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7万亿出来是真的吗?

   2022-08-11 04:58:25 网络380
核心提示:7万亿是忽悠,商业银行和央行都不是傻子。再贷款确认,理论上最多能放7万亿。实际上现在的问题是连贷款都放不出去,再贷款只能是零。所有在搞的宽松货币都是为了稳住房地产,涨是不太可能了,能不跌就不错了。宽松货币就是为了提振实体经济。央行释放7万亿

央行放7万亿出来是真的吗?

7万亿是忽悠,商业银行和央行都不是傻子。再贷款确认,理论上最多能放7万亿。实际上现在的问题是连贷款都放不出去,再贷款只能是零。

所有在搞的宽松货币都是为了稳住房地产,涨是不太可能了,能不跌就不错了。

宽松货币就是为了提振实体经济。

央行释放7万亿,对老百姓是利还是弊

无论是开发商、购房人,开发资金、购房资金成本都在下降,这点自6月取消信贷比以来,楼市上涨的态势就能一览无余。

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先后5次下调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开发商、购房人的贷款成本已经大大下降,这对于楼市是实实在在的大利好。在随后7、8、9月的趋势政策利好面前,机会就像是小偷,来无影去无踪,走的时候方知损失惨重。

也因为如此,买到房的人不免暗自得意,房价一夜暴涨20万也不足为奇。而没有买到房的人也不免黯然神伤,房价涨了,眼睁睁的看着钱打水漂,而更令人抓狂的是,“负利率”这个小偷也趁火打劫,在你毫不察觉的情况下,让你存银行的一万块钱,一年就缩水25元!

人民币贬值是切肤之痛,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未来的钱是国家说了算,买东西一定要选择分期付款,比如说买房子做固定资产,投资才会越来越赚得多。所以为了保障我们的钱不“被偷”,最好的选择就是——买房

高房价还能撑多久?

首先要搞清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这释放的流动性是否包含印钞票。如果是包含印钞票的话,那么就是绝对的弊了。上一次的4万亿可真是印了4万亿人民币现钞。结果大家都看到什么结果了。房价何止涨了一倍,所有的商品,都涨了一倍多。唯一没有涨价的就是我们当地做公交还是2元一个人和报纸1元一份。

所以呢,如果不印新炒的释放流动性那绝对是好事,促进经济的大好事。但是一印新钞票,呵呵 ,老百姓连吃稀饭的机会都没了。上一次的4万亿都没收回,现在再来7万亿,那么我的钞票面值可以往日元看齐了。

房地产货币化是如何推高房价的?

回望2009年,房地产市场一派乱象,“试探性抄底”是年初的主题、“放量大涨”是年中的旋律、“恐慌性抢购”则成了高潮的部分,所以遏制高房价的“国4条”横空出世,有关部委也随即出台各项税收、土地、信贷等新规,重拳的架势已然拉开。

进入2010年,“国11条”接踵而至,之前的“改善需求可以按首套享受最低二成首付、利率七折的最大优惠”已经取消,信贷政策呈现明松暗紧的趋势。随着两会的“遏制”态度,刚性需求基本消耗殆尽以及投资需求的观望气氛,高房价将在向上、向下的通道上作怎样的调整备受关注,楼市似乎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拐点。

所谓拐点,就是扭转点或转折点。通俗来讲,就是房价由上涨趋势掉头冲下;稍微文艺一点的说法,也即峰回路转的变迁达到了180度。可是这个拐点会轻易出现吗?又或者说,即便“拐了,拐了,卖啊卖”,又能否出现老百姓望眼欲穿期盼的放量暴跌呢?

据报道,2009年前三季度纽约独立住宅(类似于国内独栋别墅)的中价位是26.5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80万元,这个价格只够在上海静安区买一套80平左右的两居。事实上,就中等家庭的收入水平而言,纽约要远远超过上海,而东京方面则将这一比值计算成8倍。也难怪有人高呼:“上海房价砍去一半,北京房价跌掉三成,这样的市场才算正常”!

不正常,当然要治理,绝不可以忌病讳医,更不应该听之任之。归根结底,中国的房地产已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二手房营业税四易其策,银行放贷也在加息与打折之间变幻,具体到对高房价的调控结果,也始终是治标不治本——既要将房价打回理性,又要保证经济平稳运行。高房价似乎有意在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决心与魄力。

正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各项措施发挥效能,当高房价无以为继之时,拐点必然出现。

首先,从供应角度来看。2009全年新开工面积高达11.5亿平方米,超过全年的销售总量3亿平方米。在国家严厉打击捂盘惜售行为的前提下,这些新工程将如期推向市场,从而大大增加2010年的楼房供应量,进一步改善供求关系。

其次,从需求角度分析。在2009年的楼市抢购狂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搭上“优惠末班车”。这也就意味着,本来属于2010年的一部分刚性需求被提前透支了。而投资及投机需求又势必受到“遏制”政策的严格监控,所以,在整体的需求上呈降低态势。

最后,不妨谈谈资金面。在2010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多方高度关注下的“适度”显然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故有机构预算2010年人民币信贷总量控制在7-8万亿元,也就是说,按照以往的惯例推算,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将减少4000-6000亿元,占销售总额约10-15%。如此一来,开发商势必要降低利润,以保证销售量。

综上所述,出现拐点的推算绝非信口雌黄空穴来风。我们甚至可以更大胆的推断:第一季度,受之前惯性的影响,房价还将有小幅的上涨;进入第二季度,调控威力逐步显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基本形成,持币观望的态度愈发坚决;整个第三季度,购房者与开发商的博弈达到白热化,类似2008底的各类楼盘促销活动悄然展开;2010年10月,请记住这个时段,楼市促销从“小打小闹”蔓延成“降价清仓大出血”,多米诺骨牌效应轰然诞生之日,也即拐点彻底现身之时!!

无论如何,吃饭与住房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大跃进时代的荒唐,一度造成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大饥馑;而今又临房价“浮夸”且“全民炒房”的焦点时刻,难道我们还要一错再错吗?

房地产货币化在当今世界为普遍现象。房地产货币化,并没有明确定义,可理解为以信贷扩张刺激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即房价上涨为货币现象,是一种资产泡沫现象。

房地产金融化,包括资本化、证券化及货币化三个层次。

以美国为例。

一、资本化阶段:地产抵押贷款。

大萧条期间,为了促进房地产复苏,美国国会出台了《住房贷款银行法》。根据这一法令,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这家专门负责住房贷款的国有银行可以直接从财政部获得资金,并向非银行机构提供贷款。

接着,国会又通过了《国家住宅法》。根据这个法令,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低收入者尤其是只能承担低首付比例的个人及家庭提供抵押贷款保险,以稳定抵押贷款市场。

联邦住房管理局实际上是通过透支国家信用的方式,支持低收入者买房,以提升市场的购买力。这一举措,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杠杆率,直接推动了低首付比、分期付款的出现。

二、证券化阶段: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虽然联邦住房管理局提供了抵押贷款担保,但是商业银行依然惧怕风险,不愿意给低收入者提供贷款。

1938年,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最开始这是一个政府机构,主要任务是购买经过联邦住房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以刺激银行放心给低收入者放贷,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此举相当于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金融市场——抵押贷款交易市场。这就开启了房地产证券化之路。

美国房地产证券化加速在六十年代。

1968年,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被私有化,成为了一家私人公司——大名鼎鼎的房利美。两年后,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成立。

国会授权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可以购买普通抵押贷款,即购买未经联邦住宅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此举刺激了贷款发行机构大规模放贷,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1968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970年第一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为460亿美元。70年代随着投资银行兴起,MBS快速加速。到了1974年第三季度这一数据突破千亿,1988年第二季度破万亿。截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机构MBS的债务规模达到了近8万亿美元。

三、货币化阶段:大规模信贷、次级贷款及相关衍生品。

从资本化到证券化,是地产金融化的正常路径。但是,到了货币化阶段,就容易引发房地产泡沫及债务危机。

证券化与货币化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房地产货币化有比较明显的三个特征:

一是房地产信贷中出现大规模的次级贷款。

在美国,通常将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划分为“优级”、“次优级”、“次级”三类。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收入证明缺失、偿债能力低的客户,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至3%。

小布什政府时期,次级贷款发放逐渐失控,很多低收入者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次级贷款。到2006年,“次级”占比达25%,“次优级”为21%、合计46%。

二是基于抵押贷款证券相关的金融衍生品膨胀。

衍生品,是抵押贷款等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但是,大规模的衍生品膨胀,是一种货币化现象。

在住房抵押贷款基础上,房地美、房利美及非机构开发了大规模的抵押支持证券(MBS)。投资银行又在抵押支持债券的基础上,使用高杠杆创造了大规模、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如CDS、CDO等)。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全球2004年共发行了1570亿美元的CDO(担保债务凭证),2005年发行2490亿美元,2006年发行4890亿美元,2007年第1季度发行规模高达2500亿美元。

次贷危机前,次级抵押贷款总价值大概7万亿美元。上面是金融衍生品,其中CDS(信用违约掉期合约),全球市值高达62万亿美元,远超过当年美国GDP总量的14.48万亿美元。

三是大规模的信贷支持。

从2001年开始,房地产价格上涨,抵押贷款、抵押支持证券及相关衍生品的膨胀,都源自大规模的信贷供应。

2001年“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6%下降到1%,并长期维持这一低利率水平。低利率释放了大量的信贷,刺激了房地产及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

所以,房地产货币化的根本动力源自大规模信贷扩张。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信用货币的出现为房地产货币化创造了条件,美国房地产货币化从1983年(摆脱了滞胀危机)开始。此后30多年,总体上,货币持续扩张,房价持续上涨,抵押支持证券及衍生品持续膨胀,最终崩盘于次贷危机。

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很少抵押支持证券及相关衍生品,不过房地产货币化现象依然存在。

如何确定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货币化现象?

可以从货币增速、房地产价格增速与其它资产增速相比较。

2020年中国广义货币已经超过了200万亿。从2008年到2018年,广义货币增加了4倍。

这十年,不仅GDP、居民可支配收入,还有消费品、大宗商品、工业品、股票、黄金,都跑输了广义货币增速。

钱都去哪里了?

只有深圳房价、北上广核心地段的房价、教育培训服务价格以及大型房地产的营收和资产跑赢了广义货币。我这里引用泽平宏观的调研数据:

2018年,深圳均价为5.4万元/平方,涨幅为4.5倍(较2008年),超过广义货币增幅;上海为5万元/平方,涨幅接近3倍;北京为6万元/平方,涨幅为3.5倍;广州为3.3万元/平方,涨幅为3.6倍。北上广核心地段的房价涨幅都超过广义货币。

中国房地产是货币蓄水池。从2008年到2017年,国内房地产投资从2.53万亿升至11万亿,涨幅超过4倍,累计总投资高达74万亿元。仅2017年的投资额就相当于加拿大当年的GDP总额。这十年房地产投资规模增幅与广义货币增幅相当。

棚改货币化是房地产货币化的非典型案例。

我这里引用天风宏观的调研数据。2015年到2017年是棚改货币化的高峰期。这三年,全国超过1400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从30%提高到60%,一线城市达80%,每年总投资1.5万亿左右。

棚改货币化的安置资金来自哪里?

2014年央行创设了抵押补充贷款(PSL),棚改资金主要来自PSL。央行通过PSL向政策性银行如国开行、农发行贷款,国开行、农发行再通过专项贷款向地方政府贷款。仅2016年,棚改总投资达1.48万亿,其中国开行棚改专项贷款9725亿,农发行棚改专项贷款3000亿元左右。

最后看大型房地产商。

商业银行是信贷供给方,大型地产商是主要需求方。在大量的信贷支持下,大型地产商攻城略地,制造一个个地王,囤积大规模土地,同时营收与资产暴增。

以恒大为例。2006年到2018年,恒大销售额由17亿增长到5800亿,增340倍。从2006年到2016年,恒大现金余额由20亿增长到3043亿,增152倍;总资产由78亿增长到一万亿,超过150倍。营收、现金及总资产增速,均远超过广义货币增速。

货币市场,并不是一个自由市场。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供给都是由央行垄断的。金融资产货币化现象极为普遍,货币垄断长期扭曲金融资产价格。当房地产货币化后,货币垄断权对房地产价格的控制极强。

过去20年,不管是美国房地产价格暴涨暴跌,还是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都不完全是自由市场的“锅”,很大程度上是房地产货币化的结果,即货币垄断权对市场的控制。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

以上就是关于央行放7万亿出来是真的吗? (对房价什么影响,现在实体经济这么差了还这样搞!)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