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讲的是什么故事

   2022-08-10 18:38:52 网络1010
核心提示:沙家浜讲的是什么故事问题一:沙家浜讲的是什么?《沙家浜》的主要内容: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

沙家浜讲的是什么故事

沙家浜讲的是什么故事

问题一:沙家浜讲的是什么?《沙家浜》的主要内容:

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解放了江南大好河山。

《沙家浜》简介:

《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

问题二:沙家浜的故事是个什么故事?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定装,解放了江南大好河山。

问题三:沙家浜讲述的是什么京剧《沙家浜》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南方的一个根据地――沙家浜。阿庆嫂以开茶馆为掩护,在党的领导下,在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冲破险阻,成功地转移了以郭建光为首的十八个伤病员,而后我军大部队回兵东进,直插沙家浜,盯捉了日寇黑田,汉奸胡传魁和刁德一。这出戏不仅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而且还有“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等多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唱腔,以及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智斗》那样扣人心弦的戏剧场面,在广大听众中广为传唱。该剧以其精湛的艺术性成为红色经典中的经典之作。

参考资料:

sjbtour/

问题四:沙家浜智斗故事情节是什么?谢谢阿庆嫂为掩护八路军伤员撤离,拖住国民党的追击。期间,又和国民党匪进行了机智的思想和语言斗争,使敌人没有任何海阴谋得逞!!!

问题五:沙家浜的内容简介沙家浜镇位于常熟、吴县、昆山三市交界处。这里民风淳厚,鱼跃蟹肥,水网如织,风光旖旎,更加上万顷阳澄湖,千顷芦苇荡,从而成为新四军歼击日伪匪顽的游击战场,成为新四军伤病员治伤养病的后方医院,成为抗日军民结下鱼水深情的革命热土。为更好地宣传沙家浜,使更多的人来关心沙家浜,建设沙家浜,编者组织专门力量,编印了这本小书,将沙家浜的历史渊源、名人踪影、风物特产、名胜古迹,掌故趣闻融于其中。编者希望您读过后不仅有令人神往的追求,更有畅游沙家浜、钟情沙家浜的愿望和行动。

问题六:戏曲《沙家浜》内容介绍这是一个茶馆老板娘帮助抗日军队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在与敌人迂回作战中,在常熟一带留下了十八个伤病员,由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在阳澄湖畔的沙家浜镇养伤。他们在与当地群众共同生活、战斗中结下了鱼水之情。

日寇对沙家浜地区扫荡后,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秉承日寇旨意,千方百计搜捕新四军的伤病员。郭建光率伤病员暂时隐蔽在芦苇荡里。在消息隔绝、粮缺药尽的艰苦环境中,他们坚持待命,像暴风雨中的青松那样屹然挺立。

沙家浜镇的党支部书记阿庆嫂以开茶馆为名,实际上是党的地下联络员,当初胡传魁刚刚拉起队伍时,遇日军追杀,幸得阿庆嫂救他一命。如今,阿庆嫂利用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矛盾,机智的与他们进行了斗争,并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冲破险阻,终于使十八个伤病员安全转移。

新四军伤病员安全脱险后,气急败坏的胡、刁当着阿庆嫂的面拷问沙奶奶和革命群众,企图破坏沙家浜的党组织。阿庆嫂和沙奶奶相互掩护,沙奶奶痛斥敌人,阿庆嫂趁机了解敌司令部虚实。

新四军某部主力回兵东进,郭建光率领伤愈归队的战士们,配合大部队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头子黑田和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问题七:沙家浜的故事简介600字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军团为主的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数十名伤病员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解供了江南大好河山。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沙家浜》情况介绍

      黄阿兴口述

    现在的沙家浜风景区当时还叫沙家浜芦苇荡,从1989年到1998年期间,是由我们前荡村经营的,总共有10年,当时我任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我们村位于阳澄湖北岸、原沙家浜镇东部,那里有大片低洼地,有滃头圩、登高圩、马辛圩、三家圩、倪家圩等,芦苇遍布,十年九涝,血吸虫病流行。我们村属登高圩,其实登高圩并不高,只有极小的一块地特别高,那里聚居了七八户人家,家家户户有竹园,附近就是芦苇荡,十分隐蔽。邻近有个100多户人家的大村,村里有茶馆,可以获取很多外面的信息,所以当年的新四军和后来的武工队经常在这里活动。1958年,这个小村拆迁时,曾拆到一台当年新四军用过的油印机。这个登高圩,南面有个约500亩左右的草荡面,草荡面之南也有一片荒地,称南草荡,所以草荡面北面的登高圩,人们也称它为北草荡。我们前荡村,是全镇有名的经济薄弱村、市协作办的帮扶对象。全村总面积3000亩,其中真正能种稻麦的良田1480亩,还有1500多亩是荒地,整个登高圩的荒地约有3000多亩,还有1500多亩荒地是邻近下浜村的。为了把这些荒地利用起来,我们想了好多办法,首先将登高圩里的低洼地围起来,建了两座机电排灌站,进行垦荒种粮,每个生产队都有40多亩荒地,粮食增产了,但成本加大了,当时老百姓说:“产量蛮高,口袋贴牢。”意思是产量虽然提高了,可收入下降了。后来听说尚湖已经放水还湖了,我们也开始还水养鱼,村里成立了副业组,办起了养殖场。效益有所好转,但致富速度太慢,仍不理想。不乆,上海同济大学在昆承湖边上办了游泳场,镇上办了纪念馆,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他们都要求参观芦苇荡和春来茶馆。于是我们研究决定,利用这片荒地开发芦苇荡。当时附近几个村也想开发,例如曹浜村、北桥村、芦荡村、龚浜村等,他们各有优势。而我村的优势是有一片约60亩左右的原生态芦苇荡,我村的劣势是陆路交通不便。当时镇长毛元生到我们村里现场一看后说:“这里有点象芦苇荡,不错!”就这样定下来筹建芦苇荡了。我们及时写了一块“沙家浜芦苇荡”大木牌,钉在芦苇荡的入口处,其他村看到镇长已经定了,也就放弃了竞争。后来换上了书法家言公达题字,影响就更大了。

      开发沙家浜芦苇荡主要分两步走,也就是两个阶段。

      第一步是初级阶段,又是试探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因为村里穷,没有资金,担心花费难回收,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我们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齐上阵,可以说是穷办苦干,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以土代洋,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小桥,用毛竹为材料,搭成竹格桥;凉亭,以稻草树棍为材料,建成草亭;冷饮部、休息室,毛竹架子草顶棚,芦片加泥当围墙,水泥台面砖头凳;人工打造芦苇迷宫;供应芦根茶,专卖土特产。不通公路用木船,增添了7条木船和一只消防艇,从镇上把游客接进芦苇荡,然后又用船送出去。为了增添气氛,按装了二只高音喇叭,整天播放京剧《沙家浜》,请市电台播音员介绍芦苇荡的基本情况,效果很好。一到旅游旺季,人流量成倍增长,一时忙得应接不暇。这几年,每年游客10多万人,扣除人工净收入也有七八万元。当时村里一个小厂一年上缴只有3万元,芦苇荡的收入确实不错。

      第二步是逐步完善、正式运行阶段,从1993年到1998年。三年以后,我们进行了认真总结,一致认为,形势大好,但问题不少。形势大好表现在:1、开发芦苇荡的方向是对的,大家形成了共识;2、效益也很好,比创办一家小企业好;3、创造了群众的就业机会。存在问题也有三条:1、安全因素必须引起重视,因为运送游客的船大都是木结构,并且陈旧,必须更新,确保安全;2、交通不便,必须打通公路;3、配套设施要跟上,解决游客的吃饭住宿问题。在以后几年里,我们做了如下五项工作:

    一、打通了一条公路,可以使游客的汽车直达芦苇荡。经过预算,接通公路约3公里,但有3座桥,5万方土方工程以及路面施工单位的费用,约200万元。当时村里可用财力只有20万元,资金缺口相当大,就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借,银行贷款40万。以10%的利息民间集资,筹集资金40万元;二是求,就是求援。当时我村是市协作办的扶贫帮困单位,他们召集了交通局、民政局、协作办等五六个单位,一起支持老区建设,当场拍板支持了35万元;三是帮,邻近5个村全力帮助,出动劳动力,完成了2.5万方土方任务;四是干,发动本村村民一起来完成余下的2.5万方土方任务。凡是本村村民,只要是前荡户口,年满16岁到60岁的都有任务。干部带头起早摸黑,结果感动了邻村,许多亲戚朋友都来帮忙,最多一天出动劳动力达1000多人。砂石路面的芦苇荡公路终于在1993年7月1日前正式通车,当天就有7辆上海大客车直达芦苇荡。

      二、扩种了一批芦苇,使芦苇荡面积有所扩大。原来的芦苇荡里的芦苇有相当一部分是蒲草,面积也不大,就从长江边上引进了一批芦苇种子,使芦苇荡面积从原来的60亩扩大到200亩。

      三、引进外来资金,新建了“阿庆嫂大酒店”。苏州第一人民医院下设三产,他们选中了芦苇荡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了设施良好的四层楼大酒店,我们村里投资32万元建了水塔,从此,使游客有吃、有住、有玩、有夜生活。

    四、相应完善了一批设施,形成吃游玩住一条龙服务。主要是建了春来茶馆、展览室、纪念碑、游泳池、停车场等。

      五、正式将前荡村更名红石村。村更名也相当复杂,必须要逐级申报,终于于1992年由省政府批准正式发布。

    从1995年到1998年,芦苇荡的经营状况一年比一年好,人流量超10万人次,营业收入近百万元,固定资产达500万元。至1999年我们把沙家浜芦苇荡顺利移交给镇政府经营,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

京剧《沙家浜》各人物原型:“绝版阿庆嫂”是谁?

芦苇荡风景区是沙家浜景区的精华所在,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以视觉上的浩浩荡荡,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为主景,充分体现“春来碧水绿芦接蓝天,鱼欢鸟歌;秋到金谷白玉铺沃土,花放稻香”的诗清画意。整个景区追求自然生态所给予的野趣,竭力营造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氛围。

景区规划由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和水生植物观赏区、芦苇荡水上活动区、水产观赏区、农业观光区是、运动休闲区、美食购物区八个游览区构成。

革命传统教育区,是以革命史迹介绍和《沙家浜》创作过程为主线的人文景观区,突出芦苇荡风景区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的性质。主要有瞻仰广场、浮雕墙、沙家浜亭、东进桥、鱼水亭和碑廊、象征十八个伤病员的十八块形态各异的自然石等景点,以雕塑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位于瞻仰广场中央的主雕高达8米,重60吨,由创作毛泽东纪念堂毛主席座像的著名雕塑家、原四川美院院长叶毓山创作。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位于沙家浜镇。它始建时为“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陈列室”;后于1988年6月改建为“沙家浜革命展览馆”;1991年正式命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全馆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展厅陈列共分五大部分,有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及23幅首长题词。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生动的德育基地。

1969年,正是芦花放稻谷香的季节,刚刚从上海警备区动员处副处长岗位上退下来的费介成,来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战斗过的横泾公社。他是当年在此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之一,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剧情的见证人。费介成来此的目的,是想在这块他和他的战友曾经洒过鲜血的地方建立起一块丰碑,以记载那一段血与火的战斗岁月,纪念在此英勇战斗、流血牺牲的人民子弟兵。他凭着惊人的记忆,不顾年迈体弱,在阳澄湖畔,踏遍一块块旧战场,寻访一个个知情人。

在北泗泾,他会见了当年的抗日积极分子苏贻民老妈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正是这位老妈妈象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弟兵,她的家成了新四军战士的家,不知有多少好同志在她的掩护下从敌人的魔爪下安全转移。为了抗日,她家的房子被日本鬼子烧毁,她本人也被敌人抓去,受到严刑拷打。这些情况费介成如果不说,当地的人谁也不知道。

在龚家浜,费介成见到了于银生老人。于银生说:当时的新四军印报所经常活动在龚家浜一带。有一次,印报所要转移,有20箱铅字委托于银生保管。为了确保安全,于银生就一个人摸黑将铅字用船运到荒野里的一块坟地上,堆砌成一口棺材,再盖上砖瓦,伪装成这一带农村常见的瓦庐棺材。就这样,日本鬼子几次下乡搜查都扑了空。

在双浜村,费介成指着村南那顶木桥对村里的领导说:抗战时期,这座桥好像还应向南移10米左右,桥东面这幢房子曾经是新“江抗”的司令部,桥西面有一家茶馆,老板姓沈。说到这里,他问周围的人:“是不是这样的?”当时村(大队)革委会主任陆兴说:“您说的完全正确!”

在罗家草荡、黄桥村,费介成找到了当年后方医院的小房东孙大生。费介成在阳沟?战斗中右腿负伤,曾在孙大生家里养过伤,就是用孙大生家的扁担当夹板治好了腿。

鲍家河湾是当年新四军非常活跃的地方,在这里,费介成找到了当年印报所的房东宋三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宋三保一家人作出了很大的牺牲。1941年2月下旬,日本鬼子冲到鲍家河湾,直奔宋三保家,把宋家抢劫一空,不能抢走的统统丢到河里。日本鬼子还搜去了新四军的部分《大众报》和《江南》半月刊。

费介成还去了阳沟?、张家浜、肖泾、陆巷等村,丰富了他原来拥有的资料,为建立沙家浜革命传统陈列室奠定了基础。二1970年11月16日,小说《铁道游击队》里队长刘洪的生活原型,时任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的刘金山慕名来到横泾公社,他召集了部分支部书记开座谈会,谈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临行时,他嘱咐横泾公社革委会主任曹兴福说:“把沙家浜建设好。”

仅隔了7 天,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杨广立也来了。恰逢老地下党员时根元献出了一把上面刻有“春来”字样的茶壶,引起了杨广立的极大兴趣。当时有人提议,请杨广立把这一把茶壶带回去,交给许世友司令员。

据后来调查,这把茶壶的真正出处是陆家村,是老党员时根元年轻时从陆家岳父家捧回来的。“春来”茶壶是确实有的,但“春来茶馆”却没有发现。这件事也说明,《沙家浜》戏里的“春来茶馆”并不是编剧凭空虚构的,而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后来又在曹家浜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确有一家“东来茶馆”和一家“春海茶馆”,曾经都是新四军的联络站。

就在上级领导相继视察的同时,公社于这年的11月25日召开了“建设今日沙家浜”誓师大会,这次会议在当时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

1971年5月26日,在县乡两级共同关心下,成立了“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七人筹备领导小组。筹备领导小组下设资料组。

1971年11月,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正式开办,主要展出一些革命文物,有老战士捐赠的手枪、大众报、《江南》半月刊、军用水壶等;有从民间征集到的铁筛、榔头、铁墩、风箱等原来修枪所工具;有普通老百姓捐赠出来的蚊帐、藤椅、棉胎等。这些东西有的是当年从胡肇汉小老婆家里缴获后由新四军分给摇船农民的战利品;还有新四军后方医院使用过的医疗工具以及一条曾护送过新四军伤病员的交通船等等。

1972年4月,刚上任的公社党委书记奚君十分重视陈列室的建设,在他的过问下,确定了一些参观点,主要是湖浜、龚浜、芦荡、曹浜四个大队,有印报所、修枪所、后方医院、弹壁洞、歼敌弄、擒敌处、庆功场等。奚君为这些参观点定名和撰写解说词,还在歼敌弄、擒敌处、庆功场三处建碑以示纪念。正是这些形象化的教育形式,发挥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吸引了各地干部群众、部队战士、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的学生来此参观学习。

这个简陋的陈列室从1971年11月建办至1974年5月正式关闭,前后不足三年。关闭后,革命文物移交给了县文管会。三尽管陈列室关闭了,但已经形成的那些教育点还存在,慕名而来的人仍络绎不绝。

1981年5月10日,经省政府批准,横泾公社更名为芦荡公社。后来撤销公社改建乡,芦荡公社改名芦荡乡。

1988年6月间,上海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师生在社会调查中发现,芦荡乡地处昆承湖边,与虞山隔湖相望,可谓山明水秀,风光美丽,是块大有发展前途的旅游宝地。于是他们就提出了与芦荡乡合作开发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芦荡工业公司的重视,在经济尚不宽裕的条件下,开始在昆承湖边筹建“沙家浜游泳场”。同时,开始了展览馆的筹建工作。利用原成人教育室,仅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因陋就简完成了布馆的全部工作,于1988年7月22 日,“沙家浜革命传统展览馆”和“沙家浜游泳场”同时对外开放。

由于有关“沙家浜”的消息被封闭了10 多年,这次通过同济大学在上海各大报纸首次披露后,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兴趣,在上海出现了轰动效应。上海人士蜂拥而至,引起了常熟一些部门的关注,他们也组织党、团员前来参观学习,这就大大加重了芦荡乡的接待任务。第二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和芦荡乡的共同努力下,对原有的展览馆进行了重新布置,扩大到48平方米,展出内容是:今日芦荡、农民暴动、江抗东进、芦荡养伤、重建武装、后方基地、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迎接解放等九个部分,图文并茂,受到参观者的好评。

1989年,沙家浜革命传统展览馆带动了沙家浜游泳场的发展。游泳场增设了划船、垂钓、野餐烧烤、品茶、飞艇游湖等活动项目,还配备了三艘客轮,一艘消防艇,组织游阳澄湖、游芦苇荡等活动。上海人民广场上树起了 “沙家浜三日游” 大型广告牌,《新民晚报》刊登了有关沙家浜的消息,上海各大旅行社纷至沓来,旅游旺季日人流量在万人以上,最多一天达1.73万人次。四1990年5月5日,77岁高龄的叶飞副委员长偕同夫人专程来到芦荡乡。下午2时许,他在市、乡党政领导的陪同下,仔细参观了展览馆。他一边参观一边对周围的人说:“当年新四军东进是有争议的,由于陈老总果断决策,力排众议,一人承担风险,派我带了800多名战士来到东路……”他建议,“江抗”东进在新四军建军史上有着特殊的作用,“江抗”东进的内容要增加。他还专门作了关于“沙家浜的意义……”的题词,并题写了“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的馆名。从此,“沙家浜革命传统展览馆”就正式改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

叶飞视察后,芦荡乡党委专门召集会议,研究决定重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1991年,为了筹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在镇党委号召下,全镇党团员掀起了一个募捐热潮,不到一个月,捐款总数达12.6万元,填补了建设费用的不足。这年6月30日,“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正式竣工。副省长高德正和省委宣传部发来了贺电,苏州市市长章新胜、常熟市委领导等前来参加了落成典礼。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坐落在沙家浜镇汽车站附近,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有三层:底层为文化活动中心,中层为展厅,陈列了300多幅照片、图片和51件文物,还有叶飞、江渭清、周文在、夏光、杨浩庐、包厚昌、诸敏等革命老前辈的题词。展出的内容分三大部分:“峥嵘岁月”、“水乡烽火”和“今日沙家浜”。主要记录了北桥伏击战、阳沟?杀敌、八字桥激战、血战张家浜……等军民团结抗战的动人事迹。教育馆的三楼设有一个大教室,用于在参观之余播放一些录像片,作专题报告等。

教育馆也接待过一些外国人,其中主要是在同济大学读书的外国留学生。在接待一批日本客人时,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他们展示了日本军人的暴行和沙家浜军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日本客人看了展览后表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要努力发展日中之间一衣带水的友好关系。五1992年3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撤芦荡乡建沙家浜镇。1996年,在市镇两级的共同关心下,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改版,新版进一步充实了抗战内容,并增加了日军暴行的一些珍贵照片;较详细地反映了当年新四军与日伪顽开展的复杂斗争状况;在每个部分的最后一块版面上,增加了沙家浜镇的大事记;还增加了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内容。改版重展的新馆在这年的“七一”前夕正式展出。

 刘飞(1905-1984),原名刘松清,曾用名刘清湖北红安人。1939年9月,“江抗”西移途中在江阴顾山遭顽军阻击,在反击顽军的战斗中,刘飞身先士卒,率队冲锋,不幸被敌人子弹打入肺部,几乎危及心脏,经抢救脱险,留在阳澄湖地区养伤。当时留下来的36位伤病员中,刘飞的职务最高。

 在养伤期间,他组织伤病员克服重重困难,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敌后战争,发挥着戏里“郭建光”一样的作用。不久,刘飞转移至上海治疗,留下来的伤病员由夏光指挥,坚持敌后斗争.

 夏光(1909-2012),原名夏克绍,湖南武岗人。1939年8月,时任“江抗”第五路军参谋长的夏光由于连续作战,经常彻夜不眠,最终体力不支病倒。部队奉命西移时,夏光因病只能留在当地休养,当时他把所有作战文书记录移交给参谋处以后,就化装成平民百姓,在群众的掩护下,越过国民党“忠义救国军”控制区,回到流动在阳澄湖地区横泾一带的新四军后方医院,与“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等伤病员会合。刘飞因伤重转移上海治疗后,伤病员们在夏光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斗争,同样发挥着戏里“郭建光”的作用。

 范惠琴(1911-2003),沙家浜镇横泾北泗泾(又名龚家浜)人,中共党员。1940年5月,当选为抗日民主政权苏州县横泾区横南乡妇女抗日协会主任。同年12月26日,当选为苏州县妇女协会执行委员。因为老家北泗泾村隐蔽,她家便成了新四军和地下党经常活动的交通站,曾接待和掩护过谭震林、夏光、任天石、张英、冯二郎、吴冷西、周波、李正廉、周朗等革命同志。

 范惠琴的主要工作是护理和掩护伤病员,传递革命情报,发行新四军《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为新四军做军鞋。1941年日伪“清乡”期间,范惠琴曾被镇上日伪军抓去,在严刑面前坚不吐实,没有暴露身份。出狱后,她继续为党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范惠琴作为亲身经历过的幸存者,各地造反派多次找范惠琴收集所谓“走资派”的“罪证”,有些不实之词,她拒绝签名。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李正廉正是因为有了她的作证,才及时恢复了工作。

 她的回忆录被北京京剧院征集过去,作为创作素材,并于1972年3月28日写信感谢范惠琴。1974年,范惠琴的儿子曾给谭震林写过一封信。是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返回了回信,信中说:“如生活有困难,可凭这封信到当地民政部门求助。”范惠琴总是对家人说:“比起牺牲的同志,我是幸运的。”在所有阿庆嫂式的人物中,她是唯一与北京京剧院有过联系的女同志。所以,当地人都称她是“绝版阿庆嫂”。

 陈二妹(1915-1998),常熟市董浜镇雪沟村人,丈夫陈关林是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故人称“关林嫂”。抗日战争时期,夫妻二人开了一家涵芬阁茶馆,是新四军地下交通站,陈关林为地下交通员。夫妻二人为抗日做了大量工作。1940年初夏,常熟“民抗”司令任天石把陈二妹介绍给谭震林:“她就是联络站站长陈关林的妻子。”

 从此,谭震林和其他领导经常到涵芬阁茶馆开展工作。翌年7月,日伪“清乡”期间,陈关林不幸被捕,被关押在苏州长春巷监狱。陈二妹曾四次步行到苏州探监,最后一次是1942年1月11日,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丈夫。陈二妹拖着幼小的儿子家树和女儿慧芳艰苦度日,直到全国解放,才得到丈夫牺牲的确切消息。

 她曾给谭震林写过封信,告诉她丈夫牺牲的消息,没多时,谭震林亲笔回了信,他在信中说:“陈关林同志为国捐躯,党和人民永远怀念她。生活上你如有困难,尽管找当地政府解决。”其实,陈二妹从未向政府提过任何要求。1982年5月12日,谭震林故地重游来到常熟在虞山饭店接待室里,谭震林见到了分别40年之久的茶馆老板娘陈二妹,他竟一下子就认出了她,并脱口而出:“关林嫂!”从此以后,报纸上就有了《陈二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的报道。

 沙家浜地区类似阿庆嫂式的人物还有很多,有朱凡、陆二嫂、陆钰、卢爱金、干桂宝、徐巧珍等,在她们身上,都有阿庆嫂的影子。

 任天石(1913-1948),又名任启生,常熟梅李人,1932年8月,任天石考入上海的中国医学院,毕业后返乡挂牌行医。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他深切体会到“做个医生,只能救命,若要救民,必先救国”。在他的筹划下,1938年7月1日,组建成立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先后任副大队长、大队长。第二年秋,任天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4月以后,在东路军政委员会领导下任天石从事民主建政工作,先后任中共常熟县委书记、第一行政区督查专员兼常熟县县长、苏州县县长、苏常太工委委员。1941年7月,任中共苏中四地委江南工委书记、通海工委书记。1943年,任苏中区党委巡视员。1946年后,先后任京沪路东中心县委书记十地委常委兼 社会 部部长等职。1947年1月30日深夜,任天石在上海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始终坚贞不屈。翌年冬,被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6岁。

 据文牧称,陈天民,即任天石。天,即任天石的天;民,则“民抗”的民;陈,则是常熟地区较为常见的一个姓。因此,任天石就是沪剧《芦荡火种》中的陈天民,也就是后来移植到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陈谦民的生活原型.

 叶诚忠(1914-1944),福建闽东人,放牛娃出身。叶诚忠为红军老战士,历任“江抗”和新四军部队排长、副连长、副营长等职叶诚忠是威震敌胆的战斗英雄,也是活跃在阳澄湖畔的36位伤病员之一。1944年1月5日,叶诚忠在苏北大官庄战斗中牺牲,当时已是副营长。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把大官庄改名为诚忠乡。

 张世万(?-1943),福建闽东人,红军老战士。“江抗”东进时任排长,后历任新四军部队营长、浙东游击纵队二大队大队长等职。他是当年战斗在阳澄湖畔的36位伤病员之一,作战勇敢,深受战士们爱戴。1943年7月,张世万在浙江余姚大亭战斗中不幸牺牲。60年后的2003年,张世万生前的通讯班班长徐道明捧着他的骨灰盒,来到沙家浜风景区,把其骨灰撒在沙家浜这块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沪剧《芦荡火种》作者文牧在《创作札记》一文中写道:“剧中的排长叶世忠,就是取叶诚忠和张世万的名字得来的。”

 胡肇汉(1906-1950),湖南岳阳人。出身贫苦,14岁起当长工。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4年,在岳阳保安团当兵,后辗转于安徽江苏、上海等一带,混迹于国民党军警界,曾任江苏省第一区水上警察队中队长、青浦县水巡队长等职。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胡肇汉参加“忠义救国军”,从事抗日活动。

 1939年5月,“江抗”东进来到阳澄湖畔,一些地方游击队纷纷接受“江抗”收编,时任“江抗”副总指挥的叶飞邀请胡肇汉接受改编,胡肇汉被收编到“冮抗”四路独立第大队第一支队,任司令。1940年6月起,胡肇汉任国民党保安团团长,后又公开打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先遣队的旗号,经常与“新江抗”制造摩擦,捕杀抗日干部及民众。1949年上海解放后,胡肇汉于1950年被逮捕处决。

 沪剧《芦荡火种》和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反面角色胡传魁与现实生活中的胡肇汉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是部队番号都称“忠义救国军”,都是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顽固派,都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杀人狂魔,而且都姓胡。不同的是,胡传魁是个草包,胡肇汉却不是,倒有点像戏里的刁德一。因此,有人分析说现实中的胡肇汉,是戏里胡传魁和刁德一的混合体。沪剧《芦荡火种》编剧文牧说:“戏里的胡传魁这个名字是根据他的性格定的,他有点胡搞,便让他姓胡。与胡肇汉同名完全是巧合。”

(《沙家浜县志》)

以上就是关于沙家浜讲的是什么故事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