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论文:中国民俗旅游

   2023-02-14 19:23:30 网络310
核心提示:民俗风情,在旅游中作为人文景观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以其美学风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于人的美的昭示和显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开放、改革的近十几年来,我们又在如何开展民俗风情游、加强美育薰陶中,积累了一定

写一篇论文:中国民俗旅游

民俗风情,在旅游中作为人文景观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以其美学风貌,具

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于人的美的昭示和显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开放、改革的近十几年来,我们又在如何开展民俗

风情游、加强美育薰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和发扬。本文围绕以

上的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

中国旅游的审美对象,一般依次排列有: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

…等。民俗风情,次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排列老三,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是

因为我国幅员十分广阔,地质地貌多样,名山大川遍布,山水美一直享有盛誉,

列为榜首,理所当然。同时,我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璀璨无比的历代

的文化遗产;帝王将相、名哲圣贤、道长高僧、文人雅士等在名山大川留下了众

多的名胜古迹。所以,我一直坚持中国旅游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密不可分”

的观点。如今要把“排行老三”单挑出来,改变传统的模式,开拓新的旅游领域

和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从旅游审美来看,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都是“全身心”的感官开放和接纳、高级的精神享受,都是动静结合的休闲、娱

乐的活动。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比较,在旅游审美中,在

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陌生新奇。

我国有五十五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平等和睦,繁荣昌盛。就旅游资源的

分布来看,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都在汉族居住地,少数民族的

民俗风情游,比山水风光游的开发、利用,更占优势。就国内旅游客源的组成来

看,由于汉族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他们到汉族文化复盖的旅游风景区,与

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游览区相比,凭添了由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大有不

到异域胜异域的感受。本来,旅游,就是生存和生活时空的一种移动或更换。由

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相对于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来说的。蔡元培曾揭示

了人有一种“习久的心理”,“常住繁荣城市的人,一到乡村,觉得格外清幽。

”(《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72页)美在发现中得以开拓,又经过对照,变

得更加强烈和新鲜。要知道人类不会倒退到旧石器时代,以良好环境能定居下来

为满足了。游人的陌生新奇感,既可以扩大“新知”,又可以激起游兴。正如沈

明编著《旅行》一书所指出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着独具一格的诱人的习俗,到少数民族聚

居区作风情旅游,了解那里的历史变迁、生活现状和风情民俗,采集那里的民间

文艺珍品,直接感受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会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有着更为形象的

知识。总之,旅游处处皆学问,只要留意学习,定会得益非浅。(广西民族出版

社1990年版,第29页)

第二、参与亲切。

山水是自然物,古迹虽能“睹物思人”,毕竟是伴随着历史的回声,游人无

法直接参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民俗风情则不一样,它是一种多功能

的群众性的活动,可以把游人裹夹进去,士农工商,全心投入,忘乎所以。如火

把节的习俗,至今在我国西南十几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节日那天,人们穿起

民族盛装,杀牲庆贺,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晚上举着火把,排成火龙,在山间田

野上漫游,并互相“泼火”,互换吉祥。这个“泼火”,与云南傣族的“泼水”,

形成了鲜明对比,提供了人人参与的特定氛围。这样,“旅游经历就将新鲜程度

和亲切程度联系起来,将旧习惯的可靠性与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兴奋联系起来”(

〔美〕罗伯特?麦金托金和夏希肯特?格波物《旅游学》,第81页),促使整

个身心健康,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喜庆认同。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通过审美主体个体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发现美、体验美、

认同美。这种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在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的

旅游活动中,是相同的。香港华莎《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就对山水风光、名

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的忠实的记录,

充分体现了“龙的传人”寻根探美的心迹。如,敦煌的鸣沙山从“单纯一致”的

形式美的角度,描绘了这座傍晚下的金黄色的山的色彩,线条和整个画面,鲜明、

晶亮,没有深浅,没有参杂,没有渗透,给人一种美的惊奇、爱的震摄。于是,

她说:“如果草原象征了青春的欢乐,荒漠象征了暮年的悲苦,那么鸣沙山就象

征了壮年胜利的喜悦了。”(第98―99页)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

名胜古迹在审美认同方面,还有差别。主要在于从美学的范畴来讲,山水(如,

桂林、西湖)偏于优美,古迹(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偏于崇高,而

民俗风情大多与节日活动联系在一起,则偏于喜剧性的范畴了。普天同庆,其乐

融融,使审美认同,比其他旅游审美对象来说,来得轻松、自如,不费什么心思。

这从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火红,就看得出这个审美认同

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被称为“新民俗”。(《厦门晚报》1995年2月16

日刊《新华社发表春节晚会笔谈,认为电视观众欣赏心理成熟了》)

(二)

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一种。但它又与社会美中社会事物的美,有所不同。

社会事物(如,劳动产品、工具)一般取物化形态,很难直接看到创造的过程。

而民俗风情,多为一种社会的群体活动,有着创造者本身的全过程的参与,可以

进行直接沟通、交流和对话。因此,作为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来看,社会事物

美的显现程度,当然不如民俗风情美了。具体说来,大致有四方面:

第一、民俗风情与人的形体美。

民俗风情中,保留了不少远古的遗迹。那时,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

远古人面临着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为了社会生产和自身生产,必须具有健

壮的体魂。这在一些民俗风情的艺术表演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泉州的拍胸舞。

“表演者上身赤膊,头带草帽,上肢随着节拍有节奏地拍击胸膛、腋窝、大腿,

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诙谐地摇摆。舞蹈音乐配以脍炙人口的南曲《三千两

金》或其他车鼓乐。基本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

才抢牌、青蛙出洞、小阉鸡行、大阉鸡行,等”(厦门市思明区文艺联谊会《闽

台民俗风情》,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试想,如果表演者都是

些鲁迅笔下的“驼背五少”,岂能赤裸干瘪的上身,又岂能进行如此的高难度的

舞蹈动作呢?同样,民俗一些节日,本身就含有旅游的审美意义,也与参与主体

(游人)的形体的健康、壮实有一定的关系。我在《登高、踏青、远足(旅游别

称的审美意义)》一文中,指出:

中国古代旅游的大众化的趋势,与西方不完全一样。西方现代旅游,依托着

交通工具中火车的出现、组团的经营手段。中国宋元明以后,旅游大众化的趋势,

主要是利用民间节日。登高与重阳节、踏青与清明节,早已成为民间习俗。远足,

一般也安排在公休假日。(《中国旅游报》1992年3月24日)

至于有的民俗的体育竞技项目,成为健、力、美的象征,规模宏大,深入人

心。“如端午赛龙舟,近年发展为跨县跨省的大型体育竞技活动,得到跨国公司

的赞助。1988年广东番禺县举办的莲花杯和希尔顿杯龙船大赛,观看者达二

十万人之众。近几年来每年重阳节到白云山登高者,也在三十万人左右。”(叶

春生《民俗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第二、民俗风情与人的装饰美。

服饰是人的装饰主要方面。服饰,不仅是人的“第二肌肤”,是文化的表征,

而且是各少数民族相互区别的外部特征。我国55个民族中,除了西北几个少数

民族为白种人外,大都为黄种人。我读一本人类学的书,说中国黄种人,北方为

蒙古种,南方为马来种。这就是说,一个标准的北方人和一个标准的南方人,在

体质上还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散布在全国各地,无法用是北

方人,还是南方人这个标准来衡量。服饰往往成了少数民族外部标志。或者说,

什么民族有什么样服饰,什么样服饰就是什么民族。这在民俗风情游的审美对象

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傣族的统裙、满族的旗袍、瑶族的花裤、藏族的哈达、

蒙古族的马靴,等等,无不装点着旅游的景观,制造了特定的审美氛围,保留着

诱人的魅力。有的经过一定文化教育或长期生活在他乡城镇内,不愿意穿本民族

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也不想也不可能在这里讨论。但有一条,既然作

为旅游部门组织的民俗风情游,在接待地的各少数民族应该依据民俗要求来着装,

才能体现出一定的风情来,这是肯定的。

第三、民俗风情与人的风度仪表美。

在民俗风情美中,有两大部分,即社交风俗美和婚嫁民俗美,涉及人的风度

仪表美。我国素称为礼仪之邦。无论在行为、举止上,还是在待人接物上,均有

优良的传统和现行的规范。其中有一部分沉积在民俗风情上,时而清醒,时而狂

迷,烘托出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花兰瑶胞,是

个很讲礼节的民族,他们有一种迎客仪式,瑶语叫“离贯侯棋”,直译为“远方

的朋友”,意译为“礼歌会”。又如,我国许多民族都有“打同年”的风俗。苗

语称为“嘎江”,直译为“老树的根”,意思是“结交最知心、最忠实可靠的朋

友”,俗称“拜把”、“结义”。不但在同一民族中,在不同民族中也相当盛行。

它成了团结的纽带,友谊的桥梁,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佳话。

第四、民俗风情与人的精神美。

民俗风情的形成、流传,与其蕴含的民族的深层心理有极大关系,张扬一种

人格精神。清明与纪念介子推、端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老幼共知,耳熟能详。

至于“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民俗礼仪中,婚姻习俗,最为繁缛,也最为有趣。千百

年来,这些礼俗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它从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人

民的心理、德行和品格,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

许多场面本身,就是一幅美好的民俗风情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

美》,第141页)

以上只是简单地将民俗风情与人的美的四个不同层次,作了一点探讨和研究,

无非是说民俗风情在旅游中真正能够发挥使用的,在于人的美。人的美是民俗风

情美的核心。作为民俗风情游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者应该明白这一点。否则,这

一活动,不是搞成徒具形式的大轰大嗡,就是搞成庸俗、猎奇的走火入魔。

(三)

大力开展民俗风情游,深层发挥旅游审美中的人文资源。基于以上的认识,

结合开发、利用的实践,大致说来,要注意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拳头产品和联片开发。

每一民族、每一地域都应该把自身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源,作一次全面的模底

排队,进行学者、专家的论证,什么是这一民族、这一地域民俗风情的拳头产品,

力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前一段,厦门市文化界一次聚会,讨论到南

音问题。泉州有南音,厦门也有南音。两地南音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有所不

同,开始形成流派。有人主张有。有人主张不分。这说明已是个客观存在。厦门

南音就应该助长自身流派的更加成熟,拿出整套、整台的节目出来,形成拳头产

品。

然而,旅游有日程安排,不能过于单调。要在形成拳头产品后,相应地进行

联片开发,点面结合,才能留得住游人。这里民俗风情自身有宽度和深度以外,

还可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积极地配合、穿插地进行,不能单打一。

第二、维护传统和开发新项。

日本进入现代化以后,十分重视民俗风情的发扬光大,将传统注入新的时代

意义。在东南亚,民俗风情,是他们旅游中的强项。近几年,山东曲阜的祭孔、

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广东春节花市、广西三江口的歌圩和福建妈祖文化节,公祭

客家母亲河(汀江)、土楼文化节等,为我国旅游事业增加了异彩。我们应该看

到,民俗风情有双重性。一面有变异性、革新性,另一面有陋俗恶习,有惰性。

报载:“我国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今年已达到40多个,其中主要是北京、南京、

沈阳、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厦门晚报》1995年2月13日),就是革

除陋俗恶习的一例。我们在组织、策划和实施民俗风情游中,要坚持这一审美标

准和审美理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据新华社电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的最新统计结果表明,1994

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达73.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950亿元人民币,

两项合计折合1600亿元人民币,说明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我国已在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跃居第八位。”(《厦

门日报》1995年2月10日)这说明,旅游业本身给社会既带来了经济效益,

又带来了社会效益。由于民俗风情这一旅游审美资源,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

比,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参与性,几乎是它所依附的那一民族、那一

地域的人民,都须介入其中,更应该注意在开发、利用这一旅游项目时,给那一

民族、那一地域带来经济上的实惠。而“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是个较好的组

织形式。上引的新华社电讯中,还有一段话说,“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

改革开发以来,旅游业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厦门日报》1994年2月10日)这段话中的第二句话,

“各级政府重视”,也得到了旅游为经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的回报。既然

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已为实践证明了的较好的活动方式,就应该把民俗风情游

尽量纳入其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构成良性循环。当然,任何问题不能绝对

化。我们强调旅游与经贸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否认民俗风情游有

独立的审美价值。

论旅游发展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某地为例

民俗风情,在旅游中作为人文景观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以其美学风貌,具

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于人的美的昭示和显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开放、改革的近十几年来,我们又在如何开展民俗

风情游、加强美育薰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和发扬。本文围绕以

上的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

中国旅游的审美对象,一般依次排列有: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

…等。民俗风情,次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排列老三,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是

因为我国幅员十分广阔,地质地貌多样,名山大川遍布,山水美一直享有盛誉,

列为榜首,理所当然。同时,我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璀璨无比的历代

的文化遗产;帝王将相、名哲圣贤、道长高僧、文人雅士等在名山大川留下了众

多的名胜古迹。所以,我一直坚持中国旅游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密不可分”

的观点。如今要把“排行老三”单挑出来,改变传统的模式,开拓新的旅游领域

和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从旅游审美来看,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都是“全身心”的感官开放和接纳、高级的精神享受,都是动静结合的休闲、娱

乐的活动。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比较,在旅游审美中,在

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陌生新奇。

我国有五十五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平等和睦,繁荣昌盛。就旅游资源的

分布来看,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都在汉族居住地,少数民族的

民俗风情游,比山水风光游的开发、利用,更占优势。就国内旅游客源的组成来

看,由于汉族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他们到汉族文化复盖的旅游风景区,与

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游览区相比,凭添了由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大有不

到异域胜异域的感受。本来,旅游,就是生存和生活时空的一种移动或更换。由

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相对于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来说的。蔡元培曾揭示

了人有一种“习久的心理”,“常住繁荣城市的人,一到乡村,觉得格外清幽。

”(《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72页)美在发现中得以开拓,又经过对照,变

得更加强烈和新鲜。要知道人类不会倒退到旧石器时代,以良好环境能定居下来

为满足了。游人的陌生新奇感,既可以扩大“新知”,又可以激起游兴。正如沈

明编著《旅行》一书所指出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着独具一格的诱人的习俗,到少数民族聚

居区作风情旅游,了解那里的历史变迁、生活现状和风情民俗,采集那里的民间

文艺珍品,直接感受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会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有着更为形象的

知识。总之,旅游处处皆学问,只要留意学习,定会得益非浅。(广西民族出版

社1990年版,第29页)

第二、参与亲切。

山水是自然物,古迹虽能“睹物思人”,毕竟是伴随着历史的回声,游人无

法直接参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民俗风情则不一样,它是一种多功能

的群众性的活动,可以把游人裹夹进去,士农工商,全心投入,忘乎所以。如火

把节的习俗,至今在我国西南十几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节日那天,人们穿起

民族盛装,杀牲庆贺,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晚上举着火把,排成火龙,在山间田

野上漫游,并互相“泼火”,互换吉祥。这个“泼火”,与云南傣族的“泼水”,

形成了鲜明对比,提供了人人参与的特定氛围。这样,“旅游经历就将新鲜程度

和亲切程度联系起来,将旧习惯的可靠性与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兴奋联系起来”(

〔美〕罗伯特?麦金托金和夏希肯特?格波物《旅游学》,第81页),促使整

个身心健康,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喜庆认同。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通过审美主体个体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发现美、体验美、

认同美。这种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在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的

旅游活动中,是相同的。香港华莎《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就对山水风光、名

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的忠实的记录,

充分体现了“龙的传人”寻根探美的心迹。如,敦煌的鸣沙山从“单纯一致”的

形式美的角度,描绘了这座傍晚下的金黄色的山的色彩,线条和整个画面,鲜明、

晶亮,没有深浅,没有参杂,没有渗透,给人一种美的惊奇、爱的震摄。于是,

她说:“如果草原象征了青春的欢乐,荒漠象征了暮年的悲苦,那么鸣沙山就象

征了壮年胜利的喜悦了。”(第98―99页)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

名胜古迹在审美认同方面,还有差别。主要在于从美学的范畴来讲,山水(如,

桂林、西湖)偏于优美,古迹(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偏于崇高,而

民俗风情大多与节日活动联系在一起,则偏于喜剧性的范畴了。普天同庆,其乐

融融,使审美认同,比其他旅游审美对象来说,来得轻松、自如,不费什么心思。

这从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火红,就看得出这个审美认同

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被称为“新民俗”。(《厦门晚报》1995年2月16

日刊《新华社发表春节晚会笔谈,认为电视观众欣赏心理成熟了》)

(二)

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一种。但它又与社会美中社会事物的美,有所不同。

社会事物(如,劳动产品、工具)一般取物化形态,很难直接看到创造的过程。

而民俗风情,多为一种社会的群体活动,有着创造者本身的全过程的参与,可以

进行直接沟通、交流和对话。因此,作为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来看,社会事物

美的显现程度,当然不如民俗风情美了。具体说来,大致有四方面:

第一、民俗风情与人的形体美。

民俗风情中,保留了不少远古的遗迹。那时,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

远古人面临着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为了社会生产和自身生产,必须具有健

壮的体魂。这在一些民俗风情的艺术表演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泉州的拍胸舞。

“表演者上身赤膊,头带草帽,上肢随着节拍有节奏地拍击胸膛、腋窝、大腿,

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诙谐地摇摆。舞蹈音乐配以脍炙人口的南曲《三千两

金》或其他车鼓乐。基本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

才抢牌、青蛙出洞、小阉鸡行、大阉鸡行,等”(厦门市思明区文艺联谊会《闽

台民俗风情》,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试想,如果表演者都是

些鲁迅笔下的“驼背五少”,岂能赤裸干瘪的上身,又岂能进行如此的高难度的

舞蹈动作呢?同样,民俗一些节日,本身就含有旅游的审美意义,也与参与主体

(游人)的形体的健康、壮实有一定的关系。我在《登高、踏青、远足(旅游别

称的审美意义)》一文中,指出:

中国古代旅游的大众化的趋势,与西方不完全一样。西方现代旅游,依托着

交通工具中火车的出现、组团的经营手段。中国宋元明以后,旅游大众化的趋势,

主要是利用民间节日。登高与重阳节、踏青与清明节,早已成为民间习俗。远足,

一般也安排在公休假日。(《中国旅游报》1992年3月24日)

至于有的民俗的体育竞技项目,成为健、力、美的象征,规模宏大,深入人

心。“如端午赛龙舟,近年发展为跨县跨省的大型体育竞技活动,得到跨国公司

的赞助。1988年广东番禺县举办的莲花杯和希尔顿杯龙船大赛,观看者达二

十万人之众。近几年来每年重阳节到白云山登高者,也在三十万人左右。”(叶

春生《民俗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第二、民俗风情与人的装饰美。

服饰是人的装饰主要方面。服饰,不仅是人的“第二肌肤”,是文化的表征,

而且是各少数民族相互区别的外部特征。我国55个民族中,除了西北几个少数

民族为白种人外,大都为黄种人。我读一本人类学的书,说中国黄种人,北方为

蒙古种,南方为马来种。这就是说,一个标准的北方人和一个标准的南方人,在

体质上还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散布在全国各地,无法用是北

方人,还是南方人这个标准来衡量。服饰往往成了少数民族外部标志。或者说,

什么民族有什么样服饰,什么样服饰就是什么民族。这在民俗风情游的审美对象

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傣族的统裙、满族的旗袍、瑶族的花裤、藏族的哈达、

蒙古族的马靴,等等,无不装点着旅游的景观,制造了特定的审美氛围,保留着

诱人的魅力。有的经过一定文化教育或长期生活在他乡城镇内,不愿意穿本民族

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也不想也不可能在这里讨论。但有一条,既然作

为旅游部门组织的民俗风情游,在接待地的各少数民族应该依据民俗要求来着装,

才能体现出一定的风情来,这是肯定的。

第三、民俗风情与人的风度仪表美。

在民俗风情美中,有两大部分,即社交风俗美和婚嫁民俗美,涉及人的风度

仪表美。我国素称为礼仪之邦。无论在行为、举止上,还是在待人接物上,均有

优良的传统和现行的规范。其中有一部分沉积在民俗风情上,时而清醒,时而狂

迷,烘托出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花兰瑶胞,是

个很讲礼节的民族,他们有一种迎客仪式,瑶语叫“离贯侯棋”,直译为“远方

的朋友”,意译为“礼歌会”。又如,我国许多民族都有“打同年”的风俗。苗

语称为“嘎江”,直译为“老树的根”,意思是“结交最知心、最忠实可靠的朋

友”,俗称“拜把”、“结义”。不但在同一民族中,在不同民族中也相当盛行。

它成了团结的纽带,友谊的桥梁,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佳话。

第四、民俗风情与人的精神美。

民俗风情的形成、流传,与其蕴含的民族的深层心理有极大关系,张扬一种

人格精神。清明与纪念介子推、端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老幼共知,耳熟能详。

至于“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民俗礼仪中,婚姻习俗,最为繁缛,也最为有趣。千百

年来,这些礼俗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它从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人

民的心理、德行和品格,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

许多场面本身,就是一幅美好的民俗风情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

美》,第141页)

以上只是简单地将民俗风情与人的美的四个不同层次,作了一点探讨和研究,

无非是说民俗风情在旅游中真正能够发挥使用的,在于人的美。人的美是民俗风

情美的核心。作为民俗风情游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者应该明白这一点。否则,这

一活动,不是搞成徒具形式的大轰大嗡,就是搞成庸俗、猎奇的走火入魔。

(三)

大力开展民俗风情游,深层发挥旅游审美中的人文资源。基于以上的认识,

结合开发、利用的实践,大致说来,要注意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拳头产品和联片开发。

每一民族、每一地域都应该把自身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源,作一次全面的模底

排队,进行学者、专家的论证,什么是这一民族、这一地域民俗风情的拳头产品,

力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前一段,厦门市文化界一次聚会,讨论到南

音问题。泉州有南音,厦门也有南音。两地南音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有所不

同,开始形成流派。有人主张有。有人主张不分。这说明已是个客观存在。厦门

南音就应该助长自身流派的更加成熟,拿出整套、整台的节目出来,形成拳头产

品。

然而,旅游有日程安排,不能过于单调。要在形成拳头产品后,相应地进行

联片开发,点面结合,才能留得住游人。这里民俗风情自身有宽度和深度以外,

还可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积极地配合、穿插地进行,不能单打一。

第二、维护传统和开发新项。

日本进入现代化以后,十分重视民俗风情的发扬光大,将传统注入新的时代

意义。在东南亚,民俗风情,是他们旅游中的强项。近几年,山东曲阜的祭孔、

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广东春节花市、广西三江口的歌圩和福建妈祖文化节,公祭

客家母亲河(汀江)、土楼文化节等,为我国旅游事业增加了异彩。我们应该看

到,民俗风情有双重性。一面有变异性、革新性,另一面有陋俗恶习,有惰性。

报载:“我国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今年已达到40多个,其中主要是北京、南京、

沈阳、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厦门晚报》1995年2月13日),就是革

除陋俗恶习的一例。我们在组织、策划和实施民俗风情游中,要坚持这一审美标

准和审美理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据新华社电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的最新统计结果表明,1994

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达73.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950亿元人民币,

两项合计折合1600亿元人民币,说明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我国已在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跃居第八位。”(《厦

门日报》1995年2月10日)这说明,旅游业本身给社会既带来了经济效益,

又带来了社会效益。由于民俗风情这一旅游审美资源,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

比,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参与性,几乎是它所依附的那一民族、那一

地域的人民,都须介入其中,更应该注意在开发、利用这一旅游项目时,给那一

民族、那一地域带来经济上的实惠。而“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是个较好的组

织形式。上引的新华社电讯中,还有一段话说,“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

改革开发以来,旅游业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厦门日报》1994年2月10日)这段话中的第二句话,

“各级政府重视”,也得到了旅游为经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的回报。既然

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已为实践证明了的较好的活动方式,就应该把民俗风情游

尽量纳入其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构成良性循环。当然,任何问题不能绝对

化。我们强调旅游与经贸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否认民俗风情游有

独立的审美价值。

给你找一篇现成的论文,那东西网很好找,你自己总结一下吧!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起,一直就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素有“四凉京华,河西都会”之称。千百年来,生活在凉州这片沃土的先民们,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文明,遗存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雷台汉墓、天梯山石窟、文庙、罗什寺、海藏寺、古钟楼、百塔寺及铜奔马、西夏碑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凉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精神,而且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资源,并逐步得到了开发利用。从旅游资源总量上看,目前,已完成了“量”的积累,但要实现旅游开发“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的格局,却遇到了旅游规划缺乏大手笔,旅游开发“小、弱、散、差”、旅游精品打造不够、旅游发展缺乏后续力等诸多问题。如何整合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开发富有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从而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建设旅游经济强区,成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一、准确定位,树立核心旅游景区旅游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没有配套完善的旅游设备,没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旅游业就难以兴旺发达。特色是旅游之魂。虽然,凉州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大手笔的规划和大力度的开发,仍处于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小、弱、散、差的局面,这就导致了凉州旅游产品长期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长远来看也就缺乏持久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凉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必须在依托古代现代的各种文化底蕴,深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天马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在鲜明的旅游文化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整体规划,系统开发,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那么,凉州旅游的核心景区是什么?怎样开发建设才更具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景区就是特色突出、内涵丰富、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近年来,我们打出了“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等促进武威开放开发、经济发展的几张名片,这些名片均以最富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凉州旅游名胜和产业优势而推出。其中,“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和“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百塔寺”就是凉州富有特色且极具影响力的景区,而且,通过近几年的规划开发已初具规模,而闻名遐尔的莫高葡萄酒的生产基地又在城东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区内。所以凉州旅游核心景区,小而言之可以是雷台旅游景区和百塔寺旅游景区,大而言之就为包括百塔寺、天梯山石窟、莫高葡萄长廊、沙漠公园、黄羊绿色食品园及长城遗址、腾格里沙漠等人文自然资源在内的城东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因此,在构筑凉州旅游产品的格局上,要以雷台、百塔寺为核心,优先发展打造为武威的旅游品牌产品,以品牌为号召,以点带面,辐射全局。二、突出特色,面向市场培育精品旅游首先必须要有能够吸引游客前来的吸引物,才能带动客流,进而带来物流和货币流等。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没有打得响的旅游产品,很难在市场站稳脚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凉州旅游必须要营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强势吸引力的高水平旅游名牌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凸现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旅游品牌是产品质量本身重要性的必然反映,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这说明品牌和质量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品所属地的形象。凉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一大批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蕴涵极高、开发价值极大的旅游资源,是凉州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随着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的精神,抓紧凉州旅游精品建设,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精心管理、精心服务,以精品促进发展,以精品带效益,是当前凉州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实现凉州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将百塔寺建成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国家级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进而挖掘出百塔寺这个旅游品牌的巨大潜力带动城东旅游区;同时,要建设连接城区、天梯山石窟,辐射城东的区域旅游中心,还要开发莲花山风景区及西营药王温矿泉等新兴高品位旅游产品。其次,要尽快实现现有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特色各异、门类齐全的旅游产品。第三,要着力开发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这是凉州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要实现旅游经济的跨越式目标,关键在于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的人数和游览次数,核心在于延长停留天数,目的是要扩大综合消费。不可否认,雷台、文庙、百塔寺、天梯山石窟等传统观光型旅游景点,在凉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现在和今后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旅游需求已由单一的观光转向参与、娱乐、体验和休闲。而传统旅游产品恰恰不能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依靠它们实现客源增长,延长在凉停留时间,增加旅游综合消费可能性不大。但是,对于城东生态旅游的开发,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因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游览区、农业科技示范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观赏区、农耕饮食文化区、莫高旅游度假区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区域。这一旅游景区的建设,既可作为凉州历史文化游的延伸,又可丰富凉州旅游的内容,弥补凉州旅游的不足,给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在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开发上,要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生活文化为核心,突出三种文化,体现游乐结合,达到体验目的。通过让游客“寻古览胜、体验时尚、享受自然”,使游客感受从容欢畅的生命体验节奏、清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鲜活丰富的旅游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以健康体验为主题,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疗养健身为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胜地。三、形成合力,共造凉州旅游“航母”建设凉州旅游品牌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必须在全区上下达成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中心的共识,形成整体合力,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发凉州旅游产品今后,凉州旅游应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为契机,以创新为动力,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文化带动等措施,恢复提升历史人文景观,开发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加速形成旅游区域中心,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围绕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两条线,确立旅游开发的重点,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国家级旅游精品景(区),彻底改变目前各旅游景点开发各自为政,“小、弱、散、差” 、的开发格局 ;要通过对具有推动作用的旅游景区(点)的开发扩散,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开发优质旅游增长中心,促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的转化。第一,要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地对凉州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发展的总体蓝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要重点作好精品旅游景区、旅游线路、特色文化和旅游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使旅游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与区域发展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相协调,与建设、交通、林业等各相关专业规划相结合,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第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投入”的路子,建立内外并举,上下齐抓,广开财源的社会化、市场化的旅游投资体系。要改变“有多少钱就开发多少资源,建设多少项目”的旧做法,树立“先讲项目再设法筹钱”的旅游发展新理念,积极吸引外资、民资、财资等,多渠道解决开发旅游的资金来源,形成政府、部门、企业、社会、个人众人拾柴的积极局面,共建精品旅游景区,共创凉州旅游的良好局面。第三,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旅游精品的建设,只有借助文化内涵才能更具魅力、更具生命力。旅游文化建设应加强旅游目的地文化建设和旅游景区文化的培育以及特色文化的开发。因此,除了对景区文化的提炼以外,主体上应加强西凉文化的研究,并辅之以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凉州建筑文化(古城、殿堂、寺庙、园林故居、墓葬遗迹)、金石文化(青铜器、碑刻、印币、岩画等)、石窟文化(天梯山石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石窟艺术,石窟的渊源、发展、影响等)、佛教文化(名刹、高僧、讲经弘法)、西夏文化(西夏文、西夏文物遗存)及民间民俗、饮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附加值,以增强凉州旅游产品的活力。第四、要实行品牌一体化,使旅游景区组成相对紧密的联合体,统一打造凉州旅游的品牌形象,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这样可整合旅游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壮大旅游规模,使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更多的景点。凉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景点景区又相对分散,提供给游客的是破碎的、片段的、单调的产品,而产品的内在结构不够合理,缺乏互动、参与、刺激的内容,游客难以产生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无法满足游客的期望值,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又失望而归,直接影响了凉州旅游形象的树立。很多人认为,凉州有许多国家级、省级文物,认为这是发展旅游业的资本。其实文物不同于旅游资源。这是因为旅游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游客的消费决定旅游产品的供给。一些历史遗迹从专业角度看,具有很大的魅力,但从旅游角度看,一些文物古迹,由于年代久远,与现实生活脱离太久,无法吸引旅游者,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在弘扬历史文化,包装开发文化资源的同时,选择一批有市场需求,能吸引游客注意力的景点进行开发建设,并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行品牌一体化,从而推动凉州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凉州旅游产品在打造精品时,就要根据其内涵和特色高起点规划,大起点投入,高品位建设,整体性开发,使之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内涵丰富、景色优美的品牌景点,并以打造的雷台、百塔寺等景点为龙头,以时尚的生态旅游、求知的科考旅游、特色的文化旅游、体验的探险旅游、健康的体育旅游和温馨的乡村旅游为主体,以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城西药王温矿泉疗养度假旅游为两翼共同构筑凉州旅游发展的大联合、大联动、大产业、大旅游的格局,联手共造凉州旅游的“航母”

以上就是关于写一篇论文:中国民俗旅游 要求:以小见大,从小事出发。。再大方面写... 多多帮助啊啊 啊啊 啊!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