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沙面公园怎么样?

   2022-07-10 12:58:17 网络970
核心提示:荔湾沙面公园是区属街道级公园,面积2.14万平方米,位于广州最有异国风情的沙面,原是英法租界内的前堤花园、皇后花园。1953年规划为公园,1960年建成公园后开放。1980年建设白天鹅宾馆时,同时填江扩建。沙面公园中绿树婆娑,秀色满目,临江

广州荔湾沙面公园怎么样?

荔湾沙面公园是区属街道级公园,面积2.14万平方米,位于广州最有异国风情的沙面,原是英法租界内的前堤花园、皇后花园。1953年规划为公园,1960年建成公园后开放。1980年建设白天鹅宾馆时,同时填江扩建。

沙面公园中绿树婆娑,秀色满目,临江建有大型开阔的广场和儿童游乐设施。沙面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也是白天鹅宾馆所在地。岛上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甚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

沙面曾称拾翠洲。在广州城区西南,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现为广州重要商埠。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1996年,沙面的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建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乃至是中国最富有欧陆风情的地方,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之为"羊城第九景"。 从这里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心旷神怡之感。

由于这里毗邻神奇美丽的白鹅潭,视野极为开阔,因此是休闲、赏月、联欢的好地方。

沙面岛在历史上曾是英、法两国的租界,18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两国选中了这块珠江中的小沙洲作为租界地址,填筑成岛,并于1861年签订租约。岛上西部3/4划为广州英租界,约264亩,东部1/4划为广州法租界,约66亩。各有一桥与中国大陆(华界)相通。

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英法两国取得了在沙面岛上的许多特权,政府相关机构与企业大量移入,主要的领事馆和政治、金融组织都建立在此,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予附近的中国人不公平的待遇,沙面岛因此成为后来中国乃至附近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人士抗议与攻击的目标。

1942年,日本将对英国宣战后占领的沙面英租界交给亲日的汪精卫政权。1943年,法国维希政权退出法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同年,坚持抗日的重庆国民政府另行与英国订约收回英租界。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戴高乐政府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交还中华民国。

概括广州西关文化!

荔湾区地处广州西部,是广州市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心城区和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区,历来以繁荣兴旺之商都“西关”和风景优美之“荔枝湾”、“水秀花香”著称,有着“体味岭南文化到广州,不到荔湾就不算到过广州”的美誉。东部与越秀区相连,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总面积5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万。下辖22条行政街,193个社区居委会。

 

荔湾自古以来就是风物荟萃、名胜云集的地方,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广州市“四地”的窗口和缩影。即:一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举世闻名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朝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700多年前的达摩,就是沿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来到荔湾的“西来初地”登岸,开始在中国的禅宗传教。二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我区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有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如陈家祠、西关大屋、骑楼街、麻石巷等;有禅宗文化的典型代表,如达摩登陆的古迹华林寺等;有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老字号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泮溪酒家等,素有“食在广州,味在荔湾,源在泮塘”之说;有粤剧文化的典型代表,如八和会馆,是“中国曲艺之乡”。三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位于珠江边现存完好的塔影楼,是当年孙中山先生策划发起辛亥革命的历史原址,见证着广州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的第一个个体户出现在我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座落在我区,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不断进步,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荔湾区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结合区情实际,确立了“商旅带动、产业升级、科教强区、环境优化”四大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着力打造“两大商圈”、“三大产业区”、“四大高新科技产业园”、“五大新型工业聚集区”、“八大文化旅游区”、“十大类专业市场和专业街”的发展格局,“两大商圈”即:白鹅潭经济圈和十三行商圈,“三大产业区”即:龙溪物流园区、东沙经济区、创意产业园区,“四大高新科技产业园”即:荔湾留学生科技园、广州数控装备高科技产业园、广州中小企业创新科技园、坑口电子数码基地,“五大新型工业聚集区”即:金沙、海南、五眼桥、大坦沙、海北,“八大文化旅游区”即: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陈家祠文化旅游区、沙面欧陆风情旅游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华林禅宗文化旅游区、花博园观光休闲区、黄大仙祠综合旅游区、花地新城体育休闲区,“十大类专业市场和专业街”即:医药及医疗器械、水产、古玩水晶玉器、服装鞋业、文化精品、家俬建材、通讯电子、茶叶、汽车、花卉及观赏鱼专业市场,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实力荔湾、创新荔湾、魅力荔湾、和谐荔湾。

赞美荔枝湾的诗句

广州西关(Xi Guan)

荔湾,旧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

现辖区面积1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多万,常住外来人口20多万。西关地理位置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儿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西关古老大屋西关的特色便是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人贾富绅的居所。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编辑本段]西关文化名人 西关是近代广州最繁华的人口聚居区,历史文化名人辈出,他们使南粤岭南文化大放异彩。有据可查曾居住于西关或于西关发展事业的有兼负医家武术家一身的名医霍耀池,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书画名家李文田和李曲斋等等。另外,家喻户晓的武打巨星李小龙和工程铁道专家詹天佑的祖居亦座落于广州西关地区。 [编辑本段]荔湾风情 百年华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 --西关商廊”。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茶楼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街内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国家级农副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教,首先在西关下九路登陆(今“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嵩山少林寺。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

通商口岸誉古今--“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过去是英、法等国的租界,是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拥有上百栋集欧美各国20世纪初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西关美食”甲天下--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之盛 誉。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如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饼家、莲香楼、荣华等为代表的广式月饼蜚声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民俗风情垂青史--西关除以端庄淑雅、追求新潮的“西关小姐”闻名遐迩外,书画、粤剧等也有独特的成就。岭南画派创始于西关;粤曲、粤剧群众基础深厚,已具有几十个“私伙局”,素有“粤剧曲艺之乡”之称。

建筑文化冠南粤--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石雕、砖雕、木雕、陶雕、泥雕、铁铸、门画、壁画遍布厅堂和廊庑,造型美观,工艺精巧。诗人郭沫若曾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陈氏书院就被国际学者载入世界性代表建筑之一。西关大屋是最具西关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特色。 [西关·印象]一杯红茶、一个壁炉、一栋洋房、一个侨归东山少爷的典型生活。

一盆兰花、一笼画眉、一手厨艺、一个地道西关小姐的精致态度。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说,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多是官家子弟,势焰薰天,盛气凌人;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是支撑着这个社会的两条腿。

在那个年代,还是很讲求门户之见的,西关的小姐看上的多是东山的少爷,东山的少爷泡的也多是西关的小姐,他们约会的去处多是珠江桥畔,拍拖啊拍拖,一直到了今天,人们都忘不了他们间爱情的那些影像。西关由来:

很多城市都有“西关”的地名。此地名是与古城有关。据《新华字典》解释:“城关:指城外靠近城门一带的地区。”从明代起,广州古城西部城墙是沿今人民 路一带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湾区一带就被称为“西关”。从明代起,就有不少见于官方文书、民间文学作品的有关西关的记述。如罗元焕的《粤台征雅录》记述: “羊城西郊外,其地统名西园,即俗称西关也。”清代,军队派驻西关之驻地称为“西关汛”。《南海县志》更明确记述:“太平门外率称西关。”在清代、民国时 期,严格的西关定义只是指上西关(今金花、龙津街一带纺织工业区)和下西关(今上下九、十八甫、杨巷、十三行一带的繁华商业区及西关大屋住宅区),不包括 西村、泮塘、南岸一带当时尚是农村的地区。但今日西关的延伸涵义已可包括整个荔湾区。

1. 关于广州荔枝湾的诗句

关于广州荔枝湾的诗句 1.关于广州的诗句

你好!

关于广州的诗句:

〖广州三樵歌〗

奉敕追三樵,随侯傍道走。

回头语李郎,唤取尔朱九。

〖广州试越台怀古〗——黄滔

南越千年事,兴怀一旦来。

歌钟非旧俗,烟月有层台。

北望人何在,东流水不回。

吹窗风杂瘴,沾槛雨经梅。

壮气曾难揖,空名信可哀。

不堪登览处,花落与花开。

〖广州江中作〗

书名:《全唐诗》 作者:张说

去国年方晏,愁心转不堪。

离人与江水,终日向西南。

〖广州朱长史座观妓〗——宋之问

歌舞须连夜,神仙莫放归。

参差随暮雨,前路湿人衣

《题广州使院》——郑愚

数年百姓受饥荒,太守贪残似虎狼。

今日海隅鱼米贱,大须惭愧石榴黄。

《广州石门寺重送李尚书赴朝,时兼宗正卿》——杨衡

象阙趋云陛,龙宫憩石门。

清铙犹启路,黄发重攀辕。

藻变朝天服,珠怀委地言。

那令蓬蒿客,兹席未离尊。

〖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张九龄

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

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

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

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

〖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刘言史

南越逢初伏,东林度一朝。

曲池煎畏景,高阁绝微飙。

竹簟移先洒,蒲葵破复摇。

地偏毛瘴近,山毒火威饶。

裛汗絺如濯,亲床枕并烧。

坠枝伤翠羽,萎叶惜红蕉。

且困流金炽,难成独酌谣。

望霖窥润础,思吹候生条。

旅恨生乌浒,乡心系洛桥。

谁怜在炎客,一夕壮容销。

〖使至广州〗——张九龄

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邅回。

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

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

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

【减字木兰花】(寄钦州刘叔冶史君)——戴复古

羊城旧路。檀板一声惊客去。

不拟重来。白发飘飘上越台。

故人居处。

曲巷深深通竹所。

问讯桃花。欲访刘郎不在家

〖广州陪凉公从叔越台宴集〗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群玉

一径松梢踏石梯,步穷身在白云西。

日衔赤浪金车没,天拂沧波翠幕低。

高鸟散飞惊大旆,长风万里卷秋鼙。

玉钩挂海笙歌合,珠履三千半似泥。

希望能够帮到你!

2.有关广州历史的诗

赞小蛮腰

珠江砚池泛清波,

云山扭住当墨磨。

蛮腰玲珑悬妙笔,

青天能写字几何?

赞花城广场

田园何处好风光,

在我广州市中央。

水中倒映楼群立,

丛内轻飘书墨香。

迪斯科舞村边跳,

喷泉溢出歌声扬。

现代桃花源里客,

悠然自得胜天堂。

赞新荔枝湾

重来不识荔枝湾,

风情远胜古西关。

宛如清明上河景,

游人忘却把家还。

赞亚运会开幕式

城为背景江为台,

火树银花漫天开。

乘水渔船身手好,

“少林飞天”展奇才。

岭南风情美如画,

亚运情谊联四海。

华夏爆竹冲天去,

熊熊圣火照将来。

赞绿

绿道如茵在眼前,

成荫千里树缠绵。

花草飞鸟喜作伴,

漫步回归大自然。

3.急求荔枝湾的起源和有关的诗文 如果可以外加写相关的历史型图片 拜

广州的荔枝湾么?

相传在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至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现在的西村为驻地,他在驻地的附近,沿着溪湾种植荔枝及开辟莲塘,这就是荔枝湾的由来。

唐朝懿宗咸通年间,岭南节度使郑从谠在荔枝洲上构筑荔园,荔枝湾因而出名。

五代南汉后主刘鋹在荔枝湾建造显德园(今昌华苑),方圆20余里,每当荔枝熟时便与群臣游宴,称为“红云宴”。显德园已毁于北宋初期。元朝以昌华苑为御果园,改种柠檬,制成“渴水”,列为著名贡品之一。明朝以后,荔枝湾内庭园结构建筑渐多,并由皇朝禁地转为诗人雅集的胜地。据记载,当时著名的诗社有荔香园、彭园、绮澜堂、小画舫斋等,现今只留下小画舫斋故址。荔枝湾景色迷人,“荔湾渔唱”,成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

荔枝湾在古代其实并不限于今日的泮塘及荔湾湖一带。明代的“荔湾渔唱”,有“千里红云,八桥画舫”之称,可见西关涌外围都可称作荔枝湾,北至驷马涌(又名洗马或司马),南至黄沙。刘王花坞在泮溪(塘),唐荔园在郑公堤江边。《乾隆南海县志》称:“广四十里,袤五十里”。今驷马涌和上西关涌间,仍有“西苑地”及荔枝湾地名,表示唐、宋以来园林区所在。今天荔溪东约、南约、西约、简溪及泮塘五约围绕的这片古荔枝湾地(荔枝湾故道),当地人称为旧荔枝湾。

今天的荔湾涌是专指泮塘口下的上西关涌出珠江水道的一段。

1958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把荔枝湾辟为荔湾湖公园。院内有十多个人工湖,种有荔枝、杨桃、梅、莲等花果。

4.描写羊城的诗句

1. 《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

唐代:高适

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月卿临幕府,星使出词曹。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

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有才无不适,行矣莫徒劳。

2.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

唐代:殷尧藩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

家近似忘山路险, 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3. 《送李明府之任海南》

唐代:皮日休

五羊城在蜃楼边,墨绶垂腰正少年。

山静不应闻屈鸟, 草深从使翳贪泉。

蟹奴晴上临潮槛,燕婢秋随过海船。

一事与君消远宦,乳蕉花发讼庭前。

4. 《寄南海黄尚书》

唐代:黄滔

五羊城下驻行车,此事如今八载馀。

燕颔已知飞食肉, 龙门犹自退为鱼。

红楼入夜笙歌合,白社惊秋草木疏。

西望清光寄消息,万重烟水一封书。

5. 《减字木兰花(寄钦州刘叔冶史君)》

宋代:戴复古

羊城旧路。檀板一声惊客去。不拟重来。白发飘飘上越台。

故人居处。曲巷深深通竹所。问讯桃花。欲访刘郎不在家。

5.作文:赞荔枝湾的作文或诗歌

来到荔枝湾,最耀眼的当数它的水了。我玩赏过乌镇的小河,观赏过美丽的东濠涌,却从来没见过荔枝湾这样的水。荔枝湾的水真美啊,犹如一条长长的绿丝带,缓缓地飘向远方;荔枝湾的水真清啊,小桥、石栏、长廊,柳树、古榕倒映水中;荔枝湾的水真绿啊,微波漾起的绿波鱼鳞般发光,让人惊叹。深绿、浅绿、翠绿、墨绿、碧绿……各种不同的绿色在水中交错着,争先恐后,你拥我挤。

坐上小舫船,小舫船激起的微波打破了水的宁静——船开了,你仿佛就坐在水上,感觉到水的清凉。

这时,只要一抬头,便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西关大屋。古老的木门,青色的砖墙,墨绿色的瓦片,这就组成了西关大屋——充满了广州特色的民居。荔枝湾,正是集岭南水乡文化和古朴特色于一体。

美丽的荔枝湾,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色古香,一个老广州的生活场面。真不愧“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

6.描写“广州”的诗句有哪些

《归雁》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

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7.求关于广州的诗词

1. 《归雁》

唐:杜甫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

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

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

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

杜甫作此诗时,正逢战乱,大雁南归广州,一定要经过那些战乱的地方;诗人因战乱无法回乡,便将乡愁寄托于大雁。

2.《啰唝曲》

唐:刘采春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这是一位女诗人写的,五言绝句短小精悍,却把对远在广州的丈夫浓浓的思念寄托诗中。

3.《闰三月二日发船广州来归亭下之官宪台宋》

杨万里

诸人政坐爱闲游,天遣南游天尽头。

到得广州天尽处,方教回首向韶州。

这是宋代杨万里一首宦游诗,将自己宦游生涯苦中作乐蕴含其中。

4.《中秋广江驿示韦益》

唐:李群玉

莫惜三更坐,难消万里情。

同看一片月,俱在广州城。

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

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

中期佳节,诗人望着那片月,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中秋始于唐代,盛行于宋朝,成为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本诗便是在中秋夜所作。

5.《约同人游拾翠洲》

袁崇焕

春风十里五羊城,拾翠洲前绿草生。

君若来时须并马,一尊同去听流莺。

拾翠洲就是现在的沙面岛。当年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从这里去北方抗金,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袁崇焕回家了,会见亲友,游览山水。诗,回忆这段经历,诗写得很悠闲,也很潇洒。表明这个时候袁崇焕的心情很好,体现了袁崇焕的乡情和亲情。

以上就是关于广州荔湾沙面公园怎么样?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