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2025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丙纶分会年会在江苏东海召开。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丙纶分会会长、广东蒙泰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清海,湖北博韬合纤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世博、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龙等嘉宾,以及来自丙纶产业链上下游资深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及企业家汇聚一堂,共商丙纶行业新发展。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原总经济师、丙纶分会副会长李增俊主持。
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江苏博韬新材料有限公司和中国丙纶网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丙纶分会承办。
中国丙纶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与展望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丙纶分会秘书长窦娟代表丙纶分会秘书处做丙纶行业报告,回顾了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丙纶行业的整体运行情况,并对2025年下半年发展进行了展望。2024年,我国丙纶行业运行整体趋于平稳,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行业利润有所降低。在丙纶原料方面,2024年国内聚丙烯行业持续扩能,供过于求进入常态化,价格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尽管丙纶价格整体随原料价格变动,但基差价整体保持稳定。出口方面,由于丙纶以出口东南亚地区为主量,因此今年关税变化对丙纶行业的出口影响较小,但要关注关税对产业链终端产品的影响对丙纶的传导作用。预计2025年聚丙烯原料产能进一步扩大,供大于求;丙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逐渐淘汰;下游需求放缓,机遇和挑战并存。
中国丙纶行业绿色发展标准化建设进程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发展部副主任刘世扬针对丙纶的生产工艺特点,从行业、生产、管理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汇报了目前化纤行业(包括丙纶)绿色制造的相关标准,并介绍了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产品碳足迹量化等标准的主要内容。此外,他还介绍了近年来化纤行业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情况,以及化纤协会开展的绿色工厂第三方评价工作。
纺织行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标准介绍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创新能力强的特征,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把专精特新作为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但由于纺织行业是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纺织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在探索中求生存、谋发展,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运行绩效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存在明显差异,也难以对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具有行业特点和针对性、更有效的引导作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行业发展部副处长赵志鹏对纺织行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能力评价规范(T/CNTAC 231—2025)进行了解读和宣贯。他介绍了纺织行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规则,同时详细阐述了评价方法、评价要求、评价程序、评价报告及文件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该规范适用于有关组织和机构对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开展专精特新发展能力的诊断评价,企业也可参照本文件用于自我分析诊断。
丙纶产业链企业交流分享
参会代表介绍了本单位市场经营状况,对行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评述,并对丙纶行业“十五五”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讨论了丙纶市场经营、产业技术升级、新产品开发、智能制造、绿色发展、油剂母粒应用等内容。面对今年市场行情,企业代表表示,下一步要降低生产成本,加大产品研发力度,进行产品差异化开发,积极拓展下游市场应用领域。东华大学教授陈龙建议丙纶生产企业要进行科技创新,特别是从原料和设备两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技术,原料和装备要相互匹配,同时呼吁丙纶企业扩大视野,积极拓展细分应用领域。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原总经济师、丙纶分会副会长李增俊指出了目前丙纶行业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常规品种占比大,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二是应用领域开拓不足,没有完全发挥丙纶的优异性能;三是生产需要技术提升,开发适合丙纶的生产装备。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技术创新,联合高校攻克关键技术,开发新产品,多元化发展,拓展应用领域。二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协同创新,防止内卷;三是加强产品品牌推广宣传,积极参与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四是注重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走专精特新之路,提前谋划“十五五”布局。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原总经济师、丙纶分会副会长李增俊指出了目前丙纶行业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常规品种占比大,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二是应用领域开拓不足,没有完全发挥丙纶的优异性能;三是生产需要技术提升,开发适合丙纶的生产装备。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技术创新,联合高校攻克关键技术,开发新产品,多元化发展,拓展应用领域。二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协同创新,防止内卷;三是加强产品品牌推广宣传,积极参与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四是注重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走专精特新之路,提前谋划“十五五”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