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信行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2-12-19 03:57:57 网络570
核心提示:可行性研究报告1引言1.1编写目的说明编写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1.2背景说明:A. 所建议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B. 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实现该软件的计算中心或计算机网络;C. 该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

关于通信行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1引言

1.1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背景

说明:

A. 所建议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

B. 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实现该软件的计算中心或计算机网络;

C. 该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

1.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

列出用得着的参考资料,如:

1. 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2. 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3. 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需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列出这些文件资料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说明对所建议的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如要求、目标、假定、限制等。

2.1要求

说明对所建议开发的软件的基本要求,如:

A. 功能;

B. 性能;

C. 输出如报告、文件或数据,对每项输出要说明其特征,如用途、产生频度、接口以及分发对象;

D. 输入说明系统的输入,包括数据的来源、类型、数量、数据的组织以及提供的频度;

E. 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用图表的方式表示出最基本的数据流程和处理流程,并辅之以叙述;

F. 在安全与保密方面的要求;

G. 同本系统相连接的其他系统;

H. 完成期限。

2.2目标

说明所建议系统的主要开发目标,如:

A. 人力与设备费用的减少;

B. 处理速度的提高;

C. 控制精度或生产能力的提高;

D. 管理信息服务的改进;

E. 自动决策系统的改进;

F. 人员利用率的改进。

2.3条件、假定和限制

说明对这项开发中给出的条件、假定和所受到的限制,如:

a. 所建议系统的运行寿命的最小值;

b. 进行系统方案选择比较的时间;

c. 经费、投资方面的来源和限制;

d. 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限制;

e. 硬件、软件、运行环境和开发环境方面的条件和限制;

f. 可利用的信息和资源;

g. 系统投入使用的最晚时间。

2.4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说明这项可行性研究将是如何进行的,所建议的系统将是如何评价的。摘要说明所使用的基本方法 和策略,如调查、加权、确定模型、建立基准点或仿真等。

2.5评价尺度

说明对系统进行评价时所使用的主要尺度,如费用的多少、各项功能的优先次序、开发时间的长短 及使用中的难易程度。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这里的现有系统是指当前实际使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可能是计算机系统,也可能是一个机械系统甚 至是一个人工系统。

分析现有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阐明建议中的开发新系统或修改现有系统的必要性。

3.1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说明现有系统的基本的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此流程可用图表即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并加以叙述。

3.2工作负荷

列出现有系统所承担的工作及工作量。

3.3费用开支

列出由于运行现有系统所引起的费用开支,如人力、设备、空间、支持性服务、材料等项开支以及开 支总额。

3.4人员

列出为了现有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所需要的人员的专业技术类别和数量。

3.5设备

列出现有系统所使用的各种设备。

3.6局限性

列出本系统的主要的局限性,例如处理时间赶不上需要,响应不及时,数据存储能力不足,处理功能 不够等。并且要说明,为什么对现有系统的改进性维护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4所建议的系统

本章将用来说明所建议系统的目标和要求将如何被满足。

4.1对所建议系统的说明

概括地说明所建议系统,并说明在第2章中列出的那些要求将如何得到满足,说明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及理论根据。

4.2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给出所建议系统的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4.3改进之处

按2.2条中列出的目标,逐项说明所建议系统相对于现存系统具有的改进。

4.4影响

说明在建立所建议系统时,预期将带来的影响,包括:

4.4.1对设备的影响

说明新提出的设备要求及对现存系统中尚可使用的设备须作出的修改。

4.4.2对软件的影响

说明为了使现存的应用软件和支持软件能够同所建议系统相适应。而需要对这些软件所进行的修改和补充。

4.4.3对用户单位机构的影响

说明为了建立和运行所建议系统,对用户单位机构、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全部要求。

4.4.4对系统运行过程的影响

说明所建议系统对运行过程的影响,如:

a. 用户的操作规程;

b. 运行中心的操作规程;

c. 运行中心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d. 源数据的处理;

e. 数据进入系统的过程;

f. 对数据保存的要求,对数据存储、恢复的处理;

g. 输出报告的处理过程、存储媒体和调度方法;

h. 系统失效的后果及恢复的处理办法。

4.4.5对开发的影响

说明对开发的影响,如:

a. 为了支持所建议系统的开发,用户需进行的工作;

b. 为了建立一个数据库所要求的数据资源;

c. 为了开发和测验所建议系统而需要的计算机资源;

d. 所涉及的保密与安全问题。

4.4.6对地点和设施的影响

说明对建筑物改造的要求及对环境设施的要求。

4.4.7对经费开支的影响

扼要说明为了所建议系统的开发,设计和维持运行而需要的各项经费开支。

4.5局限性

说明所建议系统尚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这些问题未能消除的原因。

4.6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

本节应说明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如:

a. 在当前的限制条件下,该系统的功能目标能否达到;

b. 利用现有的技术,该系统的功能能否实现;

c. 对开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并说明这些要求能否满足;

d. 在规定的期限内,本系统的开发能否完成。

5可选择的其他系统方案

扼要说明曾考虑过的每一种可选择的系统方案,包括需开发的和可从国内国外直接购买的,如果没有供选择的系统方案可考虑,则说明这一点。

5.1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

参照第4章的提纲,说明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并说明它未被选中的理由。

5.2可选择的系统方案2

按类似5.1条的方式说明第2个乃至第n个可选择的系统方案。

......

6投资及效益分析

6.1支出

对于所选择的方案,说明所需的费用。如果已有一个现存系统,则包括该系统继续运行期间所需的费用。

6.1.1基本建设投资

包括采购、开发和安装下列各项所需的费用,如:

a. 房屋和设施;

b. ADP设备;

c. 数据通讯设备;

d. 环境保护设备;

e. 安全与保密设备;

f. ADP操作系统的和应用的软件;

g. 数据库管理软件。

6.1.2其他一次性支出

包括下列各项所需的费用,如:

a. 研究(需求的研究和设计的研究);

b. 开发计划与测量基准的研究;

c. 数据库的建立;

d. ADP软件的转换;

e. 检查费用和技术管理性费用;

f. 培训费、旅差费以及开发安装人员所需要的一次性支出;

g. 人员的退休及调动费用等。

6.1.3非一次性支出

列出在该系统生命期内按月或按季或按年支出的用于运行和维护的费用,包括:

a. 设备的租金和维护费用;

b. 软件的租金和维护费用;

c. 数据通讯方面的租金和维护费用;

d. 人员的工资、奖金;

e. 房屋、空间的使用开支;

f. 公用设施方面的开支;

g. 保密安全方面的开支;

h. 其他经常性的支出等。

6.2收益

对于所选择的方案,说明能够带来的收益,这里所说的收益,表现为开支费用的减少或避免、差错的减少、灵活性的增加、动作速度的提高和管理计划方面的改进等,包括;

6.2.1一次性收益

说明能够用人民币数目表示的一次性收益,可按数据处理、用户、管理和支持等项分类叙述,如:

a. 开支的缩减包括改进了的系统的运行所引起的开支缩减,如资源要求的减少,运行效率的改进,数据进入、存贮和恢复技术的改进,系统性能的可监控,软件的转换和优化,数据压缩技术的采用,处理的集中化/分布化等;

b. 价值的增升包括由于一个应用系统的使用价值的增升所引起的收益,如资源利用的改进,管理和运行效率的改进以及出错率的减少等;

c. 其他如从多余设备出售回收的收入等。

6.2.2非一次性收益

说明在整个系统生命期内由于运行所建议系统而导致的按月的、按年的能用人民币数目表示的收益,包括开支的减少和避免。

6.2.3不可定量的收益

逐项列出无法直接用人民币表示的收益,如服务的改进,由操作失误引起的风险的减少,信息掌握情况的改进,组织机构给外界形象的改善等。有些不可捉摸的收益只能大概估计或进行极值估计(按最好和最差情况估计)。

6.3收益/投资比

求出整个系统生命期的收益/投资比值。

6.4投资回收周期

求出收益的累计数开始超过支出的累计数的时间。

6.5敏感性分析

所谓敏感性分析是指一些关键性因素如系统生命期长度、系统的工作负荷量、工作负荷的类型与这些不同类型之间的合理搭配、处理速度要求、设备和软件的配置等变化时,对开支和收益的影响最灵敏的范围的估计。在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当然会比单一选择的结果要好一些。

7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本章用来说明对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分析的结果,包括:

7.1法律方面的可行性

法律方面的可行性问题很多,如合同责任、侵犯专利权、侵犯版权等方面的陷井,软件人员通常是不熟悉的,有可能陷入,务必要注意研究。

7.2使用方面的可行性

例如从用户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制度等方面来看,是否能够使用该软件系统;从用户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来看,是否能满足使用该软件系统的要求等等,都是要考虑的。

8结论

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时,必须有一个研究的结论。结论可以是:

a. 可以立即开始进行;

b. 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例如资金、人力、设备等)落实之后才能开始进行;

c. 需要对开发目标进行某些修改之后才能开始进行;

d. 不能进行或不必进行

在我国通信技术规定(YDN)类标准

想做通讯类的开题报告,你们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通信类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通信类开题报告范文篇1:

一、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内的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目前全球已具有相当规模的移动通信标准有GSM、CDMA和TDMA三大分支,每个分支都在抢占市场。全球无线技术各自为营,各厂商都在不断推出新技术,以迅速抢占行业标准的主导地位。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但也将面积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人们开始呼吁移动通信标准的统一,以期通过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来解决兼容问题。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订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并已达成共识:把移动通信系统同其他系统(例如无限局域网,W-LAN,等)结合起来,产生4G技术,2010年之前使数据传输数率达到100Mbps,以提供更有效的多种业务。目前相互兼容移动通信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4G)已在业界萌动。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的。如果说3G能为人们提供一个高速传输的无线通信环境的话,那么4G通信会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级高速公路,这种新网络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4G通信技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通话质量及数据通信速度。由于技术的先进性确保了成本投资的大大减少,未来的4G通信费用也要比2010年通信费用低。4G必然会取代3G,成为未来移动通信领域的主导技术,4G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移动通信事业前景。

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对移动通信的概念和移动通信的终极目标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是移动通信发展史。本章主要介绍了移动通信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史,和每个阶段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第三章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产生背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系统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所用的关键技术。

第四章第四代移动通信国内外发展态势。本章主要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态势及发展趋势。

第五章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思考和展望。本章主要介绍对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第六章对本文主要的贡献和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二、文献综述: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逐步商业化之际,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相信不久的将来4G将将成为移动通信的主流,会使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论文是在经过多次查询和搜索,找到许多关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文献和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通过认真分析,总结概括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

论文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的概念,和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以及每个阶段的优缺点。主要详细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产生背景、概念、特点、网络结构和系统。

技术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论文着重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并且各子载波并行传输,这样不仅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又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与多处天线(MIMO)技术,智能天线可以提高信噪比,提升系统通信质量,缓解无线通信日益发展与频谱资源不足的矛盾,降低系统整体造价IPv6技术等。

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采用以上关键技术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对第四代移动通信所面临的问题做出了总结,并且对第四代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论文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后做出的总结,相信对了解第四代移动通信有一定的意义。

三、参考文献:

[1] 李建东. 移动通信[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9

[2]张克平. LTE—B3G/4G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76~299

[3] 赵婧华. OFDM-第四代无线通信的技术核心[J]. 电信建设,,2002,(3):61~63

[4] 李承怒.关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思考与探索[J]. 电信快报,2001,(4): 10~13

[5]郑侃,赵慧,王文博.3G长期演进技术与系统设计[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05~137

[6] 尤肖虎.我国未来移动通信研究发展展望[N].人民邮电,2003

[7] 古丽萍.面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思考[J].科技导报,2002,(10):34~36

[8] 刘良华.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1~192

[9] 彭艺,查光明.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展望[J].电信科学,2002,(06):8~11

[10] 佟学俭,罗涛.OFDM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217~234

[11] 唐兴. 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J].江西通信科技, 2008,(2):16~20

[12] 张献英..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浅析[J].数字通信世界,2008,(6):71~74

[13] 谢显中.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68~125

[14] 雷春娟,李承恕.关于第四代移动通信若干问题的探讨[J].移动通信,2002,(06):1~5

通信类开题报告范文篇2:

系 别 XXXXXXXXXX 专 业 XXXXXXXX 班 级 XXXXXX

学生姓名 XXXXXX 学 号 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一、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内的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目前全球已具有相当规模的移动通信标准有GSM、CDMA和TDMA三大分支,每个分支都在抢占市场。全球无线技术各自为营,各厂商都在不断推出新技术,以迅速抢占行业标准的主导地位。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但也将面积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人们开始呼吁移动通信标准的统一,以期通过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来解决兼容问题。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订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并已达成共识:把移动通信系统同其他系统(例如无限局域网,W-LAN,等)结合起来,产生4G技术,2010年之前使数据传输数率达到100Mbps,以提供更有效的多种业务。目前相互兼容移动通信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4G)已在业界萌动。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的。如果说3G能为人们提供一个高速传输的无线通信环境的话,那么4G通信会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级高速公路,这种新网络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4G通信技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通话质量及数据通信速度。由于技术的先进性确保了成本投资的大大减少,未来的4G通信费用也要比2010年通信费用低。4G必然会取代3G,成为未来移动通信领域的主导技术,4G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移动通信事业前景。

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对移动通信的概念和移动通信的终极目标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是移动通信发展史。本章主要介绍了移动通信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史,和每个阶段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第三章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产生背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系统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所用的关键技术。

第四章第四代移动通信国内外发展态势。本章主要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态势及发展趋势。

第五章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思考和展望。本章主要介绍对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第六章对本文主要的贡献和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二、文献综述: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逐步商业化之际,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相信不久的将来4G将将成为移动通信的主流,会使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论文是在经过多次查询和搜索,找到许多关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文献和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通过认真分析,总结概括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

论文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的概念,和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以及每个阶段的优缺点。主要详细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产生背景、概念、特点、网络结构和系统。

技术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论文着重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并且各子载波并行传输,这样不仅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又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与多处天线(MIMO)技术,智能天线可以提高信噪比,提升系统通信质量,缓解无线通信日益发展与频谱资源不足的矛盾,降低系统整体造价IPv6技术等。

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采用以上关键技术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对第四代移动通信所面临的问题做出了总结,并且对第四代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GF 规范

TZ 技术体制

WBH 无编号

查询和使用我国通信行业标准的基本常识

我国通信行业标准是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China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Association)研究并发布实施的。2002年12月18日CCSA成立于北京,是国内企、事业单位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国家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登记,开展通信技术领域标准化活动的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CCSA为我国通信行业研究制定了大量的行业标准规范,有力的支撑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通信技术领域标准化方面具有非常的权威性。

为了使通信人快速、方便的查阅和使用我国通信行业的相关标准,这里对CCSA标准的基本常识做以介绍,以供参考。

一、标准的分类

我国现行的通信行业标准依次分为强制性标准(YD)、推荐性标准(YD/T)、参考性标准(YDC)、技术报告(YDB)和通信技术规定(YDN)5种类型。各类标准的代号中,全为汉语拼音的首字母或其组合,其含义详见下表1。

表1:通信行业标准代号的含义

1、强制性标准(YD)和推荐性标准(YD/T)是遵循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所规定,标准化的通用命名方法。依据我国信息产业部的相关规定,在制定和发布标准时应减少强制性标准,扩大推荐性等标准。

2、参考性标准(YDC)类是指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尚未十分成熟,仅作为参考性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检验,继续研究,待成熟后将修订升格为YD/T或YD。

3、技术报告(YDB)类是从2007年才开始发布的。它是指相应通信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代表了CCSA在通信新技术领域标准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及研究方向。但从其标准的约束力来讲远不如上述几类。

4、通信技术规定(YDN)类现在已停止发布,它实际上是原邮电部的所谓“内部标准”。内部标准中除YDN外,还包括一些其它的标准代号,如YDJ(工程建设标准)、GF(规范)、JJG(计量标准)、TZ(技术体制)、WBH(无编号)等,这些内部标准代号在现行标准中,虽已不再使用,但所命名的标准并不一定废止,有许多仍处于有效状态。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通信行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