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资车减配还贵

   2022-07-18 11:02:19 网络560
核心提示:因为有一下几条:一、合资品牌在中国的车型售价越来越逼近国外的售价,减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德国的大众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大众在20年前在中国使用的2.0L自然吸气式发动机早期搭载在速腾和帕萨特等车型上,就是一种减配行为。因为这款发动机是德国大众

中国合资车减配还贵

因为有一下几条:

一、合资品牌在中国的车型售价越来越逼近国外的售价,减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德国的大众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大众在20年前在中国使用的2.0L自然吸气式发动机早期搭载在速腾和帕萨特等车型上,就是一种减配行为。因为这款发动机是德国大众在国外30年前的产物。尽管这样,消费者依然乐此不疲地购买这些车,因为我们自主品牌没有可以抗衡的产品。

二、经常有媒体将全球生产的车型在中国和国外的价格做对比,又因为中国的人工成本低,所以认为中国的售价低是理所当然的。这就进入了一个误区。中国的人工成本低是没错,那是在一线进行生产制造的基层工人工资低,国外合资品牌在中国是合资建厂,所以从管理层的架构来看,有中方和外方参与其中,其他的费用支出就大。无论是管理层的人工成本支出,还是企业在平时的行政费用支出,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些费用最终都转嫁到汽车售价上。

三、我们在进行国内外的汽车采购成本时,尤其是零部件成本时,认为我们的零部件成本低廉。我们的基础零部件厂商都是一些车企指定的供应商,车企的采购价格往往比国外独资的车企零部件采购价格高昂。之前有自媒体暴露某车企采购部门通过吃回扣的形式,将一些重要部件替换成成本低廉的普通材料零部件。也有采购部门没有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零部件竞标,这些行为由于涉及到的不仅是外方品牌,更因为中国是合资车企,所以现状一直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会在个别零部件上采取减配行为。

四、我们大家都注意到德系的豪华品牌在中国生产的奔驰E级和宝马5系都是长轴距的车型,最近几年出现了减配的行为。但是这些主流的畅销车同时也在引进国外的标准轴距版本,这些标准轴距的车型可以说是原厂的品质。但是这些车的销量并不乐观,因为这些车进口过来加征了关税,售价比国产版贵好几万,并非车内空间狭小的问题。尽管奔驰铝换钢,但是对行驶品质和油耗的影响几乎是察觉不到的。所以,中国消费者在售价面前是诚实的,依然选择减配的中国生产的车型。

中国未来10年本土汽车与合资汽车的比例

根据不完全统计(部分主流合资乘用车品牌),中国汽车合资品牌平均剩余合资营业期限约为19年。

就在发改委公布股比开放时间期限后的第二天,4月18日周三早盘,中国汽车股集体大跌,广汽A股一度闪崩跌停;港股北京汽车跌15.23%,广汽集团、正通汽车、华晨中国均跌超9%。很多机构和散户的抛售原因是认为股比放开后,国外车企将独资生产,或冲击自主品牌车企阵营,四大国有汽车集团利润将受到影响的因素。不过新浪汽车认为,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如何评价「合资车」的功过,其对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是否仍有必须存在的价值?

中国未来10年本土汽车与合资汽车的比例如下,全世界总共销售豪华乘用车856.7万辆,同比下降8.8%,其中,德国、英国、美国、中国分别销售93.6万辆、60.6万辆、180.6万辆、358.8万辆,在全球豪华乘用车销量的占比累计达到81.0%,相比2019年提升4.7个百分点,这其中完全依靠中国提升7.7个百分点,由此抵消其余三国占比下降情况。

半年过去了,站在悬崖边上的车企们,现在怎么样了?

由于合资汽车公司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存在这么多年,所以它必须是合理的。这只是一种形式的合资企业。中国汽车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个问题值得提一下。

要知道中国汽车市场在80年代初的样子,私家车的概念还没有出现。公务用车也适合一些高级领导人。

我们的旗帜,上海汽车品牌,还在手工打造的大规模生产阶段,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没有影子。在此期间,外国汽车公司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在R &amp有相当多的技术和经验储备生产、质量保证、物流、销售。

至于所谓的“国内汽车企业保护第一,第二是采取技术市场”:

引进外资设立合资公司,首先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人才,以促进国内汽车企业的发展其次,技术是吸引外资的一种手段,毕竟,没有人愿意搬迁,当然,这也是国内汽车发展技术的最终目标。

我国汽车合资企业的形式促进了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但从引进外资的初衷来说是失败的。中国希望在《宣言》结束的时候,技术是不可用的,市场已经被分发出去,但中国自主品牌的出路却受阻。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市场技术”战略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政策的理解和实施上存在着偏差。人们普遍认为,市场在中国,技术是外国的。但现实是,谁拥有这个包含技术的产品,谁真正拥有这个市场。

全国即将迎来“苦夏”,在烈日的关照下,似乎每一天都特别难捱,放眼中国汽车市场,很多弱势车企们的日子同样艰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中国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1193.5亿元,同比下滑33.5%,受业绩大幅缩减的影响,部分弱势汽车品牌终究没能撑过上半年。

5月,雷诺的燃油车业务宣布告别中国市场,这一退,正式触发了汽车行业的第一波退市潮;到了6月,再次迎来纳智捷品牌拟退市。短短两个月不到,就有两家汽车品牌相继离去,显然,中国车市的洗牌节奏愈演愈烈。

人们纷纷猜想,雷诺、纳智捷之后,还会有多少汽车品牌难以为继?对于种种猜测,各大车企的态度各不相同,或澄清、或自查、或沉默。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品牌力不足的汽车厂家陷入经营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曾经风光无限的众泰汽车,无可避免地走到了悬崖边上。

6月22日,众泰汽车终于发布了2019年财报,这份年报可以说是从头到尾的坏消息:2019全年销量21,224辆,同比下降86.29%;营收29.86亿元,同比下降79.78%;净亏损111.9亿元,同比下降1498.98%。

6月23日,深交所决定对众泰汽车股票停牌一天,自6月24日开市起复牌,复牌后被实行 “退市风险警示” 处理。眼下,众泰汽车股价跌至1.61元,总市值32.65亿元,不足最高市值时的十分之一。

巨亏之外,众泰汽车4月25日发布的公告还显示,截至2019年末,众泰汽车仍被126.88亿元负债缠身;其总资产为209.78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60.48%,是近5年以来的最高点。

经营状况恶化,令众泰汽车处境愈发艰难,官司缠身、高管被限制消费、工厂停工、员工集体讨薪等事件接连不断。据悉,众泰汽车至少有6项买卖合同纠纷等待法院判决,涉案金额累计高达11.92亿元,这笔钱并没有体现在2019年的财报中。

到了2020年,疫情的突袭更是让众泰汽车雪上加霜。由于没有国六车型,众泰无车可卖,今年1-5月累计销量仅为3573辆,同比暴跌96%。

与此同时,众泰旗下多家工厂无法正常运营。5月29日,众泰汽车湖南基地宣布全体员工放假一年,时间从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众泰湖南长沙基地或将不保。

多重困境下,众泰汽车几乎难逃被中国市场淘汰的命运,这个曾经轰动一时的品牌,留给消费者的,或只剩下“保时泰”的印象。

深陷债务纠纷,力帆可能也悬了。

6月18日,力帆汽车自曝“家丑”,公司累计涉及诉讼(仲裁)达392件,涉及金额29.06亿元。经销商、供应商、消费者,甚至是自己旗下子公司,纷纷把力帆告上法庭,这将对其后续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纠纷债务接近30亿元、公司主体信用等级被评为“C”级(最低信用等级),力帆股份已很难通过银行贷款、发放债券等常规筹资手段缓解债务压力、补充运营资金,只能独自面对多重压力,

年报显示,2019年,力帆实现营收74亿元,同比下滑32.35%;净利润亏损46.8亿元,同比下降1950.83%。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收5.6亿元,同比下降74.88%;净利润亏损1.97亿元,同比下降103.06%。

业绩惨不忍睹之余,力帆的主营业务也“了无生机”。今年前5月,力帆传统乘用车销量887辆,同比下跌95.49%,汽车业务基本停滞,没有任何造血能力。依靠摩托车业务,短期内依然无法填补缺口。

面对销量、业绩大幅下滑,流动资产资不抵债等多重经营风险,力帆股份似乎无法独自化解当前困局。不禁令人唏嘘,曾经与吉利并列国内一线自主品牌的力帆汽车,最终还是没能成为“中国的本田”。

近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不断攀升,但相对小众的三菱品牌却未能把这一市场做大。

受到净利润锐减的影响,今年三菱年度股东大会上,首席执行官加藤隆雄(Takao Kato)表示将“减少对品牌表现不佳的市场的聚焦”,并直接提及中国市场。

中国是三菱汽车的重要市场,三菱汽车会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广汽集团进一步深化合作,扩大事业发展,改善收益。三菱汽车会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并通过结构改革削减固定成本作为最优先的课题,改善各国市场的收益。

简言之,三菱汽车不会通过放弃中国市场来达到减负的目的。然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弱势品牌想要保存实力,收缩战线是唯一选择。

三菱汽车的收缩计划也与持续下滑的利润有关。2019财年,三菱汽车全球销售113万辆汽车,同比下滑9%;营业利润为128亿日元(约合8.4亿元),同比暴跌88.6%;净利润亏损257.8亿日元(约合17亿元),为2016财年以来最低水平。

2020一季度,三菱汽车全球销量同比下降28%至25.1万辆,营业利润同比下降66%至92亿日元(约6.1亿元),净亏损140亿日元(约9.3亿元)。

正如加藤隆雄所说:“尽管我们在一些大型市场的销量有所增加,但利润仍未达到预期水平。我们旨在扩大我们能够提供核心产品的地区的销售规模,同时将逐步减少对大型市场的承诺。”在这样的形势下,集中资源、收缩战线成为三菱的必要之举,毕竟活下去才是各大车企当前的头号大事。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濒临退市的都是销量持续大幅下滑、车型落后、市场份额小的车企。在疫情和寒冬的双重夹击下,马太效应加剧让许多原本还能挣扎维持运转的品牌,出现了结构性的经营危机,更甚者已宣布退出“游戏”。

按照这个特点,国内仍有大批车企处在退市边缘。追溯至2019年,中国车市步入调整期的阶段, 销量不足10万辆、跌幅超过50% 的汽车品牌,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以法系代表神龙汽车为例,神龙汽车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合资车企之一,旗下有东风雪铁龙和东风标致两大合资品牌。起初,这两家合资品牌的表现都不错,万万没想到的是,今日却要依靠整合渠道来抱团取暖。

2019年,神龙汽车累计销量仅11.54万辆,同比下滑54.5%;今年1-5月,神龙汽车累计销量跌至1.79万辆,同比下滑66%,已然严重掉队。

除了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北汽银翔、华晨汽车、华泰汽车、猎豹汽车、东南汽车、观致汽车、力帆汽车、海马汽车、比速汽车等等,去年销量均遭遇重挫,我们不敢想象,2020年会不会是它们的最后一年?

尾声: 有人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足够养活国内的汽车品牌。事实上,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大,面向的是全球所有汽车品牌,意味着竞争异常激烈。

说白了,中国汽车市场再大,也无法容下几百家整车厂。经历过高速腾飞的发展阶段后,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基本被分得差不多了,2010年以后才入局中国的汽车品牌,几乎捞不到任何机会。

现如今,无论自主、合资还是外资车企都共同面临市场考验,疫情的到来只是加速了中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进程。所以,对于雷诺、纳智捷们的提前离场,我们深感遗憾;但这既是市场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基础运行机制,也是市场出清风险的必要安排。

即便是大众、丰田这样的强企,如果长久不思进取、消极怠慢,那么最终等待它们的命运同样会是转身离开。相反,能够在淘汰赛中存活下来的车企,一定是拥有核心竞争力、品牌认可度、雄厚资本的车企,而这些车企必将继续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文 | 葫鹿娃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合资车减配还贵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