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绣:十指春风绣丹青

   2022-08-18 06:00:00 网络320
核心提示:文/六元  图片提供/BMW文化之旅 苗炜线象艺术工作室开封郊外,汴河波光旖旎,船夫紧张劳作,士大夫闲庭信步;沿河两边的房屋绵延不绝,店铺、酒肆全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巍峨的城楼,雄伟的虹桥,熙来攘往的行人,林林总总的行当店招……这个场景,人们

汴绣:十指春风绣丹青

文/六元  图片提供/BMW文化之旅 苗炜线象艺术工作室

开封郊外,汴河波光旖旎,船夫紧张劳作,士大夫闲庭信步;沿河两边的房屋绵延不绝,店铺、酒肆全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巍峨的城楼,雄伟的虹桥,熙来攘往的行人,林林总总的行当店招……这个场景,人们并不陌生——清明上河图。

对于大多数手艺人来说,《清明上河图》已经是一个象征极端的符号,以至于无论做什么手工,平面的还是立体的,都会在技艺、财力和精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去尝试打造一件《清明上河图》。而对于从事汴绣的人来说,绣这幅画绝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极致状态的方式。他们在绣张择端的大手笔,也在绣自己的历史;在呈现千余年前的历史场景,也在思考自己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

有意思的是,触摸汴绣,竟然是打开中国丹青妙笔历史长卷的一个方式。

名古画的另一种表达

走进开封,只要稍稍留意,就能感受到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汴京”、“汴梁”穿越千年依旧车水马龙,如今的繁华和其他大都市几无二致。但是,这里曾经以显赫的王者风范统驭九州大地,其源远流长的手工文化也曾在各自的领域盛极一时。

“汴京”出“汴绣”,在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并称四大名绣的当下,“汴绣”并不为人所知。好事者甚至很想让汴绣挤进刺绣第一方阵,称其为“五大名绣”之一。殊不知,早在遥远的北宋,汴绣已经作为皇室专宠名满天下。那时候,其他四个南方绣种,还没形成大气候。

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朝廷成立“文绣院”,面向全国招募最优秀的刺绣工匠300名。这样,全国善绣者基本上都集中在开封了。之前,民间刺绣不成体系,朝廷需要刺绣产品,就交给民间的绣女做,完了付工钱。现在,有了水平一流的御用刺绣机构,朝廷就不断换着花样要大制作。久而久之,“汴绣”形成了用色沉稳、古朴典雅、端庄大气的特点,极具宫廷气质。在题材内容上,则以绣名古画见长,并成为一个传统。

汴绣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程曼萍介绍,从制作而言,汴绣讲究平、齐、光、亮、和、顺。所谓“平”是指绣面平整,边缘整齐,画面光亮,色彩柔和,丝理顺畅。从针法角度讲,用针法要恰到好处,即所谓的“应物象形”。

漫步汴绣厂展厅,仿佛穿行在丹青妙笔长廊。这些画作全部由针线挥就,呈现丝线的质感,“较画更佳”:唐周昉《簪花仕女图》,主要用“高古游丝描”,使得画面明快、雅洁,人物丰满、亮丽,整个绣品比原作更鲜艳,更具舞动的感觉;面对唐闫立本《步辇图》,绣工们克服了原作色彩已经陈旧和单调的不足,使用“平针绣”、“散套绣”、“对针绣”和“滚针绣”等针法,把人物服装雍容、飘逸的质感表现出来;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作品《百骏图》,绣工们借鉴西洋画技法,山坡、草地用“乱针绣”,树木用“打籽绣”表现茂密的感觉,马匹则用“平针绣”和“散套绣”,将马儿的膘肥体壮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也是汴绣的代表题材。 这些名古画,经由画师再设计,由绣工用丝线表现出来,所呈现的画作别有一番韵味。名古画似乎通过汴绣,找到了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真正的大跨越当然是《清明上河图》。1958年,经设计人员和绣工们对色彩和针法的反复探索,鸿篇巨制《清明上河图》绣制成功,并成为开封针对建国十周年的国庆献礼。经过千余年的沉淀,汴绣以一个登峰造极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长525cm,高25.5cm,郊野、汴河、城关三个部分囊括800多个人物,90多头牲畜,170多棵树木,要把这样的画作“搬”到绣布上,难度可想而知。“原有的针法远远不够用,绣工和设计人员集思广益,多次在一起开会研究,去公园、农村、河边进行仔细观察和揣摩。经过多次实验,最终成功。”程曼萍说起这件事,就像在讲述自己家里的一段辉煌传奇。

转眼40多年过去,汴绣《清明上河图》已经像湘绣的狮虎、苏绣的猫狗一样,成为一个视觉符号、一个地理标志。

汴绣传世之本

在汴绣车间看飞针走线是一种享受,硕大的绣布上,针线穿梭,简直眼花缭乱。明代史学家屠隆在《考槃余事·宋绣画》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汴绣之精细可见一斑。

程曼萍介绍,在绣制一幅作品时,首先要选好画稿,然后进行白描,把原画勾勒下来作为刺绣的底稿。将真丝软缎上在绷床上,将白描底稿描绘其上。“然后选线、定针法,有时一根绣线要劈成36支细线,比头发丝还细。”

面对一些写实作品,绣线的颜色可能不够,这就需要两种、三种线交叉使用。“比如绿色,绣的时候不一定用绿色丝线,而是蓝色、黄色交叉。”这样做,绿色就有了由深到浅的层次,呈现油画的效果,并不乏刺绣的韵味和丝质美感。

建国初期,开封市汴绣厂成立,“那个时候的针法仅有十几种,一些绣女们常用的甚至只有几种针法。”程曼萍说:“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过一次针法调研,我们跑遍了河南的乡村,搜集民间刺绣针法,后来总结出新老针法共36种。”这36种针法中,有一种叫“叠彩绣”,特别适合绣制动物的皮毛。“绣一只小鹿,不但形象生动,而且立体感特别强,特别逼真,有一位苏绣大师看了之后赞不绝口,说没见过这样独特的针法。”

王素花是汴绣国家级传承人,目前为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因为她十分能干,领导曾经将她调离刺绣岗位,到某经销公司任副总经理。那个年代,组织的决定是不能违抗的,但是她多么想从事汴绣啊,王素花越想越伤心,在回去的路上倚着古城墙边的电线杆哭了一场。

然而,时代变迁的力量虽然强大,终究无法阻挡一个热爱汴绣的人接近刺绣。王素花后来依然从事这个行业,并带领一帮好姐妹,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深耕,整理撰写出《开封汴绣、宋绣历史及针法》一书,创新了滚针、反抢、拉练、悠针、蒙针等十余种刺绣针法。

现在年逾古稀的王大师,依然在她热爱的刺绣岗位上带徒弟,做技术指导,她曾说:“汴绣就是我的命。”这让笔者想到北宋灭亡后,很多绣女被金兵抓走,部分逃到南方。现在的有些苏绣老艺人,祖籍为开封。绣女的迁移,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让一种指尖的文化流动起来。官方虽然再无类似文绣院这样的机构,但是在民间,汴绣技艺的传承从未中断过。正是因为这些以汴绣为安身立命根本的人的存在,汴绣才得以流传千年。

汴绣之变

2012年9月25日,在长沙“中国当代刺绣艺术品大展”上,汴绣名家、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苗炜作品《寒烟翠》以一种难以言说的气质,引来无数赞叹。这件作品后来荣获该展创新技艺奖。紧接着,10月举行的“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该作品又获金奖。

这幅作品绣的是一个美貌的花旦,整体清雅、宁静,乍看就是一幅工笔重彩,但它确实是一件汴绣作品。刺绣最重要的有两个要素;画稿和绣技。大多数时候,画和绣是分开的,会画的人不会绣,会绣的人不会画。能同时掌握两者的人并不多,苗炜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觉得刺绣就是对画稿的还原,其实不然。”苗炜认为刺绣是用绣线对画作进行再创作,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具有刺绣独特的语言。因为懂丹青,了解矿物颜料,苗炜会分析古画中天的颜色为什么那样呈现,山川树木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在绣的时候,会巧妙利用绣线的颜色,一层叠一层,以呈现出理想的效果。

以绣线为丹青,苗炜无疑是行家,她也成为汴绣创新派的主要力量。在她看来,“如果一幅刚创作的刺绣作品,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实已经是创新。”例如《寒烟翠》,人人看过之后都会问“这是刺绣吗”?它过于清雅和宁静的气质,是因为遵照工笔重彩原稿的用色,强调色彩的单纯性,不刻意套色,因此很好地还原了矿物颜料中和、均匀的色调。

汴绣所绣的名古画,都是用的矿物颜料,所以绣线所创作的画作,呈现沉稳、安静的气质,这是汴绣的传统。苗炜只是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稍微做了一些改变,呈现清新、干净、舒服的感觉,便做到了让人耳目一新。

全国各地街边刺绣店面,产品图案、款式全都大同小异,外行完全无法判定良莠,要么因困惑而不去购买,要么因为贸然购买而心有余悸。苗炜说:“全国的主要刺绣种类,基本针法都差不多,绣线也是一样的,甚至题材内容都重复,机绣充斥,加上东南亚一些地区的代工,普通市场上看到的必然是千篇一律的产品。”

但是,之所以在某地发展出一种刺绣,必然跟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气质相关,这些才是一个绣种无法复制的部分,是它区别于其他地区刺绣的最根本的东西。汴绣的大师们早就意识到了市场杂乱的这个问题,眼下他们操刀的所有绣品都走精品路线,目标直指商务送礼、个人收藏或者博物馆收藏。对于没排进“四大名绣”的汴绣来说,似乎这些才是技艺和文化传承的主流。

此外,政府和民间协会也在推动“汴绣”的传承和发展,2011年底,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汴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注册成功,创国家刺绣行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先河。

开封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汴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为规范管理目前较为混乱的汴绣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必将大大促进我市汴绣行业的规范发展。”

政府支持力度挺大,但是摆在汴绣面前的问题依然很多,例如后继乏人。目前苗炜的线象工作室在北京798,主要做展示。她现在在花更多的精力建立在开封的工作室,她说“我从小做的是汴绣,研究的是汴绣,人也是开封人,无论在哪里,做出来的刺绣必然是汴绣!但是必须在开封这片土壤上培养年轻人,可以借鉴湘绣的模式在学校开设刺绣专业,我免费给他们上课都行,工作室将来就作为免费实习基地……”

有这样的大师在,汴绣之“变”值得期待。

汴绣的用途

在北宋初年,天下大定,百业俱兴。在平定后蜀时,得锦工200人,967年在京师汴梁设立了绫锦院来安置他们进行生产。

以后,又不断在绫锦院中增加一些浙江、四川、湖州的绫锦工人。这些古代著名丝织业发达地区的优秀匠人聚于京师,使东京官营丝织业如虎添翼。

绫锦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工匠人数日益增加,到太宗末、真宗初年,已发展成手工业作坊。绫锦院高手云集,产品专供皇室贵族官僚显要享用,也供军队消费和岁时赐予。正因如此,北宋最高统治者非常重视绫锦院的生产,太宗曾亲自到绫锦院“命近臣从观织室机杼”。

当时汴梁作为北宋的国都,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而刺绣在北宋年间是手工业中一个重要行业,汴梁有着实力雄厚、规模宏大的官营纺织印染业。

于是在1105年,开封城中一所以刺绣为专业的“大学”文绣院诞生了。当年,各路选聘的善绣工匠入文绣院授艺,300名绣女云集京师。

文绣院的成立,标志着宋代刺绣又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当时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当时皇帝的龙袍和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

从此以后,刺绣之花开遍了汴梁城的各个角落。人杰地灵的古都又涌现出民间刺绣人才“百姓绣户”。因开封古时称汴梁城,所以就有了汴绣之称,汴绣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我国五大名绣。

清明上河图属于汴绣吗?

河南开封的刺绣。汴绣以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而得名。素有“国宝”之称,它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大量针法。既长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细致传神。绣品既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有湘绣明快豪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汴绣”绣工精致细腻、色彩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东京梦华录》称它为“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其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百骏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

北宋,商品经济大发展,刺绣成了手工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当时,刺绣行业与其他手工业一样,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类。手工业中著名的丝织,刺绣业由政府中少府监掌管。

那还是在北宋初年,天下大定,百业俱兴。在平定后蜀时,得锦工200人,太祖乾德五年 (967年)在京师东京设立了绫锦院来安置他们进行生产。以后,又不断在绫锦院中增加一些浙江、四川、湖州的绫锦工人。这些我国古代著名丝织业发达地区的优秀匠人聚于京师,使东京官营丝织业如虎添翼。绫锦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工匠人数日益增加,到太宗末、真宗初,已发展成手工业作坊。绫锦院高手云集,产品专供皇室贵族官僚显要享用,也供军队消费和岁时赐予。正因如此,北宋最高统治者非常重视绫锦院的生产,太宗曾亲自到绫锦院“命近臣从观织室机杼”。

京师开封,有着实力雄厚、规模宏大的官营纺织印染业。宋初,官办的裁造院设在利红坊,后迁到延康坊.《宋会要·职官》二九之八《裁造院》中载:“掌裁制衣服,以供邦国之用。初:左藏库有缝造针工给裁缝之役”。载:刺绣,而官工不足,往往求索于民间。应运而生的文绣院,在宋代刺绣史上更是重要的一笔.文绣院成为末官办绣业的代表而载人史册。

文绣院的诞生,记载在《宋会要·职官》二九之八《文绣院》中:

常宁三年(1104年),“试殿中少监张康白言: 今朝廷自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定式,而有司无篡绣之工,每遇造作皆委之间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焉。令锻炼织、纫缝之事,皆各有院,院各有工,而于绣独无,欲乞置绣院一所,招刺绣300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人,以为工师,侯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

祟宁四年(1105年),开封城中一所以刺绣为专业的“大学”诞生了。文绣院的成立,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刺绣史上也是功不可没的!如条条江河汇人大海,各路选聘善绣工匠人文绣院授艺,这无疑使全国刺绣工艺得到一次大交流,大融合。文绣院的成立,标志着宋代刺绣又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遥想当年,300绣女云集京师,一起切磋技艺,十指翻动,龙飞凤舞,绣线长长,绣作恢弘,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五彩缤纷。

徽宗年间,又设了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辈出。

宋代的刺绣在唐代宫廷绣和日用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绣品生产遍布河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而开封的刺绣则体现了宫廷绣的最高水平。

让我们赏析一幅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的宋代佳绣.

宋代《梅竹鹦鹉图》绣品原件高27.7厘米,宽38.3厘米.是以宋人写生工笔花鸟画为摹本。这是哪位大家的手迹?它在桔黄的绢底上,绣绛红色梅枝,劲秀挺拔。枝头梅花呈四种形态,一含苞待开、一露花初开、一满蕊盛开、一落瓣将残。梅花傲立在竹叶丛中,梅竹双清,傲骨漱诗情画意.枝头停立一只转首俯窥的彩色粥鹉,斜视蓍梅竹竞放.更渲染了画面自然活泼的绣品中运用了双色套针绣、纹绣针浓、抡针针法,平针、打籽绣等。光彩夺目的宋绣的针法,更体现出写真效果。绣品上有清代“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寿华官鉴藏宝’,“三希堂鉴玺”、“继掸党珍藏”等朱印1l方,更显示了这幅宋绣的珍贵程度.

《枸竹鹦鹉图》是哪位丹青高手的遗墨?这幅绣品,又是哪位神奇绣女所为?这许是千古之谜,但宋绣独有的魅力已让人叹为观止...明代屠隆《考股余事》对“宋绣画”作了精辟的注解:“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缄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嘉。女红之巧,千指春风,回不可及。”

“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宋绣绽放着人民的智慧,渲染着传统文化的重彩,渲染着—座历史名城的英气。

刺绣如烂漫的山花,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她的根在民间,枝在阡陌市井,花开在无数美丽的绣女心中。宋时京都开封,刺绣之花可以说开遍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人杰地灵的古都又涌现出多少专业刺绣人才——“百姓绣户”。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规定“自今承节指挥及百姓绣户支工钱令绣造....”这说明,宋初的裁遣院已开始招雇百姓绣户。

在专业的刺绣机构没成立前,宋代上至朝廷“乘舆服御”,下至“宾客祭祀用绣”,都要委托市井百姓绣户和尼寺绣姑绣作,来满足衣服及宫廷用物的刺绣需求。也可看出,东京民间刺绣业是发达的,刺绣也是高水平的。而百姓绣户和诸尼寺绣姑已成为北宋民间刺绣的两支主要力量。

《东京梦华录》卷三《寺东门街巷》中载:相国寺东门外有一绣巷,“皆师姑绣作所居住”,可谓一个专业刺绣区。“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 、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一景”。

遥想当年,开封民间大量应用着刺绣品。虎头帽、虎头鞋、兜肚、帐沿、绣枕、花巾…..城内迎风招展的72家大洒楼和千家小酒店的牌额、望子也是绣制的。如大酒楼白矾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又有“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旗相招,掩翳天日”。甚至“深街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城中,“锦绣之衣,结束不常,一时新装,曲尽其妙”。

新中国成立了后,1955年春,开封第一个织绣组织“开封市机绣合作互助组”诞生了,这是今日开封汴绣的起步。1956年“机绣合作互助组”发展成为“开封市机绣生产合作社”。1958年,开封织绣正式定名为“汴绣”。他们对开封汴绣正行了挖掘、收集、整理、研究。从民间收集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绣花鞋品、衣片、发现总结了历史作品中的技艺,不断完善汴绣的针法技艺,把汴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9年,汴绣长卷《清明上河图》进入人民大会堂河南厅,汴绣一举成名。历史名画被惟妙惟肖地重现在绣品。此后,传统的山水、宋人画及开封民间艺人的水墨花鸟画,逐渐 步入汴绣的大雅之堂。1962年汴绣走出国门,1963年,汴绣开创了河南省绣品出口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汴绣走向了多样化,其中人物肖像绣品再次使汴绣走出中国,名扬世界。

1992年,文莱国王绣研制成功,是我省手绣工艺一项突破。此件精品的针法创新和大型肖像绣品工艺技术成果,填补了河南省一项空白。1994年,邓小平同志大幅绣像绣成,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幅人物绣像,而且在刺绣工艺上是一次突破。

西洋画走进中国传统工艺的领地刺绣,是刺绣技艺杰出的创举,汴绣用线调色,用线作画,这是刺绣的新工艺,是绣作中最难掌握的技艺。而表达光影效果的新针法乱针绣应运而生,她打破了常规无序的针法表现油画中的笔触,把光影色彩效果中的微妙关系表现得极为逼真。它是两种文化、两种文明、两种思想体系的融会、两种不同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的完美结合。

汴绣,与其说是针法和线的劳作,不如说是汴绣人智慧和毅力的结晶,是艺术集大成的珍品。

汴绣的由来??

确有汴绣《清明上河图》作品。有报道:汴绣清明上河图通过对运针、布线、设色时的方向、角度、长短、粗细、疏密、厚薄、浓淡等等的不同选择和处理,使清明上河图呈现出比原画更明显的质感和立体感,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汴绣,起源于宋代的开封,是当时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当时的开封是北宋的国都,被称作“汴梁”或“汴京”,所以这种刺绣就被称为“汴绣”了。2006年,汴绣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8年,汴绣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汴绣,也称“宋绣”,距今800余的北宋时期,刺绣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做为北宋都城,其皇宫没有“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绣女300余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在民间,刺绣则更为普遍,当时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即是绣姑绣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专卖刺绣品的著名市场,放眼寺院内外,十里都城,到处是珠帘绣额,巧制新装,名绣佳作,竞相生辉,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职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汴绣是我国著名绣种之一,它以绣制中国名、古画著称于世,绣品古朴、典型、细腻。目前,以绣制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作,还绣有: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唐代韩晃的《五牛图》、周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卢楞枷的《六尊者》、阎立本的《步替图》、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崔白的《崔雀图》、宋代皇帝赵佶的《听琴图》、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清代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百骏图》......,以及近代名家大作在传统色调,针法基础上,创新整理出基本针法36种之多,如:以及枪针绣瓦、滚针,蒙针绣山水树木,双合针绣绳索;悠针绣动物,以及叠彩绣、席蔑绣、纳点绣、乱针绣等应物象形的针法,可称是与刺绣艺术的结合,是在绘画艺术基础上的再创作。工艺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

汴绣,近年来刺绣西方名画佳作,装饰画,壁画,以及人物肖像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创新,为文莱国王丹陛下刺绣肖像,为马来西亚马哈迪尔夫人刺绣肖像,为台湾政界要人陈重光先生绣制肖像,为刘少奇诞辰95周年绣制了刘少奇主席肖像,在邓小平九十诞辰之际又精工绣制了邓小平同志肖像。做到了形象逼真,形神兼备,色彩丰富,浑厚持重,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物象质感强,其工艺做到平、细、光、顺,并获得了政治影响、社会作用、经济效益、工艺创新的等各个方面的长足发展和创新。

更多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61990.html?wtp=tt

以上就是关于汴绣:十指春风绣丹青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