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药物具有耳毒性?

   2022-09-28 15:23:18 网络1060
核心提示:耳毒性药物是指毒副作用主要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位听神经),中毒症状为眩晕、平衡失调和耳鸣、耳聋等的一类药物。利尿药主要包括呋噻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因依他尼酸有较强的耳源性毒性,目前临床上已较少用。可产生与剂量依赖的、可逆的耳毒性,往往在使

哪些药物具有耳毒性?

耳毒性药物是指毒副作用主要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位听神经),中毒症状为眩晕、平衡失调和耳鸣、耳聋等的一类药物。

利尿药

主要包括呋噻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因依他尼酸有较强的耳源性毒性,目前临床上已较少用。

可产生与剂量依赖的、可逆的耳毒性,往往在使用较大剂量时才发生耳损害。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包括新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小诺霉素、大观霉素等。

本类药物的一般急性耳毒性是可逆的,但慢性损伤大多不可逆。

水杨酸盐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水杨酸盐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水杨酸钠、赖氨匹林等。

可产生剂量依赖的、可逆转的耳毒性。耳鸣通常伴随或发生于听力损害之前,听力损害是典型的双侧。停药后几天内听力可恢复。

NSAIDs诱发耳毒性的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内耳及第八颅神经的生化、电生理变化、降低耳蜗血流量,导致组织缺血,改变感觉细胞功能是主要因素。

较高血清药物浓度是耳毒性形成的主要因素,高龄、血白蛋白减少或尿毒症患者具有较高的危险。

抗疟药

抗疟药奎宁、氯喹和乙酰嘧啶等都有耳毒性。

抗疟药长期大量应用可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害。

奎宁和氯喹皆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耳聋,妊娠早期危害更著,孕妇禁用。

局部麻醉药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等药物可直接经圆窗膜透入内耳而产生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 Na+通道、递质释放以及膜表面的电荷改变有关。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麻醉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药品说明书 4.1 丁卡因的别名4.2 外文名4.3 适应症4.4 用量用法4.5 注意事项4.6 规格 5 丁卡因中毒 5.1 诊断5.2 治疗5.3 预防 6 参考资料附:* 丁卡因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dīng kǎ yīn

2 英文参考

amethocaine,pontocaine,tetracaine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丁卡因是一种局部 *** ,其局部麻醉作用大于普鲁卡因,高度脂溶性。用于粘膜表面麻醉、传导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也用于眼科表面麻醉,优点是不损伤角膜上皮,不升高眼内压。毒性为普鲁卡因的20倍。由于吸收迅速,即使外用也会引起全身毒性。

4 药品说明书4.1 丁卡因的别名

阿尼辛本多卡因地卡因潘托卡因四卡因 ,丁卡因

4.2 外文名

Tetracaine

4.3 适应症

麻醉效力比普罗卡因大10~15倍,毒性亦大10~20倍。用于粘膜表面麻醉、传导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也用于眼科表面麻醉,优点是不损伤角膜上皮,不升高眼内压。

4.4 用量用法

局部注射:阻滞麻醉用0.2%~0.3%溶液,极量为0.1g。硬膜外麻醉:用0.3%溶液,极量为0.1g。表面麻醉用0.5%~2%溶液。 滴眼1~2小时1次。

4.5 注意事项

毒性大,不宜注入体内;大剂量时可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

4.6 规格

针剂:每支50mg(5ml)。

5 丁卡因中毒

丁卡因局部麻醉作用大于普鲁卡因,高度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85%。毒性为普鲁卡因的20倍。由于吸收迅速,即使外用也会引起全身毒性。应用后1~2min即起效,通常半衰期5~10min,维持作用20~40min。浸润麻醉和神经传导阻滞的极量是每次0.lg。曾报道一例发生恶性高热症。[1]

5.1 诊断

1.病史  询问可卡因或丁卡因液作表面麻醉时是否用量过大、吞咽过多,是否将可卡因、丁卡因的高浓度溶液误作注射用,过去有无对此药过敏史等。用药后多长时间将出现头昏、心慌、恶心等症状。

2.体检  注意有无面色苍白、口唇指甲青紫、呕吐、冷汗、瞳孔散大、肌肉抽搐,有无兴奋、烦躁不安、体温骤升、反射增强、晕倒、惊厥、昏迷,有无血压下降、脉搏频弱及呼吸浅缓不规则等。

5.2 治疗

丁卡因中毒的治疗要点为:对症、支持治疗[1]。

1.立即停止用药。患者取无枕平卧位,两下肢抬高20°30°,观察呼吸,脉搏、血压有无变化,并注意保温。

2.静脉输液,根据需要在液体中加入急救药品。

3.必要时给异戊巴比妥0.25g或苯巴比妥钠0.10.2g肌注。惊厥时可考虑用少量硫喷妥钠静注。

4.吸入氧气或混有二氧化碳的氧气,发生呼吸、循环紊乱者,予以强心剂及呼吸兴奋剂。

5.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深昏迷者应插入通气管。针刺人中或十宣穴,必要时进行正压人工呼吸。

6.误吞中毒者,应立即用温生理盐水洗胃,洗后给鞣酸5g。

5.3 预防

1.注射用麻醉剂与表面麻醉剂分别储备,瓶签要清楚醒目,可卡因与卡因溶液应着色,以资区别。

2.用药前,患者先服巴比妥类药物。

3.麻醉剂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

4.施行粘膜表面麻醉,浸有表面麻醉剂的棉片须挤干后方可置入鼻腔内。

5.使用表面麻醉剂时先试用少量,证明有无过敏性反应,方可用至适量。如可卡因一般采用1%~2%溶液,总量以不超过60~100mg为宜;丁卡因一般采用0.5%~1%溶液,总量不超过60mg;如对上述二种药过敏,可用2%利多卡因,总量不超过200mg。

6.表面麻醉时,嘱患者勿吞咽。

7.用药期间,密切注意患者面色、表情、脉搏、血压及呼吸等,若有反应立即停止用药,进行抢救。

蛛网膜下腔麻醉就是腰麻,也称为脊麻,在腰椎2-3或3-4椎体间隙穿刺,经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把药物打到这个腔叫硬膜外麻醉,再往进穿刺有穿破纸的感觉,就是穿破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把局麻药药物打到这个间隙就叫蛛网膜下腔麻醉,这种麻醉适合做下腹部手术、下肢手术以及会阴部手术。如剖宫产、阑尾、痔疮、下肢骨折等。

常用局麻药

(1)普鲁卡因:腰麻用的普鲁卡因是纯度较高的白色结晶,每安瓿内装150mg。成人一次用量为100~150mg,鞍区麻醉为50-100mg.常用 5%普鲁卡因重比重液即普鲁卡因150mg溶解于5%葡萄糖溶液或脑脊液2.7ml,再中上0.1%的肾上腺素0.2~0.3ml。最多不超过180mg。普鲁卡因的起效时间约1~5分钟,作用时间可持续1~1 小时。将普鲁卡因150mg溶解于注射用水10ml内,即配成1.5%的轻比重溶液。

(2)丁卡因:丁卡因白色结晶,,成人一次用量为10mg,最多不超过15mg。常用浓度为0.33,用脑脊液1ml溶解丁卡因10mg,再加10%葡萄糖溶液和3%麻黄碱溶液各lml,配成所谓1:1:1重比重溶液。起效时间约5~10分钟,作用时间2~2.5小时。将丁卡因0mg溶于注射用水10ml内,即配成0.1%的轻比重溶液。

(3)布比卡因:常用剂量为8-15mg,常用浓度0.5%-0.75%,用10%葡萄糖溶液配成重比重溶液,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与丁卡因类似。以注射用水稀释成0.25%浓度以下,为轻比重溶液。用脑脊液稀释形成等比重溶液。

(四).麻醉平面的调节 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以后,应设法在短时间(5-10分钟内)内调节和控制麻醉平面控制。一旦超过药液与神经组织结合所需时间,就不容易调节平面。如果麻醉平面过低导致麻醉失败,平面过高对生理和影响较大,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很多,如局麻药液的比重、容积、病人身高、脊柱生理弯曲和腹腔压力等,但药物剂量最为是腰麻平面的主要因素,剂量越大,平面越高。假如这些因素不变,则穿刺间隙、病人体位和注药速度等是调节平面的重要因素。

(1)穿刺间隙:由于脊柱的生理弯曲,病人仰卧时L3位置最高,T5和S4最低,因此在L2-3间隙穿刺并注入重比重局麻药液,病人转为仰卧位后,药液将在脑脊液中沿着脊柱的坡度向胸段流动,使麻醉平面容易偏高,如在L4-5间隙穿刺注药,则病人仰卧后大部分药液将向骶段流动,麻醉平面容易偏低。

(2)病人体位:病人体位对于麻醉平面的调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病人注药仰卧后,应随时测定麻醉平面,并根据手术区对麻醉平面的要求,改变病人体位进行调节。例如平面过低时,由于重比重药液在脑脊液中向低处扩散,可转动手术台调到头低位(Trendelenburg位),使平面上升。一旦平面足够立即转动手术台至水平位,并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和血压的变化。调节平面应在注药后5~10分钟内完成,否则超过这一时间,药液已与神经组织结合,改变体位不易使其再流动。假如手术部位在下肢,可在穿刺时令病人侧卧于患侧,注药后继续保持侧卧位5~10分钟,麻醉作用即偏重于患侧。如只需阻滞肛门和会阴区,可使病人取坐位在L4~5间隙进行穿刺,以小量药液(约一般量的1/2)作缓慢注射,则局麻药仅阻滞骶尾神经,称鞍区麻醉。

(3)注药速度:速度愈快,麻醉范围愈广;速度愈慢则麻醉范围愈局限。一般采用的注药速度为每5秒钟注射1ml。

(五).并发症

1.术中并发症

(1)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腰麻时血压下降可因脊神经被阻滞后,麻醉区域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所致。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麻醉平面有密切关系。麻醉平面愈高,阻滞范围愈广,发生血管舒张的范围增加而进行代偿性血管收缩的范围减小,故血压下降愈明显。一般低平面腰麻血压下降较少见。合并高血压或血容量不足者,自身代偿能力低下,则更易发生低血压。若麻醉平面超过T4,心加速神经被阻滞,迷走神经相对亢进,易引起心动过缓。血压明显下降者可先快速静脉输液200~300ml,以扩充血容量。必要时可静注麻黄碱。心率过缓者,可静注阿托品0.3~0.5mg。

2)呼吸抑制: 常出现于高平面腰麻的病人,因胸段脊神经阻滞,肋间肌麻痹,病人感到胸闷气短,吸气无力,说话费力,咳嗽无力胸式呼吸减弱,发绀。当全部脊神经被阻滞,即发生全脊椎麻醉,病人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甚至心脏停搏。此外平面过高可引起呼吸中枢的缺血缺氧,这也是呼吸抑制的原因。呼吸功能不全时应给予吸氧并借助或面罩扶助呼吸。一旦呼吸停止,应立即作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

3)恶心呕吐:常见于:①麻醉平面过高,发生低血压和呼吸抑制,造成脑缺血缺氧而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③牵拉腹腔内脏;④病人对术中辅用较敏感。应针对原因采取治疗措施。如提升血压,吸氧,麻醉前用阿托品,暂停手术牵拉等。氟哌利多、昂丹司琼等药物也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2.术后并发症

1)头痛: 发生率3%~ 30%,多发生于麻醉后2~7天,年轻女性病人多见。其特点是抬头或坐起时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约半数病人的症状在4天内消失,一般不超过1周,但也有病程较长者。男与女之比为1:2。年龄以20~40岁居多,50岁以上明显减少。由于硬脊膜和蛛网膜的血供较差,穿刺孔不易愈合,脑脊液漏出导致颅内压下降和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头痛的发生与穿刺针粗细有关系。所用麻醉药的品种无关,穿刺针较粗或反复穿刺者的发生率较高。为预防腰麻后头痛,应采用细穿刺针(26G)穿刺,避免反复多次,围术期输入足量液体并防止脱水。目前一般医院多用22G穿刺针,其头痛发生率约为9%;如用26G穿刺针,发生率可降至1%。发生腰麻后头痛者应平卧休息,可服镇痛或安定类药,或用腹带捆紧腹部也有一定疗效。头痛严重者可于硬膜外腔内注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或右旋糖酐15—30ml,疗效一般较好。必要时可采用硬膜外充填疗法。也有采取硬膜外腔内注入自体血的方法治疗腰麻后头痛的报道。

2)尿潴留:较常见。主要是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很细,对局麻药很敏感,阻滞后恢复较晚,即使皮肤感觉恢复,仍可发生尿潴留。下腹部或肛门、会阴手术后切口疼痛以及病人不习惯于在床上排尿也可引起尿潴留。可以热敷、针灸(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关元和中极)或用副交感神经兴奋药卡巴胆碱(carbachol)0.25mg肌注,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3)化脓性脑脊膜炎:可因直接或间接原因引起,如皮肤感染、脓毒症者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重在预防

4)腰麻后神经并发症:①脑神经麻痹:很少发生。一般在腰麻后1周发病,常先有剧烈头痛、羞明、眩晕,继而出现斜视和复视。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腰麻后头痛相似,由于脑脊液外漏,脑组织失去了脑脊液的衬垫作用。当病人坐起或站立时,脑组织因重力作用下沉而压迫脑神经。展神经是颅神经中走行最长的一对神经,更容易受牵拉或受压而发生功能障碍。治疗:纠正腰麻后低颅内压,给予维生素B以及对症治疗,如缓解头痛等。恢复时间长短不一,大多数病人6个月内能自愈,但也有永久性麻痹者。②粘连性蛛网膜炎:比较罕见。病程发展较慢。症状出现短则在腰麻后2~3天,长则数周至数月。病程进展缓慢,常先出现感觉障碍,以后逐渐发展成感觉丧失和瘫痪。其病变是软膜和蛛网膜的慢性增生性炎症反应,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均粘连闭锁,血管亦因炎症机化而闭塞,引起脊髓和脊神经根的退行性改变。发生原因不明,药物、异物、化学刺激或病毒等因素都可能有关,③马尾丛综合征:其特点是局限于会阴区和下肢远端的感觉和运动障碍,是马尾丛神经受损的结果。症状轻者仅表现为尿潴留;重则大小便失禁。如因穿刺时损伤马尾丛神经纤维,一般数周或数月后可能自愈。如为化学性损害,例如用错药物,恢复比较困难。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腰麻适用于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部手术,如阑尾切除、疝修补、半月板摘除、痔切除、肛瘘切除术等等。禁忌证有: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脊膜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颅内压增高等;②休克;③穿刺部位或附近皮肤感染;④脓毒症;⑤脊柱外伤或结核;⑥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对老年人、孕妇、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麻醉平面。不能合作者,如小儿或精神病病人,除非先用基础麻醉,一般不用腰麻。

以上就是关于哪些药物具有耳毒性?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