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有哪些有名的围屋?

   2022-12-06 08:14:40 网络660
核心提示: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重要的实物载体,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赣南、闽西、粤北等地,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

龙南有哪些有名的围屋?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重要的实物载体,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赣南、闽西、粤北等地,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客家先民多数聚族而居,为在当时动荡的 社会 形态下保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逐步创建起了防御功能极强的客家围屋。现存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赣南和粤北地区,以生土、砖石、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设有凸出的炮楼或炮角,集家、祠、堡三种功能于一身。龙南境内保存有客家围屋376座,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属全国之最。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在一个有限的地域内保存着数量如此之多的客家围屋,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2007年10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龙南“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称号。

龙南县保存着年代最早, 历史 最悠久的客家围屋,始建于明代中后期(16世纪末岁陵至17世纪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 历史 ,龙南县杨村镇乌石围、武当镇田心围、关西镇西昌围都是围屋发展初期的典型代表。

关西围景区位于龙南县关西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景区包含关西新围、西昌围、鹏皋围、田心围、圳下围、大书房等围屋。

景区的核心景点——关西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 历史 。该围屋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围屋。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江西好雀者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 历史 文化名村,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AAAA 旅游 景区。

关西新围,是龙南县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关西新围占地总面积7426平方米,呈正方形,四角建有炮楼。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是祠堂,围内建筑对称布局,形成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围内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其采光、通风、排污考虑周到。关西围绘画、装饰之美也令人赞叹,正厅大门前有一对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狮;厅堂厢房都镶嵌有龙、虎、麒麟等。

南客家围屋

龙南客家围屋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80多年的 历史 。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

特点

龙南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之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 历史 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实物载体,它保存了中原远古风情习惯、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墙体由青砖或花岗砌成,易守难攻,非常坚固。赣南以方围为主,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龙南为全国之最,并于2007年10月25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立项为“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友薯县”。一般有三至四层,大的有九栋十八厅,内有粮仓、水井、排污道、草坪、戏台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80多年的 历史 。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目前正在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关西新围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 历史 ,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费时二十九年、占地面积7700多平方米,与围屋配套的附属设施有10000多平方米。围屋呈长方形,四角布有四个炮楼,外墙高10多米,壁厚1米。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彩镏金的精致风格与围外格调形成“外刚内柔”的景致。整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共十四个天井,正中为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实用功能,而且承载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该县目前 历史 最长、保存最好、建筑高度最高、最为坚固防御功能最齐的一座客家围屋,其考研价值和观光效果远在其他围屋之上,且当地还保存着比较浓郁的客家风情。围主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寄深谋远虑、荣昌子孙的愿望。燕翼围高大坚固、形式优美,共四层14.3 米,高度为赣南围屋之冠,出众的防御功能也是燕翼围的最鲜明特点。燕翼围坐西南朝东北,面阔41.5 米,进深31.8 米,占地面积1367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对角四边有守阁炮楼,是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砖木结构方形围屋。燕翼围可谓杨村的“村堡”。它立于杨村西北方向的高岗之上,俯瞰全村,监视桥头,尽得当地险要。燕翼围三面环河,大门正对案山,左右砂山屏立,东南方还有一口15 亩的大塘,每年端午在此举行的划龙舟活动远近闻名。 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周长789米,面积68亩,墙厚0.6米,2层,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内有围中围,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围内主要建筑布局以“一祠三厅”为核心。历经507年的纪缙祖祠气势甚为恢宏,堂内雕梁画栋,镂刻抖拱。大堂顶部清晰可见的 历史 故事彩画鉴证了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悠久的人文 历史 。栗园围不仅具有客家围屋普遍具备的防御功能,而且依风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强了生产、休闲、文教功能。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它是客家围屋中罕见的八卦型围屋,恢宏的建筑规模和厚重的人文 历史 使其成为赣南客家围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杨村乌石围 典型的前方后圆的围屋,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在此围屋拍摄反映客家人生活的节目,现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 “客家酒堡”位于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公里。渔仔潭现有李、黎两姓农户28户,人口153人,是一个依山傍水、拥有300多年 历史 的原生态古村落。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200年 历史 ,是由李姓先人种植淀坊(一种染布原料)发家致富后兴建。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围内先后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进士功名,据说他们都是文采飞扬、喜好饮酒作赋的酒中豪客,备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渔仔潭具有深厚的 历史 底蕴。至今,家家户户都保存酿酒的传统风俗。依托渔仔潭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和客家人热情好客的饮酒文化,渔仔潭围绕赏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题,建成了酒文化展览、酒类品尝、传统酿造工艺演示、游客服务、艺术创作五个功能区,通过发展客家米酒和农家乐产业,增加农民 旅游 收入,打造成集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展览交易、 旅游 观光为一体的“客家酒堡”,争创客家围屋收藏酒类品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酒堡建成后,通过以酒为媒、以酒会友,活化客家文化 旅游 资源,提升客家围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渔仔潭建成中国客家围屋的一颗璀璨明珠。 沙坝围坐落在龙关公路旁,距龙南县城12.5公里。是龙南县里仁镇境内的一座小围屋,结构严谨,造型美观。由于围屋四周无村舍屋场,更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此围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均为李姓,围屋始祖从里仁粟园迁入。至今,已有14代。围屋的规模较小,只能住十几户,100多人。此围正方形建筑结构。围屋四角有4座三层炮楼,居屋均为二层。纵横约30米。大门左侧,用一间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楼。右侧居屋3间,炮楼1间。左栋、右栋6间居屋,后栋5间。屋中心,只有一间小厅厦。其余皆为院落。围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门前濂江河。正是这样,每年春水、洪水猛涨时,沙坝围的老人、小孩、妇女,可在围屋大门前的坪子里坐着聊天看大水。而男人们守在河岸看濂江河里是否有柴、竹、木淌下来。据老人介绍:先前,他们不需要上山砍柴,每年光捡大水柴就足够烧一年。同时,还可以捡到许多的木材,从中增添经济收入。围大门的左侧地势低洼,建围时因地制宜将左侧一栋一层建成了地下室和地道。左侧的地下室和防御地道高约一层楼,正好与围屋内坪及其他地面相平。地下室、墙上,布满枪眼,既做防卫用,又可做通风口,地下室也作为围屋人的猪、牛栏,有利于围屋的环境卫生。 建于清道光年间,当地百姓称这座围屋为石围。其实,早在建造围屋时,先祖已在大门的门楣上镶嵌了一块“龙光围”正楷的围名石牌。龙光围全围均为谭姓,由本地老屋子迁此,曾居19户,124人,历经9代。古时建造围屋,一般采用青砖或卵石,或泥砖或用“三合土”夯墙。采用条石建造围屋的,在赣南也属为数不多的一座。此围位于龙南县桃江乡清源村境内的下左坑口,距县城15公里,全是翻山越岭的小路(现在县城至清源均为水泥公路)。若建造此围采用青砖,靠人挑,投资大。左坑坑口,正好有一座石质优等的石山。谭德兴就地取材,围屋坚固而又投资较少,一举两得。这一举措,也是围屋始祖高明的一着。龙光围坐西朝东,宽52.6米,深47.7米,围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层楼高的炮楼,显得特别的雄伟。四周外墙,也即围墙高10米,均用长1.6米,宽和高0.3米的长方形麻条石筑成。靠外墙房屋为三层,围屋内,走马廊与炮楼层层通。房屋倚外墙而建,共64间。围屋开有一大门、一小门。大门直对厅厦的中央。大门宽2米,高3米,门顶为半月形。大门为三重门。外层门页厚10公分并钉铁皮。内两层为木门页,还加有横木杠,有扣环、杠槽,层层把关、极为牢靠。门楣上设有注水孔。围屋右侧,有一小门,门宽1.2米,门高2.5米,门页外包铁皮。围内建有一门二进大厅厦一幢,分上厅和下厅,雕梁画栋,建造工艺精湛。围屋旁,有两条宽8米的碧溪,溪水从左坑分支流出,环绕围屋左侧的围墙脚下和围屋的正门前。像是护围河。围背是层叠的梯田,梯田直到青山山脚。青山层叠、碧水多姿、梯田层层,龙光围如若“世外桃源”。 位于杨村乌石村,又称盘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有390多年 历史 。围屋前方后半圆形,在众从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当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特别珍贵。乌石围占地约4500平方米,围屋正面长约60米,至后围圆形底部约70米,围墙高约8米,分2—3层楼。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建有高达15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许多枪眼和炮洞,围屋坚固异常,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围屋共有3道门。大门设在围屋正面的中间,大门两边分别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石鼓上边各刻有一只石狮,表示围屋内曾是官宦之家。走进大门是三进三厅的大厅堂,这是围内客家人活动的公共场所。大厅两侧是由6间两层房屋组成的6个四合院、六六三十六间偏房和3个宽敞的大厅组成的蔚为壮观的方形建筑体,这是乌石围的核心建筑。环抱着方形大厅群体建筑的是62间房屋构成的半圆形外围屋,朝大厅内的二楼用木板做成走马廊,形成U形通道,以便相互呼应,而朝外的墙上则从上至下分布着许多深邃幽暗的枪眼和炮洞,与围屋前面两边的炮楼一起,形成抵御外敌入侵的火力网。在乌石围后半圆左侧设置有一口水井,供围内生活之用。三百多年来,清澈凉爽的井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围屋里的客家子孙,人们至今仍然是饮用这口古井里的水。乌石围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围屋内到处有雕琢精美的装饰物,有色泽艳丽的廊图壁画,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筑工艺,漾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韵味。

关西新围,是赣南目前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围屋。

栗园围,曾经的老大,占地68亩,因外围已不清晰,现难称第一。

乌石围,具有典型“三进三开”的民居特征。

渔子潭围,因主人从事客家酿酒,故又称为客家酒堡。据说此处风水甚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一探究竟。

燕翼围,高大坚固,当年日军飞机轰炸亦未能摧毁。

龙光围

展开全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80多年的 历史 。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目前正在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

关西新围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 历史 ,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费时二十九年、占地面积7700多平方米,与围屋配套的附属设施有10000多平方米。围屋呈长方形,四角布有四个炮楼,外墙高10多米,壁厚1米。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彩镏金的精致风格与围外格调形成“外刚内柔”的景致。整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共十四个天井,正中为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实用功能,而且承载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该县目前 历史 最长、保存最好、建筑高度最高、最为坚固防御功能最齐的一座客家围屋,其考研价值和观光效果远在其他围屋之上,且当地还保存着比较浓郁的客家风情。围主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寄深谋远虑、荣昌子孙的愿望。燕翼围高大坚固、形式优美,共四层14.3 米,高度为赣南围屋之冠,出众的防御功能也是燕翼围的最鲜明特点。燕翼围坐西南朝东北,面阔41.5 米,进深31.8 米,1367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对角四边有守阁炮楼,是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方形围屋。

燕翼围可谓杨村的“村堡”。它立于杨村西北方向的高岗之上,俯瞰全村,监视桥头,尽得当地险要。燕翼围三面环河,大门正对案山,左右砂山屏立,东南方还有一口15 亩的大塘,每年端午在此举行的划龙舟活动远近闻名。 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周长789米,面积68亩,墙厚0.6米,2层,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内有围中围,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围内主要建筑布局以“一祠三厅”为核心。历经507年的纪缙祖祠气势甚为恢宏,堂内雕梁画栋,镂刻抖拱。大堂顶部清晰可见的 历史 故事彩画鉴证了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悠久的人文 历史 。

栗园围不仅具有客家围屋普遍具备的防御功能,而且依风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强了生产、休闲、文教功能。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它是客家围屋中罕见的八卦型围屋,恢宏的建筑规模和厚重的人文 历史 使其成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杨村乌石围 典型的前方后圆的围屋,曾多次在此围屋拍摄反映生活的节目,现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 “客家酒堡”位于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公里。渔仔潭现有李、黎两姓农户28户,人口153人,是一个依山傍水、拥有300多年 历史 的原生态古村落。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200年 历史 ,是由李姓先人种植淀坊(一种染布原料)发家致富后兴建。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

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围内先后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进士功名,据说他们都是文采飞扬、喜好饮酒作赋的酒中豪客,备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渔仔潭具有深厚的 历史 底蕴。至今,家家户户都保存酿酒的传统风俗。依托渔仔潭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和热情好客的饮酒文化,渔仔潭围绕赏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题,建成了酒文化展览、酒类品尝、传统酿造工艺演示、游客服务、艺术创作五个功能区,通过发展客家米酒和农家乐产业,增加农民 旅游 收入,打造成集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展览交易、 旅游 观光为一体的“客家酒堡”,争创客家围屋收藏酒类品种的之最。酒堡建成后,通过以酒为媒、以酒会友,活化 旅游 资源,提升客家围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渔仔潭建成中国客家围屋的一颗璀璨明珠。 沙坝围坐落在龙关公路旁,距龙南县城12.5公里。是龙南县里仁镇境内的一座小围屋,结构严谨,造型美观。由于围屋四周无村舍屋场,更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此围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均为李姓,围屋始祖从里仁粟园迁入。至今,已有14代。围屋的规模较小,只能住十几户,100多人。

此围正方形。围屋四角有4座三层炮楼,居屋均为二层。纵横约30米。大门左侧,用一间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楼。右侧居屋3间,炮楼1间。左栋、右栋6间居屋,后栋5间。屋中心,只有一间小厅厦。其余皆为院落。

围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门前濂江河。正是这样,每年春水、洪水猛涨时,沙坝围的老人、小孩、妇女,可在围屋大门前的坪子里坐着聊天看大水。而男人们守在河岸看濂江河里是否有柴、竹、木淌下来。据老人介绍:先前,他们不需要上山砍柴,每年光捡大水柴就足够烧一年。同时,还可以捡到许多的木材,从中增添经济收入。

围大门的左侧地势低洼,建围时因地制宜将左侧一栋一层建成了地下室和地道。左侧的地下室和防御地道高约一层楼,正好与围屋内坪及其他地面相平。地下室、墙上,布满枪眼,既做防卫用,又可做通风口,地下室也作为围屋人的猪、牛栏,有利于围屋的环境卫生。 建于清道光年间,当地百姓称这座围屋为石围。其实,早在建造围屋时,先祖已在大门的门楣上镶嵌了一块“龙光围”正楷的围名石牌。龙光围全围均为谭姓,由本地老屋子迁此,曾居19户,124人,历经9代。

古时建造围屋,一般采用青砖或卵石,或泥砖或用“三合土”夯墙。采用条石建造围屋的,在赣南也属为数不多的一座。此围位于龙南县桃江乡清源村境内的下左坑口,距县城15公里,全是翻山越岭的小路(现在县城至清源均为水泥公路)。若建造此围采用青砖,靠人挑,投资大。左坑坑口,正好有一座石质优等的石山。谭德兴就地取材,围屋坚固而又投资较少,一举两得。这一举措,也是围屋始祖高明的一着。

龙光围坐西朝东,宽52.6米,深47.7米,围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层楼高的炮楼,显得特别的雄伟。

四周外墙,也即围墙高10米,均用长1.6米,宽和高0.3米的长方形麻条石筑成。靠外墙房屋为三层,围屋内,走马廊与炮楼层层通。房屋倚外墙而建,共64间。围屋开有一大门、一小门。大门直对厅厦的中央。大门宽2米,高3米,门顶为半月形。大门为三重门。外层门页厚10公分并钉铁皮。内两层为木门页,还加有横木杠,有扣环、杠槽,层层把关、极为牢靠。门楣上设有注水孔。围屋右侧,有一小门,门宽1.2米,门高2.5米,门页外包铁皮。

围内建有一门二进大厅厦一幢,分上厅和下厅,雕梁画栋,建造工艺精湛。

围屋旁,有两条宽8米的碧溪,溪水从左坑分支流出,环绕围屋左侧的围墙脚下和围屋的正门前。像是护围河。围背是层叠的梯田,梯田直到青山山脚。青山层叠、碧水多姿、梯田层层,龙光围如若“世外桃源”。 位于杨村乌石村,又称盘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有390多年 历史 。围屋前方后半圆形,在众从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当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特别珍贵。乌石围占地约4500平方米,围屋正面长约60米,至后围圆形底部约70米,围墙高约8米,分2—3层楼。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建有高达15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许多枪眼和炮洞,围屋坚固异常,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围屋共有3道门。大门设在围屋正面的中间,大门两边分别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石鼓上边各刻有一只石狮,表示围屋内曾是官宦之家。走进大门是三进三厅的大厅堂,这是围内客家人活动的公共场所。大厅两侧是由6间两层房屋组成的6个四合院、六六三十六间偏房和3个宽敞的大厅组成的蔚为壮观的方形建筑体,这是乌石围的核心建筑。环抱着方形大厅群体建筑的是62间房屋构成的半圆形外围屋,朝大厅内的二楼用木板做成走马廊,形成U形通道,以便相互呼应,而朝外的墙上则从上至下分布着许多深邃幽暗的枪眼和炮洞,与围屋前面两边的炮楼一起,形成抵御外敌入侵的火力网。

在乌石围后半圆左侧设置有一口水井,供围内生活之用。三百多年来,清澈凉爽的井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围屋里的客家子孙,人们至今仍然是饮用这口古井里的水。

乌石围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围屋内到处有雕琢精美的装饰物,有色泽艳丽的廊图壁画,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筑工艺,漾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韵味。

龙南是赣州下的一个小县城, 旅游 业似乎还处于温火的开发阶段,网上基本搜不到攻略。没有前人的指点,只能靠自己去摸索路线。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

著名之一:乌石围

乌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390多年,前方后半圆形,在众从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当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特别珍贵。2001年2月4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 中国 现场直播了乌石围全貌和详细情况。

著名之二:燕翼围

著名之三:关西新围

龙南客家围屋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80多年的 历史 。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

龙全是客家聚地,处处可见客各围。

龙南关西围景区怎么样

赣州市旅游景点有:小武当风景名胜区、关西围景区、汉仙岩等。

1、小武当风景名胜区

小武当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市龙南县境内,规划总面积30.8平方公里,由武当和关西两个片区组成,包括武当峰、玉笔峰、棋棠山、关西围4个景区和燕翼围、太平桥、乌石围、蔡屋古榕4个独立景点。

小武当风景名胜区以丹霞峰林地貌景观和赣南客家围屋文化景观为主要风景资源特色,景点分布集中。

2、关西围景区

关西围景区位于江西省龙南县关西镇境内,是赣南地区典型的客家民居,由关西新敏散围、西昌围、田心围、鹏皋围等八座不同风格的客家围屋构成。

围内住房结构是客家民居特色中的典型建筑,围屋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是赣南地区最有特色的珍贵客家民居建筑,是赣、闽、粤围屋建筑中的一颗明珠,被誉为猜拿销“东方古罗马城堡”。

3、汉仙岩

汉仙岩风景区位于江西省赣州会昌县筠门岭境内,坐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为赣南最穗游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

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超过85%,植物种类甚多,以竹子、松树、杉树、樟树为主,其中黑竹为江南罕见的珍稀竹类,过江坪古松林为历史悠久的客家风水林。

龙南关西围,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保存完整、风格独特、规模宏大、功能齐全而闻名。被誉为“东方物判的古罗马城堡”、“散落在民间的故宫”,位于江西龙南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关西圩旁。

龙南关西围始建于1798年(清嘉庆三年),于1827年(道光七年)完工,历时近30年,系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后人为与其居老围区别,故称之为“新围”。据专家考证,关西新围是迄今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有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围屋。

龙南县位于江西的最南端,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人口30万,土地面积1641平方公里,龙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小武当山等等。

龙南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主要有稀土、钨、煤、石灰石、铁矿石等,其中重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被誉为“重稀土之乡”。当地主要名优土特产有龙南大蒜、龙南板栗、香菇。

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及众颤搭多的游客为之陶醉。

客家围屋的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又是整座围屋的防御围墙。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几个县,总数有600座左右。其中以龙南最为集中。

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龙南县的围屋有370多座,形状各异,其中“方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全国之最,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考察观光、寻根问祖的热点。

龙南最有名的客家围屋有2001年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现场的杨村乌石围等。关西新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新围村,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180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

徐名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又称徐老四。徐老四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十多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

关西新围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依山傍水,绿竹、池塘、农田、蓝天交相辉映。围屋呈长方形,墙高10多米,壁厚1米,四角有高大的“炮角楼”。墙上错落有致地布有许多枪眼和炮窗,森严肃穆。东西两座大门,东门为身份显贵者坐桥出入之道,西门为骑马进出之道。

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彩镏金,主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十四个天井,正中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客家人传颂“九幢十八厅”在此可得充分印证。祠堂大门两旁置有两尊雕刻精美的雄雌石狮,母狮身上还雕刻有二只嬉闹的小狮,前方立一硕大照壁,照壁后面是花园,园内设有戏台,戏台正前是开合相间、赏景憩息的二层小阁楼。

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房屋百余间布局科学、结构严谨,它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功能,而且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内函,每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厅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在新围的西门外,另辟一处占地1600平方米供人休闲的场所,名曰:“小花洲”,洲内亭台楼榭,居中开挖一口680平方米的湖泊,湖中建一小岛,岛上有假山、塔石、石桌、石椅,两座小桥连接小岛。由于年代已久茄蚂拿,岛上建筑早已被毁。

以上就是关于龙南有哪些有名的围屋?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