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的主要作品

   2023-04-22 01:48:57 网络570
核心提示:1990年 “光与反光”,西柏林德意志工艺联盟画廊1992年 “王小慧摄影展”,慕尼黑爱克公司总部展馆1993年 “中国前卫艺术展”中“王小慧摄影展”,柏林国立世界文化会馆1997年 “王小慧摄影回顾展”,上海美术馆/“王小慧摄影及电影展”

王小慧的主要作品

1990年 “光与反光”,西柏林德意志工艺联盟画廊

1992年 “王小慧摄影展”,慕尼黑爱克公司总部展馆

1993年 “中国前卫艺术展”中“王小慧摄影展”,柏林国立世界文化会馆

1997年 “王小慧摄影回顾展”,上海美术馆/“王小慧摄影及电影展”,北京德国驻华使馆/“我的视觉日记及关于死亡之联想”,德国赫尔腾国际摄影节/“我的视觉日记及其他”,慕尼黑帕拉特美术馆

1998年 “当代中国摄影与王小慧”,达姆施塔特市立美术馆

1999年 ““女人”,瑞士巴塞尔No name摄影画廊/“王小慧摄影电影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

2001年 “王小慧抽象摄影新作及电影作品”,汉诺威摄影美术馆/“从眼睛到眼睛”,达卡第一届亚洲摄影节/“本质之光”,曼海姆市立摄影美术馆

2002年 “感性的花和抽象人体”,柏林亚太周中国艺术节(大型电子屏幕影像及电影展示)/“从眼睛到眼睛”,慕尼黑巴伐利亚联合保险业集团美术馆/“女人及自拍系列”,台北德国文化中心/“异色情-王小慧抽象及花卉摄影”,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花之抽象”,意大利伊斯奇亚Elo艺术画廊/“本质之光-王小慧观念摄影”,平遥国际摄影节(同时举办露天录像及电影专场)/“爱神与死神”,慕尼黑Walter Storms画廊/“王小慧抽象摄影-速度”系列,大众汽车北京展览中心

2004年 “红孩儿”系列,慕尼黑,Art Thiess画廊/“花之灵”系列,格莱弗英,艺术家协会、市政厅/“Art in Bloom”,纽约,东面画廊/“在世界之间”(摄影及影像),莫斯科双年展/“无边界-王小慧影像新作展”(摄影及大屏幕多媒体影像·录像装置作品),慕尼黑,宝马集团展示中心/“花之性”,苏黎世,Scalo画廊;“九生-王小慧作品巡回展首展”,天津市博物馆/“九生-王小慧作品巡回展”,杭州中国美院美术馆

2005年 “王小慧作品展”,联帮园林博览会,慕尼黑/“无边界-王小慧影像作品展”,宝马公司展览中心,柏林

2006年 ““花之性”,Camera Work画廊,柏林(个展)“花之性”,巴塞尔艺博会(Scalo画廊) “我的前世今生”,釜山双年展“我的前世今生”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馆

2007年 ““红孩儿”观念摄影展(及“自我解脱”行为艺术),798艺术节,TS1壹空间,北京(个展)北京艺博会(Oliver Zimmermann画廊),“两个世界之间”大型个人作品回顾展,天津美术馆(个展)上海当代艺博会(Walter Storms画廊和Felix Ringel画廊)

2008年 “上海女人--现实与非现实之间”,Art Seasons画廊,苏黎士(个展)“女人的上海花园”,Elisabeth de Brabant别墅,上海(个展)“定义女人”,平遥国际摄影节,平遥(个展)“上海女人”,当代美术馆画廊,慕尼黑(个展)“亚洲当代艺术在巴塞尔”,巴塞尔艺博会,巴塞尔(Union Foundation)“我的前世今生”,中国艺术节,罗马艺术艺术中心,罗马“上海女人”,上海艺博会(慕尼黑现代美术馆画廊),上海“王小慧--摄影二十年”,国际大师艺术节,圣莫瑞兹(个展)并获瑞士圣莫瑞兹大师艺术节之“国际明星艺术家奖” “红孩子”,上海当代艺博会,(Art Seasons画廊)“海上学院文化-2008当代艺术展”,99艺术中心,上海

2009年 “Inner Dialogue”,博雅珊艺术中心,上海(个展)“王小慧个展”, Art Seasons画廊, 瑞士圣莫瑞兹(个展)王小慧艺术作品品赏沙龙, 雍福会, 上海(个展)“Metropolis Now!- A Sele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都市中--中国当代艺术选展”,子午线国际中心,华盛顿王小慧法兰克福Sonderausstellung zur Buchmesse展览,法兰克福(个展)

如何评价摄影作品

夏至已至,论娇妍欲滴我只服荷花!看到这么美的荷花,大家都想拿起手机相机拍拍拍。今天给大家带来拍照小攻略,助你成为朋友圈的摄影大师。

初级技巧

1、花朵的选择

在选择上可选择含苞欲放,停停玉立的花蕾。

也可以选择盛开之时拍摄。

还可以选择花瓣已经部分脱落的花形来拍摄,有时候拍摄的残荷比拍摄盛开的荷花更有意境,更具有趣味性。

拍摄荷花可以展现一朵荷花的全貌,给观众一种直接完整的视觉印象,也可以让荷叶挡住部分花瓣,半遮半露,这样的作品更能引起观众的联想,也更有情趣。

2、拍摄角度

一般来说有低角度仰拍,高角度俯拍和水平角度拍摄。

采用低角度仰拍,能显示出荷花那种出污泥而不染高洁品质。

采用高角度俯拍,使绿色荷叶浮于水面,荷花点缀其中,并能很好地表现出花瓣的层数和花芯的形状与颜色。

采用水平拍摄视角,要注意画面安排,如果有水面,最好将荷花的倒影一并拍入画面,倒影和荷花上下对称,相映成趣。

3、画面的格式

在画面格式的确定上,多采用竖画幅格式,以显示荷花高洁的品格有时也采用横画幅格式,在采用横画幅格式时一定要注意荷叶和花茎的形状,否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4、光线的运用

拍摄荷花以前侧光、侧逆光、逆光为好,这些光位都能很好地将荷花高洁,娇嫩的风韵表现出来。

在拍摄时注意对光比的调节,其光比不可太大。

调节光比的方法一是充分利用拍摄环境中的反射光。

二是用反光板或电子闪光对荷花的暗部进行补光照明。

5、注意拍摄时间

拍摄荷花在一天之中,以清晨和上午为好,到了下午花朵就开始逐渐收缩,傍晚就会完全收缩了,这时就难以拍摄到理想的荷花。

进阶技巧

1、 充分利用叶片

荷花不但花朵漂亮,而且叶片也相当具有美感,所以在拍摄时候要充分利用叶片来构图。

以叶片为主角,在适当位置上安排花朵进行艺术创作。

为了达到比较简洁的构图,借助荷花硕大的叶片为主,让红花在画面中画龙点睛。这种场景根据叶片亮度曝光,就可获得比较好的色彩还原。

2、 保持背景的简洁

荷花本身线条很简洁,无论是花是叶片还是茎,都简简单单,不枝不蔓,所以在拍摄时要根据它的特点,做到以简洁为主。

往往是构图越简洁,画面效果就越好。一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背景来达到目的。

利用逆光时水塘边树丛阴影或者其他荷叶的阴影等都获得以暗衬明的效果。

若摄影者方便接近荷花,还可在岸边蹲下拍摄,将天空作背景,则可获得浅色调背景效果。

3、 适当利用点缀物

在拍摄荷花时,常常可以看到有蜻蜓栖息在花上。其实蜻蜓荷花可以说是天生绝配,有了蜻蜓的点缀,荷花会显得更加富有生机。

发现蜻蜓时不要快速靠近,最好预先将相机的曝光量等设定好,同时将焦距调节到长焦一端,然后逐渐靠拢。一旦蜻蜓受惊飞走也不要气馁,可静止不动在原地等待,因为蜻蜓等会儿还会飞回原来栖息的位置。

看好了一个镜头后,你只要有足够耐心,完全可能拍摄成功。当然充分利用连拍的功能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4、 花上洒水要科学

有些人喜欢在荷花上洒水,拍摄花瓣上凝聚着露水的镜头,其实,荷花的花瓣非常薄,盛开的花朵会因为水的重量而下沉,给人以衰败的感觉,形象反而不佳。

除了在含苞欲放的花蕾上可以适当洒水外,在花瓣上洒水效果未必好。

荷叶其实根本粘不住水,你要是人工往上洒水只是徒劳,它马上就滚落,要拍摄到荷叶上“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镜头,只有在下雨后拍摄。

如果当天晚上下雨,次日上午就可以拍摄到叶片上有水珠的镜头。

5、拍摄各种不同的“零部件”

拍摄荷花其实就是拍摄关于花卉自然形成的构图,是拍摄荷花叶片、花蕾、莲蓬等的不同组合。

使用数码相机的好处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拍摄各种不同的“零部件”,最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它们整合成满意的画面。

6、关于测光和曝光

即使是使用数码相机,在拍摄时同样要讲究准确曝光。

一般来说,拍摄荷花有大场面、中景、特写等,如果是拍摄大场面,可以按相机平均测光自动曝光,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红色或粉红色的荷花与叶片亮度差不多。

拍摄中景时按相机指示问题也不大,据叶片亮度曝光,也可获得相对准确的曝光要是拍摄特写,以花朵为主体,可以借助点测光或者中央重点测光功能,直接对花朵(除了白色花朵)测光,根据主体亮度来曝光效果就更好。

在拍摄比较复杂的对象时,就要灵活处理。

7、灵活用光

有经验的摄影者在进行花卉摄影时都很讲究用光,而且大都喜欢使用逆光或侧逆光等来表现花卉,这样做固然不无道理。

但是荷花的特性有点像向日葵,具有明显趋光性,正面向太阳,所以花形好的一面往往是顺光,而侧光或者逆光时的花朵往往只能拍摄到花朵的侧面甚至背影,光影效果好的花往往形态差些。

所以要在现场多方位观察取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用光,不可强求。

8、利用微距拍摄细节

只要你与荷花有足够近的距离,拍摄荷花的花蕊、花蕊上的水珠等细节特写也有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有些荷花的花蕊色彩很鲜艳,颜色为嫩黄、嫩绿、浅粉红色等,相当有特点。

此外还可以对花瓣的脉络等作精雕细刻的描写,全方位地反映荷花之美。

9、注意个体和群体的表现

一般摄影者在拍摄荷花时往往只注意拍摄局部场景。

拍摄最多的是花朵的特写,拍摄中景就比较少了,拍摄大场景的就更加少了。

其实表现荷塘的景色,就需要一些点与面结合的内容,因为像这样的荷塘绿色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

高级技巧

一般拍摄荷花都是在很远的距离进行的,往往需使用长焦镜头,这是因为荷花生长环境所决定的,其实拍摄荷花也要开阔思路,常拍常新,绝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拍摄特写等,可尝试多角度拍摄荷花。

1、仰角拍摄

将相机放到荷花叶片的下面取景,为了防止出现曝光误差问题,需将相机设定在点测光上,拍摄时先对准荷花测光和对焦,然后移动相机重新构图,根据自己的经验,要防止天空对曝光的影响,一般来说将拍摄模式设定在“M”挡上,要是按照正常曝光的话,必定导致曝光不足。

其实像这样以天空为背景的构图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你可以将它去色后制作成黑白照片,再在合适的地方安排适当的题词和印鉴,然后使用各种特技手段可以形成具有传统国画中的墨荷效果。

2、微距摄影精雕细刻

当距离荷花特别近时,细心地去观察荷花,会发现花蕊中的色彩相当柔和,而且具有很复杂的结构,一个个花蕊都是淡雅的暖色调。

利用微距模式,数码相机镜头可以直接拍摄到花蕾内部。这可是拍摄荷花时难以遇到的。从镜头中可以看到空心的花蕾内部有细致的组织和丰富微妙的颜色。因为花瓣折射的原因,花蕾内部呈现为橙红色的暖调,再加上黄白色花蕊,显得色彩和谐而又富于生命力。由于微距摄影的景深很小,在对焦的时候只能选择某一个范围。

有条件的朋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花瓣或者花蕾上适当地喷洒一些小水珠,这样在欣赏微距摄影的时候更加给人细致入微的感觉。

3、利用广角体现野趣

将荷花生长的环境拍摄出一些野趣来,最好不要让人感觉是在公园中拍摄的沙龙味特浓的照片。

在拍摄时用了中焦镜头和广角镜头,将荷叶和整体的生态环境特点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同时适当地将水面的浮萍、水花生等杂草作适当的点缀。在取景的时候还注意了避免将水面人物倒影等摄入,尽可能达到如拍摄于无人区的效果,从画面上看,还真具有一定的野趣。

很多人在荷花池都是拍荷花,其实拍摄荷叶也很有意思,因为荷的叶片千变万化,风情万种,所以建议在必要时不妨使用广角镜头来拍摄一下,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觉。

实例解析常见花卉拍摄技巧

一、提供更丰富的摄影信息

所谓更丰富的摄影信息,就是指为作者提供与作品相关的周边信息,包括地理信息、路线信息、位置信息等等。

例如作者拍摄的是A景区的自然风光,而你正好去过A景区,你可以与作者分享一下你的拍摄经验,例如在哪个地方更容易出片,走哪条路线更容易捕捉到壮丽风光等等。

举个例子:

这是一张在香港拍摄的建筑照片,香港因为地少人多的缘故,导致香港的建筑物密度和人口密度非常之高,因此又有“水泥森林”的称呼。

摄影师Peter Stewart曾经拍摄过一组摄影作品:《Hong Kong Stacked》,也是用超高密度的楼房来体现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其中有很多经典的摄影机位,例如励德邨、筒子楼等等,如果是长期停留香港的摄影师,应该能够提供更多有趣的位置,这些地方都可以给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如果以后想要再拍摄类似题材,就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了。

另外类似的作品还有Daniel Reed的香港室内摄影作品,他通过另外一个侧面来表现这个人口密度超高的都市。同样的主题,不同的外壳,对于作者也算是一种启发和思考。

二、同类摄影作品分享

所谓同类摄影作品分享,就是指与作者分享同类型的摄影作品,一般是分享成熟摄影师的作品,这样的话能够给作者一些启发和灵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的摄影水平提升到一定水平之后,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这个时期你已经能够拍出常规意义上“漂亮”的作品了,但是作品总感觉没有爆发力,找不到突破口,这时候你就需要借鉴一些大师的作品,给予自己新的方向和动力了。

举个例子: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张美丽的翠鸟,喜欢拍鸟的人都知道,用长焦扫鸟真的能给人一种打猎般的快感,寻找位置,漫长等待,适时出击,按下快门。扫鸟最难的地方就在画面结构的安排,因为很多时候树枝都是很杂乱的,因此整个画面看起来就缺乏美感(各种枝丫横生)。

那么别人是如何避免这种问题的呢?这时候我们可以参考摄影师Alan McFadyen的作品:

他的翠鸟作品通过对称感的营造,通过翠鸟的形态和动感来支撑画面的张力,让画面显得干净清爽,而又充满活力。

我们看这些摄影师的作品,并不是一定要达到他们的水平,或者说完全模仿他们的作品,毕竟我们很多人都只是把摄影当爱好,我们阅读他们的作品,只是思考创作的一种可能性,增加一些摄影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三、前期和后期建议

这一个之所以放在后面,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不同,摄影水平不同,因此只有旗鼓相当的对手才能更好的在沟通之中相互进步,如果等级差距过大,即使是正确的建议也可能不会被采纳。

在提出建议的过程中,建议的内容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你提出建议的方式。用平等的交流语气、尊重对方的意见、不强加个人意志是网络讨论十分重要的基础。动辄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批评”对方,完全不在乎对方的想法和观点是怎样的,必须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真的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也不能带给双方真正的交流。

吴印咸的演艺经历

不同花有着不同的美,不同的视角展现花不同的美,不同的镜头记录花不同的美丽,针对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技巧让影像更精彩。想要把花拍的更美首先要了解花的美为何物,下面引用张爱玲的一段文字让大家感受花的美。

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

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

花 美为何物

早晨,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里,似乎比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

——张爱玲 《花开的声音》

一段对落花描写的文字都可以美的如此“惊心动魄”,正向文字中所描述的那样,花是鲜活的生命,具有质感的生命。我们的镜头应该忠于现实,让花朵在影像中有生命的绽放!

·猜你喜欢

·瞬间点亮画面 用好狗头炫光拍创意大片

·快速上手 6个要点让你迈向人像摄影大师

·摆脱成像误区 新手获得清晰照片必修课

·让影像大放异彩 附件器材使用全攻略

·小白变大师 决定人像摄影构图的因素

·“赤裸”的艺术 如何用影像语言打造性感人像

·学会用镜头捕捉性感 将媚态摄影进行到底

·二手相机购买攻略 教你如何检查机身镜头

·聚焦城市夜景 简单6招提升夜间拍摄效果

梅花

梅花的花期为当年十月到次年二月,虽然现在花期已过,但作为经常入镜的花卉品种,还是想为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拍摄技法。

拍摄视角

正面拍摄梅花主体可以记录最完整的花型

让花朵与镜头有些角度,不仅更好的表现花瓣的质感,还可以利用花蕊针状结构作为视觉引导,让画面整体得到一种延伸感

虽然拍摄花的正面能最完整的记录花的样貌,但有时最好看却不一定是花的正面,尝试不同的视角与拍摄角度,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第二幅作品,花朵都没有正面对着镜头,让花瓣更好的透光,质感得到充分的表达,花蕊部分指向焦外透气的部分,让画面多了几分透气感,视线也得到了舒适的延伸。花梗纵向贯穿暗调的背景,将层次拉开,更显出花朵的娇美。

梅花的生气在这幅作品中无法被察觉

原本想通过对角线构图的方式拍摄梅枝,是个不错的想法。但花梗上的花朵大多以伞状下垂着,让整张画面毫无生气可言,再加上花朵与光线的角度,花瓣大多处于背光或阴影区域,不但质感没有表现,还让色彩加深,让花瓣有种死气沉沉的感觉。

整体画面都散发着生气勃勃的气息

同样是花枝和花的组合表现,这幅作品表现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主花枝也利用对角线构图,但角度稍稍倾斜,不会显得过于刻意。光线的角度让视线焦点部分的花朵显得晶莹剔透,焦外的蓝天色彩让画面整体基调显得浪漫又活泼,点点红梅更是点睛之笔,通过色彩对比,主体花朵的色彩被提亮了。

利用广角镜头拍梅花

在拍摄梅花时可以使用广角镜头么?很多人会觉得梅花本身枝杈纵横就会令画面显得很“乱”,如果利用广角镜拍摄,那真是想不“乱”都难。那该如何利用广角镜头拍摄,还能让画面“乱”中有序呢?

视角独特 画面取景很广

广角镜头可以让画面获得较广的视角,真是不争的事实。视角广了,入境的元素也增多了,这幅作品视角选取的`还是很不错的,但整体却看起来很乱,视线很难停留在花朵上,反而会盯住横冲直撞的几条树枝,花朵的美没有得到体现。

通过前景与后景突出主体

如何让广角拍花不“乱”呢?可以借助前景与后景的搭配,让花朵主体位于中间层次,这样会产生一种一枝独秀的感觉。这幅作品在构图方面虽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通过前后景的安排,让花朵一下从画面中跳了出来,达到了“乱”中有序的感觉。

焦外也要有讲究

利用大光圈让背景虚化以表现立体感,这是惯用的一种手法了,除了立体感的表现,主体还可以得到突出,但虚化掉的部分也是有讲究的,如果选择不当,会影响整幅画面。比如这幅作品虚化的部分,想要表现一整棵桃树,但角度的选择让虚化掉的树倾斜了,看久了总有一种担心树倒了的感觉。

波斯菊

波斯菊的花期约在八月至十一月,分布地区很广,很多摄友应该都拍过这种花,在很多公园内都零散有这种花,甚至环路绿化带都有波斯菊的身影。

拍摄时间有选择

露珠与花瓣结合

不同视角花瓣上的露珠在光线的作用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来张带有露水的特写

如果拍摄波斯菊赶上昼夜温差较大的天气,正巧你也有微距镜头,建议晨间进行拍摄,这时大地回温,花瓣上会凝结很多水珠,6点30到8点30之间是光线最好的时段,趁着这个时候给花朵来张特写,效果再好不过了。

特写的拍摄技巧

特写的作用是记录花朵的特点,以及更好的表现花的质感,绝不是为花朵拍摄一张规整的证件照,特写的标准绝不是完整的记录。

无论色彩、质感如何调整,居中构图都会明显让观者有压迫感

通过特写是要把波斯菊的特色通通表现出来,但是尽量不要让花在画面正中央,留下左侧或右侧的空间才不会有压迫感。一定要记得这种特定式的拍法,花的细节必须要非常清楚,所以控光就是重点。

通常视角会增加图片的雷同感

换个视角增加创意性

人眼的高度拍摄的照片会显得很平淡,所以站着拍出的照片很难出彩。建议可以试试其他角度,不要怕弄脏衣服,蹲着拍,躺着拍,仰着拍,俯视拍,每个角度都会给你带来惊喜。另外,不要被常规的构图规则所束缚,避免明显的构图失误,大胆尝试让花朵变得百拍不厌。

色彩的选用

在拍摄薰衣草花海时,画面整体色彩基调大多为紫色。如果画面充满紫色时,反而得不到最佳的效果,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惊艳。

画面充斥紫色并没有那么惊艳的色彩感受

通过其他色彩的衬托让紫色更鲜艳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可以入镜的其他色彩元素,比如蓝色的天空、绿色的叶片、其他色彩的花朵,以保证颜色更鲜艳。

通过白平衡及后期找到真正的“紫色”

除了通过色彩对比让紫色更鲜艳,我们还要注意白平衡的调节,大面积的紫色会让你的自动白平衡摸不到头脑,可以根据改变白平衡设置或后期制作的方式帮薰衣草花海找回最真实的紫色。

从1927年起,吴印咸离开家乡回到上海谋生,先后在艺海布景公司绘制舞台布景和照相室布景,在红灯照相馆任摄影师,并在天一影片公司担任布景师,首次接触到电影这门新兴艺术,并继续从事业余摄影创作。在此期间,他的代表性摄影作品有《纤夫》、《负重》、《归途》等,表现了劳动人民所经受的生活煎熬,反映出吴印咸对普通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和他的正义感。1928年,他来到上海,做起了演出布景师。

1930年,昔日同学合资开了红灯照相馆,就在四川北路海宁路口。

1934年他拍摄的《田螺》,曾获得瑞士摄影沙龙荣誉奖。

《晓市》是吴印咸早期的摄影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的家乡沭阳县承辉门下人们为生计而忙碌的身影。逆光照射下,人们劳作的剪影衬托在闪现着晨露的石板路上,活灵活现地记录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写照。它说明,吴印咸的摄影创作不仅十分注重光、影、画面结构等艺术表现形式,也把摄影用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直到晚年,这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摄影作品,一直悬挂在吴印咸书房兼会客室的墙壁上,成为他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青年时代的吴印咸,在他的摄影创作中,更多地把照相机镜头对准旧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表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蒙受的苦难,给予他们极大地同情。他拍摄了《饥寒交迫》、《过别墅有感》、《纤夫》等摄影作品,表现了劳苦大众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社会现实,期待着变革。

1935年与许幸之联合举办“绘画、摄影展”,这是吴印咸第一次举办个人影展,展出作品56幅。

离开天一影片公司,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影片《风云儿女》。

随后又拍摄了由袁牧之编导的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

摄影作品有:《呐喊》、《侧目而视》等。

1935年,吴印咸应电影界及文化界泰斗夏衍之邀,到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由田汉编剧、许幸之执导的影片《风云儿女》,成为电影摄影师。该影片以“九·一八”事变为历史背景,表现了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到觉醒奋斗、走向革命的过程,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强烈愿望。这部影片于1935年5月在上海公演,引起轰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和斗志。尤其是片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将影片主题更加深化,成为风行全国、激励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日后成为我国的国歌。此后,吴印咸又拍摄了由袁牧之编导的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该片运用不同的喜剧表现手法,讽刺、鞭笞了旧中国的黑暗和迂腐。

后来,他又为明星影片公司二厂拍摄了《生死同心》和《马路天使》两部影片。前者表现的是革命历史题材,后者则反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赞美了他们美好善良的心灵,表现了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开展的抗争。该片上映后在上海其国内引起巨大反响,收到了极为轰动的社会效果。《马路天使》成为30年代左翼电影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这部影片也是吴印咸的成名作,标志着他电影摄影技巧的成熟,也使他成为全国知名的电影摄影师。1980年-1981年,该片在英国伦敦、美国旧金山及法国巴黎、里昂举行的“中国电影月”上放映,均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舆论的重视。1982年2月,在意大利都灵市举办的“中国电影五十年回顾展”开幕式上放映了《马路天使》,受到广泛赞扬。该国著名影评家达西拉奇著文写道:“新现实主义诞生于上海”。该片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见一斑。

吴印咸在摄制影片的同时,一直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摄影创作。这期间他拍摄了《呐喊》、《霹雳》等多幅摄影作品。《呐喊》以疾声大喊的人物造型宣泄了被压迫的人们要反抗的内心世界。《霹雳》则以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寓意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期望着深刻的变革。

1936年完成了《生死同心》的拍摄,紧接着又拍摄了由袁牧之编导的影片《马路天使》。

1937年“八·一三”之后,上海沦陷。吴印咸为了生存,在太原、上海、香港奔波了一年多。正在此时,袁牧之于1938年夏发来电报,邀他到武汉有要事相商。原来,在武汉工作的中共中央代表、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邀请袁牧之到延安、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敌后拍摄反映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生活与战斗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吴印咸毅然决定:接受邀请,到延安去!

接到消息后,吴印咸立即离港经上海赴武汉。于汉口逗留期间,他受周恩来委托,在一天夜里,到指定地点接受了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送给八路军的一台只有一个镜头的“埃姆”电影摄影机和二千英尺胶片。袁牧之又从香港购买了16毫米电影摄影机及部分胶片,吴印咸倾囊购置了三台照相机,他们于当年八月到达延安,直接投入了抗日救国事业。在延安成立的“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简称“延安电影团”)中,吴印咸任摄影队队长(后任电影团的负责人),与袁牧之等人担负起拍摄《延安与八路军》纪录片的重任,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的斗争,同时也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珍贵革命史料。

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当时延安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更不必说拍电影的器材。拍电影的底片使用完了,大家就用印制拷贝的正片代替,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在拍摄电影的同时,吴印咸和他的同事们还拍摄了大量的历史性照片,洗印并放大制作出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周恩来亲自领导的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向中外真实地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事业。

1938年9月,在延安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团长由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兼任,政治指导员李肃,艺术及编导负责人袁牧之,技术及摄影负责人吴印咸,摄影徐肖冰及总务、勤杂等六、七人组成。

10月1日,应周恩来之邀去延安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在陕西中部的皇帝陵拍摄了第一个镜头,该片是人民电影的第一部作品。

此间的摄影作品有:《宝塔山》、《延安远眺》、《驼铃叮咚》、《抗大午餐》等。

1939年拍摄《白求恩大夫》的新闻素材片。

摄影作品有:《白求恩大夫》、《红缨林立》等。

1939年,电影团在延安拍摄后,开赴华北抗日战场,摄制八路军与日寇英勇作战和根据地人民的支前活动。吴印咸在前线亲自拍摄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中国抗日烽火的前线,抢救八路军伤员的纪录电影和《白求恩大夫》这幅摄影名作。在晋察冀根据地,吴印咸又应《抗敌报》社长邓拓和军区政治部摄影科科长沙飞之邀,撰写了《摄影常识》一书,作为培训摄影干部的教材,提供八路军和解放区的摄影干部阅读。该书虽篇幅不大,却是解放区编辑出版的第一部摄影教科书。它是吴印咸冒着酷暑在田边树下的大石头上、在老百姓家里的土炕上、在微弱的蓖麻油灯下撰写而成的。此书由邓拓、沙飞各自撰写序言,并由抗敌报社印刷出版,发行到部队和地方广大地区,它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1940年拍摄了《延安各界庆祝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大会》、《延安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和《追悼会》、《国际青年节》等素材。

摄影作品有:《朱德》、《周恩来》等一系列人物照片。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电影界代表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并担任会议摄影师。

摄影作品有:《艰苦创业》、《拓垦》、《骑兵演练》、《延安文艺座谈会》等。

1943年大型纪录片《南泥湾》摄制完成。

摄影作品有:《组织起来》、《延安大白菜》、《兄妹开荒》、《志同道合》等。

1945年第一期摄影训练班开学,吴印咸主持教学。

摄影作品有:《毛主席论联合政府》、《登机告别》、《归来》、《七大会场》、《朱德报告》、《刘少奇报告》等。

吴印咸意识到,要使摄影成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鼓舞群众的有力武器,就必须发展党的摄影队伍,培养更多的摄影人才。1945年初,他和电影团的同志们克服物质条件的匮乏,在延安宝塔山下,在延河边,举办了第一期摄影训练班。该班由吴印咸主持,并主讲摄影课程。这期训练班除讲授摄影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外,还突出讲授了摄影工作在革命事业中的地位以及摄影工作者的任务,教导学员要坚持摄影为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为人民服务,首先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训练班的学员每人只能分得两张过期的电影胶片,拍摄后必须立即做好记录,待底片和照片冲洗出来后,再对照拍摄记录进行总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吴印咸亲自编写了教材,图文并茂,上面的插图照片均由他自己拍摄、印放制作。因为胶卷奇缺,他们常常采取“空弹射击”的训练方法——当时用于教学实习的照相机中,有的装了胶片,有的则未装胶片,但学员们并不知情,仍旧十分认真地选景、采光,仔细拍摄。当然,相机里安装了胶片的学员所拍摄的照片便成为课堂讲评的对象。就这样,学员们学会了拍摄、制作图片的全套技术,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1945年11月,电影团奉命随东北挺进干部支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新区开展工作。吴印咸和电影团的同志们开办了第二期摄影训练班。后因战局变化暂时中止。至1946年,第二期训练班继续开课,仍由吴印咸主持授课,讲授电影摄影技术与电影制作的基本知识。不久,吴印咸跟随叶剑英去北平军调部工作,摄影训练班由其他同志主持。

解放战争时期,吴印咸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在东影举办了4期有相当规模的训练班,培训各类干部数百人。吴印咸在担负厂领导工作的同时,还在训练班中讲授摄影课程。结业后的学员大大充实了电影厂各部门的力量,并为日后输出摄影专业干部打下了基础。在延安与东北培养的这些摄影干部,在解放战争中,分别工作在中南、西南、西北等战场前线,成为摄影报道主力,一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新华社和其他媒体的知名摄影记者。

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吴印咸任技术部主任,年底任副厂长。

1947年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一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任摄影记者。

1949—1954年吴印咸接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

任厂长期间,东影生产了《中华儿女》、《赵一曼》、《白毛女》、《钢铁战士》等优秀影片。

1952年率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印度第一届国际电影节。

摄影作品有:《喂鸟人》等。

1954年因病离职休养。

1955年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筹建工作。

作品有《瓯江帆影》、《节日的北海》、《故宫太和殿》等。

1955年,吴印咸从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岗位上调任北京,奉命与章泯、钟敬之等同志筹建中国第一所电影教育高等学府——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从那时起,吴印咸更是呕心沥血,把全部精力倾注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北京电影学院是新中国最早的艺术院校之一,也是自50年代起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唯一的一所培养电影艺术创作人才的高等学府。自她建立之日起,吴印咸便出任该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他最主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是,认为经过大学的教育,应使学生真正成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掌握高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在这方面,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付出了许多心血。

吴印咸一边担负领导工作一边亲自执教,为摄影系学生讲授摄影基础课。开课之初,他总是像讲故事一般,用亲身经历,把延安电影团同志们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向年轻的同学们讲述一番,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的精神。他谈到,在延安拍电影时,器材之匮乏、条件之不足难以想象。不仅底片不够用,更难的是没有印片机,而且还没有电,何从印制“拷贝”?但是,困难吓不倒电影团的同志们。他们把那台“埃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卸下来,将已显影的底片和未曝光的正片紧紧叠在一起装在里面,让它们一起通过摄影机的片门,利用日光进行接触印相,硬是把拷贝印制了出来。

拍照片也遇到不少困难。延安没有电,怎么放大照片?他们筑起一间像岗亭那样没有窗户的小房子,房顶留个小洞,在那儿安装上一架带延伸皮腔的旧照相机,权作放大机。要放大的底片放置在照相机取景磨砂玻璃处,镜头朝向放大纸。助手在小房子外面随时通报阳光之强弱变化,借助小洞透射进来的日光,透过照相机镜头使相纸感光,制作出宣传用的照片。

摄影系的学生听了吴印咸讲述的这些传奇般的故事,受到极为生动、极有说服力的教育,对于他们人生观的形成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学生中有很多继承了他们的恩师——吴印咸的精神,毕业后对我国的摄影事业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吴印咸还经常教育同学们正确看待人和器材的关系。他说,有先进的器材固然好,但我们国家底子薄,我们要立足使用不太好的摄影器材拍摄出优秀的作品,重要的是练好摄影基本功。他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在他“60年摄影生涯作品展”每幅照片下端,均贴有一张照相机图样,说明该作品是用哪台旧照相机拍摄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也继承了吴印咸的这种传统,几十年来虽然培养出众多的优秀摄影人才,却没有花费更多的外汇去购买顶尖的摄影器材。身为副院长兼系主任的吴印咸1966年应邀赴日本、香港进行摄影交流和创作,还从新华社摄影部临时借用了一台照相机。

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吴印咸的治学精神是十分严谨的,对同学们极其负责。他极端重视用形象化的教材示教,而且亲自拍摄和制作成套的照片,用来加强教学效果。为了说明不同的光线和气候对摄影造型的影响,他不辞辛苦地在北京景山针对同一场景用顺光、侧光、逆光、晴天、阴天、雨天、雪天、雾天、早晨、正午、黄昏、傍晚等不同的自然条件拍摄制作了一系列组照,向同学们讲解;在人像摄影课程中,为了说明光线效果对被摄者造型的影响,他亲自在灯光室拍摄了一套套成组的照片,仔细向同学们讲解……他的敬业精神收到良好的效果,获得同学们由衷尊敬。

吴印咸一向认为,电影学院的学生应该具有坚实的业务基本功,毕业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专业训练方面,他要求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进行。学习摄影离不开实践,但他不主张刚入校的低年级同学就去忙于摄影创作,他认为在教学之初主要应该让学生练摄影基本功,创作宜安排在稍后进行。他还认为学习电影摄影应该首先学好图片摄影,先用照相机锻炼,在掌握了图片摄影的造型基本规律后,再进行电影摄影的动态训练便容易些,更扎实些。他的这些教学主张,无疑对学生是负责的。从实践效果检验,摄影系历届的毕业生,从总体水平来说,都具有较坚实的摄影技能,都能较好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期的毕业生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之后78届的毕业生,由于在教学中真正贯彻了吴印咸提出的重视基本功的思想,一般都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贡献。

吴印咸在授课过程中,十分重视古今优秀文化的继承关系。他在讲授摄影造型表现手段时,常常有针对性地引用我国优秀的传统绘画理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启发他们继承传统艺术理论的精华。他结合南齐谢赫的《六法》讲授摄影的画面构图,使学生加深对这篇著名画论中提及的“气韵生动”、“经营位置”、“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等涵义的理解;结合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传神》篇的精神,讲授人像摄影课程,阐述人像摄影要达致“形神兼备”的境界,防止只重外貌描绘和只抓神态表现的片面性,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吴印咸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创建的教学体系,不仅使我国电影教育事业走上了全面而正规的发展道路,对于全国的图片摄影教育也是一个创举。北京电影学院虽然不是我国最早开设图片摄影课程的院校,却是第一所摄影课程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就是教拍电影,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从50年代中期起,电影学院摄影系一直有相当完善的图片摄影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光线处理、人像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彩色摄影、新闻摄影、生活摄影、暗室技术等。这些课程,都是在吴印咸主持下建立的,有些课他亲自执教。这些课程的建立,实际上起着双重作用:既是电影摄影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图片摄影的系统训练。学过这些课程后,既可从事影视摄制,又可从事图片摄影;既可从事商业摄影,又可从事报道摄影;既可担任图片编辑,又可献身摄影教学和理论研究。因为,吴印咸创立的摄影教学体系是相当全面和完整的;学生掌握的摄影技能虽然因人而异,但总体上是比较全面的。摄影系的毕业生,有多人献身于图片摄影岗位,有十多位任职于我国影响最大的摄影画报——《人民画报》,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助理、采编室主任、主任记者等重要职务,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任职于《中国青年报》的毕业生曾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评选第一名,就是明证。实际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图片摄影教育体系中,吴印咸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所设立的课程,是相当全面的,对学生的培养是严谨的。正因为如此,原来的摄影系摄影基础教研组于1996年扩建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成为我国最早的全面培养图片摄影人才的高等学府。

吴印咸在主持摄影系的教学期间,高瞻远瞩,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对于教师队伍的配备,他提出“三三制”的主张,即全系教师三分之一在第一线教学,三分之一从事艺术创作实践,三分之一投入备课。这是很有远见并十分负责任的主张。它从制度上保证了广大教师的艺术实践,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也使教师有充足的备课时间,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无疑,这些主张是非常正确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之下,几十年来,摄影系培养出了一大批骨干教师,他们在摄影教育领域享有很好的知名度,成为摄影教学的中坚力量。

吴印咸在主持摄影教学的同时,自身不忘摄影实践,先后拍摄了《红旗谱》、《白求恩大夫》等影片,担任了故事片《骆驼祥子》的摄影指导,并创作了大量图片摄影作品。与此同时,他身先士卒,着眼于学科教材建设,撰写出版了摄影理论巨著、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第一部教科书——《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上下册。此书的面世受到摄影界极大重视。在50年代中期,国内仅有的少量摄影著述涉猎的内容仅仅停留在摄影技术层面,尚无系统讲解摄影艺术造型理论和阐述摄影创作规律的专著。而吴印咸的这部著作,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系统地阐明了摄影艺术创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各类摄影体裁的特点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因而成为我国最早的、最完整的、最系统的、最具权威性的经典之作。该书不仅是当时惟一一所开设摄影艺术课程之高等学府的正式教材,也必然成了社会上广大的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难得的读物。此书出版不久立即售罄,在读者之间出现了手抄本;1973年,意大利米兰玛索塔出版社将此书翻译出版在西欧发行,为国际摄影出版商所重视,足见其影响之巨。

吴印咸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十多年中,在摄影理论、摄影实践、摄影技术与艺术技巧的研究上潜心钻研、不懈努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的优秀人才,很多人创作出造诣很深的艺术作品,一些人成为电影摄影界和图片摄影界的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也有人成为知名学者。吴印咸常常为自己作为他们年轻时代的老师感到高兴和欣慰。

吴印咸以其师德、人品、艺术学养,深得学生们的敬重和爱戴。吴印咸是我国电影界和摄影界的泰斗,为人却十分谦和,平易近人,尤其对年轻的教师、年轻的同学充满关爱。摄影系的同学每逢有集体活动,他都为同学们拍照,并用自己的相纸放大制作出来,送给每人一张。为了节约,照片当然不大。60年代初他去桂林摄影创作,由于拍的胶卷很多,让一个助教帮他一道显影。他自己冲洗画幅较小的135胶卷,助教冲洗画幅较大的120胶卷。助教心里很明白,吴院长120胶片不多,不到节骨眼儿上是舍不得动用120的,凡120必是重要画面,所以格外谨慎。无奈当时经验不多,注入显影液时带进不少气泡,误认为药液已满,结果使一卷重要底片报废。助教看着那残缺不全的影像,傻了眼,内疚极了。正当助教惶恐不安时,吴印咸却慢慢地说:“没关系,第二卷就好了。”这样,那助教才能够继续操作下去。这事使那位助教一直牢牢记着,从那以后,不管是他自己的底片,也不管是别人要他冲洗的底片,不论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从未出现冲洗事故。

1956年9月1日,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吴印咸任副院长,兼任摄影系主任。

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吴印咸被推选为理事。

1960年中国摄影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吴印咸被选为副主席。

1961年,《吴印咸摄影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作品160幅,后到七个省市展出。

1963年至1964年期间,吴印咸出任故事影片《白求恩大夫》总摄影师,到上海在电影制片厂拍摄,为了培养年轻教师,带了两位助教作助理。此影片是厂方投产的重点片,创作人员包括多位享有盛名的电影艺术家,住在上海最著名的华侨饭店与国际饭店。有一次,摄影棚内布景未干,大伙儿休息。吴印咸趁此机会邀约摄影组的机械员(管摄影机的)到他住的华侨饭店的房间洗澡。这使得那位机械员左右为难,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因为这位机械员是旧社会在电影厂当学徒熬过来的,从来没遇到这事儿。享有盛望的总摄影师,邀请他到宾馆的个人房间洗澡,恐怕也是史无前例了。他找吴印咸的助教商量:去,还是不去?助教说,吴老是很随和的,没有架子。次日,机械员果真去了。助教在饭店门口迎他进屋。他穿了一身崭新的蓝华达呢中山装,这可能是他最好的衣服了。“文革”开始后,这位机械员老师傅对吴印咸的处境很担心。

1966年秋,他特意托人从上海到北京电影学院找那位助教,打听吴老的现况。助教只好勉强告诉他:吴老威望高人缘好,造反派也不过叫他看看自行车,拔拔草……。吴印咸这位著名的摄影艺术家、摄影教育家就是这样关心着他人。

当然,吴印咸也时时关心着全国广大的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关心着摄影教育事业在全国的普及。在他高龄离开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岗位后,把全部精力投入撰写摄影著作,并到各地讲学,传播摄影知识。他认为,有幸步入高等摄影院校求学者仅是少数,更多的人要通过“没有围墙的大学”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在他80多岁高龄之时,在写作之余,还不辞辛劳,赴陕西、甘肃、四川、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地讲学,并撰写出版了《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彩色摄影》、《摄影用光》、《摄影滤光镜使用法》、《摄影构图120例》等专著,提供摄影人员阅读。他常说,应该把他从事摄影的经验传授给青年人,促进摄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直至90多岁他住在疗养院时,也是带着著作手稿,带着图片,甚至带着放大机,不停地写作,写作……

1970年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副校长,主持电影系教学工作。

1972年,吴印咸重回延安采风,入住时,整个宾馆都传开消息:“毛主席的摄影师来了!”这个头衔成就了吴印咸,也设定了他一生的底色。

1979年11月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决定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吴印咸为副主席。

摄影作品有:《作家茅盾》、《画家黄胄》等。

1984年中国人像摄影学会成立,吴印咸被推举为名誉主席。

摄影作品有:《宁静的海滨》、《遥摄者》、《腾飞》、《澳门炮台上》等。

1985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吴印咸当选副主席。

摄影作品有:《〈九歌〉剧照》、《月季》、《牡丹》等。

1987年赴哈尔滨参加《吴印咸摄影六十年作品展》开幕式。

1988年4月,应邀访美,在美国接受了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授予的“摄影功勋证书”,并展出作品43幅,展览名为《新中国诞生地——延安》。

7月参加“第十九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

11月,上海第二届国际摄影展举办《吴印咸摄影回顾展》,展出作品121幅。

世界摄影理事会授予吴印咸“名誉会员”称号。

吴印咸被写进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

1989年北京电影学院授予吴印咸“荣誉教授”衔。

被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选为名誉主席。

在新疆乌鲁木齐参加《吴印咸摄影回顾展》开幕式。

摄影作品有:《火焰山》等。

1990年,组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获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特别荣誉奖”。

1991年1月,《吴印咸抗日战争时期摄影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展出作品69幅。

在第五届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大会上,吴印咸被推举为协会名誉主席。

1992年3月赴深圳参加深圳摄影大厦落成时开幕的《吴印咸摄影作品展》,展出作品160幅。

10月,中国第二届摄影节期间在北京展出《吴印咸摄影作品及使用相机展》,展出作品165幅。

参加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举办的《中日摄影名家二十人联展》,展出作品12幅。

获“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电影摄影第一届评奖委员会授予“电影摄影优秀奖”之“特别奖”。

北京电影学院授予“金烛奖”。

1993年6月《吴印咸摄影作品展》在瑞士维拉博物馆展出,展出作品90幅。

《吴印咸摄影作品珍藏》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1994年中国老摄影家协会成立,吴印咸被推举为名誉主席。

《吴印咸风光花卉摄影集》由中国广东老摄影家协会、中国广东华侨摄影学会、中国广联实业株式会社联合出版。

3月,港澳摄影协会颁授“摄影大师”名衔。

9月7日晨与世长辞,终年94岁。

以上就是关于王小慧的主要作品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