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子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2022-08-05 21:38:49 网络1110
核心提示:弦子舞是西藏自治区传统舞蹈。弦子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渊源芒康县位于西藏东南部,藏、川、滇三省交界处,弦子舞是该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它以弦子为伴奏乐器,男女聚集在一起,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歌唱。芒康弦子舞在藏语中又叫“蕃谐羌”,“蕃

弦子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弦子舞是西藏自治区传统舞蹈。

弦子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渊源芒康县位于西藏东南部,藏、川、滇三省交界处,弦子舞是该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它以弦子为伴奏乐器,男女聚集在一起,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歌唱。芒康弦子舞在藏语中又叫“蕃谐羌”,“蕃”藏语为藏族,“谐”为歌舞,“羌”为跳。弦子称为“比旺”,是一种当地老百姓自己发明的二胡,在史书中称为“胡琴”。

弦子舞是芒康当地特有的民族歌舞。每当节日,人们相聚一处,跟在一位或几位边拉琴伴奏边频频起舞的男子身后,甩动长袖蹁跹起舞。芒康弦子舞姿圆活、狂放而流畅,有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等动作,以长袖飘飞最有特色。舞者随着弦子乐曲晃动而发出阵阵“颤声”,舞蹈动作相应产生“颤法”,这些动作多以模拟一些善良、吉祥的动物姿态动作为形体特征,有“孔雀吸水”、“兔子欢奔”等类别。

现存芒康弦子有不少各具地域特色的流派,如端庄稳重的盐井弦子舞、潇洒飘逸的徐中弦子舞、动作难度较大而轻松舒展的索多西弦子舞、自由开放的曲邓弦子舞等。在清晰婉转的琴声下,弦子舞队无论是聚拢散开、列队绕行,还是扬袖旋转,都体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容。

昌都弦子~!!!!!!

一、发源地不同:

踢踏舞形成于18世纪20年代的北美殖民地,当时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北美殖民地,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

弦子舞起源于巴塘,广泛流传在西藏昌都和云南、青海、四川等省的康区,其中巴塘弦子较有名气;弦子舞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弦子舞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乐性歌舞。

二、舞蹈特色不同:

1、弦子舞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

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

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

跳弦子舞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多人少,场地大小,或台上台下,均可跳弦子舞。

跳弦子舞时,一般都是围着篝火圆圈起舞,不受人数、场地等限制,人多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分开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边唱边跳,男女一唱一和,此起彼伏。

舞蹈的节奏以男子拉弦子的音乐节奏为准。

一般都是在悠扬缓和中开始,流畅欢快中表现,升腾热烈中结束。

2、踢踏舞主要是穿着特制的带有铁掌的舞鞋,利用灵活的舞步在木地板上打击出多样的节奏。

其形式不拘一格,是一种非常自由的舞蹈形式。

历史上许多的舞蹈家都不断在丰富踢踏舞的形式。

有一句非常形象的话说道:No maps on the taps,意即踢踏舞是没有象地图一样的规限的。

扩展资料

弦子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芒康弦子舞。

当代芒康弦子舞已经成为广大藏族群众重要的娱乐方式,芒康十六个乡(镇)每逢佳节,都要开展以弦子舞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民族气质强烈,高原特色浓郁,流派较多,表演体系完整,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弦子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芒康县位于西藏的东南部,处于藏、川、滇三省交界处,东与四川的巴塘县隔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北、西与西藏昌都地区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相连。在这 1 万 1 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的芒康人民,在生产劳动和对外交往过程中,创造和发明了独具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歌舞艺术,尤其是芒康“弦子舞”和“锅庄”号称为“古道神韵”,在区内外颇具声誉,芒康被称赞为“弦子的故乡”。弦子与芒康这两个名字紧紧连在一起,芒康既是弦子的故乡,弦子代表着芒康,成为人们的共识。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西藏人民能歌善舞,被誉为“能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团锦簇中的奇葩,它那古朴、典雅、飘洒、悠扬而欢快的特点,使人百看不厌。并且芒康弦子舞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独到之处,是藏民族文化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一个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一、概述芒康弦子舞

在西藏,弦子舞是芒康唯一特有的民族舞。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据考证唐朝时期芒康就有跳弦子舞的历史,但那时的弦子舞是个单一的拉唱为主,家庭形式的小型歌舞。唐朝时期“茶马古道”的开发,给芒康弦子舞注入了创新和发展的生机,聪明才智的芒康人民在其它民族和周边地区的交往中不断地吸收其它地区、民族的文化,不断地增色滋补,不断地发展创新,以至于现在的歌舞相结合,以悠扬歌声伴随着优美的舞蹈,以一切生活为题,人人创作,人人唱跳,人人加工,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独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成了藏民族文化艺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珍宝,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

弦子舞是以弦子为乐器,伴随着音乐男女聚集翩翩歌舞。藏语叫“蕃谐羌”,“蕃”藏语为藏族,“谐”为歌舞,“羌”为跳。弦子叫“白央”,也就是以当地老百姓自己发明的一种二胡,比起其它地区的二胡短而粗,在历史书中称为“胡琴”。跳弦子舞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有多少,场地大小,或台上台下,均可以跳弦子舞。跳弦子舞一般都围着篝火圆圈起舞,人多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分开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唱词为“谐”体的民歌,也可即兴创作,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落,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跳舞的节奏快慢都以男子拉弦子的音乐节奏为准,每首歌舞的节奏一般都是先慢后快,在悠扬缓和的弦子中开始,流畅而欢快之中表现,升腾而在热烈中结束。

排列也有次序,有舞头有舞尾,排头,即“谐本”一般都是在弦子舞中有影响的人,即能舞又能歌,并且能作词作曲、编舞的人。每首歌舞都有其乐曲、词和跳法,跳一天一夜也跳不完弦子舞,因为弦子舞内容太多,也可以借题发挥,它是一个唱不完跳不完的舞蹈。在芒康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有结束的不是弦子舞”。

跳弦子舞,舞者随着弦子的晃动而发出的阵阵“颤声”,舞蹈上相应产生一股股“颤法”,多以模拟一些善良、吉祥的动物姿态动作为其形体特征,如:《孔雀吸水》、《兔子欢奔》等等。舞步圆润、舒展、曲调悠扬流畅,弦子舞的“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等动作,尤其是长袖飘飞很有特色。弦子舞舒展中有股矫健奔放,在流畅之中有优美开放,在舞蹈中表现出康巴人骠悍的气质。

弦子舞唱词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歌唱劳动生活的;有描绘自然景色的;有倾吐爱情的;有祝酒祝愿的;也有歌颂宗教、高僧活佛、寺庙的;解放以后,歌唱党、歌颂毛主席、歌颂党的政策和赞美社会主义新生活、新气象的也较多。由于内容的不同,弦子舞有豪情壮语的歌舞;有情语绵绵、海誓山盟的爱情歌舞;有欢乐的劳动生活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歌舞等等。弦子舞不仅给人于音乐上的享受,而且它是一个民间语言的精华,奔放驰骋的民间自由诗,测试智力的民间游戏,给人于向上的精神食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芒康弦子舞的流派和特点

芒康地处横断山脉腹地,高山峡谷是芒康最主要的地理特征,巍峨的雪山,汹涌澎湃的江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芒康风格的民族文化——弦子舞,丰富了绚丽多彩的藏民族文化。同时由于自然条件上的差异,民俗民风上的差别,发展、创新了各地自己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如按地区分为:端庄稳重的盐井弦子舞(包括有上、下盐井、曲孜卡、木许、玖龙等);潇洒飘逸的徐中弦子舞(包括徐中、格南西、麦巴、卡布等地);动作难度较大而轻松舒展的索多西弦子舞(包括索多西、朱巴龙等);自由开放的曲邓弦子舞等种。按地域分:轻快流长鲜艳的谷地弦子舞;粗犷朴质雄浑的半农半牧区山地弦子舞;古朴庄严豪华的牧区高山弦子加锅庄舞(谐玛卓)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自己的特点。

盐井弦子舞端庄稳重,在端庄稳重中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有澜沧江的气势,有高山流水的神韵,有气度恢弘的唱词。使人于一种豪情壮志,奋发向上的感觉。曲孜卡的三弦舞又独具澜沧江江西的风格,有“茶马古道”的神韵之感,恢弘的音调配合粗犷的舞姿,原始、古朴、典雅。

徐中弦子舞潇洒飘逸,长袖拂扬,歌声悠扬,旋律悠美,脚步拖点、转身潇洒,动作优美开放。音乐与舞步紧密结合,丰富的唱词,悠扬的歌声,给人于一种原汁原味的感受。

善于模仿的索多西弦子舞,动作难度大而又轻松舒展,给人于一种生力、活力,奔放活泼。长袖拂扬,动作幅度大,音乐舒畅欢快,脚步轻松,身体舒展,突出了长袖舞的特点。《兔子欢奔舞》是索多西弦子舞的代表作,表达了索多西人民向往自由,追求爱情,热爱生活、歌颂家乡的美好愿望。

曲邓弦子舞的自由开放,轻松欢快,鲜明的节奏,热烈的情绪,表现出了曲邓人民热爱自然,想往自由、和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芒康弦子舞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差异,流派也较多,但总的特点是古朴、粗犷、雄浑、健壮、质朴,它与当地的自然布景: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峡谷急流、险滩奔马等藏东高原特有的壮丽景色浑然为一体,形成了芒康独有的人文风景线。

在芒康弦子舞已经成为群众性爱好和娱乐,成了“人人能跳,家家欢乐的歌舞”。每逢佳节,热情而活跃的芒康人民纷纷出动,倾家、倾村、倾城地出动,带着食宿品,赶来日以继夜地观看和演出,自演自乐和歌舞狂欢,形成了“歌舞的海洋”、“弦子的天下”。在农牧区,农牧民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休息时围圈起舞。既使是三个人也可围舞篝火起,自寻欢乐。弦子舞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民族气格强烈,高原特色浓郁,歌舞内容丰富,流派也较多,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经过上一辈们的不断地发展、创新,尤其是党的民族政策和“百花齐放”等的文艺方针的深入贯彻落实,芒康弦子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一套较完整的表演体系,放射出藏东南特有文化的特有光辉,为促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继承和发展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行动纲领决议的出台,给文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已成为文艺工作的首要任务,“弘扬主旋律,使我们的精神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发展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主题”。芒康弦子舞是最具广泛性、最具群众性、大众性的优秀文化艺术,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不断地发展创新,创造出芒康弦子舞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歌舞”是芒康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端正创作思想,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作出一批批思想健康、形式活泼、格调清新、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弦子舞。同时以芒康弦子舞以媒体广泛地宣传芒康,使得芒康的知名度得到提高。如:今年的“茶马古道”旅游文化艺术节,就是以弦子舞为主要艺术节目的文艺汇演,突出“古道”的神韵,发挥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提高了芒康知名度。更重要是为芒康乃至西藏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以弦子舞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繁荣文化市场,丰富、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芒康弦子舞已经成为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为了更加发挥好芒康弦子舞的作用,提高芒康各民族素质,促进芒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了祖国感、民族感,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做贡献,开创美好家乡的伟大理想。

芒康十六个乡(镇)每逢佳节,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以弦子舞为主,跳锅庄、赛马、抱沙袋、拔河等活动。这些多彩的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取缔了一些不良的、低级的、腐朽的一些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市场和环境。

(三)、藏东芒康文艺的“轻骑兵”

在西藏的昌都地区有一支中央文化部被授予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的文艺演出队,它就是芒康县乌兰牧骑宣传队,它是一朵在雪域高原永开不败的格桑花。它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它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汲取了芒康丰富多彩的创造民间文艺营养,继承和发扬了芒康的优秀文化,创造出了生动精美,引人入胜,贴近群众,美观大方,自然流畅,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演员以精湛的技艺,不怕困难,振奋向上的精神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繁荣了文艺,发挥了文艺启迪人们智慧,陶冶人们情操,美化人们心灵,提高人们文化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的社会作用。芒康县乌兰牧骑宣传队的英姿经常在西藏电视台的节目中出现。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芒康,促进芒康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芒康县乌兰牧骑宣传队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经常深入农区牧场群众中演出,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被群众誉为藏东雪域高原上文艺“轻骑兵”。

芒康乌兰牧骑宣传队在全国、全区的文艺比赛中以其精湛的技艺、独具特色的歌舞节目荣获了各种表彰和奖励。在南宁国际全国民族民歌比赛中《扎西热巴》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山歌》获得特等奖。其它《弦子舞——最最美丽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弦子的故乡》、锅庄舞等在自治区文艺调演中都荣获了奖。可以说硕果累累。它是雪域高原东南部永开不败格桑花。

昌都的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般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批准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命名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

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

2011年6月10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

2014年7月16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98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生效之前,作为试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命名了三批世界非物质遗产,共90项,其中中国4项,即昆曲、古琴、新疆的木卡姆民族歌舞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长调民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更多内容参考: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bYQy7Hk9ntFRZE2Pac3Am9p3subrq6qRljV_3wo-zLPe1Y7I11L5dEVuU0ReDedb2MXJlk9bssskF8LTuZ51PnI6mVk3tEw1xigC5y5ifMjFlP32XC2k7PyimhZsltzsaC-hfvIAMSP7RGaVFF7oI0iInpcZB7d-hd4v3lbrjvDYUgLV8_BcevqMGRiAWDSp-XbZvlxrsTe9n-xIvVk1IPK0cJZ7VeVxFsyal25wBzPGR1wTg-mpUPdC5AJc66g

昌都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藏族常以“康巴人”、“康巴汉子”称谓。由于居住地域和社会交往的因素,自古以来,昌都康巴人就较早的接受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来自四川、重庆的巴蜀文化、长江文化和来自云南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融入到了自有文化之中。康巴汉子性格中的豪放粗犷、热情奔放、坚毅勇敢、忠诚信义与这种多元文化相融汇,逐渐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复合、又有康区独特个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并在语言、服饰、宗教、民俗、民居建筑、民间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明显区别于其他藏区地域文化的特殊表现。

昌都康巴人的传统服饰以裙袍为主。这种裙袍多用自制的氆氇和羊皮缝制而成,冬天则穿皮袍。旧时,贵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虎皮、豹皮、水獭皮制成的皮袍,内着丝绸服装,或以丝绸镶边做为装饰。康巴人的藏装讲究,不仅华贵精美,而且颇具欣赏价值。康巴汉子多带有腰刀、护身盒等物品,并将用黑色或红色丝线与头发相辫的“英雄穗”盘结于头顶,显得刚武勇猛。康巴女子的服饰更以雍容华贵而著称,其内衣多用丝绸料,外衣讲究用水獭皮缝制,并拼合传统图案予以修饰。康巴女子都有头饰、胸饰、背饰、腰饰和其他饰物,这些饰物往往是代代相传的宝物,如用九眼石、玛瑙、翡翠、红珊瑚制做的项链、头饰,用绿松石、蜜腊石和纯银制做的各类饰物等,这些服饰价值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成为其家庭财富的标志。

昌都民居有农牧区之分。牧区一般住帐蓬,这种帐蓬多用牦牛绒线编织而成,并饰以传统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遮风挡雨,冬暖夏凉,搬迁便利,深得牧民喜爱。农区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下面一层放杂物,上面为经堂、厨房、寝室和存放粮食的库房,牧草和粮食则在阳台上晾晒。这种房屋也有高三、四层的,安排自然会更细致一些。

昌都康巴汉子以性格粗犷豪放而闻名,这里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满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热巴艺术多流传于昌都民间,有热巴铃鼓、热巴弦子、热巴杂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舞最为有名。除热巴杂技外,卓舞(俗称锅庄)则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庆和节日,人们围成圆圈,脚踏舞步,挥臂高歌,无论城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最为大众化的歌舞。昌都还是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地区,有许多著名的说唱艺人和艺术大师。绘画雕塑艺术,昌都更是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唐卡绘画艺术中,以昌都“嘎学噶志”画派最为著名;泥塑艺术以昌都、边坝、察雅、贡觉最具功力;石刻艺术则以昌都、察雅、芒康、江达令人叹服;江达县波罗古泽木刻经板闻名全藏,是名符其实的“木刻之乡”。这些地方民间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品,既是康巴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昌都的民间文学,种类众多,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品种上讲,有民歌、故事、谚语、谜语等。

说唱《格萨尔王传》:说唱《格萨尔王传》是昌都广大农牧民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在昌都广袤大地上,到处都有与格萨尔王有关的遗迹和传说。其中主要有江达县波罗吉荣峡谷中格萨尔王与王妃珠姆下棋的四方形巨石骰子、丁青县格萨尔王射穿山峰的二个大窟窿、贡觉县格萨尔手下巴拉大将的宫堡遗址、芒康县江岭之战的城堡遗迹、类乌齐县传之为格萨尔的铁制雕龙马鞍等。其次,昌都地区是说唱《格萨尔王传》艺人最多的地区之一。1986年,西藏全区共发现39名说唱艺人,其中19人在昌都。被称为“国宝”级说唱艺人的扎巴,其祖籍就在昌都边坝。昌都地区也是格萨尔王版本流传最多和《格萨尔王传》壁画较多的地区之一。强巴林寺第二大活佛谢瓦拉的夏季别墅里有一幅大型彩色壁画《格萨尔凯旋归宴图》;江达县瓦拉寺也有长达几十米的反映格萨尔及其部将征战的大型壁画。

歌谣:歌谣是昌都民间文学中,深受群众喜爱的娱乐艺术之一。无论在牧场、村庄,人们都始终与歌谣相伴。歌谣演唱不拘一格,随处而歌,即兴创作,其内容有歌唱山川自然、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歌颂生产劳动、反对压迫剥削等。在艺术上,以比喻生动,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为特点。流传在昌都境内的歌谣极为丰富,1984年,昌都地区文化局仅从26岁的民间艺人泽仁达吉处就搜集到700余首民歌,从中筛选了500余首 ,编辑成一本《昌都地区民间歌谣集成》资料,昌都歌谣蕴藏量之丰富,由此一斑可见。

传说与故事:民间传说与故事是昌都藏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经过集体创作和不断加工,用心浇灌出来的一束鲜花。流传在昌都境内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很多,神话故事有《泽玛姬》、《鹰和蛙》等;《热巴起源的传说》说的是热巴舞道具中鼓架、鼓皮、鼓槌和网状穗服饰的来历,较形象地解释了热巴舞产生的全过程;人物故事中《文成公主的传说》最为著名;机智人物故事中除阿古顿巴的故事家喻户晓外,还有《然多阿桑的故事》等。

谚语:谚语是藏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更是藏族群众长期社会实践和生活斗争经验的结晶。昌都的农牧民非常喜爱谚语,只要他们开口说话,总免不了用精悍生动的谚语来说明深刻的生活哲理。在昌都,一个人能否熟练地运用谚语,实际上已成为衡量其口才和学识的标准之一。流传于昌都的谚语内容丰富、形象鲜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上口。

民间歌舞:勤劳、勇敢、智慧的昌都群众,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刚毅豪放、质朴粗犷、豪爽乐观的性格,而康巴人这种性格在热巴、弦子、卓舞三大舞蹈品种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昌都的这三大舞蹈品种,在西藏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丁青热巴舞:热巴舞是融说、唱、舞和杂技气功为一炉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起源于昌都的琼布丁青,故丁青有“热巴之乡”的美称。

在西藏众多的热巴流派中,历史最长、久负盛名的首推琼布丁青的窝托热巴。据说13世纪,在修建类乌齐查杰玛大殿时,曾特邀丁青窝托的7名热巴艺人前往献艺。

窝托热巴的特点是技巧性很强,如爬杆技巧、腹上破石、夹刀旋转等,都是窝托热巴的绝技。康沙热巴是昌都境内至今活跃于舞台的重要热巴流派之一,这是一种典型的家族热巴,其传统节目有一点鼓、三点鼓、六点鼓、九点鼓,同时穿插一些弦子、卓舞以及男女对辩(相当于滑稽相声)。在昌都境内还有察雅热巴、色扎热巴、八宿谢安热巴、类乌齐嘎妥热巴、边坝国青热巴、洛隆雄男热巴、左贡察瓦龙等热巴流派。

昌都卓舞:卓舞,俗称锅庄,是指藏族在远古创作的以脚的动作产生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广泛分布于昌都各县。昌都卓舞一般分为三大类,即农区(包括集镇)卓舞、牧区卓舞、寺庙卓舞。卓舞的音乐以淳朴明亮、奔放流畅为特点,歌词内容比较丰富。从动作上讲,一首卓舞是由序舞、慢板、快板卓舞构成的。快板卓舞最能体现康巴人粗犷奔放的性格特征,它时而舞成一团,时而撒开腾旋,时而快速腾挪,时而衣袖挥舞,豪放不羁,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一种群体的气势。

芒康弦子舞:芒康弦子,藏语叫“谐”,意为歌舞的意思,跳“谐”时,须由一名或数名男性领舞,边舞边拉牛角二胡弦子,故后人形象地称其为“弦子舞”。实际上,弦子只是其中的一种乐器而已。跳弦子舞时,男女分别列队绕圈而舞,男子拉弦子,女子舞长袖;男方领唱,女方复诵,舞姿优美舒展、刚柔兼备,旋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除了流传在芒康、左贡等地的牛角弦子舞外,昌都还有丁青、类乌齐、察雅、八宿的热巴弦子舞以及芒康盐井的扎聂琴等弦子舞。

绘画雕塑艺术:昌都一带有三大画派:“美宁”画派,主要流传在丁青、察雅、贡觉等地;“美莎”画派,主要分布在昌都县才维一带;“嘎学噶志”画派,主要流传在昌都县的噶玛乡和四川的德格等地。

以上就是关于弦子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