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夭折?

   2022-11-20 10:36:44 网络410
核心提示:看明朝的历史你会发现,在明朝初期,民间社会受到朝廷很强的压制,社会活力一般;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却有了发达的民间社会,活力巨大,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不亚于大宋。这前后的区别,和明朝所面临的世界格局的变化,有着深刻关联。今天咱们就来解释下这个问题

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夭折?

看明朝的历史你会发现,在明朝初期,民间社会受到朝廷很强的压制,社会活力一般;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却有了发达的民间社会,活力巨大,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不亚于大宋。

这前后的区别,和明朝所面临的世界格局的变化,有着深刻关联。今天咱们就来解释下这个问题。

伊斯兰世界白银短缺与元朝的瓦解

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明朝产生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以货币作为传导机制。

说到这个话题,咱们还得再回头看看元朝。

元朝重用来自西域、中亚地区的色目人来理财,这些人是古代和中世纪最重要的商人群体之一,他们太擅长做生意理财了。

这些色目人做生意天然是以整个欧亚大陆为思考单位的,所以元朝的理财高官也不是以大元帝国为单位,而是以横跨欧亚大陆的整个大蒙古帝国为单位,来琢磨怎么进行资源调配,怎么促进商业流通。

中原的财富、草原的武力、穆斯林的商业能力,几种要素都被整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庞大秩序。

这个时候,伊斯兰世界的白银很短缺,白银在中亚和西亚的购买力比中原地区高得多。于是,在大蒙古帝国通盘调配的逻辑下,中原的白银就源源不断流入到中亚和西亚地区。

欧亚大陆西部的经济,因此在中世纪后期获得了活力,但是中原地区就遇到麻烦了,货币严重短缺。

于是元朝又发行纸币作为通货,但是帝国政府根本就控制不住发行纸币的数量,这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原的老百姓一看,你这纸币这是什么破玩意啊,根本不靠谱嘛,没人愿意接受纸币,结果中原的货币就更加短缺。

货币短缺就会导致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时候,东西变得越来越便宜。

不要以为这是好事,人们一旦遭遇通货紧缩,就会不愿意进行生产了。因为在生产的时候,预计这东西能卖一百块钱,我就投入了八十块钱,结果由于通货紧缩,等生产完了,这东西已经跌价只能卖八十块钱了,那我还生产干嘛呢?

所以通货紧缩会导致经济萧条。

大元帝国运气也是糟糕得很,到了朝代后期,又赶上黄河决口,连年大水灾,朝廷没钱救灾,只好发行更多的纸币,这又进一步败坏了纸币的信用,经济更加萧条,形成了恶性循环,元朝的统治最终就瓦解了。

明朝应对白银短缺的户口制度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还是,严重的货币短缺。

这会导致经济大萧条,而明朝面临的萧条问题比元朝还要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在元朝的时候,货币虽然短缺,但是对产品的需求还在,因为它能够以帝国为主导,推动中原与中亚和西亚的贸易过程。

如此远距离的贸易,风险成本很高,不容易运转起来,但是有了帝国政府在背后做推手,就能运转起来,从而使得中原经济获得外部需求的拉动。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货币短缺的问题,经济萧条可以获得缓解。

但是明朝一立国,就意味着与中亚和西亚的贸易中断了。没有了外部需求的拉动,货币又不足,内部经济立刻会陷入困境,明朝就算想要让市场经济像大宋时期一样运转,也根本做不到。

因为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前提是足够的货币,货币是交易的中介,没有足够多的中介,市场交易就没法足够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于是,朱元璋立国后的一个特殊政策就起了作用。这个政策把老百姓给分成四种户口,分别是军户、民户、匠户、灶户。这四种户口就是四种职业身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继承,不得更改。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评论说,朱元璋这是用农村中最落后的部门为基础,作为全国的标准,取消了商业经济,以农民为主体把国家给统一起来。

但考虑到货币问题,我们能看到朱元璋这一政策的另一种效应。

他把人口按照职业进行划分,又不许人们改换身份,这相当于事先规定了每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关系;他还规定老百姓没事不许外出乱走,去到离自己家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就要申请。

这些政策加一块,搞出的差不多是一种准计划经济的模式。

正是这种准计划经济,才能应对货币不足的困局,因为准计划经济本来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很小嘛,以货易货就行了。

大明能在立国后不过十年的时间便恢复经济,这种准计划经济的模式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想想,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战乱初定、百废待兴,是不是也是通过计划经济来恢复社会的?

明朝初期,如果指望像宋代那样通过市场活动完成经济恢复,反倒很可能会出大问题,因为没有货币,市场经济没法展开。对应地,明朝初年这样的一种经济和社会控制形式,朝廷肯定会对民间社会形成很大的压制,社会活力就不用太指望了。

但是,朱元璋的设计有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各种职业身份的比例关系,在他刚设计的时候也许还能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他没法确保每一职业身份的人都是干一行爱一行,更没法确保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繁衍的速度是完全一样的。

时间稍长一点,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繁衍速度不一样,四种户口的比例关系就会出问题。再加上有不爱自己这一行的人,跑出去干别的了,而政府又没法长时间盯着每个人,必须按照规定的职业来干活,四种职业的比例关系就更有问题了。

这就使得明朝初年的准计划经济,在运转了几十年后,越来越维持不下去了。

到了这会儿,就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够让社会健康运转了。

但是市场经济需要有足够的货币,明朝缺的就是货币,咋办啊?

朝廷也动了些心思,像大元一样开始尝试发行纸币,但大明也控制不住自己滥发纸币的冲动,很快就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彻底没人要,所以尝试了若干年后,也只能放弃这个办法了。

美日白银与明朝的灭亡

最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依赖于世界的变化。

在明朝统治到中间阶段的时候,欧洲人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到嘉靖年间,西班牙人在其美洲殖民地,今天的玻利维亚一带,发现了一个规模超级巨大的银矿。比美洲银矿的发现略早一点点,也是在嘉靖年间,日本也在其西南部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银矿。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贸易的发展,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成为销往欧洲的顶级奢侈品;对日本方向,嘉靖朝仍然坚持着海禁政策,东南沿海倭寇肆虐,这些倭寇首先是武装走私商人,到了嘉靖朝之后,放弃了海禁,倭寇就变成了合法商人,明朝的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美洲和日本这两大银矿的白银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大明的经济一下子获得了双重的刺激。

一重刺激是,有了来自远方的市场需求,这就能够刺激本土经济发展,就像当年大元帝国组织起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一样;另一重刺激是,远方的需求还带来了大量的贵金属货币,大明的市场经济一下子就被刺激起来。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明朝后期,江南一带的市场经济极为繁荣,民间社会高度发达。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此已经与全球历史深刻地嵌合在一起了。于是,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和经济波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国运,大明的灭亡也与此有关。

明清之交的时候,正赶上进入一个小冰期,温度骤然下降,导致游牧者南下。但大清在真正有机会入关之前,并没想到自己能够征服天下,因为大明还是太庞大了,关外的大清和它比起来非常之小。除非是大明自己遭遇到严重的内部问题,大清是不会有机会的。

而大明这会儿真就遇到内部问题了,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白银供给出问题了。

1618年到1648年,欧洲发生了一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战争,叫做“三十年战争”,战争的主角之一就是西班牙帝国。来自西班牙所属美洲的白银,这回都流到欧洲去做军费了,流入中国的大量减少。

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了明朝后期,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对银矿也开始进行控制,日本方面流入大明的白银也大幅减少。

这里可以插一句,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军费主要就是来自这个银矿。

欧洲和日本方面的政治秩序变化,却影响到了大明的货币供给,明朝末期又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经济开始萧条,财政也严重地吃紧。

要命的是,小冰期来了,北边游牧者南下的压力开始变大,大明帝国内部又是民变四起,张献忠李自成啥的全出来了,朝廷不得不更多地征税来应对这些问题。

更要命的是,白银短缺了,铜钱的数量却没发生大的变化,这导致大明内部的铜钱相对于白银发生贬值,因为铜钱的相对数量变多了;老百姓的日常经济活动主要是用铜钱,朝廷从老百姓那征税,却是按白银来核算和征收,百姓必须把手里的铜钱兑换成白银交税。

可是铜钱贬值了,这就意味着税率变得更高。这玩意儿谁受得了啊,老百姓只好就投奔李自成去了,大明王朝的国运就加速度式地冲向了悬崖,最终亡于大清。

今天的核心内容就是,大明的国运变迁,和外部世界的秩序变迁之间,有着深刻的联动关系。

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能再以中国为单位来理解中国历史的问题了,而是必须进入一种世界视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

再看看取代了大明的大清,虽然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就已经在沈阳称帝了,但他并不是说自己就能取代大明皇帝了,而是认为自己继承的是大元皇帝的统绪。

入关之后,满清认为自己同时继承了大元和大明两个统绪。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这就是咱们下一次要说的主要内容,雪域高原如何改变了蒙古世界的历史命运,藏传佛教怎样帮助大清入关。

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撩拨文化,传承真正的中国魂。欢迎关注磊哥撩文化。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是什么意思?

出自:《增广贤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意思是:太心软了就不要管理军队,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义了就不要管理财务,太慈善了就不要当官。

原文:“仁不行商,义不守财;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监国”

翻译:太仁义就不要去做生意,太义气就不要去管理金钱。太心软了就不要管理军队,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义了就不要管理财务,太慈善了就不要当官。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增广贤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

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

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参考资料来源-增广贤文

张居正为明朝做了那么多有益之事,你们是怎么进行评价的呢

1、全句: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

2、意思:过于仁慈的人不能带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义气过重的人没法管理财务,善心太重无法做官。

3、出自:明朝万历年间的一部民间谚语集《牡丹亭》,属于儿童启蒙书目,后来改成了《增广贤文》。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增广贤文

明代秘史:张居正功高震主

张居正贵为一代名相,对明朝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史对张居正评价颇高的原因如下:
1、张居正使明朝延续至少60年,是历史上极少见的救世之臣。相对来说,张居正掌权的那段时间国力较为强盛。
2、张居正颁布的考成法对后世有影响。
3、张居正本人非常辛勤,工作时常常吐血晕倒。
4、明史中万历是昏庸无道的,所以必须树立一个与他相反的形象。而张居正(死后)的后代被万历整得家破人亡,张居正自然成了正面典型。
万历帝给了张居正谥号,虽然恶整了张居正的后代 ,但当整死了张居正儿子时,立马收手,并善待其余亲属,并没有太多当局者的牵绊。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 ,生于江陵县(今属荆州) ,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后,因为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内阁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1582年)7月9日(农历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古代为朝廷理财的人怎么称呼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中进士,这位来自湖广江陵的年轻进士,志得意满,从此就踏上了官宦之途。>>开始,他在翰林院任编修。当时严嵩任首辅,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张居正满腔热情投身于仕途,但当他逐步了解了政治的黑暗时,又显得忧郁悲观起来。在翰林院当了七年编修,他感到颇为乏味,因为他徒有满腹经纶,却无人欣赏他,于是就称病辞官回家。在家里种上半亩修竹,一边则潜心读书。很快六年时间就悄悄地过去了,他学问大长,在他父亲的鼓励下,他重又进京为官,任国子监司业。公事之余,他颇为注意研讨历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并仔细留心现实政治。不久,世宗病逝,大学士徐阶起草遗诏,就征询了张居正的意见。隆庆元年(1567年),他被遴选入阁,他的仕宦生涯第一次出现了转机。>>为了实现经世治国的抱负,隆庆二年,他向穆宗上了一奏《陈六事疏》,提出应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覆名实、固邦本、饬武备。事事切中时弊,但穆宗也不是一个想有作为的皇帝,虽然他欣赏张居正的才识,但并不采纳。穆宗在位只有短短的六年。隆庆六年五月,年仅九岁的登上皇帝的宝座,九岁的小孩正是游玩嬉闹的时候,现在却要主掌国事,不禁引起朝内外的担忧,但为张居正辅政提供了契机。>>当时的内阁由高拱、张居正和高仪组成,高拱是首辅,高仪则是一个月前刚刚入阁的,张居正与高拱都是穆宗临终前的托孤重臣,政事固然是由高拱和张居正操纵,但张居正不是首辅,在许多事情上势必要受高拱摆布,但他足智多谋,工于心计。高拱则性格外向,对于年仅九岁的朱翊钧,能否胜任皇帝的重担,表示深深的担忧,他曾在文渊阁向臣僚说:“十岁(虚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话语传到神宗嫡母陈皇后、生母李贵妃耳中,引起了她们极端的不快。而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公开与高拱作对,并引张居正为外助,于是高拱首辅之位就岌岌可危了。冯保与高拱的矛盾由来已久,嘉靖年间,冯保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当时地位最高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缺员,按资历当属冯保,但高拱却推荐了御用监太监陈洪,陈洪之后,又推荐尚膳监太监孟冲。从此,高拱与冯保积怨。陈洪与孟冲又多引诱穆宗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致使穆宗身体日坏,这样也引起陈皇后、李贵妃的不满,她们自然就亲近冯保了。就在穆宗弥留之际,冯保在陈皇后与李贵妃的支持下,取代了孟冲,引起高拱极端不快。于是,高拱想利用内阁和言官的力量除掉冯保,并同张居正商量,张居正表面答应,暗中却通知冯保。六月十六日,神宗即位后第一次接见朝臣,高拱欣然前往,以为这次一定是驱逐冯保。可结果却大出其意外,神宗端然而坐,冯保则立于其旁,冯保宣读了陈皇后、李贵妃及皇帝的谕旨,高拱被勒令回籍闲住。高拱听完,几乎昏厥,最后由张居正挟掖而起,狼狈出廷。张居正遂自然地成为首辅。>>张居正为首辅后,对穆宗陈皇后和神宗生母李贵妃极力巴结,终于颇受信任,而且尊重冯保,使冯保能和他密切配合。七月的一天,神宗在平台向张居正面谕:“皇后是朕嫡母,皇贵妃是朕生母,尊号上先生可多加几字!”按历朝习惯,皇帝初立,都要尊皇后和生母为太后,于是陈皇后被尊为仁圣皇太后,李贵妃被尊为慈圣皇太后。两位太后将外朝委政于张居正,内政则交托于冯保,而且她们对年幼的皇帝管教亦颇严。慈圣皇太后以羽翼幼主的名义搬入乾清宫,每逢经筵、日讲后,她总要神宗重复一遍,严厉督责。并极力培植张居正的威望,致使小皇帝对张居正颇有几分敬畏。一旦神宗有所过错而不思改掉,慈圣总是说:“让张先生(居正)知道了,你怎么办呢!”于是神宗就只好认错。>>政事之余,张居正则辅导神宗读书。他给神宗安排了经筵和日讲的课程。年幼的神宗颇喜欢书法和历史,张居正就常给他讲些历代帝王治国之故事,并让人选一些有关君德治道的文章做影格,供神宗临摹,使年幼的皇帝在写字中得以启迪。并劝告神宗,作为一代帝王,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到书法上,而应注意帝王之学,因为古代有许多皇帝,像梁武帝、陈后主、隋炀帝、,宋宁宗都长于诗文书画,但于国事无补,故应多方学习治国安天下之策。后来,张居正让人编了一套《历代帝鉴图说》,将古代帝王可以效法的善事摘取八十一条,应当惩戒之恶行三十六事,各绘一图,并附文说明,神宗颇喜欢这套书,而且对张居正的忠诚亦颇为感动。>>张居正在小皇帝面前树立了威严,又颇得两位太后的信任,内廷又有宦官冯保的支持。于是他辅政期间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首先从整饬吏治开始。张居正目睹了嘉、隆时期的混乱政局,认为其根源就在于吏治腐败。万历元年(1573年)他提出了“考成法”,首先他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都要做到法之必行,行之必效。对官吏考核逐级进行,督抚、巡按以之考核属吏,吏部因之督察抚按,朝廷再以之考察吏部之贤否。并且建立随事考成的制度,以做到事事都有着落,有交代。在考察官吏中,张居正裁撤了一批冗员,奖励了一批贤能正直官员。同时在中央竭力提高内阁权威,加强中央集权以号令天下,地方上则分清抚、按职掌,明确其职责,并假以事权,使之分工合作,协助督责有司贯彻执行中央法令。同时亦整顿了府、州、县学,核减生员,黜革一批不称职的学官。>>对于边防,张居正亦颇为重视。他一向支持整顿蓟镇防务,同时用名将李成梁防守辽东,虽然小王子部数次率众十余万骚扰边境,由于戚继光、李成梁防守坚固,边境安然无事。>>而张居正当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财政危机,因此,理财就成为他改革的重点。他大力开展了开源、节流的经济改革。他一方面裁减冗官冗费,同时对皇室的费用,亦力求节省,以便减少开支,更重要的是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措施,以便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一条鞭法”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负担,同时缓解了财政危机。它统一了赋役,简化了征收项目和手续,同时将以户、丁作为征收对改为以丁、田分担,也使商人减轻了负担。它上承“两税法”,下启“摊丁入亩”,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一件大事。>>此外,张居正为了发展生产,还注意兴修水利,消除黄河水患。嘉、万年间,黄淮经常泛滥成灾,经年不治。于是他重用潘季训,大力支持他治河,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张居正逐步推行改革的时候,神宗也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他钦佩张居正渊博的学识和果敢干练的作风。开始,君臣关系极为融洽,神宗时常关注张居正的生活,有次,张居正在值班时生病了,神宗到暖阁亲自调制椒汤赐之。酷暑之日,神宗让内使给张居正摇扇;数九寒天,则命内使在张居正站着的地方铺上毡片。张居正亦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但一旦碰上神宗有错,张居正往往颇为严厉,神宗对待张居正渐渐由敬畏到反感。有次,神宗朗读《论语乡党》,不经心地把“色勃如也”错读成了“色背如也”。立在身旁的张居正厉声说道:“应该读作‘勃”!”神宗猛一哆嗦,内心打了一个寒颤,心想“难道这是朝臣对君主应该用的口吻吗?”于是逆反心理就日益滋生起来。尽管如此,在表面上,他们的关系还是颇为融洽。>>万历五年九月,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封建礼教的惯例,张居正必须离职居丧守孝三年。当时万历皇帝依然年轻,经验不足,还不足以独掌政事,而张居正谋划已久的改革还刚开始,于是,神宗下诏书“夺情”,说是公务需要,张居正不必离职守孝,而且赙赠甚厚。但当时张居正的政敌如吴中行、赵用贤等,便以夺情为口实,群起而攻之,指责张居正贪恋利禄,说“夺情”是违背伦理纲常,要朝廷罢免张居正的官职。神宗则连下戒谕,廷杖首要分子,平息了反夺情的风波。次年三月,张居正请求归家葬父,神宗允诺,君臣相见于平台,相对哭泣,竟难分舍。三个月后,张居正从江陵返京,君臣关系一如既往。>>万历八年,神宗已经十八岁,这时他觉得自己经书已经读完,政事又有张居正掌理,清闲之至,遂寻求消遣之策,乾清宫管事太监孙海、客用遂挖空心思,极力加以引诱。十一月的一天夜晚,神宗游玩到西城,酒后要小内监唱曲子,小内监张口唱来,曲调皆不和谐,神宗一怒之下将小内监鞭挞了一顿,而且割掉了他的头发。很快冯保就将此事报告给已搬到慈宁宫住的慈圣太后,神宗马上被叫到慈圣太后面前,被罚跪下,并狠狠地挨了一顿训斥,张居正在旁边一面给皇帝讲情,一面请求处治邪佞内臣,孙海、客用被杖,并被赶出内宫。此次惩罚,给已成年的神宗留下了极大的耻辱,他的自尊心大大地受到打击,对张居正遂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张居正志得意满之际,神宗对他却日益不满。张居正晚年对待官员之升任与罢黜,亦多由自己爱憎,他渐渐表现得骄横起来,但其生前总算享尽了荣华富贵。万历十年二月,张居正与世长辞,不久,张居正生前的政敌就纷纷上疏弹劾他。万历十一年三月,神宗逐追夺张居正官阶。次年四月,又籍没张居正的家财,得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次子张嗣修和其他几个孙儿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充军。他辅政十年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随着神宗的报复行为的发生,全都灰飞烟灭了。

沈万三作为明朝首富,一代传奇人物,皇帝都嫉妒他的财富,最后结局如何呢?

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长。此职可追溯至汉朝,时有置尚书郎四人,其中一人主财帛委输,即国家财政工作。曹魏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费统筹。经隋朝稍加改变称民部尚书,至唐朝遂改称户部尚书,至后代仍为常职。户部尚书主要掌管国家经济,包括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等。

明朝文官集团为什么这么强大是如何做大的

沈万三作为明朝首富,一代传奇人物,皇帝都嫉妒他的财富,最后结局是客死他乡。

年朱元璋攻苏州城。当时,张士诚之所以能固守苏州达八月之久,是因为得到苏州富民在财力上的支持。作为苏州富民之首的沈万三,当然出力非凡了。城破之后,朱元璋对苏州富民甚至老百姓恨之入骨,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

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形势的严峻,只能大拍皇帝的马屁以求得太平。先是朱元璋要建南京城,沈万三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后来索性想趁热打铁,请求出资犒赏三军,这一下拍到皇帝马脚上。

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好得马皇后还算清醒,觉得有点过分,劝道:“不祥之民,天将灭之。陛下何诛焉!”沈万三才保住小命,发配云南,最后客死他乡。这是洪武六年的事。


扩展资料:

沈万三(有说生于1286年,另有两说1330年和1328年;卒于1394年),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第)三秀,所以又称万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 吴兴南浔(今属浙江湖州)人,元至顺间随父沈佑迁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今苏州市昆山周庄东垞)。

元末明初商人、巨富。沈万三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广辟田宅,富累金玉,又能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他依周庄,凭三江之利,广集货资。后通过开展海外贸易积累巨大财富,从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

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也实为沈万三之功。关于沈万三富豪事,民间甚至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

至今,苏南、浙北、皖南一带仍广泛流传着关于沈万三发财、豪奢、田产、经商以及家庭生活诸方面的许多故事和传说。

-沈万三

把丞相一职给废了,又弄出了大学士,还有六科给事中,比丞相权利更大。朱元璋是不想分权出去,没想到后果是这样的。英宗朱祁镇幼年即位之时,朝政更是掌握到了以“三杨”为代表的文官手中。“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勋贵的势力一落千丈,到明孝宗朱祐樘时代,文官们在朝堂上的权势达到顶峰。他们要求皇帝事事遵从本集团的教诲,对勋贵和武将拼命打压,对宦官则恨之入骨。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明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由盛转衰,后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覆灭。

西学东渐:

徐光启徐光启重视演绎推理,并特别把重点放在数学上,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徐光启在1629年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给崇祯帝上奏《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中说“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与度数故耳”,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学科研究的思想,并论述数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作用。

他认为数学是“从用之基”,提出“度数旁通十事”:治历、测量、音律、军事、理财、营建、机械、舆地、医药、计时。在他掌管的“历局”内开展以数学为根本,兼及气象学、水利工程、军事工程技术、建筑、机械力学、大地测量、医学、算学及音乐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历局有了科学研究机构的雏形。崇祯帝对此积极反应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一并分曹料理,该衙知道”。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有李之藻、李天经、孙元化、王徵,其后又有方以智,王锡阐等发扬。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夭折全部的内容,包括: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夭折、“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出自哪里、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