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现在新开办一家企业,需要几天么?
答案是:4个工作日以内。
关键在于,这不是部分地方的情况,而是全国统一的要求,并已普遍做到。
“开办企业”,是世界银行评价各国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排位,十年前是第128位,五年前已跃升到二十余位。
“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这是全国各地拼营商环境时,经常讲的一句话。用一个“拼”字,并不过分。爱拼才会赢。各地在塑造营商环境上,现在是真拼。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广大公众、特别是亿万经营主体普遍关心、很有体感、期待很高的大事要事。
围绕“更好的营商环境”,各地方各部门都在拼“更系统”——带着系统观念,作出多维度的系统努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报告》本身的写法,就体现了一种很有“代入感”的系统性:按照企业从设立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分成“进入市场”“要素保障”“经营环境”“纠纷化解”“企业退出”等5个部分。
这是《报告》的写法,更是实践的逻辑。
比如前面提到的“开办企业”,就是“进入市场”之际,每一位企业家的重要关切。“4个工作日以内”反映了办事的速度。提速的背后,实质是再造企业开办流程,把诸多关联事项实行并联办理。
仅在“进入市场”这个环节,就有很多涉及营商环境的系统性、关联性动作要做好、要拼到位。首当其冲,就是加快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新的部署,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随即出台。自2018年首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以来,历经4次修订,最近一次就在上个月,清单事项从151项一步步缩减到106项,实现了“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
人们常说,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和土壤。这是现代经济活动必需的基本要素。
阳光、空气、水和土壤,都是全浸入式存在的。所以,拼营商环境,不能只拼零散的“点”,而是要连点成线、由点及面、面面俱到。一个“点”的疏漏,就可能极大降低经营主体对“环境”的体感。
沿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继续看,围绕“要素保障”,涉及加强金融工具创新,推动就业供需匹配,促进技术要素转化等。围绕“经营环境”,涉及深化公平竞争治理,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改进监管执法方式等。围绕“纠纷化解”,涉及完善诉讼服务体系,健全多元解纷机制,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等。围绕“企业退出”,涉及健全企业破产机制,优化注销登记流程等。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三化”,就相互支撑,颇有系统性。
拼营商环境,拼法治是要义。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是制度建设范畴里最具基础性的部分。2024年,我国围绕企业制度、产权保障、交易规则、市场准入、政府权力规范等方面,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进一步完备。
拼营商环境,拼精细是必然。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亿万经营主体里,有大块头也有小店铺,有百年老店也有业界新兵。它们身在千行百业,承载着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经营主体的关心关切,既有内在相通的共同期待,也有各不相同的个性期待。
所以,要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一定得细,得贴近。贴近广大经营主体,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急难愁盼;贴近高质量发展的前沿、一线、基层,在经济活动的具体环节里,去细细打磨与之相适应的营商环境。
拼营商环境,拼的是主动、是坚韧。态度和状态特别重要。更主动,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想经营主体所想,急经营主体所急,想在前、谋划在前、服务前置。更坚韧,咬定努力方向,明确目标任务,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拼营商环境,本质上,拼的是如何把握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这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亿万经营主体的成长、活力与韧性,是对中国营商环境不断走向“更好”的最具体评价。部分经营主体仍存在的一些所困所惑,是各地方各部门带着紧迫感、继续努力拼营商环境的最直观动员。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