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天天理财季末能正常赎回吗

   2023-04-01 14:54:48 网络530
核心提示:建行天天理财季末,如果是已经到期了且是正常工作日能正常赎回。建行天天理财不是随时可以提取的,是需要达到期限后才可以申请取出。建行天天理财是一种使账户资金获得高于存款收益的现金增值型产品,向个人、公司或机构客户推出的,可设定投资额度内自动投资

建行天天理财季末能正常赎回吗

建行天天理财季末,如果是已经到期了且是正常工作日能正常赎回。

建行天天理财不是随时可以提取的,是需要达到期限后才可以申请取出。

建行天天理财是一种使账户资金获得高于存款收益的现金增值型产品,向个人、公司或机构客户推出的,可设定投资额度内自动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

定期理财产品 到期后是本金和收益一起可赎回嘛?

原标题:融资走弱是因为季节效应 还是需求不足?

报告要点

2019年11月11日,央行发布10月金融数据,中国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613亿元,同比少增357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6189亿元,同比少增1184亿元。直观看来,10月金融数据环比有大幅下滑,未能延续9月向好的态势,同时10月企业中长期信贷呈现同比转好的态势,排除专项债影响后社融增量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下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讨论。

我们认为单月甚至两个月的信贷好转与否都不改融资需求下滑的大背景,2019年的信贷季节效应更类似一季度挤压了年内需求。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季中月份的信贷增量始终维持一个平缓收缩的态势,我们认为监管严格推进下的信贷供需不匹配相对季末效益更加重要。 10月信贷数据整体显示不足,季末效应可能并非一个稳健的理由。 我们认为,季末效应每年每季度都存在,银行的信贷投放指标总是在增长的(银行内部考核指标很可能是以上年同期为基础的),没有理由认为2019年3季度季末冲量效应单独来看就特别强,如果季末效益很重要,那么应该是一个在年内持续出现的现象。将季末月和下季初月相加后,并不能稳定的保证其两个月增量大于去年同期,同时“居民-企业”以及年内各季度也似乎没有出现稳定的趋势。所以我们认为季末效应可能存在,但并非一个主因。 除此之外,利用季节性调整后,我们认为10月信贷投放的确弱于季节性,信贷需求相对弱或是主导信贷增量的主要因素。

部分投资者认为地方隐性债务置换将表外负债转化为表内信贷是引发企业中长贷反直觉上升的主要原因 。但关于这一观点,最大的论证难度是除了草根调研外,数据较为缺乏,使得关于债务置换是否整体存在都难以证明。我们认为非银存款的变化是观察这一问题的重点。从非银存款的变化趋势来看,季末时点非银存款余额降低是一个常规事件。从非银存款和理财余额观测: 多数季末时点,银行理财下降都相对更多:考虑到地方隐性债务置换的本质类似于银行向非银机构支付流动性,那么从这一角度看2019年2、3季度确实存在地方隐性债务置换这一现象。

我们认为从2019年6月、9月的情况来看,地方企业债务置换的确存在,但考虑到其他非银部门在季末集中到期的情况,季末安排的企业债务置换可能小于1000亿元,并非企业信贷主流。 同理, 10月可能存在300-400亿元的地方隐性债务置换, 也并非是10月企业信贷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如果理财认购没有大的扰动,那么 地方债务置换=季末理财余额缩减量+非银贷款-非银存款-其他非银机构季末余额变动

扣除上述因素的影响后,信贷社融也未见显示强势,我们认为“资产荒”的大逻辑并没有改变,我们认为季末冲量效应可能并不明显,而地方债务置换问题目前依据估测可能仅有300-400亿元左右,扣除后企业信贷可能也并没有明显强势(毕竟中长贷总额仅在2000亿元左右,季度加总也未见增长)。因此我们依旧坚持前期判断,认为引发债市反复的通胀因素终将消退,债券配置价值正在逐渐凸显,投资者可以寻机入场配置。

正文

2019年11月11日,央行发布10月金融数据,中国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613亿元,同比少增357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6189亿元,同比少增1184亿元;10月M2同比8.4%,同比多增0.4%。直观看来,10月金融数据环比有大幅下滑,未能延续9月向好的态势(9月新增信贷16600亿元,新增社融22724亿元,均有大幅改善);但同时10月企业中长期信贷呈现同比转好的态势,排除专项债影响后社融增量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下滑(不含专项债的社融增量和2018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当月同比增速显著下行至-1.79%,所以社融实际上整体走平)。

针对上述变化,10月金融数据再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各方针对10月金融数据分歧较大:部分投资者更加重视企业中长期信贷的转好,认为投资性需求有所恢复;部分投资者认为在整体宽信用稳监管的大背景下,社融信贷整体增量持平就以为着融资需求的不足;部分投资者认为季末效应较重,9月各家银行为了完成季末业务考核提前预支了一部分10月的信贷需求,故而应当将9月、10月两个月的信贷社融数据相加再作比较;最后部分投资者认为季末理财集中到期以及持续进行的地方隐性债务置换造成了10月非银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波动,本篇中我们将针对上述问题做出一个分析。

10月信贷:信贷需求不足还是季末冲量?

如果我们将新增人民币贷款按照季度加总来观察,可以发现今年2季度起,新增人民币信贷的当季增速实际均录得负值,增速实际上均弱于往年同期。 我们认为单月甚至两个月的信贷好转与否都不改融资需求下滑的大背景,2019年的信贷季节效应更类似一季度挤压了年内需求。 如果我们认为季末月和季初月会受到银行季末考核的影响,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观察每个季度季中的那个月份的信贷当月同比,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季中月份的信贷增量始终维持一个平缓收缩的态势,我们认为监管严格推进下的信贷供需不匹配相对季末效益更加重要。

10月信贷数据整体显示不足,季末效应可能并非一个稳健的理由。 居民贷款增4210亿元(同比少增1426亿元),企业贷款增1262亿元(同比少增241)亿元。针对10月信贷投放的弱势,市场部分意见认为融资需求实际上并未改善,10月信贷数据真实的反应了信贷需求的弱势;部分意见认为10月数据应当和9月数据加起来看,加总来看融资需求并不弱势。我们认为,季末效应每年每季度都存在,银行的信贷投放指标总是在增长的(银行内部考核指标很可能是以上年同期为基础的), 没有理由认为2019年3季度季末冲量效应单独来看就特别强, 如果季末效益很重要,那么应该是一个在年内持续出现的现象。我们延续这个思路,将2016年至今的1、2、3季度末和下季度初加总后观察(居民信贷和企业信贷应当分开来看,居民中长贷增长基本维持稳定,而企业信贷波动则比较大),实际上并没有观察到一个稳定的季末效应趋势:似乎将季末月和下季初月相加后,并不能稳定的保证其两个月增量大于去年同期,同时“居民-企业”以及年内各季度也似乎没有出现稳定的趋势。所以我们认为季末效应可能存在,但并非一个主因。

除此之外,利用季节性调整后,我们认为10月信贷投放的确弱于季节性,信贷需求相对弱或是主导信贷增量的主要因素。 我们使用了X-12-Arima对新增人民币贷款进行分析,视图用统计学方法消除季末的季节性效应,从季调后序列可以看出10月居民与企业信贷均处于下行进程中(同比增量也有所少增)。我们承认使用各种方法均会出现不同的统计结果,尤其是使用Tramo/Seats方法可以直接消除春节效应的影响(使用Tramo/Seats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不变的),但该方法会扩大数据误差,因此我们还是使用了X-12-Arima对新增信贷序列进行调整。

企业中长贷好转:来自真实需求还是地方债务置换?

10月金融数据显示,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216亿元,同比多增787亿元;企业短期贷款降1178亿元,同比多降44亿元。一般认为企业长短期融资需求都是同步的,融资需求仅偏好长期或者短期的情况并不多。从历史经验来看,自2010年1月以来,仅有20个月出现了企业中长期贷款为正而企业短期信贷为负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在2018、2019年下半年开始较为频繁的出现。自2018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一个逐渐走低的过程,因此 部分投资者认为地方隐性债务置换将表外负债转化为表内信贷是引发企业中长贷反直觉上升的主要原因 。但关于这一观点,最大的论证难度是除了草根调研外,数据较为缺乏,使得关于债务置换是否整体存在都难以证明。

我们认为非银存款的变化是观察这一问题的重点 。观察季末时点的地方债务置换的主要难点在于,季末时点往往银行机构会集中安排理财产品到期将非银存款转化为企业居民存款以应对内部考核以及监管考核,这一过程将减少非银存款补充居民&企业存款(跨季后,这一过程可能会出现反向操作)。同时,地方债务置换操作不会对企业存款产生作用,但会增加银行对企业中长期信贷以及非银存款。最后我们还面临着非银贷款跨季后正常增加以及信托基金资管产品变动的影响。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债务置换问题难以分析。

如果我们认为9月、10月非银存款波动主要由理财申购赎回(到期发行)变动、地方隐性债务置换以及非银机构产品存续变动引起,那么我们可以使用非银存款扣除理财余额波动(数据应取自理财年报半年报)、非银机构产品存续两项后可以大致估计地方隐性债务置换的总额度。虽然有几项数据的公布预计在2020年,但我们为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逻辑思路。

从非银存款的变化趋势来看,季末时点非银存款余额降低是一个常规事件 ,2019年3月、6月、9月分别减少11349亿元、4823亿元、8170亿元。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银行业理财半年报来看,2019年3月、6月非保本型理财余额分别减少了0.67、1.04万亿元,由于目前非保本型理财约占全部理财的75%左右(保本型理财压降仍在进行时),我们大致估算了每季度末的理财产品余额压降。从2018年开始,仅有2018年3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理财产品季末余额的下降幅度同非银存款下降额度近似(当然,信托基金资管在季末的变化也会招致非银存款的变动,但单从信托来看,信托业往往安排季末资金到期,这实际上会提振非银存款,但这种效应并未使得非银存款变动幅度超过理财余额变动幅度)。 而其他季末时点,银行理财下降都相对更多:考虑到地方隐性债务置换的本质类似于银行向非银机构支付流动性,那么从这一角度看2019年2、3季度确实存在地方隐性债务置换这一现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二者的差值并不完全代表企业债务置换的实际金额。因为囿于数据的限制,我们无从得知9月末的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信托存续余额以及基金资管余额对非银存款的扰动,所以从时间序列上来看这一差额不一定小于企业中长期信贷。如果我们假定2019年9月银行理财安排8500亿元左右的余额缩减(2017年该值约为5900亿元,2018年该值约为7300亿元),也将大于非银存款的缩小程度。 因此我们认为从2019年6月、9月的情况来看,地方企业债务置换的确存在,但考虑到其他非银部门在季末集中到期的情况,季末安排的企业债务置换可能小于1000亿元,并非企业信贷主流。

观察10月金融数据,非银存款(增加8800亿元左右)基本回补了9月非银存款的缩减额(缩减8100亿元左右)。从2019年的经验来看,季初月份的理财余额增长较为充分,均可以回补上月的缩减。如果我们针对9月约有8500亿元银行理财于季末到期的假定正确,那么10月非银存款的增加可能主要来自于理财产品的重新申购。由此推论, 10月可能存在300-400亿元的地方隐性债务置换,也并非是10月企业信贷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如果下季初理财认购没有大的变动,那么 地方债务置换=季末理财余额缩减量+非银贷款-非银存款-其他非银机构季末余额变动。

关于企业存款以及居民存款的大降,我们不否认企业债务置换能够解释部分“企业长贷增长但企业贷款没有增长”的问题,但从季节性趋势来看企业存款变动基本和2018年相同,并未有超出季节性因素的降低存在。最后值得注意的是, 本文中针对季末理财到期额度的假设是针对年内趋势的合理估计,该项目的具体数值应以2020年发布的银行理财市场年报为准,而针对这一数值的变化会引起针对企业债务置换额度的不同结果 。但我们同样给出了分析这一问题的逻辑框架,而理财份额以及非银金融机构产品总额的实际值,我们也将持续跟踪。

债市展望

本文中,我们针对近期市场热议的信贷季末冲量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进行了讨论。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梳理了历史同期的季末冲量效应,同时对信贷数据进行了季节性调整计算,认为10月信贷显示低迷仍然主要由信贷需求低迷引起,季末冲量效应可能存在但仍然不改社会融资创造低迷的大背景。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给出了分析的框架,如果我们的假设偏差不大,那么我们认为9、10两个月都存在一定的地方债务置换情况,但并非是企业中长贷多增的主要原因。但扣除上述因素的影响后,信贷社融也未见显示强势,我们认为“资产荒”的大逻辑并没有改变,我们认为季末冲量效应可能并不明显,而地方债务置换问题目前依据估测可能仅有300-400亿元左右,扣除后企业信贷可能也并没有明显强势(毕竟中长贷总额仅在2000亿元左右,季度加总也未见增长)。因此我们依旧坚持前期判断,认为引发债市反复的通胀因素终将消退,债券配置价值正在逐渐凸显,投资者可以寻机入场配置。

(文章来源:明晰笔谈)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最好时机在月末季末

可以的,定期的理财产品到期以后本金和收益一起可以赎回来呀。如果你买的是滚动式的理财产品,那可能你要提前赎回来。要不然他就会滚入到下一期,所以这个要自己关注一下。

一般情况下,理财公司为了留住你的资金,一般会在你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有个到期之后的资金怎么赎回的选项,默认的话,一般是给你继续再存的。所以当时如果没自己选择到期赎回银行卡,那就是到期之后购买下一期的。不过这个可以在理财产品到期之前进行更改的。对于自动续期的理财产品,如果用户提前赎回,则可能会损失一部分收益,同时,如果投资者在理财产品到期时,没有更好的投资对象,可以选择让它续期,反之,如果有更加合适的投资对象,则可以解除自动续期,等资金到账之后,再投资其它理财产品,或者到期之后,投资者急需资金周转,则也可以解除自动续期,等资金到账之后,把资金转出去。

有甚者在其产品说明书中规定:如理财交易日恰逢季度末最后一天,则赎回交易时间为09:00-12:00。也就是说,如果开放日恰逢季末,则留给投资者的赎回时间仅为3个小时。换个角度说,大家买银行理财的时候都会参考银行公布的预期收益,但被自动滚入下一期的时候,恰恰损失了这个参考和选择的机会。

诚然,我无法从法律角度去指责什么,但这样的设计和规定是否人性化,又是否站在了投资者角度去考虑却值得商榷。

不仅仅是银行滚动式理财产品,个别短期理财基金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短期理财基金,一个运作周期结束后,会开放3-5个工作日不等的申购期但赎回只能在最后一个开放日的9:00-15:00进行,过期未申请赎回同样会自动把资金投入基金的下一期运作。

如果你购买滚动式银行理财产品或者采取定期开放模式的基金产品,并非是长期理财行为,你对资金有流动性需求或者只是想在短期内赚取点收益。那么,请你一定要了解清楚所购产品的赎回时间,并务必严格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赎回操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总之,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是选择自动赎回还是选择到期延续。

     马上就要进入6月下旬了,急于出手银行理财产品的菜友们不妨再等等,先把钱放在余额宝等货币基金里热热身,待月末一到,看准时机,果断出手。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从央行大妈跟她的行子行孙们说,如果你们每个月末尤其是季末,贷款除以存款的比率超过75%,你们就统统去“思过崖”面壁,于是银行每到月末尤其是季末就开始莫名的紧张。

      当然做惯了高富帅的银行是不会装孙子的,他们会咬着牙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比较高的理财产品,让自己的钱袋子看起来鼓一点,而这恰恰是我等屁民褥羊毛的好机会。所以说月末、尤其是季末、年末都是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好时机,逮着高的,期限长的,先买为上,咱千万别客气。

      一下子面对那么多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不相上下的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又该如何抉择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日。

      你选择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日最好是在月末,如果能在3月末、6月末、9月末、12月末就更好了,因为这4个关键节点是一年之中最容易出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产品的时间节点,也就是说在这一款产品到期后,你可以顺势再投资一款新的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银行理财产品。

      举个例子:

      A、B两个银行在6月末各发行了一款产品:

      A银行:183天,5万起投,预期最高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发售时间6月20日-6月25日;

      B银行:194天,5万起投,预期最高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发售时间6月20日-6月25日。

      该选择哪一款产品?

      从到期日这点来看,可以排除B银行的产品,因为它的到期日是2015年的1月5日,这个时候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比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了。

      而反观A银行的产品,到期日是2014年的12月25日,既是季末也是年末,是最容易出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虽然A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会比B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略低,菜导还是建议选择A。

以上就是关于建行天天理财季末能正常赎回吗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