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京东用四年告别“水土不服”

   2022-11-09 18:42:57 网络500
核心提示:2015年,刘强东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当时的京东,整体上还没有盈利,烧了七八年钱的京东物流仍在亏损,外部不看好京东的人比比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国内刮了一股电商出海的风潮,不管是比京东强势的巨头还是默默无名的小公司,都开始去往国外淘金。

在印尼,京东用四年告别“水土不服”

2015年,刘强东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当时的京东,整体上还没有盈利,烧了七八年钱的京东物流仍在亏损,外部不看好京东的人比比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国内刮了一股电商出海的风潮,不管是比京东强势的巨头还是默默无名的小公司,都开始去往国外淘金。

于是,刘强东面临着一个选择:是保持稳定,继续深耕国内市场;还是冒一次险,分散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刘强东向来不愿意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历史 也证明了他的选总是对的。比如京东转型线上、自建物流,都是他拿定的主意。这一次有大好机会放在面前,刘强东当然不愿意错过。

而且,商业嗅觉敏锐的他很快发现,在海外市场中,东南亚是一片电商的蓝海,中国电商在这里大有可为。而印尼又是其中发展空间最为广阔的国家。

为什么刘强东偏偏相中印尼了呢?首先,印尼是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坐拥19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也达到2.6亿。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有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其次,印尼的网络用户众多,具有一定的网购人群基础。根据WeAreSocial的调查数据显示,印尼2017年的网络用户就达到了1.3亿,增长率高达51%。并且,自2015年起,印尼线上销售额以每年大约翻一倍的速度递增,在2018年已获得8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另外,当时的印尼,还没有出现类似阿里、亚马逊那样的巨头,当地的电商平台虽然竞争激烈,但都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不像国内这样层次分明。

考虑到这些原因,刘强东果断出手,派出了一支20人的“先遣队”前往印尼组建公司。2016年3月30日,京东印尼正式上线,承担起了印尼“走出去”的任务。

京东的出海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甚至一开始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

京东在国内主打“品质”牌,但印尼的消费水平与中国还有一段距离,比起品质更看重价格,因此京东在国内的那套战术不太能派上用场。想拿下印尼市场,京东还需另辟蹊径。

然而不要忘了,京东还有另一个“杀手锏”——京东物流。经调查发现,印尼消费者对当地的物流普遍意见较大,而物流恰恰是京东的强项,从这方面下手准没错。

要知道,印尼有“万岛之国”之称,物流运输的难度可想而知。但这难不倒京东,即使是换了个地理环境,但物流的原理相通的,因此京东将国内的物流经验复制到了印尼市场,以仓库为核心构建了京东式的配送网络,覆盖印尼7大岛屿、483个城市和6500个区县,大大缩短了配送时间。

以印尼当地的物流水平来看,一件商品从下单往往要5-7天才能送到消费者手上,而京东却可以保证85%的订单在1天内送达,这种在当地人看来不可置信的速度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成为京东在印尼立足的基础。

另外,京东还非常重视售后服务,做到了哪里开仓,哪里就有售后服务点,全面覆盖,为客户保障逆向退货时效。而印尼消费者此前几乎是没有体验过包退换这种售后服务的,因此京东的竞争力又多了一分。

除了物流,优秀的团队建设也是京东顺利本地化的重要原因。

虽然京东印尼是一家中国公司,但在内部从没有本地团队、国内团队、海外团队这样的划分,只强调能否胜任工作的区别。并且在招人的时候,也更倾向于比较有包容力、合作能力强的员工。这些措施让京东吸纳到了不少当地的优秀人才,而他们也享受这种融洽的氛围。

还有,京东十分尊重当地的文化,并为此对规章和流程作出了调整。比如由于宗教原因,印尼当地人普遍有做礼拜的习惯,因此将国内的“211”限时达服务改成了“210”。又比如考虑到当地人没有储蓄的习惯,以周为单位发放绩效和工资。

印尼的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文化冲突,保证了高效的内部协作。当初刘强东派来的20个人,也发展成为5000多人的大团队。

过去四年,京东印尼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大概是市场增速的2倍,现在的它,已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这对于一家从零开始的公司来说是相当难得的,可以说京东印尼已经告别了“水土不服”,在当地站稳了脚步。

京东在印尼打拼的这段日子里,其他巨头也没闲着,甚至动作比京东还大。

2016年,阿里以10亿美元控股东南亚电商巨头Lazada,后续又增加了两轮共30亿美元的融资,并派遣阿里的创始人之一彭蕾出任CEO,可见其重视的程度。

2017年,腾讯投资的新加坡电商和线上 游戏 公司Garena完成了一轮5.5亿美元融资,更名Sea并宣布这笔资金将用来进一步扩大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市场的分支——移动电商Shopee。

在这些巨头看来,与其花时间重新建立一家电商公司,远不如直接入股当地公司来得方便,这就使得印尼的电商混战演变为“代理人”对决的格局。

当然,京东也并非完全是单枪匹马。京东先后投资了VNG Corporation和Tiki两家电商公司,只不过合作模式与阿里、腾讯大相径庭。比如与Tiki的合作中,京东相当于其最大商户,在Tiki上售卖自己的产品。

不过,从市场份额上看,无论是京东印尼还是其合作企业,均位于巨头们的“代理人”之后,想在短期内完成反超颇有难度。

但不管怎么说,京东印尼好歹是“根正苗红”的中国公司,一定程度上可算是中国电商在东南亚的代表,其所作所为都是在为改善中国人、中国企业的形象而努力。

在相当一部分外国民众的眼中,现在的中国只是比从前有钱了而已,虽然嘴上说着好话,但内心未必服气。所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京东一样的公司走出海外,用优质的商品和贴心的服务,让他们由衷地发出赞叹。

作者:刘峰

印尼的京东怎么只能下一单

虎嗅机动资讯组作品

作者 | 胡展嘉

拥有超6亿人口的东南亚,历来是电商出海玩家必争之地。

《谷歌淡马锡2019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曾预测了东南亚电商市场增长可观的前景:2019年东南亚电商价值为380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7.6倍;电商覆盖1.5亿人,是2015年的3倍之多,预计2025年,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将达1530亿美元,是2015年的30倍——39%增幅,远超其他互联网产业。

而在这片战火四起的电商市场,有两个电商玩家一直备受关注:阿里旗下的Lazada和背靠腾讯的Shopee。

成立于2012年的Lazada,是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2016年阿里重金10亿美元对其控股,2017年又投资10亿美元增持股权至83%;2018年3月,阿里继续追加20亿美元投资,但在阿里浩浩荡荡进军途中,一定想不到,成立于2015年的Shopee,以后进者身份对其实现了赶超。

Shopee赶超阿里的关键因素,有一点无法忽视,就是本地化。

据路透社消息,自疫情以来,Lazada要求员工每天上交 健康 报告和出行情况,尽管Lazada表示 健康 报告并非强制性,但员工仍然在周末接到人力部的来电提醒。除此之外,据路透社报道,Lazada还要求新加坡员工在工作时佩戴口罩,而这与当地政府对疫情的指导政策并不相符,除此之外,Lazada还督促员工减少社交活动,包括不要参加宗教集会。

这也使得很多当地人认为此举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而这只是Lazada本地化进程中很少一部分。

提及Lazada,大家更加熟知的还包括这家被阿里控股的东南亚电商平台4次更换CEO的故事,即便是阿里巴巴元老级高管彭蕾,在2018年,从时任Lazada CEO皮尔·彭龙手中接过“圣火”后,也没有把这把火越烧越旺,反而在8个月后,把艰巨任务重新递交到皮尔·彭龙手上。

今年6月26日,Lazada宣布,任命李纯为Lazada集团新任CEO,而原集团CEO皮尔·彭龙出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的特别助理。

频繁换将折射出阿里在东南亚市场的水土不服以及不容忽视的本地化难题。据品玩报道,阿里巴巴试图将在中国市场验证后的经营和管理办法复制到东南亚,但这套策略并未快速奏效。连续有消息显示,部分从中国派遣的中、高层员工无法融入Lazada,很快又被调回中国。

种种行为背后折射出的都是本地化难题。而在阿里本地化步伐受阻之时,是竞争对手Shopee的弯道超车。

Shopee所依托的母公司Sea,成立于2009年,2017年10月25日,作为东南亚首家互联网企业登陆纽交所,除Shopee外,Sea旗下的核心业务还包括电子 娱乐 业务Garena及电子金融业务SeaMoney,从业务上看类似“东南亚版”的腾讯。

不同于Lazada只有一个独立APP,据Shopee工作人员告诉虎嗅,在东南亚各个市场Shopee都推出了独立APP,每个市场搭建了解本地消费者的本土团队进行独立运营。

同时Shopee在各个市场推出针对当地习惯的本土化方案,在被称为“堵城”的印尼,Shopee在当地推出Shopee Shake摇金币 游戏 ,充分利用堵车的碎片化时间。在马来西亚,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Shopee在当地推出斋月生活用品专区,在应用内开放祈祷闹铃提醒、线上古兰经阅读、斋月红包分享(斋月有募捐习俗)。

当然,为了能够成功抢占当地用户心智,Shopee也聘请当地明星成为代言人,在菲律宾,Shopee的代言人为世界拳王曼尼·帕奎奥,马来西亚的代言人则为国宝级歌手茜蒂·诺哈丽莎。

Shopee东南亚本土团队

而在Shopee发展过程中,腾讯也一直对其进行加持。因此,Lazada和Shopee的争夺,也被看作阿里和腾讯在东南亚电商市场角逐的缩影,只不过,换了一个战场后,陌生的疆域,阿里有些棋差一招。

而随着疫情的到来,中国外贸地缘格局逐渐分化,对于Shopee而言,在“吊打”阿里后,接下来,它和平台上的卖家也迎来了更加艰难的挑战。

针对Shopee目前面临的瓶颈,以及疫情到来后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在2020年的Shopee跨境电商大会上,刘江宏也与包括虎嗅等在内的媒体进行了交流。

以下为交流实录:

Q:在东南亚电商市场,巨头和中小创业者都在奋力抢夺市场,在Shopee发展进程中,有哪些作战经验是值得分享的?

A:其实出海东南亚这条路挺难走的,Shopee不能算完全是一个初创的团队,因为Shopee在2015年开始时,母公司Sea在东南亚已经运营六七年,Shopee是从零开始做起,作为平台,帮助国内的电商出海从业者进入东南亚市场。

但东南亚市场会面临很多不同于国内的新问题,比如东南亚覆盖多个市场,有百余种语言,十余种宗教,文化消费习惯都不一样。

又比如东南亚地形多岛屿,印尼被称为万岛之国,这给跨境物流带来挑战,还比如东南亚电子支付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很多消费者还没有银行卡,会更偏爱如在7-11的便利店提货等等。

Shopee自己在做本土化运营时,因为我在东南亚生活了近20年,对于东南亚非常了解,我们在每个市场会独立推出APP,并由当地团队运营,推出适配本土市场的营销活动。在我看来,影响到整个东南亚局势的玩家一定是了解市场,并且能给出这个市场切实发展意见和具体落地执行的玩家。

Q:疫情对你们以及其他创业者,最直观的影响是什么?

A:疫情对所有在东南亚的创业者都有影响,尤其是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也会受影响,但危机中我们也要寻找机会,在疫情催化下,大部分电商从业者开始利用直播的形式进行卖货,这也直接提升了销售转化率,Shopee平台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在马来西亚,我们每天通过直播日单就增至4倍,印尼是3.5倍。

Q:Shopee作为跨境电商平台,疫情期间,平台和卖家之间如何面对疫情的?这场硬仗你们是怎么打的?有哪些教训值得分享?

A:上半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大家最多谈的词就是“复苏”。

第一,复苏的第一点肯定是业绩复苏。很多卖家希望在上半年尽早恢复他们的订单甚至实现超越。对于一个电商平台来讲,每年年底其实是最旺的一个大促月份,比如去年12.12就是Shopee的生日大促。

第二,服务复苏。刚才提到物流上的挑战(航空运输、尾程等)以及买家和卖家之间的挑战,我们也是自己想方设法地改变它、解决它,包括我们自己掏钱包机,不被国际航空所影响。今年5月,我们整体物流时效已经与去年下半年的水平快持平了,疫情对我们跨境物流的时效影响减小到20%以下。

第三,产业链复苏,这是中国的优势,在疫情最早期,有一段短暂的时间,可能会出现东南亚需求在国内无法满足。但是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产业链也逐渐迎来复苏。

Q:具体到执行层面,你们是怎么做的?

A:今年疫情在2月底3月初的时候,当时广东省内的人员出行开始放松,但是跨省的出行还有一点紧张,那时我们华南区的招商团队已经离开深圳进入到潮汕地区进行一些业务的发展,当时我们主要考虑到潮汕地区有非常丰富的产业带优势,包括女装、塑料袋产品,这一系列产品非常适合东南亚。

那时我们招募了一些服装类的卖家,其中有一些卖家专门经营睡衣这个品类。当时我们的想法只是,找到一个新渠道去往东南亚复苏业绩。

可是没想到到了3月底4月头,当整个东南亚疫情开始发生、蔓延和变化时,东南亚市场对于睡衣的需求突然一下激增,因此潮汕产业带卖家的睡衣就借助流量的红利迅速发展起来。很多卖家在孵化期未结束时就能做出日出几千单的成绩。

Q:东南亚的支付环境如何?疫情期间整体订单数据有没有面临这方面的压力?

A:支付层面遇到的问题也是类似的。当然,遇到的支付问题也不局限于疫情期间,事实上,Shopee每次大促之后,卖家爆单后的很多货款需要托管,等到订单完成之后再收回。

虽然东南亚离中国非常近,最快的物流差不多三天到达东南亚地区,回款速度在整个跨境电商界算是比较快,但是对于卖家来说,Shopee的大促是一个月接一个月进行,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对回款的速度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针对于今年,我们把支付上的速度提前了,做了大量支付上的优化,让卖家尽早拿到他们的货款。目前印尼回款周期已经缩短了40%。

Q:那你们现阶段的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是什么?

A:其实不止疫情期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这些挑战来自电商出海的配套服务出现了瓶颈。

电商业务的增长一定要有非常强有力的服务作为支撑,像物流、支付。我们的订单量在增长的同时,物流是否能做到同步前进,是我们在想的事情。

疫情到来时,我们发现之前的规划要提前,在第三季度能够达到的物流压力在第二季度就来了。目前我们遇到棘手的或者花经历打磨的,是怎么把服务的升级提前完成,让服务跟上业务的发展。

Q:对于东南亚电商市场而言,接下来会呈现什么态势?

A:出海这件事情不是容易的,因为有商机的地方一定伴随着商机的挑战。在东南亚这样的赛道当中,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服务的升级是否能赶得上市场体量的发展。

另外,我觉得用一个词“包容性”可以回应这个问题。东南亚是一个非常包容性的市场,对于发生的困难,我们都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在这一块上,我非常有信心迎接接下来出海赛道上的增长。

写在最后: 对于出海做电商的创业者们而言,东南亚众多华侨,以及比邻中国的地理优势,很多人会把其作为首选,但去到当地会发现,真实情况会比预想复杂很多,在海外大市场,并没有巨头和中小创业者之分,谁对当地足够了解,并能掌握当地市场的核心诉求,谁才能真正在当地立足。

印尼的京东只能下一单可能是因为那里人力资源紧缺。所以我个人觉得吧才会只接一单的,我之前也问过别人他就同我这么讲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我个人认为印尼的京东只能下一单可能就是因为那里人力资源紧缺的。

以上就是关于在印尼,京东用四年告别“水土不服”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