《准则》规定了绿色食品生产中准用、禁用、限用的生产资料及使用方法,以防止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保证产品的安全和产地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A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禁止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肥料、化学农药及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其评价标准采用《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及有关地区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相应条款。

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限量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其评价标准采用绿色食品相应“准则”或“规程”中的A级绿色食品的相应条款。要求所使用的农药、化肥不造成对人体(或动物)的积累和伤害,对环境无不良影响。

1.禁用的化学农药 生产绿色食品禁止使用的部分化学农药如下:

(1)高毒、剧毒农药,指大白鼠急性口服LD50≤50毫克/千克的农药,如对硫磷、氧化乐果、灭多威等。

(2)高残留、高生物富集性农药,如六六六、DDT。

(3)致崎、致癌、致突变农药,如二氯丙烷、三溴乙烷。

(4)有各种慢性毒性作用的农药,如杀虫脒。

(5)含有禁用化学成分的农药,如三氯杀螨醇(含有DDT)。例如美国对加工食品(粮谷、干果、食品)及茶叶等不允许含有敌敌畏和三氯杀螨醇残留。

2.允许限量使用的化学农药 在生产A级绿色食品中,允许使用中、低毒性的化学农药,即大白鼠口服致死中量LD50≥50毫克/千克,但必须是低残留的。为了保证绿色食品的安全性和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即便是允许使用的化学农药,每个生长季只允许使用一次,而且要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安全间隔期。允许使用的杀虫剂有乐果、杀螟松、辛硫磷、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杀螨剂有双甲脒、尼索朗、克螨特等;杀菌剂有百菌清、扑海因、粉锈宁等。但在使用浓度上要低于正常浓度或在正常浓度的下限,安全间隔期要长于正常的安全间隔期。例如通常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0倍喷雾防治菇类害虫,而生产绿色食品则要求1500~2000倍;使用百菌清的安全间隔期一般20天,绿色食品则要求至少30天。此外,矿物农药中的硫制剂、铜制剂,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在绿色食品的生产中均可使用。

3.农药残留的参考标准 在菇类生产中,绿色产品应从整体生态系统着手,综合应用各种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如有益菌类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多样化,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我国权威部门的检测结果表明,食用菌生产原料中的农药残留量极微,因而对菇类产品的影响并不明显,例如日本有限量规定的十几种农药(表10-3)在我国产的蘑菇中大部分未检出,六六六和DDT虽有检出但都不超标,并离限量至少差一个数量级。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数值以毫克/千克表示。

表10-3 日本与中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表10-3 日本与中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续)-1

表10-3 日本与中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续)-2

表10-3 日本与中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续)-3

表10-3 日本与中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续)-4

需要指出,2002年9月日本实施了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将对进口食品实行更为严格的“贸易技术壁垒”。例如,日本公布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中,菠菜的毒死蜱限量是0.01毫克/千克,而欧盟的限量为0.05毫克/千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和美国的最严限量为0.05毫克/千克。显然,日本的限量标准明显严于国际标准。

4.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有益生物及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是发展方向。例如被誉为“超高效绿色杀虫剂”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就是抗生素类杀虫剂农药。由天津市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所合成,是一种半合成药品,其原料阿维菌素是一种生物菌素。这种杀虫剂具有超高效、无毒、无公害,双重昆虫致死率高,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等特点,对鳞翅目害虫的杀虫活性提高了1~3个数量级,可广泛用于食用菌、蔬菜、烟草、茶叶等经济作物防治害虫。此外,保护和利用天敌,例如蘑菇堆肥进行二次发酵,用“益菌克害菌”也是生物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还可采用灯光等物理方法防治害虫,如黑光灯诱杀菇蚊、菇蝇等。

(三)绿色食品的产品标准 此类标准参照国际、国家、部门、行业标准制定的,通常是高于或等同于现行标准,一般还增加了检测项目。AA级绿色食品的产品标准,要求在产品中不得检出化学合成农药及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其他指标应达到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产品行业标准(NY/T268—95至NY/292—95)。

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包括了“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两部分,其中“卫生标准”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污染和有害微生物污染,要求严于国家现行标准。例1如粮食,国家卫生标准只检测10项,而绿色食品要检测农药、重金属等21项。例2如奶粉,国家卫生标准只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而绿色食品要测9项指标。例3如茶叶,普通茶叶的铅、铜重金属含量要求分别小于或者等于2毫克/千克、60毫克/千克,而“绿色标志”茶叶的标准分别是小于或者等于1毫克/千克、15毫克/千克。普通茶叶的“六六六”、DDT农药残留量标准,均是0.2毫克/千克,而“绿色标志”茶叶均是0.05毫克/千克。例4如苹果,“绿色标志”苹果的卫生标准比普通苹果要高的多(表10-4)。

表10-4 绿色标志苹果与普通苹果质量标准对比

(四)《绿色食品贮藏、运输标准》该标准对绿色食品的贮藏、运输条件、方法、时间等作了具体规定,这利于保证绿色食品在贮运过程免遭污染、保持品质,利于环保和节能。

(五)《绿色食品包装材料标准》该标准正在制定中。从保护环境出发,未来绿色包装材料应达到减量化、重复使用、再循环和再降解的要求,以便能实现节省资源、避免废弃物产生等效果。

绿色食品自诞生10年来,我国除了制定颁发了以上标准,还出台了《绿色食品推荐肥料标准》、《绿色食品推荐农药标准》、《绿色食品推荐食品添加剂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标准》等等。这些标准不是绿色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所必需的标准,只是作为一项促进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辅助性标准,生产实践中采用这些辅助标准对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有积极的效果。

国际产业界推崇ISO9000,其侧重于产品质量和管理;最近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又推出了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它涉及企业的环境管理、审核、环境影响、产品标志、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等。二者将一起作为世界贸易的标准,是世界贸易市场目前经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绿色”通行证。可见,发展无污染绿色食品不仅是我国国计民生的需要,也是国际贸易中必须通过的重要屏障。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绿色包装?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