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选址技术规范

   2023-05-25 16:39:00 网络920
核心提示:畜禽养殖场要求地势较高、干燥,高出当地历史洪水线,排水良好,最好有2%~3%的缓坡,但坡度不能超过25%。地下水位应在2米以下,且水质良好。低洼潮湿地建场,容易积水,潮湿泥泞,夏季通风不良,空气闷热,不利于畜禽的体热调节和肢蹄健康,而有利于

畜禽养殖选址技术规范

畜禽养殖场要求地势较高、干燥,高出当地历史洪水线,排水良好,最好有2%~3%的缓坡,但坡度不能超过25%。地下水位应在2米以下,且水质良好。低洼潮湿地建场,容易积水,潮湿泥泞,夏季通风不良,空气闷热,不利于畜禽的体热调节和肢蹄健康,而有利于蚊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存,造成畜禽频繁发病,并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冬季则阴冷。在山区建场,宜选择在南向阳面坡地,能避免冬季北风的侵袭。

地形是指场地形状、大小和地物(场地上的房屋、树木、河流、沟坎等)。作为畜禽养殖场地,要求地形开阔整齐,有足够的面积。地形整齐便于合理布置养殖场建筑物和各种设施,并有利于充分利用场地。地形狭长,建筑物布局势必拉大距离,使道路,管线加长,并给场内运输和管理造成不便,同时增加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难度。地形不规则或边角过多,则会使建筑物布局凌乱,且边角部分无法利用。

大鲵养殖技术规范

1.选址

标准化养猪小区要选择在距离主干道和居民区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有稳定的供电,良好的通风,充足干净的水源,并且排水方便。猪舍的建设要满足光照、通风、防火、冬暖夏凉等条件。小区距离屠宰厂、加工厂、风景区、公路、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要在2000米以上,距离其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要在1000米以上。

2.布局

总体布局上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及处理区3个区域。3个部分保持适当的距离,生产区和处理区要间隔50米以上。生产区内设置猪舍、饲料储存室、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淋浴室等设施。不同猪种设置不同的猪舍,在猪舍门口及生产区门口设置消毒池。生活管理区内设置办公室、住宿室、医疗室、食堂等。生活区门口设置消毒室,用来给外来车辆和人员消毒。处理区内设置隔离室、无害化处理室、堆粪场及化粪池。

3.建筑面积

标准化养猪小区要有一定的建筑面积,要求占地面积在10亩以上,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500平方米,小区内饲养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用途的猪在1000头以上。达到上述标准的才能称为养殖小区。

4.设立隔离带

标准化猪养殖小区的周围要建筑围墙,围墙的外围设立隔离绿化带,与外界隔离,以抵御外来疾病,防止小区内发生疫情。另外,小区内部各个区域之间也要设立隔离带,使小区内界限分明,内部隔离带的设置要求符合生产管理需要,方便通行。

5.建筑材料环保无污染

对建筑材料的选择要求环保无污染,不能含有放射性、刺激性等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品质差的建筑材料不仅会危害猪的健康,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6.建设净道和污道

净道是用来从事正常生产管理活动的通道,污道是运输粪污、病死猪等不安全污染物及处置疫情的通道。标准化猪养殖小区内的净道和污道的建设要有一定的距离,不相通,不交叉。净道细分为两级,一级净道设置在生产区内,由此可直接通往二级净道,但由二级净道通往一级净道要经过严格的消毒。

7.设备完善

标准化养猪小区内要有完善的设备设施,包括猪栏、通风系统、温度调节设施、料槽、自动饮水装置、高压喷枪等清洗消毒用设备、常规疾病预防及检测设备及污水排放、粪便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等。

8.建立管理制度

标准化养猪小区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生产管理制度、防疫制度、消毒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饲养管理制度。小区内的猪只要自繁自养,并采取全栋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引进种猪和销售商品猪要经过严格的检疫。规范详细的记录猪只的各项档案,并保存两年以上。

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虾蛙蛇、鳖鼠等为食。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成鲵喜清静,怕声惧光,一般不集群,白天常单独栖居于水中洞穴内,夜间外出觅食,黎明前又回到原洞穴,早春时白天也觅食或外出晒太阳。幼鲵有集聚的习性,常成群聚于石缝中嬉戏。冬季大鲵藏匿于洞穴中冬眠,每年4—12月为捕食期。幼鲵为捕食无脊椎动物为主,如虾蟹类和昆虫。成鲵捕食无脊椎动物、鱼类、蛙类、蛇类和啮齿类等,偶尔也摄食绿色植物。如果种群密度高且食物缺乏,则有相互残食的现象。大鲵摄食时,水温急升急降和水质恶化易产生反吐现象。呼吸时,大鲵将头露出水面,一般每10—30分钟进行一次,耗氧量白天为20.3—32.8毫克/公斤·小时,夜间为21.7—36.2毫克/公斤·小时。大鲵的自然性比约为1:1,生殖方式属卵生,体外受精,8—9月为生殖旺季,受精卵经30—40天孵出稚鲵,一般2—3年完成变态,3—5年达到性成熟,但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大大缩短其生长周期。

大鲵生存栖息地均是清山绿水,生态环境优美,其栖息地是衡量环境好坏的一个标志物,宜选择阴暗避风、冬暖夏凉、水源丰富、水温较稳定的地方,且水源具清、凉、流的特点,如山区溪流、水库及地下水等。

大鲵喜栖息于环境阴暗的石灰岩岩洞里或泉洞中,大鲵喜欢生活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的石缝和岩洞多的溪流之中,水质清澈是大鲵生存的首要条件。

雌鲵每年7~8月间产卵,卵产于岩石洞内,每尾产卵300枚以上,剩下的抚育任务就交给了雄鲵。雄鲵把身体曲成半圆状,将卵围住,以免被水冲走或遭受敌害,直至2~3周后孵化出幼鲵,15—40天后,小“娃娃鱼”分散生活,雄鲵才肯离去。

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按照娃娃鱼管理的有关规定,必须要有省水产局办理了娃娃鱼的驯养繁殖许可证,娃娃鱼经营利用许可证。

娃娃鱼成体养殖池是娃娃鱼养殖重要环境条件,是娃娃鱼商品化养殖阶段的关键时期。成体阶段,娃娃鱼抗逆力增强,适应能力增加,同时潜逃和同类弱肉强食也达到高峰。因此,成体地要求根据其这一阶段生理的特点。建造5个以上,以便按个体的大小,分开养殖。

根据地理实际情况,成体池可建在洞穴,室内或人防工程内,也可建在室外。建池面积可达100~2000平方米。池内人工弧度或穴洞面积占成体池面积的2/3,弧度或穴洞大小树成体个体大小而定。室外建池,除了室内成体地要求和设施外,必须要安装遮荫设施。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安装遮荫物,要求池顶部、四周全部要有遮荫物。 成体的养殖: 国内在成体养殖方面已取得了成功经验和技术,其主要养殖方式有室外养殖、地下室、人防工程养殖及我们研究开发的工厂化控温养殖。概括起来主要分为静水养殖和流水养殖。

娃娃鱼在适温范围内,其摄食与生长是随水温上升而呈正相关。一般在12℃以上摄食生长,以18~23℃时的摄食量最大,生长也最快,水温升至26℃以上,摄食量下降,28℃以上就进入“夏眠”。在适宜温度和同样的饲料质量条件下,溶氧、水质就起主要的作用。因此成体的投饵量要综合各种因素来确定,经过研究结果,得出一个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投饲标准,可供成体养殖中的投饲。

建设规模经营 按幼稚苗、中苗、大鲵、种鱼分开养殖理论,分别建设养殖场, 分稚鲵池、幼鲵池和成鲵池三种,水泥结构,池内瓷砖四周光滑,防渗防漏防逃,池底需装排污孔,进排水系统要配套池。

以上就是关于畜禽养殖选址技术规范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