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触目惊心的房地产崩溃轮回,什么时候降临到中国头上

   2023-02-05 08:36:36 网络1110
核心提示:潮起二十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首先是工业革命的升级,汽车、电话、电力工业不断进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跃。其次是欧洲的一战,带来对军工设备、食品、医药等的强烈需求。资本家们拼命扩建工厂,招揽从农村涌进城市里来的孩子,将城市化

全球最触目惊心的房地产崩溃轮回,什么时候降临到中国头上

 潮起

二十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首先是工业革命的升级,汽车、电话、电力工业不断进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跃。其次是欧洲的一战,带来对军工设备、食品、医药等的强烈需求。资本家们拼命扩建工厂,招揽从农村涌进城市里来的孩子,将城市化浪潮推向了高峰。

▲20年代美国汽车工人

到了20年代,一个强大的美国中产阶层形成了。到处都是工作机会,奖金丰厚,假期众多,人们都可以买得起小汽车玩自驾游了,买房增值保值更加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这种现象在半个世纪之后的日本同样上演。

1973年的石油危机过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其节能型小汽车在全球广受欢迎,尤其是在美国市场上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打的丢盔弃甲。家电、高铁、电子游戏等产业也得益于新技术的进步,迅速兴起。持续的货币贬值,使得出口业的竞争力更加强大。

▲80年代大萧条前的日本

1980年代中期,日本外汇储备超过4000亿美元,占当时世界外汇储备的一半。日本也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豪起来的日本人到全世界去收购、旅游、爆买,当然最刚需的还是日本的房子。

东南亚也有过这一段似曾相识的荣光。

▲80年代,乔治敦,槟城,马来西亚

80年代日本富起来之后,大量的资本跑到东南亚去投资,那时候的新马泰就像一片处女地,工资低廉,民风淳朴。丰田、日立、东芝的工厂纷纷在泰国、马来西亚建起来,工业化迅速发展。热带的阳光海滩,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也使得这里成为了极具诱惑力的旅游胜地和养老地产开发地。

中国的黄金十年更是历历在目。

每年的春运期间,浩浩荡荡的农民工返乡潮和奔赴沿海打工的人潮,都让人感概这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迁徙。推动这一切的改革开放、汇率贬值、入世、人多力量大、亚太产业转移、公路港口机场电厂建设……就像一曲震耳欲聋的宏大交响乐,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需求交织在一起,也释放了新富起来的一代人对买房的强烈热情。

每一段的浪潮涌起,都是来自真实需求的推动。尤其是技术革命、工业化、产业转移带来的快速生产力提升,极大的膨胀了全社会的财富购买力,而其中最大的一项支出通常就是房子。

洪水

1925年,大英帝国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度,英镑兑美元由之前的1兑3.4 升值至1兑4.866 。这件事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美国对英出口的加速上涨,欧洲资本大量流入美国。洪水开始泛滥。

另一方面,1920-1929年期间美国连续出台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 ,再加上垄断家族对中小企业的挤压,使得整个社会的财富越来越集中到了上流阶层的手中。这群人的财富大部分都不会花在消费上,而是用于各种可以资产增值的投资,比如股市、房市,哪边升值得快就往哪边砸。

在日本,这样的现象本来是殊途,后来竟奇妙的同归了。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开始大幅升值,三年的时间就涨了86%。眼看日元天天涨,依靠出口的日本企业唉声叹气,关怀备至的好家长日本政府连忙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政策。 这种政策全天下都是一个套路:降利率。

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低利率,将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了2.5%,为当时世界之最。利率降下来,货币洪水就开始泛滥了。但实业仍然是不好做啊,于是在此间的数年,日本国内的资金开始大量进入股市和房地产,股价扶摇直上,楼市四处暴涨。

日元升值,最得益的就是新马泰地区了。

因为这些地区采取的是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同时从1986年开始陆续放松了对金融进出的限制。于是日元长驱直入,有投资工厂的,也有只为赚快钱而跟着来坐等升值的。1989年,泰国的住房贷款额是459亿泰铢,到1996年这个数字超过了7900亿泰铢,涨了17倍。

在马来西亚,领导人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020年跑步进入发达国家的计划,强力开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大杀器,到1997年时已为这些基建项目欠下了高达452亿美元的国家外债,其中30%都是短期债务。

汇率贬值和出口畅旺,会带来大量国际资本的涌入,比如美国、东南亚,也比如黄金十年前半段的中国。但是,货币升值与出口承压,并不意味着洪水就有可能消失,因为政府为了稳增长的需要,通常会逆周期降低利率,使得洪水的输出龙头从国际市场转向了中央银行。

日本是如此,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同样是如此。今年以来,我国地王频出,北上深房价问鼎世界前十,南京、苏州、合肥、厦门房价四小龙接力,此起彼伏,地产中介在城市小区中三五成群,越开越多,莫不是资金泛滥的表征。

这就像是股市,本来是由基本面驱动的长牛起舞,随着行情的深入,平均市盈率一步步攀高,这个时候的驱动力量,就从基本面需求转向了资本的流动性过剩。

泡沫

资金多了,总是要流入有升值空间的投资渠道的。但是有些时候,政府的放纵和市场的金融创新则让问题进一步迈向滚烫的沸点。

在美国,一方面是政府的不作为,内幕交易不止,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摩根家族等豪强利用其资源买空卖空,大获渔利。另一方面,是全新消费信贷制度的实行。1916年的《联邦储备法》修正案和1927年的《麦克法登法案》,允许国民银行可以发放非农业不动产贷款。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金融创新,本来买不起房的中低收入阶层也可以买得起了,成倍的扩张了市场的规模,而杠杆的放大效应也让这泡沫变得更大、更虚幻。

在日本,一方面是银行资本金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此制度之下,银行必须大量补充资本金,但是由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设定较低,通常只是公司贷款的一半,这使得银行对房贷资金的去向更加鼓励。据统计,1984至1989年,日本银行对房贷的年均增长率为19.9% ,而同期的总体贷款增速只有9.2% ,增速高出了整体的一倍。

另一方面,则是日本的财阀结构,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持股,使得一家企业通过房地产或股市获利了,其他持股企业的账面资产也同时增加,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就可以拿到更高的要价。这其实也是一种杠杆,不断放大着整个社会的财富泡沫。

1985 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为120.1,到了1988 年暴涨至334.2,在短短三年内增长了近两倍。1990 年,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中心的地价指数比1985 年上涨了约90%。

在东南亚,一种从香港传入的“炒楼花”游戏就像瘟疫一般盛行起来。

所谓炒楼花,就是在房子开建的时候交了首付,等房子还没有建成的时候,已经把它转手卖掉了,在房价涨得猛的时候,快进快出,以小博大,其中的复利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老一辈的中国人都应该有印象,这种炒楼花游戏也曾经广泛在90年代的沿海地区盛行,只不过在后来被建设部的一纸休书给禁了,明令房子必须封顶才能买卖。

而在东南亚,炒作气氛越来越浓厚,1994年,房地产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新加坡33%、马来西亚30%、泰国50%。同期房价,马来西亚和泰国都出现了三年涨3倍的幅度,而到1996年的时候,曼谷的商业办公楼空置率已经高达50%。

只要有钱赚,资本总是在变着戏法创新,放大杠杆,那是一种类似于吸毒的瘾,让整个社会兴奋不已,陷入一种集体性的癫痫与迷幻意识里。

在我国的变种,则是首付贷和抵押贷,前者在上半年已被封,但后者正如野火春风般,遍地开花。房地产由于其昂贵的价格,高杠杆已是不可避免,最怕的,则是银行在业绩压力下的非理性放贷失控,通过房价上涨--抵押物升值--进一步推动放贷的攀升,将泡沫一步步吹向云端。

暗涌

泡沫的吹大并不必然会立即破裂,事情总是在悄悄的起变化。

1922年,美国参议员斯特姆起草了一个关税法案,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自主品牌抵御欧洲跨国公司的冲击。1927年,关税法案在斯特姆的推动下再次提升。事实上,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直到1930年6月才最终获得通过,但是早在一年多前,其危害已经被放大。

原因就在于,该法案将2000多种的进口商品关税提升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引来欧洲国家的强烈抵制,1929年,美国政府收到了34份外国正式抗议,和大量的报复性关税措施。当年,美国的出口额就大幅下降了50%。

日本的问题,则是在于低利率并没有让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获得改善,反而鼓励了更多的企业将资源投向来钱快的股市和楼市。于是出口更加艰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股市平均收益率不断下滑,可以继续流入投机市场的水龙头慢慢就枯竭了。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结束,老龄化的到来,庞大存量二手房的积累,刚需市场悄悄的关上了大门。

和美、日这种大国不同,东南亚小国们则是身不由己。

新马泰的工业化阶段仍然处于青春期,人口红利和工资价格都很有竞争力,但是禁不住北方巨龙腾飞所引发的强烈海啸。1994年的人民币强制贬值,汇率从5.7调整为8.6,一下子贬值了50%,亚太产业转移的方向很快就从南流改为了北上。

另一方面,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也让东南亚各国的出口业在中国面前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实体企业的收益率开始一步步恶化。

在上个二十年的竞争中,中国大获全胜,然而时移世易,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严峻。

最值得警惕的,就是人口的“90后陷阱”。90世代的人口出生量比80世代大幅下滑了接近一半,带来的三个后果就是——

1、工人减少,议价能力提升,引发涨薪潮,制造业成本上升,失去出口竞争力。

2、房地产刚需市场减少,连锁效应则是钢铁、水泥等重工业萎靡,大量产能的过剩和亏损。

3、财富效应减少了,能够投资到房地产市场的水龙头也在慢慢的拧紧。

人口也好,老龄化也好,很多问题都是一点点积累的,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在意,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直到有一天,暗涌席卷为巨浪,转化成毁天灭地的海啸。

刺破

随着房价的加速上涨,越来越脱离基本面的真实需求,更多的大众坚信房价会永远涨下去,将所有的财富押宝在上面,甚至借债买房,危机就将一步步逼近。

在房地产的泡沫高峰期,通常是全社会都在讨论房子,聚会在讨论,媒体在讨论,即使是最理性的人,原来完全不屑一顾的人也被这汹涌的房价所击溃,倾其所有献上首付款。人们都坚信一点,“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

这和牛市巅峰期的舆论氛围如出一辙。

摧毁这一切心理基础的,一定不是某个智者的呐喊,狂热中的赌徒是听不进任何理性的声音的。那根针,通常是赤裸裸的现实:钱不见了。

因为钱突然不够用了,买方无法推动房价继续上涨,终至引发整个市场天枰的逆转,看到不对劲的投机者赶紧撤出,由此导致恐慌性的社会践踏事件。

1929年一季度,美联储收缩银根,力图抑制过度的投机气氛,半年后股市崩溃,大萧条降临。

1989年,日本央行连续5次加息,并且在政策上严厉限制对房地产的贷款,一年后股市崩溃,房价也同步反转。

1996年,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大量抛售泰铢,泰国政府为稳定汇率,被迫动用大量外汇储备吸纳,并调高利率严防死守。钱迅速被抽空,股市房市双双崩溃。

2004年,美国开始加息,经过两年多,连续17次加息以后,联邦利率从1%上调至5.25%,低收入阶层终于还不起房贷了,次级债违约开始,逐步酝酿成又一轮的金融风暴。

纵观历次金融危机,几乎每一次的泡沫刺破都和“加息”紧密相关。利率的每一次升高,都抽走了一部分钱,当连续多次之后,大家忽然就会发觉,钱不够用了。

于是泡沫,“啪”一声炸裂!

深渊

房地产崩溃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其市值规模在整个国家财富占比中的份量。

一般来说,房地产由于贷款杠杆效应,其市值总规模通常是国家GDP的2-3倍,在社会总财富中占到一半左右的份额。相对来说,股市总市值通常只有前者的五到十分之一,而债市、期货、收藏品市场等就更少了。

更重要的是,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牵涉甚广,其相关投资会占到一个国家全社会固投的一半左右,不仅仅是搬砖的,还有挖煤的,造船运铁矿石的,造家具窗帘的,甚至国道边服务于运输司机的沙县小吃,无不被一根隐形的锁链紧紧扣住。

而这根锁链尽头,最重要的一环则是银行。因为银行贷款中,房贷的占比通常是最大的,泡沫一旦破裂,不仅是房地产企业破产,银行也将因为巨量坏账而深陷其中。当银行出现问题,那么所有的人都将逃不脱这噩梦的缠绕。

1929年的大萧条中,10万家企业破产,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失去工作,无数的富豪、投机者沦为乞丐。麦当劳创始人雷·克洛克,被迫做了17 年的纸杯推销员来还债,《股票大作手回忆录》里的主角杰西·利弗莫尔,吞枪自杀。据《光荣与梦想》记载,胡佛总统打电话给参议员波默林,任命他主持复兴金融公司。在接到电话时,波默林的口袋里只有九角八分钱,而且在他前往宣誓就职的路上,就有十个叫花子跟他要钱。

严重的房地产危机、股市危机、银行业危机,最终演化为社会危机、军事危机,席卷全球。

1990年代日本失去的十年中,日本全国住宅地价下跌了一半,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七成,而跌幅最巨大的则是泡沫最严重的东京都地区。

迅速蔓延的危机,推倒了东京协和信用社、宇宙信用社、北海道拓殖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山一证券等180多家金融机构。

1990 年 6-12 月,仅证券业就裁减了 14000多人。1992年,失业人口高达80-100万人,失业率直线飙升。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无数家庭沦为负资产阶层,而最严重的印尼,则陷入了政府倒台,社会骚乱,种族屠杀等的一系列动荡之中。

2009年的美国次贷风暴,甚至席卷到欧洲、阿拉伯世界,引爆了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等无数国家的内战和政治危机。

我们将向何处

回顾历史,十次危机九次地产,在一开始,通常都来自技术革命、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经济繁荣,然后在社会财富的增长过程中,唤醒买房的刚性需求。接着,房价开始涨,投资属性凸显,越来越多精明的投资者入局。

涨的时间越长,人们越坚信“房价永远会涨”的真理,其支持论点大致有二:

1,“政府不会允许房地产崩盘”;

2,“房价已经涨了20年,如果还要涨20年才会崩盘,那我管那么多干嘛?”

我们的人生经验中,见过了太多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商品期货跌过,股市涨跌都好几轮了,只有房地产,一直在经历着慢牛。因此人们越来越愿意将所有的资产投入到这看起来唯一安全的避风港中,于是推动了房价的进一步暴涨。

房价涨的越快,人们便越失去理性,生怕再也买不起房子了,于是借钱、抵押也要将首付交上,当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有房者。这个阶段中,房价租售比越来越高,就像股市一样,平均市盈率不断抬升,全社会都陷入了狂热之中。

但房价是否一定会崩盘呢?

如果读完上面的这些现象描述,你一定会觉得今天的中国和他们太像了,几乎每一个问题和征象都已出现。崩盘,或许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读的历史还不够深。

我们再读一次历史, 删繁就简。

1997年的东南亚,工业化刚刚进入青春期,因为在与中国的资源竞争中败北而盈利恶化,危机加深,再加上索罗斯的攻击,国家储备枯竭导致流动性短缺,意外崩盘;

1929年的美国和1991年的日本,都已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城市化完成,工业化结束,需求停滞,再遇上加息、加税等一系列的政策叠加,最终泡沫刺破。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1、对于小国来说,竞争形势复杂,命运由天不由我。就像小盘股,波动会很剧烈,崩盘说来就来。

比如香港,7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房地产周期每十几年左右轮回一次,1973年石油危机后房价下跌40%,1981年中英谈判之后房价暴跌60%,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又跌了70%,2016年的这一轮旅游业寒流中,房价半年时间已经下挫20%。

房地产崩盘就像过家家,什么样的世面没见过。

2、对于大国来说,竞争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结局则完全不同。就像大蓝筹,稳定性要好得多。

特别是对于全球第一第二的大国来说,在追赶先进的过程中由于市场规模、潜力等各种资源都是最佳的,竞争力强大,因此通常能够获得持续的“转型优先权”。

比如中国,虽然有着这样与那样的诸多问题,但是环顾全球,与同样经济发展水平的金砖国家相比,无疑是最强的,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GDP又仍然较低,因此仍然可以享有技术转移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红利”。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这使得中国仍然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里转型前景和潜力最好的。这就确保了中国有极大的机会走出转型陷阱,全产业的平均收益率不会跌到负数。于是房价,高高在上的房价,就得到了支撑,虽泡沫而仍不至于破裂。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阶段,只是1970年代中期的日本。1974年的能源危机过后,日本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转型低迷,汇率贬值。但是此后,随着转型的成功,产业竞争力提升之后,企业利润大涨,社会财富剧增,房价的泡沫就得到了缓解,继续维持着又涨了十几年。

3、在如今这个市道环境下,超过一半的行业都在萧条,政府不可能加息。在中国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面前,也不可能有哪个对冲基金敢飞蛾扑火。

这就是中国与美日东南亚崩盘时的重要区别。由此我们可以相信, 这泡泡,大概数年之内还看不到破裂的可能性。

4、对于大国来说, 房价的崩盘通常来自其国家走向世界巅峰之后。

1929年的美国,1990年的日本,都已经是当时世界大国中最发达的一员,产业竞争力强大,看似无坚不摧。但危机往往就此而孕育。

因为这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提升将不再能够依靠“转移”来获得,于是增速逐渐停滞,再也无力追上膨胀的泡沫,在惯性作用下将泡沫吹向了无穷大。

1929年的美国,1990年的日本,房价泡沫事实上远远比今天的中国更加夸张。对比一下就知道了,1990年的日本,光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全美国的地价,1920年代后期的美国,迈阿密市7.5万人口中就有2.5万名地产中介,两千多家地产公司。

承认吧,今天的中国房价,虽然泡沫,但就整体而言,显然还达不到美日当年的高度。以美日当年的泡沫程度来说,北上深的房价,对应的或许将是纽约房价的两倍。

就是这么疯狂的不可思议,就像6000点的A股,2000年的纳斯达克,消灭10元股,市盈率千倍万倍,鸡犬升天。

之所以会达到这样的疯狂状态,因为大国盛世,信心膨胀到了极点,股市、楼市、几乎所有的资产市场都在涨,更加容易让所有人都陷入迷失状态之中。

只有极盛,才会狂妄,才会将危机推向万劫不复,任何人都无法阻挡。与他们相比,中国目前的这点泡沫,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为什么说高房价是导致出生人口锐减的罪魁祸首?

房地产行业,今年绝对是处在舆论和市场关注的风口浪尖上。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冰与火的洗礼。房价到底翻了几倍,绝不是统计局能搞明白的。打而不倒的局面,让很多看多派对地产业也寄托着不小的希望,就算地产不会拉升大盘,至少也不会再恶性打压指数了吧?

此言差矣!

房地产行业打而不倒,是因为根本没到要打倒的时候。银行与地产,就像用手铐锁在一起的警察与小偷,在手铐没有解开之前,谁也不敢贸然开枪,但如果手铐解开了,或是小偷即将拉响原子弹,那么狙击手的子弹就会像雨点一样飞过来了。

早晚,房地产行业难逃一劫。因为他身上的七宗原罪需要救赎。

原罪之一:失地农民的痛苦,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极端事件和社会稳定问题。

原罪之二:被蚕食的耕地,引发的粮食安全隐患,农产品价格的飞涨。从这个角度看,地产行业绝对是“造子孙孽”的行业。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如果政府不控制地产行业的发展规模,只要美国印制足够多的无成本的美元,无限量地买进中国房地产商的房子,理论上可以将中国的土地都变成没人住的房子。之后,粮食就是攻击中国最致命的武器。即便人家不攻击你,自己也会把自己饿死的。

原罪之三:地方政府的腐败之源,懒惰之根。过多的利益,过多的简单赚钱机会,构成各地政府恶性挖掘后任资源,疯狂卖地,不思进取的心态。地产行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经济鸦片,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不戒要出问题,戒也要出问题。有了占GDP百分之十以上权重的地产法宝,又有私利,谁还去费劲地搞其他地方产业经济呀。而几年的地产热潮洗礼之后,奶瓶拔下来的时候,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力重新退化到婴儿水平。

原罪之四:一代人的绝望。80后,90后,原本属于早晨8、9点钟的太阳。但被一个房子压到永世不得翻身的境地,又如何承担国家与民族“寄托在你们身上”的“希望”?房地产搞得一代人绝望,罪莫大焉!

原罪之五:浪费的资源。看看城市里有多少夜里黑洞洞的窗户吧!这些钢筋水泥的构件,原本是人类温馨的家园,现在,却异化成抵御通胀的商品、甚至带有货币的属性、更变成了人剥削人的工具。而这些原本应该住着人的空屋子,也大量消耗浪费着我们的土地、资源、能源、材料、劳动生产力。“盖房子”这件事情,已经被彻底扭曲了。“安得广厦千万间”,不是为了“大庇天下寒士尽颜欢”的,而是“大庇天下房东收租钱”了,也是“大庇天下富人防通胀”的。收房租,防通胀,对于百姓个体来讲无可厚非,但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资源被大大浪费,整体平衡被破坏了。

原罪之六:地产泡沫,构成外资洗劫中国中产阶级、进而制造社会动荡的机会。尽管现在泡沫还没有破灭,但从其他国家的历史上看,这种风险正在越来越大。一旦泡沫破裂,对中国的伤害将是无法估量的。

原罪之七:永久性拉大社会贫富差距,这是社会稳定不可承受之重。透支了房奴们未来的消费能力,压缩了以后的经济发展空间。有人把地产行业形成的GDP形容为“亡国的GDP”,我认为并不过分。

基于上述理由,地产行业遭遇灭顶之灾,只是时间的问题。新的十二五规划,摘掉了地产行业的“支柱产业”桂冠,并且规划了新能源等新的支柱产业,也标志着这个行业将开始步入衰退的周期;明年1.3万亿投资,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即将启动;“地产税”试点之后也将陆续出台,这是地方政府经济鸦片的替代品,将大受欢迎。头顶上悬着好几把剑,你还敢预期地产行业把股市推上去吗?

本不想揭开房价下跌时间判断的谜底。但看到博友的评论,感到支持的,都像是没钱的,反对的,倒像有知识的。那就和这些有知识的朋友交流切磋一下。

首先申明,讨论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其他的政治、商业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智慧尊严。

其次说明一下,本人曾经在2003年,帮助某地方政府卖过土地。对地产行业,有发言权。

再说明一下,本人曾经在2009年初,在海南三亚出手购房,价格16000,不到一年翻近4倍。数百名股友学生在2009年春节之后都听到过我的购房忠告。2009年4月14日,腾讯的《管理E言堂》节目,曾经做过我和许文胜的访谈,里面大篇幅谈过房价将会暴涨的理由和观点。大家可以上网搜索。

归纳一下博客之中反对的声音,大致有以下几类理由:

第一类理由--管理者不会放弃利益!

第二类理由--房价下降,经济会崩盘,有房子的老百姓会闹事,后果更严重!

第三类理由--土地硬成本下不来。

第四类理由--刚性需求太强大,钱太多了,老百姓买得起

第五类理由--你这家伙,根本不是房地产圈的,懂个P,就是来赚点击率的。以前的牛人xxx都说错了。历史证明······

第六个理由--网络上的文字攻击,是没有成本的,有一类人是骂几句过过嘴瘾来的。

回答第一类理由--管理者会不会放弃地产行业带来的利益。

纵观全球,哪个国家把直接GDP的25%寄托在一个房地产行业?这样做的后果有多大的风险?是否可以持续?

把GDP的90%寄托在石油上,老百姓不会反对,但国家的其他经济能力基本瘫痪。社会和人民的上进心,做事情的能力被异化。一旦石油资源枯竭,将是灾难性的后果,但这个后果或许要几十年到一百年之后才出现。

但中国的房地产资源还有多少可以挖掘?

徐绍史的讲话,最重要的一段已经被从网上摘掉了,一年的时间,卖掉了3年的地皮!此事不可持续。

即便城市可以无休止地向周边农村扩展,但是限制城市规模的最主要的瓶颈素是什么?水资源!水不够了,城市就不能再发展了。别的都可以运输,只有水最难!

还有一个资源是次要的瓶颈--路!城市人口无限制膨胀,道路就成为瓶颈,堵塞到极限,城市的功能就瘫痪了。我们的一线城市,基本都到了“动脉硬化”期。

资源不够了,用高价格来约束,这个,地产行业曾经争论过。年轻人可以不在北京上海混,但一个城市,在10年之后缺少年轻人,都是老头老太太,还是富贵的、可以不干活就有饭吃的老头老太太,这种城市,有竞争力吗?

为了高房价,惹怒一代人,这是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平衡。当政治因素的砝码逐渐超过经济因素的时候,决策的天平就会重新寻找平衡点。

发展房地产,是为了经济,但是不可持续。如果不发展房地产,也能拿到钱,而且可持续,并能化解年轻人的怨气,管理者还会继续坚持高房价吗?

这种停止地产仍然能够拿到钱的方法是有的--房产税是做什么的?持续赚钱,平衡贫富,化解社会矛盾。

资源枯竭--土地资源加上水资源和路资源;购买力枯竭--百姓的钱;需求枯竭--房子过剩了;良心发现--管理者受不了压力了;政治需要--赚钱会伤及稳定了······。任何一样,都会引发管理者放弃高房价政策。如果卖地的生意已经因为土地数量的缘故变成薄利了,管理者同样会放弃。

谁敢保证,上述的任何理由,都不会在N年内发生?

中国的房子,基本都是建在耕地上的,中国国土面积是印度的三倍,但可以耕的地没有印度大。土地资源绝对不是无限的!即便土地够,水与路也会出问题。都到大城市了,小地方谁建设?人口配置也需要平衡。

2015年是中国人口红利的转折点。当家庭构成是4-2-1格局的时候,我们需要解决7口人的住房问题,理论上是3家。当4变成1或0的时候,3套房子基本是一家人住,这个就是人口红利的转折点。按照历史上的生育高潮和消费年龄统计来的。

人口需求的拐点,会提前反应在房价上,还是会拖后反应?我的结论是提前。

2008年的股市崩盘,除了股价高,美国次贷危机之外,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股改全流通将开始兑现抛盘的压力。第一家全流通是2008年的5月。机构们在打时间差的时候,表面上提前了半年,2007年10月见高点,其实提前的是一年,70%的股票是在2007年5-30见的高点。楼市,出货更难,运作周期更长,需要更大的提前量。提前两年是正常的。

同样的道理,退出是困难的,于是,退出的过程也是漫长而隐晦的。你看不到管理者已经在执行战略退出的动作了吗?

400万在燕郊买的房子170万卖掉了,为何燕郊的房子贬值这么快?

高房价的影响巨大,前不久有人把高房价比作是最好的天然避孕药,很形象也很无奈。2017年是我国开放二胎政策的第二年。根据之前的相关预测,二胎开放后应该得到相应提升,但是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出生人口比2016年的1786万人反而减少了60多万。实际上,安家融媒认为,生与不生其实并不是简单地生的问题,这跟人们的生理有关但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30年前多少人无法想象今天放开让你生你居然不想生了,所以未来的楼市其实也一样,你对某种东西特别渴望可殊不知将来或许有一天你将完全颠覆之前的观念。如今的生育环境已经大不一样,无论是个人意愿还是承压能力或者说心理因素,都已经不太允许你去生了,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被动之下的主动不想生。就好似集体吃了避孕药,实际上有人把高房价比作天然的高效避孕药,虽然有点戏谑,但实际上非常形象。所以,提高人口出生率,可能不是简单放开二胎政策,相关配套的保障措施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禁让安家融媒想起去年的一个观点,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去年在某活动上说,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会影响生育率。一线城市的房价不是缓慢上涨,而是疯狂上涨。而这样的疯狂非常容易传导到二线城市。80后、90后的年轻人买不起房子,就会影响生育意愿。

这是去年的话,但很明显,这些言论在今年应验了,不仅应验,连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都买不起房子了。如果高房价继续这么下去,人口生育如何保障?因为有钱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指望买房已经越来越难,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所以房子可以选择不买,但是如何让我们住得起?最重要的是如何保障住的房子也能实现买房所拥有的资源?比如学区教育资源、医疗配套资源等。

房价和生育或者说人口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判断一个城市房价是否有上涨潜力也经常用人口净流入水平这个指标,那么当我们谈到房价与生育的关系的问题时,自然还是要从这些年的高房价上去分析分析。这个似乎无论是哪个专家都没有什么疑议。

曾几何时,在人们还沉浸在多子多福的年代时,计划生育政策如当头棒喝,30年河东30年河西,谁知30多年后,虽然计划生育政策还在,然而二胎政策已经全面放开。这其中虽然跟房价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此政策一出,不少开发商便打起了人口红利的主意。安家融媒认为,全面放开二胎对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且短期内也会极大刺激房地产板块,但是只要理性想想,市场就会逐步平稳,而所谓的利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不会马上兑现。我们回顾一下,事实上就是如此。

30多年前的限制人口出生,到如今的鼓励再生,从2010年的房地产限购政策,到如今的多次刺激政策,鼓励刚需买房政策,可以看出,虽然现在调控或限购还没有全面退出,但安家融媒敢打包票,未来限购政策一定会退出,当然可能会有新的形式出现,但一定不是一刀切的限购。而且我们还能看到当下即使是刚需首套房贷利率也在不断提高,或许很多人不理解,刚需不应该鼓励吗?但要知道此一时彼一时。时代不同了,过去那种加杠杆强刺激的时代过去了。

而且从政策引导来看,不一定所有人都去挤买房的独木桥,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将贯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再回到文章前边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的话,人们真的愿意生吗?有可能愿意生,但又不一定会生。据权威调查显示,八成国人想生二孩,但房价猛于虎,养二胎压力山大。哪怕是现在一胎都让国人够喝一壶的,更何况二胎,很多人有心无胆。

别看没放开二胎人们会唠叨,但真放开时他又会犹豫了。实际上,尽管媒体上炒得热火朝天,但市民对“二胎”也都是停留在说嘴的层面上,很多年轻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但都对“二胎”意兴阑珊。有网民就说,“在北京能生二胎的,要么是爱心泛滥,要么是金钱泛滥,而爱心泛滥的是少数。”

越来越高的房价、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使这些年轻人成了房奴、卡奴,生孩子之后又成了“孩奴”。因此,众多80后吐槽,虽说二胎政策放开了,但在物价飞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生一个孩子就够呛,多生一个真心吃不消。

而当下高房价占去了生活开销的大部分,如果房价不降,就会挤压别的开支,甚至房价还会拉高其他方面的价格上涨。如果这种压力短期内不改变,人们生二胎的欲望也会大大降低。可是,现在越来越低的生育率也确实给国家带来不少麻烦。由于大量年轻人去城市工作加上生育率走低,农村孩子越来越少,不少学校被迫关闭。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关闭了一半以上的学校。在长期低生育率下,中国老龄化迅速恶化,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不断加重。随着独生子女父母一辈的逐渐老去,中国城市育龄家庭的平均压力会大幅增加,这反过来又会抑制他们的生育意愿。

这种恶性循环也可谓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不容忽视。可是房价不降,生育率能提高吗?可是还有人说,人口出生率上来还是支持高房价。那难道就是一个无解的话题?高房价下人们不愿生,长此以往,高房价又怎么能有支撑力?而人口生育上不去,老人的养老问题又将扑面而来,所以安家融媒所在的集团也在向养老产业进军,希望能为人口老龄化找到新的突破口。

该怎么办?生人多了,房价很难降,高房价下人们不愿意生,不生,房价可能会降,但是养老问题该如何解决?要高房价还是要生育率?如果还停留在这种漩涡中永远走不出来,实际上,我们的观念也该变一变了,实际上也在变。那就是,房住不炒,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表面上大家都理解,感觉本来就应该房住不炒,可是过去并没有这样做。这个定位变了,人们的观念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大局已定,也就是说,人们买房也好、不买房租房也罢,最终都应该是解决住的问题。当人们都这样想的时候,当不再有炒房的环境,那么生育率、高房价、养老问题都将不是问题。你以为高房价下你敢养老吗?甚至你都不敢老,不敢退休,更不敢生病。

一、因为一个房子的存在感就像第一与第二的位置感,越喜欢的房子越有经济世界的趋势,越需要转卖的房子越有别人喜欢的经济趋势。

房子不只有燕郊拥有高低起伏的价格存在感,许多城市都是经历了取舍经济衡量的现实距离。一个新房子一定有吸引力,尤其是喜欢它位置感的朝朝暮暮,一定愿意支付经济世界的存在感,而且还是满心欢喜的方向。

不愿意居住了,就要离开它的现实世界,转卖它就需要符合它位置感的现实经济趋势,也就是二手房回应的房价。

二、一个房子不值钱了也是它已经被烟火世界住过了人世间的春夏秋冬,现在需要另外的新主人定居,就要看谁有喜欢它的缘分,承担房价冲击的存在感。

好房子永远有人争着要,不喜欢的房子一定无人问津,一手房价与二手房价有巨大差距就是现实经济世界回应的方向感。

有些房主不需要一个房子了,会让它成为别人的房子,但是经济距离太多也会有拒绝的房价,成交的房价就是各取所需了。

房价经济就像其余物质经济世界,涨跌都有现实经济给予的存在感,能成功交易的房价都是舍弃未来趋势。

三、房价使人欢喜使人忧愁,一半理想主义的酸甜苦辣一半现实路上的锲而不舍,房价与房价往来着最有房子世界的单价。

贵时都是新房子成全,只剩一半娇贵了是新房子已经被相中一次缘分世界了。

刚买房子一定没有想过后来放弃它时多么吃亏,拥有它时竭尽全力爱慕,失去它时垂头丧气。

买卖房子也是爱恨情仇一样的无可奈何,最好的房价是差一点不是万劫不复,最好的房价是别一回不是损伤。

二次看房大相径庭,依然是房价有经济故事。

以上就是关于全球最触目惊心的房地产崩溃轮回,什么时候降临到中国头上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