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将父亲阖闾葬于虎丘,墓中3000把宝剑,为何2000余年从未被盗?

   2023-01-15 04:32:16 网络800
核心提示:虽然说秦始皇死后,他的陵墓从来没有被挖掘过,但是你是否听说过,秦始皇生前曾挖别人的墓,最终却无功而返的事情吗?也正是因为这些剑的存在,所以历代的皇帝们对虎丘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秦始皇和孙权想要挖掘阖闾的墓地。但是他们并没有

夫差将父亲阖闾葬于虎丘,墓中3000把宝剑,为何2000余年从未被盗?

虽然说秦始皇死后,他的陵墓从来没有被挖掘过,但是你是否听说过,秦始皇生前曾挖别人的墓,最终却无功而返的事情吗?也正是因为这些剑的存在,所以历代的皇帝们对虎丘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秦始皇和孙权想要挖掘阖闾的墓地。但是他们并没有成功。

秦始皇灭掉六国一统天下之后,曾经多次到苏州巡游,名义上是巡游,暗地里却下密诏紧急调集军队到苏州,而是挖一座古墓。秦始皇挖的这座古墓就是阖闾墓,因为父亲阖闾生前酷爱宝剑,夫差用了3000多把宝剑陪葬父亲,其中就包括非常著名的鱼肠剑,因此这座坟墓也被称为剑冢。

所以夫差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招,在墓修好以后就用水把墓给淹了。宝剑配英雄,于是他调来大军,在虎丘山上连续挖了一个月,最后连古墓的影子都没有发现,只能败兴而归。

西楚霸王项羽也曾派兵来挖掘,最后也是无功而返。慢慢地,阖闾墓就成了遥远的传说。只有考古学者还在念念不忘,虎丘山下,剑池深处的阖闾墓。

这就是传说中的阖闾墓的墓门,阖闾墓的位置虽然已经确定,但是国家文物局为了保护墓中的珍贵文物,规定不能主动发掘。

虽然阖闾墓经历了多次挖掘,但是阖闾墓并没有被破坏。考古资料显示,考古人员找到了洞穴底上的石板,而石板丝毫没有被移动过。所以推断墓穴至今还是保持完整的。

虎丘在那。

网剧《盗墓笔记》最近大火,让很多人对盗墓者这个职业有了很多的了解,但是阖闾墓缺始终是盗墓者们的禁地,虽然其中的各种金银财宝非常多,传说中还有三千把夫差名人打造的锋利宝剑,这样多的财富,盗墓者却始终不敢进入其中,原因很简单,首先就是阖闾墓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很难进行盗墓活动,其次就是阖闾墓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不存在的,最后就是当时的观点始终认为虎林剑池是天然形成的。

阖闾是无望夫差的父亲,当年带领吴国的军队左冲右杀,征战天下。甚至一度打到了楚国的都城,不仅打响了吴国的名声,还让自己成为了一个霸主级的人物。而阖闾的爱好很奇怪,非常喜欢宝剑,特别是名剑。所以在阖闾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就命人精心打造了三千把宝剑,当作了阖闾的陪葬品。

阖闾墓在虎丘剑池之下,这就决定了自身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上方是剑池,下方的深处是阖闾墓,当时的刘邦项羽都曾经尝试讲阖闾墓挖掘出来,但是都失败了,可见阖闾墓的挖掘难度之大。除去地理位置的因素,在王侯的古墓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机关和防御措施,一旦盗墓者进入其中,很容易从盗墓者变成古墓中的陪葬者。

而且后来许多文人雅士都认为虎丘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尤其是唐宋时期,大量的文人雅士来此参观之后都认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以阖闾墓之所以能够保全,不仅在于挖掘难度大,还在于谣言的传播,毕竟盗墓者是为了利益,如果没有利益驱动,没人会费劲去寻找一个未知的古墓。

江苏发现水中古墓,墓中藏有3000把名剑,为何盗墓贼望而却步?

简介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距市中心5公里,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时吴王阖闾在此修城建都,死后墓地即在虎丘。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览胜;西楚霸王项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为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诚为憾事。”因此虎丘成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

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景区现有面积100公顷,保护区面积475.9公顷,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窗口,虎丘屡获殊荣,先后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AAAA级风景区,并于2001年12月份通过了ISO9001—14001双体系认证。

虎丘还是苏州民间集会的重要场所,根据吴地“三市三节”的历史,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每年春季都举办艺术花会,展出牡丹、郁金香、比利时杜鹃、百合等大批名贵花卉十七余万盆,数百个品种;秋季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民俗庙会,展演南北交融的民俗节目,深受游客喜爱,一年两会已成为苏州特色旅游项目中的热点节目。景区还在2004年春节推出了春节特色花展,主展催花牡丹,随着景区灯光亮化工程的顺利竣工,景区还将推出中秋赏月灯会等特色游览活动。

历史由来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

虎丘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苏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公元前 496 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史记》等书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宋代苏州州学教授朱长文则认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并说:“然观其岩壑之势,出于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阖闾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历也表示赞同:“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相传,吴国灭亡后的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曾先后来次探宝求剑,结果都一无所获,徒劳而返。

虎丘由帝王陵寝成为佛教名山和游览胜地始于六朝。东晋时,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咸和二年( 327 年),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和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脍炙人口的古迹。六朝时的虎丘即已建有佛塔,陈代张正见、江整二人咏虎丘诗有“远看银台竦,洞塔耀山庄。”和“宝塔据高垄,经台镇岭头。”之句,可为佐证。这是虎丘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塔,废毁已久。

到了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为武丘报恩寺,仍分东西两寺。颜真卿诗有“不到东西寺,於今五十春。”之句。那时虎丘离城虽近,但无大路和河流可通,游人需从田间阡陌穿行,如遇雨天还要涉水方能抵达,交通极为不便。宝历元年( 825 年),五十四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吏。这位热爱苏州风物、对虎丘情有独钟的大诗人有感于此,便领导苏州百姓自阊门至虎丘开挖河道与运河贯通,沿河修筑塘路直达山前,又栽种桃李数千株,加以美化,并绕山开渠引水,形成环山溪。事后,诗人写有一首五律《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河堤上,长留一道春。”虎丘山下溪流映带,碧波潺缓,远远望去恍若海上仙岛;从此水陆称便,游人络绎不绝。为纪念白居易功绩,后人称塘路为白公堤,即今山塘街,河为山塘河,皆长七里,号称“七里山塘”。此后一千一白多年间,山塘成为连结闾门与虎丘的唯一纽带,是从苏州城去虎丘的必经之路。

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崇道辟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於会昌五年( 845 年)诏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史称“会昌灭佛”。建寺已五百余年的虎丘东西二寺当即被拆得片瓦无存。但过了不久,佛教又得到恢复。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为一寺,并从山下迁移到山上,逐步形成保留至今的依山而筑的格局。山下则另建东山庙和西山庙,以纪念舍宅为寺的王珣 、王瑉兄弟。

北宋至道年间( 995-997 年)苏州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由律宗改奉禅宗。之后历代虎丘都是佛教圣地和游览胜地。

虎丘核心区域前临山塘河,周围有环山河围绕,千百年来,其范围相对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6月苏州市设立园林管理处,并组成“园林古迹整修委员会”,接管虎丘及其他园林名胜,进行管理和维修,逐步对虎丘全面修葺。1955年疏浚剑池。戽干水后,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丈多长的隧道。尽头竖有石板,形似墓门。为恐影响上方云岩寺塔的安全,未深入发掘,随即封没。1956~1957年对虎丘塔进行了抢修,从塔中发现珍贵文物。经专家论证,确定此塔为周显德六年(959)至宋建隆二年(961)所建。1961年该塔(包括二山门等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至1986年对该塔进行“加固塔基”的第二次大修,使倾斜已达2.34米的千年古塔转危为安。

1955年虎丘陆续新建了放鹤亭、涌泉亭、孙武亭,开通了环山河。1956年建造海涌桥,疏通第三泉,修整百步趋,重建花雨亭。1959年重建通幽轩、玉兰山房,整修了小武当、十八折和环山路。

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中,虎丘整修和建设陷于停顿,受到了人为的破坏,石刻、佛像、匾额、楹联、书画损失严重。70年代后期起,虎丘又进入加快步伐恢复发展的新时期。

1980年重修小吴轩,整修冷香阁。1981年重修照墙及头山门。1980年至1982年在东山庙遗址、隆祖塔院遗址一带,新建了万景山庄。园内陈列着数百盆树桩和水石盆景。1982年在后山新建分翠亭、揽月榭。

1989年,开始大规模对失修、破损的建筑、石刻、匾联逐步进行维修、保护和复原,重建了千顷云阁、五贤堂,以及周围种植享有“茶中王种”之誉白云茶树的“云在茶香”等景点。2003年起,又相继恢复了西溪环翠、书台松影,对宋代石观音殿遗址进行了保护。同时注重自然景观建设,广植花木,植树22000多株,春花、夏荫、秋果,冬翠,四时佳景清丽可人,千古名山生机盎然。

199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虎丘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虎丘以其整洁优美的环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优良的服务,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2年,虎丘山风景区通过了ISO9001—14001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

[编辑本段]风景名胜

虎丘占地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令人留连忘返;千人石气势磅礴,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位于虎丘西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群鸟绕塔盘旋,蔚为壮观。近两年又恢复了“虎丘十景”中的“西溪环翠”和“书台松影”两处景点,2005年又完成了虎丘山灯光亮化一期工程,千年斜塔在夜色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成为苏州古城夜景的新亮点。

【云岩寺塔】

入虎丘后,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见著名的虎丘十八景。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云岩寺塔,又名虎丘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现存的塔身高47.5米,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4米,斜度为2.48度,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古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虎丘剑池】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别有洞天”圆洞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尺来长,笔力遒劲。据《山志》等书记载,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指阖闾之墓的秘密。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但《元和郡县志》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后来演变而为剑池。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后来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由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个洞穴和向北延伸约一丈多长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不难推断,也是人工开凿而成。尽头处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并立,而无回旋余地。前面有用麻砾石人工琢成的长方石板四块,一块平铺土中作底座,三块横砌叠放着,好似一大碑石。每块石板的面积约二尺半高,三尺多宽。第一块已脱位,斜倚在第二块上。第二块石板门的石质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根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的墓门。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据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这样夸大的描写,虽然不一定可信,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之墓,建筑规模肯定很大,墓室设计也必然会相当精密和隐蔽。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吴王墓而设计开凿的。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但是吴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尚是千古之谜。

【陆羽井】

山上有一石井,传为唐代陆羽所挖,称为“陆羽井”。陆羽是我国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他一边研究茶叶,一边著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三泉”。

【拥翠山庄】

的拥翠山庄位于虎丘二山门内西侧,总平面呈长方形,占地一亩余,此园依山筑屋, 层造而上,各建筑之间点缀峰石花木,有小园林之胜。山庄结合地形,巧借园外景物,布局灵活,视野开阔。在此可仰视虎丘塔,远眺狮子山,俯览虎丘山麓一带秀丽风景,别有情趣。 3

【冷香阁】

冷香阁位于拥翠山庄北面,是品茶观景的最佳埸所。在其庭中植梅三百株,每逢仲春,红苞绿萼,疏影暗香。阁之上下都是五楹,东、西、南三面环以廊,高爽幽静,别绕清趣。

【其他】

还有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真娘墓、孙武亭、小武当等景点。

虎丘下面到底有什么?

这座水墓是江苏虎丘水墓。墓主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著名的吴王夫差的父亲。夫差,就是那个拘禁了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的国王。

阖闾墓内这么多宝物,众人皆知,但却无人能够盗出。原因是因为它特殊、高级的防盗技术:阖闾墓修建于虎丘池水下面,一潭清水成为最好的防盗屏障,池水底部连通狭小地洞,通往墓葬。

千百年来池水没有干过,墓地也没有人找见过,秦始皇、项羽等多次兴师动众寻找挖掘,均一无所获,有的根本怀疑阖闾墓只是一个传说,根本不存在。

直到1955年,苏州政府和考古界人士合作,用现代化的工具抽干虎丘池内的池水,池子底部露出唐伯虎等名家真迹,进行河道清理后,更惊喜地发现虎丘池底部有一个“人”字形洞穴,内部又深又窄,往洞内10余米处,突然宽阔起来,洞尽头有石块封堵,从石块的形状和摆放来看,不像天然石块,有着明显的人工痕迹。

通过种种迹象的印证,虎丘池内真的可能藏有大墓,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未进行挖掘。

关于阖闾墓的传说,要从他的儿子吴王夫差说起,夫差虽然十分残暴,但却是个大孝子,他老爹死于为吴国争地盘的途中,夫差为了弥补老父亲,就在虎丘这个地方,因山就水,派10万民工,用3年时间挖山,在地宫里用几层青铜器打造成棺材,安葬了父亲。

吴王夫差是个十分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利用自然的天然优势,为我所用,这样墓道,是最难打开的。

后世帝王实际真的应该学学吴王的智慧。像秦始皇陵,其规模和花费远大于阖闾墓,其人工巧思也让人叹为观止,但却没有阖闾墓这种借势来的巧妙。

如今,虎丘剑池成了著名风景、人文景点,每天到这里来参观的人很多,但阖闾却能安详地,不被打扰地沉睡于地宫之内。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

虎丘剑池

传说剑池不是天然造化之物,而是靠人工斧凿而成。剑池水中有着春秋末期吴王阖闾的许多宝剑,剑池下面埋葬着吴王阖闾的尸体和珍宝。当时,秦始皇称帝后为了找到吴王阖闾的墓穴,挖出他陪葬的许多珍宝和宝剑,于是调兵遣将,从咸阳不远千里到达虎丘山下安营扎寨。他们四处打听,八方开掘,可是折腾了好久却一无所得。楚汉相争时,楚霸王不知人哪里听到了关于剑池的传说,也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带人来到剑池,兴师动众,大肆开掘,结果,和秦始皇的遭遇一样,连吴王阖闾的刀剑踪影也没有看到,更不要说吴王阖闾的墓穴了。三国朝代,东吴孙权也梦想能找到吴王阖闾的墓穴,他亲自带领兵马来到虎丘剑池开挖,但仍是毫无所获,晋代大司徒王旬和他的弟弟司空王珉为了寻找到传说中埋在剑池下面的宝藏,竟把自己的馆舍建到了虎丘,但是等待着他们的还是失望。

关于虎丘剑池疑问

剑池到底是天然而成还是由人工斧凿而成?这里是不是真的埋有吴王阖闾的尸身?在一系列寻宝失败之后,人们不禁对剑池产生了种种疑问。为着搞清剑池的真实情况,宋代大名士朱长文曾经到虎丘进行实地考察。他在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断言,古代关于剑池的传说纯是无稽之谈,剑池根本没什么神秘可言。秦皇楚霸等之所以屡次寻宝失败,那是因为他们误听传说受骗上当。剑池不过是古代人在这里铸造宝剑时淬火的地方。宋代大诗人王禹偁在虎丘剑池转了几次后,也得出相同结论,声称剑池完全是天造地设的,它是大自然的产物,根本不是人力造就的。秦始皇等在那里寻宝,纯粹是受了虚妄荒诞的传说的愚弄。

古人关于神秘的虎丘剑池的调查

在当时和明、清等各代,许多人对此都持怀疑,自宋代以来,许多不同意朱长文、王禹偁看法的人,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其中,有一位不太有名的古人,一本叫作《山志》的书中,记下了这样的一件事:公元1512年,苏州剑池忽然水干见底,当时,人们奇异地看见一面池壁上有扇紧关着的石扉。有的游人的好奇心的驱使下,竟然大着胆子下到池里去探访。在剑池的石壁上,人们看见了明代宰相王鏊(áo)等人留下的题记。这段记载尽管很简单,但它无疑地向人们表明,以前关于剑池埋葬着吴王阖闾和大量珍宝的传说,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而很可能就是事实。

近代关于神秘的虎丘剑池的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专家学者受苏州市政府的邀请,先后到虎丘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在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推翻了宋代朱长文、王禹偁等人的结论。他们充满自信地认为,虎丘剑池绝不是天然造物,肯定是人工所建,只是它造得精妙,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地步罢了。他们推断剑池建造的经过可能是这样的:虎丘原是吴王阖闾和他儿子夫差的王宫。阖闾生前认真地研究了古代皇家建造陵墓的规律,细致地勘测了剑池一带的地理条件。他了解到古代皇家建造陵墓,一般是第一要规律宏大,第二要精巧和隐蔽。而剑池地势险要,依山近水,终年流水不断,很合乎古代营造王陵的规矩,因此就决定在此建造自己的陵墓。吴王阖闾是春秋末年的五大霸主之一,他为了防止在自己死后有人来盗尸和挖宝,在生前就用心选择营造陵墓的场所,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后来,阖闾驾崩了,他的儿子夫差,就遵从他的遗嘱,按照古代营造王陵的规矩办理,经过精心施工,把阖闾的遗体葬在了剑池下面,并把他生前喜爱的宝剑和珍宝用来陪葬。许多科学家的推断,看起来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但要想最后弄清虎丘剑池的真面貌,那还需要实地掘它来证明。

1955年,在许多科学家的倡导下,苏州市政府下决心组织力量对剑池进行疏浚开掘,希望用开掘结果来进一步验证许多科学家的判断。疏浚开掘剑池,第一步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把剑池里的水抽干。几天后,剑池的水终于被排完了。人们在清除污泥后,清楚地看到了剑池塘全貌。池的面积不大,池深约5米,池的底部很平坦,它的东西两面石壁自下至上都很平直,剑池东面石壁上砌着两块经过雕刻的石板,石板上赫然写着王鏊、唐伯虎等明代名人的手迹。内容与古人在《山志》一书中的记载相符。科学工作者们初战告捷。他们的这些发现,以十分确凿的证据证明剑池是由人工开山劈石千百万,古代宋长文、王禹偁等人断言剑池是由天然而成,那是缺乏事根据的。从而使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对自己原先有关剑池的推断,更加深信不疑。

疏浚开掘的第二步,是查清剑池的地下奥秘,寻找吴王阖闾墓穴。在抽干剑池积水后的一天中午,几位科学工作者正在剑池内加班加点地清除着池底的污泥。突然,有一个人在池底岩石中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三角形洞穴。当时,其他的人都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奔过来看。有人当场来个长竹竿插入洞中试探,结果发现洞穴进行探查,以此为突破口来查清胚池地下的真实情况。于是,几天后,几个人小心翼翼地把洞穴扩展开,用木板铺设在地上,持着手电筒,踩着木板铺成的路,一个接一个地钻进了洞内。地下洞穴的通道阴森潮湿,长约10来米。人在里面穿行,举手便可以摸到洞顶。人们靠着手电筒的光亮,走过了那侧面狭长的通道后,来到了洞的尽头。洞尽头比刚进洞进的通道要宽敞些。人们一进到比较宽敞的洞尽头时,迎面碰到了三块矗立着的长方形石板,每块石板都是近1米高、约1米宽。大家猜测,这三块石板可能就是吴王阖闾陵墓的门,在石板后面可能就安放着吴王阖闾的遗体和珍宝。对于这一发现,大家都异常高兴。

可是,几天后,正当部分科学考察工作者准备着手搬开三块长方形石板时,突然接到了停止开掘墓穴的通知。通知中说明如果当真要打开深藏在剑池底下的那个墓穴,那建筑在剑池边上的虎丘宝塔就可能毁于一旦,整个虎丘风景区也将随之化为乌有。这样损失就太大了。科学考察工作者们不得不承认通知说得有道理,最后只得如此罢休。

最近的新进展

2008年6月9日,苏州虎丘著名景点剑池清淤工作已近尾声,神秘的虎丘剑池底部又一次“重见天日”。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虎丘剑池为苏州虎丘山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之一。然而,近日该景区工作人员在现场勘查时发现,位于“虎丘剑池”景点西侧一圆形“别有洞天”石洞门墙体上方有一处墙砖“鼓突”,后经专家考证确认,此现象缘由雨水常年冲刷“积劳成疾”而导致“别有洞天”石拱门变形移位。为防止墙体坍塌的隐患,苏州园林部门确定将“别有洞天”景点拆除维修,同时其北侧的“剑池”水先抽干以便整体修复还原。在抽干水后曾经“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的剑池。在近20年来首次见底,而该池北面一个呈三角形的“洞口”,即相传吴王阖闾的墓穴入口也初露端倪。 据史料记载,剑池水深约5米,沟壑的南面较宽,北面较窄,其形状似一把利剑。相传这里便是当年埋葬吴王阖闾的墓穴入口。

虎丘简介: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山体为距今1.5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 虎丘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苏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

“虎丘”一名来历已近2500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犯破伤风死,葬于此山,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公园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云岩寺塔(也称虎丘塔)为国家级文物,断梁殿为省级文物,梁的中间为两根梁断开接起来的,可以看到断缝。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千年以来,虎丘山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以上就是关于夫差将父亲阖闾葬于虎丘,墓中3000把宝剑,为何2000余年从未被盗?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