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目前资料,油气分布与相应的构造体系关系密切。
5.6.1 新华夏构造体系对油气的控制
四川盆地油气显示极为普遍。从目前发现的多个气田来看,油气具有多产层及裂缝性特点,在下二叠统阳新组、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石炭统、上震旦统灯影组及中侏罗统自流井群等11个层位共获得40个油气产层。无论海相碳酸盐岩或陆相碎屑岩产层,储油岩物性均差。油气产出及其优劣与构造裂缝密切相关,所有油、气田均为孔洞储集、裂缝富集,属构造裂缝型油气田。
构造裂缝的发育状况与不同构造体系(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不同级次的构造有关。
七跃山以东的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褶皱带,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及构造裂缝极为发育,自晚三叠世(特别是白垩纪)以来多次间歇上升,岩溶及古岩溶发育。
七跃山以西的盆地内部,构造裂缝发育规律较为复杂。在形变较强的川东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发育区,断裂及构造裂缝发育,找油找气工作着眼于构造保存条件。在构造平缓的川中地区,则主要是油气富集的构造条件,应着眼于寻找构造裂缝发育地带。
川南二叠系、三叠系气区是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区。多年勘探、生产实践为研究构造体系控油(气)作用提供了丰富资料。川南气区的气田主要受EW向构造(如纳溪、长垣坝等)、SN向构造(如合江、庙高寺、阳高寺南高点等)及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如阳高寺、桐子园等)控制。
阳高寺、纳溪等气田地面构造裂缝调查认为,不同构造体系的构造具有不同的构造裂缝组合特点。
阳高寺背斜为新华夏构造体系与SN向构造体系复合的产物,由3个高点组成。主高点(花园高点)及北高点(谭云观高点)走向NNE,属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齐家树至阳18井一带以南的南高点(或称南倾没端)走向SN,属SN向构造体系。
在主高点及北高点,轴部主要发育NEE走向及NNW走向共轭扭裂缝,次为NNE走向的压扭性裂缝及NWW走向的横张裂缝,后者常追踪共轭扭裂缝而发育。东、西两翼及阳高山断层附近,NNE走向的压扭性裂缝为主干组系,其规模较大、延伸远、穿层能力强,具有大量标志东盘向北扭动的水平擦痕。此外,还见有与之垂直的NWW走向的张裂缝及斜交的NNW走向及NEE走向的共轭扭裂缝。其中以前者为常见,兼具张性。低序次的NNE走向的纵张裂缝主要发育于断层上盘及岩层面曲率较大部位,如构造肩部、陡带等。
在南高点,纵、横张裂缝少见,轴部主要以NW向及NE 向两组扭裂缝为主干,裂面平直光滑,穿层能力强。东、西两翼分别以NE向及NW向扭性裂缝为主。
属于EW向构造体系的纳溪背斜,据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年)研究,主要发育4组构造裂缝:I组,走向260°~280°,主要分布于构造两翼陡缓变化带,走向与构造长轴平行,平面上呈侧列式,延伸较远,缝壁垂直层面,上宽下窄,成楔形张开或被方解石、黏土质充填,应为低序次纵张裂缝;II组,走向350°~10°,主要分布于构造两翼及高点偏缓翼部位,规模小,断续延伸,缝壁粗糙不平,为横张裂缝;III组(走向300°~320°)及IV组(走向30°~50°)为共轭扭裂,主要分布于构造顶部、端部及构造长轴斜交,缝面平直,延伸远,缝壁紧闭或有方解石充填,有时见水平擦痕。
上述典型构造地面裂缝调查资料表明,属于扭动性质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发育有纵张、横张及扭张等3组张性构造裂缝,它们互相切割、穿插构成良好的渗透通道。属于直压构造的EW向构造体系及SN向构造体系的构造,仅有纵张及横张两组张性裂缝,尤其横张发育较差,故渗透连通范围较差。
造成不同构造体系具有不同构造裂缝组合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应力作用方式。直压构造应力作用下,横向应力为零,横向上仅有由于泊松效应而产生的横向应变,因而横张断裂及横张裂缝发育不佳。在直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两组共轭扭裂将向压扭性质转化,而无张扭裂缝形成。直扭构造应力场属于剪切应力场,各个方向均有应力分布。直扭构造的横向应变不仅与泊松效应,而且还与横向应力有关。因而其横张断裂及横张裂缝均较发育。随着这组张裂缝,从而形成连通性较好的裂缝组合。
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大量气田钻井、试采资料,将相邻井间,特别是同一井场不同井间(一般井底位置相距几十米至200m)的连通方向作为张性裂缝或张扭性裂缝发育的方向看待,结合其他资料综合分析,证实地下产层构造裂缝组合规律与地表基本吻合。如纳溪气田3井、纳19井、纳2井、纳6井、纳浅3井分属3个井场。同井场的两口井在相同深度、相同层位具有相似的显示情况,认为它们之间是连通的,其连通分别与近SN方向的横张裂缝及近EW方向的纵张裂缝有关。
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控制的气田,具有大致统一的原始地层压力,气田内大面积连通,采气过程有压力补给,因而储、产量均高。如阳高寺气田阳新气藏北高点(阳33井)与主高点(阳7井、阳9 井)连通,为同一裂缝系统(图5.50),桐子园、卧龙河、老翁场等气田也具类似特点。
图5.50 不同类型气田井间连通情况示意图
A—新华夏构造体系与EW向构造横跨复合;B—EW向构造(纳溪气田);C—新华夏构造体系(阳高寺气田北高点)与SN向构造(阳高寺气田南高点)复合
属于EW向构造体系及SN向构造体系控制的气田,无统一的原始地层压力,井间连通性差,形成多裂缝系统,因而储、产量均低,如阳高寺气田南高点嘉一气藏阳4井、阳18井、阳25井各自成系统。纳溪气田嘉一气藏有4个裂缝系统,局部井间连通为纵张(纳43井-纳6井-纳33井及纳21井)及横张(纳17井-纳19井)方向(图5.51)。
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与EW向构造体系横跨复合的气田,其主要连通及储、产部位是新华夏系方向。如广福坪气田,NNE方向的福1井、福4井、福2井、福3井互相连通,产量高。位于EW方向的福6井、福7井、福8井则各自成系统,产量低。
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的主导控制作用具有普遍意义。川西北中坝高产气田受早期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控制,占川中油区原油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构造不甚明显的桂花油田的高产部位位于南江-威远晚期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带上。在该区NNE向一线,尚有安岳-通贤及磨溪两个工业油流地区,川中大井坝地区及川7井一带须家河组获良好的油气显示。上述情况表明,南江-威远晚期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带在构造平缓的川中地区可能造成有利油气移聚的构造裂缝发育带。该构造带及附近的圈闭构造,如东岳庙背斜、公山背斜等可能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特别是公山背斜,其与八角场油气田遥遥相望。两者的关系和南充背斜与金华镇背斜的关系极为相似——构造轴线在靠近该构造带时,形成相反方向转弯,反映了晚期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在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集中发育地川东地区,除需在“低背斜”继续勘探外,最近大池干井背斜发现工业气流,为“高背斜”勘探开阔了眼界。“高背斜”具有圈闭面积大、隆起幅度高等优点,突破高背斜,才能大幅度增加油气的储量与产量。从构造体系及其复合关系来看,属于晚期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华蓥山、铜罗峡、方斗山背斜等是改造早期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而形成,构造较为复杂。就油的保存条件而论,属于早期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高背斜”,如大池干井、南门场、黄泥堂等构造较优。
图5.51 纳叙气下二叠统顶界构造形迹略图
1—EW向构造;2—SN向鼻状构造;3—压扭性断层;4—构造圈闭线;5—向斜;6—气井;7—微气或干井
5.6.2 纬向构造体系控油
现已探明的大部分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于EW向构造带上,或纬向构造体系与其他体系相复合的部位上。在纵向上油田主要分布于陆相地层中(以侏罗系自流井群为主),而气田则大部分分布于海相地层中(以二叠系、三叠系为主)。
5.6.2.1 川中地区
川中地区经钻探已证实为油田的有:广安、南充、龙女寺、合川大石桥、一立场、桂花园、蓬莱镇等EW向或近EW向构造,及卷入巴中-仪陇莲花状构造中的营山构造。已证实为气田的有威远、八角场构造等。此外,尚有渔渡河、大成及苍山等含油构造。
上述油气田及含油构造都是长期处于隆起或凸起部位。因而继承性好的、长期处于隆起部位的EW向构造对寻找油田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而一些上下符合不好的构造或所谓“表皮构造”经钻探证实无油,或仅有油显示,对寻找油气田的意义不大。
5.6.2.2 川南地区
川南地区为四川主要产气区,经钻探已证实为气田的构造有中兴场、纳溪、白节滩、旺隆场、太和场、五通场、打鼓场、沈公山、长垣坝、付家庙、老翁场和高木顶以及自流井一带的自贡(自流井构造)、工农场(黄家场构造)、圣灯山、观音场等。与其他构造体系相复合的气田构造有杨高寺、荔枝滩、广福坪、桐子园、南井、庙高寺、宋家场、牟家场等气田构造和莲花寺含气构造等。
上述气田分带性清楚,尤以长垣坝背斜群EW向展布的极明显,呈串珠状排列。由该带往北,由于其他构造体系的干扰、改造,尽管地表分带性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愈向地下(二叠系、三叠系)愈清楚,可明显地划分出几个EW向的构造带,并与SN-NNE向的构造带呈横跨复合接触。这种横跨复合较明显的构造有广福坪构造带、桐子园构造、纳溪构造、宋家场构造、莲花寺构造等。且深部两组构造线交会处常出现地震高点或航磁正异常。前者如永安场、九奎山北、杨高寺南、龙马溪、尧坝等地震高点;后者如白节滩以西的两个磁力高和高木顶构造东西两侧的马岭镇、宝元场两个磁力高点。从已统计出的天然气储量来分析(不论二叠系或三叠系气藏)真正的EW向背斜构造带储量最高(如长垣坝构造带),而与SN-NNE向构造横跨复合较好的储量次之(如纳溪背斜带、中兴场背斜带),复合较差的更次之,呈自南而北依次递减之势。
应提出的是位于第III带上的杨高寺气田,地表为近SN向展布的两个高点,而地下(二叠系、三叠系)除存在上述两个高点外,在其南部又出现了一个与EW向构造复合的高点。经钻探证实天然气主要富集在这一高点上,而中高点次之,北高点微乎其微。位于第IV带上的庙高寺气田构造,地下也出现多个高点,其重要气藏亦是在与EW向复合的南高点上。宋家场气田地表形迹是NE向的反“S”型展布,而地下二叠系顶的构造基本呈EW向。几个高产井都分布于EW向复合部位上。再以最北边的九奎山气田与最南边高木顶气田为例,高木顶气田地表、地腹形迹都呈EW向展布,钻井结果表明,地下水动力条件相当活跃,这对油气保存相当不利。然而这里却有初产量很高、递减很快的气井。而九奎山气田构造地表、地腹形迹都呈NNE向展布,且圈闭条件很好,地下水也不活跃,说明保存条件很好。但该构造上,单井产量很低。上述事例无疑说明了EW向构造带对油气确实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地表形迹明显的海潮构造和川主庙构造,在地下二叠系、三叠系中高点均消失。钻探未见好的油气显示。正如川中那样,“表层”构造对油气的聚集不利。
在沐川、犍为-自贡-隆昌一带,自流井气田、工农场气田、圣灯山气田、地下二叠系的形迹均是EW向的。甚至地表呈明显NE向展布的邓井关构造,地下二叠系的构造轴线亦近EW向,由此往西依次为孔滩鼻状构造、观音场构造、麻柳场构造、大窝顶构造,总体呈EW向雁行斜列,而邓井关、孔滩、观音场3个构造已证实为工业性气田构造。
不难看出,盆地内EW向构造带形成时间较早,延续时间长,对油气的聚集、保存无疑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5.6.3 多体系复合控制川南高产气田分布
一定的复合构造体系,控制了一定的复合型构造和气田。气田类型不同和所处边界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裂缝系统的发育及其油气连通渠道好坏。这些因素对川南油气的勘探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气田的勘探,还必须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5.6.3.1 构造体系复合
两体系复合,控制了高点部位的形成,油气连通渠道以及扭动型优于纯挤压型气田。例如,纳叙气田为纳叙棋盘褶皱带中经向、纬向水平压力作用形成的复合气田构造。早期,由经向压力作用形成EW向展布的主体构造。晚期,又经受一次纬向方向相对的水平压力,导致主体的EW向构造两翼出现SN向的鼻状构造。鼻状构造与EW向构造交会部位,正好是EW向、与SN向构造体系复合的高点位置,其中与阳高寺SN向鼻状相接相对应的部位形成主高点(图5.51),东、西两个次级高点亦分别对应有SN向鼻状构造。模拟试验能清晰地出现这类构造形迹。
此类气田,由于受到水平压力,形成褶皱顶部张裂缝发育性差,纵向裂缝分布状态、密度、延伸长度、裂缝宽度等方面具有不均一性特征。钻探过程中油气连通渠道有限,常沿发育不均一的纵张或横张裂缝方向形成局部性规模的裂缝连通。对这类气田的勘探,除采纳占复合构造高点外,适当沿轴部叉开布井并侧重于寻找褶皱幅度相对显著,受相邻构造体系干扰明显和具一定扭应力部位,有助于促使早期形成的扭裂缝力学性质改变和易于促进扩大裂缝连通渠道。例如有的气田勘探出现好的苗头,与这些气田部分受到相邻的NE向扭构造的干扰分不开。
永宜气田(图5.52),属永宜扭褶带内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轴向NNE25°方位,南端呈SN向与甲类气田主高点北凸起的鼻状构造正鞍相接。
图5.52 永宜气田下二叠统顶界构造形迹略图
(据黄福林等,修改)
1—NNE向构造;2—SN向构造;3—EW向构造;4—向斜轴;5—压扭断层;6—气井;7—微气或干井
平面上3个次级圈闭高点组成;高点轴线彼此斜列,显示新华夏构造体系逆时针扭动,实际上属两大复合体系(纳叙棋盘褶带、永宜扭褶带)影响背景上形成的一个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体和SN向体系复合的气田构造。试验表明,这类水平扭应力与水平压应力条件下形成的气田构造,裂缝不仅发育,组系亦全,于气田构造顶部,纵张裂缝密集成带,发育于主高点、北高点及其斜鞍地带,以高点部位纵张裂缝发育宽度最大,达1~2km,平面呈锯齿状,构成各类裂缝系统和空隙空间的油气主要连通渠道及储集场所。钻探、试验、采样证实,除了南高点由于承受单向压应力而形成,裂缝连通渠道有限,各气井间互不连通外,位于气田的主高点及北高点的各气井基本上相互连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裂缝连通系统。特别在这类复合构造的北端钻获2口二叠系阳新统高产气井,说明气田构造北端存在一组NEE-EW向断裂体系的干扰和边界条件的改变,对裂缝的发育和扩大裂缝连通渠道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模拟试验的底模上,亦明显地反映出这类体系复合构造形迹特点。
5.6.3.2 多个构造体系复合
多体系复合是控制气田构造轴呈“弧凸”转折的主要因素,也是控制高产气井分布和形成油气连通渠道最佳的构造基础。
所谓“多体系复合”即是多构造体系复合所反映的应力条件下形成气田的基础条件。从地壳稳定与活动观点看待油气保存条件,体现出在高中(强褶皱)找低(相对适中)和在低(平缓褶皱)中找高(相对活动性显著部位)的特点。
所谓构造“弧凸”,指轴线在平面展布的弯曲。它和其他材料力学的弯曲机理一样,“凸侧”是形成油、气连通和聚集的最好条件。永宜扭褶带的气田和重庆弧褶带内的气田就是这类多构造体系复合的典型气田。
永宜气田位于纳叙棋盘褶皱带内的纳溪纬向构造带和莲花寺经向构造带往西和往北消失部位,并与NE向构造复合,控制了永宜气田的高点位置及高点轴线呈弧凸转折,反映出多构造体系复合的高点部位应力的集中和复杂性,有利于张裂缝发育和改善早期扭裂缝的力学性质;促进裂缝在地腹的有效连通作用,形成一个连通渠道和储集场所最佳的裂缝系统。勘探实践证明,油气富集以气田构造顶部为佳(图5.53)。
图5.53 永宜气田高产井分布与构造控制关系略图
1—EW向构造体系;2—NE向构造体系;3—SN向构造体系;4—二叠系顶界构造轴线;5—二叠系顶界构造形态;6—高产气井;7—工业气井;8—气-水同产井;9—水井;10—待试井;11—鼻状构造和张应力方向;12—张裂缝发育带
各气井相互连通,具有统一的气-水界面。原始地层压力一致,形成一个动态平衡气藏。气藏储量大,单位采气量高。气田顶部规模不大的断裂系统,在复合应力场条件下仍起到一定的连通作用,以沿断裂走向的气井压力变化明显,连通现象显著。同时高产气井的分布,明显地控制在高点轴部轴线的凸侧张应力活跃部位。模拟试验反映了多构造体系复合形迹及弧凸形成张裂缝发育带的特征。
重庆弧褶带气田为重庆弧褶带北段相对褶皱适中的一个多构造体系复合构造,主体为新华夏构造体系与经向构造体系的复合构造。是近年来钻获石炭-二叠系重点气田之一。由于存在NE向构造体系的干扰,导致气田平面呈枢纽的弧凸展布。北端正向复合形成气田主高点,南端正向与负向复合部位形成气田南端另一个复合的圈闭高点(图5.54)。
图5.54 重庆气田构造体系复合与控制气井分布关系图
(据油气田勘探图册)
1—二叠纪阳新统气井;2—石炭系气井;3—气-水同产井;4—水井;5—待式并;6—NNE向与纬向构造体系复合之背斜;7—NNE向与经向构造体系复合之向斜;8—NE向构造体系之背斜;9—NE向构造体系之向斜;10—阳新统顶面等高线
石油沟气田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以南,气田构造为轴向南北方向的不对称长轴背斜,西翼陡,倾角达40°~50°;东翼缓,倾角为15°~30°。南北长约40km,东西宽8~9km。石油沟气藏的主要储气层是三叠系嘉陵江组石灰岩和白云岩,其上部以硬石膏层作为盖层。据岩心分析资料,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仅2%,渗透率小于1×10-3μm2。但是,试井结果,平均值高达3000×10-3μm2以上。很明显,这种良好的渗透性是由于次生的构造裂缝造成的。气藏的高产井沿构造长轴的裂缝带分布。
裂缝性背斜气藏按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他沉积岩两大类。以碳酸盐岩中的裂缝性背斜气藏最为重要。
碳酸盐岩中的裂缝性背斜气藏分布较广泛,但以构造变动较强烈,而且其中存在良好封闭条件的背斜最为重要。我国川东南气区的石油沟-东溪气田,就属于这种类型(图5.55)。
该气田位于川东南华蓥山褶皱东支背斜带上。褶皱强度中-强。主要产气层为嘉陵江组,其中以嘉三段为主要产气层。其上含有多层膏盐层构造良好的储盖层。位于江津县内,是一个近SN向“S”型构造,油气主要分布于“S”型构造转弯处高部位区。
图5.55 石油沟-东溪气田的构造及剖面示意图
(据四川石油管理局)
相田寺气田位于华蓥山东侧,是1977年新投产的气田。该气田是近SN向反“S”型构造,在翼部发育轴向逆断层,断层切开石炭系,背斜有南、北两个高点,该气田的储层为中石炭统上部( )的角砾白云岩为主夹藻白云岩、粒屑灰岩、粒晶灰岩及白云岩,储层孔隙有多种类型,溶蚀孔发育,渗透性较好,属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南、北两个高点不连通,气主要分布在高点上(图5.56)。
图5.56 相田寺气田反“S”型构造控油示意图
推荐四处泸州网红打卡景点,有酒庄、茶山、溶洞、湖,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全市有泸县玉蟾风景区,合江县佛宝风景区,江阳区方山风景区,南寿山——杨桥近郊揽胜区、长江沱江流域荔枝桂圆林带,龙马潭区龙马潭风景区、九狮山风景区,纳溪区凤凰湖风景区,泸县海潮湖风景区,合江县笔架山风景区、凤凰山风景区,叙永县丹山风景区、西湖山溶洞风景区,古蔺县黄荆原始森林风景区、红龙湖风景区。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合江佛宝森林公园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年,佛宝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旅游区,玉蟾、方山景区被省旅游局评为“AA”旅游区。
� 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叙永县县城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明代泸州特曲老窖池、明代泸县龙脑桥、清代春秋祠。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遗址、明代玉蟾山摩崖造像等10个。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汉代沙洞子崖墓群、宋代泸州街坊、宋代报恩塔、清代尧坝镇东岳庙及古街道民居群等53个。2001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泸州市还有有叙永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州合江--雷波段长江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佛宝国家森林公园。
� 笋子山、玉蟾山、方山等山幽石奇水秀;黄荆原始森林、合江竹海等碧绿苍莽,岫岚迷蒙;红龙湖、凤凰湖静美如画;八节洞瀑布跌宕溅玉;二郎井、郎泉等清凉醇净。
� 叙永春秋祠工艺精湛,为木雕绝代珍品;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云峰寺、法王寺等寺院殿堂雄伟,楹联石刻为佳作珍品;龙马潭、朱德纪念馆等园林景美意深,历史文人题咏堪称瑰宝;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同时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踩山节、苗场节等民俗风情热闹非凡;泸州老窖酒、古蔺郎酒、荔枝、桂圆、泡糖等名优特产为馈赠佳品。
� 泸州老窖工业园区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泸州张坝桂圆林景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编制的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泸州位于世界级旅游区—自贡和竹海旅游区,属四川省旅游南环线(成都——峨眉——乐山——自贡——泸州——内江——成都)城市。
� 泸州市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宜宾、自贡、重庆交相辉映。毗邻有蜀南竹海、重庆江津四面山、贵州省赤水四洞沟3个国家级风景区,还有兴文石林、江安夕佳山、赤水十丈洞风景区。
泸州其他主要旅游景点:龙马潭 ·尧坝古镇 ·玉蟾景区·四川警察学院 ·泸州医学院·春秋祠 ·笔架山 ·古蔺黄荆 ·大曲老窖池·乐登天仙洞 ·红龙湖 ·川南海潮湖 ·纳溪方山 ·丹山 ·合江佛宝 ·桂圆
纳溪天仙硐风景区从叙永去自驾车怎么走
说到四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成都这座城市。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境内经济实力强悍,如今知名度越来越高,是很多人想去旅游的城市,去成都品尝美食。那么除了成都,在四川众多地级市中,你还知道哪些城市呢?如果对白酒有一定研究的人,应该会知道泸州这座城市,像泸州老窖,泸州是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
泸州,别称酒城,位于四川省东南部,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以名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长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游资源。随着泸州的不断发展,人们到泸州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业在不断发展当中。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几处泸州网红打卡景点。
第一处是郎酒庄园,位于泸州市古蔺县境内,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建设规模很大,是一处集“郎酒酿造、洞藏储存、酒文化体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美酒特色园区,是白酒爱好者的圣地。来这里游玩,能够充分了解白酒文化。
第二处是梅岭茶山,位于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春天来茶山游玩很是适合,走在茶山间,总能听到嚓嚓嚓的声音,这就是采茶的声音,当然你也可以体验采茶,感受采茶的乐趣。来这里除了可以采茶,还可以赏花,这里有盛开的海棠花,就在茶山脚下,很是美丽。
第三处是古郎洞景区,位于泸州市古蔺县,拥有奇特溶洞景观,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几亿年成长历史。洞内景观奇特,暗河密布,洞中有洞,洞中有水,以“洞幽、石奇、景绚、峡秀”而出名。当你走进石洞,你不禁会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第四处是凤凰湖风景区,位于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这里园林清幽,湖水秀美,古迹传奇,风景迷人,是人们日常休闲游玩的好场所,免费游玩。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89%,堪称“天然氧吧”,有水景,有喷泉,有观景台,有果园采摘区,有农家乐等。记得一定要来看这里的夜景,夜景很美。
驾车路线:全程约89.5公里
起点:叙永县
1.叙永县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沿广成线行驶850米,直行进入环城路
2) 沿环城路行驶80米,左转
3) 行驶640米,朝泸州/成都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叙永互通立交
2.沿叙永互通立交行驶590米,直行进入厦蓉高速
3.沿厦蓉高速行驶71.8公里,朝渠坝/重庆/宜宾/赤水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白鹤林立交桥
4.沿白鹤林立交桥行驶580米,直行进入厦蓉高速
5.纳溪区内驾车方案
1) 沿厦蓉高速行驶4.0公里,直行进入厦蓉高速
2) 沿厦蓉高速行驶120米,调头进入广成线
3) 沿广成线行驶6.4公里,右后方转弯进入Y121
4) 沿Y121行驶2.3公里,右转进入Y156
5) 沿Y156行驶2.2公里,到达终点
终点:天仙硐风景区
以上就是关于构造体系控油(气)作用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