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又称黑鱼、乌鱼、生鱼和财鱼等,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一般生活于水体的底层,较喜欢潜伏于水草茂盛、淤泥较多的水体底部。体长3厘米以下的乌鳢鱼苗,以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为食;3~10厘米时,以水生昆虫、小虾及蝌蚪为食;体长10厘米以上时,主要以各种鱼类、虾及青蛙等为食。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乌鳢也摄食以动物性(如小杂鱼等)原料为主的软颗粒饲料或膨化饲料。由于养殖规模的扩大,硬颗粒饲料也在广泛应用,但必须从小鱼开始进行投饲驯化。对乌鳢的营养需要研究很少有报道。一般认为,乌鳢对饲料中粗蛋白质要求在40%以上。
有关乌鳢的饲料配方介绍如下:
【配方一】(%)白鱼粉71,酵母5,α-淀粉22,维生素预混料0.5,矿物质预混料0.5,诱食剂1。粗蛋白质为47.3%,饲养幼鱼。
【配方二】(%)白鱼粉36,国产鱼粉35,酵母粉5,α-淀粉22,维生素预混料0.5,矿物质预混料0.5,诱食剂1。饲料粗蛋白质为74%,饲养幼鱼。
【配方三】(%)鱼粉45,豆饼25,玉米20,诱食剂2,维生素0.01,无机盐0.2,酵母粉5,黏合剂3。饲料粗蛋白质为42%,饲养鱼种。
【配方四】(%)智利鱼粉26,国产鱼粉6,酵母粉5,豆粕19,大豆磷脂7,花生粕14,大麦粉13.7,草粉5,磷酸二氢钙1,食盐0.3,预混料3。饲料粗蛋白质为41.6%,饲养鱼种。
【配方五】(%)智利鱼粉8,秘鲁鱼粉12,国产鱼粉8,酵母粉4,豆粕10,花生粕18,大豆磷脂5,大麦粉16,麸皮11,沸石粉4,磷酸二氢钙0.7,食盐0.3,预混料3。饲料粗蛋白质为37.6%,饲养食用鱼。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黑鱼养殖利润和成本是多少养十亩要投多钱?
1.池塘条件。
养鳗池、养甲鱼池或一般的养鱼池,都可以作为乌鳢的养成池,不必另设专池。以养鳗池,特别是室内养鳗池为最佳。因为养鳗池设备最好,既能控制水温,又能造成微流水环境,水质良好。池塘养殖面积大小不限,但多以0.5公顷以下为多,以便于管理。池堤上围设有竹篱笆或尼龙纱网,高1.5米,防止乌鳢鱼跳出。池内通常设有进水口、排水口,水源相对丰富,以使在换水(静水养殖)或微流水的情况下,保持池水为1—1.5米的深度。注水口由池堤顶端伸入池内,离池堤内壁30厘米左右,池中需有1/5左右的水面被水浮莲之类的漂浮水生植物所覆盖,以便水温较高时起遮阳作用。
放养前照样要清池消毒,放入的水需有较高的溶氧含量,PH值为中性左右,养殖水温不宜超过30℃。
2.苗种放养。
苗种的规格以3-6厘米为宜,同一池中放养的鱼苗大小应基本一致。放养密度,在静水池塘可10尾/平方米,在微流水池塘则应适当提高。
养殖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个体大小差异,因此,仍须多次用不同网目的拉网进行过筛分级。分池分养,同时随着鱼的生长,降低放养密度,最后达到2—3尾/平方米,在池塘数量有限的地方,则可用相应网目的尼龙网将池子网成若干个分隔部分,放养不同规格的乌鳢(即经分级后进行分养)。
3.管理。
(1)投饵。乌鳢的饵料有活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两类。作为活饵料投喂的有罗非鱼幼鱼、小杂鱼、小虾、蚯蚓等。活饵料的大小依乌鳢的大小而定。体长13.2厘米的乌鳢能吞食体长6.6厘米的小鱼,因此投喂的小鱼虾大小要适当,投喂后要以能看到池中小鱼虾为数不少为准,发现小鱼较少时,即应及时补充,以免造成饵料不足,饥饿的乌鳢会相互残食。投喂活饵符合乌鳢自然生态习性,但饵料来源有限,成本也较高,从而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研制出适宜的人工配合饲料,同样是解决乌鳢大规模养殖的基本途径之一。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也要经过幼鱼驯养阶段,定时、定点、定量地投喂,可参照鲤鱼、罗非鱼等的人工配合饲料的驯养做法。切勿跳过驯养阶段,在投喂活饵料过程,突然加入人工配合饲料,那样做是无效的,乌鳢将不会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而只去追捕鱼虾。结果由于鱼虾投喂量减少,使乌鳢处于半饥饿状况,引起相互残食,而人工饵料又白白浪费,沉入池底腐败分解,影响水质,反过来影响乌鳢的正常生长。
(2)巡池。同时做好防逃、防敌害、水质管理、水温控制等工作。
乌鳢生态养殖:一、池塘选择及清整
乌鳢养殖池宜小不宜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最大不要超过2亩,小池塘便于生产管理,利于各项生产操作,要求池深2米~2.5米,保持水深1.5米~2米,使池埂高于水面0.5米以上,池底为泥沙质,塘底平坦,淤泥少,池塘进排水口设置牢固的防逃设施。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并且分离进水渠与排水渠,以免用过的池水直接被抽取利用。
在养殖前12天~15天,干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150公斤,现化现用,均匀泼洒,不能有遗漏,然后曝晒5天,注水后,沿池边移植1.5米~2.0米的水草带,如水花生等,供乌鳢躲避、捕食、栖息并遮荫、调节水质。
二、鱼种放养
采用人工繁殖培育的乌鳢鱼种较好,鱼种要无病无伤、体质健壮、体色鲜艳、鳞片完整,活动正常自如,对外界反应灵敏。规格在18厘米左右,每亩放养2000尾,同池鱼种要规格均匀一致,切忌大小不均,鱼种下塘前采用3%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10分钟。为控制水质,可搭配放养规格为200克左右的花白鲢鱼种,每亩放养180尾~200尾,草鱼、鲤鱼每亩各放50尾~80尾。
饵料投喂
可以投喂鲜动物饲料,或配合颗粒饲料。在鲜动物饵料供应充足时,就以野杂鱼、禽畜下脚料等鲜动物饵料为主,在投喂时,要注意饵料的鲜度,避免投喂腐败变质料,按照“四定”投喂原则,确保乌鳢吃饱吃好。生态化养殖乌鳢,一般采用配合颗粒饵料较好,用颗粒料营养全面,对水体污染程度较小。投喂首先要采取驯化技术,在池内定点设置固定的食台,每天2次~3次在食台上方抛投饵料,使鱼形成定时定点摄食习性,一周左右驯化成功,每日定时投喂2次,上午9时~10时,下午16时~17时各喂一次,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4%~8%,具体投喂量要视季节、天气、乌鳢的摄食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投喂的颗粒粒径须与乌鳢的口径一致,每隔一个阶段调整一次饵料粒径。
三、水质管理
乌鳢养殖由于水体小,放养密度大,残饵和乌鳢的排泄物多,很容易污染水质,影响乌鳢的生长或诱发鱼病,因此必须经常调节水质和水位。高温季节每3天~5天换水一次,每次10厘米~15厘米,其他季节每7天~10天换水一次,每次20厘米~30厘米,水质异常加大换水量,始终保持池水透明度25厘米~30厘米,定期使用EM菌,维持池塘微生态平衡,改善水质环境。水草对于增加溶氧、净化水质有重要作用,在高温季节,保持水草面积占池塘水面的30%,天气转凉后,逐渐捞除水草,使其面积占10%左右。在水质过浓,不便加水时,可施生石灰改良水质,每亩每次15公斤化水均匀泼洒,提高水体pH值,改善水体环境,满足乌鳢对水质的要求。
四、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注意观察乌鳢生长、摄食、活动及水质等情况,防止逃鱼和敌害侵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水草管理,防止水草蔓延,及时捞除腐烂水草,防止污染水质,及时做好生产记录。
五、病害防治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从增强鱼体抗病能力着手,消灭病原体,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发病率,提高成活率。清塘消毒要严格,彻底清除病原,选用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优质鱼种,并消毒下塘,合理密养,坚持科学投喂,加强水质管理,管理上细心操作,防止鱼体损伤,坚持生态防病,配合药物预防,通过各项综合措施的落实,减少病害感染机会,降低发病率。
一、池塘选择及清整
乌鳢养殖池宜小不宜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最大不要超过2亩,小池塘便于生产管理,利于各项生产操作,要求池深2米~2.5米,保持水深1.5米~2米,使池埂高于水面0.5米以上,池底为泥沙质,塘底平坦,淤泥少,池塘进排水口设置牢固的防逃设施。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并且分离进水渠与排水渠,以免用过的池水直接被抽取利用。
在养殖前12天~15天,干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150公斤,现化现用,均匀泼洒,不能有遗漏,然后曝晒5天,注水后,沿池边移植1.5米~2.0米的水草带,如水花生等,供乌鳢躲避、捕食、栖息并遮荫、调节水质。
二、鱼种放养
采用人工繁殖培育的乌鳢鱼种较好,鱼种要无病无伤、体质健壮、体色鲜艳、鳞片完整,活动正常自如,对外界反应灵敏。规格在18厘米左右,每亩放养2000尾,同池鱼种要规格均匀一致,切忌大小不均,鱼种下塘前采用3%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10分钟。为控制水质,可搭配放养规格为200克左右的花白鲢鱼种,每亩放养180尾~200尾,草鱼、鲤鱼每亩各放50尾~80尾。
饵料投喂
可以投喂鲜动物饲料,或配合颗粒饲料。在鲜动物饵料供应充足时,就以野杂鱼、禽畜下脚料等鲜动物饵料为主,在投喂时,要注意饵料的鲜度,避免投喂腐败变质料,按照“四定”投喂原则,确保乌鳢吃饱吃好。生态化养殖乌鳢,一般采用配合颗粒饵料较好,用颗粒料营养全面,对水体污染程度较小。投喂首先要采取驯化技术,在池内定点设置固定的食台,每天2次~3次在食台上方抛投饵料,使鱼形成定时定点摄食习性,一周左右驯化成功,每日定时投喂2次,上午9时~10时,下午16时~17时各喂一次,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4%~8%,具体投喂量要视季节、天气、乌鳢的摄食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投喂的颗粒粒径须与乌鳢的口径一致,每隔一个阶段调整一次饵料粒径。
三、水质管理
乌鳢养殖由于水体小,放养密度大,残饵和乌鳢的排泄物多,很容易污染水质,影响乌鳢的生长或诱发鱼病,因此必须经常调节水质和水位。高温季节每3天~5天换水一次,每次10厘米~15厘米,其他季节每7天~10天换水一次,每次20厘米~30厘米,水质异常加大换水量,始终保持池水透明度25厘米~30厘米,定期使用EM菌,维持池塘微生态平衡,改善水质环境。水草对于增加溶氧、净化水质有重要作用,在高温季节,保持水草面积占池塘水面的30%,天气转凉后,逐渐捞除水草,使其面积占10%左右。在水质过浓,不便加水时,可施生石灰改良水质,每亩每次15公斤化水均匀泼洒,提高水体pH值,改善水体环境,满足乌鳢对水质的要求。
四、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注意观察乌鳢生长、摄食、活动及水质等情况,防止逃鱼和敌害侵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水草管理,防止水草蔓延,及时捞除腐烂水草,防止污染水质,及时做好生产记录。
五、病害防治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从增强鱼体抗病能力着手,消灭病原体,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发病率,提高成活率。清塘消毒要严格,彻底清除病原,选用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优质鱼种,并消毒下塘,合理密养,坚持科学投喂,加强水质管理,管理上细心操作,防止鱼体损伤,坚持生态防病,配合药物预防,通过各项综合措施的落实,减少病害感染机会,降低发病率。
乌鳢(黑鱼)的集约化养殖:乌鳢俗称黑鱼、斑鱼、墨头鱼等。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有乌鳢、斑鳢及其杂交种。乌鳢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其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刺少肉多,生长较快,营养价值很高。另外,乌鳢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乌鳢逐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
1. 池塘条件
池塘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中性或微碱性、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旁边;池呈长方形,排水、灌水方便,面积200平方米 ,水深平均在1.2米以上,最深处可达2米,池底留lO厘米的淤泥。
2. 准备工作
①放养前排干池水,整池固坡,清除过多的淤泥。让池塘冻、晒一段时间。放养前10天,667平方米撒施生石灰100公斤干法消毒。5 天后加注新水。
②4月下旬,在池塘四周浅水区种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水草生长后覆盖面积不超过水体总面积的25%,以供乌鳢隐蔽栖息,并有利于改善水质和高温季节降低水温。
③乌鳢生性活泼,池塘四周用竹篱笆、尼龙网等材料围高50厘米以上,以防鱼跳出池外。
3. 苗种的选择和投放
①鱼种选择。选择规格一致、体表光滑、肌肉丰满、无伤无病、游动活泼、争食凶猛的苗种。
②放养时间与规格。池塘专养乌鳢的鱼种有2种规格:一种是每尾50克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宜在初冬放养入池;另一种是每公斤60尾~200尾的小规格鱼种,是由当年早春繁殖苗经2个月左右培育而成的,宜在6月~7月放养入池。
③放养密度。每667平方米放养鱼种4000尾~5000尾。
4. 饲料投喂
乌鳢为肉食性鱼类。目前,人工养殖乌鳢多数投喂小鱼、小虾、螺、蚌等鲜活饵料。人工投喂鲜活饵料时,要注意新鲜、洁净,并用6%~8%的食盐水浸泡10 分钟~15分钟后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每天定时、定量投喂二三次。如鱼、虾不足,也可投喂其他动物性下脚料(如畜禽内脏),下脚料要新鲜、干净,投喂时要切碎,并进行消毒。也可根据乌鳢的营养需要配制人工合成饵料,以补充鲜活饵料的不足。
5. 水质管理
高密度养殖,由于残饵、排泄物较多,水质易变黑、发臭,影响乌鳢健康生长及质量,还会引起疾病发生。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水质。一是勤换水,养殖前期与后期,每隔5天~7天换水1次,7月~9月每隔4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厘米深。二是使用生物制剂,如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吞噬有害细菌。三是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曝气,促进池底硫化氢、氨态氮等有害物质分解,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
6. 病害防治
乌鳢疾病的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在整个养殖期间,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鱼种下塘1月后消毒1次,以后每隔半月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生石灰、漂白粉等,用量根据水质情况及药物使用说明而定。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大蒜素、三黄散等,有利于增强乌鳢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在养殖期间要多注意观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黑鱼养殖每亩的养殖成本在30000-60000元之间,养殖利润根据不同的养殖密度有很大的不同,在5000-10000元不等。所以如果是十亩的话大概成本是300000-600000之间。
黑鱼又称乌鱼、生鱼、鳢鱼,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陕西合阳洽川的湾湿地。黑鱼环境适应能力强,对水质要求不高,养殖经济效益高,因此可大力发展池塘养殖。每亩池塘可放养鱼种8000~10000尾,产量可达4000~5000千克,黑鱼生长速度快,早春鱼苗当年即可养成商品鱼,黑鱼发病少、成活率高、成鱼运输简单,便于远距离销售。
黑鱼养殖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池塘建造:选择东西走向、长方形池塘,池塘底部为泥*,池深2~2.5米,水深1.5~2米,进排水需设防逃设施,在养殖前15天施生石灰100~150千克/亩彻底消毒。
2、鱼种放养:鱼种下塘前,要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再放入池内,体长10~14厘米的鱼种,放养密度为9000~10000尾/亩,16~20厘米的鱼种,放养密度为8000尾/亩。
3、日常管理:注意观察黑鱼摄食、活动、发病动向和环境变化,春季每星期换池水4/5,高温季节3天一小换,7天一大换,进排水接防逃网,池埂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为好。对于排出的污水,应进行必要的污水处理。
4、饲料投喂:喂养黑鱼的饲料,有人工配合饲料、淡水或海水的小杂鱼、畜禽屠宰后的下脚料。小杂鱼投喂前,需进行分拣,剔除带硬棘的鱼类,如黄颡鱼等。投喂前,用拍击为信号,将远处的鱼集中到饵料台附近,减少饲料的浪费,初期投喂量为体重的10%,后可适当减为体重的5%左右,应该一勺一勺投喂,这样饲料的浪费少。投喂应做到“四定”原则,每个塘要选择3~4个投饵点。采用集约化养殖的方式,体长10厘米以上,经过8~9个月养殖,成活率75%~80%,平均体重0.5~0.7千克,亩产4000~5000千克。在池塘中种植部分水生植物如蒲草、苦草、水花生等,种植面积控制在池塘面积的1/3。
以上就是关于怎样配制乌鳢饲料?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