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验证中核黄素试验,核黄素一般用多大浓度?依据?

   2022-11-16 05:46:57 网络1580
核心提示:关于浓度。核黄素浓度没有标准,有人认为0.1-0.3g/L,但我认为用实验而定,与你黑光灯发生紫外光波有关。建议你用试片确定浓度。即用所配浓度能被你所购黑光灯检出为准,有一点是要干燥后再测。黄花菜有什么标准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清洗验证中核黄素试验,核黄素一般用多大浓度?依据?

关于浓度。核黄素浓度没有标准,有人认为0.1-0.3g/L,但我认为用实验而定,与你黑光灯发生紫外光波有关。建议你用试片确定浓度。即用所配浓度能被你所购黑光灯检出为准,有一点是要干燥后再测。

黄花菜有什么标准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核黄素的来源5 缺乏核黄素所引起的疾病6 核黄素的食品添加剂用途7 核黄素医学检查 7.1 分类7.2 原理7.3 试剂7.4 操作方法7.5 正常值7.6 临床意义7.7 附注7.8 相关疾病 8 维生素B2药典标准 8.1 品名 8.1.1 中文名8.1.2 汉语拼音8.1.3 英文名 8.2 结构式8.3 分子式与分子量8.4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8.5 性状 8.5.1 比旋度 8.6 鉴别8.7 检查 8.7.1 酸堿度8.7.2 感光黄素8.7.3 有关物质8.7.4 干燥失重8.7.5 炽灼残渣 8.8 含量测定 8.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8.8.2 测定法 8.9 类别8.10 贮藏8.11 制剂8.12 版本 9 药品说明书 9.1 核黄素的别名9.2 外文名9.3 适应症9.4 用量用法9.5 注意事项9.6 规格 10 参考资料附:* 核黄素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hé huáng sù

2 英文参考

lactoflavi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ovoflavi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riboflavin [WS/T 476—2015 营养名词术语]

3 概述

核黄素(riboflavin)又称维生素B2(vitamin B2),是B族维生素之一[1]。在体内,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黄素单核苷酸作为辅基与特定蛋白质结合,形成黄素蛋白,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代谢[1]。

纯的维生素B2为橙黄色结晶,溶于水,在紫外线照射下有黄绿色荧光,耐热,耐酸,不耐堿,对光敏感。食物中维生素 B2多与磷酸和蛋白质结合,对光较稳定。[2]

维生素B2(vitamin B2)是核醇与7,8二甲基异咯嗪的缩合物,属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2在体内以游离核黄素、黄素单核苷酸(flavin mononucleotide,FMN)及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3种形式存在于组织,构成体内许多黄酶中的辅酶。

4 核黄素的来源

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B2主要依赖于食物中供给,牛奶、鸡蛋含维生素B2比较丰富,绿色蔬菜中也有,但植物性食品的维生素B2含量不高。

一般动物性食品中维生素B2含量高,又以肝、肾、心最多;植物性食品中,以绿叶蔬菜、豆类中含量较高,谷类和一般蔬菜含量少。

5 缺乏核黄素所引起的疾病

维生素B2的主要功能是构成黄酶的辅酶,参加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缺乏维生素B2时许多酶的活性降低,线粒体中氧化速率下降,直接影响了能量代谢。因此它是维持机体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维生素。

缺乏B2可引起阴囊炎、舌炎、唇炎、口角炎、脂溢性皮炎、睑缘炎。

6 核黄素的食品添加剂用途

维生素B2可作为营养强化剂用在植物蛋白饮料(食品分类号:14.03.02)中,最大使用量1 mg/kg~3 mg/kg。[3]

7 核黄素医学检查7.1 分类

血液生化检查、血清维生素测定

7.2 原理

(1)全血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系数(activity coeffieient of erythrocyte glutathione reductase,ACEGR)测定:维生素B2的衍生物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是谷胱甘肽还原酶(EGR)的辅酶,可促进红细胞内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同时还原型的辅酶Ⅱ被氧化,保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当体内维生素B2缺乏时该酶的活性降低,而将维生素B2加入含有谷胱甘肽还原酶的红细胞溶血液中,可增加酶的活性。这种补充维生素B2后酶增加的活性与原有活性的比值即为EGR的活性系数(ACEGR)。

(2)尿维生素B2测定:维生素B2主要从尿中以游离形式排出,而维生素B2在440~500nm波长激发时产生黄绿色荧光,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与维生素B2浓度成正比。故测定尿中维生素B2可反映体内维生素B2的营养状况。有多种方法,如24h尿维生素B2测定,1h尿维生素B2测定及维生素B2负荷试验。后者最常用的方法是口服5mg维生素B2后,收集4h尿样,测定尿中的维生素B2量。另外尚可收集任意尿,测定每克肌酐来表示尿中维生素B2的排出量。

7.3 试剂

同荧光分析法。

7.4 操作方法

同荧光分析法。

7.5 正常值

ACEGR的参考范围<1.2,若>1.4有诊断意义

尿维生素B2的排出量见表1。

7.6 临床意义

维生素B2缺乏(vitamin B2 deficiency)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因维生素B2是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必须的因素,体内缺乏维生素B2对人体生理功能影响较大,涉及范围较广,常见是口腔及皮肤等部位出现异常,严重缺乏可导致生长停止。本病多数由于膳食中维生素B2供给不足或利用过多或吸收障碍而引起。因此可根据饮食中有维生素B2缺乏的病史及阴囊皮损、口腔症状、脂溢性皮炎而做出初步临床诊断,然后给以维生素B2治疗。

7.7 附注

实验室诊断方法的评价:

(1)以ACEGR作为人体维生素B2缺乏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可首选。此法具有用血量少,灵敏度高,方法稳定等优点,且能直接反映体内核黄素的代谢情况。

(2)虽然24h尿维生素B2测定能正确地查明一天尿中排出的维生素B2量,但尿量不易收集,尤其是小儿。可采用测空腹1h尿中维生素B2排出量,测得值再折算24h的排出量。

7.8 相关疾病

脂溢性皮炎

8 维生素B2药典标准8.1 品名8.1.1 中文名

维生素B2

8.1.2 汉语拼音

Weishengsu B2

8.1.3 英文名

Vitamin B2

8.2 结构式

8.3 分子式与分子量

C17H20N4O6376.37

8.4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7,8二甲基10[(2S,3S,4R)2,3,4,5四羟基戊基]3,10二氢苯并蝶啶2,4二酮。按干燥品计算,含C17H20N4O6应为97.0%~103.0%。

8.5 性状

本品为橙黄色结晶性粉末;微臭,味微苦;溶液易变质,在堿性溶液中或遇光变质更快。

本品在水、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中几乎不溶;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

8.5.1 比旋度

避光操作。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无碳酸盐的0.05mo/L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mg的溶液,在30分钟内,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E),比旋度为115°至135°。

8.6 鉴别

(1)取本品约1mg,加水100ml溶解后,溶液在透射光下显淡黄绿色并有强烈的黄绿色荧光;分成二份:一份中加无机酸或堿溶液,荧光即消失;另一份中加连二亚硫酸钠结晶少许,摇匀后,黄色即消褪,荧光亦消失。

(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 A)测定,在267nm、375nm与444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375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与267nm波长处的吸光度的比值应为0.31~0.33;444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与267nm波长处的吸光度的比值应为0.36~0.39。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447图)一致。

8.7 检查8.7.1 酸堿度

取本品0.50g,加水25ml,煮沸2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10ml,加酚酞指示液0.05ml与氢氧化钠滴定液(0.01mol/L)0.4ml,显橙色,再加盐酸滴定液(0.01mol/L)0.5ml,显黄色,再加甲基红溶液(取甲基红50mg,加0.1mol/L氢氧化钠溶液1.86ml与乙醇50ml的混合液溶解,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0.15ml,显橙色。

8.7.2 感光黄素

取本品25mg,加无乙醇三氯甲烷10ml,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 A),在44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不得过0.016。

8.7.3 有关物质

避光操作。取本品约15mg,置100ml量瓶中,加冰醋酸5ml与水75ml,加热溶解后,加水适量稀释,放冷,再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ml,置5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峰保留时间的3倍。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5倍(1.0%),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的主峰面积(2.0%)。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任何小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01倍的峰可忽略不计。

8.7.4 干燥失重

取本品0.5g,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0%(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L)。

8.7.5 炽灼残渣

不得过0.2%(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

8.8 含量测定

避光操作。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

8.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1mol/L庚烷磺酸钠的0.5%冰醋酸溶液-乙腈-甲醇(85:1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444nm。理论板数按维生素B2峰计算不低于2000。

8.8.2 测定法

取本品约15mg,精密称定,置500ml量瓶中,加冰醋酸5ml与水200ml,置水浴上加热,并时时振摇使溶解,加水适量稀释,放冷,再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维生素B2对照品,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8.9 类别

维生素类药。

8.10 贮藏

遮光,密封保存。

8.11 制剂

(1)维生素B2片  (2)维生素B2注射液

8.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9 药品说明书9.1 核黄素的别名

核黄素卵黄素乳黄素维生素G维生素乙2乙二素乙种维生素二 ,维生素B2

9.2 外文名

Vitamin B2 ,Riboflavin, Beflavit, Flavitol, Ovoflavin,Riboderm,Vitamin G

9.3 适应症

本品可用于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和阴囊炎等疾病的防治。

9.4 用量用法

口服:成人每日的需要量为2~3mg,治疗口角炎、 舌炎、阴囊炎等时,1次服5~10mg,1日3次。皮注或肌注,1次5~10mg,每日1次,连用数周,直至病势减退为止。

9.5 注意事项

1.宜在进食时或进食后立即服。 2.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 3.服后尿呈黄绿色。

9.6 规格

请问VB2(核黄素)可不可以在复合调味品中添加?添加的比例是多少?有没有相关规范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 淮阳黄花菜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淮阳黄花菜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淮阳黄花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面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62-1994食品中汞限量卫生标准

GB/T 5009.3 食品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 5009.5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GB/T 5009.9 食品中总糖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的测试方法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5 食品中铬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7 食品中汞的测定方法

GB/T 5009.34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

GB/T 5009.89 食品中烟酸的测定方法

GB/T 5009.92 食品中钙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24 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GB/T 6194 水果、蔬菜可溶性糖测定法

GB/T 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T 12389 食物中胡萝卜素的测定方法

GB/T 12391 食物中核黄素的测定方法

GB/T 12396 食物中铁、镁、锰的测定方法

GB/T 12456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方法

GB 17924 原产地域产品通用要求

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淮阳黄花菜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公告的保护范围为准,见附录A。

4、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1淮阳黄花菜:Huai Yang Day Lily

在本标准第3章规定的范围内以本标准栽培、生产、管理符合本标准要求的黄花菜。

5、 要求

5.1自然环境

本区域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是黄淮海平原区,县境内地势平坦(北纬33°20’至34°00’,东经114°38’至115°04’)。属暖温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

5.1.1日照

年平均日照2354.6h,太阳辐射总量为5.03×10 J/cm2,平均生理辐射总量2.46×10 J/cm2。

5.1.2气温

年平均气温14.3℃,平均无霜期219天。

5.1.3降水

降水主要靠夏季风带来的水气,雨季的起止和冬、夏季风交汇形成的锋面进退一致,年平均降水714.2mm(季平均降水量为第一季度60.1mm,第二季度199.8mm,第三季度388.5mm,第四季度76.6mm),生长期降水量626.6mm。

5.1.4土壤

土壤系黄河冲积平原,土地厚,养分含量高,其中有机质含量10g/kg–20.5g/kg,平均含量15g/kg;碱解氮含量60.1mg/Kg–108.3mg/kg;速效磷含量6.46m g/kg–10.4m g/kg;速效钾含量116.51mg/kg–159.76mg/kg;土壤pH值6.8–7.5,呈中性至微碱性。

5.2特性

花蕾肥大,双层六瓣,有7根金针似的共蕊,镏晒后色泽金黄,菜条丰润,油分大,弹性强,久煮不烂,鲜嫩甜脆。

5.3繁殖

采取分株和切茎繁殖。

5.4栽培技术

5.4.1种植土壤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灌条件良好、肥沃的联合土–沙壤土,有机质含量在12g/kg以上,碱解氮在60mg/kg以上,速效磷(P2O5)在20mg/kg以上,速效钾(K2O)150mg/kg以上,pH值6.5~8.5,耕作层30~60cm,100cm土体内无障碍。

5.4.2合理密植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栽培模式,一般采取宽窄行种植,0.90m~1.0m×0.60m~0.70m×0.08m~0.12m或等行距种植,0.90m~1.0m×0.90m~1.0m×0.08m~0.12m,密度因肥力高低控制在5500~10000株,地肥易稀,地薄易密。

5.4.3施肥

科学施肥。中等肥力的菜田,每亩施用优质有机肥2500~3000kg或充分腐熟的饼肥(花生饼、大豆饼等)200kg,施纯N 15kg,施P2O5,12~15kg,施K2O,15kg,施肥比例为1.0:0.7~0.8:0.9~1.0,补施硫酸锌1.5~2kg,硫酸亚铁4.5kg,在每年的三、四、五月份分别追施苗肥、苔肥和蕾肥,本着前轻后重的原则亩施黄花菜专用配方复合肥40~60公斤,十一月份追施越冬肥,每亩施农家肥4~6方或饼肥200~300公斤,每次追肥后适时浇水,以水调肥。

5.4.4科学化调控

在十月和春季三月份分别喷施一遍多效唑,控制旺长和徒长,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在四、五月份分别喷施赤霉素(九二O),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的效率,为花蕾提供充分的营养物质,以提高质量和产量。

5.4.5中耕

在三至四月份中耕三至四次,本着“一次浅、二次深、三次四次不伤根”的原则,及时中耕,破除板结,蓄水保墒,提高地温,铲除杂草。

5.4.6适时培土

在冬前黄花菜上部叶片干枯之后翻土培根,防止冻伤腋芽,确保来年分蘖抽苔现蕾。

5.4.7病虫害防治

以农业防治为主,在冬前和初春分别深翻土地,打破蛹室,利用温度变化杀灭地下害虫,降低虫口基数,并风化土壤,改良土壤结构。

5.5采收

5.5.1采收时间

每年6、7月份。

5.5.2采收要求

花蕾的色泽随着花蕾生育进程而变化,由深绿向浅绿向黄褐色方向变化,因此花蕾色泽的深浅标志着花蕾的成熟度,所以可以根据蕾的色泽判断采摘时机,一般在早晨八点以前或下午四点以后采摘顶部呈浅黄色或黄褐色的花蕾。

5.6加工

鲜黄花菜经蒸制后烘干处理。

5.7质量等级

5.7.1感官指标

黄花菜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感官分级指标见下表(表一)。

黄花菜感官分级表

级别分级规格

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色泽 色泽淡黄或金黄,条色均匀,有光泽,无青条 菜色泽金黄代号棕黄条色均匀,有光泽。青条菜根数不超过2%色泽黄棕,青条菜根楼不超过4%

气味 具有黄花菜特有的香味,无毒味和其它异味无毒味和其它异味

形状 干蕾条形均匀,开花菜和油条菜的根数分别不超过1%。无虫蛀、霉变、杂质干蕾条形均匀,开花菜和油条菜的根数分别不超过2%和4%。无虫蛀、霉变、杂质干蕾条形均匀,开花菜和油条菜的根数分别不超过4%和7%。无虫蛀、霉变、杂质

肉质 肉质肥厚,每公斤干花不多于2150根肉质厚,每公斤干花不多于2300根肉质较厚,每公斤干花不多于2500根

5.8感官指标

菜条丰润,颜色金黄,油分大,弹性强,无杂质,无异味。

5.9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二规定

项目指标

总糖 ≥38%

水份 ≤15%

蛋白质 ≥11%

氨基酸 ≥7.5%

总酸 ≤2.5%

烟酸(mg/100g) ≥3.5

胡萝卜素(mg/100kg) ≥20

核黄素≥ 0.18

铁(以Fe计)(mg/kg) ≥260

钙(以Ca计)(mg/kg) ≥3.5×10

总磷 ≥0.2%

5.10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应符合表三的规定

项目指标

总砷(mg/kg) ≤0.5

铅(mg/kg) ≤0.2

汞(mg/kg) ≤0.01

镉(mg/kg) ≤0.05

二氧化硫(mg/kg) ≤20

6、 试验方法

6.1感官指标

将样品放入洁净的白纸上用肉眼观察黄花菜的形状、颜色、光泽和菜条的均匀程度,并闻其气味。

6.2质量等级

对样品进行单菜条称重,用肉眼观察其形状、色泽,有无青条菜、虫蛀、霉变、杂质,闻其气味,计算其占总数比例,归等分级。

6.3理化指标

6.3.1水分的测定

按GB/T 5009.3中方法执行

6.3.2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按GB/T 5009.5中方法执行。

6.3.3总糖的测定

按GB/T 6194规定执行。

6.3.4烟酸的测定

按GB/T 5009.89规定执行。

6.3.5钙的测定

按GB/T 5009.92中方法执行。

6.3.6氨基酸的测定

按GB/T 5009.124中方法执行。

6.3.7核黄素的测定

按GB/T 12391执行。

6.3.8铁的测定

按GB/T 12396中执行。

6.3.9胡萝卜素的测定

按GB/T 12389执行。

6.4卫生指标

6.4.1总砷的测定方法

按GB/T 5009.11中方法执行。

6.4.2铅的测定方法

按GB/T 5009.12中方法执行。

6.4.3镉的测定方法

按GB/T 5009.15中方法执行。

6.4.4汞的测定方法

按GB 2762-1994中方法执行。

6.4.5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

按GB/T 5009.34中方法执行。

7、 检验规则

7.1检验分类

7.1.1出厂检验

产品包装前应按照本标准要求进行质量等级检验,按等级要求分别包装,并将合格证附于包装物内。

7.1.2 /SPAN

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维它命B2。分子式C17H20N4O6。它是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作为维生素B族的成员之一,微溶于水,可溶于氯化钠溶液,易溶于稀的氢氧化钠溶液。

核黄素(Riboflavin)的各种名称:

IUPAC中文名:7,8-二甲基-10-(1'-D-核糖基)-异咯嗪

IUPAC名:7,8-Dimethyl-10-ribitylisoalloxazine

通用名:维生素B2

欧洲食品添加剂编号:E101

其它名称:

维他命B2

乙种维生素二

维生素乙2

乙2素

乳黄素

Lactoflavine

卵黄素

Ovoflavin

维生素G

维生素庚

Vitamin G

Beflavit

Flavitol

Riboderm

Zinvit-G

核黄素(维生素B2)

法定编号 INS 101(i);EEC No.E101;CAS[83-88-5]

分子式 C17H20N4O6 分子量 376.37

性状 黄色至橙黄色结晶性粉末,有多种晶型,微臭,味带苦。约于280℃熔化并分解。比旋光度:-115°~-140°。饱和水溶液呈中性,呈淡黄绿色,有荧光。干燥时不受散射光的影响,但在溶液中光线可导致其变质。中性或酸性下极稳定,碱性下迅速分解,遇光则分解更快,形成光黄素。对氧化剂较稳定,遇还原剂失去黄色和荧光。极难溶于水,1g溶于3000至约20000ml的水,因晶型而异。制备浓溶液时可使用烟酰胺、尿素、糖精钠等助溶剂。在乙醇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差。不溶于乙醚和氯仿,但极易溶于稀碱液。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为左旋,在盐酸水溶液中为右旋。

核黄素是人体新陈代谢中许多酶的组成部分,现在已发现含有核黄素的酶有160多种,它们多数参与体内的生物氧化、呼吸链代谢。作为电子传递介质,核黄素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特别影响到新陈代谢旺盛的皮肤粘膜上皮细胞的生长更新。

体内缺乏核黄素,不会引起严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表皮组织的病变,如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睛的角膜炎、男性阴囊炎。

核黄素在食物中的分布不广,动物的肝、心、肾等内脏含量较丰富,植物性食物中核黄素的含量不高,主要在干豆、坚果类食物中。谷物的核黄素主要在外层,故加工不宜过于精细。核黄素耐热,不受大气中氧的影响,在强酸溶液中也稳定,因此在一般加工条件下是较稳定的,但核黄素对光敏感,光线照射时即裂解损失,故牛奶要避光保存,一瓶牛奶约可补充一天所需核黄素的1/4.面食品制作时加碱也会破坏核黄素。

目前,我国人群核黄素的摄入量只达标准的58.4%(1994年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报告)。

核黄素的强化源有发酵法制得的天然核黄素和化学合成的核黄素,以及核黄素磷酸钠、核黄素四丁酸酯等衍生物。

存在 天然品广泛存在于乳汁、蛋类、肝、肾、心、酵母及发芽豆类等中。

制法 1.由葡萄糖和二甲基苯胺为起始原料经缩合、还原、偶合后环合制得。

2.发酵法 用含葡萄糖、玉米浸泡液浓缩液、米糠油、无机盐的培养基于28℃深层培养Eremothe-cium ashbyii

菌9天,可生成约5mg/ml的核黄素。亦可由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产生。

用途 营养增补剂。添加量:小麦粉0.2mg/100g;乳制品(改质奶粉)0.9~0.95mg/100g;酱油25~40mg/L,成人每日摄取量(日本)1.2mg。尚用于米、面包、饼干、巧克力、调味酱等。有时用作色素。

限量 1.GB 14880-94:谷类及其制品、饮料、乳及乳饮料、饮液3~5mg/kg;婴幼儿食品4~8mg/kg;食盐100~150mg/kg。

2.GB 2760-2002(mg/kg):配制酒1~2;营养性固体饮料10~17;即食早餐谷类食品7.5~17.5;果冻1.0~7.0;可可粉及其他口味营养型固体饮料10~22(相应营养型乳饮料按稀释倍数降低使用量);固体饮料10~13,用于营养强化盐(仅限于核黄素严重缺乏地区);胶基糖果16~33;含乳固体饮料9~16.5;豆奶粉、豆粉,6~15;豆浆、豆奶,1~3。

3.FAO/WHO(1988):合成品限用作色素。

4.FAO/WHO(1984):盐腌黄瓜,300mg/kg(单用或与其他色素合用);肉、汤、羹,200mg/kg(即食品);冷饮50mg/kg(最终产品,色素总量300mg/kg);加工干酪等按GMP。

5.FDA, § 73.450,2000:作为色素以GMP为限。

毒性 1.ADI 0~0.5mg/kg(FAO/WHO,2001)。

2.小白鼠给予需要量的1000倍(0.34g/kg)未发现毒性。

3.GRAS(FDA § 182.5695,§ 184.1695,2000)。

以上就是关于清洗验证中核黄素试验,核黄素一般用多大浓度?依据?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