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牌子汽车安全系数高

   2023-01-05 10:44:52 网络1120
核心提示:既然这里问的是安全,那么有关技术等等的话题就略过,只说安全相关。一、德、日两系的造车理念德系车和日系车分别有不同的理念,德系由技术驱动,日系由市场需求驱动。也就是说:概括起来,我认为德系车厂的技术研发理念可以概括为“技术驱动”——以工程师不

什么牌子汽车安全系数高

既然这里问的是安全,那么有关技术等等的话题就略过,只说安全相关。
一、德、日两系的造车理念德系车和日系车分别有不同的理念,德系由技术驱动,日系由市场需求驱动。也就是说:
概括起来,我认为德系车厂的技术研发理念可以概括为“技术驱动”——以工程师不断探索新技术来推动产品革新;而日本车厂的研发理念是“目标驱动”——以不断提升的产品指标来推进研发进步。
二、德系车和日系车在这个理念下的可靠程度,日系车要优于德系车。这里的可靠程度指的是一些小故障、小毛病。
简单说,就是德系车愿意为了新技术冒一些市场风险,因为新技术某程度上就是他们的竞争力所在;而日系车相对不那么敢于冒新技术风险,因为对他们而言保市场远比推新技术重要。
比如在对德、日都非常重要的北美市场,德系销量败于日系,公认的一个原因就是可靠性排名一直偏低(在美国汽车可靠性是一项透明信息,Consumer Reports、JDPower等机构常年跟踪和发布客观可信的汽车可靠性数据)。随着近年德系车更重视试验环节,我们看到近2、3年的JDPower北美可靠性调查排行榜上,虽然居高位的仍是日系,但德系的排名已经明显上升。
在我们国内,从我所接触到的用户口碑和案例来看,德系车的总体可靠性还是不及日系,不单是像大众TSI+DSG这种崭新技术,即便是新技术含量较低的普及化车型,小故障、小毛病的发生率也是德系高于日系。
三、缓冲吸能理论
这是存在并重要的,而且被德系车和日系车贯彻执行。反过来说,车软,或者碰撞后车身变形大,并不意味着安全性能差,关键在于能否将传递到车内人身的冲击力降低。
于是就要有合适的缓冲吸能结构件。
至此我们必须肯定缓冲吸能理论的作用,事实就是无论德系、日系还是什么系的车,全部都认可这一理论并且在贯彻执行。绝对不要一听说“缓冲吸能”就觉得这车会很“软”,在很多实际碰撞案例中,往往是车头、车尾损伤变形大的车,乘客受伤程度反而小,而变形小的车,乘客反而伤得更重。
然而,不当要有适合的缓冲吸能结构件,还要有优良的并足够刚性的车身架构。
实际上,缓冲吸能构造与整个车体的刚性构造并不矛盾,而是相结合的——吸能结构位于车体的前端和后端,相对“软”;而位于中央的乘员舱框架结构不会有吸能效果,还是会尽可能做得“硬”。这两个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开制造,再组合到一起的,发挥不同的结构作用。最理想的整体车体构造应该是既有前后两端高效的撞击缓冲吸能区,又有一个足够刚强的乘员保护舱。速度不太高的碰撞,由吸能区去吸收和化解冲击力,尽可能让冲击力少传递到乘员身上;一旦碰撞速度太高,吸能区溃缩完了,冲击力依然没被吸收完,剩下的乘员舱也不会再试图去吸能,而是会“以硬抵硬”,保证乘员有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不被挤压致伤。
所以,贴吧人说的话可以丢垃圾堆了。
这就是当下汽车普遍的被动安全结构开发理念,无论是德系、日系、任何系,基本上都完全遵循这套理念。因此有两个误区可以消除:一是以为只有日本车吸能,德国车不吸能;二是以为有吸能设计的车只擅长应付低速碰撞,而无吸能设计的车高速碰撞起来更安全——那都是不符合物理定律的事。
四、安全性能
就NCAP测试的成绩来看,日系和德系总体上没有差异
然后在安全配置上来说,德系车确实比日系车更加丰富
第一个是研发理念上德系车的“技术驱动”,日系车的“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决定了德系品牌更热衷于汽车安全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汽车界的很多安全技术革新都是德国厂商发明的,例如奔驰就发明了ABS、气囊、折叠缓冲区,日系品牌虽然也有一些安全技术发明(例如本田发明了可升起的主动行人保护发动机机舱盖,这个技术已被奔驰等厂商效仿),但总体远不如德系那么多。市场驱动,决定了日系品牌对安全技术的研究不会太有前瞻性,通常是等某项安全技术被发明出来了,消费者呈现出需求,日系厂商才会迅速跟进去研发和装备到产品上。
但是却换来稳定性降低与成本提高的代价
五、高速稳定性。
在高速稳定性上来说,德系车优于日系车。这里指的高速是在超出限数120以上的速度。
而高速稳定性与什么有关?
高速稳定性和什么有关?主要是底盘(包括悬挂、轮胎、转向,还有整车刚性)的设计调较,以及整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传统上,日系车的“表层”驾驶感比德系车好,而德系车在“深层”的表现胜过日系车。具体表现为:大多数日系车在中低速下转向比较轻松,动力比较轻快够用;德系车则在低速时方向较重,但动力的起步、加速会比较滞重。不过到了一些不好的路面,以及高速公路、山路时,德系车往往方向更精准,底盘更稳定、厚实;日系车往往表露出底盘单薄、稳定性不够好。总的来说,比日常好开程度,日系车往往更有亲和力;但比激烈和接近极限的驾驶,德系车往往令人更有信心。
由于日系车更看重市场需求,所以,在售卖于欧洲的车,高速稳定性会更加好。但是由于这些年高速公路的发展,日系车在除欧洲外的市场上,高速稳定性也越来越靠近德系车。
所以,现在来说,日系车发飘德系车稳定这理论也不是那么绝对。
最后总结,德系车和日系车在安全性能上来说各有所长,但是基本的安全性能保障都一样。德系车小故障小毛病更多,但是高速稳定性更好;日系车安全配置更少高速稳定性稍差,但是整车安全性及低速可靠性更好。

suv超高强度钢汽车排名

第一至第十名分别为:沃尔沃、奔驰、宝马、奥迪、讴歌、斯巴鲁、本田、雷克萨斯、别克、丰田。

1沃尔沃

2奔驰

3宝马

4奥迪

5讴歌

6斯巴鲁

7本田

8雷克萨斯

9别克

10丰田

什么汽车安全系数高

suv超高强度汽车排名如下:

安全是人们讨论的永恒的话题,最近频频发生的事故又把这个话题推向人们眼前,而汽车的安全也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表现更加理性,迫切需要一款兼顾价格和安全的车型。

1比亚迪唐

比亚迪汽车的安全系数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高的,这也源于比亚迪汽车的钢板厚度,高强度钢的使用率都是非常高的,而比亚迪唐作为比亚迪旗下一款中高端SUV自然有着不错的安全性,比亚迪唐在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斩获全优的成绩。

尤其是难度系数最高的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当中测试结果为G,碰撞后坚固的车身承受住了巨大的冲击,保证了乘员舱的安全,而1299万起的售价也是它成为安全与价格兼具的最佳车型。

2长城哈弗H6

长城的安全性也是一直以来被肯定的,尤其是哈弗H6一度销量过万,成为“国民SUV”,哈弗H6也再次荣获C-NCAP五星评价,这得益于哈弗H6全车采用高刚性安全车身结构,高强度钢使用率达65%,热成型材料应用比例达8%。碰撞后,乘员舱内部结构保持完好。

且车门也可正常开启。此外,预紧式安全带功能启动,配合安全气囊,最大程度地缓解了巨大冲击对车内假人造成的伤害。而1020万-1360万的售价区间也表现得十分亲民。

3江淮瑞风S4

此前,江淮和大众签订合约,公用同一生产线,因此瑞丰S4在大众VDA标准体系下,在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每一个环节工艺都全面提升,瑞丰S4高强度钢使用率达到70%,使得车身在碰撞时保持了良好的完整性。

此外在一次试验中,江淮往瑞丰S4的车身上施加相当于车重4倍的重量车体也未出现变形。另外瑞丰S4 678万-988万元的售价使得它被誉为7-8万最安全的SUV。

十大安全系数最高汽车

以消费者的心态来看,在安全系数这个词中,老以德国和日本作比较。在众人眼中,说到最安全的车人们的回答总是volvo。据悉,日前有一则报道,关于全世界安全系数最高的车,什么车最安全,美国保险业非营利团体—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公布了几项数据:在美国出售的汽车中,安全系数最高的当属奔驰E级豪华轿车,位列第二、第三的分别是丰田4驱SUV和大众帕萨特4门轿车。这项调查通过统计至少12万辆登记在册汽车的各项事故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每种车型的单辆车事故、多辆车事故和单辆车侧翻事故的死亡率。在单辆车事故中,小型车以及中、小型的SUV(运动型多功能车)死亡率较高,而大型车和微型面包车则相对较低。 答案补充 汽车安全方面的数据收集并不容易,当然这并不是指美国花了大价钱将所有的车都撞了一遍。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平时的车祸统计的。美国交警们除了肩负着管理交通的重任,更需要将出事的车辆受损情况、人员伤亡等一一记录下来,才有了这样的排名榜单。

第一至第十名分别为:沃尔沃、奔驰、宝马、奥迪、讴歌、斯巴鲁、本田、雷克萨斯、别克。
这一排名是由美国IIHS、NHTSA等机构共同测试的结果,其中沃尔沃汽车以98分的成绩拿到了安全系数第一的成绩。
对于安全系数最高的汽车,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沃尔沃汽车,一个将安全刻在骨子里的企业,每年都会投入一大笔资金用于安全研制。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牌子汽车安全系数高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牌子汽车安全系数高、汽车安全系数排行榜、suv超高强度钢汽车排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