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淦:光伏产业绝对不是就光伏而光伏的问题,联系到华为中兴事件,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此类问题。美国、欧洲等惧怕中国快速崛起,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占先。新能源、信息产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美国、欧洲回头一看,原来的市场都被中国逐渐占据,很是焦虑。 美国有意设置贸易壁垒,把贸易问题政治化。今年恰逢总统大选,每每到了大选年,限制中国都会成为两党打出的一张牌,似乎谁骂中国越凶,谁的选票就会越多。无论是华为中兴,还是陷入“双反”的光伏业,以及之前的进入美国市场受阻的产业,不过是政治的“牺牲品”。
梅新育:就举华为中兴事件来分析美国的心态,两个字“心虚”。迄今为止,美国也没拿出一个像样的,哪怕是捕风捉影的证据,证明中国企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问题。
企业如何应对自救
政府救助是一方面,企业自身谋求转型才是脱困最关键的因素
记者:在美欧的贸易大棒下,中国光伏行业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如何自救? 林伯强: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一是把握风险,二是主动整合。判断风险最简单的就是看全球的经济走势。目前美国财政面临断崖,欧洲根本没有从债务危机中脱身,就算美欧没有“双反”,海外市场在政府补贴大幅缩水的情况下,也在萎缩。
中国企业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也就是做设备,终端用户在国外。在海外市场大幅萎缩之际,中国企业必然要经历一场激烈的整合。但是企业不会全部倒闭。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整个行业可以借机洗牌,把弱的去掉把强的留下。 孟宪淦:对于美欧的“双反”,首先要了解的一点是,“双反”都有期限,每年都会复核,会根据市场的情况动态调整,如果今后中国企业在技改上进一步提升,价格更具竞争力,税率应该也会作出调整。
其次,企业要积极做好法律抗辩工作。很多企业对欧美“双反”很反感,但从长远来看,配合调查对企业还是有利的。从美国这次对不同企业、对配合调查与不参与调查的企业征不同的税率可以看出,他们采取的“分化拉拢”政策,我们要把握这种心态。 政府救助是一方面,企业自身谋求转型才是脱困最关键的因素。英利集团现逐步开始从做组件、部件转向做工程,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今年9月,英利提出了“两个转型、五个升级”的战略,从商业模式、营销模式两方面转型,从管理、技术、质量、品牌、队伍五个方面全面升级。
梅新育:但凡遇到国际贸易争端,都会碰到一个问题,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国际规则?几十年来,对此类问题的回答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国企业要完全规避风险也是不可能的。 目前,企业最希望得到的还是政府抵制“双反”的明确态度,防止美欧对华贸易限制扩散到全产业链,扩散到其他领域。
记者:中国该如何从容面对遏制,在扩大海外市场的同时,免于遭受突如其来的袭击? 孟宪淦:在此我要引用一句毛泽东的诗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中国“出海”遇阻的企业一定要有这般气概,对于外部鼓噪,我们没有什么办法,但只有自己发展好了,才能从容应对。各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就好比一场足球赛。中国必须战胜所有对手,才有可能赢。在比赛中,受到对手遏制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因此心态要平和。
梅新育:面对遏制,要用自豪的心态面对,不是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人都被山姆大叔视为竞争对手的。有时候美国、欧洲对中国的遏制,反而可以解读为是一种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另类肯定。但企业不可自我放松,要尽力做大做强,对国际市场采取侧面包围的形式。中国保证自我的良性发展,谁也遏制不了你。