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离邓州市有多远

   2023-06-01 21:55:08 网络750
核心提示:驾车路线:全程约155.4公里起点:土地岭村1.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行驶100米,右前方转弯2.行驶1.9公里,左前方转弯3.行驶1.2公里,左转4.行驶5.3公里,右前方转弯5.行驶240米,右前方转弯6.行驶610米,7.行驶2.2公

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离邓州市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155.4公里

起点:土地岭村

1.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行驶100米,右前方转弯

2.行驶1.9公里,左前方转弯

3.行驶1.2公里,左转

4.行驶5.3公里,右前方转弯

5.行驶240米,右前方转弯

6.行驶610米,

7.行驶2.2公里,调头

8.行驶30米,右后方转弯

9.行驶62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Y005

10.沿Y005行驶7.0公里,左转

11.行驶3.5公里,右前方转弯

12.行驶11.9公里,稍向右转进入西滨河路

13.沿西滨河路行驶9.3公里,稍向右转

14.行驶1.0公里,左转进入工业大道

15.沿工业大道行驶1.2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范蠡大道

16.沿范蠡大道行驶360米,直行进入东环路

17.沿东环路行驶590米,左转进入S332

18.沿S332行驶18.6公里,右后方转弯

19.行驶20米,右前方转弯上匝道

20.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沪陕高速

21.沿沪陕高速行驶13.4公里,朝邓州/襄樊/G5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2.沿匝道行驶620米,直行进入内邓高速

23.沿内邓高速行驶45.7公里,在渠首/S335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4.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

25.行驶30米,右前方转弯

26.行驶2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S335

27.沿S335行驶5.9公里,直行进入渠首大道

28.沿渠首大道行驶18.4公里,左转进入铁西路

29.沿铁西路行驶790米,右转进入新华西路

30.沿新华西路行驶580米,进入新华中路

31.沿新华中路行驶1.2公里,调头进入新华中路

32.沿新华中路行驶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邓州市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在中国地图的豫鄂陕三省相交之地,有这样一个原始 社会 般的存在,村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村前村后是高耸入云的石头山,村民们住着石头房子,坐着石头凳子,走着石头小路,宛如童话里的世界一般。

这里就是丹江口水库西岸的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据了解,当地的岩石多是均匀的分层岩,很容易撬起,取材后可直接用作建材,修筑石墙,作屋顶瓦, 还可铺路,有的用作石桌、石凳、石槽、石桥等,这样的石头房现有2500多间,有的已历经三四百年 历史 ,住起来冬暖夏凉,十分舒适。

村民介绍说,土地岭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武昌省大冶县换阴桥山下庄的胡华启老人拖家带口,把一家人迁移到河南北邑成南兴化寺地方定居(清代时土地岭属兴化寺管辖),因地取材建造起了石板房,发展为石头村,一代代人在这里勤奋劳作、繁衍生息。

中原突围中鲜为人知的一支特殊队伍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下辖村委会包括盛和社区、盛湾村民委员会、黄龙泉村民委员会、瓦屋场村民委员会、土地岭村民委员会、单岗村民委员会、姚营村民委员会、陈岗村民委员会、周湾村民委员会、衡营村民委员会、花棚村民委员会、秀子沟村民委员会、阴坡村民委员会、白亮坪村民委员会、瓦庙村民委员会、黄庵村民委员会、天池村民委员会、岔河村民委员会、养河村民委员会、大干街村民委员会、小干街村民委员会、小坑村民委员会、旗杆岭村民委员会、闫沟村民委员会、上王沟村民委员会、杨岗村民委员会、柴店村民委员会、兴华寺村民委员会、马家沟村民委员会、马湾村民委员会、河扒村民委员会、宋湾村民委员会、蚂蚁沟村民委员会、胡营村民委员会、上王楼村民委员会、金池村民委员会、田川村民委员会、裴营村民委员会、横山村民委员会、芦庄村民委员会、陈庄村民委员会、袁坪村民委员会、瓦房村民委员会、分水岭村民委员会、水泉村民委员会、井沟村民委员会、陈家沟村民委员会、剑沟村民委员会、泰山庙村民委员会。

淅川县国土资源局

中原突围中鲜为人知的一支特殊队伍——干部旅

中原突围史课题组

在中原西进的大军中,有一支队伍特别令人瞩目,那里面有戎装威武的军人,又有身着便衣的地方干部,有饱经风霜的老人,还有伏在母亲背上的婴儿。他们团结一心,携手并肩,以勇敢顽强的精神,冲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战胜了饥饿、疾病和恶劣环境等严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随同北路主力一起胜利地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任务,为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支特殊的队伍,就是中原军区干部旅 (亦称新四军第五师干部旅——编者注)

由于干部旅是在特定的 历史 条件下组建的,存在的时间又短,留下的文献资料极少,因而,多年来史学工作者难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人们对干部旅的 历史 地位与作用也未能给予公正的评说。近两年来,我们在积极准备撰写中原突围史的工作中,对干部旅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寻觅着干部旅西征的 历史 踪迹,终于看到了当年干部旅的一幕幕英勇悲壮的图景……

中原军区干部旅(又称独立旅),为了迷惑敌人,对外称十四旅。它是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为保障机关干部突围转移,临时组建的一支队伍。

当时,在宣化店地区集结了一大批干部,他们中大部分是从国民党军队占领的根据地中撤退出来的,有的是在部队整编后暂未安排工作的。这些同志经历过长期战争的考验,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在实施战略转移计划前夕,在宣化店召开的高干会议上,决定组建中原军区干部旅,以保障这一大批干部能得以安全转移。同时,任命了张文津为干部旅旅长,张成台为政委,吴祖贻为政治部主任。

干部旅的集结是逐步进行的。6月26日,已经在宣化店的近千名干部(含随行人员)集中在学校里,组成了干部一团(对外称四十一团),由周季方任团长兼政委,白相国任副团长,鲁持久任副政委。

当日黄昏,他们从宣化店出发,经过两天行军,于6月28日晚到达离平汉铁路不远的王店,在这里又汇入了路东的一批干部。6月30日凌晨,干部旅随大部队一起冲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后,河南军区所辖的信阳、确山、应山、随县等地的干部也相继汇入部队。7月1日,部队来到应山的吴家大店,在此,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对干部旅进行了整编,将路西的干部和根据地内的学校、报社、医院、文艺团体等部门的人员编成干部二团(对外称四十二团),由王才贵任团长,吴皓任政委,孙宝元任参谋长。另外,将河南军区近800人的地方武装编为干部旅警卫营,由任子衡任营长兼政委。同时,将中原军区警卫团编入干部旅序列,对外番号为十四旅四十团,李学先兼任团长,吴杰任政委,许金彪任副团长,岳林任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甘迈为参谋长。为了加强干部旅的领导力量,由王震和陈少敏以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名义,任命韩东山为第二旅长,李学先为副旅长。吴家大店休整后,军区命令干部旅随三五九旅行动,继续西进。

当时,干部旅的主要任务是走路,跟上主力不掉队。在穿过豫西南平原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尤其是进入秦岭之后,山巅沟谷,泥流川道,步履艰难。“七十二道水不干”,不少同志的脚被泥水泡烂后,又被利石磨破,路上的石头都被血水染红了。有的同志实在迈不开步子,就把被单撕成条条缠在脚上,一步一蹭地往前走。张子明同志是四十二团干部队队长兼指导员,他在任豫南桐柏县委书记时,备有一匹白马,这马受过严格的训练,灵性异常,行动敏捷,丈余宽的沟坎纵身就能跃过,遇到紧急情况还能匍匐前进。可张子明同志深知此次突围的艰难险阻非同一般,为了适应艰苦的环境,他让白马给其他同志驮行李,自已和大家一起步行。脚板很快就长出了厚茧,踏在尖石上如履平地,大伙儿都戏称他是“铁脚队队长”。四十一团有位女同志出发时正怀身孕,由于连日行军,导致早产,在鄂北的一个小村庄,生下了一个男孩。团里考虑到她分娩后身体虚弱,决定让她留下隐蔽休息,还派了两位同志照顾她。部队要出发了。她却把孩子交给房东,硬撑着身子站到队伍中来了。团首长和同志们都劝她还是下去,她急了,声泪俱下地说:“孩子有老乡照顾,我放心。前头即使是下刀子,我都不怕,就是爬也要爬到目的地。你们若非要我留下,那就先打死我,我宁肯死,也不离开部队!”说完,她强忍着别子的悲痛,跟着队伍朝前走去。

强渡丹江,是大自然对干部旅进行的一次严峻考验。7月14日,部队来到豫西淅川城附近,决定南渡丹江,从湖北郧西地区绕道入陕。当时,丹江上游山洪暴发,江水猛涨,碗口粗的大树丢进水里就被冲得无影无踪,尾追之敌已经逼近,形势异常危急。上级命令部队全部徒涉丹江。干部旅老的老,小的小,还有不少女同志,要涉过洪峰中的江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大家默默地望着恶浪翻滚的大江,心情十分沉重。这时候,王震副司令员来到干部旅,他神情自若,谈笑风生,对岸不时有冷弹飞射过来,他当没事儿似的。王副司令员来到一个高处,大声说:“我们是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东洋鬼子厉害吧!可是没能打垮我们,反被我们赶跑了。刘峙也算厉害吧!可同样没能歼灭我们,反被我们牵着鼻子走,难道一条丹江就能把我们吓倒吗?”军区首长那临危不惧的神情和铿锵有力的话语,给了干部旅战胜洪水的信心和勇气。大家群情激奋,异口同声:“不能!不能!不能!”

傍晚,强渡丹江开始了。他们高个子拉着矮个子,体壮的搀着体弱的;围成团的组成了屹立在激流中的活动礁石,挽胳膊的组成了一条条人索,迎着风浪向丹江对岸前进。当时任中原行署主席的许子成同志正患着严重的伤寒病,身体十分虚弱,连挪脚的劲都没有,徒涉过江根本不可能,只好躺在一张竹椅上,由八个同志抬着走。他们顶着风浪,一步一个踉跄,十分艰难地朝前移动,当到达对岸时,躺椅全散了架。张建之、孙维礼等几十位女同志孱弱的身子被江水冲得歪歪倒倒,她们就拉着马尾巴,拖过江去。杨经曲、邹亚农等几位都是年过半百的老同志,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同志就在他们的上游拉起了一道人墙,挡住了狂涛恶浪……。经过一整夜的搏斗,全旅同志终于在天亮之时到达丹江南岸。在这次强渡丹江中,桐柏县委宣传部长沈洪的爱人陈静和十几位同志被激流夺去了生命。

大自然的淫威没有使干部旅屈服,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们更是表现了视死如归、勇敢顽强的精神。7月17日,他们进入了郧西的鲍鱼岭,这里是右冀部队入陕的咽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先期到达的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已重兵扼守,刘峙部队的追兵亦尾随逼近,强敌前后夹击。三五九旅和干部旅组成的北路军右冀部队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危急关头,三五九旅旅长郭鹏、政委王恩茂亲自率领部队向敌人冲去,经过浴血奋战,杀开了一个缺口,迅速突出重围。

固守山头阵地之敌,是胡宗南的王牌部队,号称“天下第一军”,武器装备优良,在山头上构成了严密的封锁网,当三五九旅夺路而去后,敌阵地上的缺口又迅速合拢,强大的火力封锁了干部旅前进的道路。李学先、许金彪立即率领警卫团一、三营集中火力向敌攻击(在此之前吴杰已率领二营转入北路军左冀部队执行警卫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任务)。由于敌人火力太强,警卫团连续发动的几次强攻,都被敌人压了下来,不少同志倒在血泊之中。这时,任子衡同志带领着干部旅警卫营冲了上来,干部团中持枪的同志也跟着向山上冲去。同志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终于重新撕开了一个口子,顺着山沟冲过了鲍鱼岭,进入陕南。

干部旅进入陕南后,又被敌人死死咬住了,时儿前卫与敌人接上了火,时儿后卫又给敌人粘上了,边打边走,走走停停,在茫茫秦岭的山沟里转来转去,一天走不了几十里路。7月25日,三五九旅和干部旅组成的右冀部队,冲破山阳至漫川关敌之封锁线,到达长岗岭、槐树庄一带,又被敌人给围住了。三五九旅在长沟口、土地岭、三官殿的沟谷中,与敌激战五六个小时,部队伤亡很大。为了减轻战斗部队的压力,保存干部,上级决定干部旅分散行动。就地开展游击战争。7月26日上午,旅首长研究了干部旅如何分散游击问题,并作了具体部署:一是组建一个游击支队和若干游击小组,在陕南分散开展游击战争,伺机与左冀部队和陕南游击队会合,二是警卫团和干部二团中身强力壮的同志,补充到三五九旅战斗部队里,随军继续西进,三是动员一批老弱病残的同志化装疏散,寻找地下党,设法转移到其它解放区。随后,政委张成台就在三官殿山坡上的一个石屋前作了简短的动员,要求大家自由编组。

干部旅的同志们尽管从感情上不愿意离开主力部队,但是大家都能理解:在当前的紧急情况下,只有化整为零分散游击才是出路。因而,他们坚决执行组织的决定,迅速行动进行编组。由许子威、王才贵将一部分干部和勤杂人员组成陕南独立游击支队,王才贵任司令员,许子威任政委,曾焜任政治处主任。由白相国、鲁持久、孙石、任子衡、黄绍九、姜明斋等同志分别组成人数不等的游击队或游击小组。其余化装隐蔽转移的同志亦作了准备。当天晚上,在三五九旅和警卫团的火力掩护下,干部旅各支部队快速行动,分头从敌阵地的缝隙中穿插出去。

干部旅分散行动后,王震及时向李先念、任质斌、文建武和中央电告了干部旅“已分散游击化装走,请中央各解放区收容”。8月5日,王震又向李先念、任质斌并中央、西北局通报了干部旅分散游击的活动情况:“(一)许子威、王才贵率高级干部十余人向长沟口、石窑子一带山上隐蔽游击,待机化装去陕北或其他解放区。(二)杨经曲、余益庵、蔡韬安留长沟口附近民家隐蔽,待陕南党关系或用杨之 社会 关系去西安转延安。(三)韩东山、张成台随我们行动,张文津、吴祖贻拟以小组名义公开去西安找子健及三十二小组。(四)孙石、黄绍九,白相国、任子衡各率一个干部游击队,在长沟口一带山上隐蔽游击,待机去陕北或化装到其他解放区。(五)沿途皆有区乡干部及原重庆来的男女学生,找群众及党的关系,化装去各解放区。”

干部旅的同志大多是地方武装干部,有丰富的游击斗争经验,从敌人的包围圈中跳出来后,各支部队避开主力行进的路线,进入深山老林。陕南老百姓听说他们是当年的红军,热情担当向导,主动传递情报,还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弄饭弄菜,帮助安置伤员病号,使部队的战斗力很快得以恢复。

陕南独立游击支队跳出长沟口山谷敌包围圈后,司令员王才贵和政委许子威立即派人分头在天竺山周围收容掉队落伍和分散转移的干部,不几天支队的人员就增加到五六百人。为了使部队得到休整,他们决定把部队拉上天竺山,并派出人员联络各支分散部队。后来,陕南独立游击支队在天竺山上与鲁持久游击队会合了。

天竺山是个道教圣地,有几座颇具气势的寺院,有几百名道人。寺院里摆着一缸缸大米、食油和盐块,山高林密,确实是一个休整部队的好地方。陈守一同志是中原行署的秘书长,在干部旅是个“大秀才”,于是支队就派他找寺院主持做统战工作,寺院主持很快就答应部队在山上进行休整。天竺山的寺院里有一位道士,他是当年红二十五军西征途中掉队的老同志,因人地两生,被迫“出家”。见到自己的部队后,他非常高兴,忙里忙外,安排部队吃饭住宿。在山上呆了一周时间,又有几支小游击队上山会合,支队发展到700多人,战斗力很快得到恢复。

敌人得知天竺山上有中原突围部队的消息后,便集中兵力进行“围剿”,支队决定避敌锋芒,迅速转移。当时,他们手头上没有地图,就带着队伍往西边走。经过一昼夜急行军,部队来到长沟口,与敌山阳保安团遭遇,他们当即决定给该敌以打击。进入陕南以来。部队一直都是被敌人撵着走,大家心里早憋足了一股气,一听说要打保安团,浑身上下都是劲。王才贵司令员一声令下,一个个如猛虎出山,冲向敌阵,杀得敌人哭爹喊娘,四处逃窜。这一仗虽说没有多大缴获,大伙儿却感到扬眉吐气,支队也打出了声威,老百姓对他们更是热情,不少隐蔽起来的干部闻讯也纷纷归队。打这以后,支队虽然与敌地方保安队遭遇过几次,但敌人一打就垮。往西走了二三天时间,他们来到一个村子,听老百姓说前面村里也住有红军,许子威马上派程鹏去联系,果然是李先念司令员率领的北路军左翼主力。8月5日,陕南独立游击支队就与主力部队会合了。

干部旅分散游击后的另一支力量较强的游击队是由任子衡、白相国和徐达三带领的游击大队,共有200多人枪,其中有一个50多人的手枪队和两个警卫班,武器装备都很强。为了能够在陕南站稳脚跟,不被敌人吃掉,大队长任子衡决定首先抓武装和休整队伍。于是,他们晚上钻到深山沟里休息,白天就派出小分队到各个路口收容掉队与分散隐蔽的人员。他们很快就与周季方带领的一个游击小组以及三五九旅中与主力失去联系的一个连会合,游击大队发展到400多人。7月30日左右,任子衡率部在山阳一带活动,在龙山的一个几户人家的山沟休息时,遇到在此养病的中原军区政委郑位三同志。当大家得知主力部队正准备在陕南分散游击,开辟根据地时,都高兴极了。他们按照郑位三政委提供的地点,于8月初在留仙坪(今属丹凤县)找到了李先念司令员。

孙石与罗孟刚带领豫南的一批干部冲出来后,白天隐蔽在山林里休息,晚上摸着崎岖的山路行军。走了两天,与姜明斋带的游击小组相遇,经过合编组成了一支二三十人的游击队,由孙石负责。他们昼夜行军,走了七八天路程,于8月3日来到山阳县的中村,与在这一带分散游击、建立政权的方正平部汇合。此外,还有一些游击小组相继与陕南地下党及陕南游击队取得联系,陆续回到主力部队的怀抱。

李先念司令员得知干部旅的许多同志归队后非常高兴,8月初的一天,他来到离留仙坪不远的一个村子看望归队的部分干部旅的同志,他一面与大家握手,一面说:“好!好!你们来得好!中央已指示我们在陕南创建根据地,正需要你们啦!好好休息,准备进行新的战斗。”

重新回到主力部队的怀抱,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他们纷纷向李先念司令员要求,到最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创建豫陕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至此,中原军区干部旅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开始了新的战斗。

中原军区干部旅与北路其他兄弟部队一样,是一支英勇顽强的部队,是西进路上的一支劲旅。干部旅在应山吴家大店组建完毕时,共计3800余人。北路军分兵左右两翼部队行动时,警卫团二营300人转入左翼部队,在长沟口分散游击后,陕南独立游击支队和其他游击队、游击小组共保存了1000余人,随三五九旅上延安的有五六百人,转移到其他解放区的有三四百人,干部旅三分之二的力量保存了下来。他们在创建豫鄂陕根据地以及在其它战场的对敌斗争中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在陕南归队的千余名干部旅的同志,经过几天的休整,一部分勤杂警卫人员被充实到战斗部队,大部分干部奉命分散到陕南和豫西各县,开始创建根据地的工作。这些同志都是经过长期锻炼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具有丰富的地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的经验。大家一到各个工作地区,就与地下党和游击队取得联系,动员和发动群众,迅速建立起各级党的组织、政权和地方武装,为开创豫部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豫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中许多领导职务都是由干部旅的同志担当的。周季方被任命为边区党委秘书长,陈守一任命为边区行署秘书长。韩东山、张旺午、余益庵、孙石、吴皓、潘哲夫、许子威等人均担任了地委、专署和军分区的领导职务。李建安、曹志坚、邹亚龙、鲁持久、刘英才、邵耀华、张子明、李岩性、宋孟邻、周映渠、文范、姜明斋、鲁孚若、罗孟刚、曾焜、白相国、张进先,潘友謌、祝铭等几十名同志担任了县区级领导职务。干部旅所保存下来的成员,成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基本骨干。

在创建地方政权工作中,干部旅的同志更是发挥了优势,他们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足,创造了很好的政权建设经验。在第三地委和军分区的领导下,山阳县委书记兼县长宋孟邻等,积极发动群众,在银花、中村建立基层政权,仅4天时间就建立了百余人的地方武装。他们还注意做好统战工作,吸收旧政权中的一部分人员返回参加新政权工作。8月21日,中央指示要速将银花、中村建立政权、组织地方武装的经验通各部照办,“愈快愈好”,并将此经验通报鄂西北地区。四分区的卢嵩县是一个干部旅同志比较集中的地方,仅县团级干部就有20多人,因此,很快建立了8个区的基层政权。刚开始,由于新政权在群众中的威望还没有建立起来,筹粮筹款非常困难,县委书记鲁特久带领县里的干部亲自下去做统战工作。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曹靖华的父亲曹培元在当地很有影响,鲁持久觉得动员他出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决定委托县长黄涛若代表县委和县政府去登门拜访。后曹培元老先生多次出面召开开明士绅座谈会,宣传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这样,群众很快地发动起来。不长时间,全县共筹粮300多万斤,及时解决了部队和地方干部的吃饭困难。

干部旅的同志在豫鄂陕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是主力北渡黄河后留在陕南坚持斗争的豫陕工委和豫陕游击支队,在罗孟刚、祝铭同志的带领下,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先后转战在商南、洛南、卢氏等地区,成为主力北渡后我党我军在敌后坚持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三五九旅继续西进的中原军区警卫和干部团的部分同志,于8月2日进驻刚解放的镇安县城后,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大部分干部都被编到三五九旅,加强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这部分同志随三五九旅一起,在王震副司令员的率领下,冲破重重难关,终于胜利到达延安。

还有一疏散转移的干部,在陕南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化装成农民、商人、挑夫、教员、乞丐以及国民党军官、职员,利用各种关系,通过各种渠道,经历了千辛万苦转移到其他解放区。有的到了延安,有的到了华东、华北解放区,有的返回中原解放区,找到了留下坚持的部队,有的则在当地老百姓家里隐蔽,相机回到了部队。王景瑞同志从陕南返回确山后,将掉队人员和其他返回人员集中起来,组成了一支游击队,在敌后坚持斗争一年多时间,最后与南下大军汇合。

中原军区干部旅在中原突围这部威武雄壮的交响曲中,奏出了极其悲壮的乐章。它在胜利地完成战略转移的同时,也遭受了重大损失。旅长张文津、政治部主任吴祖贻与毛楚雄在赴西安谈判途中被敌杀害。政委张成台、中原军区供给部部长吴先元、中原局组织部干事李其祥等一行五人,在陕南化装转移途中遇难。还有周映渠等一批老同志,在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转战中英勇献身。曹志坚、杨森等同志被俘后,面对敌人的严刑和利诱,坚贞不屈,在敌集中营继续坚持斗争,最后惨遭杀害。今天,当我们记述干部旅这一段艰难的战斗历程时,更加缅怀这些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先烈。 (张小纯执笔,原标题为《西进路上的干部旅,原载李少瑜、李文实主编《 西征——中原军区部队北路突围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属秦岭山系东南余脉的延伸地带,淅川因丹江(淅水)穿境而过,因冲积成百里平川而得名。淅川县是国家重点扶持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分别与3省、7县(市)接壤,东邻内乡县和邓州市,南接湖北省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西连湖北省郧县,北靠西峡县和陕西省的商南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2°35′~33°22′,东经110°58′~111°53′地势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南北狭长150.6公里,东西宽52.5公里。

淅川历史悠久。1974年,在滔河乡发现河南省的第一枚恐龙蛋化石,距今已有1.8亿年1971年,在毛堂乡出土的化石证明,70万年前就有猿人在此居住2010年,在淅川仓房镇发现旧石器时代“博山”石页类遗存,说明2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2008年,在上集镇发掘的新石期时期下王岗遗址考证,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在淅川发掘的夏墓、周墓、楚墓和汉墓,说明淅川是楚始都所在地,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尧舜时为尧儿子丹朱的封地,春秋时为鄀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淅川设丹水县,东汉置南乡郡北魏始设淅川县,唐朝时提升为淅州明朝成化六年复设淅川县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改为淅川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格为直隶厅民国时设淅川县1948年5月解放至今,仍沿用淅川县。全县辖2个街道、15个乡(镇)(龙城街道、商圣街道、荆紫关镇、老城镇、香花镇、厚坡镇、丹阳镇、盛湾镇、金河镇、寺湾镇、仓房镇、上集镇、马蹬镇、西簧乡、毛堂乡、大石桥乡、滔河乡),共有520个村(居)委会。

彭硕 党委书记、局长

张均祥 副局长、地质公园管理处处长

刘景昌 副局长

李健 主任科员

景占清 副主任科员

周沛江 副主任科员

贾亚峰 地质公园管理处副处长

石宝山 副主任科员

彭硕简介:淅川县老城镇人,1961年出生,回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0年参加工作,在淅川县粮食局工作1984年,任淅川县粮食局副书记、副局长1996年,任淅川县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2003年,任淅川县粮食局党委书记、局长2007年11月至今,任淅川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全系统共有行政事业人员291人(其中,财政全供125人,自收自支166人),企业人员26人。内设办公室、财务审计股、人事教育股、建设用地股、规划股、耕保股、地政地籍股、地质环境股、勘查储量股、矿产开发股、土地利用股、政策法规股、纪检监察室13个股(室)设土地测绘管理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年租金征收办公室、地产交易所、土地测绘大队、国土执法监察大队、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矿产资源管理站、土地评估所、金地土地开发整理公司10个二级单位全县设商圣、龙城、上集、金河、毛堂、荆紫关、西簧、寺湾、香花、老城、滔河、九重、厚坡、仓房、马蹬、大石、盛湾17个乡镇国土资源所。

【土地资源】淅川国土总面积2820.28平方公里,山地占64.9%,水域占14.1%,垄岗平地占21%。其中,农用地面积221341.88公顷(其中,耕地6730.68公顷,园地3954.75公顷,林地99083.14公顷,草地40547.57公顷,其他农用地10445.74公顷),建设用地52502.86公顷(其中,建制镇用地1720.38公顷,村庄用地12357公顷,工矿用地1606.67公顷,交通用地432.65公顷,水库水面36186.06公顷,其他200.1公顷),未利用地8183.26公顷(其中,河流水面3202.62公顷,内陆滩头2628.58公顷,裸地2352.06公顷)。

【矿产资源】淅川大地构造单元隶属于南秦岭分区东秦岭地槽区。区内地层古老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火成岩和变质岩均有分布,利于成矿,因此矿产资源丰富。全县矿产资源分布趋势明显,主要有两条成矿带,北部为金属成矿带,南部为非金属矿成矿带矿产种类较为齐全,全县已发现有8大类、38种矿产资源、600多个矿点开发利用20余种,主要开发矿种有金、铁、砂金、铅、锌、银、铜、石煤、蓝石棉、水晶、白云岩、石膏、水泥灰岩、大理石、花岗岩、虎睛石、黑绿玉、木纹玉、重晶石、蛇纹石等。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居全国第一。

2010年12月,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勘查院在淅川县上集一带钒矿普查项目中,探明钒矿资源100万吨,提交超大型矿产地1处,占河南省现有钒资源量的1/4。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矿种还有石煤、水泥灰岩、花岗岩、大理石、铁矿石等12种。全县共有采矿权56个,其中,省发证5个,市发证8家,县发非金属矿证43个,分别为铁矿3个、铅锌矿2个、大理石矿17个、河砂4个、灰岩18个、虎睛石1个、石膏矿1个、方解石矿1个、钒矿9个共有探矿权14个,其中,铁矿3个、硫铁矿1个、铅锌矿1个、金矿2个、虎晴石1个、多金属1个、铜多金属1个、钒矿4个,勘查面积101.2平方公里。

【地籍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土地登记程序和土地登记发证审批程序,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57本,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43本,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14本全面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农村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库建设,调查成果已全部经过了县级自检、省市复检、国家核查确认大力开展“三项整治”工作,共完成“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整治84.6975公顷2010年,为提出申请的淅川县铝业集团等企业和三门峡至淅川高速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出具了用地初审意见37个,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预审1件,面积220.5公顷。

【耕地保护】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乡镇政府和相关职能单位监管责任。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补充耕地储备制度、基本农田补划储备制度,实行国土资源管理“承包”责任制,把全县282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划分成58个承包区,每个区由县局机关股室和乡镇国土资源所各1名工作人员承包,负责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法律法规宣传、违法违规巡查等方面工作,切实纠正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随意变更土地用途等突出问题,使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护向全面管护转变,实现了连续11年的耕地占补平衡。

【保护基本农田】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资料归档和目标责任制签订,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村组、地块。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073.9公顷,划定15个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保护块3282个,稳定在市下达55000公顷以上,保护率为85%。

【土地整治】实施了国家投资3029万元的寺湾、厚坡土地整理项目,以及投资2755.18万元的九重、厚坡土地整理项目。其中,寺湾、厚坡土地整理项目涉及11个行政村,总面积1897.72公顷,新增耕地2827.5亩九重、厚坡土地整理项目涉及4个行政村,总面积1124.7公顷,新增耕地34.45公顷。这两个土地整理项目已竣工,通过省、市验收。借助国家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资金倾斜政策机遇,成功争取了国家级南水北调渠首40万亩重大土地整治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7241.69万元,建设规模22534.47公顷,可新增耕地2402.06公顷,计划分5年实施,2010年度任务正在施工建设中,2011年度工程任务规划设计编制、评审工作业已完成。其中,2010年度项目区位于厚坡、香花两镇,涉及厚坡镇柏扒、饶营、卢咀、后街、前街、唐湾、李寨、前河9个行政村和香花镇周沟、桑苗场、黄庄、香花4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1.01亿元,总规模3504.4公顷,预算投资9840.03万元,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369.47公顷争取到的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点土地整理项目,省下达项目资金613.6万元,项目的踏勘、选址、测绘、规划和预算工作已经完成上报城乡建设增减挂钩入库141宗、411.52公顷,已立项48宗、100.77公顷,组织实施2批次、131.77公顷的挂钩项目。省厅已对下批挂钩规划作了批复,建新区用地手续正在组织报批之中上报土地开发整理复耕项目237宗、1656.84公顷,已完成老城项目区386.24,新增耕地324.59公顷,盛湾等3镇的145宗、810.8公顷项目正在进行规划设计。

【集约节约用地】严格按照县重点项目联席办公会议制度,规划建设渠首移民安置循环经济区和县城机械制造产业聚集区,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新划定标准厂房建设区500亩、建设标准厂房4.2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用地矛盾,初步破解了发展难题。

【建设用地管理】一是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年初对有用地意向的3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项目的规模、用地面积及使用方向,为项目下步顺利推进、及时报批和顺利落地提前谋化、超前服务、及时报批,保证了内邓高速、铝业集团技改项目、县医院迁建等重点项目能够“落地”实施。二是用地指标有效保障。在争取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匹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用地指标不足。全年已上报挂钩入库项目141宗,立项48宗,入库面积411.52公顷组织实施2批次、131.77公顷的挂钩项目。省厅已对淅川县二批挂钩规划做了批复,建新区用地手续正在组织报批之中,基本保障了县内发展用地需求。三是盘活低效闲置用地。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利用建设用地100多公顷,旧城改造和破产倒闭企业腾地近50公顷,解决了城市发展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用地需求。四是加强土地收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制导向,共收购储备城区黄金地段土地200公顷,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实施招拍挂出让,成功挂牌出让工业用地10宗,为企业建设用地提供了有力保障。五是用地报批快速有效。全年,报省政府批准城市和乡镇建设用地11批次、58宗、102.5454公顷,呈报南阳市政府审批村镇建设农用地转用4批次、78宗、40.4792公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淅川县聘请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投入资金65万元,在1999年编制第一轮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淅川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土地资源实际,按照重点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以及重大基础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着重搞好空间布局、用地规模和建设时序的关系,统筹规划修编。经过多次按照行业技术和指标要求进行修改完善,2010年12月,淅川县乡两级规划修编全部修编完毕。淅川县这次修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时间为2006~2020,总体规划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科学、合理要求,符合淅川实际,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引导性和实用性。

【经营性用地】积极探索和规范土地出让、收储新机制,严格按照土地“招拍挂”出让程序。2010年,共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13宗、722.77亩,土地使用权出让总收益达1.68亿元。其中,工业用地出让10宗,经营性用地出让3宗。特别是位于淅川中心市场的出让地块,早在2004年,淅川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规划和开发中心市场的设想,县国土资源局曾于2008年4月和6月两次公开挂牌出让,起始价3000万元,后调整为2560万元,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无人参加竞买而流拍。2010年1月29日,在淅川国土资源局的精心组织运作下,共有县内外5家企业参与竞买,经过现场15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4950万元的价格成交,其单位面积地价创下淅川土地出让历史新高。

【土地收储】对上年度收储的5宗、445.02亩进行拆迁、净地处理经过市场调查、反复论证,以全县“城建百日会战”活动为契机,对上集、金河、九重、厚坡、龙城、商圣6个乡(镇)街道,17个村组的17宗、1848.97亩土地进行了收储。全年共征收国有土地年租金51万元。

【评估、交易】全年共评估土地32宗,评估总面积948万平方米,评估总价值3.2亿元。分别为企业抵押贷款16宗,“招拍挂”出让及权益价评估10宗,为南阳市中级法院、县“双清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办理违法用地提供价格参考5宗,为企业核定资产提供价格参考1宗完成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11宗,抵押土地面积41400平方米,抵押金额70000万元办理土地使用权租赁、登记2宗,面积1200平方米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1宗。

【测绘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颁布8周年之际,在淅川县电视台设立宣传板块和滚动字幕,主要街道悬挂50余幅宣传横幅,编发公益短信万余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强化地图市场的日常监管,出动执法人员150余人次,多次对全县卫星导航、地理、地图、测绘等单位进行检查,建立相互支持配合机制,杜绝和控制了有问题地图流入市场。淅川共审核申报4家测绘单位,分别是淅川县丹阳土地测绘队(丙级)、淅川县水利工程测绘设计队(丙级)、淅川县隆昌房产测绘站(丁级)、淅川县丹阳勘测规划服务中心(丁级)2010年,严格实行测绘单位测绘任务备案规定,测绘系统共备案26宗,总面积20.9平方公里,总价值116万元,所备案的产品质量全部符合要求,维护了全县测绘市场秩序。申报了淅川县基础测绘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字淅川”正在实施,预计2011年竣工。完成了测量挂钩规划拆旧区1426亩、建新区925亩,用地报批勘测定界21宗、412亩配合金地土地开发整理公司涉及3个乡(镇)的15000亩荒草地的整治地形测量工作测量淅川灾毁耕地6000亩,为及时上报灾毁耕地复垦提供了真实、准确资料。

【金地土地开发整理有限公司】2010年5月19日,南阳市第一家由政府注资的“金地”土地开发整理有限公司在淅川县揭牌成立。该公司隶属淅川县国土资源局,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公司主要职能为“造地,整理,增效”,即负责全县辖区内荒草地、废弃地、空心村、荒沟、废弃砖瓦窑等的土地复垦,以及南水北调淹没区耕地耕作层移土培肥工作把未利用地变为可耕作的耕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配套道路工程、水利工程、林网工程,提高复耕利用率和产出率,形成新的固定资产和新的生产力。成立后就进行立项、测绘、科研、规划、招标等工作,实施了老城镇土地开发复垦项目,该项目涉及老城镇14个行政村,总投资1265.55万元、总规模369公顷,项目从10月开工,12月26日顺利通过市局专家组终验,新增耕地324.84公顷,项目受益区人均可增收500余元。

【非法买卖土地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2010年,为规范城乡建设秩序,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用地,淅川县出台了《中共淅川县委淅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清理整治非法买卖土地和违法建设工作的通知》,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的高规格指挥部,采取打击开路,集中整治城区和县域主要公路(上九路、淅西路、金石路、旅游宋岗路、香严寺路等)沿线违法建设整治工作。通过整治,累计处理各类违法建设案件1173起,拆除、制止违法建设活动130余起,拆除形成事实的违法违规建筑37座,处理违法违纪人员132人(其中,处理科级以上干部6人),刑拘非法买卖土地村组干部17人,有效净化了淅川土地利用秩序。

【移民帮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移民工作开展以来,淅川县共要完成16.3万人移民搬迁工作,国土资源局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积极服务移民迁安。一是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5个副职领导为副组长的4个分包移民帮扶队、1个帮扶搬迁工作队,先后3次组织人员,100余人(次),到移民帮扶村,按照每人包5户,将工作队员定岗定责,逐户排查,掌握思想动态,了解移民诉求,帮助即将搬离家远的移民装车安全迁安。二是成立协调组,进入移民村,对涉土问题及时进行解决,确保移民安心搬迁。三是对县内安置的2万移民用地,提前做好用地规划、测量、选址、预审四是积极争取移民安置点土地整理项目,省下达项目资金613.6万元,已完成项目的踏勘、选址、测绘、规划和预算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干渠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水库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首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输水总干渠全长1273公里,开口最大宽度413米,底宽10.5米~22.5米,最大挖深47米,水深7.5米~8米。渠道采用全断面混凝土衬砌,两侧设计4米~8米绿化带,右侧设置运行维护道路,路面净宽4米,沥青路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淅川县境内全长14.435公里,总投资约24亿元,工期为3年。沿线布置的各类建筑物84座,包括16座左岸排水建筑物、3座渠渠交叉建筑物、河渠交叉建筑物6座、3座分水口门、2座节制闸、2座退水闸、33座公路桥、19座生产桥。

【矿政管理】为切实做好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严格按照国务院令第150号和河南省政府令第13号,把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监管有效结合,维护好矿产资源国家权益,2010年,共征收各类规费130余万元。深化推动矿产资源整合,制定了《淅川县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扶优并小,优化矿业布局,调整矿业结构,解决了淅川县矿山企业存在的矿权分散,采矿规模小、开采方法落后、回采率低和安全隐患大等突出问题。根据国土资源部《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暂行)》及《河南省矿业权出让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积极做好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2010年6月,出让建筑用石灰岩矿采矿权一宗,该宗矿区位于淅川县上集镇杨营村村,矿区面积0.09平方千米,资源储量675300吨,出让年限3年。

【矿业秩序整治】2010年,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原则,强化矿产资源管理,积极履行职责,坚持治乱、治散、治本一起抓。先后进行了打击非法采砂、淘金专项治理、全县矿山区域治安乱点集中整治、矿山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治理非法采钒冶钒集中活动等大型集中整治行动。全年共出动人员400余人(次)、车辆150余次,强制拆除采金船8个,强制靠岸4条,炸毁非法开采矿硐7个,查封钒土800余吨,遣散民工450人,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40余份,行政处罚12人,党政纪处分2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2宗。

【储量动态检测】按照《淅川县2010年度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实施方案》(淅国土资〔2010〕202号)要求,组织矿产开发股、储量勘查股等相关人员。对淅川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对55家矿山企业和14家探矿权进行实地核查,实地检查率达到100%,建立了2010年矿产资源储量动用技术档案和储量检测台账。在对探矿权核查、督查、年检工作中,没有发现无证勘查、非法转让探矿权、圈而不探、资源浪费和越界开采现象,各矿山企业勘查单位都能按照设计的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进行施工,矿业秩序良好。

【地质灾害防治】制定了《淅川县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防灾网络。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全县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了逐一排查,对出现地质灾害程度比较严重的8个乡(镇)、13个行政村的地灾点及学校、166户、1048人,逐户发放了避险和防灾明白卡。编制的《淅川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淅川县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已全部完成,已经县政府批准实施。在汛期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值班,指导群众开展应急避灾,确保地质灾害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

【7·24特大暴雨灾害】2010年7月23~24日,淅川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为淅川县有历史记载以来最高,降雨量达到190毫米,淅川多处发生山体崩裂、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据初步统计,截至7月25日7时,全县共有49826户、29.47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0.2万亩,绝收面积14.9万亩,其中,基本农田7.4万亩倒塌房屋9510间因灾损毁道路233千米、桥涵438座死亡牲畜1.1万头、家禽24万只,直接经济损失52726万元。随着灾害一次又一次的来袭,该县由县政府牵头、国土资源局组织,调动人武部、公安局、武警中队、消防中队、移民应急大队等防灾抢险力量,组织专业应急抢险突击队600余人,决战在每一个地灾险段。累计救援被困群众459人,安全转移群众4339人,未发生一起因地灾造成人员伤亡事件。

【卫片执法】按照国土资源部对2010年度违法用地的卫星监测情况,淅川县共监测到图斑203个,面积355.77公顷。其中,合法用地99宗,实测面积80.4公顷违法12宗,实测占地面积4.64公顷实地未变化43宗,40.27公顷线性工程15宗,172.9公顷(含内邓高速、x335改线、移民村建设用道路)南水北调中线渠线工程和移民安置用工程33宗,60.53公顷外县的飞地1宗(内乡县一宗),实测面积0.51公顷。该局对12宗违法用地进行了依法处理。一是对于符合条件、能够补办手续的,抓紧督促相关单位及时补办用地手续二是对于养殖业用地、占用基本农田,以及免烧砖厂、石材厂、停车场等临时用地的必须拆除到位三是对于矿山用地,无证的必须关停并复垦到位,有证但占用耕地的,必须停产并复垦到位,确保了淅川县卫片执法“零问责、零追究”。

【执法监察】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牵头的国土执法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充实了由国土、公安、建设、规划、电业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参与的国土资源执法联动机制,继续实行国土管理共同责任制度,实现国土资源执法由国土部门“单枪匹马”管理转变为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一家管”为“多家管”的执法监察新格局结合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的非法买卖土地和违法建设活动,出动执法人员800余人(次)、车辆300余台(次),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512起,下发处罚决定书471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38起,建议行政处分3人次,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2人(次)。县政府出台了《淅川县土地违法警示约谈办法》,建立对各乡(镇)违法用地预警机制,引起乡镇政府对违法用地和土地利用市场日常监管高度重视。按照卫片执法监测到的违法违规用地情况,抓住河南省政府进行专项整治的机遇,积极对违法违规用地完善补办手续,确保了淅川卫片执法“零约谈、零问责、零追究”。

【信访工作】建立信访稳定共同责任机制,积极开展国土信访司法前置审查,对事实清楚的重大案件引入司法渠道,对一般问题明确责任单位限时办结,妥善化解和处置国土资源信访问题。加强动态巡查,实行信访排查月报制、信访分析制和限时办结制,快节奏、高效率解决涉土纠纷,保证了排查、化解、稳控三到位,妥善处理化解了一批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全年共接待群众上访288起、320人(次),信访90封(次),投诉电话128人(次),办理省、市信访,以及《市长连线》、《行风热线》、县信访局等交办案件18起,已全部结案,结案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2%以上,实现了无京、省、市集体上访和恶性集体、个体上访事件发生,有力地促进了淅川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2010年,淅川县国土资源局信访稳定工作先后被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淅川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章政玉)

以上就是关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离邓州市有多远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