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环境的特点

   2023-06-13 02:24:11 网络290
核心提示: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

水产养殖环境的特点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

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湖泊水库养鱼和浅海养贝等。精养是在较小水体中用投饵、施肥方法养成水产品,如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等。高密度精养采用流水、控温、增氧和投喂优质饵料等方法,在小水体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高产,如流水高密度养鱼、虾等。

怎样减少水产养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什么建议?

1.养殖水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密度的增加,因养殖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的消耗越来越大,以及在养殖过程中各类药物的使用,使得养殖水环境持续恶化。

2.主体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落后。

3.养殖模式趋同性,产品同质化,创新乏力,缺少具有强竞争力的养殖对象。

4.重产量、轻质量,品牌缺乏,不利于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低。这是由水产行业的特点和对水产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要求较低决定的。

6.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堪忧。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管理及处罚力度,但在养殖过程中仍旧存在着用药不规范、养殖密度超标、养殖水体和饲料不达标等诸多问题。

7.现代农业企业管理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人才严重缺乏。

8.病害问题突出。

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科技驱动产业发展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开发深水养殖与盐碱地、寻找替代饲料蛋白质源、高效绿色是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3.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实现集约化、集成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现代渔业方向是必由之路。

4.良种、良好环境、良好养殖规范、动物保健管理是成功养殖实践的必然选择。

5.解决水产养殖产量与水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劳动力文化水平与现代化企业管理之间的矛盾是重要课题。

6.建设“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实施水产品牌战略是智慧结晶。

水产养殖对水源、水质有什么要求?

(一)制定完善科学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

制定和完善科学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养殖范围、养殖规模,提高养殖人员素质,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还有助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政府在实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负责管理的部门对特定区域进行全面审核,确定各个地区能够承受的水产养殖数量、规模以及健康环保的养殖方式等。同时,制定严格的水产养殖技术人员考核机制,也包括对单位养殖技术、装备的审核等,最后再进行全面的评估,只有评估结果达到合格标准才能颁发许可证件。政府部门应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加强管辖区域水产养殖单位及个人的检查,维护水产养殖行业秩序,发现环境污染严重或超标等情况必须及时整改。

(二)优化水产养殖模式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很大的原因是养殖模式不合理,加上养殖人员缺乏科学养殖理念及先进养殖技术,导致水产品品质低、效益差。环境污染日趋严峻,不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现阶段水产养殖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优化养殖模式,促进科学养殖,转变养殖人员的思想观念,推行和普及科学养殖技术。为此提出以下思路:

1.根据养殖群体的生产规律、繁殖规律、生活习性等确定合适的养殖模式。举例来说,热带虾与青虾可以采取轮养的方式,先养殖热带虾(罗氏沼虾),起捕以后再养殖青虾,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而且节约养殖地,对于养殖户非常有益的。

2.养过程中科学控制水体病原体繁殖,提高养殖效率,在这方面需要养殖户多学习养殖知识与技术。

3.利用生物之间互补、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等生活特性,实施混养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也能改善水环境,保证水质达标,利于养殖及环境协调平衡。

1、 温度;18—35℃为正常温度,25—32℃为最适宜生长温度。

2、 PH值;6.5—8.5,低于6.5肥效不能正常发挥优势,氨氮、硫化氢等毒性增大,易缺氧浮头。 3、 盐度;0—1%,盐分过高会影响淡水中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4、 氨氮;0—0.02mg/L,过高会损坏鱼、蚌的鳃,高于0.5时会引起无法进食和呼吸,直至死亡。 5、 硫化氢;0—0.1mg/L,过高会损坏鱼、蚌的中枢神经,高于0.5时会引起患病或死亡。

6、 亚硝酸盐;0—0.02mg/L,过高会引发出血病,是诱发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子,高于0.5时会引

起患病或死亡。

7、 有效磷;0.2—1mg/L,低于0.2水体中的优质藻类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水华,不利于鳙、

鲢、蚌的生长。

8、 透明度;20—30cm,过高肥度不够,过低影响光合作用。

9、 溶解氧;≥3mg/L,小于3mg/L会影响鱼类的摄食,小于2mg/L时会出现浮头,小于1mg/L会出

现泛塘,直到大量死亡。

养殖用水的诸多化学性质中,对鱼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溶解气体与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 一、溶解气体

水中溶解有多种气体,它们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空气中直接溶解入水体,二是由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底质或水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在水体中产生,水中气体的溶解是因水体环境而出现差异,其差异如下。

与水体温度成反比,水温升高,气体的溶解降低。 与大气压成正比,气压增大,气体溶解度相应也增大。 与水中杂质浓度成反比,杂质多的水会降低气体的溶解度。

1、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少而多变,淡水水体中溶解氧的饱和度仅为8—10mg/L,不到空气中氧含量的1/20,海水溶解氧的含量更少。这表明水中鱼类的呼吸条件较差,不时都有面临缺氧窒息的威胁。由此可见,掌握水中溶解氧的动态规律对水产养殖的重要。

水中溶解氧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大气中的氧与水面接触溶解入水中,二是水生植物在光合作时所释放的氧气,大气中溶入水中的氧不到植物光合作用所产氧量的1/10。

2、硫化氢;硫化氢是在缺氧条件下,由含硫有机物分解而形成的,或者是在富有硫酸盐的水中,由硫酸盐还原变成硫化物,然后再生成硫化氢。

硫化物和硫化氢对鱼类都是有毒的,硫化氢的毒性最强。一般硫化物在酸性条件下,大部分以硫化氢形式存在,当水中溶解氧增加时,硫化氢即被氧化而消失。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就是与血红蛋白中的铁化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能力,造成鱼组织缺氧。因此,在养殖中要特别注意硫化氢的存在。

3、氨氮;氨氮在氧气不足时由有机物分解而产生,或者由于氧化合物被反消化细菌还原而生成。水生动物代谢的最终产物都是以氨的状态排出。氨氮对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是有毒的,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鱼类的生长,必须密切注意

以上就是关于水产养殖环境的特点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