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南宋工笔写生

   2023-02-15 01:00:35 网络480
核心提示:北宋初期,黄筌成为院体派花鸟画的典范,徐熙开水墨淡彩和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先河。徐熙与黄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鸟画的新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故史称“徐黄二体”。此后,花鸟画的发展就是在这两大流派的基础上不断地演进变化,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格局

如何评价南宋工笔写生

北宋初期,黄筌成为院体派花鸟画的典范,徐熙开水墨淡彩和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先河。徐熙与黄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鸟画的新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故史称“徐黄二体”。此后,花鸟画的发展就是在这两大流派的基础上不断地演进变化,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格局。北宋中期崔白、吴元瑜变革院体画风,一反黄家工致细腻绘画风格,以豪放苍劲笔法与细腻笔法结合,追求简淡萧疏的艺术意境,为院体派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北宋后期,宋徽宗赵佶对不同流派画风兼收并蓄,使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南宋时期花鸟画延续工细写真的画风,以全景花鸟和折枝写生为主。总体说来,宋代宫廷绘画更多的是富丽工整的画风,而野逸的画风多流行于文人隐士之中。 

一、师法自然是根本 

宋代是工笔花鸟画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作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花鸟画家们注重深入生活、强调写生,主张表现观察物象时的内心感受,反对被动的描绘物象。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着画家对诸禽结构的详细观察:“自嘴喙口脸眼缘,丛林脑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膀上有大节小节,大小窝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风掠草散尾,压谭尾,肚毛,腿祷,尾雉,脚有探爪(三节)食爪(二节)撩爪(四节)托爪(一节)宣黄八甲”,通过以上的表述,可以反映出宋代花鸟画家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宋代画家为了观察花、鸟的形态和习性,总是“访于老圃,朝暮观之”。画家赵昌自称“写生赵昌”,他常于晨露未干之时,绕栏谛视各种花草的形色情状,而对园中植物认真摹写;以画猿猴擅长的画家易元吉,更是深入到两湖一带的重山密林之中去观察野兽的行踪,还在家中饲养禽鸟,栽种花竹,朝夕观摩,因此才有“故心传目击之妙,一写于毫端间”的高超绘画能力;宋徽宗赵佶更是亲自带领宫廷画师进行花卉写生的研究,精细到要求画院的画家们观察孔雀升墩是先抬左脚还是右脚,画月季花时要画出不同时态的花蕊及叶子之间的变化。

二、传神写照

宋代画家崇尚旺盛的自然生命力,极尽写生之能事。画法上也多以再现花果的妍洁鲜嫩、光色艳发,禽鸟的梳羽光彩、翎毛质地的变化等,作为宋代院体画的一种主体风格。从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对于物象的生理结构、生命状态的刻画,真是细致入微。如佚名的《红蓼水禽图》,画者描绘的是秋天池塘一隅,画中一枝垂入水中的红蓼花上,一只脊翎鸟,正俯身侧首凝神注视着水中游弋的小虾。脊翎鸟的造型准确传神,画者用极细腻且有力度的线条勾勒鸟体,用层层晕染的手法表现出硬挺的翅翎、蓬松的背羽、松软的腹羽以及鸟体的阴、阳、凹、凸之变化,再以极工细的线条“丝出”脊翎鸟身上的毛、羽。画家以娴熟绘画技巧和高超的写实能力,把脊翎鸟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叶片处理上,用嫩绿色染出新叶片的生机待发,用赭墨画出老叶片的干枯欲榭。池塘中的水草、小虾是以概括的写意笔法“点写”。小虾用笔非常洗练,“形神”兼具,再以淡墨烘染出池塘“秋水幽幽”的氛围。画幅虽小,画家以细腻“必穷其工”、写意“必畅其神”的绘画手法,再现了生动逼真的自然物象,进而达到笔精色妙的艺术效果。再如,林椿的《果熟来禽图》,画者以犹如发丝细润的笔法勾勒苹果、新、老、正、背叶片。用积点的笔法刻画被虫咬食、秋霜侵打后残破枯黄叶片。小鸟用细腻而简约的线条勾勒,敷色晕染轻松灵活,突显了小鸟灵动鲜活的姿态。

赏析作品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宋代画家具备的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扎实的绘画技巧。画家为求得物象自然之本真,而体察物情物态之细腻,画出了物象之本性。所以说,笔端深造物态并非徒为形似。

三、意境营造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境和画境应是同一的,是画者心境的外化。宋代工笔花鸟画在追求精细入微描绘的同时,运用联想、寓意、抒情、对比、反衬等手法营造画面意境,以求达到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效果。如,崔白的《双喜图》,是以深秋的荒野为场景:用摇曳的树枝、舞动的野竹、翻飞的衰草和枯叶来渲染风势的猛烈,加之逆风飞下两只喜鹊,一只在树上俯身拍翅鸣叫、一只凌空振翅鸣叫,好似在与狂风抗争着;此时风声、树声、鸟声激烈的交织在一起,使画面的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被“紧张气氛”惊呆的野兔子回首警觉地注视着鸣叫的喜鹊,它抬起右腿欲逃遁又迟疑,这一刹那,时间仿佛凝滞了。画是无声的诗,画家运用拟人、对比、夸张的创作手法,将意境、情趣作为绘画的灵魂,以宏大开阔的笔势描绘,予人以细腻真实的质感,观者仿佛置身于其间,与画者共同感受着生动鲜活,的生命回响。

四、经营位置

宋代工笔花鸟画在布局经营上讲求构思含蓄巧妙、稳定中求奇绝、丰满中求空灵,给人以自然、和谐、完整之美。如佚名的《石榴黄鹂》是一幅平稳中寓变化的构图形式。画中的黄鹂、小虫、石榴、树杆、叶片等细节的安排严谨而巧妙:向左下方倾斜的树杆上站立着的黄鹂鸟恰好在画面的中心,画中的黄鹂向上倾斜的身体与下垂的鸟尾控制着鸟体的平衡,让它处在一种欲伸又缩的状态中;画中小虫的安排是极精彩的一笔,小虫拼命拧动身躯想竭力挣脱鸟嘴的钳制,鸟、虫的较量在无声无息中展开着;作为画面的辅衬,两个外仰、内俯石榴重叠在一起,既不喧宾夺主,又起到平衡整个画面作用;树杆作为支撑画面的结构线,在画面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它贯穿并支撑着整个画面,使石榴和黄鹂鸟很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小枝的上扬与叶片的俯仰、翻转进一步延伸了枝干运行的力量。另一幅《出水芙蓉图》也体现了布局之妙,画面中央一朵盛开的荷花,一老一嫩两片叶子与三截参差的荷杆巧妙组合,使人犹如置身丰满茂盛的荷塘之中,既生动典雅又充满诗意,纵然是在尺纸片帛之中,也彰显着自然宏大的气象。究其原因,应当是构图经营之妙:荷花、荷叶与圆形画面这三圆交错的套叠组合,使画面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加之花瓣阴阳相背、聚散重叠的安排又增加了画面的节奏变化,而排列有序的三截茎杆延伸了画面的空间,诸多因素的组合安排使画面更加的丰满充实,让人自然产生了“荷叶可田田”、“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意境的联想。

宋代工笔花鸟画家以逼真的笔法渲墨敷粉令画中物象栩栩如生、鲜泽疏润。运用程式化手法布局、造型、上色,将意境、情趣作为绘画的灵魂,以诗意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精致细腻、玩味无穷的艺术精品。这种严谨、典雅的宋院体花鸟画风格,作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典范,在近千年的中国绘画历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影响及今。

国画花鸟画画法诀窍

1、用中墨勾出眼眶、嘴、翅部、尾羽和脚爪,其他部位用淡墨勾勒。

2、用中墨分染嘴、眼先、喉部和脸后部的黑色斑块,以及翅部覆羽、飞羽和尾羽。淡墨分染头部、背部、腰部及上尾筒。在背部用重赭墨分染斑点。

3、用淡赭色分染眼睛、头部和翅拐处,赭褐色分染背、翅、尾和胸部。

4、用白粉提染面颊、胸腹部和上尾筒。嘴角处分染淡黄色,脚先用浓白粉立粉,干后用赭黄色平涂。用焦墨点出瞳孔,留出高光,用白粉提出。最后用重赭墨按结构进行分组丝毛。

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精于形象而意味横生,这是一幅优秀的中国工笔花鸟画最基本的要点。因此,这就要求中国工笔花鸟画画家,能有“度物象而取其真”,有“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的塑造能力。无论是鼎盛时期的两宋工笔花鸟画,还是后来的工笔花鸟画历史,都是把真切具体的形态描写与意境表现放在重要的地位。不论纨扇

主要表现手法

白描法:白描法是工笔画手法的一种。纯粹以墨线来塑造对象,自然对线条的要求十分严格,其笔法自古有十八法。花鸟画白描要求线条遒劲生动、墨色明洁滋润。在造型上要求结构严谨,对线条的疏密、画面空白也要十分精意。

白描烘晕法:白描烘晕法一般用于白色花朵与浅色调画面。在白描的基础上,用花青、赭石或淡墨在物象周围烘晕。注意这种晕法从浓到淡要逐渐变化,要掌握水分,不要留下水渍与笔触,有烘云托月之感。

工笔重彩法:工笔重彩法主要是以色彩为表现手段。它在墨线勾好的基础上,运用“三矾九染”的渲染方法,以多种颜料多层次积染而产生浑厚华滋的画面效果。它的艺术特色是华丽典雅,有富丽堂皇的效果。

工笔淡彩法:工笔淡彩法着染基本上选用颜料属植物质,如花青、藤黄、洋红、胭脂等等,不用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颜料(但在实际创作中也有局部使用的情况)。它的基本特征是色调秀丽淡雅,清新明朗,比较强调线条本身的艺术魅力,给人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艺术品味。

点染法:点染法实际上是工笔渲染法与没骨法的结合。此种方法用笔变化丰富灵活,既能达到工笔细腻效果,又能避免反复加染易刻板的毛病。这种方法具有笔法丰富、色彩自然的优点,用于表现水边植物较好。勾勒法:这是从写生提炼得来的线条,用清墨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着色,画完后再用重色或用重墨线重复原有轮廓。这线不单是代表轮廓,还要表

达出花叶翎毛等质感,使得形象更加生动明快。唐、五代和宋代多用这种技法,后来的民间画家仍用这种方法。<p="">冲水、冲色法:冲水、冲色法是在墨线白描的基础上进行,其长处在于变化生动,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表现像棉花、荚蓉花花脉比较明显的花卉时效果尤佳。棉花、芙蓉可在花瓣尖用红色向瓣根下染,汁绿则从瓣根向瓣尖染,趁色尚未干时用白粉勾花脉,让白粉与原有底色自然渗化,待花干后再稍加修改。这时,花脉时隐(白粉融人底色之中)时现(白粉仍保持),变化丰富自然。画叶子也—样,用绿、深绿画好叶子,后用石绿、石膏按画面需要冲入原底色中,使其自然渗化,特别是画小草及小菊花之类题材时用此方法效果更好。

填勾法:填勾法又叫“双勾廓填”。从写生提炼得来的线条,用重墨双勾出形象的不同质感,并在此基础上填色。这双勾法和前面所说的“勒”法完全一致,不过“勒”法使用的线条不一定是墨,可以用比较重的颜色。双勾是先用重墨勾出,然后再填色,这是它们的区别。这方法要注意的是色不侵墨,要保持墨线的流畅生动感。此法从唐、五代、两宋直到元一直被普遍使用。兼工带写法:兼工带写法是指融合

工笔画法与写意画法的优点,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没骨法:没骨法(图二)就是花卉不用双勾,也不用勾勒作骨干,分别用五彩来表达浓淡,轻重、厚薄。据说此法创始于北宋时的徐崇嗣。

导读:国画中,花鸟画法比较细致,下面教给你如何画国画的花鸟画,传授给你花鸟画法的诀窍,请看下面详细内容,希望对学国画的同学有所帮助。

花卉的观察 学习画花卉,除了要多观赏及临摹古今名画以外,还要对 实际的花卉深入的观赏与写生,了解花的枯荣及霜晴雨露中的情态,兹从花朵叶与枝干等各部位简述其结构与生态.

(一)花朵:花朵经常是画面的主题,一般花朵包括花 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几部份,花瓣有单瓣与重瓣(复瓣)之分,花形有离瓣合瓣之别,牡丹蔷薇花等是离瓣的重瓣,梨花 木棉花等是离瓣的单瓣,牵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单瓣,大部 份的花卉都具有单瓣与重瓣的不同品种,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长短多寡的区别,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 蕊都在一起,雌雄异株者仅有小蕊,或仅有大蕊,有的花蕊较 明显,有的较隐密,都需仔细的观察,花萼亦因花的种类而异,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丝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长 在一长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长,山茶萼像鱼鳞等。

(二)叶:单叶植物从枝或茎长叶时,叶序有对生互生 轮生丛生等,复叶植物有的成羽状掌状鸟足状,有的是二重复叶,形式更为复杂,必先了解其生长的规律,才不致在繁杂中 发生错误,叶有叶柄与叶脉,形状有尖圆长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三)茎枝:可分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 木本枝干挺 硬,有些相当粗状,草本的茎大都较嫩,有的变成右旋或左旋的蔓延,有的还长有须状的攀缘茎。

花卉的写生

各种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较清新,生气勃勃,是写生的好 时间,写生是为创作收集素材,如果是为了工笔画的需要,就必须作细致的描写,有时我们在画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写生收集素材的时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侧面的、斜 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叶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花蕾,也要有将绽的大花蕾。叶子也是如此,除了成叶外也要 有嫩叶及嫩芽,并注意阴阳向背,大小穿插。枝干也要有主干 、支干之分,以及在在画面上的姿态和疏密。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针对目的写生收集素材时,首先要注意到的问题。   虽然花鸟画不像山水画常有移动视点的表现法,通常视 角比较稳定,但我们观察时可运用移动视点的方法,选取最美 角度写生,并注意花、枝、叶的大小比例。画花朵可从花蕊花瓣入手,通常先画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扩展,花瓣 太复杂的可进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画叶也是如此,除了 注意叶序、结构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与疏密、前後叶的变化,最後画枝干,大干还要画出皮纹,如梅花的大干要苍 老、皮纹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横皴,松干皮要 鳞皴,紫薇花干皮较光滑等不同种类的枝干特点。

花卉的写生,宜从折枝花卉开始,折取花叶易於入画的一 枝,插於花瓶中详细观察,花蕊被遮盖的也可拨开,研究细部结构。对於简单的折枝熟悉後,可以选取整株花的一角来尝试 或全株花的写生,由於枝叶复杂,须选择适当的角度,并做大 幅度的删减或调整。总之花卉的写生并不是画植物的插图或说明图,需主观的取舍与美化,并强调意趣的表现。

鸟类的观察

禽鸟在中国画中又称为「翎毛」,可区分为水禽与山禽两 大类,依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鸣禽、雉禽等类,各类的特微与习性如下:

(一)涉禽:栖於浅水中捕食鱼虾,它的嘴、颈、脚都很长。例如鹤、鹳、鹭鸶等。

(二)游禽:喜欢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多捕食鱼虾和小虫。例如海鸥、野鸭、鸳鸯、雁、信天翁 等。

(三)猛禽:双翅强而有力,嘴形如勾,脚夷尖锐,性情猛悍,专门捕食小动物。例如鹰、鹫、鹗、隼等。

(四)攀禽:多数上嘴钩形,下嘴较短,足趾二前二後,能用夷攀抓在树干上。例如鹦鹉、啄木鸟等。

(五)鸣禽:喜欢鸣叫,一般小鸟多属此类。例如维、莺、画眉、伯劳、黄鹂、八哥等。

(六)雉禽:属於栖地类禽鸟,身体较大毛色美丽,尾长,嘴形与鸡类似,多生长於山林矮木丛中。例如雉鸡、锦鸡 、长尾雉、孔雀等。禽鸟是卵生,故其身体(不包括头 、颈、脚、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环境与习性不同 ,其嘴、脚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与特微,一般而言,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长而尾短,山禽(鸣禽、 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极尾长,嘴勾者食肉,细尖者食 虫,嘴长者食熊虾,食壳者嘴粗而厚,成圆椎形。能长 途飞行的鸟翅膀大都较长,且发达,水禽中多长颈者,以便迅速出击,啄夹鱼类。此外如头形、眼精的颜色及 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须把握其特微。

鸟类遍体生长羽毛,细密的绵羽有保温的作用,此外也有 半绵羽,以及许多形状不清楚,层次繁多而叠列成一大片的感觉。另一种是羽片形状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详细的 名称,应仔细观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状及其叠列的关系,以求 熟悉鸟类羽毛的组织与秩序。

此外尚须明白禽鸟的雌雄,禽与兽绝大部份都是雄的较美 ,少数雌雄的羽毛一样,但是雌鸟总比雄鸟略小,鸟的翼及尾,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鸟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鸟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鸟类的喜、怒、哀、惊,表现在翼、尾及 姿态上,亦有不同。

   鸟类的写生

鸟类除了结构复杂外,又活泼善动,要以真鸟直接写生, 对初学者是一大挑战,刚开始不妨写生鸟类标本。画标本的优点是可以从各角度详细的观察细节,甚至重要羽毛的数目也可 慢慢的数清楚,尤其是画工笔翎毛,标本的观察助益颇大。然 而画标本的缺点是容易画出动态生硬呆板,甚至形状比例失真的作品。标本虽从真鸟剥制而成,但经人工填塞棉花於体内, 容易变形,鸟的眼珠亦不依类别的不同而变化,通常装上统一 的人工替品。张开的翼及脚都家铁丝支撑重量并维持形态,往往因为制作者疏於观察及技巧不足,而使关节变化失真,生硬 挺直,或重心不稳,羽毛凌乱等缺点。初学者了解这些极可能 发生的症状之後,不妨比较鸟类的参考书籍图片,或前往鸟店、动物园甚至野外观察,并可藉照相机的功能,凝固瞬间的动 作,作为写生的辅助参考资料。

作过鸟类标本观察之後,即可尝试笼中鸟的写生。最好到 鸟店选购一种平时熟悉而温 驯的小鸟,最好价格不要太高, 又容易饲养者,作为写生的对象。首先要观察其各种动态,如 踏枝、啄饮、搜翎、欲升、欲降、鸣啼、缩颈、飞翔..,等不同的动作,并将其特徵记忆下来。写生之前不妨仔细的观察, 并发现它最常重复出现的动作,或持续最久的型态作为写生的 选择,以铅笔或毛笔做速写,鸟的姿态改变时不妨依记忆修补,或等待其出现相同动态时,再迅速掌握,如做详细的描绘较 费时,需耐心的画画停停,分几次描绘完毕,而创作时最好也 能经常观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鸟的神态。

笼中鸟的行为动作与在大自然中的秦鸟略有不同,就如同 在监狱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动作有别一样,为了表现『好鸟枝头亦朋友』的自然情趣,了解每一种鸟的生活环境与栖 息之态,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实地的观察,配合望远镜赏鸟更佳 。每一种鸟的习性与姿态不尽相同。如燕子与鸽子是不站在树枝上的,鹤与鹭鸶是拳一足而睡,乌鸦与喜鹊的动态绝不相同 若不仔细观察,张冠李戴,旧部合乎物态,物理与物情。此外 鸟类栖宿或非翔时,头必迎风、如背著风、羽毛必定掀起来,这也应该注意到的现象。

速写时可先画出鸟的主要形体(蛋型)在根据头部的动态 (如伸头、缩颈、扭转等)添加头部(头部大致也成蛋形),再添加翅、尾与足部。爪在平地时需踏的稳,在枝上需抓的紧 。非翔实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不可两者同时伸展。最重 要得是身体要有重心,型态力求生动活泼,才能表现出生命力。

   白描画法

白描画法是指以墨线描绘物体,不著颜色的画法。在人物 、畜兽画方面也有白描画法,譬如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即以白描法表现,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北宋的李 公麟是这种画法的代表性人物。

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也可渲染淡墨。画线条时,要使笔 墨结合形相的特质,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皆要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 花瓣容易表现出其娇嫩柔软;以较稍粗稍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 ,较易表现其硬而厚的质感;以略乾且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条画禽鸟的羽毛,较易表现羽毛蓬松而柔软的感觉。

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尤其在白描画中,线条的优劣是一 幅画成败的主要关键。白描画运笔宜以中锋为主,用笔的压度和速度要均匀,钩出的笔线要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量要 涵蓄在内,不宜显露於外;缺乏涵蓄的笔墨,不耐久看。锋芒 过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现出一种霸悍的气象,有时尚可减低某些花卉、禽鸟的美感,故白描画的线条要「寓刚建於婀娜中。

此外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滞,务必要有「无往 不回」之意,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不可轻率潦草。至於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据 吴学让教授提供的示范有三种主要的线条,一为起笔停笔(一字描),适於画叶梗、 竹干等。二为钉头鼠尾描,适於画叶筋、叶片等。三为连续弧 线描,适於画花瓣。下图是禽鸟的局部画法示范,画鸟的顺序是先画嘴的当中一长笔,再画上颚和下颚各一笔,再依次画眼 圈、点眼、头额、背、翼、胸、腹、腿、爪、补尾。画细毛的 线条落笔与收笔较轻,中段略粗,若落笔太重,不易表现出羽毛的质感。

双钩填彩画法

双钩填彩画法是用线条钩描物象後在填色的画法,又称钩 勒填彩法或双钩设色法,是从白描的基础上染色彩而成。它的起源甚早,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已见此种画法,五代画家黄筌是双钩填彩法的代表性画家,其线条纤细,赋色艳丽 ,是北宋院画花鸟画法的主流,另有江南的徐熙,也用双钩填 彩法,但风格野逸,较注重线条的趣味及墨韵,後世的花鸟画家 ,用笔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黄筌,并兼取两家的神似逸 韵。

画双钩填彩法应选择熟纸 (纸) 或绢,先用墨线双钩白 描後,准备两只羊毫笔作渲染,一只蘸色,一只沾清水,要先练习一手执两只笔,并能灵活交换。设色时颜色要淡,应多染 几次,将花、叶内侧( 或中央 )的'颜色以清水笔推染至边缘 ,清水笔内的含水量要适当,水太多会留有痕迹,太乾则渲染不开。渲染完後,如原来的墨线已经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 钩一次,钩一次,称为「勒」,同时也可从画纸背後托染,使画面的花叶颜色更加浓厚、均匀。花卉渲的方法有三:

(一)先後染:先将花朵的颜色最淡的颜色底(既平涂打底)再用其他颜色分染,通常白色、粉红色、浅黄色的可花先用白 粉底,在用浅绿、洋红、藤黄等色分染。 叶子可先用草绿底,再用花青分染。

(二)先染後 :紫红色或深红色的花卉,可先用花青(或淡墨)自内侧向外分染後,再红色,染叶也可先用花青(或淡墨)分染後,再 草绿。

(三)接染画法:譬如粉红色的荷花瓣,尖红,根部稍带淡绿色,可先用白 粉 底再用洋红由尖向内分染,并立即用 淡绿色由内向外分染,在水份未乾前接合。局部虫蚀的破叶,亦可用接染法。

於禽鸟的赋采法略有不同,下图为吴学让教授的示范,首先白描後以淡墨分染,然後以颜色第二次分染,乾後第三次铺色,接著第四次梳毛,第五次铺色 梳毛(丝毛)是化翎毛(或畜牲)所常用,为了强调羽毛松软而细密的感觉,

   没骨画法

没骨画法是不用墨线钩勒、直接以色彩绘画物像的画法。 没骨画法相传为北宋徐崇嗣所创,此後画者极少,清初的恽寿平是复兴此画法的大师,影响近代甚大。

没骨画法也以使用熟纸较恰当,因不用墨线,故以留白的 「水线」来曲分前後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的味道。没骨画法也可细分为几种表现方式:

第一种较工细如 双钩虿填彩法,只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

第二种画法略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第三种画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点染局部,类似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

一般而言,白描画法、双钩填彩画法与没骨画法机皆属於工笔画法的范畴,应注意其形态的完整与结构的清楚,初学者在画前可先钩一张同尺寸的速写稿,置於画纸下,则构图、形状有个依据, 能专注色彩与运笔的趣味,无论以那一种发方法画花、叶,色 彩皆要有浓淡的变化,一只笔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後染」的方法,追情求更丰富的色彩变化,但设色不宜太浓艳,总以淡雅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後再钩勒叶筋、丝花或 加画花蕊,增补细部。

   写意画法

写意画法是指用单纯而概括的笔墨来表现对象的精神意态 ,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画法。依据画史上的记载,唐朝吴道子所画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的泼墨,可能已具有写意的形态,传 世的画迹中北宋苏轼、文同的墨竹,释仲仁的墨梅已经可以归 入写意画法中,到了明末的徐渭,更以豪放笔墨,在宣纸上画出淋 痛快的大写意,如下图是徐渭所画的「牡丹蕉石图」。 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及金石画派都给写意花鸟画拓展了不少的领域。

写意花鸟画法多以「点垛」或「点簇」的技法,可细分成 钩花点叶法、小写意法、大写意法等数。画写意适宜选用生纸,可单独用墨色来画,亦可用数种颜色来画。笔内先含调好淡 色,再礁深色於笔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来画,每一 笔都要有深浅的变化,使用生纸容易化开,才能产生乾、湿、浓、淡的不同效果。

总之写意画法虽有所谓「意到笔不到」之说,形式简略或 形象不精确都不需计较,然而要将写意画法画得好,仍须先在工笔画法中多下工夫,多观察写生,才能发挥笔简而意足的特点。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评价南宋工笔写生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