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养猪场的人越来越多,应该怎么科学养猪?

   2023-06-24 01:34:40 网络960
核心提示: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规模化养猪是我国养猪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养猪技术方面普遍较弱、过于依赖原种进口、疾病严重、饲料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阻碍着养猪业的发展,要将科学的养猪技术运用到养猪中,做好防疫工作,进一步促进

开养猪场的人越来越多,应该怎么科学养猪?

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规模化养猪是我国养猪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养猪技术方面普遍较弱、过于依赖原种进口、疾病严重、饲料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阻碍着养猪业的发展,要将科学的养猪技术运用到养猪中,做好防疫工作,进一步促进养猪业的发展。本文简述如何科学养猪提高经济效益。

1优质化引种

品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猪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猪的生长速度,饲料消耗量、繁殖性能等,好品种的经济效益可提高10%〜12%,每头良种猪比一般猪最少多收入300〜500元,应特别注意的是种猪必须来自畜牧主管部门认定的正规种猪场,经过严格选育的核心群生产的后备种猪,首次引猪时必须到正规的猪场,必要时可先做血液检查,确保无病无疫时方可作出引种决定,装车前还需带全免疫档案、检疫手续等。进场后密切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商品肉猪品质。

2环境管理

要选择合理科学的场址,环境能改变猪的生活习性和生产能力,标准化猪场是猪的必备条件,选择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是提高猪的生产水平和养猪效益的关键所在,为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可使猪只发育正常、生长旺盛、繁殖力增强,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产性能。

要选择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交通快捷、电力方便并远离污染的地方,尽量避免过度拥挤、空气污浊、温度偏高或偏低,远离主要交通干线、工厂、码头,免受噪声干扰,远离其他养殖场、化工企业,防止水和空气污染,一定要根据种公猪、繁殖母猪、仔猪、育肥猪的生理特点,建造科学合理的猪场,一般合理的饲养密度为断奶仔猪0.5〜0.8m2/头,育肥猪l-1.2m2/头;繁殖母猪1.5〜3.2(带仔母猪)n?/头,种公猪应依据实际情况稍大一点,以创造宽敞的活动空间。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猪场内要保持合适的湿度,一般60%~70%即可,但肥育猪相对高点应在70%~75%,要保持场区干净卫生,粪污做到安全处理和达标排放,在实际生产中要依据舍内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的情况,适时通风换气,对于不利于猪场运行的任何环境问题,必须及时合理解决,切实做好环境管理工作。

3营养管理

猪通过采食饲料摄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转化成自身物质,用于生活生产,饲料是养猪的基础,是养猪成败的关键因素,饲料成本一般占整个生产成本的60%〜70%,对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起决定性作用,目前市场上的饲料品质参差不齐,经营者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的品牌饲料,万不能以价格高低随意用料,造成不要的损失。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对营养的需要不同,而不同的饲料中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一样,要合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可收集优质饲草粉碎喂猪,或利用优质秸秆发酵饲喂,对多种饲料进行科学合理搭配,使其营养互补,做到精料精喂,粗料细喂,如肉猪,体重大约在5~15kg,日均喂量是0.5-0.6kg,种公猪的配种期为2.8〜3.0kg,非配种喂量为2.3~2.5kg,不要突然改换饲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降低饲料成本。

4正确把握市场

市场行情的好坏决定着生猪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规模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养猪业的市场行情虽然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但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正确估测市场价格周期,对提高经济效益大有裨益。多年来,我国养猪业呈现波浪式发展,基本遵循“猪少价高,利大多养,猪多价低,利小少养”的轨迹变化,精明的经营者,要随时把握好这个关键,对提高经营水平、投资决策、指导生产、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十分重要,行情好时,及时扩大规模,加大投入,尽快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行情不好时,及时调整优化猪群结构,缩小育肥猪群,增加优良繁殖猪的头数,以备东山再起,同时还要注意市场需求、总体存栏、气候及季节变化。

5加强防疫

养猪必须长期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认真搞好疫病防治是经营好养猪场的关键,为了预防常见病,一般养殖场都定期或不定期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粉、黄苗多糖粉、氟哌酸粉、环丙沙星粉等,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努力做到猪群健康无病,才能实现规模养猪最大的经济效益。要结合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及本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适用的“免疫程序”,应用最新研究成果制定免疫方案,建立定期的医疗巡视制度,饲养管理人员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一旦确定了免疫程序,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具体实践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尚无疫苗可利用或虽有疫苗但免疫效果不理想的一类疾病,及时采用药物防治的办法加以有效控制,当然“免疫程序”是要依据时间和本场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及时修改的,也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对繁殖母猪要进行全方面消毒,从前期的配种到后期的哺乳,此外还要根据季节变化和疫病流行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进出车辆、人员、养殖环境、养殖器具进行彻底完全的消毒,猪场里面要配备相应的消毒室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在进入猪场时要全面消毒,以防室外的细菌携带至猪场里面,搞好消毒工作是保证猪群健康和正常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要建立一整套的消毒制度,并做好记录,严格禁止不相关人员进入猪场。

生猪养殖存在问题

(1)日粮搭配多样化 猪只生长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单一饲粮往往营养不全面,不能满足猪生长发育的要求。多种饲料搭配应用可以发挥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从而提高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研究证明,单一玉米喂猪,蛋白质利用率为51%,单一肉骨粉喂猪则为41%,如果把两份玉米加一份肉骨粉混合喂猪,蛋白质利用率可提高到61%。

(2)饲喂定时、定量、定质 定时指每天喂猪的时间和次数要固定,这样不仅使猪的生活有规律,而且有利于消化液的分泌,提高猪的食欲和饲料利用率。要根据具体饲料确定饲喂次数。精料为主时,每天喂2~3次即可,青粗饲料较多的猪场每天要增加1~2次。夏季昼长夜短,白天可增喂一次;冬季昼短夜长,应加喂一顿夜食。饲喂要定量,不要忽多忽少,以免影响猪的食欲,降低饲料的消化率。要根据猪的食欲情况和生长阶段随时调整喂量,每次饲喂掌握在八九成饱为宜,使猪在每次饲喂时都能保持旺盛的食欲。饲料的种类和精、粗、青比例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可变动太大。变换饲料时,要逐渐进行,使猪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猪的食欲以及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3)以生饲料喂猪 饲料煮熟后,破坏了相当一部分维生素,若高温久煮,会使饲料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降低其消化利用率,且有些青绿多汁饲料,闷煮后可能产生亚硝酸盐,易造成猪只中毒死亡。生料喂猪还可以节省燃料,减少开支,降低饲养成本。

(4)掌握日粮的稀稠度 日粮调制过稀不仅影响唾液分泌,而且会稀释胃液,影响饲料的消化。饲喂稀料使猪干物质进食量降低,同时猪排尿增加,体热消耗增多。因此,日粮调制以稠些为好,一般料水比为1∶2~4。冬季应适当稠些,夏季可适当稀些。

(5)饲养方式 饲养方式可分为自由采食与限制饲喂两种。自由采食有利于日增重,但猪体脂肪量多,胴体品质较差;限制饲喂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猪体瘦肉率,但增重不如自由采食快。

(6)饲料品质 饲料品质不仅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而且影响胴体品质。猪是单胃杂食动物,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直接沉积于体脂,使猪体脂变软,不利于长期保存。因此,在肉猪出栏上市前2个月应该用含不饱和脂肪酸少的饲料,防止产生软脂。

(7)分群技术 要根据猪的品种、性别、体重和采食情况进行合理分群,以保证猪的生长发育均匀。分群时,一般掌握“留弱不留强”、“夜合昼不合”的原则。分群后经过一段时间饲养,要随时对猪群进行调整。

(8)调教与卫生 从小就加强猪的调教,使其养成“三点定位”的习惯,使猪吃食、睡觉和排便固定,这样能够保持猪圈清洁卫生,有利于垫土积肥,减轻饲养员的劳动强度。猪圈应每天打扫,猪体要经常刷拭,这样既可减少猪病,又有利于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9)防寒与防暑 温度过低时,猪用于维持体温的热能增多,使日增重下降;温度过高,猪食欲下降,代谢增强,饲料利用率也降低。因此,夏季要做好防暑工作,增加饮水量;冬季要喂温食,必要时修建暖圈。

(10)去势、驱虫与防疫 猪去势后,性器官停止发育,性机能减弱,猪表现安静,食欲增强,同化作用加强,脂肪沉积能力增加,日增重可提高7%~10%,饲料利用率也提高,而且肉质细嫩、味美、无异味。在催肥期前驱虫一次,驱虫后可提高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疾病预防工作,注意疫情监测,及早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措施。

(11)防止育肥猪过度运动和惊恐 生长猪在育肥过程中,应防止过度的运动,特别是激烈的争斗或追赶。过度运动不仅消耗体内能量,更严重的是容易使猪患上一种应激综合征,突然出现痉挛、四肢僵硬,严重时会造成猪只死亡。

(12)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水是调节体温、消化吸收饲料营养和剩余物排泄过程不可缺少的物质。水质不良会带入许多病原体,因此既要保证水量充足,又要保证水质良好。实际生产中,切忌以稀料代替饮水,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饲料浪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猪肉逐步成为城乡人民的常用食品,对猪肉的需求量越来愈大,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生猪养殖数量不断增加,加快了畜牧业发展的步伐。通过对农村生猪养殖户的调查,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出现的问题

1.1资金不足

农村生猪养殖初具规模,发展生猪养殖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猪养殖业,农户面临的首要难题是资金不足。饲养生猪初期要建猪舍、购仔猪,光靠农户自己是难以解决的,许多生猪养殖户,养殖最多的大猪只有20头,不敢过多饲养,作物类原料价格上涨,饲料购买困难。一些农户初涉生猪养殖,散户要扩大规模,养殖风险问题是养殖户最担心的问题。因为养殖业是高风险、高投资的产业,近年来烈性传染病的发生也使他们心有余悸。

1.2养殖技术问题

生猪养殖人员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不懂科学养殖,对母猪配种、疾病防治、饲料配方等饲养过程中关键的技术掌握不好,饲喂不定时,也不定量饲养管理方式落后,配合饲料不足,饲料配合不科学圈舍建设改造滞后,生产水平低下。依照农户现有的知识水平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饲养技术的提高,影响了经济效益。

1.3良种化程度低

目前,由于生猪价格较低,农户养殖生猪时,只看重生猪的价格,而忽视其品种和生产性能,到一些猪场或牲畜交易市场挑选生猪,或从自产小猪中留种公猪,后代分化严重,育肥过程中生长不一致,导致不能同时出栏。

1.4圈舍设计不合理

农村养殖生猪一般因陋就简,建造的猪舍很不合理,采光不好,通风不良, 忽视种猪的运动和调教,有些养猪户甚至将种猪长期拴养。除个别大的规模户外,多数小区和几乎所有的散养户均没有实行严格的卫生措施,人畜同院,卫生条件差,粪便不能及时处理,堆在猪栏里或自家院前院后,污染环境,影响正常的生产及生活。

1.5不使用配合饲料

大部分养殖户不使用配合饲料,有什么喂什么,导致生猪营养不平衡。精补料中能量饲料(玉米、麸皮)的喂量过大,蛋白质饲料、维生素和矿物质饲料的喂量严重不足,生猪生长速度上不去,价格上涨时,为了提高猪产量再加大精料的喂量,造成浪费饲料,增加成本。

1.6 防疫检疫意识差

多数生猪养殖户在日常饲养管理中,不注重环境卫生,不注重消毒,有些养殖户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消毒和疫苗,致使生猪出现种种疾病。日常管理不注重平时的防疫检疫工作,有些急性、烈性传染病时有发生,在生猪发病后才急于求医问药,造成投入增加,严重时引起死亡。有些养殖户滥用药物,病猪急宰后不进行检疫就直接出售,造成人畜共患病,对人们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2建议和对策

2.1加强生猪良种的繁育和推广

养殖户在购买种猪时,首先要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鉴定种猪的纯度,最好的方法是从正规养殖场引进,或购买有系谱记录的生猪。推广人工授精等繁育技术,提高种猪的良种化水平。

2.2科学搭配饲粮,满足生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

生猪的饲料一般有青绿饲料、青贮饲料、粗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七大类。生猪在不同生产时期对饲粮的要求是不同的,农户在饲养生猪时要根据生猪个体情况分别对待,参照生猪不同饲养阶段的营养标准,对日粮进行科学搭配,以满足生猪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日粮的搭配,首先要满足生猪饲料的需求,适当搭配精饲料,并要合理搭配添加剂饲料。同时,要结合当地现有的配合资源,合理开发种植一些优质牧草饲料,如饲用甜菜、玉米种植等,以提高养殖效益。有条件的农户还可以吸收外国的一些养殖先进经验,尝试利用国家生猪无害化规模养殖标准,利用全价日粮饲喂技术。

2.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效益

2.3.1养殖场址选择、猪舍设计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农户生猪场应遵照背风向阳、远离交通要道、有充足水源、便于粪便处理等原则进行选址,在猪舍设计上,从猪栏、猪槽、猪床、饮水槽及舍内通风等方面都要非常重视,力求减少生猪对环境、气候的应激。同时,粪便处理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农户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猪场的粪便、污水要按照有关法规,实现达标排放和综合利用,防止重复污染,以保证生猪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3.2定时饲喂

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喂养条件有利于生猪的管理。为了保证生猪的正常生理和营养需要,要做到定时定量饲喂,定时出粪,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

2.3.3强化生猪保健,保证生猪健康发展

某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如牲畜口蹄疫、猪流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防检、饲料、环境、卫生等方面,要强化生猪综合保健工作。结合本地猪病流行特点,实行定期检疫监测、免疫接种和定期保健驱虫。平时要做好圈舍、用具等的消毒工作,减少疾病的传播,为生猪无公害生产创造最佳的生活环境。

提倡微生物无公害养猪技术,积极参加沼气池建设项目,净化环境,减少污染,杜绝传染病从粪便传播,节约能源。沼液是良好的有机肥料,能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种养加结合的无害化综合养殖模式。

2.3.4标准化规模饲养技术

推广混合日粮饲喂技术,结合种植业调整,大力发展苜蓿种植、饲用甜菜、玉米等专业饲料生产,更好地满足生猪的营养需要。

2.3.5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一方面使现有的养殖户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养殖知识和疾病防治知识另一方面对农村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进行免费的长、短期职业培训,使他们成为新型的生猪养殖户或企业家。

2.4加强联合,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

农户在长期的生产营销过程中,形成各自为阵的生产和营销方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农户要增强市场意识,提高自我组织化程度,加强养殖户联合。采取大户带动、小户联合的办法,推动公司制农业的大发展,形成农户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按照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组建养猪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闯市场的能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闯市场的现代农商。通过将生猪养殖户进行规模化、无害化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的办法,把善于经营畜产品的农民培养成经纪人。促进养殖户和企业的联合,企业为养殖户提供配合饲料和技术,并签订购销合同,一方面解决养殖户的饲料资金缺乏的问题,另方面解决销路问题,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和企业的平衡发展。

2.5政府支持

2.5.1政府出台母猪疾病保险业务,对于进入生产期的生猪进行疾病保险,保险费由县财政和养殖户按6:4分担,打消养殖户对于生猪疾病的后顾之忧。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依托企业,建成一定数量的人工授精示范站(点),全面推进种猪场的人工授精技术,提高仔猪生产能力和成活率。

2.5.2畜牧系统组建村级畜牧兽医服务站,由村级防疫员负责畜禽的防疫、检疫、畜禽登记及疫情发现、上报工作。加强养殖户技术培训指导,让有一定理想的专业户进职业学校学习,通过学校集中学习和现场指导,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专业养殖人员。

以上就是关于开养猪场的人越来越多,应该怎么科学养猪?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