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什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什么

   2022-10-10 18:07:00 网络3440
核心提示:仰韶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彩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最多见的是人面鱼纹,代表作:人面鱼纹彩陶盆、鹤鱼石斧彩陶缸、花瓣纹彩陶盆)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

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什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什么

仰韶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彩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最多见的是人面鱼纹,代表作:人面鱼纹彩陶盆、鹤鱼石斧彩陶缸、花瓣纹彩陶盆)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

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请

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它即

是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用具,又是新石器时代杰出的美术创造,是我们研究史前绘画的重要依据。

原始社会时期彩陶主要分哪两个类型

鱼纹 ,陶瓷装饰的传统纹饰之一,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它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纯粹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早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即已出现,河南临汝出土有鹊鱼石斧图彩陶缸,其后的商周青铜器、玉器,秦汉的漆器、彩陶上,鱼纹均得到广泛应用。到了唐代,鱼纹开始用于瓷器装饰。宋代定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都有大量的鱼纹装饰,明清之际景德镇御窑生产的鱼纹瓷种类繁多,最为引人注目。

一、明清时期鱼纹瓷器概述

1、明代鱼纹瓷

明代鱼纹瓷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生产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其用鱼纹装饰的瓷器种类丰富,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绿釉刻鱼水纹小碗、宣德釉里红四鱼纹高足碗、宣德霁蓝釉白花鱼莲纹盘、宣德白釉鱼藻纹盘、成化五鱼纹高足碗、弘治矾红五鱼纹盘、正德红绿彩四鱼纹盘、正德红釉白鱼纹盘、正德釉里红鱼纹盘、正德孔雀绿釉刻花鱼莲纹大碗、正德青花矾红五鱼纹大碗(彩版一,1)、嘉靖青花鱼莲纹罐、嘉靖仿宣德款青花鱼莲纹菱花式洗、嘉靖款青花鱼莲纹大碗、嘉靖青花鱼藻纹盘、嘉靖青花莲塘鱼藻牡丹纹花式洗、嘉靖青花鱼藻纹出戟尊(彩版一,2),嘉靖青花加彩鱼莲纹罐、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万历青花鱼莲纹大盘、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仿定窑印花鱼莲纹碗、仿定窑印花鱼莲纹大碗等。明代鱼纹用在釉里红、青花、青花矾红、五彩、红绿彩、孔雀绿釉、仿定窑白釉印花等种类的器物上,鱼纹成为明代各朝喜绘的纹样。嘉靖时期最普遍,它由前期的单画一条鲫鱼演变到画鲭、鲤、鲌、鲫四种鱼,鱼体肥大。在瓶、罐、或盘、碗的四面各画一鱼,互相对称,空间衬以水草、莲花、浮萍。嘉靖鱼纹在纹饰内容上比元代丰富,艺术处理上比元代进步,能够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水中的鱼儿、虾、蟹、蝌蚪、深水中的藻类,都通过画面大胆生动地呈现出来,画法细腻,纹饰繁密,用色浓艳,装饰性强,受晚明画风影响,商业性较强。

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盖罐

明万历 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明宣德 蓝釉白花鱼莲纹盘

明宣德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2、清代鱼纹瓷

清代制瓷业达到了鼎盛,装饰纹样不仅继承了前朝的优秀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鱼纹瓷的品种、数量和鱼纹的组合都超越前朝。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异常丰富,所见按年号和色釉列举如下:

康熙时期鱼纹瓷

此时宫中所藏共计90件,按釉色品种和器物种类分别有下列几种:

   (1)青花:青花鱼龙变纹高足盘、青花鱼莲纹葵花式洗、青花鱼龙变纹板沿洗、青花鱼草纹小碗、青花海水鱼龙变纹折沿洗、青花鱼龙变纹盆、青花鱼龙变纹笔筒、青花四鱼纹缸、黄地青花鱼水纹水丞、青花加紫落花游鱼图碗、青花加紫鱼藻纹缸、中和堂款青花加紫鱼藻纹碗和青花红彩三鱼纹碗等。

清康熙 青花鱼藻纹缸 

(2)釉里红、红彩:釉里红三鱼纹水巫、釉里红双鱼纹瓶、釉里红鱼龙变纹盘口瓶、釉里红海水鱼纹缸、釉里红鱼藻纹鱼缸、仿宣德款粉青釉里红四鱼纹水丞(彩版一,3)、矾红彩鱼纹折腰碗、郎窑红描金鱼藻纹盆和矾红彩五鱼纹盘等。

(3)五彩:五彩鱼龙变纹洗、五彩四鱼纹盘、五彩四鱼花卉纹折腰碗、五彩五鱼纹碗、五彩鱼藻纹缸、五彩开光游鱼斗鸡图银锭杯、五彩里龙外鱼纹盘、双鱼款五彩诗句花卉纹盘、在川知乐款五彩鱼藻纹大盘、在川知乐款五彩鱼藻纹小盘。

清康熙 五彩鱼藻纹棒槌瓶

   (4)仿明鱼纹瓷:仿宣德款斗彩外海水五鱼里团花纹盘、仿宣德款霁蓝釉白花鱼藻纹盘、仿宣德款白釉凸鱼龙变图觚、仿成化款斗彩落花流水图碗、仿成化款八鱼纹碗、仿成化黄地白鱼纹石榴尊和仿成化款洒蓝地釉里红鱼纹撇口碗。

   (5)其它品种:洒蓝描金红鱼纹盘、酒蓝描金鱼纹棒槌瓶(彩版一,4)、霁蓝地白鱼藻纹碗、黄釉鱼式笔山、白釉鱼藻纹钵缸、孔雀绿釉鱼式水注和素三彩鱼草纹碗等。

雍正时期鱼纹瓷

此时宫中所藏共计41件,按釉色品种和器物种类分别有下列几种:

   (1)青花:青花鱼藻纹盘、青花鱼藻纹盆、青花加紫五鱼海水纹葫芦瓶和仿成化款青花四鱼纹碗等。

   (2)釉里红、红彩:釉里红三鱼纹碗、三鱼纹把碗、三鱼纹高足盘、三鱼纹盘、鲜红三鱼纹碗和红鱼藻纹观音瓶等。

   (3)粉彩、五彩和斗彩:粉彩鱼藻纹板沿洗、粉彩花卉四鱼纹盘、五彩鱼藻纹碗、五彩鱼草纹碗和仿成化款斗彩落花流水图杯等。

   (4)白釉:双鱼纹瓶(彩版一,5)

乾隆鱼纹瓷

此时宫中所藏共计36件,按釉色品种和器物种类分别有下列几种:

   (1)青花:青花鱼藻纹碗、青花鱼藻纹盆、青花海水鱼龙变纹高足盘。

   (2)釉里红:折枝花双鱼耳洗、五鱼纹盘、三鱼纹把碗、豆青地青花釉里红鱼藻盘。

   (3)粉彩:鱼藻纹盆、山水鱼藻纹折沿盆、四系金鱼转心瓶(彩版一,6)、豆青地粉彩外鱼藻里红彩五蝠纹盘、黄地粉彩鱼纹瓶、木纹釉里米色地粉彩鱼龙纹卧足碗。

   (4)其它:仿龙泉釉刻鱼纹高足盘、天蓝釉双鱼瓶、黑彩外山水里鱼藻纹方斗杯和仿黑纱鱼藻纹嵌时表葫芦壁瓶等。

二.明清鱼纹瓷文化内涵

明清瓷器大量采用鱼纹的装饰纹样,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追本溯源鱼纹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如新石器时代鱼纹彩陶盆、父系氏族社会出土的绿松石鱼坠、商代中期龟鱼纹盘、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双鱼瓶、春秋早期刻鱼纹铜盘、秦汉鸟衔鱼纹瓦当、晋代鸟啄鱼纹金饰品、唐宋官服上的鱼袋、鱼符、唐代发兵用的“鱼契”、宋代宫中“鱼钥”、宋代鱼藻图绘画作品、南宋鱼藻纹银杯、明代鱼纹织锦、清代鱼藻纹漆盒、清代象牙镂空雕鱼、清代鱼藻绘画作品、在民间有鱼灯,直至今日还流行“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年画。其中尤以鱼纹陶瓷最为丰富,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七千年。

鱼,作为水中最常见的动物,为什么能长久地活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它已成为一个文化因子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鱼为什么能与中国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这是本文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鱼与祭祀宗教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在长期的渔猎经济生活中,原始社会的先民对鱼有了很深的了解,“鱼腹中多子”引发先人对生殖的联想,闻一多认为鱼的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敷衍直接相关。“鲤鱼摆子”一类繁殖事项,启发着人们去幻想借助鱼的旺盛生殖功能来提高和强化人们的生殖能力,以期子孙荣昌,鱼成为生殖崇拜对象。1958年,在西藏日士县发现的叶蕃以前的岩画,展示了类似生殖崇拜观念,其中一幅,绘有日月,男女性器、鸟和鱼等。画面上,一条大鱼腹内孕有十条小鱼,下方有四个戴鸟形面具的人在舞蹈,周围有三条小鱼。画中的日月、男女性器、鱼鸟均表示阴阳对应,对生殖崇拜观念做出了多层面的渲染。半坡的人面鱼纹是寓人于鱼的写照。有人说它是图腾的象征,有人说是“寓鱼于人”,有人则认为是一种早期的宗教祭祀仪式。

根据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认为双鱼的外形象征女阴,月经从女阴流出,他们把鱼血象征女性的经血,创造了鱼血祭,以求女性多有经血,多多繁衍人口。远古人类又以水象征女性的月经,月经称作“信水”、“月水”、“经水”,由于女性有月经(信水),月经又与水相联,人类进入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之后,初民以水象征女性的观念下传,于是鱼血祭演化为祭鱼求雨的仪式。《帝土世纪》:“黄帝出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能牲以醇之,天乃甚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记述的求雨法,在春旱求雨时,用八条活鱼(“以生鱼八”)祭祀共工在秋季求雨时,还用九条桐木鱼(“以桐术鱼九”)祭祀太昊。先秦典籍中,关于以鱼作祭祀的记载很多,《苟子·礼论》如“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管子.轻重篇》:“主五厉之祭,祭尧之五吏。春献兰,秋敛落鱼以为脯,鲵以为肴。若此,则泽鱼之征百倍异日”。

2、庄子的“鱼乐”思想

《庄子·秋水篇》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己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战国时代庄子把水中的游鱼视为可凝想,认同自然生命的象征。庄子在观赏一群跳跃的游鱼时,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喜悦。他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去领会鱼的感受。庄子不但可以化鱼,也可化蝶,充分表示在中国文化中,人有能力跨越自然界的范畴和界限,领悟其他不同生物的感受。中国的万物有灵,物吾合一,情景交融的说法,历史悠久,意义深刻。庄子道家这种宇宙观,源自于易经的思想构架。庄子的“鱼乐”思想,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如鱼乐图、鱼藻图、游鱼图亦演变成一种独有的绘画主题,是中国特有的。有关鱼乐的绘画作品《宣和画谱》和《盛京故宫书画记》有著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有《春溪鱼藻图》、《群鱼戏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画家易元吉的“鱼藻图”,清代挥寿平的“紫藤游鱼”等,元明清陶瓷上的各类鱼藻图深受上述绘画作品的影响。艺术家以平淡的方式来描写游鱼活泼的姿态。它们有时漂浮徘徊于水藻间,有时突然穿梭于清流旋涡中,有时沉入荷塘,或跃出水面。画家用流畅的笔墨,描绘出自然生命的韵律节凑。而这种对生命力的认同,正是庄子在濠梁岸边,铭感于心,无法以语言沟通,物吾两忘的意境。

3、鱼纹的吉祥寓意

由于鱼象征多产,食鱼可去疾不老,又可乘鱼升仙,金鱼能攘灾避邪,鱼的吉祥之意汉代就有显示。例如汉代铜洗上的“双鲤图”后面配有“长宜于孙”、“君宜子孙”一类吉语。明清以来,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表现又成为新的时尚,鱼以及鱼与其他事物的象征建构,不仅表现着对人口生殖的祝福,而且更多地趋向对农作、物产、年运丰足的

祈求,进而,通过丰兆吉语再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图像,如瓷器上大量流行的“连年有余”(鱼和缠枝莲)、“吉庆有余”(渔和戟、磬)、“富贵有余”(鱼和牡丹)、“富足有余”(游鱼)表明,人们对鱼的生殖崇拜已转化为对物的丰收期望。流行于清代的鱼龙变,其意在于鱼可化龙,凡可入圣,这表明由鱼的生殖崇拜、对物的丰收企盼,转化为对时运、前途、机遇的吉祥祝颂了,鱼纹的意义随时代而升华。

正是由于鱼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才使中国百姓、士大夫以及皇室的养鱼之风兴盛起来,从而推动鱼纹瓷的发展。

三.明清鱼纹瓷产生的社会背景

1、明清赏鱼养鱼风尚

中国人赏鱼可能始于唐朝。韩愈诗曰:“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做小池。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好方口钓鱼时。”“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虫无数不知名,忽然分散无踪影,惟有鱼儿作队形。”韩愈描述了自己埋盆、喂鱼、赏鱼的情景。到了宋代,赏鱼的风尚更盛,宋人蒋之奇有一首咏金鲫的诗全体若金银,深藏如自珍,应是嗅饵者,固有是常鳞。”蒋之奇将金鲫比作深藏自珍的高士。明代养鱼己相当普遍,一部养鱼、赏鱼、品鱼的专著一《朱砂鱼谱》此时问世,另外宫中也有“赛金鱼”活动。《明官吏》“饮食好尚”篇中记载,每年到了八月中秋,内廷及达官贵人的庭院中,便有“赛金鱼”的活动,各家将精心培育的奇特品种,争相展出,以示富贵。清代养鱼赏鱼是宫廷生活的一部分,故宫的御花园、文渊阁、延禧宫的水晶宫都曾养鱼,《国朝宫史续编》:“御花园七品首领一,执守待八品副首领一,待监、太监二十四,专司园内斗坛、四神祠等处香烛,陪浇花树、饲养池鱼……”①。延禧宫中的水晶宫也曾养鱼,据《清稗史》记述:“宫立中央,凡三层,层九问。又四角各有一亭,计三十九问,以铜作栋,以玻璃为墙,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身玻璃世界。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下层地板亦以玻璃为之,俯首而窥,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②。为了满足宫廷赏鱼之风需求,为此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各式鱼缸,明代的鱼缸十分考究。富豪人家夸耀财富,有用金、玉等材料做缸的宫中则多用景德镇瓷缸。据《朱砂鱼谱》记载:“缸以瓷州所烧白者为第一,杭州、宜兴所烧者亦可用,终是色泽不佳。”瓷州,即今天的景德镇,宫窑所烧的青花白胎鱼缸,或彩绘的鼓式鱼缸,寇绝一时,深受养鱼人家所钟爱。《浮梁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三年,青花鱼缸六百八十”③。清代鱼缸的烧制空前绝后,有很多珍贵品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康熙落花流水红鱼鱼缸、雍正斑竹釉鱼缸,雍正天蓝釉钵缸。明清景德镇烧造了大批鱼缸,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表明两朝养鱼、赏鱼风气的兴盛。

2、帝王对鱼纹瓷的追求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陶瓷生产达到了鼎盛,其生产力的发达,工艺的精进,皇室的强大支持,使得它能为宫廷生产繁多的鱼纹瓷器,充分满足了帝王的需求,据嘉靖《江西大志》陶书“御供”记载:

“二十一年,青花白地满池娇蜻帕鲤纵水藻鱼罐二百。

三十年,青花白地蜻帕鲤里云鹤花碗二千三百。

三十三年,里青穿花龙边空穿花龙凤外荷花鱼水藻瓯一万九千八百”④。

以上可见明嘉靖时期宫廷对鱼纹瓷的大量需求。

清朝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代,瓷都景德镇仍然是全国瓷业生产的中心,产品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清朝首先废除了明代的匠籍制,产品实行官搭民烧。由于工匠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促进了陶瓷生产的发展。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刻意经营,我国陶瓷生产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陶说》云:“景德镇延裹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借此食者甚众”⑤,反映出当时陶瓷生产的繁荣景象,因此能够为宫廷生产种类多、数量大的鱼纹瓷,清政府还派督陶官,亲理窑务,烧造鱼纹瓷。

《浮梁县志》记载:

“康熙十九年九月,内奉旨烧造御器,差广储司郎中减应选,笔帖式车尔德,于二十年二月,内驻厂督造。每制成之器,实估价值,陆续进呈。陶器则有缸、盆、盂、盘、瓶、罐、碟、碗、盅、盏之类,而饰以夔、云、鸟、兽、鱼、水、花、草,或描、或锥、或暗花、或玲珑,诸巧具备”⑥。

至雍正六年,复奉督理烧造,政善工精,具详陶使沈阳唐英《陶成纪事碑记》备载于左。计开烧造各色条款:

仿龙泉釉宝烧,本朝新制有三鱼、三果、三芝五福四种⑦。

清代鱼纹瓷之精美还与宫廷画家的直接参与密切相关。清宫廷造办处集中了大批具有高深造诣的画家、艺术家,如康熙朝的名画家刘源、高凤翰,他们的作品直接反映在瓷器纹样之中。《清史稿》记载:“刘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人,隶汉军旗籍。康熙中,官刑部主事,供奉内廷,监督芜湖、九江两关。……时江西景德镇开窑,源呈瓷样数百种,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盛。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⑧。郎士宁,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师,擅长肖像花鸟、走兽。特点是以西洋画法为主,略参中国技法,重透视和明暗,刻划细致,晕染匀称,写实而止于形似。康熙洒蓝描金鱼纹棒捶瓶、康熙釉里红四鱼水巫、乾隆金鱼转心瓶等都能看到其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鱼纹瓷,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也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并有产生的文化背景,它伴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而繁盛,进而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瓷器。

注释:

①(清)庆桂等编纂:《国朝宫史续编》(一百卷),北京占籍出版社,1994年。

②曹荣等撰:《满清稗史》(二十九卷)。

③(清)程廷济修凌沦锦纂《浮梁县志》(十二卷),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④(明)土宗沐纂修:《江西大志》卷七,“陶书、解运”,明嘉靖三十五年本。

⑤(清)朱玫撰:《陶说》(六卷)。

⑥(清)乔桂修游际盛增补《浮梁县志》(二十二卷),清道光三年刻、十二年增补刻本。

⑦熊廖主编:《中国陶瓷占籍集成》注释本,第132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⑧戴逸:《清史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属于什么文化产物?

1半坡类型的彩陶(距今约7000—6000年):典型造型卷唇圆底盆.花纹以水波纹用得最多,常变幻不同的形象,活泼新颖,律动感很强,在这其它文化的彩陶中是罕见的.还有网纹,圆点纹,曲线纹,宽带纹,同心圆波纹,叶纹,飞鸟,变形蛙纹等多种纹饰.最能代表半坡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人面鱼纹和三角斜线文.彩绘颜色多用黑彩,纹样构成为二方连续式,也有单独纹样做散装布置的.代表作品《小口尖底瓶》、《人面鱼纹盆》.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距今约6000—5000年):典型造型大口鼓腹小平地钵.多为红地黑色,还出现了白色陶衣,图案主要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与半坡类型的彩陶模拟动物纹样的写实风格迥然有异.最突出的特点是由直壁折腹圆底变为卷沿曲腹平底.代表庙底沟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以点、线、面构成的连续带状花纹及由鸟纹演变的连续纹样.装饰纹样的布置多在器物的口部、外臂的肩部上下,都是最容易与人的视线接触的地方.彩绘颜色主要是黑色,红色很少见.施白衣的彩陶为这一类型彩绘装饰的明显特点.采用黑白双关的装饰手法,有律动美富有节奏感.纹样构成有连续,有单独.连续纹样有采用以点定位、分格连线的科学构成方法.代表作品《彩陶钵》《鹳衔鱼纹彩陶缸》《人面彩陶瓶》.3马家窑类型彩陶(距今约5000年):典型造型罐、壶、杯、豆、勺.多为细泥橙黄陶质,陶器表面打磨光滑,陶质坚硬,造型优美.大多使用黑彩,色彩单纯.表现手法有繁彩内彩.其纹饰变化丰富,线条柔和流畅,构图变化多样,给人一种浑厚、坚实又细巧明快的艺术感觉.纹饰常见的弦纹、波纹、漩涡纹、网纹、圆圈纹等.艺术特点:一是满二是内彩;三是点和螺旋纹的巧妙应用.具有旋动流畅、丰满繁缛的艺术风格.4半山类型的彩陶(距今约4500年):典型造型短颈广肩鼓腹罐.器形以双耳罐和双耳壶最多,其次为盆、钵、杯、瓶等.这些陶器胎体的基本色调是砖红色,土红色或桔红色,在胎体的表面多用红黑两色绘画,有时也用黑色.构图严谨复杂,主要花纹有圆圈纹、菱形文、葫芦形纹、连弧线、垂帐纹、带文、折线叁角纹、水波纹、锯齿纹、叶状纹、人形纹等多种.花纹多集中在器物的上部,在各种花纹之间多加饰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突出特点.彩绘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代表作品《葫芦纹彩陶罐》、《漩涡纹彩陶罐》.5马厂类型的彩陶(距今约4000年):有壶、罐、盆、钵、碗、豆等,以双耳壶、双耳罐最为流行,并出现了肩安双耳的大口罐.小口的双耳罐腹部收缩,器形变得比较瘦长.还有比较特殊的人头形器彩陶壶用黑红两色彩绘.主要纹饰仍是几何形图案,流行的花纹有折线纹、圆圈纹、回纹、叁角纹、螺旋纹、米字纹等.马厂晚期的彩陶,制作粗放,花纹简单,绘画草率,已趋于衰落.具有刚健、粗犷、简练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品《单把直筒杯》、《人形纹彩陶罐》、《四大圈纹彩陶罐》. 总之,他们的陶瓷艺术和审美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成为我们现代美学关于形式美的基础.他们有着高超的技术虽然只用了一两种颜色,却能产生丰富绚烂的艺术效果.这是当时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代表文化: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产物

补充:

材料性质:夹砂红陶

制作工艺:泥条盘筑法

器具用途:装殓成人尸骨的瓮棺葬具

文物赏析:构图一分为二

左边记载以象征吉祥的鹳鸟(或鹭鸶)为图腾的部落征服以鱼为图腾的部落

右边是最初代表劳动工具后演变成崇拜的图腾的石斧

左右结合构成鹳鸟衔鱼呈贡给能带来丰收的劳动工具的情形

极富远古色彩

作品意义:1、图画以白色物质绘图,以黑线勾勒,是中国绘画手法勾勒和没骨的雏形

2、图形以物象绘画为主,代替纹饰绘画,象征着我国几何纹彩陶向绘画性彩陶的过渡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什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