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近期走势如何,是什么原因?

   2022-06-09 09:04:04 网络1120
核心提示:实际上从2014年初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就开始呈坦念现下跌趋势,截至2015年末,整整跌了两年,从2014年1月的5.76%到2015年12月的4.22%,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跌幅在两年时间内达到26.7%。 原因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什么会一直下

银行理财产品近期走势如何,是什么原因?

实际上从2014年初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就开始呈坦念现下跌趋势,截至2015年末,整整跌了两年,从2014年1月的5.76%到2015年12月的4.22%,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跌幅在两年时间内达到26.7%。

原因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什么会一直下跌?其实原因大家都很清楚,近两年货币流动性增强,银行接连降息、降准、逆回购等措施早斗向市场释放了巨大资金流动性,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各类理财产陆信磨品收益纷纷大跌。

趋势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连续下降两年?未来还会进一步下滑吗?底部在哪里?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关心,恐怕事实会让大家失望了。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高速增长的时期,未来将继续面临经济增速下滑、社会融资成本偏高的问题,货币政策将保持相对宽松,可以说中国的低利率时代已经来临,且在短期内不会结束。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继续下滑,跌破4%不是没有可能,不过相较于前两年而言,收益跌幅有可能缩小。

对策

在收益继续下降的情况下,投资者应如何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呢?首先,不建议大家舍弃银行理财去购买其它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在没有搞清楚产品的风险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之前,这种做法风险太大;其次,如果大家对资金流动性要求不高,应尽量购买长期理财产品,一来可以锁定当前较高的收益,二来长期理财产品的收益本身就比短期产品高;第三,购买小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来说,银行规模越大、客户越多,其理财产品的收益就越低。

银行理财有“防伪通道” 但银行客户经理提示不足

2014年工行最新理财产品列表如下:

2014年第47期“工银财富”专属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ZQXT1495)

非保本浮动,年收益率4.55%,投资10万,41天,预期可收益511元。

2014年第42期“工银财富”专属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ZH1489)

非保本浮动,年收益率5.30%,投资50万,122天,预期可收益8857元。

2014年第26期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保本型个人理财产品(BBD14427)(仅县域理财)

保本浮动,年收益率4.10%,投资5万,62天,预期可收益348元。

2014年第47期“工银财富”专属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ZQXT1498)

非保本浮动,年收益率4.70%,投资10万,71天,预期可收益914元。

2014年第45期“工银财富”专属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CFXT4581)(仅山西)

非保本浮动,年收益率4.80%,投资5万,40天,预期可收益263元。

2014年第123期“工银财富”专属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SCXT4317)(川-周末版)

非保本浮动,年收益率5.00%,投资5万,93天,预期可收益636元。

2014年第362期“工银财富”专属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埋散财晌芹产品(ZJXT4362)

非保本浮动,年收益率4.70%,投资5万,72天,预期可收益463元。

2014年第366期“工银财富”专属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ZJXT4366)

非保本浮动,年收益率5.40%,投资5万,267天,预期可收益1975元。

2014年第262期“工银财富”专属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GDXT3653)

非保本浮动,年收益率4.90%,投资5万,86天,预期可收益577元。

理财产品简介: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宴液毕的一类理财产品。

这个建行理财产品安全吗,高手帮忙分析一下?【建设银行】建行“乾元-共享型”2014年第155期

3月2日,银监会在“两会”前举行新闻发布会,十位部门负责人集体亮相,就银行业如何防范化解风险、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进行解答。

银监会创新部主任李文红介绍,银监会一直高度重视 理财 业务风险和监管问题,不断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框架。指导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建立理财产品信息登记系统,初步实现了理财产品的全国集中统一登记和穿透式信息报送,也为投资者提供理财产品登记编码的验证查询服务,防范“虚假理财”和“飞单”。

不过,《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不少投资者并不了解“中国理财网”这一查询平台。同时,在各个银行网点,工作人员的推广提示也稍显不足,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在记者询问“怎样查询理财产品真伪”时回答:“好像是有一个网站,不过我忘记叫什么了。”

投资者可在中国理财网自行查验理财产品真伪

近年来,银行员工违规销售理财产品,银行“飞单”事件频发侍戚,涉及金额往往较大,给投资者埋下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根据中国银监会在2014年下发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39号文),银行发售普通个人客户理财产品时,需在宣传销售文本中公布所售产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的登记编码,客户可依据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产品信息,未在理财系统登记的银行理财产品一律不得销售。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中国理财网查询功能栏提示:“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是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赋予银行理财产品的标识码,具有唯一性,是您判断产品是否合法合规的重要依据。登记编码一般是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或15位编码。”

银行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是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赋予银行理财产品的标识码,具有唯一性。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是有银监会指导、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开发的全国银行理财产品集中登记平台,包括个人和高净值产品、私人银行专属、机构专属、银行同业专属等银行理财产品均在该系统中登记。

《证券日报》记者输入某款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查询发现,每款产品除了标明产品名称、登记编码外,还注有 收益 类型(保本浮动收益、保本收益或非保本浮动收益)、运作模式(开放式净值型、封闭式非净值型)、募集币种、风险等级、募集期、起售金额、期限类型、实际天数、存续期、发行机构、销售区域等信息。

广大投资者可在中国理财网输入完整准确的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或产品名称,查询核实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有效防范“虚假理财”和“飞单”。如果拿到没有产品合同和登记编码,也可以通过“产品名称模糊查询”或“产品条件个性化筛选”的方式来找到想要查询的产品。

“登记编码”查验方法

投资者知晓率不高

不过,在各个银行网点,工作人员的推广提示也稍显不足。面对记者的询问“理财产品真伪”时,多家银行的工作人员都诧异表示:“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理财都是真的,不需要再查验真伪了。”

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在记者询闭高问“有没有其他途径查询理财产品真伪”时回答:“好像是有一个网站,不过我忘记叫什么了。”

某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们银行在每个网点都贴有服务提示,提醒投资者可通过我行门户网站、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智能终端、自助终端查询自有理财产品和准入代销产品的真伪。这些查询渠道已经足够避免买到“假理财”,所以没有考虑过告诉投资者官方查询途径。”

同时,《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不少投资者并不知道“中国理财网”这一查询平台。

一位投资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没想过查询银行理财产品真伪,以为在银行购买就不会有假。”

还有投资者表示:“知道中国理财网可以查询,银行工作人员没有主动告诉我,因为有“飞单事件”,我来银行咨询,他们才告诉我的。”

另有投资者表示:“可能银行觉得自己的理财产品就是真的,没有查验的必要。不过,既然在中国理财网可以直接查询产品核心信息,高效避免“飞单”产品,银行的提示可以更主动一些。”

银监会创新部主任李文红表示,下一步,希望商业银行统一认识,主动作为,积极推动理老态陵财业务规范转型。进一步做好金融理财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对客户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防止误导销售。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向投资者销售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银监会也将继续与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疏堵结合,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理财资金以合法、规范形式投入金融市场,促进发展直接融资,进一步优化我国金融体系结构。

中国银行发行市场首只外币理财产品是哪一年

建行乾元共享型理财产品:

“乾元”系列理财产品包括“乾元—日鑫月溢”(按日)开放式资产组合型兄悄人民币理财产品和“乾元—日日鑫高”(按日)开放式资产组合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等开放式理财产品及“乾元—享”系列、“乾元—赢”系列等固定期限理财产品。

“乾元—享”系列分为“乾元—共享型”与“乾元-私享型”两者购买的起点不一样,比如:乾元—共享型要10W起售,乾元-私享型可能要50W才起售,收益也有一点不一样,一样的投资,乾元-私享型收益要高一点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任何理财产品都有一定的风险,本期理财产品为中等风险,不唤尘渗提供本金保护,投资者本金亏损的概率较低,但预期收益实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般不会亏本金,除非极端情况发生。4个和脊月时间不长一般没事可以放心,现在银行都没有保本的理财产品,建行以前有保本的现在没有了银行学聪明了,都不承诺保本了,这个风险较小,比你提5万现金上菜市场转一圈的风险小得多

七月底,通过下发新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称“征求意见稿”),监管层再一次明确展示了降风险、去杠杆,推动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化进而向资管业务转型的意志。金融发展史中的众多先例表明,对金融机构来说,监管法规的变化在给既有业务形成挑战的同时,往往也是驱动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引擎。事实上,在“征求意见稿”下发之前,银孝卜闷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理财业务向资管业务转型就已成为业界不断凝聚的共识。基于这样的共识,在克服新监管框架带来的挑战、推动存款替代型传统理财业务继续增长的同时,主动拥抱转型,同时也是拥抱银行资管业务领域正在出现的先机。和在其他银行业务领域一样,有竞争力的IT系统对打造新型银行理财资管业务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中外商业银行资管先行者的行业实践,探索切合中国实际的新一代系统解决方案,在当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和建筑界广为人知的“功能决定形式”(Forms Follows Function)类似,金融业务系统建设可说是“业务决定系统”。回顾理财业务以及相应业务系统不同发展阶段可知,理财业务系统也不例外。

业务和系统:前世今生

大致说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可以分为以下发展阶弊咐段(图一),不同阶段中业务需求重点的不同决定了理财业务系统建设重点的不同。

表一:理财业务以及相应系统需求发展的各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3年-2005年)

以外资银行产品、结构化产品、外币理财产品为主,2005年五大国有银行开始全面开展理财业务。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做出了全面开放金融行业的承诺,成为中国金融业进行改革的最大外生动力,中国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证券、基金、保险等投资市场虽然开始逐步形成,但影响甚微金融市场的监管刚刚起步,尚存在诸多不足受市场需求和监管两方面的影响,金巧弯融机构自身对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动力不足,一些早期的理财产品如证券投资基金和投连险还都处于尝试时期,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理财服务普遍较为简单。

2002年以来,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银行、保险、基金、信托、外汇等行业纷纷加大业务创新力度来提高综合竞争力。随着这些行业竞争意识的增强,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社会宣传力度也不断扩大,公众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认知度日益深化,金融理财市场初步形成,金融理财业务悄然兴起。从市场构成看,证券投资基金获得了快速成长,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理财市场的主体保险理财产品则由于“退保风波”而一度陷入停滞,经过三年低调的运行而逐步复苏信托理财产品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产品数量、种类和资金规模显著增长经过两年整顿的证券公司在2005年3月才开始推出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由于收益率高于储蓄但风险较低而成为居民储蓄的替代选择,产品数量和资金规模迅速扩大,五大国有银行开始全面开展理财业务。

这一阶段,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以外资银行产品、结构化产品、外币理财产品等为主,种类趋于多样化,设计创新有了明显突破。早在20世纪末,工商银行就推出了理财咨询设计、存单抵押贷款等理财顾问服务。2003年,中国银行发行了我国首款外币理财产品—“汇聚宝”外汇理财产品之后渣打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相继推出了大量外币理财产品。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了国内首款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阳光理财B计划”,揭开了我国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序幕此后,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亦纷纷推出投资于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金融资产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推动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行。这一阶段,开展银行理财业务的机构较少,市场产品数量亦较少。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约有26家银行开展了理财业务,当年理财产品余额约2000亿元。

这一阶段理财产品的违规操作、恶性竞争不断出现。直到2005年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暂行规定》等制度,才结束了银行理财业务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

第二阶段:探索发展(2005年--2008年)

商业银行自主发展理财业务。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比迅速提升,资产配置更为灵活。受资本市场繁荣影响,推出的投资于新股申购和类基金理财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银监会于200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管理指引》,标志着监管部门第一次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从此理财业务有法可依。在此阶段,各商业银行积极探索与发展理财业务,不断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和产品发行力度,理财业务在银行行业内开始得到普及。

其主要特征:一是投资方式的多元化,投资于新股申购、信贷资产等金融产品的理财产品纷纷涌现,资产配置多元化。2006年6月,中信银行首倡人民币理财产品利用信托模式进行新股申购投资模式(双季理财3号),人民币理财资金进入交易市场。二是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丰富,部分银行推出类基金理财产品及短期理财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三是商业银行跑马圈地,获取大量理财客户,重视营销而忽略投资管理。

这一阶段,在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各银行纷纷转变经营理念,银行理财业务也取得了较快发展。2006年初,低迷多年的股市开始强势反弹,难得一遇的股市大好行情,中国资本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及2006年6月第六次IPO重启都催生并直接助推了理财业务快速增长。2005年只有11家银行发售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仅有593种,募集资金有2000亿元2006年发行银行比2005年增加了15家,发行数量翻了一倍,募集资金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2007年有39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2404种,募集资金比2006年增加了一倍。这一时期,理财产品之于社会公众的印象即“只要买就能赚,而且收益绝对高”,狂热的投资者支持理财业务一路走向巅峰至2007年10月。2008年5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4456款,远高于2007年的发行数量,73款到期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为4.52%,总体平均收益水平远高于定期存款利率。

银行理财业务繁荣局面的背后隐藏了诸多深层次矛盾。一是市场因素。这一时期市场中理财工具总体较为匮乏,一旦出现回报好的理财产品资金往往迅速聚集。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上涨实际上是一种被资金“挟持”下的上涨,市场本身缺乏稳定性,泡沫的积聚以及后来的破裂最终引致了不久以后的市场低迷。二是投资者心理因素。当时,投资者基于单一逐利目的下的盲从选择。面对高回报,投资者收益期望持续膨胀。许多对于股市基金一无所知的民众经不住诱惑纷纷入市,很多投资者忽视投资潜在风险和内在价值,短期投资和一夜暴富的心态强烈,盲目跟风特征明显,进一步助长了市场泡沫的膨胀。三是金融机构自身因素。这一时期多数金融机构自身的服务水平尚处于低端。不仅缺乏专业的产品设计人才也缺乏专业的高端客户服务人员,使得其在合理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方面力不从心,从而客观上加剧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007年12月24日,浦发银行公告其理财产品“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到期收益率为零,首开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先河,让国内投资者第一次意识到理财产品的风险特性。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波及国内理财业务市场。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到2008年的最低点1664点,最多时市值缩水达到22万亿,投资者在这个阶段的投资损失惨重也是在这个阶段,投资者的风险理财意识开始觉醒并回归理性,为日后理财市场的复苏并健康发展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第三阶段:扩大规模(2009年--2012年)

在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始更加重视发展理财业务,并意识到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之一。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的共识。

经过投资损失的洗礼后,2009年投资者信心企稳回升,国内市场逐渐回暖,保守的投资倾向有所改变,股票、基金以及房地产等投资方式占居民理财份额的比重不断扩大。2009年共有6824款理财产品到期,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26%,比起2008年的4.52%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来讲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近三成。储蓄、基金及一些风险低、期限短的银行理财产品仍是投资者的主要选择。自2009年起,人民币理财产品逐渐成为主流产品。国有银行则凭借其网点资源、客户资源、综合实力优势逐渐占据国内理财市场主导地位。投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新股产品和权益类产品规模萎缩,全面的银行理财产品体系逐渐形成,且参与的金融机构众多。银行顺应客户需求推出期限较短、收益稳定、资金门槛不高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这一阶段银行理财业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参与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银行种类取得较大突破。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233家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涉及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89家城商行、96家农村合作机构、29家外资银行及邮储银行。二是产品发行数量、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截止2012年底,各银行共存续理财产品32,152款,理财资金账面余额7.10 万亿元,较2011年末增长约55%。

伴随着银行理财的高速发展,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相继出台多项规则制度规范银行理财业务。2011年,银监会印发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销售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以短期、投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同业存款和债权类项目为主,这类资产风险相对较小。投向权益类资产的产品规模较小,且大多为高净值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理财产品。从全行业发展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仍然是发行主力,城市商业银行直逼国有银行理财产品以非保本为主人民币理财产品占居绝对主导地位,各类外币理财产品市场占比继续下降超短期理财产品急剧萎缩,1至3个月期理财产品成主流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增幅减缓,组合投资类产品增长显著单一结构性存款、信托贷款类产品向各金融同业参与转变,单一产品模式向组合类产品模式转变。

在上述第一二三阶段,各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过程中,重销售轻管理,以“跑马圈地”的心态大力发展理财业务规模,发展与扩大理财业务规模成为第一要务。在此期间,各商业银行针对理财业务系统的建设重点为理财销售系统,目标相对比较单一。可认为这段时期的业务系统处于“销售系统为主”的初始阶段。

第四阶段:规范化(2013年)

理财业务在继续狂飙突进的同时开始规范化。2013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也称“8号文”),“8号文”对理财资金的投向、风险拨备提出明确要求,对规范理财业务投资运作,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原则和标准;要求理财产品必须单独管理、建帐和核算,并对理财资金投资于非标债权的规模提出了明确的限制。

根据“8号文”要求,理财业务管理将不在金融市场部的资金交易与管理软件系统上运行,商业银行开始独立开发建设理财资产管理系统。这个阶段的系统建设重点主要是理财资产管理业务的业务处理、监管报送;主要功能有产品端管理、资产端管理、核算、报表管理。据此,可认为业务系统处于“独立的理财业务管理系统” 阶段。

第五阶段:向资管转型(2014年至今)

2014年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也称“35号文”),对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的规划和时间进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5号文”的发布,标志着银行理财业务的管理将向“类基金化”模式发展,多家商业银行计划筹备资管子公司。近日下发的“征求意见稿”一旦正式落地,监管层推动理财业务转型的力度,将进一步增大。与此同时,市场中有助于推动传统理财业务迅猛成长的诸多外部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也开始生变,比如说,利率市场化的深化、银行不良率出现上升迹象直接削弱了传统理财业务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资产端负债端收益率之差在不断收窄,理财市场从一线城市向中小城市全面覆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等等。推动理财业务向资管转型,在这段期间成为行业不断凝聚的共识,净值型理财产品也进入高速增

以上就是关于银行理财产品近期走势如何,是什么原因?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