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青砖茶茶料等级国家标准

   2022-11-12 02:16:13 网络590
核心提示:湖北青砖茶茶料等级国家标准是茶叶色泽是乌绿的,茶叶有白梗。其他二等级的青砖茶,茶叶一般是条状的,大部分都是红色的梗,茶叶颜色有些发黄。青茶一般分成三个级别,鲜叶采割标准通常按茎梗皮色划分。竹叶 青茶是什么档次?在线等挺急的晒青毛茶的标准分五

湖北青砖茶茶料等级国家标准

湖北青砖茶茶料等级国家标准是茶叶色泽是乌绿的,茶叶有白梗。

其他二等级的青砖茶,茶叶一般是条状的,大部分都是红色的梗,茶叶颜色有些发黄。

青茶一般分成三个级别,鲜叶采割标准通常按茎梗皮色划分。

竹叶 青茶是什么档次?在线等挺急的

晒青毛茶的标准分五个等十个级。

原先历史上传统的晒青茶是不分级的,只分盖面与原茶,建国后引入绿茶分级标准才有了晒青茶的等级。即一等一级、二级,二等三级、四级,三等五级、六级,四等七级、八级,五等九级、十级。

晒青茶是茶叶初加工后的的叫法,也称晒青绿茶或滇青,是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后,采用太阳光晒干而成的毛茶。晒青茶具有色泽鲜绿、白毫显露、条索紧直、锋苗整齐、内质清香、滋味鲜纯的品质特点。

湖北青砖茶是什么样的?

 竹叶青茶,中国名茶系列之一,为绿茶类,产于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既是茶品种,又是其商标和公司名称,归属于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其外形扁平挺直似竹叶,色泽嫩绿油润汤色黄绿清亮,叶底浅绿匀嫩滋味清醇爽口,饮后余香回甘,是中国高端绿茶的代表!

 竹叶青茶等级

竹叶青茶叶品质极高,按品质来划分可以分为三种,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论道级竹叶青、静心级竹叶青、静心级竹叶青。

论道级竹叶青

产自峨眉山海拔1200-1500米万年寺高山茶园,得寒冬沉积,终年云雾缭绕,阳光稀薄细腻的地利滋养,1/5000000的严苛甄选,保证每颗茶芽都圆润饱满,美如新月。为峨眉山高山茶区之特定区域所产鲜嫩茶芽精制,再经精心挑选而成,深得峨眉山水之意趣,品之,更能体会“茶禅一味”之要旨,因产量有限,故极其珍罕。

静心级竹叶青

产自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高山茶区,只在清明前的早春采摘,锁住春天鲜爽滋味,1/50000的严苛甄选,造就颗颗鲜嫩饱满的茶芽。为峨眉山高山茶区所产鲜嫩茶芽精制后精选而成,细细体味,唯觉唇齿留香,神静气宁,实乃茶中珍品。

品味级竹叶青

产自峨眉山海拔600-1200米高山茶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世界绿茶发源地1/50000的严苛甄选,让每颗茶芽饱含春日鲜嫩滋味。为峨眉山高山茶区所产鲜嫩茶芽精制而成,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称茶中上品。

竹叶清茶是根据我国传统中医养生理论和现代营养学研究成果制成,竹叶清茶清热去火、除烦、降脂、降三高、强心解痉、抗菌抑菌、防辐射等功效显著,长期饮用有助于延年益寿。

青茶的品质特点是怎样形成的?青茶鲜叶采摘标准是什么

青砖茶属黑茶种类,以老青茶作原料,经压制而成青压青茶,其产地主要在湖北省咸宁地区的蒲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场面等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青砖茶外形长为长方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

青砖茶主要产于鄂南和鄂西南。以后发展到汉口、襄阳等地,已有六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它以海拔600-1200米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压制而成。色泽为棕色,茶汁味浓可口,香气独特,回甘隽永。青砖的外形为长方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汤色红黄,滋味香浓。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还具有清新提神,帮助消化,杀菌止泻等功效。

湖北青砖茶 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368年,当时湖北制茶世家何氏家族首制帽盒茶,是为湖北青砖茶的雏形,后于1791年开设长盛川砖茶厂,专事青砖茶的制作。此后,湖北青砖茶开始其两百多年的辉煌历史,在中俄万里茶道上占有重要地位。抗日战争开始,汉口地区已经不能制茶,1939年,一位刘姓人逃到湖南安化开始教当地人做砖茶,由于没有机械压力机,压制的砖茶较松软,就形成后来的茯茶。茯砖茶约于明朝初期问世,旧时都是将湖南安化、陕南等地的原料运至陕西泾阳(今咸阳市所辖)压砖。直至1953年,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砖茶厂试制茯砖茶成功,茯茶生产才由陕西转移至湖南。

青砖茶以鄂南及鄂西南地区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长时间独特发酵后高温蒸压而成。汤色澄红清亮,浓酽馨香,味道纯正,回甘隽永。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其具有的化腻健胃,降脂瘦身,御寒提神,杀菌止泻等独特功效为其它茶类所不及。主要销往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西北地区和蒙古、格鲁吉亚、俄罗斯、英国等国家。

乌龙茶属青茶类,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产区。其采制原料特点:以叶稍伸长较完整的标准鲜叶(对夹三叶),有以春茶期、秋茶期的鲜叶原料,制成的乌龙茶,其品质更为优良。近几年来,为开发多种茶类,浙江省部分茶区也开始试产,如临安、德清等产区初获成功。乌龙茶特有的优良香味,主要是通过做青作业形成的。做青包括晒青、凉青、摇青及堆青四个工序。现就在浙江加工乌龙茶的工艺与品质的关系,作一探讨。 一、传统做青工艺与品质风格 依晒青程度的不同,做青可分如下几种: 1、重晒青摇:以务夷岩茶为代表,广东凤凰水仙、闽北水仙亦同。晒青减重在15%~18%之间,由于叶子失水多,酶活性强,叶内主要内含物茶多酚的酶性氧化程度较重,故称茶香气幽长,滋味甘醇。 2、轻晒重摇: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色种茶亦同,晒青减重在10%~15%之间,贝尔工艺所制的成品,茶多酚的酶性氧化程度较轻,故成茶香气清高,滋味浓厚。 3、中晒中摇;以永春佛手、台湾乌龙及福建等研究的做青新工艺为代表,品质风格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4、中筛轻摇:以台湾包种茶为代表在。由于原料较细嫩(一芽二、三叶)并充分吸取闽南乌龙茶与名优绿茶的技术精华而制成。成茶外形紧细呈蜻蜓头,干色碧绿,香气清纯具花香,滋味甘醇有活性,茶汤自蜜绿至蜜黄,叶底嫩黄亮或略带红边。茶多酚仅氧化8%~18%,实是介于绿茶与乌龙茶质监的高香茶。 二、做青作业的新工艺技术关键 目前传统乌龙茶区均采用“看青做青”,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大。为在探索适于浙江地区乌龙茶加工的新工艺,笔者在浙江临安对乌龙茶制作工艺作了一番探讨,并提出了一种通过控制乌龙茶制作过程的晒青程度和凉青时间来摇青,简化工艺,使其品质较为稳定,技术易于掌握的“看青晒青”的工艺。 1、晒青方式:采用有孔“水筛”,置于离地1m的晒青架上晒青,力求通过“开青”、薄摊、勤翻、轻翻,并通过拼筛,逐次增厚叶层,促成叶内的理化变化得以均衡进展。 2、晒青程度:一般是茶树品种而异,以顶、二叶下垂,叶色转浅绿,青气退,青香起,掌握减重率10%±2%为宜。一般通过晒青程度试验,即可得出适予如下摇青方式的晒青减重率。 3、摇青方法:分四次摇青,每次摇青转数可参照茶树品种的特性和实际晒青程度及成茶的不同要求进行掌握。 以毛蟹品种为例:可采用50→150→200转/分(手筛总转数为500转,若采用摇青机,转数可酌情减半),水仙、梅占、佛手品种则应适应晒青,青气消失的基础上进行,再摇青,摇青的转数与毛蟹品种相同,黄旦、奇兰等高香品种适当轻晒即可,摇青转数可采用30→60→90→120转,各次摊叶厚度为3.0→4.5→6.0→7.5cm为宜;每次摇后隔时为1→2→3→1小时为宜,待第五次摇完毕,凉青2小时后,需勤嗅茶香,待青气消尽后可堆青。 4、堆青作用:主要是调节叶子的酶性氧化程度,使红边适度,形成优良茶香。在摇青叶堆厚40~50cm,室温20~30℃,加盖保温的情况下,历时约为2~3小时。夏暑茶晒青要轻,室温高于27℃,则不必堆青。其作业要点是勤看叶色,嗅茶香,直至清香显现。 5、做青程度:以叶色转为黄亮,叶温比室温约升高3~5℃,青香起时,即为适度。其摇青要结合场地的温湿度,选择最适的温度和温度是摇青技术关键。试制室内环境温度为26℃,温度为80%左右。 三、新工艺炒揉与火攻 1、炒揉的技术要点: a、炒青:与绿茶杀青相似,采用高温、阻止酶活性、固定做青过程所形成的品质特征。根据乌龙茶叶质粗、含水量少、茶汤要求橙黄的特点,炒青宜高温、少量、短时、多闷,直至茶香显现为止。 b、初揉:均采用热揉,并与重压、快速、短时相配合,新工艺一般揉时仅3min。 c、乌龙茶的复炒、复揉:除紧结特有外形外,对形成乌龙茶特有茶香具有一定的作用。 d、乌龙茶的初烘、包揉:初烘的作用与红茶打毛火相同,以进一步破坏残余酶活性,蒸发水分,为其通过包揉,完成特有外形创造条件。包揉(包括2~3次复烘、复包揉)过程,叶质先脆后韧,所以用力要“先轻后重”。 e、摊凉:每次包揉后,足火前均需充分摊晾,结合拣除梗、朴片,以增醇茶味。 2、足火火攻:临安乌龙茶足火均需低温慢烤。闽南制法后期的“墩火”;闽北岩茶后期的“吃火”与趁热后堆,形成特有的香味。 a、乌龙差一般采用焙笼,火温70~75℃,每笼约2~3kg,焙时约为1~2小时,中间翻叶2~3次,直至香气青纯时为止。主要为条形乌龙。 b、采用新工艺的温度70~100℃炒制足干后,其主要作用是提香。烘炒时15~20min,俗称“吃火”,焙炒后趁热厚堆,密闭收藏。

参考资料:

绿茗香名茶

以上就是关于湖北青砖茶茶料等级国家标准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