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该如何使力
应“区别对待”,对底子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记者:此前,有部分地方政府有“企业化”迹象,不计风险大手笔融资,成为产能过剩的推手,自身债务风险控制不当,那么在这轮危机中,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
林伯强:政府应该把手抽出来,摆正位置。太阳能产业链基本上分三块:研发、设备、终端,各级政府的救助扶持应该更具倾向性,主要投在较为薄弱的两端。对中间过剩的设备应该给予充分竞争的空间,让市场对企业优胜劣汰,积极淘汰落后产能。
两端做好了,市场需求就会大幅提高,中间自然不会有问题。如果政府一味把钱投入设备商,没有市场仍然无法救活光伏行业。
梅新育:政府可以联系债权人,实行债务重组,考虑利用地方国资平台、地方国企、国有公司接盘一批底子好但陷入困境的企业;对企业应“区别对待”,对底子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其渡过难关,但对技术差、决策严重失误、有企业家掏空企业现象的,救助一律“免谈”。
王斯成:刚刚公布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申报项目,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光伏项目,政府做大国内市场的姿态很明显。我刚从欧洲光伏大会回来,会上我们也放风出去,国家能源局将分布式发电装机规划从10gw提高到15gw。让欧洲、美国去“反”吧,企业如果能抓住国内扩容的市场,继续生存下去没有问题。
孟宪淦:政府目前的帮扶姿态很明显,就是积极扩大国内市场,政策尤其倾向骨干企业,但鉴于目前行业产能过剩,现在政府在制定政策、实施项目时,冷静许多。 记者:目前政府开出的救助“药方”是否对路? 王斯成:政府“扶优扶强”的政策还是比较适宜的。在欧洲光伏大会上,未来合作还是各界的共识。
梅新育:光伏企业规模相当大,要想完全脱离政府参与完全回避不可能。 中国政府在协同组织对光伏企业的援助重组方面做得较好。未来需要在为中国企业创造更适宜的经贸规则方面下功夫。改变单纯地与国际接轨,创建更公平公正的规则。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