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丧事的全部流程

   2023-01-05 02:28:41 网络2550
核心提示:农村办丧事的全部流程有:烧倒头纸、报庙号、报丧、换新衣、扯孝帽、搭灵棚、拉菜单、泼汤水、破土、吊唁、摔老盆、送盘缠、下葬、圆坟、烧七。1、烧倒头纸:在农村,谁家要有老人去世了以后,家里的后辈要将去世的老人,双脚朝里头朝外的放入堂屋内,然后在

农村办丧事的全部流程

农村办丧事的全部流程有:烧倒头纸、报庙号、报丧、换新衣、扯孝帽、搭灵棚、拉菜单、泼汤水、破土、吊唁、摔老盆、送盘缠、下葬、圆坟、烧七。

1、烧倒头纸:在农村,谁家要有老人去世了以后,家里的后辈要将去世的老人,双脚朝里头朝外的放入堂屋内,然后在床前放一个“老盆”,接着孝子和娘家人前来烧纸,而且必须在“老盆”里烧,农民称这个程序是“烧倒头纸”。

2、报庙号:在农村,谁家要有老人去世以后,孝子要在老人去世的当晚,去自家的祖坟那里报信,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报庙号”。

3、报丧:报完庙号以后,家里的后辈要尽快通知亲友,而这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到了别人家的时候不能进门,有人出来迎接的时候,无论长幼不管年龄都必须磕头。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报丧”。

4、换新衣:报完丧事以后,家里的后辈要出去外面,给老人定制一套新衣服,然后给老人换上去,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换新衣”。

5、扯孝帽:扯孝帽的意思不是说,扯掉拽掉帽子的意思,而是指老人去世以后,家里的后辈们要去外面,订制一些孝帽,给前来帮忙的亲友们佩戴,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扯孝帽”。

6、搭灵棚:扯完孝帽以后,后辈们需要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祭奠,主要是便于亲友吊唁追忆逝者,提供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所,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搭灵棚”。

7、拉菜单:灵棚搭建好以后,肯定会有很多亲友前来吊唁,这个时候就需要准备饭菜了,而拉菜单的意思就是说,找一个大厨来做饭。

8、泼汤水:丧葬仪式正式开始的前一晚上,长子要拿着面汤沿街泼洒,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泼汤水”。

9、破土:发丧这天,一般都是孝子和忙客先去坟地,等到达地点以后,由孝子先挖三下土,剩下的工作才是忙客们的,农民称这个程序是“破土”。

10、吊唁:起丧之前,还有一个集中吊唁,所有的宾客都必须去。

11、摔老盆:集中吊唁完以后,长子手执哀杖,走到十字路口时要停下,然后把烧纸的盆子给摔烂,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摔“老盆”。

12、送盘缠:以前的交通工具不发达,而且坟地也离村子很远,所以娘家人就会带点食物,让丧葬队伍简单吃点!农民称这个程序是“送盘缠”。

13、下葬:把去世的老人下葬,就代表着丧葬仪式基本结束了。

14、圆坟:老人下葬后的第三天,后辈们要去坟地,把坟堆上再添点土,农民称这个程序是“圆坟”。

15、烧七:老人下葬后的第七天,子女们要去给老人“烧钱”,这个程序结束以后,就代表丧葬仪式已经全部结束了。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关于湘潭殡葬的旧俗

湘潭县死了人惯用木棺土葬,人尚未死就置备棺材,又称“寿材”,用杉木做成,也有用楠木或其它木材做的做棺材的木材筒数要成双以“十合”(即十筒木材做的)为最好,做好后涂上桐油,漆黑漆儿女为置备“寿衣”,分内衣、交衣,兰衫(外衣),因避讳“纽”字和“扭”字同音,寿衣均不钉纽扣,只缝飘袋。衣料:除缎子外(因忌“缎”字与“断”谐音),别的料子都行,件数成单数。寿被、寿鞋,有女儿的女儿赠送。

旧葬俗有打生基,埋生人坟(假坟)的习惯,有老父老母的,必先请“阴阳生”寻求墓地,备置一块好地,人们笃信葬了一好地就出大人物,埋在龙脉上就出皇帝,埋了凤凰地就出皇后,埋了猪婆地,子孙就人兴财旺等等。

父母寝疾,儿女不得远离,在外者亦催归,均集于床前,敬听遗命,谓之“送终”,有误“送终”者为不孝。

父母寿终,先“报丧”。父死向亡父的兄弟、叔叔伯伯报丧。常言说:“爹亲叔大,娘亲舅大”,不“报丧”必受责难。

亡者寿终,其亲属跪于遗体前,拦门斩雄鸡一只,名饯行鸡。鸣炮,敬祭行酒三樽,齐念“南无阿弥陀佛”,烧起码轿子,按亡者年龄,一岁烧一根线,烧倒头纸九斤四两或三斤六两,谓亡者之亡魂初到阴间要花钱,故又叫“定首盘钱”。但不满十岁的小孩死了不烧倒头纸,人们信仰轮回说,认为灵魂不灭。小孩死后随即又投胎变人,认为婴儿的胎记是谁家的乖仔乖女死后打的记号,再投胎故有此胎记。

死了人,俗称“倒了肉山”,意思是有了大吃大喝的机会,还有“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之说要超度亡魂,多则七天,十天,四十九天不等,少则两三天。

死了人,要发“讣告”,遍告亲朋邻里,内容大体是亡者姓名,年龄,称谓、死亡时间、超度时间、发矧安葬时间和地点,落款称谓。父死“讣告”落款称“孤子”,母死称“哀子”,父母俱死落款为“孤哀子”,泣血顿首。父亲给儿子、媳妇发“讣告”,落款叫“反服生”。亲娘死了,有继母,则写“奉继慈命哀子某某”。亲戚朋友闻来向亡者致哀,本叫“看死”因人们多忌“死”字,所以久面成习叫“看活”,“看活”有送香烛的,但一般只向遗体或对灵数拜而已。县内石潭、射埠等区不习惯称“看活”称为“探忧”。

人死了,要请“阴阳生”算死人的“八字”,如果亡者的“八字”和子孙的“八字”相克时,叫做“犯忌”。“犯忌”有犯时、犯日、犯月、犯年之别。犯时,说是六十年不利犯日,三年不利犯月,百年不利犯年,一日不利。亡者断气时,须在天干地支所排的八字内不能延时、延日、延月,最忌延年,犯了忌,不要哭不喧不鸣炮,让“犯忌”时辰过后再合家举哀,说这样可瞒着“屋檐童子”向阎王通报亡者咽气时辰的神明避免来日之“不祥、不利”。

人死了,要抹尸,抹尸要“买水”,或称“请水”,按亡者岁数,一岁扎一个人字形草箍,外加三箍,孝子披麻,烧一草箍,敲一下锣,磕一个头,焚香秉烛,丢三个铜钱给水德星、鸣炮,用洁净的壶、钵把水请回放入锅内,加艾叶,柏枝煮沸,稍凉后抹尸。

“装新”,衣服颜色须白、青、兰三色相间,装三层为内白色,中间青色,外层兰色,装五层为白、青、白、青、兰,装七层,照此类推,白色在内、兰色装外,里层衣须长子长孙先穿热再装袜子白色,帽子兰色,帽子后面系两根飘带,白色鞋底要打墨点,点数为前七点后九(点),说“前七后八,阎王风了该杀,前七后九,阎王请喝酒”。

装新后“下榻”,把门板置床前地上,垫高一头,铺上一床兜白被单置尸其上,给左手塞饭,它准备在过奈何桥时给铜蛇、铁狗吃右手塞一蒲扇,说是为了过火焰山使用。

“入殓”,先将棺木抹干净,垫上石灰、窑末子,糠头灰,石膏粉均可,上面垫层白纸,棺木内四周用白纸叠成三角形(似鱼鳞,故名鱼鳞纸)贴上,安放白布做成的三角形枕头。然后,请阴生定好入“殓时”,请道士三五人行入棺礼,用兜白被单褒尸入棺。呜锣放炮,用鱼鳞纸盖住遗体,四周用纸包充实,再复盖石灰,压紧荡平,用炭木写上×××之柩,由子孙或其它亲眷盖脸。行儒教的入殓时行“殡殡礼”,备三牲酒醴,孝子跪伏灵前,全家人围棺号哭,气氛悲哀,叫“亲视念殓”。盖棺后,杀封殓鸡一只,灵前置一张桌子,棺木底下和棺头上各置一盏茶油灯,棺底下放一双踏灵鞋,一只钵子内置禾镰一把,一包倒头纸灰,将亡者生前的垫铺草及其他忌讳的东西送到外面烧掉。

“孝服”:丧期,亡者后人着长白孝衣,腰系草绳,脚着草鞋或白鞋(父死鞋左边缝白布,母死白布缝右边,父母皆死,鞋全白,祖父死白布缝足尖,祖母死白布缝鞋后根)。长白孝衣套上用麻带做的短衣,叫“披麻大孝”。头戴白拖巾,说是为死人拖开路。所以,亡者子眷到别人家时,要将拖巾扎在身上,手持“哀杖”,意在以此扶探哀痛之躯。父死用竹子作哀杖(节在外),母死用桐树枝作哀杖(节在内),哀杖用白纸须滚扎,表示是柳枝,但柳枝是是绿色。其所以用白纸须滚扎,谓“处处白花,尊孝意之意”。头戴“孝帽”(又称“三淋冠”)取意为:父母死,悲痛得涕泪涟涟,三淋冠上吊三朵棉花,帽子两则各一朵,是摺眼泪的,说是用手帕或衣袖摺眼泪是不奠不孝。丧期,孝眷禁穿红着绿,禁歌弹舞唱,夫妻不得同床。孝子夜卧灵则,垫草枕柴,称“守灵”。

“孝堂”:柩停堂左首,前受灵案,案上设灵亭(纸扎的)、置灵位、灵牌上写亡者×××之灵位(只能由十一个字组成)。灵前高装香插烛器皿,灵堂内外门栏等处,均用黄、白纸写上“挽联”。

“打开路灯”说有如不开路,亡者阴魂在阴间不能行走,开路有大开路和小开路之分。大开路:请道士六人,吹吹打打一到六天,用石灰画一条黄河形的河,钉108个竹桩,桩高三尺三寸,用绳牵着,牵成十八扇“地狱门”,道士领孝子等在“地狱门”穿来穿去,念念有词,意思是把亡者阴魂从地狱接回家,此为开黄河头子。小开路:一个道士唱调子,设灵,开五方:东方曰青帝,南方曰赤帝,西方曰白帝,北方曰黑帝,中央曰黄帝。招亡后开路虞灵,祭三牲酒醴、茶饭。行儒教,则请“儒生(又叫礼生)”喊设灵礼(招灵、立幡),招魂礼、开方礼。开方礼分大开方和小开方。大开方喊“五方礼”小开方喊一堂礼,内告文公、福神、司命、门丞、户慰,外告大王土地,城隍菩萨。

请和尚“念经”,“拜忏”,称做“佛事”。念经每日五次,亡人是女的念“血盘经”,每念一次有二十五卷。“拜忏”每天四次,念一“忏”,拜一“忏”。亡人是男的则念“度人经”,“救苦经”,开场目录:太上慈悲、“三元灭罪”、“水忏”救苦(上、中、下三卷)、往生法忏、交忏。内容大意是为亡人“解劫”、“赎罪”,设三牲酒醴谢阎王,请阎王大人莫见小怪。除“念经”、“拜忏”外,还要“请水”、“破地狱”、“接亡”。做“佛事”禁吃荤、吃豆腐蔬菜,故名为吃“豆腐肉”,佛事毕方解禁吃荤。

做“道场”则请道士答司命、读文、设台(大王土地、天地水阳),请菩萨(道士请其本坛的师祖、老少宗师)、请始祖(通天教主、原始天尊、太上老君),写招魂牌:用白纸写上亡者的名字,烧香烛、纸钱、置茶、酒,名字两边写“脱黑牢之苦,乘白马之攻”对联一幅。道场毕,要设三牲酒醴送菩萨,还要用婆娑(用黄纸剪成的纸衣)血饭赈济孤魂野鬼,意在安抚,不致捣乱,名曰“赈孤”。

行“儒教”,则请礼宾(又称礼生、儒生),每天朝、中、夕喊三堂礼,既喊礼,又读文,实际叫“餐敬”有行三五天者,不禁举,且举主也与“道”、“佛”全非。

“接三”:谓人死后第三天,亡魂到了阴曹地府的望乡台,要烧车马银箱给死者送去,叫“接三”。

“化屋”:烧灵屋。在佛事或道场完毕的当天下午,将纸马公扎的灵屋抬到预先修好的“屋基上为化,让魂有所依”烧灵屋前要开光奠灵,孝子亲眷跪伏于前,还要写“火票”一张,写明财包只数,冥屋一栋,地基一方、香油一股、三牲酒醴,向亡者交待,灵屋是陪葬之物,内陈设各种家具,(现人则有扎彩电、冰箱、洗衣机、安装电灯的),外有花园、池塘、担水打杂的家人等。灵屋的门联一般是“启眼好似神仙屋,原来却是自家门”。此外,还有加烧顶马和纸箱子的,纸箱内搁的冥钱和纸作的金、银、锭一类东西。子之血,点某之灵——精神贯注,血脉通流。主位牌由两块小长方形木板缝合,上面一块稍短,下面一块稍长。先点内涵,后点封面,加黑盖血,赞词:“赫赫厥词,濯濯厥灵,绵绵瓜蛰蛰子孙”。点主(象)后献花,献花词曰:春有桃花香风送,夏有荷花满池塘,秋有丹桂枝枝茂,冬有腊梅对雪生。

“题象”:用长子或长孙之血,在“象”字上的“勹”上点上血点,“题象”是反问,从西向东喊题向礼、摆三牲酒醴,到户外把象给长子,赞词:“今日良辰,点象为人,了孙有庆,百世昌荣”。入西序:响香赞词(浪淘沙):“东序坐精良,气象光昌,工题遗像慨而慷,举案洪题现已毕,百世荣昌”读东序文。贺象,所有亲属,给象磕头,长子捧象至灵座安象,喊安灵礼。

“点主”是旧殡葬俗中最庄重的,在“主位牌子”里面一块灵牌上记上了亡者出生的时间,地点和逝世的时间、安葬地点及山向等。点主是要认真回想亡者生前的神态,所以要请亡者生前的好友来点,有钱人则请“名流”点。做法官的不能点主,因他常用笔勾决犯人。点主仪式十分隆重,点主官两边需陪主官各一人,孝子脱去孝衣,穿孝服,面对灵柩高书案,迎点主官入座。点主毕,孝子捧上供案,磕头。

旧丧葬俗中有“唱夜歌子”,其内容甚繁:有描述阴间世界的《游地府》(又名《游十殿》),表孝道的有《二十四孝》、《曹安杀子》等。叙述开天辟地、创世纪的神话古歌有《疏天记》、《魏征斩龙》、《三王对审》、《刘全进瓜》。述说历史名人的有《黄金印》、《十八条好汉》。描写地方风物的.有《湘潭景》,还有《百鱼》、《百鸟》、《百想》、《百爱》、《草木动干戈》等歌。

“发矧安葬”一般是出殡当天早晨,灵柩抬出头门,按俗例须挑打破一个碗,谓人死后,煞气重,打碗谓之“打煞”。由阴阳生定出葬时辰。十六人或三十二人抬柩,鸣炮开路,举幡引道,一路丢买路钱(冥钱),长子或长孙捧亡者遗像领头,其余孝眷随从,逢转弯处或过桥,全体孝眷跪拜,其他送葬者举着花圈、旌旗跟随灵枢,音乐队柩前柩后奏乐,沿途亲朋各户,鸣炮迎送至亲者,备三牲酒醴,设坛致祭,称为路祭。孝眷挨户磕头,确定专人“发白”(赠送一条白布)致谢(如今则发香烟、手巾),直至墓地,悲氛不减,卸下灵柩,抬入金钱眼(墓穴),设三牲至祭,焚化冥器,由地生定向(又叫“卦禁”)后,掩土埋葬。

安葬之夕,由其子孙束稻草三把,名叫“烟包”,在墓地焚烧。此后每隔七天烧一次“七包”,每次烧包七个,每个包内的钱纸按“一七”一张,“二七”二张,依次递增,烧七次为止,此举谓使亡者不致“孤寂”。满周年烧周年包,多少不限。此后,按生辰每十年做一次冥寿,至百年为止。

“留主”:是因日子不就(不吉利),在做佛事之前,主位牌子不请上神龛,另墨于神龛前之桌上,每日以饭菜祭之,待做佛事后,迁上神龛。也有做佛事而留主一百天再上神龛的。

“谢土”:又名“谢坟”、“谢主”,谓做过佛事,惊动了山神土地,因此,佛事过后十日,半月或二十天,要请和尚在家,在墓地作一度谢礼。

婴儿死了,用木板做成箱(又叫“环子”)埋葬,其母亲要让人送七天七夜的奶汁去坟上。十五岁左右的妹子死了,也是“环子”装埋,说是十五、六岁的妹子死了娈叉路神去了。(夜里走路迷路了,转来转去又转到原处,就认为是叉路神叉住路了)。

吊死、浸死、压死、难产死等非正常死亡都变枉死鬼,说枉死鬼都要找替身,有“落水鬼寻亲人替身”之说。如果死者非寿终正寝而死在外面,死尸不能抬进家门,说抬进家门背时,只能在外面搭个茅舍,请和尚或道士念七七四十九天“经”,超度枉死,为死者赎罪。枉死者不烧纸钱,只烧裟、戒帖(叫枉死钱)冥屋扎成鸡棚式,屋顶扎把伞,以利搬迁,做佛事时加一场“赈幽”。

安葬用地注意事项

一,地有十不要:

一不要化生开葬,二不要两耳插天,三不要虾须蟹眼,四不要左右盘旋,五不要上下三停,,

六不要砂脚宜转,七不要明堂开帐,八不要水口关阑,九不要明堂迎朝,十不要九曲回环。

二,地有十不葬:

一不葬粗顽块石,二不葬急水滩头,三不葬沟玩绝境,四不葬孤独山头,五不葬神前庙后,

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岗潦乱,八不葬风水悲愁,九不葬坐不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

三,地有十富:

一富明堂高大,二富宾主相迎,三富降龙伏虎,四富朱雀悬钟,五富五山耸秀,

六富四水归朝,七富山山转脚,八富岭正圆丰,九富龙高虎抱,十富水口重重。

四,地有十贵:

一贵青龙双拥,二贵龙虎高耸,三贵嫦娥清秀,四贵旗鼓圆峰,五贵砚前笔架,

六贵官诰覆钟,七贵圆生白虎,八贵顿笔青龙,九贵屏风走马,十贵水口重重。

五,地有十贫:

一贫水破直流,二贫水落空亡,三贫城环破漏,四贫水口分流,五贫背后仰瓦,

六贫四水无情,七贫水破天心,八贫潺潺水笑,九贫四顾不应,十贫孤脉独龙。

六,地有十贱:

一贱八风吹穴,二贱朱雀消索,三贱青龙飞去,四贱水口分流,五贱摆头绕尾,

六贱关后穿风,七贱山飞水走,八贱左右皆空,九贱山崩地裂,十贱有主无宾。

丧事办理的基本流程

开具证明: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居民死亡殡葬证》

1、在家病逝的。须取得卫生部门(就近卫生院或就医医院)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之后到辖区卫生防疫站换取《居民殡葬证》,再带《居民殡葬证》及逝者户口、身份证到辖区派出所销户,由派出所在《居民殡葬证》上签章。

2、在医院病逝的。由医院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之后到辖区卫生防疫站换取《居民殡葬证》,再带《居民殡葬证》及逝者户口、身份证再到辖区派出所销户,由派出所在《居民殡葬证》上签章。

联系殡仪、净身穿衣:让逝者干净整洁的走完最后一程

了解殡葬所涉及的流程,服务项目及殡葬商品。

了解有关遗体处置的搬运、保存、化妆、入殓和火化等服务细节关于殡殓仪式的仪式规范、礼厅布置等服务细节。

商定服务项目,确定服务项目和殡葬用品。

通知殡仪服务接运遗体。

悼念仪式:布置祭奠灵堂,选择丧葬用品,通知殡仪遗体接运

遗体接收、冷藏保存:遗体进厅堂时,记载时间、检查遗体状况是否存在腐变、损伤,并向丧户确定逝者相关信息,存放冷藏馆,根据遗体状况和季节温差调节温度,每天保持4次温度检查并做记录。

告别厅布置:礼厅的布置根据需求进行安排,一般保持规范庄重,整洁卫生的规格要求。

其他附属服务:播放哀乐、打开空调、提供热开水、休息室、娱乐室等丧属其他服务需求,并联系社会上业余演出活动队。

举行告别仪式:对厅内冷藏柜、音响、话筒等设备进行检查,并有专人负责服务。

火化、寄存骨灰:领取骨灰、《骨灰寄存证》和火化证明

确定火化日期:日期确定后及时通知参加追悼的人员。按照丧俗,遗体应存放3天后方能火化安葬。这个天数指的是虚数,不是实际上的足日(24小时x3天)。

接待洽谈:检查骨灰装具,检查时文明服务,查验是否符合存放条件的骨灰装具,装具内不应放置贵重物品、易腐、易烂物品及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办理寄存手续:填写寄存证的相关内容和备查登记卡,要求内容一致并编号。

骨灰收存:核对骨灰装具上标注的逝者姓名及相关手续。

购买墓地、落葬:

根据客户需求,选择自己满意的公墓或是殡仪馆,骨灰罐上贴遗像及留字,以备日后领取。骨灰可以落葬与经营性公墓,也可以择吉日安葬。

中国农村的丧葬风俗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

费县传统白事流程

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

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

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

(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人的岁数,用白纸粘在柳木树枝上,放在大门外两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随意乱放)

拜榜:由大总管张贴帮忙人员名单,孝子们为感谢帮忙人员,特向张贴的帮忙人员名单的榜行大礼。

(第一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人喝汤。泼汤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进行,当地称呼“庙子”由站桌头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老人称呼“领头的”)指引,孝子们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庙子泼汤。(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火炮声,响彻半边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大的,人口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子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白事中一大亮点,情景壮观。从亡人的灵堂门口吹奏到庙子,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人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土地神留下买路钱,孝子们跪下行大礼,烧纸钱。这时停乐。 继续赶路时哀乐同起。

仪式开始:到了庙子,孝子跪下行大礼。“领头的”跟土地神念咒语,祈求土地神的庇佑。词为:“漫山湖泊一庙堂,山神土地和牛王。山神土地两边坐,土地老人在当尖。放松放松再放松,放松亡人喝顿汤。”然后孝子们哭着喊着亡人喝汤,在庙子上左转三圈,“领头的”提着汤桶向外泼汤。结束后起乐孝子们哭着回。

(第一天晚上)闹灵棚:在当地有“喜殡”之说。是指老人的岁数很大了去世的,后人认为老人是有福之人,所以称“喜殡”。 闹灵棚是为了哀悼逝者,通常鼓乐班用文艺节目来进行闹灵棚。

辞灵:亲朋好友为了哀悼亡人在下葬的前一晚上进行最后一晚的辞别。行四拜礼、八拜礼。

填搭子:填搭子是指为亡人填盘缠,分别有亡人的女系来填,(儿媳、女儿、侄女、孙女等人)跪着痛哭流涕手捧“元宝”形状的纸钱,填满布口袋。

送盘缠:“领头的”指引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村外的指定十字路口把刚填满的搭子火烧,表示把亡人的盘缠送上西天。

(第二天上午)领客:第二天整个上午全部是领客,来追悼的亲朋好友为亡人行四拜礼、八拜礼 。

(第二天下午)静面:孝子们看亡人最后一面。

扫棺:“领头的”在棺材上面撒一些钱财,与吉祥物品。用扫把向四周扫,儿女跪在棺材四周,表示:扫下来的财物谁接着谁有福气。亡人走之前为儿女留下的最后财物和福气。

系丧木架:抬棺材的架子,有亡人的儿子来系,亡人的儿子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大门外把丧木架子系好。

出棺:孝子们及前来哀悼的人们,下葬前在亡人在家里的最后一字辞别。行四拜礼、八拜礼。

路祭:下葬前的最后一次祭拜,堪称此次白事中第二大壮观情景,出关后到村外是先指定的地点,为亡人进行路上的祭祀活动,参与者有,孝子们的男丁(亡人女家眷不参与)、所有来哀悼的后送的亲朋、所有忙帮的都参加路祭。先由所有来哀悼的亲朋行四拜礼、八拜礼。再有所忙帮的行四拜礼、八拜礼。最后由孝子们八拜礼。路祭过程中根据来的亲朋的人数多少,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过程中整条路的交通等一系列的活动全部停止,直至路祭结束。

下葬:在路祭上摔老盆后就迅速地把亡人棺材抬到下葬地下葬。

费县农村殡葬礼仪之行礼概说

鲁地作为礼仪之邦,殡葬礼仪亦是亘古流传,只是如今简便了许多。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对此或许知道个大概,而城里人大都是陌生的。但对于老家在农村的年轻人来说有知晓的必要。本人依所见所闻将费县周边农村殡葬礼仪中的行礼作一简要介绍。

这里说的农村殡葬礼仪中的行礼主要指男客之行为。

丧事中,行礼的场合主要有辞灵(出殡前一天晚上夜半前,至亲男客参加)、出殡日中午就餐前(所有吊丧男客参加)、路祭时(信主——主要亲戚参加)。上述几种场合行礼,做法大体相同。

行礼包括作揖和叩头两部分,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用。由于其结合方式、作揖叩头次数多少等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多种行礼方式,不同身份的客人必须使用相应的恰当的方式行礼。作揖又分深揖和浅揖两种。深揖,动作为:站立——低头弯腰——双臂下垂——至膝盖处双手合拢,左手包右手抱拳——缓缓直身,双手抱拳上移——抱拳高至眼眉止——释拳,双臂下垂,站立。深揖一般是给长辈所用。浅揖,动作为:站立——低头弯腰——从膝盖以上起,双手抱拳——直身,抱拳至胸前止。浅揖是给同辈或小辈所用。叩头,动作为:站立——先右脚后撤,屈膝下跪——后左脚后撤,屈膝下跪——上身挺直,双臂下垂——上身前倾弯下,叩头低至将要触地,双手前移伏地——抬头,上身挺直,双臂下垂——或左脚前移站起,右脚跟上站立或再叩头,依行礼套路确定。

行礼的程序:当听到执事人(有的地方称作“执客[kei]”)念到客人村名和姓名时(像坐席前的行礼,有时不排行礼次序,也就不点名。或大呼隆一起行礼,或诸亲依次逐一行礼而像路祭,必须按先老亲后少亲等次序依次逐一行礼),客人缓步走至祭桌前芦席中央位置停下,执事人喊“客至“,客人便转身向右首跪棚(也称陪棚)的长辈作一揖、跪下叩一头(是平辈的只作一揖)再转向左首跪棚的长辈作揖叩头(平辈作揖)。若两侧跪棚的孝子孝孙为行礼客人的晚辈,客人便无此礼节,可直接进入主体。主体礼的行法在下面分别详细解说。主体礼毕,执事人喊“回礼”,孝子叩头。这时,客人还应向灵屋的孝子施礼,是长辈的叩一头,是平辈的则作一揖。在行路祭时,以上礼仪结束后,行礼人还要向侯礼者(其为逝者的兄弟,立于路祭行礼人进场、退场的地方)施礼,平辈的作揖,是长辈的作揖叩头。总之,在整个行礼过程中,行礼客人动作要庄重、缓慢、有节奏,多人一起行礼要相互照应,动作协调一致。

在下面所说的行礼中的“勤”与“懒”:“勤”指作一个揖接着叩一个头,即一揖一头。“懒”指作一揖后连续叩头,即一揖多头。如“大八拜”又叫“四勤四勤”或“双四勤”,“中八拜”又叫“四勤四懒”。

丧事行礼之主体礼按轻重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大八拜

行法:A、作揖,跪下,叩头站起,再作揖,跪下,叩头……如此重复四次(四揖四头)。B、作一揖,到祭桌跟前垫子上跪下,进行捻奠。即行礼人跪在祭桌前,右首执客将香、酒、筷子、纸等依次递给行礼人,行礼人再将这些东西依次递给左首另一执客。捻奠程序为八下:三把香、三杯酒、一双筷子、一刀纸。C、捻奠完毕,站起后退一至两步。作揖,跪下,叩头站起,再作揖,跪下,叩头……又如此反复四次(四揖四头,同捻奠前做法相同)。

此礼在捻奠前分别作四个揖叩四个头,捻奠后又分别作四个揖叩四个头,因每次都是作一揖叩一头,前后共八揖八头,故称“八勤”,或“四勤四勤”“双四勤”,俗称“孝子礼”。此礼最重,常为至亲晚辈行礼用之,如逝者的儿侄等。

二、中八拜

行法:A、中八拜在捻奠前的四次作揖叩头与大八拜相同。B、所不同的是捻奠之后。即站起,后退,作揖,然后跪下,连续叩四个头,中间不起身。因每次叩头不像大八拜那样站起一揖一头,故谓之“懒法”。前边是“四勤”,后边是“四懒”,故称“四勤四懒”。此礼为较亲晚辈用之,一般都以此法行礼。

三、小八拜

行法:捻奠前的四个头用懒法,捻奠后的四个头仍用懒法,故称“四懒四懒”。此礼为远亲晚辈用之。

四、大四拜

行法:捻奠前作俩揖叩俩头,每次都是站起作揖,跪下叩头。捻奠后,还是作俩揖叩俩头,仍然是每次都站起作揖,跪下叩头。此礼为同胞兄(嫂)弟姐妹用之。

五、中四拜

行法:捻奠前作俩揖叩俩头,每次都站起作揖,跪下叩头。但捻奠之后的礼法变了,变为懒法,即作一揖后,跪下连叩俩头。此礼节为平辈较亲的兄(嫂)弟姐妹用之。

六、小四拜

行法:捻奠前的两个头用懒法——作一揖,跪下连叩俩头,捻奠之后的两个头同样用懒法——作一揖,跪下连叩俩头。此礼一般不常用,用于远亲平辈,比“懒四叩”礼稍重。

七、懒四叩

行法:行礼人走到供桌前,作一揖,便跪下捻奠。捻奠完毕,起身后退,再作一揖,用懒法连叩四个头,故称“懒四叩”。此礼节最轻,一般为远亲平辈。以“死人为大”的说法,客人为晚辈行礼也可行此礼,比“小四拜”礼稍轻。

八、“四勤四懒”+“懒四叩”

若两代或三代人一起行礼时,可以将“中八拜(即“四勤四懒”)”和“懒四叩”礼合并使用。即长辈行“懒四叩”,晚辈行“四勤四懒”。具体行法为:A、上场后,长辈在左前方面向右站立,(别忘了,须在向跪棚的行完附加礼以后)晚辈行“四勤”礼。B、等晚辈行完“四勤”礼后,长辈上场,集体作揖,跪下,长者一人上前捻奠。C、捻奠毕,大家一起行“四懒”礼。几代人一起行礼的,使用此法行礼者较多。

以上为通用主体礼节。除此以外,行礼还有诸如“二十四拜”“十二连勤”“十二串堂”“八拜六叩”“三祭酒”“三上香”“十三太保”“大祭奠”“小祭奠”等多种礼节,但一般都不大采用了,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殡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传统殡葬流程繁琐苛刻,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农村丧事的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兄弟民族有五十六个,不但“一方一俗”,而且由于民族的不同,丧葬习俗因此各异,我的一支秃笔,无法一一呈现解答,仅限于我个人的了解,回答农村汉民族的一些 “禁忌” “风俗”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丧葬看作家庭中的一件大事。 “丧葬礼仪” 在周朝已经初具规模,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庞大而繁杂的礼仪。葬礼体现出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所持态度,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征。

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与汾河交界处的农村(我查找地图,应该是禹门口河津一带),这里的农村葬礼在十几年前还是很讲究,并且颇有“古风”格调的。

(在墓地痛哭的亡者家属)

包括我上述提到的地方,广大农村对老人去世有以下 “禁忌:”

一,选择“风水宝地”和“择吉安葬。

用四川的风俗习惯,应该请 “阴阳先生”, 花钱不多,我为先父选择骨殖安葬的方位,均是采用“子午向”,这个可以用罗盘,也可以使用手机勘定。

阴宅风水一说,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在一个 “虚空的法界”尤其重要。 希望认真处理,不可草率从之。

(位于某市的公墓)

二,先人故去,禁忌“热死热埋”。

应该停放12小时至72小时内妥善安葬。当然,特殊情况不在此例。

在先人故去后,如非特殊情况,建议不要马上放入“冰棺”,因为这个时候故去的先人属于“中阴身期”,某些思维意识犹在,贸然将遗体放入冰棺,容易导致先人坠入寒冰地狱及饿鬼道。

三,先人故去,宜早“入土为安”。

我的看法是,应该遵从当地的“公序良俗”即大家公认的“入土为安”,同时,可以减少一些费用和精力。

四,在移动遗体时(如从医院到太平间)均应“打伞遮阳”,个别地方还要“喊山引魂”。

先人的遗体或者骨灰等,不应该直接被阳光照见,需要后人打伞遮阳或者搭棚遮阳。

“喊山引魂”是在下葬前,后人要高喊先人的姓名、生辰,以助先人“魂兮归来。”

五,墓穴“暖坑“。

墓穴内务必暖坑,不可冷穴,不要被日光、月光、星光照见。挖好墓穴后,就要在穴内焚化纸钱,待燃尽后,方可下葬。墓穴上方应该用棚或者大伞遮住日、月、星辰。

(晋南农村孝女举行葬礼时的发饰)

六,先人下葬前,墓穴内不可以留有任何活人的脚印、手印、身影等,如果不小心留下,可以用纸钱将印记抹平,再下葬。

七,在下葬现场,孕妇、产妇、生肖犯冲者必须廻避大吉。具体说就是与逝去先人的生肖相同者。

八,给先人下葬后,所有人在返回家中时,均不要回头,免得你看见不该看见的东西。尤其是体弱者,或者具有灵异体质的后人。

九,给先人下葬回家后,务必洗手,照镜、除秽。

四川农村就是在山上折几枝柏树枝,放在归家路上,待白烟冒出时,从后面跨过去,消除坟场的气息。(但是,应该切记管理好火源,完毕后用水或者泥土掩埋,确定无火星后,方可离开。)

关于(葬礼)风俗问题,简单回答如下:

以晋南黄河与汾河交界处的农村为例

他们的丧葬礼仪大致可以分为“小殓”、“报丧”、“封棺”、守灵、降香、冲灵、出殡、安葬等环节。

在以前,整个丧葬过程庄重肃穆,隆重气派。

我们应该看到,丧礼过程中,文化的影子浸入其中,葬礼不是独立形成的,是多种文化交织而成的产物。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可能至今还是保留了一些丧葬礼仪文化,如,在停丧期间表演了当地在“冲灵”时的“ 响板” 表演。

结束语

丧葬习俗各处不同,你的家乡是什么礼仪呢?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请你老指点!

农村老人去逝后的禁忌:

不能说死了,七八十岁的说“老了”,年轻一点的要说“走了”。

子女一百天之内不能剪头发,等过了百日后才能理发。

去逝第一年大年初一不能串门拜年,否则人家会不高兴,感觉很晦气。

第一年过年不能贴对联,第二年贴蓝对联,等三年就可以贴红对联了。

老人去逝后的风俗:

在最短的时间内先“指路”,就是用谷秸绑一个像马驹形状的“罗马子”,上面搭上一件老人穿的上衣,到大门外的路口上,由长子手拿一根高梁桔,站在高凳子上,面朝西南方向,高梁桔指向西南方向,嘴里喊:(爹或娘)你上西南,连喊三遍,其他子女随声咐合:你上西南。然后长子跳下凳子的同时,并将凳子用力蹄倒在地,所有子女跪地磕头,帮忙办丧事的人将“罗马子”烧掉,子女哭着回家,“指路”的仪式就算结束了。

第二天即二日,出嫁的女儿一路哭着回家,给婆婆磕头,名曰“谢婆婆”,也是给爹娘“哭路”,让老人去阴间的路上走得顺畅。

二日,早、中、晚送三趟“江水”,就是去村头的路口上给阎王爷烧纸泼汤,希望能让老人过关。晚上“烧马子”,就烧一个纸马,让老人骑马去西天佛爷殿或老母殿报到,名曰“发盘缠”。

第三天出殡下葬,中午,老人的女儿媳妇及侄女要到坟地“煎糕”,就是把墓穴烧热,免得老人去“新家”感到冷。出殡前,子女要在灵杦前陪老人吃最后一顿团圆饭,一生的亲缘就此了断。

下葬后第三天大清早圆坟,中午上三日坟,烧五七,烧百日,烧忌日。

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习俗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在农村来说,办祭祀比城市办的要讲究的很多,在丧事的现场,不能说笑,不能穿红戴绿,特别是晚辈们更要遵守这祭祀方式。有来吊唁的,要跪拜叩头还礼,灵棚前有晚辈一直在那等候,前来吊唁的时候去叩头迎接,然后别人祭拜的时候要跪在两边叩头谢礼,现在在城市里边,南来的北往的,有很多规矩,就没有从前讲究了,丧事的规矩,也随着主持人的不同,礼节上也有变化。

其实人去世以后,不管葬礼举办的有多么丰富,其实去世的人,也不知道,只是给活人看着热闹的,我们家有多孝顺,老人去世了,我们办的有多隆重,互相攀比,搭戏台吹喇叭,其实我觉得还是应该厚养薄葬,活着的时候给他吃的好一点,穿的暖一点,那是一种享受死了的花个一百万两百万十是一点都不知道,没有必要这么铺张,浪费有这个孝心,就应该在活着的时候让他活得潇洒,活得快乐,活得有尊严,这是真正的孝顺。

我们这老人去世了,不许吃面条、粉丝,说吃这些东西与死者牵连不断,对活着的人不好,怕被死人带走。在吃饭的时候,盘子和碗不能摞起来,说碗碟摞起来就会丧事不断,没有科学根据,只是想讨个吉利而已,总之很多禁忌都是想,希望家人不要遇到这样的事,寓意着家里面的人都健 健康 康,快快乐乐,每个人都能长命百岁。

说归说,做归做,每家的丧事办都不是太相同,每一个禁忌都是考虑到对活人好一点,现在这个 社会 了,迷信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大家也都明白,不管别人家怎么办,都是对。

首先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一般农村不管是喜事,有老人去世,还是生孩子,讲究的细节特别多。像家里有老人的去世的话。

禁忌

第一,家里的老人去世的话,子女,亲戚悼念之后,不可以去串门,因为别人会忌讳。

第二,家里老人去世,子女禁穿鲜艳的衣服。

第三,三年不可以贴对联。过年了不可以起早。

习俗

第一,老人去世后女儿要回婆家讨孝,不管长辈,还是小孩,见面不说话就要磕头。

第二,老人去世,三天要圆坟。

第三,去世五七,一百天,一年,两年,三年,都要上贡品。还要每年的大年三十去坟上送饭。

“领羊”是甘肃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种仪式。

献祭开始时,奏乐,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辈,奉献出一只活羊(当地人认为羊乃洁净之物),拉到灵柩前,给羊耳、鼻、尾、蹄等部位洒酒祭奠。民间有说法,此刻羊是通阴阳两界的。似乎,此时的羊被赋予了某种神性。在这种场合下,这只羊就成为亡者灵魂的附着体,它的举动就代表了亡者的意愿。

据说老人对献羊的人满意或走得安详放心,羊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浑身抖动,毛发蓬松,表示亡者已认可通过了。如果不这样,执事者把羊抓起来,在耳朵里灌些凉水,在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一放开,那羊如果就地打一个大大的毛颤,就被叫做开毛大领,那羊就算被受祭者领受了。一般领羊的顺序是按尊卑顺序 。

“领羊”仪式庄严、肃穆、古朴,不仅能使丧事办得比较稳妥,还能流露出儿孙辈的尽孝情结,所以,“领羊”是丧事中的“重头戏”。

“领羊”一般是逝世者埋葬前一天,亲朋聚集齐全的时候进行,由逝者的孝子孝女或娘家人为逝者献羊,领羊的时候逝者的孝子及族人会围拢在灵堂前的公羊周围,用自己话说出死者的未尽之言,如果羊摆耳并抖动身体,则认为逝者已将羊“领走了”。由选定的人主持“领羊”仪式。

献祭开始时,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辈,会奉献出一只活羊(当地人认为羊乃洁净之物),将羊拉到灵柩前,给羊的耳朵、鼻子、尾巴、羊蹄等部位洒酒祭奠,民间有说法,此刻羊是通阴阳两界的,此时的羊被赋予了一定的神性。

这时奉献出来的活羊就成为了亡者灵魂的附着体,它的一举一动便代表了亡者的意愿。

民间认为羊代表亡者灵魂,祈求者述说些让亡者安心的话,如说家庭及儿孙都好,以后不会有什么困难,不必挂牵等等。

羊如果仍不领,主持“领羊”的人会把羊抓起来,在羊的耳朵里灌些凉水,或者是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松手时如果那只羊就地打一个大大的毛颤,就被叫做开毛大领,这样羊也就算被受祭者领受了。

此习俗在甘肃沿袭已久,此仪式被称为 “领羊”。“被领的羊”是要被客人吃掉的。过“事”是传统,吃“席”是礼节,请别人吃“席”是为了应“事”,吃别人的“席”是为了自己以后有“事”也有人来吃。许多时候一些“事”是不得不过,一些“席”是非吃不可。按老人们的话说,这是“下数”。

“领羊”习俗起源于哪个年代谁也说不准,但对“敬老尽孝”的传统古理却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一些寓教于理和文化内涵在充分的展示着人们的富裕文明程度在不断的得以提升。

在皖北这块,不管谁家的老人死了,都不能说谁谁家谁谁死了,应该说谁谁家的老人老了;年轻一点的人,就说谁谁走了,走的真早,等等,像我们老家,人去世后算上当天,都是在第三天出殡。这段时间里,孝子不能到别人家去;不能随便借东西,要拿钱买,三毛两毛都行,意思意思就行了。

死者生前穿的衣服除留几件做纪念外,都要烧掉;生前睡的床要放到沟塘里面泡上一段时间,去除晦气,我们这里只是在烧五七纸的时候待客,也只烧五七纸,其他七则不烧。来的客人一般都是至亲,像出嫁的女儿、侄女,还有外甥等。其他人则不需要来了。来烧五七纸的人,不准在上礼金,只能带食品、饮料、纸炮等。大家中午吃过饭,下午到坟地里去,磕上几个头,就行了。烧周年纸和烧五七纸是一样的,一般人死不能说这人死了,要说这人老了。人死后八到十二个时辰不能碰,不然死者会很痛苦。据说是因为这时死者的灵魂正在脱出体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点点碰触都会使人受极大痛苦。十二个时辰之后装殓,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这叫头七。头七那天不能大声说话,晚上不能出屋,因为头七这天死者会最后回来一趟,怕惊扰死者。头七过后就可以下葬,要烧化香蜡纸马,有的人家儿女子孙多,要抬着供桌去坟地。

在坟地烧化纸马之后,坟头上载上一颗柳树或柏树,为的是安魂。所谓坟地,其实就在庄稼地里。一堆小土丘连成一片,这都是先人坟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坟,烧完了纸要拿一张纸用土压在坟头上,不然过不了几年这坟就找不到了。一般来说,死去的第一到第三年上坟规模很大,尤其第三年。之后就每年烧点纸就可以,人死后八到十二个时辰不能碰,不然死者会很痛苦。据说是因为这时死者的灵魂正在脱出体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点点碰触都会使人受极大痛苦。十二个时辰之后装殓,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这叫头七。

头七那天不能大声说话,晚上不能出屋,因为头七这天死者会最后回来一趟,怕惊扰死者。头七过后就可以下葬,要烧化香蜡纸马,有的人家儿女子孙多,要抬着供桌去坟地。在坟地烧化纸马之后,坟头上载上一颗柳树或柏树,为的是安魂。所谓坟地,其实就在庄稼地里。一堆小土丘连成一片,这都是先人坟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坟,烧完了纸要拿一张纸用土压在坟头上,不然过不了几年这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禁忌家人穿红戴绿,要守孝三年后方可,春节三年之内不能贴春联,老人去世第一年,家人不许外出拜年。还有婚事过三年后才可举行,我们这里是这样的,也许别地方更复杂些。

依次类推,共有七个七七祭日。回魂夜的时间,是头七当天的子时至亥时。

一,头七回魂夜,是逝者故去后,第一次返阳看望自己的六亲眷属,七七祭日内正是逝者中阴期,亡人阳间意识还没有彻底断除,土话一点解释,就是七七祭日内的逝者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还称不上所谓的鬼。所以,这头七回魂夜的第一个注意事项,就是逝者的家属在这天,一定要缅怀先人,万不可为了家庭琐事,口舌纷争矛盾,让逝者伤心遗憾,留恋红尘,不肯离去。

二,头七当天的子时,会有牛头马面,大小二鬼,四位阴差鬼兵,护送逝者的魂魄,返还阳间家中。头七当天子时从窗户、烟囱等地入宅;当天亥时,由房门走出。家中后人,头七当天可以再家中摆放贡品,贡品当中要禁忌牛肉、马肉和狗肉,荤素搭配,越丰盛越好,以此来犒劳答谢四位鬼差,不让其难为打压逝者。同时,贡品中也可以摆放先人生前喜好的食物,受用上路。

三,同时在头七的当天子时,还要在孝房家门口摆放一碗清水和一碗五谷粮,摆放清水的意思是让先人洗去尘埃,消免灾难,安心上路;摆放五谷粮的意思是,避免煞气,防治犯呼,辟邪驱霉。这一碗清水和一碗五谷粮,在次日清晨,清水直接洒在门口即可,五谷粮于当天扔于长流水处即可。头七当晚亥时撤下的贡品,连同烧纸银票等各路拜金,与十字路口焚化即可,禁食。

四,在萨满仙门中,先人头七这天是不允许去坟地祭祀的,原因是各家家庙祖先神这天会正式将逝者的阴宅磁场记录在案,莅临巡查,同时,也是呼气煞神抓找替身之时,所以,头七这天冒然去坟地祭祀,一则会让家庙神及逝者,贪恋红尘,死等祭祀,压运活人,二则容易冲撞呼气煞神,造成犯呼。头七这天,如果在家中不方便摆供的后人,也应该在当晚烧纸祭祀,祭祀先人。

五,在头七回魂夜这天,家中若有月子人及四眼人,均应回避,以免冲撞逝者及各路阴兵。对于那些突然意外辞世的逝者,多会在头七这天,给自己的亲人报梦说事,家人眷属若是梦到,或是在家中看到,万不要惊恐,静心定神询问逝者,帮其妥善办理好未完之事,让其放心西去,光明大道,瑶池之路。过了头七之后,先人就要登上望乡台,开始黄泉路之路,一去永不归。

问题可能是想问在操办老人丧事时有哪些禁忌和风俗。

俗话说, 一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的丧葬风俗也就有了各自的不同和特色。

一株吊兰才疏学浅,出门较少,故而对外地了解不多,仅对本地的丧葬文化略知一二。现一一道来,如有不同高见,恳请多加指点。在此先行谢过!

先来说说丧期! 丧期通俗地说也就是治丧的时间。老人去世后一般情况下都是停尸三天的,假如有至亲在外地不能及时赶回的话,为了能够让他见到老人最后一面,也有多搁几天的。丧期是这样算的:去世当天算一天,然后,第二天,在第三天出殡。在这三天里面事情很多。头一天家里面要逐一通知各位亲友来烧纸;置办办丧事的东西;请乡间流动办酒席的大厨;等等。第二天上午一般没有什么大事,搭搭灵棚;大厨来到了;如果请了戏班子,戏班子也会来到了;老人的女儿、侄女、外甥、内侄等众多亲友得信也早已来到了。为了出殡当天不太忙乱,多数人家会在第二天下午将逝者火化。火化回来,天也快黑了,执事的大总就会安排泼汤。

第三天上午出殡,或坟地或公墓。安葬回来,主家要宴请前来烧纸、吊唁的宾客,席间,孝子要对众人磕头表示感谢,称为“孝子谢客”!丧事算告一段落。

第四天是烧五七纸的日子。按说,烧五七纸应该在五七期间才行,但因为大家都忙,也有些是在外地务工,要急着回去。从这一点考虑,无论是谁家办事,也都顺应形势,把日期给改了。近几年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了,大家都这么做了。

再来说说有啥禁忌! 毕竟是白事,是有着很多禁忌的。 禁忌也叫忌讳, 就是在办理丧事期间所不能做的事。略举一二。用于办理丧事的东西,哪怕是二指长的绳子,也不能借,只能买,不论是谁家的,只要不是主家自己家的。给个三毛两毛钱的,不能白用。治丧期间,孝子孝妇不能够串门,要一直守在灵前,需要办的事有执事的安排人办。等等。

这个和每个地方的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吧,而且差别应该很大。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风俗就慢慢变淡甚至改变了。

我就简单说说我当地吧:

1.就拿春节贴对联来说,当老人去世后第一年会贴白色的对联,第二年回帖黄色的对联,第三年回帖绿色的对联,三年之后就变成正常的红色。

2.农村好多是土葬,如果两个夫妻老人一方先去世那么他(她)是不能入祖坟的,只有另一方去世时才可以抛出来合葬入祖坟。

3.老人去世后,生前一些铺盖、衣物会被烧掉。

4.后人为了纪念老人会选择:头七、百天、周年、清明……这些日子上坟烧纸钱摆贡品。

5.在老人下葬的当天,主人会准备一只铁水桶,水桶下面撒上草木灰,水桶上面会放上剁面刀。每个埋葬老人回来时都会翻动一下剁面刀(正反)。当所有人都回来后会打开铁桶看看草木灰上面有什么痕迹,据说能知晓自己老人羽化成什么。

还有很多讲究就不说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迷信,但我们中国人讲究孝道,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它寄托了我们对祖先深深的哀思之情。

在我们这里,要是老人去世了,村上人无论男女,基本都去吊孝。当然都是成年人,无论长辈晚辈,基本都要下跪磕头。也就是人死为大这一说,当管事人花纸后,谁备下跪时,两边站的孝子,立马就会缠缚着,不让下跪磕头,当然下跪也是一种礼节,是避免不了的。基本都不会下跪磕的,随后鞠躬了时。

入棺材后,在祭奠仪式上,基本是三拜九磕,也就是磕九个头。要出现年轻人,来请去路不懂的,不知道风俗的,招客的会让从简,倒上三杯洒,随时磕四个头,也叫来四磕。于到老道理的,那就麻烦了。也就是二十四磕啦。

二十四磕,现在不多了,但还是有的,基本都是三拜九磕。在农村丧事上,最常见的为三拜九磕,不常见的来四磕和二十四磕。当然在中国,不论那个省份,在农村丧事上,绝对不会出现三磕头,当然在祭奠老祖宗时,就形成三磕头,和拜佛一样啦,谢谢。

以上就是关于农村办丧事的全部流程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