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福步贸易网!
关注我们
service@fobmy.com
全部产品分类
牛奶的三场竞争:从鲜奶、酸奶到中温奶
   https://www.fobmy.com 2022-12-31 07:35:44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5月有一条新闻震惊了整个社会:选秀活动引发的倒牛奶事件。 在《青春有你》这一类的选秀节目里,赞助商蒙牛的大量乳制产品被当成选票来使用。 为了瓶盖内侧的投票码,大量全新的乳制品被拧开瓶盖,然后倒掉。 我们光在历史书里读到过买椟还珠

5月有一条新闻震惊了整个社会:选秀活动引发的倒牛奶事件。

在《青春有你》这一类的选秀节目里,赞助商蒙牛的大量乳制产品被当成选票来使用。

为了瓶盖内侧的投票码,大量全新的乳制品被拧开瓶盖,然后倒掉。

我们光在历史书里读到过买椟还珠,没想到能在自己的时代看到买椟扔珠。

这件事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我们不必讨论了。但是借着这件事,我们回顾一下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演化历程。

刚好有一篇文章叫做《中国牛奶的三场战争》,把这个历程梳理了一遍。

中国牛奶行业从1990年代到现在,经历了三场战争,这三场战争是围绕不同的细分品类来打的,分别是鲜奶战争、酸奶战争和当下正在打的中温奶战争。

鲜奶战争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最早撬动这个市场,让喝牛奶成为大多数中国人日常习惯的先锋部队其实不是一家中国公司,甚至也不是一家牛奶公司,而是瑞典的食品无菌包装公司利乐。

在1990年代的中国,无菌包装还没有普及。利乐为了拿下中国这个大市场,就选择从牛奶这个食品品类切入。当时中国的牛奶消费,要么是奶农每天驮着桶装的鲜奶走街串巷,你买回去自己煮开了杀菌才能喝;要么是牛奶厂商杀菌之后用玻璃瓶装好了配送给你。这两种办法都不能解决保质期问题,也都很难做成规模。

但利乐的无菌包装一进来,保质期问题解决了。利乐给中国的牛奶厂商引入了一种叫做「利乐包装」的特殊包装技术,能够阻隔空气和光线,使常温牛奶的保质期能提高到6到12个月。

这一下,原本在配送能力半径内卖鲜奶的牛奶厂商们,开始发现了全国化的机会。牛奶厂商们就开始分化成了两派:

第一派,选择不依赖利乐包,而是做低温奶,用低温环境来给牛奶保鲜。为什么不做可以用利乐包来装的常温奶呢?因为低温奶的杀菌技术更讲究,给牛奶保留的营养和口感都比常温奶强。

但低温奶的代价就是保质期短,通常不超过7天,而且保存和运输成本很高。当时侧重做低温奶市场的代表选手是上海的光明乳业和北京的三元食品,主打各自的区域市场。

第二派牛奶厂商,就选择充分享受利乐包的技术红利,做保质期6个月以上的常温奶。常温奶虽然营养和口感不如低温奶,但是成本低,定价在当时也就是低温奶的1/4到1/3。这个流派的代表选手是蒙牛和伊利,它们主打全国市场。

蒙牛和伊利的大本营在内蒙,本来就是华北的黄金奶源地带。内蒙的收入水平不高,对牛奶产品的价格很敏感。既然供给大过需求,这两家就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面向全国,每到一个区域,一边抢占市场,一边争夺当地的奶源,就这样在全国布下了密密麻麻的销售网络。当时行业里有一个术语叫「蒙牛速度」,指的是蒙牛创业的前三年,平均每天超越一个同行,它5年的销售额增长了200倍。

到这里可以说,利乐包装打响的中国牛奶市场第一场战争里,规模战胜了品质,常温奶打赢了低温奶。

但这同时,市场和消费者却为厂商们的迅猛增长背负了一个巨大的代价。

全国巨头们在扩张的同时管理没有跟上,所以在2008年爆发了整个奶制品行业的污染事件。

先是河北的三鹿集团奶粉导致了很多婴儿患上肾结石,监管介入调查之后发现,三鹿、伊利、蒙牛、光明等等22个厂家的产品当中都含有一种致癌物叫三聚氰胺。

这之后,国务院就发布文件整肃行业,提高了牛奶产品的质量标准,并强行要求加大产品检测力度。

这件事也推动了中国牛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在当时,牛奶企业们的自检和抽检成本从占总成本比重的5%提高到了12%,有的企业半年就会被抽查2600多次。在这种严厉的监管之下,那些小规模的奶农、奶厂和奶企就逐渐地扛不住成本了,退出了市场。

这样一来,市场份额就集中到了有实力的巨头身上。

接下来几年,蒙牛和伊利就逐渐瓜分了全国将近80%的常温奶份额。而低温奶的市场集中度虽然也在提高,但是仍然受到配送半径和成本的限制,所以当时低温奶领域最大的三个玩家是光明、三元和新希望,但三家加起来的市场份额还是不到30%。光明一度是想要并行地开拓常温奶战线的,但因为各种原因,业务重心仍然在低温奶业务上。

第二场战争是酸奶战争。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整个中国市场对鲜奶这个品类产生了心理障碍,鲜奶进入了艰难的修复信任的过程。

这期间,牛奶厂商们就开始把目光转移到酸奶这个新品类里,希望能用酸奶把中国市场重做一边,复制鲜奶战争时代的增长。

酸奶战争的先机其实在光明手里。

光明虽然在常温鲜奶市场没有做大,但是2009年,它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常温酸奶产品叫「莫斯利安」。

这款酸奶可以在常温下保存5个月,一下就突破了销售半径的限制。

加上当时的国内市场上并没有同类的竞品,所以莫斯利安把常温酸奶市场一直垄断到了2014年。这期间,它的销售额从1.6亿一直增长到79.3亿元。

到了2014年春节前后,伊利和蒙牛也分别推出了莫斯利安的竞品,杀进了常温酸奶的赛道。

这一下,光明的莫斯利安的增长势头在2015年戛然而止,开始持续下滑了。

到了2019年,市场规模最大的常温酸奶产品已经变成了伊利的安慕希,年销售额将近280亿,而莫斯利安退到了50亿量级,从领跑变成了陪跑。

为什么光明的先发优势成不了竞争优势呢?原因在于,伊利和蒙牛在上一场鲜奶战争当中,布下了高覆盖率的全国销售网络,而光明却没有。这个销售网络对拓展产品品类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两派的网络能力差异大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名场面很能说明问题。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本来是开在光明乳业的家门口,但世博会的冠名权却被伊利用20亿拿下了。当时有基金去问光明:你家门口的盛会,你自己为什么不参与?光明回答说,我的网点数量还不足以覆盖20亿的广告成本。你看,它的销售网络不足以支撑它回本。

光明的网络劣势一直没有扭转过来,直到2019年,它的经销商数量也只有伊利的1/3。

到了这,酸奶战争基本上也打完了。

这时候的中国液态奶市场上的格局是,伊利、蒙牛成了全国性企业,称霸常温鲜奶和常温酸奶市场;其他的地方奶企分割低温奶市场。

这个格局眼看着稳固了,但到了2020年,政策层面出现了一个新变量,引发了当下正在展开的第三场战争:中温奶战争。

2020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新版食品生产许可目录里,增加了一个新的牛奶品类:高温杀菌乳。

这是以前没有的东西。

高温杀菌乳的杀菌温度比低温奶要高一点,又比常温奶要低一点,等于是在低温奶和常温奶之间,再做了一次保质期和营养成分的再平衡。这种奶行业里叫它中温奶,保质期在15-25天。

这个市场能够出现,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2014年之后,中国的常温奶销量增速开始降低了,从2017年开始,常温奶销量甚至连年下滑。常温奶这个品类没有市场空间了。

为什么会下滑呢?中国人不是已经养成了每天喝牛奶的习惯吗?原因是,中国的冷链物流越来越完善,外卖平台也越来越繁荣。所以低温奶的保存和运输不再是问题,能够靠着更优越的营养和口感,开始侵占常温奶的市场份额。

所以牛奶厂商们就开始盘算了:在现有的物流技术之下,只要开发一种保质期比低温奶再长一个礼拜的牛奶产品,就有机会再一次占满全国。

第二个原因是,市场监管总局在放出「高温杀菌乳」这个品类的时候,没有同步给出跟常温奶和低温奶那样严格的国家产品标准。也就是说,中温奶怎么做、怎么算合格、怎么算好,企业可以自己说了算。

所以在这个阶段,你在超市的冷柜里,开始能够看见瓶装的中温奶。

光明的「新鲜牧场」、三元的「72°C」、蒙牛的「每日鲜语」等等,都在营销,都在打价格战。无论是地方巨头还是全国巨头,都纷纷进场,想要在中温奶这个新品类里抢到当寡头的机会。

这场中温奶战争目前还在继续,胜负还没有分晓。

这是我们回顾的,中国牛奶行业的三场重要战争。

我们先抛开蒙牛、伊利这两家牛奶巨头这些年的是是非非,去看它们俩在三场战争里的决策逻辑,无一不是选择先抓住离大众更近的产品。

在中国这个大市场里,规模确实是比高端更大的杀器。

有句话说得很好:

过去几十年,中国消费品的发展逻辑,一直藏在人口分布里:在全国14亿人口中,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只有8000万人。这注定了本土品牌的主战场永远不会在一线城市,而在广袤的低线城市。

我认为是低线地区。

未来10-15年,中国有个大任务是把三四亿的中低收入人群变成中等收入人群。这背后其实意味着,低线地区有机会彻底甩开一线城市,孕育出属于自己的全国性品牌。

最近在云南发现了一个新起来的奶茶品牌叫「霸王茶姬」,是把奶茶的配方简化到只有奶和茶,非常容易复制扩张。这个品牌2017年到现在已经开出了200多家店了。

如果你置身在三四线城市,一定要学会用心关注你身边的商业变化,会出现新的商业机会。

伊利牛奶事件是真的吗

6月30日早晨,“新疆麦趣尔纯牛奶不合格”话题成为微博热搜第一。6月28日傍晚,浙江省庆元县市场监管局发布了2022年第4期对该县食品抽检检验情况的公示,抽检不合格产品信息显示,麦趣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两种纯牛奶检测到了丙二醇,检验结果分别为0.318k/kg和0.321k/kg,其标准值为“不得使用”。

6月30日当天,麦趣尔微信指数环比增长15888.21%。消费者涌入麦趣尔天猫店铺,在追加评论中表达不满,要求退款退货。7月1日上午,麦趣尔的淘宝和京东旗舰店已下架纯牛奶产品。

据中国质量新闻网报道,丙二醇属于低毒类添加剂,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引起肾脏障碍。有专家表示,人吃下丙二醇之后,大约有45%会经过肾脏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其余的则在体内代谢为乳酸。如果食用量过大,产生的乳酸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在血液和肾脏累积,从而导致中毒。主要影响神经系统,造成呼吸变缓、心率降低、失去意识等。

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丙二醇被国家标准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也是“允许使用的合成香料”,他根据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JECFA)制定的丙二醇安全标准测算,这两款牛奶中检出的丙二醇含量(0.32克/公斤),60公斤的人每天要喝下4.7公斤才会“超标”一个30公斤体重的小孩,每天喝2.3公斤,还在“安全范围”内。

但国标中允许使用丙二醇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两类食品不包括纯牛奶,国标也不允许纯牛奶添加香精香料,在云无心看来,纯牛奶中检出丙二醇,意味着产品不合格。

少数投资者用同类说辞替麦趣尔辩解,但大部分投资者不认同这类说法。6月30日开盘,麦趣尔股价跌停。不合格牛奶事件发酵后,新黄河记者多次致电麦趣尔董秘办,均无人接听。

6月30日下午,深交所向麦趣尔发出关注函,说明企业相关食品抽检检验结果的具体情况,并说明公司是否提前知悉上述情况、公司是否及时履行了相关信息披露义务。实际上,6月29日16:00,中国质量新闻网就已发布《标称麦趣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批次纯牛奶不合格》的新闻。

此外,深交所还要求麦趣尔说明是否会召回已售出产品、下架相关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本次食品抽检检验不合格事项是否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圣牧牛奶曝光事件是什么?

蒙牛在微博被人爆料当晚,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为蒙牛叫屈的帖子又迅速在网络传开。该帖称:“‘网络传闻圣元是蒙牛策划’事件,是伊利部署。伊利向员工发送电子邮件,全文如网络传播的一样。该邮件已经被伊利人员传给蒙牛,蒙牛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国资委已经介入。”[3]

蒙牛相关人员向记者透露,这次报案的对象是诬陷蒙牛的消息源头即微博博主,而非其他间接消息源。他强调:“我们其实还同情圣元,本来事情都过去了,现在又给翻出来,诬陷蒙牛的帖子明显也不肯放过圣元。”

伊利方面则表示,伊利7月份已向警方报案,根据警方查明的证据,蒙牛为了达到打击伊利儿童奶产品和婴幼儿奶粉产品,使蒙牛相关产品能够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目的,而做了对伊利进行恶意攻击的系列策划。

著名乳业专家王丁棉直言不讳地将乳业巨头互指诬陷的口水战定义为“狗咬狗”,并且指出这一不正常现象“不是今天才有”。

有人在吸管里发现了虫子,后继有人发现有沉淀物

中国圣牧有机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圣牧”;原名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初出茅庐的中国圣牧高调地自称是“全球有机奶第一股”,并要“成为全球领先的有机乳品公司”,有机奶概念的提出惹来了行业人士的纷纷质疑。

提到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的老百姓可以对“毒奶粉”“三聚氰胺”“苏丹红鸡蛋”“染色馒头”“瘦肉精”等这些名词如数家珍。

对于市场中良莠不齐的产品,市民怎么才能食用到安全的食品呢?商家推出的“有机”概念瞬间在中国市场爆红,“有机奶”“有机蛋”“有机蔬菜”等似乎成为百姓餐桌上区分安全食品与非安全食品的标签。

在乳品行业业,一些巨头企业都在单一品类上打“有机”牌,比如蒙牛的“并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和伊利的“每一滴金典牛奶纯粹如金的品质只给你最爱的人”,成为高端牛奶的代言。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中国圣牧官方网站展示的“圣牧全程有机产业链”来看,其有机生产过程可分为:有机环境有机种植有机养殖有机加工有机产品。这当中“有机环境”是精选限定区域,实现了环境无工业、无污染“有机种植”采用自种紫花苜蓿方式,种植过程无农药、无化肥自建有机牧场完成了“有机养殖”环节,有机奶牛充分享受沙漠健康环境,养殖中不添加抗生素及激素圣牧还打造了专用有机工厂进行“有机加工”,承诺无色素、无防腐剂最终生产出全程可追溯、安全健康的全称有机牛奶。

对此,东方艾格乳业首席分析师陈渝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乳业中提“有机”,本身就是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概念创新,想要做到有机,需要在打造有机奶源上下功夫。此外,目前有机奶还存在一个重要标准,即不准使用人工授精,目前这在行业内还存在很大争议。

谈及中国圣牧经营模式的优势时,中国圣牧董事长姚同山对外宣称:“只有沙漠才能真正打造大规模有机奶产业体系。”

对于此观点,陈渝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圣牧有机奶源基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乌兰布和沙漠,相比较来说,农业生产环境被人为破坏的还不是很严重,但是,从国内的气候环境条件来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都离不开大气,从饲料种植到奶牛养殖以及牛奶包装等,做到百分之百有机很难。

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也认为,如果做到有机,意味着苜蓿草等饲料整个过程都不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如此,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等全产业链都要符合有机标准。在目前国内的气候环境下,饲料种植环节想做到纯天然很难,且奶牛不可能不生病,生病就不可避免地用抗生素。

有机奶概念以及广告的宣传,让许多消费者都认为,市场中的有机奶就是安全的代名词,常规奶似乎被赋予了不安全的内涵。对此,乳业分析师陈渝认为:商家的广告无形中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错觉,常规奶不等于不安全,有机奶是在绿色无公害的标准基础上,微生物各项指标控制的更加严格。就比如,高档汽车和低档汽车的区别,有机奶从饲养动物的食料、防疫、繁殖等源头上要求更加严格,是一种奢侈产品

以上就是关于牛奶的三场竞争:从鲜奶、酸奶到中温奶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

 
福步贸易网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 |  m.fob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