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稻田生态养殖?

   2022-12-14 20:34:30 网络580
核心提示:(1)清田消毒 田块整修结束,每亩用生石灰30~35千克稀释成乳液,全田泼洒。如为盐碱地田块,则应改用漂白粉消毒,使稻田中的田水漂白粉呈20毫克/升的浓度。(2)施基肥 应多施有机肥和生物肥,不用或少用化肥。通常在稻田移栽秧苗前10~15天

如何进行稻田生态养殖?

(1)清田消毒 田块整修结束,每亩用生石灰30~35千克稀释成乳液,全田泼洒。如为盐碱地田块,则应改用漂白粉消毒,使稻田中的田水漂白粉呈20毫克/升的浓度。

(2)施基肥 应多施有机肥和生物肥,不用或少用化肥。通常在稻田移栽秧苗前10~15天,进水泡田,进水前每亩施130~150千克腐熟的农家肥。进水后整田耙地,将基肥翻压在田泥中,最好分布在离地表面5~8厘米左右。

(3)暂养池移栽水草 暂养池加水后,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在插秧之前1~2个月,暂养池中必须先移栽水草,通常以栽种伊乐藻为佳,以利于蟹种的栖息、隐蔽、生长和蜕壳。暂养池早栽草,是提高蟹种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4)水稻的栽插 水稻要选择生长期长,分蘖力强,丰产性能好,耐肥抗倒,抗病虫,耐淹,叶片直立,株型紧凑的水稻良种,如辽星1号、辽粳9号和千重浪等。为预防水稻象甲虫病,采取插秧前三天,苗床喷洒内吸剂杀虫药防治,避开大面积栽插后用药伤害河蟹。

水稻大垄双行栽插

水稻栽插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技术”。以长28米、宽23.8米的1亩稻田为例,常规插秧30厘米为一垄,两垄60厘米。大垄双行,两垄分别间隔20厘米和40厘米,两垄间隔也是60厘米,为弥补边沟占地减少的垄数和穴数,在距边沟1.2米内,40厘米中间加一行,20厘米垄边行插双穴。一般每亩插约1.35万穴,每穴3~5株(如稻田内设暂养池,则待蟹捕出后,用泥填平后,再补插秧苗)。

(5)稻田蟹种放养 通常放养规格为150只/千克的蟹种500~600只/亩。蟹种先在稻田暂养池内暂养(暂养池蟹种密度不超过3000只/亩),强化饲养管理,待秧苗栽插成活后再加深田水,让蟹进入稻田生长。蟹种的消毒同池塘养蟹。

(6)水稻栽培管理

①水浆管理:养蟹稻田,田面需经常保持3~5厘米深的水,不任意改变水位或脱水烤田。如确需烤田时,只能将水位下降至田面无水,也可采用分次进行轻烤田,以防止水体过小而影响河蟹生长。

②病害防治:养蟹稻田,水稻病害较少,一般不需用药。如确需施用,必须选用毒性低的农药;准确掌握水稻病虫发生时间和规律,对症下药;用药方法要采用喷施,尽量减少农药散落地表水面;施药前,应降低水位,使蟹进入蟹沟和蟹溜内,施药后应换水,以降低田间水体农药的浓度;分批隔日喷施,以减少农药对河蟹的危害。

(7)饲养管理

①稻田养蟹的投喂方法可参照池塘养蟹,但在7~9月,投喂的动物性饵料(小杂鱼、螺蚬、河蚌肉等)要比池塘养蟹多。并在稻田中放养小浮萍,适当投放一些南瓜、小麦和黄豆等植物性饵料。

②稻田在高温季节,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每2~3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20厘米左右。

③日常管理采用“六查、六勤”,同池塘养蟹。

(8)起捕与收割

①河蟹的起捕:稻田养蟹应在水稻收割前捕出。可采取放水时用蟹笼捕捉,也可于夜间放干沟内田水,用灯光在沟、溜中诱捕。捕捉后立即注水,如此反复捕捉2~3个夜晚,即可捕净。捕出的河蟹,应在暂养池暂养1~2个月,然后销售。

②收割水稻:收割水稻时,如河蟹还未捕出,为防止收割水稻时伤害河蟹,可选通过多次进、排水,使河蟹集中到蟹沟、暂养池中,然后再收割水稻。

稻田里可以养什么

根据养殖品种不同分为稻田养鱼、稻田养虾和稻田养蟹。以稻—萍—鱼为例。“稻—萍—鱼”是“稻—萍”和“稻—鱼”两个模式的结合。就是在稻田中养绿萍(又称满江红),养鱼。因为绿萍的叶腔中有大量固氮蓝藻生存,因此每公顷绿萍每个生长期(约半年)可固氮达240~405千克,同时又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绿萍不但不与水稻争肥,相反为稻田增加氮。在稻—萍—鱼模式中,水稻面积虽减少7%左右,而产量并不减少,反而增加6.7%~9.4%。绿萍蛋白质含量高(表3),含有10种鱼类必需氨基酸,适口性也好。草鱼、非洲鲫和鲫鱼对绿萍摄食量分别高达其体重50%~80%、50~60%和8%。消化率为18.2%,因此稻田绿萍养鱼,鱼产量可达1005千克/公顷(表6、表7)。

表6 稻—萍—鱼和稻—鱼的鱼产量比较

表6 稻—萍—鱼和稻—鱼的鱼产量比较(续)-1

来源:湖南稻—萍—鱼研究组(1988)。

表7 绿萍对鱼产量的效果

来源:福建农大刘,(1988)。

鱼类利用绿萍,鱼类及其排泄物能增加稻田肥力,对氮等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见表8。

表8 氮同位素示踪测定稻田养鱼的氮利用效率

来源:福建农大刘(1998)。

根据稻、鱼不同种养时间分为稻、鱼混作,即稻、鱼同时种养在同一田块,同时收获;稻鱼连作,在早稻田或单季稻田养鱼,但为了养成较大规格的鱼种或养成商品鱼,在水稻收割后仍继续养鱼,直到年底或翌年春季捕鱼;稻鱼轮作,收割一季水稻后再放鱼,收获时间同上,也是为了培养大规格鱼种或养成商品鱼,此类型相当于浅水池塘。

稻田种养如何管理?

稻田里可以养什么

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 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 。

浙、闽、赣、黔、湘、鄂、蜀等省的山区稻田养鱼较普遍,养殖鱼类以草鱼、鲤鱼为主,也养殖鲫、鲢、鳙、鲮等鱼。养鱼前须将稻田堤埂加宽、加高,并拍打结实;同时挖鱼沟、鱼溜或鱼坑,并设置鱼栅。放养时间一般在插秧后7~10天为宜,每亩可养殖鱼种1000尾左右。稻田养鱼后应保持较高水层,关键是防止大雨时逃鱼 。此外,在施用化肥、 农药和烤田、耘草时,应充分考虑到鱼类生长的要求,可分片间隔施放,以免影响鱼类生长。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搭配一些鲤和尼罗罗非鱼等。

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又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在有适口的动物性食料时,它先吃动物性的后吃草料,如芜萍与孑孓—起放入水中,草鱼先吃孑孓后吃芜萍。体长10cm以后,转入以食高等水生植物为主。目前稻田里所知的常见杂草有30-50种,其中轮叶黑藻、苦草、小茨藻、菹草、眼子菜、聚合草、嫩芦苇和禾本科植物以及淹没在水中的陆生高等植物的茎叶都是草鱼最喜吃的天然饵料。可是在没有喜食型的草料时,其他水生植物也都可摄食,即所谓迫食型草料。此外,商品饲料草鱼也很喜食。

草鱼在幼鱼阶段,完全以动物食料为生,体长1cm左右的鱼苗,食物主要还是以小型浮游动物以及小型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长达夏花鱼种时,就逐步转入草食性了。

草鱼种,其肠内主要食物组成为水生植物占40%-50%,水生动物和昆虫占20%-40%。据报导,取食红虫(枝角类)的夏花草鱼生长甚快,其日增重率为11.55-14.3%;取食浮萍次之,为7.3%-8.2%;取食豆饼的最慢,为4.9%。随着时间的推移,草鱼长大,杂草长出来,即被草鱼吃掉,其除草既经常又彻底。每平方米面积放2条草鱼就能控制住杂草生长,故不用人工除草和投喂任何饲料。据试验得知,草鱼的回收率为94.77%,亩产35.73kg,草鱼的成活率和亩产量均高于其他鱼类。

放养种类有鲤鱼、草鱼、非鲫、鲫鱼、胡子鲇、泥鳅等。冬闲田水较深,也可养鲢鱼、鳙鱼。可单养或混养。一般稻田水浅,混养时种类不宜过多,以鲤或草鱼为主,搭配鲫或胡子鲇等。鱼种放养量随稻鱼结合方式、鱼的种类和投饵与否等而有较大变化。例如以夏花培育鱼种时,每公顷放鱼种15000~30 000尾饲养食用鱼时,每公顷放鱼种2250~6000尾投饵者取高限,粗放养殖取低限用大沟溜稻田养鱼,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利用冬闲田培育“夏花”,每公顷放鱼苗30万~60万尾,放养前10~15天稻田要用生石灰消毒。

稻田养殖河蟹有什么特点

稻田种养的成败,与管理有很大关系。管理除严格按稻田养殖和种稻的技术规范实施外,每天需要通过巡田及时掌握稻、养殖动物生长情况,并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特别是在大雨、暴雨时候要防止漫田;

检查进、出水口拦渔设施功能是否完好;检查田埂是否完整,是否有人畜损坏,有无黄鳝、龙虾洞漏水、逃逸;有无鼠害、鸟害,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般在传统稻田养殖的区域,已形成公共秩序,管理较为单纯;而新区则较为复杂,往往需通过技术与行政措施相结合才能奏效。为了便于管理,以成片、成大片开展稻田种养有利于管理。此外,当稻田中放养的苗种密度较大、产量较高(投饵型)时,会有疾病发生。

要做好预防,即定期对渔沟、渔溜利用杀虫剂、杀菌剂消毒,以清洁水质。发现渔病对症治疗,由于稻田水不深,沟、溜水体小,需慎重用药,注意药性,严控药量和妥善施用,以求既能防治渔病,又不致使养殖动物中毒死亡。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动植物百科》

稻田养蟹,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对于稳粮保供,增产增收,引导农民致富,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其优点是:

(1)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不减产,又提高品质、增效

河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并大量消灭稻叶蝉、螟虫等害虫,其排泄物可肥田,据测定,连续几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1倍左右。这就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在种植上采用大垄双行技术,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水稻增产5%~17%,而且是“有机稻”,每千克售价增加0.2元,成本下降10%以上。

(2)稻田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河蟹生长

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在后期采用强化营养措施:在第4次蜕壳后,增投动物性饵料,使稻田中河蟹规格明显增大,雌蟹100克以上,雄蟹150克以上,而且品质改善,稻田成蟹产量25~30千克。

(3)稻蟹共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每亩稻田可收稻谷400千克左右,收获成蟹25千克以上,可提高纯效益1000~1500元。

(4)综合效益极为显著

稻田养蟹将种植与养蟹密切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

(5)一水二用,一地双收,符合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该项技术,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不仅节约了土地、水资源,而且稻蟹共生,稻田病虫害、杂草明显减少,水稻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确保稻田湿地环境和谐友好,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进行稻田生态养殖?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