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仙游县 以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坚持治理为抓手,努力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梯次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区,示范引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仙游县委书记吴文恩表示,眼下仙游依托北部山区富美乡村示范带、木兰大道宜居宜业示范带、滨海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带,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重点打造省级2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百万人口大县,也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之一,仙游推动产业跨界、城乡互动、改革开放、人文生态、民生平安融合,走好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赶考之路。
产业美
度尾镇湘溪村位于仙游县北部、木兰溪上游,全村纵横4平方公里,是块小小的盆地。在独特的地理条件加持下,湘溪村有多种水果产业,而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享有“果中之王”美称的文旦柚。
自2011年以来,湘溪村为解决文旦柚产业存在的自身技能短缺、项目资金匮乏、市场销路困难等问题,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新建300亩,改造1000亩,建立1300亩无公害、绿色食品果园示范基地,并达到绿色食品标准。2021年,湘溪村还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村支书刘启涛说,湘溪村以仙溪果业合作社为依托,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果品标准化生产的条件要求,从环境的灌溉水质、肥料施用量、使用农药品种入手,严格把关,为做好无公害、绿色食品文旦柚生产打下扎实基础。2011年8月,湘溪村还被认定为第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文旦柚)。
“仙游文旦柚现已形成以度尾镇为重点,大济、赖店、龙华等镇部分种植的生产布局。今年,全县种植面积3.3万多亩,产量预计7万多吨。”仙游县农业农村局茶果站负责人陈铁娇表示,仙游县文旦柚产业主导为文旦柚鲜果销售,现在基本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目前,全县规模文旦柚主体160个,全部纳入福建省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仙游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活跃乡村经济,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县农业农村局干部郑丽娜说,各村则结合自己资源优势挖掘“一村一品”,创新产业模式,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子。龙华镇金溪村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金溪茶业有限公司为引领,筹建集茶文化展示、品茶休闲、茶叶销售为一体的金溪茶叶一条街;书峰乡兰石村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温和湿润的气候、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等综合有利条件,将枇杷产业做大做强……
值得一提的是,仙游县正在积极培育县农村产品公共品牌“仙优汇”,建立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以短视频、直播、文创包装设计、微信公众号等推介扩大县域品牌的影响力,实现“电商+农旅+新媒体”产业融合,助力农村产品上行,打响仙游农特产品知名度。
环境美
钟山镇郎桥村属省定革命老区村,为莆田延寿溪上游水源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朗桥村以承办全市“首届农民丰收节”及2019年仙游县农民丰收节为契机,紧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三星级旅游村庄等。
“上级配套2000多万元建设配套设施,把原先4.5米宽的村道拓宽为10米,全长1.4公里,还在两旁设置了路灯、种植了绿化树。”村支书董章华表示,近年来,随着村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打造了特色花卉体验基地,吸引来不少游客,高峰期,一天就有近千人次游客。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郎桥村围绕生态宜居抓农村增美,与闽江学院等高校艺术院系合作,通过新颖特色的墙体彩绘有效改善农村裸房形象;完善公厕布局,试行垃圾干湿分离,对接污水PPP项目,实现村主干道污水管网全覆盖;规划建设振兴示范新村,改善“有新房无新村”面貌。同时,完善休闲文化设施,布设特色园林景观小品、策划招商特色民宿及商业配套、建设多功能小型游客服务站,做到既留住乡愁又提升品位。
“近年来,仙游县在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基础上,继续抓好‘五年提升行动’,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县农业农村局一级科员余利介绍,仙游正全力推进“一革命四行动”、“农村四好路”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宜居。目前,全县已完成107个建制村19368户三格式化粪池建设;实施75个总投资89.64亿元的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加快完善交通、教育、医疗、饮水安全、养老、网络、文化等设施。
和谐美
日前,度尾镇度峰社区举行片区人民调解员聘任仪式,从优秀的单元长、党员中聘任24名调解员,打造“一站式”纠纷调处接访服务。
度峰社区是镇政府驻地,人口1.18万人,常住人口7500人,因地处集镇闹市中心且居民密集,社区居委会原本配备的专职人民调解力量不足。自“党建引领、夯基惠民”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度峰社区积极探索“组织重构、资源重整、力量重合”的路径和模式,细化最小单元,落实最后责任,将社区共划分为55个网格、755个单元,并从单元长、党员中聘任人民调解员,为社区人民调解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今年以来,度峰社区共接待来信来电、矛盾纠纷36起,成功调处35起,化解率达97%以上。上半年‘12345’投诉件同比下降60%,全社区无信访户。”度尾镇组织委员周艳艳说,度峰社区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选好配强单元长、组建志愿者队伍来管理工作;社区对原老协会、生产队活动中心、调解室等进行改造提升,让干部有地方议事、群众近距离办事。
世界财团为什么投资云南花卉产生
云南因气候、生物、地质、地形等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云南土壤类型的多种多样及垂直分布的特点。全省初步划分有16个土类,占全国土类的1/4,其中,红壤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一半,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地资源,故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植物类型都有分布,古老的、衍生得、外来的植物种类和类群都很多。在全国的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占60%以上,被誉为“植物王国”。云南树种繁多,类型多样,药用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故云南还有“药物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之称。其中可供观赏的奇花异卉、美叶良木近2500多种。因此,云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这不仅是世界上观赏植物宝贵的种质基因库,也是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资源保障。云南是世界上许多著名花卉品种的原生地,如百合、山茶等,同时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花卉资源有待开发。
云南省具有立体气候的特点,这使各种气候类型的花卉,无论是温带的,还是热带、亚热带的,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适生地。尤其是以昆明、玉溪为中心的滇中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世界上主要的鲜切花品种在这里都能实现周年规模化生产,而且品质好,生产设施要求不高。
另外,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具有光照充分而且紫外线强度大、温差大等特点,这使引进的蝴蝶兰、康乃馨、玫瑰等很多花卉品种的栽培效果都好于原产地,在花朵硕大、色彩艳丽等方面超过了引进地。
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始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政府扶持,云南花卉已取得较快的发展。从1994年开始,云南鲜切花产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的地位,目前云南省年产鲜切花13亿枝,占全国鲜切花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百合之乡——阿子营地处高原明珠滇池的源头——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距昆明30公里。百合花种植的最佳适宜区,已成为云南省最大的百合花生产基地,是中国夏秋百合的优势主产区之一。
晋宁位于滇池南岸,属昆明市郊县区,与玉溪市接壤,花卉栽种主要以玫瑰、康乃馨、非洲菊、百合4大切花为主,种植品种有120多个系列品种。
呈贡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和昆明花卉拍卖交易市场,是全国一流的现代化花卉交易中心,“斗南花卉”于2007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滇西北的山茶、杜鹃品种多样,品质也出众。
云南省5万亩花卉生产基地布局为:以昆曲高速路沿线为主,建立5000亩花卉示范园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到云南进行花卉产业开发;以昆明、玉溪为中心,温带切花生产基地达到 3.5万亩;以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为中心的球根花卉生产及示范基地达到4000亩;西双版纳、元谋和元江等热带地区建立热带花卉生产基地达到5000亩;昆明地区建立兰花和盆花生产基地达到1000亩。
20世纪80年代,斗南村种花致富主要得益于什么
您好,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世界财团的关注。世界财团投资云南花卉产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云南花卉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花卉种植和加工能力,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花卉产业的发展。
其次,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提供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当地的文化水平。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当地的文化水平,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此外,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
总之,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世界财团的关注,世界财团投资云南花卉产业的原因主要有:云南花卉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的文化水平,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这个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如今以花闻名:中国第一个花卉类驰名商标“斗南花卉”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套鲜花等级标准从这里起步。被称为“亚洲花市”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里,每秒交易1.56万枝鲜切花,牵动着中国乃至亚洲鲜切花市场。
从斗南村出发的鲜花,让无数人的沉闷生活变得充满诗意。和这些花朵一起盛开的,还有斗南村人的生活。
一束束花长出了花农致富的希望
在斗南村,花农奋斗的起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此前,他们的地里只种蔬菜和粮食。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后,已有上百万人在斗南花卉产业里谋生。
1987年,24岁的斗南村村民华明升从自己的责任田里留出一分地,试种剑兰。这些用90元从云南省林木种苗站买来的剑兰种球开花后,卖了160多元。华明升尝到甜头,年底再接再厉,借钱盖起了大棚,继续种剑兰。
那是华明升的邻居王秀华第一次看到这种花,“当时觉得真好看”。她也学华明升,借钱买种苗,腾出自家1/3的菜地种下剑兰。“当时真是冒着风险来种花,家里有孩子要照顾,公公婆婆也有顾虑。”王秀华回忆说,自己像伺候小动物一样,精心伺候这些新生命。
这些闯入农田菜地的“新物种”,自此在这片日照充足、土壤湿度适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试种剑兰成功后,王秀华又在田里种下康乃馨、玫瑰、满天星……
第一批试水鲜花市场的人取得成功后,效仿者蜂拥而上。1990年,斗南村95%的农户都把自家菜地改成了花田;到2003年,鲜花盛开成为斗南村的“丰收”景象。当年,斗南村花卉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产量达14.51亿枝。
“赚了多少钱不好说,反正我在2005年盖了6层新房,没借钱。”是否借钱成为王秀华和同代花农衡量积蓄多少的指标之一。在她印象中,当时,很多乡亲靠种花赚到第一桶金,“谁家的地多,种的花就多,盖的新房就更漂亮”。
30多年过去,57岁的华明升仍没离开花。他还会在家里插花,向外行科普球根花卉与宿根花卉的区别,“种花不需要天赋,需要热爱与勤劳,如果不喜欢这行,只为了赚钱,那不会做太好”。
他让儿子加入自己的农场,“只有我们的小孩才能被称作‘花二代’”。他的儿子从小看花长大,如今,把农场里的小盆栽、空气凤梨等花卉销往全国各地。
斗南第一代花农大多已告别种花,但他们关于花的记忆依旧鲜活。已经“准备迎接退休生活”的王秀华笑着回忆起过去奋斗的日子,“苦是真的苦,但赚钱就是这样,要勤劳才会有钱挣。”
实际上,在斗南初代花农转型的改革开放时期,勤劳致富的故事时时刻刻在发生。特有的时代氛围与开放的政策环境里,一束束花开出了花农的致富希望,也连起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华明升的话来说,生意最好做的时候,“花就是大家的生活必需品”。
买花人的品位高了,对花的品质要求也高了
云南玉溪的李德敏赶上过卖花生意好的时候。“只要你抢在别的摊主前面,率先喊出高价,就有批发商来买。”
20多年前,李德敏刚到斗南花卉市场卖花时,“这个地方就是个没有名字的市场,摊主多了,就把原来的斗南村菜市场占下,挤走了原来卖菜的人”。
从1995年扩建为12亩的花市,到2015年占地面积286亩的“花花世界”新市场投入运营,李德敏见证了斗南花卉市场的不断扩容与转型。如今,这里已拥有11栋主体建筑,从单一的花卉交易市场发展为“花卉+农业创意+文化创意+旅游创意”融合发展的国际花卉产业园区,入驻各类花商2000余家。
花市在升级,老花商面临的竞争也在加大。20多年来,李德敏经历过“一扎满天星卖40元”的好光景,也体会过“自以为手握新品种,但其实市场都在卖”的失落。在人头攒动的“花花市场”主场馆里,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即便卖了这么多年花,“还是会摸不清规律,每次交易都像在赌运气,有的花突然就火了”。
仍操持着农场花卉生意的华明升记得,品种的变化既来自昆明植物所研究员等科研人员的引种,又有进驻斗南花卉交易市场花商的推荐。
目前,斗南花卉市场每天上市鲜花有117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专类花卉批发市场。20多年来,交易量、交易额、现金流、交易人次均居全国之首。2018年,69.87亿枝鲜切花经斗南花卉市场销往全国,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
“市场里花商最多的时候,每一排都是满的。”每晚8点守在摊位的李德敏发现,竞争慢慢催生出了对花卉品种、品质的高标准,“这些年,一些1元一枝的花也慢慢要求品相、色泽,以前能便宜卖出的花现在根本卖不出”。
曾向昆明植物所研究员请教花卉种植技术的华明升也看到了买花人品位和要求的变化。“以前种花的、买花的对花卉的质量标准都不太认识,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但现在用花的人品位高了,质量等级标准也出来了。”
如今,在斗南花卉市场的拍卖区,玫瑰、康乃馨、非洲菊、百合洋等云南花卉主打品种的产品,都是按ABCD不同等级摆放在待拍区的货架上,这得益于斗南花卉市场2000年首次引入的国际花卉标准关键指标与理念,其对标荷兰花卉拍卖协会标准(VBN),最终形成关于鲜切花产品登记分类分级的中国标准体系。
花卖得更远,日子也过得更好
在斗南花卉市场里奋斗的,还有紧盯拍卖钟的花商。
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花店老板郑军每年至少有300天准时坐在拍卖大厅里,在与其他近千名花商的竞争中,以平均0.001秒的手速,拍下符合心理价位的鲜花,“不过节的时候,每天开一场,从下午3点开始,结束时间不等。过节的话开两场。”
2015年,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启动运行,注册为会员的郑军获得了当时306个交易席位中的一个,依循“荷兰降价式”拍卖方式参与拍卖。到2017年12月,面向2万余名花卉供货商和3100个花商的,已是两个拍卖大厅、9口交易大钟、900个交易席位。2018年,这里的交易总额达12亿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花卉拍卖交易中心。
拍卖大厅里,每天300万-350万枝的花卉交易量在郑军眼前刷新。在这里,郑军能拍下市面上买不到的品种来补充货源。8月18日,熬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郑军,共拍下总价1.5万元的红玫瑰,“七夕一过,60元一枝的红玫瑰就会掉到四五元一枝”。
5年来,这个已在云南昆明安家的湖北人,见证了买花人的收货地逐渐从浙江、江苏等,扩散到海南、陕西、内蒙古等地,花卉的销量也从日均五六百扎增长到三四千扎。
“消费水平在提高,消费观念也在改变,鲜花消费已经成了很多场景的标配。”在鲜花走进更多家庭的今天,郑军想继续在“花花世界”奋斗,让花卖得更远,自己的日子也过得更好。
以上就是关于仙游乡村,画好“三美”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