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半的地铁

   2022-09-28 01:53:45 网络640
核心提示:知道李健并不是开始于水木年华,而是那年春晚王菲演唱了《传奇》,舆论一片哗然,而我听来却并不觉得有多好听。找来原唱便被李健的浅吟低唱的深情所俘虏,这才是《传奇》本来的样子。不应该评论明星艺人,因为我们只是看到她们生活的一点点,也许还是伪装好要

十点半的地铁

知道李健并不是开始于水木年华,而是那年春晚王菲演唱了《传奇》,舆论一片哗然,而我听来却并不觉得有多好听。找来原唱便被李健的浅吟低唱的深情所俘虏,这才是《传奇》本来的样子。

不应该评论明星艺人,因为我们只是看到她们生活的一点点,也许还是伪装好要你看到的。不知道真相就无法感同身受,就无法评说。但李亚鹏说王菲是个传奇,我觉得不值,为传奇这个词不值。呵呵。

最近在听李健的歌,《贝加尔湖》、《抚仙湖》、《父亲的散文诗》、《车站》、《风吹麦浪》、《传奇》、《十点半的地铁》等。感觉心灵得到了抚慰和净化。

演唱有不同的风格,我喜欢乡村、摇滚、蓝调~~但是现在的演唱都冲着张扬、炫耀、飙高音等方向发展,好像没有高音、没有激情澎湃、没有声嘶力竭、没有舞姿对观众的挑逗,似乎就打动不了观众,似乎就不是一首好歌。

喜欢郑钧的《灰姑娘》,许巍的《完美生活》,谁说摇滚就要喊叫就要声嘶力竭了。

就好比大风不一定能使人脱下大衣敞开胸怀,但是阳光一定能。

听李健的《父亲的散文诗》,真的想哭,不是嚎啕大哭,是默默地回忆默默地微笑默默地流泪。是那种微笑着忽然觉得脸上湿了一片,才知道自己流泪的样子。不是痛苦,是怀念美好怀念亲情怀念温暖~

听《十点半的地铁》就被声音中疲惫、善良、不抱怨、不妥协所折服。

我也疲倦了,这是我唯一不失眠的地方

沉重的 烫手的

在这里都可以暂时放放

等到了站 下了车,余下的路还有好长

不去想 管它呢  让风吹在我脸上

余下的路还要好长,李健把“长”处理得好长,我的心一下被打动了。虽然长,但歌声中没有抱怨、颓废,反而有一种倔强不屈的感觉。和后面的“不去想 管他呢”相呼应,可以说相当传神。

像李娟和李健这样不张扬、不哗众取宠的艺术家现在太少了,他们既是入世又是出世,是我喜欢的生活模样。

本来在《全民K歌》上录制了一首《十点半的地铁》,可还不能加入音乐,可惜了。我可是练习了一个晚上呢~

十点半的地铁这首歌主要表达什么意思

李健的这首歌用“巧妙”的“巧”字来形容,是再好不过了。整首歌都透出李健这个极具情怀和底蕴的理科男的巧思。而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我有机会采访到了这首歌的原作者刘锦泽,这段采访也使我对这首歌的“巧劲”有了更深层层次的感悟。

在这穿插一句表白:我最敬佩一种人——有情怀、有才华、有文化、有智慧,我认为李健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同意就点赞!

言归正传。逐条分析。

一、编曲、配器上的“巧”

歌曲开头,用了Gymnopaedia 1.,我超爱的一首曲子。这是对李健有着特殊意义的曲子,放在这里,肯定是有一些私心,可以算作是他对那段年轻岁月的缅怀吧。这首曲子旋律舒缓柔美,也是一首极佳的氛围音乐,用在这也是恰到好处。然而,这原本是一首钢琴曲,李健为什么改用弦乐来演绎呢?而且,间奏部分已经用到了这首曲子,为什么开头也要来一遍呢?

以一段弦乐作为开头,而不是竖琴吉他直接进入歌曲,这就是编曲的一个高明之处。这首歌的原作编曲比较“平”,是一首平铺直叙、渐入佳境型的歌曲,这也和原作是出现在《中国好歌曲》的缘故有关,这个节目的诉求就使它不会有太华丽的编曲。在《歌手》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比赛场合下,想通过歌声将听众慢慢带入情绪显然是不够的,它毕竟不像《中国好歌曲》,要打动的只是四个专业的评委,《歌手》要打动的是一大群观众,而且大都是是非专业的“素人”,他们更讲究的不是从专业角度冷静地分析歌曲,他们听的更多是一种“情绪”、“情感”。平平淡淡地唱完,情绪不到,相对于后面那些卯足了劲等着发力的歌手来说,就没有记忆点。 而以弦乐开头,在这样的场合能够“短、平、快”地直接将听者从开头就拉进一种情绪当中,而在这种情绪下再开始娓娓道来,就能够让听者更容易被歌曲所感染。

而竖琴吉他的使用,就更不用说了,最能够直观地让你感受到,它的音色没有吉他那么“生硬”,有没有竖琴那么高冷。柔和温润,很适合搭配这首歌曲,和李健的音色。

间奏中,再次演奏了那段Gymnopaedia 1.,把整首歌推向了一个高潮。这里没有再用小提琴,而是换做口风琴。风琴音色的“悠远感”,使它成为了一种能带给人回忆感的乐器,很多用以营造怀旧风格的音乐里,都会不约而同地运用用到风琴, 这里用到口风琴再次演绎前奏中的那段旋律,很容易把听者拉回到自己往昔的回忆中, 过往云烟,随琴声飘散,不知不觉已潸然泪下。

二、选材的“巧”

提到选材和创作,必然离不开这首歌的原作,因为选材和创作原本从原作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原作者刘锦泽是我曾经采访过的唱作人,采访的过程中,我丝毫没有感到这个圈子里的浮躁或虚荣,相反的,我感受到他是一个谦和、质朴、内敛、有思想的音乐人。这和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他经历过十几年的漂泊生活,生活给了他太多的磨砺,造就了他如今的性格和生活感悟。而他把生活带给他的性格和感悟也投射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去,他的选材和他的个性一样,他选择了地铁,这个接地气的、朴素的、生活化的意象。在采访中,他说道:

在大城市里,几乎所有奋斗在最底层的上班族每天都会去挤地铁,地铁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一种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了。

“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漂泊打拼的人的象征,每个曾经经历过它的人,都会对它既有亲切感,又有厌恶感。很多人都会说,看到地铁,想起了过去的时光,有各种各样说不尽的故事,例如我,我在北京上班的时候,每天挤一号线,有时能被挤倒双脚离地,哭笑不得,那时苦涩的经历,现在也已经成为了一段笑谈。类似这样的经历,即便是没有地铁的城市,公交车也能产生类似的感受。

因此, 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引起共鸣,最适合讲述漂泊故事的地方 。

所以说, 刘锦泽的“地铁”选材,很“巧”,而正是它的“巧”,导致它能击中李健这样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漂泊经历的人 ,使他能够领会到这份“巧劲所在”,会选用这首歌来作为自己的比赛作品。这也可以算作是冥冥注定的缘分吧。

而这首歌的创作也具有巧思。“地铁”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意象,所以不太适合用恢弘大气的表达方式,因此,这首歌用的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表现方式, 就好像一首小品诗,好像一个老朋友在静静地向你讲述一段经历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这首歌是先有于歌的词,再由刘锦泽谱的曲,因此,旋律上配合着歌词, 使人感到这首歌就像平常人在说话一样,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好像好朋友在谈心,很平静,但平静中,又带着波澜。

而李健在创作上改编依然是带着巧劲的。作为一首比赛歌曲,“平淡讲述”肯定不够力,因此, 他把歌曲从一段“讲述”变成了一次走心的“演讲” 。刚开始,和原曲一样,淡淡地描述着地铁里的所见所闻,然后逐层进行情感的推进和意义的升华,渐渐从画面的描绘的“实”转移到了情感抒发的和对生活感叹的“虚”,这种情绪的堆砌和意义的升华,随着演唱和配乐的叠加不断上升。到了高潮部分,“余下的路还有好长——”,提高并拉长尾音后骤然而止,留下一段空白,就好像在动情倾诉过后的一声叹息,一段沉思,余味无穷。

三、歌词上的“巧”

这首歌的原歌词本身就很“巧”。 试问什么样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具象的细节最能打动人。 纵观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往往都是那些具象的、细微的事物最能触动人心,什么一颗朱砂痣啊,一抹蚊子血啊,什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啊,因为它们能够使受众产生画面感、产生联想和共鸣,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从而领悟到其中的寓意。

而这首歌的主歌部分, 没有用抽象的、宏观的方式来叙述车厢里“疲惫的人们”,而是将视角落到了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每一段描写,都是一幅很具象的“白描”,一个个疲惫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中。 这些出现的人物形象都很常见,胖姑娘、阿姨、大叔……常常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你本人,亲切而真实,而通过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就很容易让人领会,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回想起往昔的时光,勾起人们的会心一笑。

而在歌词上,李健做了一些改动。

第一个是把

替换成了

“温柔”换成了“温热”,把三个“轻轻地”换成了“终于”、“轻轻地”、“静静地”,实在是很巧妙。“温热”体现出了白天忙碌焦灼的生活状态,在夜晚还未消散尽的“余温”,仿佛隐约还能感受到白日里车厢里躁动拥挤的人群。“终于”立刻就使人感受到了熬了一天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而“轻轻地”、“静静地”,从动作和声音的两个角度,一同烘托出了此刻车厢里的寂静和沉默,画面感瞬间又升高了一个level。

第二段,李健又加上了一段主歌:

如果说原作主要在表达人们在忙碌了一天后,卸下包袱的疲惫,那在李健加上这段歌词后,这首歌所要表达的含义就更加丰富了。因为在这里,李健所要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疲惫”,而是一个车厢里的“人间百态”;是所有在外奔波劳碌的人们,除了“疲惫”之外,更深层的生存状态,比如“没什么可依偎的阿姨”旳孤老无依,比如“流泪的妹妹”的为情所伤——他们肩负的不仅仅是疲惫,更多的是来自生活中的种种酸甜苦辣。这段歌词将整首歌的境界抬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也显露出了李健深刻的“人文关怀”。

最后,在“余下的路好长……风吹在我脸上”的地方达到全曲高潮,又紧接着用

收尾,把原作结尾的“胖胖的姑娘靠着我睡……”的那段删掉了。这个处理就好像文学里常说的“结尾留白”一样,在用

这样的歌词倾诉过后,又用

这样的歌词无奈地感叹了城市的冷漠和距离感之后,他又把画面拉回了地铁车厢里。但他没有再把眼光投向靠在身边的这个胖姑娘,而是通过地铁的“风”,把画面转向了整个地铁车厢,这可以算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留白,让听众通过这个画面,产生更多自己的联想和和感想。

而这种感想,李健想表达的一定不是“疲惫”这么简单,而是更多地想表达一些积极地意味。他把对风的形容词,从“温热”又换回了原作里的“温柔”,还用了两遍重复的“轻轻地吹”来强调风的轻柔,说明他最终想带给人们的依然是一种美好的憧憬,即便生活有多么的不尽人意,但仍然会有对你温柔以待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李健在《歌手》中演唱的《十点半的地铁》的评价。总结起来,李健真是一个一直都很会用“巧劲”的人。他不会像其他某些歌手那么外露,拼命炫技,嘶吼、高音、转音,他总是用一些巧妙的编曲、巧妙的表达、巧妙的唱法打动听众,就好像一幅印象派的油画一样,干净、舒服、讨巧。也因此,他即便拿不到第一名,但他的歌曲总是会具有话题性,足以让很多人感动,让很多人记住。

十点半的地铁 (Live) -

刘锦泽

词:于歌

曲:刘锦泽

编曲:安栋

十点半的地铁

终于每个人都有了座位

温柔的风

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吹

身边的姑娘

胖胖的她

重重的靠着我睡

我没有推 我不忍心推

她看起来好累

矮下了身子

向后仰

我懒散地伸长了腿

对面的大叔

在鼾声之中张大了嘴

旁边的阿姨 左摇右晃

她睡得找不到北

身边的妹妹

和朋友谈谁

是是非非

我也疲倦了

这是我唯一不失眠的地方

悲伤的 难过的

在这里我没有力气去想

城市的夜

在头上

沉默经过它的心上

尽管它千疮百孔

仍在夜里笑得冷艳漂亮

我已疲倦了

这是我唯一不失眠的地方

沉重的

烫手的

在这里都可以暂时放放

等到了站 下了车

余下的路还有好长

不去想

管它呢

让风吹在我脸上

十点半的地铁

终于每个人都有了座位

温柔的风

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吹

身边的姑娘

胖胖的她

重重的靠着我睡

我没有推我不忍心推

她看起来好累

这首歌说的就是生活拼搏的疲惫,稍稍有一点放松,可却是短暂的,因为下了车还有一段好长的路,漂泊者的感伤。

以上就是关于十点半的地铁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