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残缺、国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遗憾。“文景之治”时期奉行的“无为”政治,有助于经济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它可以导致社会的安宁,但是不足以导致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的到来。
在是否需要改革求治的根本问题上,关注时政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应时而出,倡言:“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汉书·董仲舒传》)在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汉代,对祖宗的成规遗意,后人只有恪守的义务,而无变更的权利。而董仲舒却有勇气蔑视政治禁忌,“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的定评,即便不是对“文景盛世”的否定,也是包含着无尽的遗憾。在呼吁以改革而求治方面,董仲舒无疑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并非是董仲舒的独特之见,一介文士的司马相如,也对汉武帝的进取功业酣畅淋漓地加以赞颂:“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汉武帝自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资治通鉴·汉纪十四》)。一时君臣都把变法求治、造就盛世,作为自己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而且在励精图治的进程中,汉武帝得到了一批时代精英的拥戴,甚至是推动。
纵观汉武帝时代的基本走向,特别是将它与此前的“文景之治”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趋势:不屑于追求稳定和“守成”,而立足于“更化”以求强盛。汉武帝与他的统治集团,为了国家的振兴和强盛,敢于知难而进,不怕承担责任,并有驾驭大局不使失控的能力。
尊重人才的政治意识
国势的强弱,取决于人才的去留。在竞争激烈、事功显赫的年代尤其如此。使不同风格的英豪俊杰各尽所能,是汉武帝成就盛世大业的人事保障。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列传》的“赞”中,大力褒奖武帝时期人才之盛,称之为“群士慕向,异人并出”、“汉之得人,于兹为盛”。他所论列的时代精英有:主父偃、卜式、卫青、金日磾、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石建、石庆、汲黯、韩安国、郑当时、赵禹、张汤、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助、朱买臣、唐都、洛下闳、李延年、桑弘羊、张骞、苏武、霍去病、霍光,“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最后一句,道出了这些人才在缔造盛世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稍微了解汉代历史的人,对上述不同凡响的人物都会心怀敬意。在军功显赫的年代,文士难免受到压抑,其作用容易被忽略,其贡献容易被抹煞。兹选择汉武帝时代的部分文士为例,略述其功业。他们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关头,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预见性、判断力和实际操纵能力。
在提高儒家的学术影响直到确立其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辕固、赵绾、王臧、董仲舒、公孙弘都各有其历史贡献。主父偃堪称汉武帝时代的纵横之雄,他分析政治利害鞭辟入里,而其敢作敢为的性格更使人敬畏有加。在削弱藩国的进程中,他提出的“推恩令”,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董仲舒不仅建议“独尊儒术”从而奠定了儒家的政治地位,且对当时的政治弊病颇多中肯的批评。如针对西汉前期“任子制”与“赀选制”等任官制度产生的流弊,董仲舒就在对策中提醒过汉武帝。他还提出要及早解决土地兼并之害,统治者未加采纳,结果到西汉后期竟然成为无法解决的痼疾。司马迁的史学贡献,使他成为我国正史的开山鼻祖。他的治史宗旨和批判精神,都被后世奉为楷模而难以企及。司马相如的辞赋,纵横挥洒为百代楷模;同时,他服务于武帝开发大西南的两篇文告,文辞犀利,充满了雄迈之气,不失为汉代政论妙文之一。东方朔号为“滑稽之雄”,在百代雄主汉武帝之前,或者直言进谏,或者以玩世不恭的方式嘻笑怒骂,实则忧国忧民出于至诚。即便是在军事领域,汉武帝时期的文人也有不俗的表现。严助在用兵越地之时表现出的决断力,在朝廷群臣之中罕有其匹;平越之后奉旨向淮南王刘安申明朝廷用兵必要性,则表现出他擅长辩论的能力。
汉武帝时期的文士之中不乏一流的人才,这与汉代雄健豪放的时代精神直接相关,也与汉武帝破格用人的雅量相关。他还鼓励毛遂自荐式的人才选拔方式,一时之间“上书拜官”成为竞进者步入官场的捷径。主父偃等人上书论政,当日就得到武帝召见,并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求贤若渴之情溢于言表。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思想和实践,自有其值得发掘的价值。
审时度势的制度变革
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汉书·严助传》)班固在论及这一问题时,也特意强调“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汉书·循吏传》)。类似议论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立论取向:特别推崇汉武帝大力推行制度变革。
以立法削弱藩国势力。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之制,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流弊,其危害性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因此,汉景帝挟平叛之余威,颁布过贬抑藩国地位的新规定。汉武帝继之创设诸多制度法令,极大地削弱了藩国势力,使之无法再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了“推恩令”。把本属于王国的部分领土,新立为侯国,并且改变其原来的隶属关系,使之归属于附近汉郡。其客观效果是“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汉书·诸侯王表序》)此外,还有阿党法、左官律、附益法等相关立法适时出现。这几个法律制度,交互为用,使诸侯王国受到根本的抑制,地方势力坐大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完善监察制度。为了强化对百官的监察,汉武帝增设了司隶校尉和十三部(州)刺史。司隶校尉主要监察京畿地区,甚至皇太子、三公也在其监察的范围之内。刺史则“以六条问事”,除了一条是监察地方豪强之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郡国一级高级地方官的不法行为。汉武帝时期的吏治较为清明,与多层次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监察、监督制度密切相关。
推行垄断经济政策。汉武帝一改前人法度,推行了一系列的国营垄断经济政策。特别是官营盐铁、垄断货币的铸造权与发行权、推行“均输”和“平准”等与经营相关的新法规,成为汉武帝时期增辟财源的有效途径。史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史记·平准书》)。
如果没有这些制度革新,就不可能出现名垂千古的汉武帝盛世。制度建设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最为根本的。它的影响之巨大,远远超出于“明君”的个人作用之上。
战争体制的动员作用
凡是涉及制度、政策的重大改革,往往会受到持重者的反对,从而表现为层层的阻力。而汉武帝时代先后推行过那么多的新政,却没有引发多少争议。其中的原因何在?一个大概合理的解释是:长达30多年的战争,使得国家处于长期的战争状态,在一切服务于战争的体制之下,国家的管理者最容易把全国的人力物力动员到一起,随意加以调拨和使用。开动战争机器,从来都是强化集权制统治的有效手段。
其中一个显著的事例,足以说明问题。国营垄断经济政策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利益矛盾,也是武帝身后引发争议最多的问题。理财大臣桑弘羊作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为了回击论敌的批评,分析了导致经济变法的主要原因:长期的边疆战争耗费了国库积蓄,武帝不得不寻求新的财政来源,以支撑大量的军费开支。这一理由使得他气势大增。可以想见的是,在削弱地方力量、剥夺宰相职权以及开通西域、整肃游侠等方面,汉武帝都有理由借助于战争体制。
在这里,特别应该强调的是,以武力征伐为主要内容的“盛世”,不可能是田园牧歌的世界,暴力曾经是无法避免的手段,民众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在我们关注古代“盛世”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这一点。
田园牧歌——农家乐日记
啄木郎村位于大仓镇东北部二、三十公里处,地处风仪、弥渡、巍山三县交接处,为彝族居区。这里的彝族人不愿走出秘境中的彝族,在山上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远眺毕家村,宛若人间仙境;假若换了清晨、烟雨季节,该是很美的。
啄木郎村位于海拔两千多米,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这里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小春有豌豆 蚕豆 小麦等,当地畜牧业发达,几乎每家都养牛、羊、马等牲畜,经济方式多是自给自足,商品经济较弱,每天都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
啄木郎村不是太远,但比巍山其它地方的彝族更为封闭,较完整地保存了传统习俗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通过摄影师对大理巍山大仓镇啄木郎村的拍摄中发现在自然环境相对僻远,农耕文明积淀深厚。
虽然每天周而复始地过着简单而繁重艰苦的劳作,但是老人们还是保留着天性的乐观精神,依然保持着一份平和、乐观、豁达的心境,进入毕家村,在古老的墙体上看到了彝族耕作、典故的壁画,还有手写对联。
彝族妇女很传统,基本上不愿意下山活动,多数人都喜欢在家里做做家务,比如绣花等,还要担负着喂马,养牛等繁重的体力劳作。
啄木郎村的建筑风格保持了南诏彝族的精粹,与大理白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风格如出一辙。不过,这里的彝族建筑偏向于抽象木雕、砖木结构,以及房棱砖瓦。啄木郎村很多村民家里的原木都是从山上扛回来的,粗厚圆实,而且硕大无比,没有两三人根本不好搬。
听到的传闻:以前有人到访啄木郎村,被眼前的“仙境”所迷,于是问村口打木槽的牧童这是什么地方;牧童误以为问他做什么,就说“木槽”。到访者错听啄木郎,遂以“啄木郎”之名向外界传开。
据当地人介绍,啄木郎村为南诏后裔,因国破逃亡至此;当时叛兵对南诏王室赶尽杀绝,部分南诏王室族人躲进深山洞里,洞前盘结了完整的蜘蛛网,叛兵误以为里面没人才放弃追杀。彝族先祖为纪念重生,至今在部分彝族服饰上雕饰了精美的蜘蛛纹路。
琢木郎村彝族的苦荞粑粑蘸蜂蜜、米血肠、鸡血饭、野山菜、野生食用菌、土鸡肉、还有宴席上的坨坨肉 等正宗的纯天然、无污染的家饭菜,不在彝族聚居的地区,是吃不到的。图为彝族老妈妈在家里晾晒衣服。
琢木郎村的彝族舞族民间音乐极具地域特色。琢木郎村彝族打歌非常讲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敏 歌演唱形式多样,涉及内容较广,风格色彩独特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在这里彝族民间音乐以多样化呈现。得到了较好地保护与传承,它们承载着千年彝族 历史 文化,蕴含和体现着彝族音乐的魅力。图为琢木郎村彝族小姑娘玩跳绳 游戏 。
琢木郎村彝族青年男女每星期都会下山赶一次集,把田里种的玉米,豌豆 蚕豆 小麦等拿到集市上去卖,然后再换回一些生活用品。图为琢木郎村彝族青年男女挤在一辆小货车上,准备下山去赶集。
啄木郎村主要有毕、杨、乍等姓氏,以毕姓最为旺盛,人文建筑景观尤以毕家村为佳。村里70岁的毕大爷说,别小看这些彝族服饰,彝族姑娘结婚的时候,身上穿的彝族服装,少则花费一两万元,多则七八万一套。
啄木郎村的老年人也没有闲着的时候,经常帮助家里人放牧牛羊,每天早上把牛羊赶到山上去吃草,晚上再赶下山。
当地的彝族妇女日常里都会穿着彝族服装,鲜艳迷人,现在只有中老年妇女日常穿着打扮都是彝族服饰,年轻的姑娘都不习惯穿彝族服装了;只有红白事、传统节日的时候穿上正式的彝族服饰。这里的喜事比春节过年隆重,这里的丧事比喜事更有彝族特色,包括打歌、彝族音乐等,都是外界罕见的习俗。
千年彝族啄木郎村、南诏最后的部降落云南省巍山县琢木郎村令人神往,是一个彝族族群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建筑民居基本上没有被破坏,保留的非常完好。
这里的彝族风土纯净,房屋、彝族楼寨都对门敞开,邻里之间小道随意串门,悠然惬意。从任何角度几乎都可以看到自家、邻居家挂满了玉米棒子,一派浓郁的乡土气息。
田园牧歌采风纪实——草之恋歌
吃,是个永恒的话题,甚至有人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我有个非常健康、包容而且任劳任怨的胃,所以不管身处何处,当地的食物都能接受,几乎从不闹意见,以至于闲暇一人时我常常不吝言辞地对我的胃表示感谢,也是对它今后工作的鼓励。
这篇随笔是近几年我在国内外一些地方工作时,逛当地一些农家乐的随记,希望朋友们尤其是吃货和笔友们喜欢!
从国内农家乐说起。先说说皖南。当年在宁国挂职时,常去城区附近的落花荡,一个秀丽的小村庄。沿着弯弯的道路漫步,沿路农舍干净明亮,茎蔓缠绕、鲜花盛开。这一座不足半平方公里的小村落里竟然有几十棵古树,尤其是一棵千年苦槠,树形优美,至今仍枝繁叶茂。放眼四周,远处的青山,近处的溪流、古树和民居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诠释着大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之美。村里农家乐饭店生意不错,是在绿树竹林掩映中的一座座独立小木屋,每个木屋里一张桌子,摆放几条长凳,盘碟碗筷都很干净,上来的菜以徽州土菜为主,小火锅多,石鸡,马蹄,小鱼,土鸡,雪菜,配上本地的青梅酿的酒,吃得很舒服,这典型的皖南风味,联想到前段时间偶从武汉回宣城,路过临近的南陵县青弋江边的一个农家餐馆吃饭的情景,正值窗外雨去云收,映入眼帘的是落霞之下的一江春水和江边洗衣回来的农家俊俏小妹,小酒两杯之下,当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味道。当即作诗为记:
附近另一个乡镇还有一个农家乐,面积很大,皖南人很讲究整洁,院子里打扫得很干净,走进去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池塘旁边玩耍,颇有意趣。最好玩的是前面一片树林有好几个秋千,一行人童心大发,荡了个够。印象还比较深的是去出恭时要走过一片竹林小径,在竹林掩映的卫生间方便的时候望着外面绿影斑驳的竹叶(怎么想到竹影青瞳?那是什么东东?),感觉很爽。
还有一次路过黄山脚下,一个村边农家乐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在于他们的标语很有文化特色,把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实践填成了词,写在墙上,读之朗朗上口,令人刮目相看,徽州还是很有文化底蕴的。摘取如下:
天净沙·沧溪村民居(非偶作品)
崇山峻岭高崕,
茂林修竹硒茶。 (富硒茶,当地特产)
鸟语花香瀑挂。
绿荫之下,
粉墙黛瓦人家。
回到北京,正值西郊叶红之时,趁在香山开会的机会好好在植物园中转了转。真没想到,我居住了十几年的北京秋天此时也是贼美,端的是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之下层林尽染,微风中,一片清凉空气透入薄衣。所谓一叶知秋,在黄栌上体现得最明显,只见一丛丛紫红的叶片鲜艳欲滴,有时紫红、金黄和残绿竟然汇集在一片叶子之上。栓皮栎的叶子则变成了黄褐色,配上它粗糙斑纹的树皮,给北京的秋色赋予了一片苍肃之气。
那次回京去了两个京郊的农家乐,先是昌平,一个农家小院,在葫芦架下温暖的阳光下小酌,几盘土豆炖豆角之类的小菜竟然也让我胃口大开,将其扫荡一空。一帮人随后到后院的柿子林中打柿子,顺便压价采购了几十斤,连同几个大南瓜放入车后备箱,又顺手摘下几个小葫芦拿着玩。回去的路上,八达岭高速上挤满了满载柿子、土鸡蛋甚至还有大白菜而归的小车,感觉到我们像一群来自城里的蝗虫兼土匪,吃饱喝足后,席卷着农民们的果实扬长而去。
另一个农家乐在凤凰岭附近,是偶提议找的,原因在于偶这次回北京竟然水土不服,感染风寒,浑身乏力,决定吃完了午饭再爬山。其时沿路开行,忽见前方山岗之上,店旗招展,驱车上去,只见一片藤架,几张石桌木椅;一口鱼池,几尾草鱼虹鳟;一面砖墙,几挂辣椒大蒜;一个胖妞,几只花猫黄狗。遂决定在此打尖。
点了几个菜后,抄起钓竿,半天也没钓上一条刁鱼。一会儿胖妞端菜上来,一碟清炒苦菜,青翠碧绿;一盆泉水炖鱼,味鲜肉嫩;又上了一盘炸小河虾,还有什么棒子手擀面什么的东东,蝗虫们又开始用餐了。作诗以记:
酒足饭饱,上得山去,风景不须再提,直接套用杜牧这个流氓的诗即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好诗啊好诗。真是:你是流氓我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呀。
要说文化,那必须提到台湾,那里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文化。漫步在台北这些城市的小街小巷,到小工艺品店里去看看玉饰,和闲坐的女子拉拉家常,到街角的餐馆吃个清新可口的客家菜,进路边小吃铺点一个浓郁地道的卤肉饭,或干脆打车到士林夜市来份蚵仔煎,柔软的台湾国语,自然的生活节奏,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时时感受到的那份传统氛围,让我很舒服,甚至有点儿迷醉。
再回到北方,2014年去黑龙江的几个地方考察,感觉以前每次就去哈尔滨太狭隘了,出去都是广阔的大好河山,大兴安岭、齐齐哈尔、牡丹江,大江、大岭、大森林,大湿地,真是处处皆风景。在牡丹江畔的响水村吃土灶,桌上叫不出名字的炸小河鱼,香甜的土豆玉米(黑土地的什么都好吃)、大锅炖江鱼,酸菜炖肉,红的冒油的咸鸭蛋,当然还有火山岩上长出来、不需要任何配菜、单吃就很香的响水大米,让我们食欲大增,几个人吃的脑满肠肥。酒酣耳热之间,我独自一人披上一件单衣,信步走到屋外,深吸一口清凉的新鲜空气,站在吊桥上,看到雨后的黄昏,两条巨大的彩虹从乱云中直插水面,清澈的河水蜿蜒而去,两只小渔舟空空荡荡地横在江心,和江中小岛上黑色的密林一起,恰如一张油画。情不自禁口占一首:
在新疆,最难忘的就是奔驰在广袤荒芜的沙漠公路,开了几个小时,两边的风景始终是完全一样的。傍晚到达塔里木河边一个孤零零的院子,里面却是热气腾腾,主人砍来红柳枝,烤着鲜羊肉,端上来一大脸盆,焦嫩的大块羊肉伴着红柳枝和孜然的香味,旁边金黄的抓饭让里面的胡萝卜看起来红的冒油,配上开胃的洋葱黄瓜凉拌,喝点烧酒,看着暮色中远处的戈壁和胡杨林,心中浮起一种孤凉、苍然和肃劲之感。在这样的地方,我可以真正的感觉到自己的心的跳动,那种原始的跳动。王维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此中意境吧。顺便提一下,桌上大盘的瓜果之中,一定要先吃西瓜,再吃哈密瓜,原因很简单,吃了新疆的哈密瓜再吃其它任何水果,都不甜了,结果是你会很对不起西瓜。回京后填《破阵子》一首,以记:
还回到皖南。2007年9月,我前往石台县扶贫考察。回来已近黄昏。正逢中秋,主人邀请我们到秋浦渔村吃饭,共度中秋。渔村坐落在秋浦河边,走过吊桥,只见远处山峦中,云蒸霞蔚,一弯清江向北流缓缓流去,江边停靠的几叶舟船,便是就餐处了。吃完饭,江边烧起篝火,几个少数民族姑娘跳起竹竿舞,一行人打着拍子,有人加入了游戏。此时,天空中时隐时现的圆月、身边静静流淌的江水、远处黝黑的芦苇丛,船舷上挂着的红红的灯笼、地面上黄色的篝火和喧闹的人群构成了一幅难得的中秋之夜画面,却也让人惆怅,月圆此时,人圆何时?手机中传来一位朋友发给我的他自己做的一首中秋祝福诗,我随即和诗一首:
比较皖南、京郊和东北的农村,周边的环境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味道,不同的是皖南水多,空气湿润,竹林、秋千、小木屋这些都给人带来很多趣味,像写意小品,轻巧雅致;北京的农村位居北方,秋天的风景确实要显得粗犷得多,像虬枝枯墨,厚重随意;黑龙江则奔放辽阔,色彩鲜明,更像一幅油画。从人的方面来讲,北方人尽管心眼儿也不少,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敦实懒散,不像皖南小妹那样灵巧勤快。从旅游来说,自然是北京的风景区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天子脚下,有钱嘛。不过,深入景区的树木山石之中,就可以体验到两者不同的原始之美,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各有千秋。
因为工作关系,考察过几次舟山,很多人都知道当地的海鲜好吃。确实如此,尤其是带当地的带鱼,居然是入口即化,不留残渣。舟山与大陆隔着一个小小的海峡,我们的车在过轮渡时,碰巧看到一个老渔民在刚退潮的滩涂上,拿着一个长长的钓竿,当地朋友告诉我,这是钓弹涂鱼,是个很需要细致和耐心的活儿,现在的年轻人觉得麻烦,这种技术快失传了。可以看到舟山的海,尤其是冬天,是黄色的,当时觉得是否是污染太厉害了。招商局的人赶紧告诉我,那是因为当地地处河流、海水交汇之处,而且也是海水的冷暖洋流交汇之处,看似平静的海面,底下却是咸淡冷暖各种暗流涌动,这种情况会将海底的泥沙扬起来,这样的海水会显得浑浊,但是营养丰富,称得上是各种鱼类的天堂。这样一说,我放心了,去了几次舟山,各种海鲜让我大快朵颐,每次都是扶着墙出来。当时去舟山有一个想法,想在东海之中,觅一个小岛,用俺们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型房屋还有水处理等技术打造一个“零碳未来岛”。后来因为当地领导变动,思路有差异,没有干成,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回沪后,做一首《解佩令》以记:
接下来提一下我的老家湖北和湖南。湖南的农家菜就一个字:香;两个字:下饭。爆炒螺蛳,煎小河鱼(一定要大火),青椒小炒肉,干锅豆腐皮,个个菜都泛着油红色,不吃两大碗白米饭绝对停不下来。湖北洪湖的水上渔家是一定要去体验的,洪湖水,浪打浪,茫茫一个大湖,湖上至今还有很多住在水上的渔民,大一些的船就是他们的家,一般底舱是客厅厨房,二层是卧室。大湖上水上派出所、学校应有尽有,而穿梭的小船,有摇桨的也有马达的,就相当于自行车或汽车。坐小船去水上餐厅去吃渔家菜,你会发现所有菜肴都来自水里:各种小鱼小虾就不说了,还有炸荷花、汆莲子、清炒藕粘(就是婴儿期的藕,也只有这些湖区能够这么奢侈)、黎蒿(一种绿色的湿地植物的茎)、菱角、水芹、红心咸鸭蛋、大闸蟹、还有我最爱吃的粉蒸大青鱼……吃着渔家菜,湖上传来阵阵渔歌,又是一种特别的情调。14年回去过一次,顺便作词一首,以记:
冬天到嘉鱼吃吊锅子也是一种很舒服的体验,大锅吊起来,下面烧上柴火,可炖海带、黄鸭叫(北京叫黄辣丁或嘎鱼)、或者是黄牛肉配雪里红、莲藕加排骨。湖北的粉藕最适合煨汤,软软的,咬一口,拉出好多条的丝。其他地方的藕尤其是北方的藕,很硬,没丝,不可炖汤。记得配上几个小菜和当地的米酒。最后说到钟祥,那里有我最爱吃的米茶、辣椒面炸肥肠、葛粉、蟠龙菜(吃的时候记得问当地人此菜的来历)。米茶是刮油高手,估计钟祥是世界长寿之乡,百岁老人极多,和喝米茶也有一定的关系。我老爸在钟祥任职期间,访谈过很多百岁老人,还写了一本长寿探秘的书(连卖带送很快就没了),总结出当地长寿的几大要素:家庭和睦(切记,这是长寿第一要素。本地民风比较淳朴,尤其是婆媳关系普遍比较好,这很重要)、经常劳动(一懒生百病)、生态环境(钟祥有山有水,有江河有森林有平原,很多地方风景如画,空气质量也很好)、吃喜欢的东西(包括本地出产的农产品,如米茶和葛粉,有的寿星居然喜欢吃红烧肉还喝酒,但有节制),也许喜欢吃什么说明身体缺什么吧。最好还有一定的爱好,比如很多当地人喜欢种花和盆景。以上应该是最重要的几点了。记得他和我说过一些看望老人们的经历,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一次去村里看一位一百多岁的寿星,村里的书记带路,走到一户人家,看到一个有长长白胡子的老头,坐在房前晒太阳。书记对他喊:哎,某某某,你爷爷在不在家?最妙的是老头的回答:我爷爷上山砍柴去了。
说真的,有个小小的理想,是否有朝一日,我告老还乡,寻觅一块去处,约几个朋友,修几个草庐,白天茗茶踏青,晚上对诗观星,不亦乐乎?作诗以记,期待哪一天会实现:
再谈谈国外的农家乐。印象较深的是印尼,一次去万隆出差,朋友带我去热带雨林中一栋栋独立的迷你草屋吃午饭,各种热带的果蔬,烤鱼,咖喱牛肉,芭蕉饭,外面传来女歌者的靡靡之音,夹杂在喧响的瀑布声之中。空地上几个晒得嘿嘿的小男孩踩着竹筒高跷玩耍,和国内一比,那才真的叫闲散,中国真的是太忙了。价格非常实惠,两个人的大餐,合人民币100多块钱。从东南亚风格的餐食想到那次出差到马来西亚,去了依山傍海,非常漂亮的沙巴大学,和校长谈完,在学校里面找了一个面朝大海,秋暖花开的小吃摊午餐,东南亚风格的咖喱炖虾、粽叶卷鸡、还有叫不出名字的蔬菜这些就不说了,最喜欢的是当地的一种红红的水果饮料,下面加柠檬上面是冰块,冰爽到底,让我觉得不喜欢的暑气也成了享受。校长和马来的合作伙伴们指着山下海湾的开口方向告诉我,那是南中国海,我说好啊,那也就是说我也可以往那个方向游泳回去。他们都看着我,连连点头说yes。
再说说日本。一次去日本中部的一个山区谈一个项目,日方董事长说中午了,请我们去一个日本最有名的做鲤鱼的餐馆吃鲤鱼,说天皇夫妇都去吃过几次。着实奇怪,我到日本的感觉是日本人不太吃淡水鱼,路过的很多小溪边那野鱼多的,直跳,木有人去抓。而且鲤鱼在我们印象中是比较差的淡水鱼,没有草鱼和青鱼好吃。到了这家餐馆,居然门面很小,没多少桌子,我们挑了一个榻榻米坐下,点了鲤鱼和清酒。一会儿鲤鱼上来,配着调味酱,一吃,一种从未感觉过的味道,确实不错,特别是那调味酱,店家介绍是祖传秘方,感觉里面有蜂蜜成份,但是刚刚好,不是很甜(我不喜欢太甜),很特别。要说日本人值得我们佩服的地方,就是把一件事做得很精,甚至完美,还能保持很久。而且这店家不贪,要是中国人,我想可能已经开了100家分店了。
去年去了韩国,拜访一位副省长,就一个项目的遗留问题进行谈判,谈的兴起,双方都很高兴,副省长表态将对我们的项目继续予以支持,消除了以前的不愉快。下班后意犹未尽,请我们去吃烤牛肉(在韩国,牛肉尤其是本土牛肉超贵哦)。一边烤着一边聊到历史,我说韩国和中国湖北的一些地名几乎一样,有汉江,汉阳,武昌,首尔以前也叫汉城,和荆州一样有端午节、祭祀和龙舟比赛,而且让我震惊的是早上的酒店的自助餐里居然有从来没有在其它地方看到的米茶!!说明很多韩国人可能发源于湖北江汉流域……副省长说这个他不知道,不过明朝时候中国帮韩国打了一场仗,抵抗日本侵略,当时的中国将领觉得韩国好就留下来了,现在有很多后人。这个解释不错,将领毕竟是高层人物,比我讲的逃难故事强。
然后又聊到中药,副省长说到树上的一种球在韩国很受欢迎,是一种传统药材,可以治疗很多病症,现在很少了。比划了半天,我算是听明白了,是一种槲寄生,正巧我喜欢植物,在德国工作闲暇钻树林时发现了很多,把手机照片翻给他看,大家看的津津有味。韩国人也很重视养生和天然草药。中药、历史这些话题成了沟通我们之间的桥梁,也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在我看来,文化的沟通与碰撞,比饭菜还有味道。
印象中还有一次开车去荷兰,漫步在海牙的北海之滨,海鸥在凛冽的海风之中穿行,居然有一家几口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让缩着脖子的我们深感佩服。海边有一家海鲜自助餐馆,一个人20块,随便吃喝,烤鱼烤虾,刺身鲜贝,吃了个痛快。餐馆是一个华人开的,忙碌穿梭,非常勤劳。聊了会天,钱是挣了些,但太辛苦,不容易。我说你是我见到的最勤快的人之一,他竟然大为感动,说不出话来。
回程经过德国的一个小镇,车没油了,决定下高速加油顺便找地方吃个饭,七弯八拐进了一个村子,找到村里唯一的一家餐馆,里面干干净净几个小桌,三桌人在聊天,其中两桌是老人,一人一杯啤酒(老龄化社会呀),邻桌是一对男女,后来又进来几个男女,大家互相都认识,打招呼,乡里相邻的感觉真好。点了菜,其实也没什么可点的,德国人的菜单就是那么几样,牛肉鱼肉什么的都是半成品,在平底锅煎一煎拿上来,不同的是旁边放的是土豆条,还是土豆块,还是菜叶或豆子。不过值得称道的是原料好,那羊都是自然放养在河边的,天天散步、晒太阳、吃青草,羊肉的味道自然非常香,木有一点点膻味,配上德酿啤酒,也甚是舒爽。
说了这么多农家乐的不同,其实我们喜欢的是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回归朴素,找到和自然在一起的和谐之感,找到忙碌人生中那种闲适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们能够品味生活的气息,回归原始的本心。在此赋一首“四季之味”,与各位有情怀的吃货们共勉:
苦、甜、辣、酸、淡、咸、涩、鲜,四季之味,也是人生之味。实际上是:权钱皆看淡,不要讨人嫌。哈哈!
常听人们说,生活不应该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5月30日,当在作协微信群里看到去酒泉田园牧歌采风的消息 ,内心里不由一振,心说太好了,终于可以抛开琐事出去走一走了,终于可以见到久违的文友了,终于可以去看看远方了。
5月31号清晨,披着霞光,伴着鸟鸣,我们一行四人坐着火车驶向酒泉。
中午两点半,我们终于到达了传说中的酒泉。在金豪泰酒店报道时,见到了酒泉作协主席王新军。这是我第二次见到王主席,非常高兴,也很意外。原来他已经从玉门调到酒泉工作了。
第一次见他还是2013年6月23日在玉门开笔会的时候见到的。时光荏苒,转眼已经四年过去了。
王主席风采依旧,笑容温暖而明亮。
傍晚有一场盛大的接风洗尘宴,和酒泉的文朋诗友相会,说不尽的感动与感慨。
第二天,也就是6月1日。
天朗气清,天公作美,正是出游的好日子。
清晨,我们一行30多人坐着大巴驶向金塔的田园牧歌生产基地。一路上欢声笑语,看不尽的大漠风光,聊不完的文坛趣事,说不完的人生往事……
田园牧歌草业集团所在地是金塔 ,是万亩苜蓿优质生产示范基地。想想都非常壮观,那里应该是满眼的绿,看不到边的绿吧。
虽然敦煌离金塔不是很远,但是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去金塔。
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从美丽的金塔小县城穿城而过,又继续行驶了一段时间。终于到了田园牧歌生产基地生地湾。
田园牧歌草业集团公司的办公室主任王正孝为我们讲解了公司发展情况以及苜蓿种植情况。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果然是大片大片的绿地,望不到边的绿,这是我见过的最美最广袤的绿地。那一刻,天高地阔 ;那一刻,天蓝地秀;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如同一束行走在天地间的紫花苜蓿。
我听到小伙伴们的啧啧称赞,也听到了自己内心的惊讶。没有想到在这里会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微风轻拂,绿色的波浪在涌动。紫色苜蓿的小花在阳光中绽露出笑脸。好似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大家都知道苜蓿,知道紫花苜蓿,也知道苜蓿一般只有三瓣叶子。可能大家不知道,苜蓿又被称为“牧草之王”,又叫四叶草,传说是夏娃从天国伊甸园带到大地的种子。谁得到四瓣叶子的苜蓿就会给谁带来幸福。
当我正沉浸在无边的想象中的时候,一个小伙伴惊讶的喊道,我找到四叶苜蓿了,我找到四叶苜蓿了。
大家都围过去看,果然是四叶苜蓿。
哇,太棒了。我看看,我看看。大家都抢着看,我却掏出了手机,我要留下四叶苜蓿的俏丽的倩影,也要留下此刻的心绪。
因了祁连雪水的灌溉,这里的紫花苜蓿长势良好,葳蕤生姿。那无边无际的绿,如同在大地上铺了一张巨大的毯子,千丝万线织就天地大美。这里不仅生产绿色的牧草,这里还生产中国奶业的希望,这里也生产绿色的诗歌。
我蹲下身来,抚摸着绿色的海浪。似乎闻到了土地的芬芳 ,伸手采一束紫花苜蓿,宛如触摸到了那个古老的传说。
在这里我们也见到了一个奇怪的机器,如同巨龙,在不停的喷水。后来才知道那是进口的最先进的农业机械喷灌机。从小在农村泥巴里玩大的,我才知道原来灌水也可以是这样的。
施肥,播种,喷灌,收割,打捆全部是大型的农业机械在操作。完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走遍田野几乎看不到几个工作人员。
而且,所有的苜蓿种子全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优质品种。长出的牧草,是绿色的,无污染的,天然的有机牧草。
记得作协主席王新军说:田园牧歌为中国奶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牧草,所以中国的鲜奶是值得信任的。
回味着主席的话,我的心里似乎想了很多,也似乎看到了蓬勃发展的中国奶业的广阔前景。
我们缓缓地行走在地埂边,聊着看着欣赏着,还三五成群的合影,生地湾留下了我们最灿烂的笑容。
在这里我还见到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许多报刊上网络上熟悉的名字,现在也变成了亲切的朋友,就走在身边且谈笑风生。这样的相遇无疑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深情的遇见。
大诗人倪长禄,像一个顽皮的少年,带着苜蓿草编制的草帽,行走在绿色的波浪之中。
女作家于小燕,二十年前我就知道她,只是这次才第一次见面。她非常认真,一直在向
田园牧歌公司的技术人员问长问短。
漂亮知性的北方作家杂志社编辑杜艳,身轻如燕。在乡间的大道上跳的那样高,被定格在一张照片中。
和我们同行的农民作家边振基,时而和主席王新军在合影,时而开玩笑说,临泽来的美女作家小何像他的女儿。
天是那么的蓝,地是那么的绿。无边的风景,哪里看到完哟,我多么希望有一个神奇的魔法口袋,把这所有的美景都收在一起,拿回家再一点一点打开慢慢欣赏。
当我们齐声喊出“苜蓿“的时候,当我们集体合影落幕的时候,当我们坐上大巴恋恋不舍离开的时候,当我回头再看那一片绿色的时候,我竟然发现,我虽然离开了,可是我的心却留在了那片广袤的绿草地上。
随后我们又乘车去了金塔有名的鸳鸯池。看到了碧蓝碧蓝的水,如同看到了日夜思念的亲人。
爱死了,这一湾粼粼碧水。
第二天我们又去参观了酒泉故事创意产业园。在那里再次见到主席王新军,我们聆听了主席创办酒泉文学馆原意。
坐在文学馆内,灯光柔和,环境舒适。我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归属感,我知道这就是我们文学爱好者的家园,是我们精神的归宿。以后来酒泉,就如同回家了。多好!
每个人的生命中最珍贵的都是那么一段静谧的书香时光。那时,我的心中升起幸福的感觉,宛如我也找到了传说中的四叶草。
感谢田园牧歌牧草公司,感谢酒泉作协,我们这些远在敦煌的文学爱好者才有了这样一次别开生面的采风之旅。
真的,不虚此行!
以上就是关于汉武之时,中国何以如此强盛?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