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一益二”这一说法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022-09-26 10:24:38 网络1010
核心提示:“扬一益二”是说扬州位于第一,益州居于第二。这是唐代后期社会上对于扬、益二州繁荣的称道。扬、益二州的繁荣显现在经济方面。这和长安、洛阳不同。长安、洛阳作为都会是具有政治因素,乃是政治都会。扬、益二州却是经济都会,再具体说来,长安是当时的政治

“扬一益二”这一说法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扬一益二”是说扬州位于第一,益州居于第二。这是唐代后期社会上对于扬、益二州繁荣的称道。扬、益二州的繁荣显现在经济方面。这和长安、洛阳不同。长安、洛阳作为都会是具有政治因素,乃是政治都会。扬、益二州却是经济都会,再具体说来,长安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扬州则是经济中心,其间是迥然不同的。“扬一益二”虽是唐代后期流行于社会上的说法,但二州作为经济都会,渊源很早,隋炀帝即位之初,即已向往扬州,其所开凿的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长江配合起来,就更增加扬州的繁荣。扬州位于邗沟入长江之处,隔江就是江南河的起点。地理形势促成当地的繁荣昌盛。长江航运可以直溯到益州治所的成都,扬、益两州更可互相交往呼应,相得益彰。

以扬州为中枢所形成的交通网络

前面论述长安的水上交通时,曾征引过唐人对于汴渠也就是通济渠的记载说:“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这段记载也可作为对扬州的称道。可以说自通济渠修凿成功后,扬州遂成为当时全国重要水路交通的中心。长江及其以南各地的商旅和运漕都是集中到扬州,再向西北运到长安和洛阳,甚而通过永济渠,还可运到清河(贝州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和幽州。

唐代记载所说的湘南至交、广和扬州间的交通自然是由水路往来。发源于南岭上的水道大都南北分流,无由沟通,可是湘、漓二水间的灵渠,自秦代史禄开凿以来,却是另辟蹊径。灵渠中间也曾有过湮废,唐代迭经修理,还能通行巨舟。这是难得的盛事,使五岭南北的船舶得以往来无阻。由漓水下行,经过桂州(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下入郁水,即可至于广州。由广州溯郁水,可至邕州(治所在今广西南宁)。由邕州有路可通安南都护府,也就是交州。

南岭虽阻隔南北,其间也是有陆路可以往来的。前面说到由长安出蓝田关至广州的道路,在韶州(治所在今广东韶关)之北越过南岭。韩愈被贬至潮州(治所在今广东潮州),就由此过岭。由韶州北行,还可越大庚岭至于赣州(治所在今江西赣州),循赣水而下,过洪州,进入长江,转至扬州。前面所说的张九龄所开的大庾新路,就在这条道上。

由扬州至闽中,自是另外一条道路。这是由扬州渡江,到了润州,循江南河南行,至于杭州。这是江南河的终点。由杭州溯浙江水而上,经睦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东)和衢州(治所在今浙江衢州),就可到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和福州(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建州和福州都是闽中。唐末,黄巢南攻宣州不克,引兵入浙东。开山路七百里,攻福、建诸州。由宣州至浙东未悉出于何途,婺州及衢州皆浙东属县。黄巢至少是到过这两州的。所开的山道,据说就在衢州之南的仙霞岭上。仙霞岭上的道路,后来一直通行,当是南北的大道。应该指出,黄巢所开的山路只是对道路的修整。原来还是有道路的。唐宪宗元和年间的记载,明确指出:“衢州南至建州七百里”,就是证明。

扬州近海,沿海各处就可藉海道相往来。前面曾经说过:唐时江淮等处供应幽州北军的给养,是由汴渠和永济渠运去的。也许由于物资繁多,还须假道于海运。这样的情景杜甫诗中曾有所道及,一则说:“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再则说:“幽燕盛用武,供应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杜诗中虽然提到越罗、楚练,并说到吴门,实际上都应是由扬州起运的。

当时沿海有几处海舶停泊处,其中没有列上扬州。前些年间,扬州城南施桥曾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就其残迹看来,应是一艘海舶,而不是江船。可见当时扬州的海上交通是相当发达的。唐肃宗上元年间,田神功入扬州,商胡、波斯人被杀害者就有数千人,扬州的商胡、波斯人是很多的,《太平广记》中曾有不少篇章记载扬州商胡、波斯人的轶闻琐事,则有关田神功的记载当非虚枉。这些商胡、波斯人能够聚居于扬州,其所由的途径不只一条,有些是由西域经过长安前来的,由海上莅临的也应不少。有这么多的域外商贾的旅居,更显出扬州的繁荣。

由于交通的便利,南来北往的旅人也就不计远近,而绕道经过扬州。唐宪宗元和年间,李翱前往岭南,不取道出蓝田关,过襄州、江陵,再溯湘水而上,却由汴渠东南行,绕道扬州,更南行,经过衢州、洪州前往。就是由长安西往西蜀的人,有的也不直接越过秦岭和巴山,历栈道的危险,而由汴渠经过扬州前往。唐未,韦庄入蜀就是绕道这几条运河。其所著《秦妇吟》一诗,描述乱离之时,秦中一位妇人前往巴蜀,一路上颠沛流离的苦状。虽然颠沛流离,还没有中途改道,除非这条道路因战乱受到阻遏,才不能不另取他途。唐穆宗长庆年间,汴州军乱,汴路阻遏不通。其时白居易受命为杭州刺史,就只好出蓝田关东南行,由襄州路前往。白居易在途中曾有诗说:“东道既不通,改辕遂南指。”后来到了杭州,在谢上任表中还说:“属汴路未通,取襄阳路赴任”,其不得已的心情溢于言表。就是由蜀中到河东,也有不经过梁州和长安而绕道扬州的。船舶平稳是要胜过鞍马的劳顿。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和各地的交通是相当便利的,也是无所不至的。实际上已形成以这个经济都会为中心的全国交通道路网。这个交通道路网的稠密程度,甚至不下于都城所在地的长安。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中心,两相辉映,两相联系,使当时交通的发展,超过前代。

扬州的富庶

扬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上。长江三角洲本是富饶的地区,唐代中叶以后,中原乱离,人口大量南迁,更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扬州的繁荣因之就蒸蒸日上,如日之中天。安史乱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备受摧残,原来富庶的农业地区殆难以复振,皇朝的“军国费用”,只好“取给江淮”。当时人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扬州就是江淮的中心。江淮是继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形成的富庶农业地区,当地上供的漕粮是皇朝都城不可须臾稍离的。这些漕粮大都集中到扬州才上运至长安,就是从长江以南远逾五岭运往长安的漕粮也都要经过扬州城下,从而更增加由扬州运出漕粮的数量。扬州周围不仅富产粮食,而且大量产盐,遍于濒海各县。唐代盐税是皇朝重要的收入。据说代宗大历之末,“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唐代最重要的理财官员盐铁使就驻在扬州。刘晏为盐铁使时,于扬州周围产盐之地设四场十监以相治理,据说每岁所得的钱财,可“当百余州之赋”。扬州重要的物产还有锦和铜器,扬州的镜最为有名,镜就是以铜制成的。天宝年间,韦坚主持漕运,以东南各地的船舶载着运到长安的奇物宝货。其第一船就是广陵郡的,船上所载的是广陵郡出产的锦、镜、铜器、海味。扬州当时称为广陵郡。韦坚所征集的还有别郡的船舶,所载的奇物宝货似都不如扬州的珍贵。就是这样便利的交通和富饶的物产,促成扬州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唐人赵嘏称道扬州的诗中有句说,“十万人家如洞天”。十万人家似乎说得多些,至于洞天的说法,则充分道出当时扬州人的心情。

益州的交通和富庶

益州自来被称为天府之国,兼有岷江灌溉之利,不仅土地肥沃,物产更是富饶。益州能够成为经济都会,交通便利也应是其重要的条件。正是这样才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论益州的交通,长江应居于首位。万里长江,益州最居上游,沿江各处皆能达到,就是位于尾闾附近的东吴,也有船舶经常来到成都。益州曾被列为唐代的陪都。陪都和都城之间的交通,更是受到时人的重视。由成都经绵州(治所在今四川绵阳)至剑州(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就进入金牛道,迤逦至于梁州。由梁州至长安,则有子午、傥骆、褒斜、陈仓诸谷道。这都是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的。

益州之东还有通往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的道路。梓、益两州相距并非过远,唐代中叶以后,梓、益两州并列,分别成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治所。由梓州东北可以至巴州(治所在今四川巴中),就进入去梁州的米仓道了。由成都东南行,经简州(治所在今四川简阳)而至庐州(治所在今四川泸州)。

简州濒中江水,可以循水道直至泸州。这也是以前兵家进攻退守的老路。

益州西北有茂州(治所在今四川汶茂羌族自治区)。州境有故桃关。关以“故”称,可能当时已不再在其地设防。虽不再设防,其地的重要性却未因此而有所减低。据唐时人的记载,这座关“远通西域,公私经过,唯此一路”。这本是南朝通芮芮、河南的旧路,故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不过唐代附近及其以北,多设羁縻州,不能和南朝时相提并论。

由益州南行,可以远至南诏。南诏建都于羊苴咩城,在今云南大理市。由益州至羊苴咩城有南北两道,南道由黎州(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北)清溪关出邛都(今四川越西)和会州(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北道则从石门关外出鲁望(在今云南鲁甸)和昆州(在今云南昆明)。由成都至黎州,当过邛州(冶所在今四川邛徕)和雅州(治所在今四川雅安)。清溪关就在黎州之南。北路的石门关在戎州(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开远县(今云南盐泽北)。所谓出石门关当由戎州起程。由益州循当时的长江而下就可直达戎州。

益州的富饶也得力于当地的农业发达和丝织品的良好。天府之国的称道,粮食产量的丰富应为主要的因素。丝织品以蜀锦最为有名。成都早有锦城之称,就是以当地产好锦的缘故。益州的物产还有麻、茶和纸。益州的麻虽不如蜀锦的有名,也列在贡品之中。唐肃宗时,第五琦清以吴盐、蜀麻、铜冶皆有税。蜀麻能与吴盐、铜冶并列,可见所产的不仅质量高,而且数量也是很多的。蜀茶产地不少,皆在益州的周围。益州所产的大小黄白麻纸也有名当世。当时官府文书和朝廷诏敕规定要用益州所贡的纸张书写,唐玄宗时还规定甲、乙、丙、丁四部书皆以益州麻纸写成,以便于收藏。

促进益州经济繁荣的还应该有来自南诏的异物。远在汉魂之时,就有“永昌多异物”的记载。永昌郡的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县,位于南诏都城羊苴咩西南。那里能够多异物,除当地所产外,更来自西南诸国。这些异物特产又皆可通过南诏与内地交往的道路运到成都,助长当地的繁荣。

我不懂艾,帮忙一下拜托各位了 3Q

即墨没有区,有5个街道、18个镇:环秀街道、潮海街道、通济街道、北安街道、龙山街道、鳌山卫镇、温泉镇、龙泉镇、刘家庄镇、蓝村镇、店集镇、灵山镇、七级镇、王村镇、丰城镇、段泊岚镇、移风店镇、普东镇、大信镇、田横镇、金口镇、华山镇、南泉镇。

历史小故事100字

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根据对我国水资源2030年和2050年的供需平衡分析,黄淮海流域特别是黄河下游的黄淮海平原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在过去的年代,这里的许多地方,特别是黄河以北的海河流域,通过超采地下水和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维持了经济的增长。据海河水利委员会统计,海河平原1998年超采地下水55亿立方米,全流域废污水排放量63亿t,除排放入海5亿t外,其余或被利用或蒸发渗入地下。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多亿t废污水被用于灌溉。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是沧州、衡水和津浦铁路沿线地区,该区的浅层地下水绝大部分为不可利用的咸水和微咸水,多年来超采的是很难再生的含氟的深层地下水,据2000年有关方面的分析,深层地下水耗竭的时间将为10~15年。太行山麓的京广铁路沿线,由于城市和工业大量抽取地下水,也造成浅层地下水的大面积区域性漏斗。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不加防治,许多地方有河无水,有水皆污,洼淀枯竭,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预测到2030年,经充分挖潜和利用当地水资源,采用节水和污水回用等多种措施和考虑了目前引黄和引江的水量后,在地下水不再超采的情况下,黄淮海平原地区缺水量仍将达到(平水年)150亿~(枯水年)300亿立方米。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用水,今后通过南水北调增补的水源应在30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增补黄河以北应在一半以上。 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有: 一、 隋大运河对唐朝经济的影响 隋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两大地区的运输纽带,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给长江流域的开发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并最终使唐朝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战略性转移。如何看待隋大运河对唐经济的影响,关系到我们是否能正确认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问题。 隋大运河的的开通,没有为本朝经济带来什么益处,但却遗惠于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正如皮日休曾在《汴河铭》中所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作为连贯南北交通的动脉,它沟通了长江、黄河的水运交通,全国各地的大商巨贾,弘舸巨舰,往来不绝。唐代统治者执政以后,对隋代修筑的水上交通设施又进行了整修,使之更适应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大运河,虽然旨在运输漕粮及各地搜刮来的财富,但在客观上,又促进了水运交通的发达,使得沿岸一带商业发展迅速。运河之上,贩运物品的商船,穿梭往来,一派繁荣景象。运河所经之州,如运河和黄河相遇处的汴州等,都成为繁盛一时的都会,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的地方。在一些新兴城市中产生了柜坊、飞钱等早期汇兑的新方式。当时,“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代的商业性质这时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由过去的偶然交换和土特产品的贩运,过渡到固定的城市商业。城里的商人不再游踪不定,有了固定的经营点,并出现了“行”这种组织。 杭州是隋唐之际兴起的商业城市,到了唐代,更是繁荣富庶,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户数由贞观中(627—649)的35071户增至开元时(713—741)的86000余户,人口有几十万之多。 唐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即今之成都,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的重心。然扬州兴起以后,已居“益”之上。扬州与成都为东西两个商业中心,同位于长江流域。扬州既居江河运道之通衢,又为海泊到达之终点,扬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比成都更为有利,故遂“雄富冠天下”,渐居成都之上。当时的官僚富豪多在扬州置邸开店,经商营利,使得扬州“商贾如丝”。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曾引沈括语:“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迁徙贸易之人,往返皆出扬州下,舟车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十七。”著名的理财家刘晏也以扬州为治所,领盐铁转运,整理漕政。同时,许多波斯、大食等外国商人,麇集于此,开店置肆, 因此扬州亦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 其他大量兴起的商业性城市,无不欣欣向荣。汴州,其地位仅次于扬州,“舟车辐渎,人庶浩富”,“没入死商钱且千万”。 大运河开通后,不仅带来了水运交通的发达,而且使得南北各地形成了一个以大运河为中心的巨大水域网,这便极大促进了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兴修,许多荒废的土地被开垦成为肥田沃土。至此,各地的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水运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在城市郊外,商人往来之水陆要道或津渡,也出现了商业活动,自发地形成了“草市”、“墟市”。它们只是临时的买卖场所,不同于城内正规的市,其存废与否,与政府的法令无关,不要经官府批准,更未设市场官吏对其进行管理。它们都是应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村中的“草市”、“墟市”开始可能是农民出售草料、购买平常所需用品的场所。为了搬运和交易的方便,草料的贩卖一般都在城外进行,日久便成草市,于是别的商品也到这种市场出售。也可能由于市场是非正式的,故得名“草市”,如汴州的草市。有些草市或墟市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城镇。除此以外,唐代农村中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定期集市,如“村市”、“药市”、“蚕市”、“马市”、“亥市”等。介于城乡之间的“草市”、“村市”等的出现,是唐代商业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标志。不但城市商业繁荣,农村商品经济也更为活跃了。 农村中市场的出现,反映了农村中市场的发育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若没有外在的催化剂,能否达到那样的水平,值得斟酌,而这其中,隋大运河的开通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给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使得长江流域很快成为供应首都漕粮的主要生产地区,并最终取得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汉朝时的长江流域,人口极为稀少,农业原始,商品经济很不发达,阶级分化还不严重。司马迁曾这样描述过这个地区的特征:“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而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修建,使长江流域社会进步速度大大加快,曾经丛林密布、极为原始的南方,已轻而易举地超过了历史较悠久、文化较发达的北方。在这一时期,由于朝廷重视,大运河的引导,及地区本身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的规模、数量比历朝都有大幅度地增长。据省地方志资料统计,浙江在以前各朝中,有规模的治水活动是很少的,在汉朝数量最多也是四项,而到了唐朝,治水活动空前增长,为四十四项。两项数字的巨大差异,明显表明,唐朝时浙江已被大幅度开发,农业生产力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其他南方各省除了云南外,亦急剧地向前发展。《新唐书》揭示道:“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京师对南方依赖程度的发展是很快的,以至到了伟大作家韩愈的时代,江南田赋已经达到了全国田赋总数十分之九的惊人比例。 长江流域如此肥沃,它的潜力一旦得到发掘,便飞速发展,并最终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从而取代泾渭流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位。尽管后来各朝曾考虑到政治基地与经济基地相隔遥远,想在首都所在地附近建立一个基本经济区。但一系列发展海河流域的尝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想无需从南方运输谷物的希望,再也未实现过。作为农业生产中心的长江流域,其重要性增加了。 这时,经济重心已经向南方转移,然而自隋朝到清朝,或许由于传统习惯与政治上的惰性,首都总是定在北方。这种异常状态,使得联系生产的南方与政治的北方的运输系统一一大运河,更加必不可少了。 二、隋大运河对唐朝文化的影响 大运河,促进了唐朝文化的无比繁荣,中国文明的急剧变化。运河开通后,与南方发达的海运交通遥相呼应,使得南北各地在地域上更紧密地连为一体。地域上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打破;同时,地方民族狭隘主义也随之削弱,对异域文化,亦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它所带来前所未有地理上的开阔,使人们的眼界豁然开朗,相互间交流不再局限于一村一闾,与外界的联系愈加密切,这极大影响了唐人追求自由、开放、创新的心态。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政治上的统一,这一切造就了唐朝文化的磅礴气势,艺术的异彩纷呈,唐人的宽广胸怀,正因为唐人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他们才能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统统纳入华夏文化这一庞大的文明体系,而不遵从一个模式,一个调子,体现了中国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才敢于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广泛吸收异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充满活力、百花齐放的文化局面,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自信心、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这一角度来说,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中国文明的急剧变化,唐朝文化的无比繁荣。 学者言:“有唐一代,为文学美术最盛之时,而其他学术亦有树立……而南北之学,以之统一。”运河绵长广阔,流经了南北不同的文化带,连接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多个区域文化,加强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唐文化在不同文化的接触、交融、整合中,变得更为广博精深,已有革新气象,体现了唐人追求创新、自由的心态。 经学的变化在唐代已出现先兆。汉魏六朝之风一直传承至唐代初期,倡导古代传下来的学说,重家法和师法,但不允许改变师承,另立新说。然而到了唐中叶,开始有人怀疑旧有注流,要建立一家之言。最早的是有关《春秋》的新说。啖助治《春秋》,“摭讪三家,不本所承,自用名学,凭私臆决”,借孔丘之名,实际上在批判《春秋三传》,企图成一家之言。其中已有变革气象。 就文章来说,六朝至唐中叶流行骈文。这种作品,四六对仗,注重形式,束缚人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而在唐代这样经济政治极为繁荣的时代,骈文已不能担负起表现这伟大时代的任务。故到了唐朝中叶,韩愈、柳宗元等发起了古文运动,复兴古文,提倡散文,文章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 唐代的诗歌更是光彩夺目。隋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这便为唐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诗歌的思想内容亦更为丰富。到了唐末,词又发达起来,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格局。这无不体现出唐人追求自由、开放、创新的精神。唐代在艺术、音乐等方面亦有很高的成就,在这里不再赘述。 唐朝统治者对外来宗教是一概欢迎的。由于交通更为发达,所以,除了本土宗教道教,及当时极为盛行的佛教外,西方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在唐朝时相继传入。同时,与宗教有关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大大影响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宋代理学就是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 由于大运河的贯通,交通更为发达,经济更为繁荣。这不仅为唐朝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使了南北(包括东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异域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华夏文明的体系,形成一种奔放的情调,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安城内有着极浓的胡化色彩,中央官僚集团内有大量的“胡人”,从宰相至守卒,都有少数民族的身影。当时人们追求功名的风气很盛,既重边塞、科举,也希望举荐、献赋的成功。那时妇女的开放,是后代妇女望尘莫及的。她们在政治、文化生活中十分活跃,敢于抛头露面。那时的僧侣、道士、儒生、诗人也并不看轻自己的地位,他们与达官贵人自由交往,出入豪门,高谈阔论,没有太多地位悬殊的约束,用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当时的社会,无不显示出开放的气息,这在其他朝代是少见的。当时的娱乐活动也极为丰富,如游戏、杂技、乐舞、戏剧等,引进了许多外来的节目,充满了生动而奔放的内容。 显而易见,唐代文化的无比繁荣,与生产力的发展,交通的发达,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分不开的,而这一切,与大运河的开通,关系甚为密切。 这十多个世纪以来,隋大运河在中国引起极大的关注,它的历史,同中国经济、文化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应正确认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隋运河的开通,对唐朝经济文化产生如此大的积极影响,是当初隋统治者始料不及的。它不仅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使唐朝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而且也使唐朝的文化进入了繁荣的“黄金时代”。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准备将大运河古遗址及大运河文化开发成为一系列旅游热点,也从侧面折射出了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以及答案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分裂局面,再度实现全国的统一是在

A.581年B.605年C.589年D.611年

2.李渊在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唐朝,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历史。你知道唐朝是哪年建立的吗

A.626年B.618年C.581年D.589年

3.唐朝时期,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

③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④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唐朝时农业非常发达,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出现的新农具有:

①耧车 ②曲辕车③翻车 ④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唐朝的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A.回族 B.藏族 C.朝鲜族 D.维吾尔族

6.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开辟汉藏友好历史篇章的皇帝是

A.唐高宗 B.唐中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7.下列关于赵州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B.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

C.造型很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D.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8.其诗歌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被称为“诗仙”的著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9.“他的诗,有的气魄雄伟,有的沉郁悲怆,语言凝练,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

尊称他为诗圣“,这段话是对谁的描述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0.唐代文坛名人顾况在读过某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后,曾感叹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某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1.苏轼这样赞扬唐朝的一位大书法家:“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称赞的这位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欧阳询 C.柳公权 D.王羲之

12.开创后世写意画的先河,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A.展子虔 B.吴道子 C.顾恺之 D.阎立本

13.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下列关于莫高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甘肃西部的敦煌,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

B.莫高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保存大量的佛经、文书等

C.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有一千多个洞窟,宛如一座大型绘画馆

D.莫高窟里的大部分洞窟,是秦汉时期开凿的

14.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北宋开国皇帝是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宋真宗 D.宋高宗

15.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北宋和辽之间签订的和约

B.当时北宋的皇帝是宋太祖,寇准力主宋太祖亲征,将士士气大振

C.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

D.盟约签订后,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16.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是

A.文天祥 B.寇准 C.岳飞 D.秦桧

17.12世纪初,起兵抗辽并在会宁称帝的女真族杰出的首领是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松赞干布 D.完颜阿骨打

18.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19.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农民的需要

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20.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A.灭亡西夏 B.建立元朝 C.统一蒙古 D.定都大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5分,第23小题12分,第24题14分,共55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计多。”

——唐朝诗人皮日休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此河”是哪条河?请说出它的中心和起止点。(8分)

(2)“此河”是隋朝哪一皇帝在位时修建的?(2分)

(3)上述两则材料对“此河”的作用评价很高,请你简要分析“此河”所产生的作用。(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裁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的话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时唐太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6分)

(2)材料二“以人为镜”中的“人”指谁?此人为什么被称为“人境”?(4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及学过的知识,说一说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5分)

23.唐朝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唐太宗之后,出现了哪些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4分)

(2)上述局面的出现,与当时哪两个在位皇帝有密切关系?(4分)

(3)请写出两位皇帝在选人和用人方面的共同点。(4分)

24.唐朝时期,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

(2)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6分)

(3)用具体事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扬一益二”这一说法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